关键词: 组织学
良性纤维性(精选四篇)
良性纤维性 篇1
1 病例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于1998年至2008年之间因口腔颌面部肿物就诊并有组织病理诊断者2018例,其中良性纤维骨病变38例。所有患者均有6个月~5年不等的随访记录。
1.2 评价内容
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和放射学特点,组织学诊断和治疗。
2 结果
2.1 良性纤维骨病变占口腔颌面部肿物患者比例为38/2018(1.88%)。
良性纤维骨病变中骨纤维异样增殖23例(60.53%),骨化纤维瘤9例(23.68%),牙骨质化纤维瘤6例(15.79%)。
2.2 年龄
从11~62岁,平均年龄24岁,高峰年龄20~30岁。
2.3 性别
总体女性多于男性,女性22例,男性16例。
2.4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中,20例位于上颌,18例位于下颌。均表现为颌骨的膨隆甚至变形。骨纤维异样增殖中14例位于上颌,9例位于下颌,多表现为弥散性膨隆,有时形成半个面部畸形,不规则,质硬,无自发痛及压痛。骨化纤维瘤中3例位于上颌,6例位于下颌,骨质膨隆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病变范围大小不一,病变范围内的牙齿常有明显移位,致咬合错乱,质硬,无压痛。牙骨质化纤维瘤中上下颌均为3例,病变区多表现为圆形膨隆,病变范围均较小,直径约1~3cm,质硬,无压痛,表面黏膜正常。
2.5 放射线表现
骨纤维异样增殖大多表现为毛玻璃样高密度影,有时为局限或弥散的透射区和阻射区并存的混合影像,边界不清。骨化纤维瘤常表现为轮廓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像,病变区内可见斑点状或不透明影,与正常骨组织界限清楚,常常有囊存在。牙骨质化纤维瘤常位于牙根尖区或牙齿附近,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似牙齿样高密度影,边界清晰。
2.6 治疗
纤维异样增殖常采用口腔内切口,暴露病变区,按照正常侧的外形凿去病变区骨质,改造形状,术中见病变区与周围组织之间无明显界限,病变区骨质较正常颌骨的密质骨疏松,没有明显的骨纤维束,是介于密质骨和松质骨之间的均质性骨质,切割时有含砂感,渗血较明显。骨化纤维瘤经口内切口,完整摘除瘤体,术中见瘤体边界清晰,白色或淡黄色,质韧。其中2例患者连同移位明显的牙齿一同去除。牙骨质化纤维瘤经口内切口完整摘除瘤体,保留邻近的牙齿,术中见瘤体与骨组织之间界限清晰,色白,质硬,似牙齿组织。
2.7 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I期愈合,随访6个月~5年不等。骨化纤维瘤及牙骨质化纤维瘤无1例复发。有2例骨纤维异样增殖患者分别于第一次术后3年和4年复发,肿胀畸形程度与手术前相当。均二次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同前,二次手术时,病变骨质去除至比正常侧稍低。
3 讨论
良性纤维骨病变是表现形式不同的一大组病理性病变。包括生长性病变、反应性或结构不良性病变及肿瘤。良性纤维骨病变的细分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这种细分是十分有用的,因为不同良性纤维骨病变的治疗方法不同[5]。Brad W[6]认为由于活检标本的病理特点有时是非常相似的,因此结合病变的临床特点、X线和组织病理,对颌骨纤维骨病变的特定诊断是非常有用的。
Waldron CA报道[7]良性纤维骨病变占头颈部肿瘤的2.4%,本研究中占1.88%,二者比较接近。病变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大小不一,但常见于20~30岁,这与我们的研究相似。不同文献报道的各分类所占比例不尽相同,有报道[4,8]异样增殖患者占67%,Abdulal报道[9]骨化纤维瘤占61.5%,可能是不同地区发病情况不一样,也可能是样本量较小的原因。本研究中骨纤维异样增殖最多占60.53%,其次是骨化纤维瘤23.68%和牙骨质骨化纤维瘤15.79%。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早已公认为是一种独立性疾病,本症临床表现多样,一般分为三型,(1)单骨型:病变仅累及一块骨,多发生于颅面骨,其中上颌骨发病最多,其次是下颌骨。(2)多骨型:多处骨质受累,多发生于四肢长骨,也可发生于扁骨,如颅骨、盆骨。(3)爱布赖特综合征(Albright's sysdrome):由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皮肤色素沉着及内分泌障碍(以女子性早熟为突出表现)等症状。本研究中多为单骨型,上颌多余下颌。多为弥散性缓慢生长的肿块,常引起局部畸形,有时因压迫局部组织器官而产生相应功能障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X线表现分为3型。(1)硬化型:是一种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性骨质硬化,是一种非致密性密度增高,在硬化区内有散在的颗粒状透明区,多见于上颌骨。(2)囊型:表现为圆形或多层性骨质破坏,周围有硬化边缘伴骨质膨胀。(3)混合型:又称变形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以上两型的表现,表现为局限或弥散的射线透明区和浓密区并存,此型临床上较为常见。组织病理为:正常骨组织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质梭形细胞的纤维组织和发育不良的网状骨骨小梁。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骨纤维异常增殖症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畸形及功能障碍,病变区与周围正常骨质之间无明显界限,因此手术复杂,一般不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临床上常常依据病变部位、范围和功能障碍程度灵活掌握,采用最大限度恢复组织器官的正常形态和功能为目的的成型手术。
骨化纤维瘤是良性肿瘤,具有良性肿瘤的特点,为缓慢性生长的孤立性病损,边界清晰,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也偶见于额骨及筛骨。本研究中下颌6例,上颌3例。X线表现,含纤维组织较多者:颌骨内呈单房或多房膨胀性透亮区;含骨组织较多者,病变区呈均质性高密度影。圆形或椭圆形的病变区与正常骨组织界限清楚。组织病理为:以纤维骨的纤维成分为主,不规则的骨小梁杂乱地分布于纤维基质中,并构成网状骨的中心,但在板状骨的外围与咬合缘有成骨细胞。骨化纤维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具有进行性发展性,因此病变需要早期手术干预,应手术完整切除瘤体。
牙骨质化纤维瘤来源于牙胚的牙囊或牙周膜,多发于生已萌出牙齿的根部,也可发生于牙齿之间,生长缓慢,多无自觉症状。肿瘤增大时可发生牙槽骨膨胀。X线片上多见牙根尖区有边界清楚的阻射影像,后期可出现较大的球形不规则的密度增高影,周边有狭窄密度减低带。镜下见纤维结缔组织中有散在的牙骨质小体。常手术完整摘除瘤体。
总之,良性纤维骨病变是组织学表现相似的良性病变,但良性纤维骨病变是不同的疾病,对良性纤维骨病变的正确诊断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放射线特点、术中发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摘要:目的 回顾分析颌面部良性纤维骨病变的主要特点。方法 分析1998年至2008年间在郑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有病理证实的口腔颌面部肿物患者,研究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和放射线特点、组织学诊断和治疗。结果 2018例患者中,良性纤维骨病变38例(女26例,男12例),中位年龄24岁(1162岁),上颌略多于下颌,均表现为局部骨质隆起、质硬、无压痛及自发痛。组织学诊断:23例(60.53%)为骨纤维异样增殖、9例(23.68%)为骨化纤维瘤、6例(15.79%)为牙骨质化纤维瘤。均采用口内切口手术治疗,骨纤维异样增殖采用成形切除术,骨化纤维瘤和牙骨质化纤维瘤均完整摘除肿瘤。结论 良性纤维骨病变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变化较大,但大多在2030岁之间。纤维异样增殖症多见于上颌,骨化纤维瘤多见于下颌,牙骨质化纤维瘤上下颌机会均等。对良性纤维骨病变的正确诊断要依据病史、体检、放射线特点、术中发现及组织病理学。
关键词:颌面部,良性纤维骨病变,纤维异样增殖,骨化纤维瘤,牙骨质化纤维瘤
参考文献
[1]Slootweg PJ.Maxillofacial fibro-osseous lesions:classification anddifferential diagnosis[J].Semin Diagn Pathol,1996,13(2):104-112.
[2]Kramer IR,Pindborg JJ,Shear M.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istological typing of odontogenic tumours.Introducing thesecond edition[J].Eur J Cancer B Oral Oncol,1993,29B(3):169-71.
[3]Brannon RB,Fowler CB.Benign fibro-osseous lesions:a review ofcurrent concepts[J].Adv Anat Pathol,2001,8(3):126-143.
[4]Eversole LR,Sabes WR,Rovin S.Fibrous dysplasia,a nosologicproblem in the diagnosis of fibro-osseous lesions of the jaws[J].J Oral Pathol,1972,1(5):189-220.
[5]Alawi F.Benign fibro-osseous lesions of the maxillofacial bones:a review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Am J Clin Pathol,2002,118(Suppl 1):S50
[6]Brad W,Douglas D,Carl M,et al.Oral&Maxillofacial pathology[M].2nd.Philadelphia:Saunders,2002:553-563.
[7]Waldron CA,Giansanti LS.Benign fibro-osseous lesions of jaws[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1973,35(2):190-201.
[8]Rosai J(ED).Ackerman's surgical pathology[M].8Thed.1999:259-260.
护士指导损伤的修复之纤维性修复一 篇2
纤维性修复首先通过肉芽组织增生,溶解、吸收损伤局部的坏死组织及其它异物,并填补组织缺损,以后肉芽组织转化成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瘢痕组织,这种修复便告完成。
一、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乃由旺盛增生的毛细血管及纤维结缔组织和各种炎性细胞组成,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名。
镜下可见大量由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的实性细胞索及扩张的毛细血管,向创面垂直生长,并以小动脉为轴心,在周围形成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在毛细血管周围有许多新生的纤维母细胞,此外常有大量渗出液及炎性细胞(图2-4)。炎性细胞中常以巨噬细胞为主,也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因此肉芽组织具有抗感染功能。巨噬细胞能分泌pdgf、fgf、tgf-β、il-1及tnf,加上创面凝血时血小板释放的pdgf,进一步刺激纤维母细胞及毛细血管增生。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能吞噬细菌及组织碎片,这些细胞破坏后释放出各种蛋白水解酶,能分解坏死组织及纤维蛋白,肉芽组织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亦有吞噬能力,并有强的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肉芽组织中一些纤维母细胞的胞浆中含有肌细丝,有收缩功能,因此应称为肌纤维母细胞(myofibroblast)。纤维母细胞产生基质及胶原。早期基质较多,以后则胶原越来越多。
高压氧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篇3
(西山煤电职工总医院高压氧科山西太原030053)【中国分类号】R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60-01 一、概述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以称耳石病,是常见的迷路功能障碍疾病。1921年,Barany首先报道。本病并百罕见,加拿大眩晕患者有17.1%诊断BPPV,年发病率为64/10万人。二、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本病可有家族史。睡眠不足、疲劳、饮酒可为诱因。有睦人与服用某些药物有关(笔者曾服用吉非罗齐发生位置性眩晕,停药后好转,重新服用3天又复出现)。青年人多有头部外伤史,老年人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三、发病机制关于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椭圆囊变性;半规管内淋巴液的流体动力学改变;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耳石病变所致。脱落的耳石当头位变化时,由于重力作用而移位滚到壶腹崤,刺激前庭神经末梢引起眩晕和眼震。有人在耳部手术时于后半规管壶腹内淋巴液中看到漂浮的含钙的粒子。他们认为这些粒子就是脱落的耳石。四、临床表现发病年龄30—60岁,老年人多见。当头位发生改变发生眩晕。患者多在平卧时突然翻身、起和卧、摇晃头部等动作,均可诱发强烈的眩晕,严重时可伴恶心、呕吐,伴面争苍白、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检查可发现粗大的水平或旋转性眼震,无听力障碍,少有耳鸣。眩晕和眼震持续数秒至数十秒,但由于恶心、呕吐、头晕和不适可持续整天,往往不他细询问,病人不能明确说出眩晕的时间。本病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一般数天或十数天自行缓解,可再发。可作头位(体位)激发试验:患者坐在检查床上,然后依次仰卧—向-侧侧翻-恢复仰卧—向对侧侧翻—恢复仰卧—坐起。每翻动一次要观察30秒,要注意观察:①从动作完成到出现眩晕的时间,称潜伏期;②眩晕和眼震持续时间;③反复作同样动作,眩晕逐渐减轻最终停止,称疲劳现象(适应现象)。五、诊断、鉴别诊断与头位体位有关的眩晕均称位置性眩晕。位置性眩晕可分为两大类:1、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头位激发试验:①有约5-20秒左右的潜伏期;②有疲劳现象;③眩晕持续时间短,一般数秒不超过1分钟。④在短暂的眩晕时出现粗大眼震外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⑤头CT、MRI无异常现象。2、后颅窝病引起的位置性眩晕:如肿瘤、蛛网膜炎等可引起与头位有关的眩晕,其特点:①无潜伏期;②无疲劳现象;③眩晕持续时间较长,常超过1分钟;④眩晕和眼震较轻。除眼震外还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⑤关CT、MRI有异常信号。六、常规治疗1、药物治疗 可使用:①镇静剂;②抗组织胺药物(茶苯海明等);③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山莨菪硷等);④钙拮抗药;⑤血管扩张药;⑥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⑦吸含3%-5%C的O2的氧气;⑧口服小剂量茶苯海明、阿托品或山莨菪硷、苯巴比妥,效果更好;⑨呕吐严重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2、前庭服治疗 根据本病的耳石病变学说,设计出很多种改变头位、体位的运动方法,可以解脱、溶解脱落的耳石。有效率可达90%左右。七、高压氧治疗1、治疗机制:(1)可迅速提高病人PaO2、增加血氧含量,增加毛细血管氧气弥散。内耳螺旋器、圆囊、椭圆囊、半规管等组织获得充分的氧供,加速耳石修复。(2)可提高红细胞弹性和变形能力,改善局部微循环。(3)可稳定内淋巴液流动的紊乱。2、治疗方法 大多数临床症状不太重的病人服药后可于2—3日内缓解,不用做高压氧治疗。对老年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满意,发作较频繁者可进行高压氧治疗。治疗压力采取2-2.5ATA、每次吸氧60分钟、1-2疗程。3、治疗效果 以我科治疗64例,男性36便、女性28例,年龄36—78岁。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仅口服盐酸丁洛地尔;高压氧组服盐酸丁洛地尔同时进行2ATA、每次吸氧60分钟、每日1次、共14日。结果(表3-15-10):高压氧组患者除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外,各种症状消失均早于对照组。表3-15-10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高压氧疗效参考文献[1]徐彤 .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55例报告。高压氧医学杂志,1994,3(3):81[2]贺彪.高原地区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聋临床观察.高压氧医学杂志,1995,4(4):14[3]张绪中.高压混合氧治疗特发性突聋500例临床分析。高压氧医学杂志,1992,1(1):31[4]李晓宇,邵鹏。高压氧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33便。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4,(2):102
良性纤维性 篇4
患者,男,42岁,7年前偶然发现右侧下颌有“黄豆”大小的肿物,肿块无活动,早期因无特殊不适未作任何治疗,7年来肿物逐渐增大,现有“鸡蛋”大小,3天前自感右下颌腫物疼痛,疼痛逐渐加重,在咀嚼吞咽时加重。专科检查:右下颌区皮下有包块,大小约5.5cm×4.7cm×3.2cm,活动性差,质韧,触压痛明显,表面光滑,肿物边界尚清晰,不随吞咽活动。彩超检查:右下颌探及5.4cm×4.8cm×3.0cm实性混合回声包块,边界清晰,包膜完整,内部回声不均匀,大部分为低回声,并可见大小不等的点状稍强回声。包块周围可见数个淋巴结回声,边界清晰,包膜光滑,其中较大的1.3cm×1.0cm×0.5cm。彩色多普勒显示:包块内部及周边均可见较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①右下颌实性占位性病变(考虑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可能)。②右侧颈部淋巴结可见。
患者局麻下行肿物切除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打开颈阔肌,可见肿物呈灰白色,周围边界清晰,充分分离肿块,肿块基底部向口底方向延伸,彻底游离,完整切除肿块。术后病理诊断:右下颌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
讨 论
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是源自淋巴结内的异位涎腺组织。范围通常在3~5cm,严重者可达7cm.有弥漫型和结节型两型。前者累及部分或整个腺实质,各个小叶的受累程度不一。后者为孤立性病灶,外有包膜。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的真正原因尚未阐明,究系炎性或肿瘤性病变,尚无定论。近来大多认为是斯耶格伦综合征的一种表现,与自身免疫有关,故此病又名自身免疫性涎腺病,肌上皮性涎腺炎等。相反,也有人主张此病属于瘤性病变。文献上尚有良性淋巴上皮性病变恶变的报道。受累的涎腺无痛性缓慢肿大,病程久。多位于腮腺区,其次是颌下腺和腭腺等处。
鉴别诊断:①甲状腺腺瘤:多为年轻女性患者,多有多汗,心悸代谢旺盛等症状。肿块随吞咽上下活动。超声特征为: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瘤体较大可呈分叶状,边界光滑,大部分有包膜,内部呈均匀低回声,肿瘤后方大多回声增强,有侧方声影。少数纤维瘤内部有强回声斑块,后方有声影。②恶性淋巴结肿大:恶性淋巴结肿大常失去正常形态,其形态趋向于圆形,结构紊乱,皮髓质分界不清,长径/横径<1.5。③慢性涎腺炎一般由急性经亚急性逐渐演变而来,也可一开始即为慢性炎症。几乎都因涎管狭窄或涎石阻塞引起病菌的逆行性感染所致,尤以颌下腺多见。④结核性淋巴结炎:结核性淋巴结炎外形不规则,常融和成团块状,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伴钙化及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