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关键词:

阿拉伯数字的来历(共19篇)

篇1: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通常,我们把1、2、3、4„„

9、0称为“阿拉伯数字”.其实,这些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创造的,它们最早产生于古代的印度.可是人们为什么又把它们称为“阿拉伯数字”呢?

据传早在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渐渐地征服了周围的其他民族,建立起一个东起印度,西到非洲北部及西班牙的萨拉森大帝国.到后来,这个大帝国又分裂成为东、西两个国家.由于两个国家的历代君主都注重文化艺术,所以两国的都城非常繁荣昌盛,其中东都巴格达更胜一筹.这样,西来的希腊文化,东来的印度文化,都汇集于此.阿拉伯人将两种文化理解并消化,形成了新的阿拉伯文化.

大约在公元750年左右,有一位印度的天文学家拜访了巴格达王宫,把他随身带来的印度制作的天文表献给了当时的国王.印度数字1、2、3、4„„以及印度式的计算方法,也就在这个时候介绍给了阿拉伯人.因为印度数字和计算方法简单而又方便,所以很快就被阿拉伯人所接受了,并且逐渐地传播到欧洲各个国家.

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印度创造的数字就被称为“阿拉伯数字”了.到后来,人们虽然弄清了“阿拉伯数字”的来龙去脉,但由于大家早已习惯了“阿拉伯数字”这一叫法,所以也就沿用下来了.

篇2: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压岁钱的来历及意义 压岁钱 压岁钱的由来 有关压岁钱的来历 压岁钱的来历缩写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明清,“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元,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

篇3:大牌标识里马的来历

法拉利、保时捷、福特,谁与争锋

提到汽车,法拉利自是首当其冲,它的“跃马”标志让人印象深刻。

标志背后,却有着一段壮烈而哀伤的故事:创始人恩佐·法拉利的哥哥有个战友——意大利皇家骑兵少尉法兰斯科·巴拉卡,在一战初期,曾因一人击落奥地利的5 架战机而成为英雄,巴拉卡机身中部的“跃马”便成为胜利的标志。后来,他升任为91 中队指挥官,“跃马”自然成了队徽。然而,恩佐的哥哥和巴拉卡随后在执行任务中双双牺牲。

若干年后,在恩佐与巴拉卡母亲的牵头下,“跃马”图案成了法拉利汽车的司标车徽,以告慰两位英年早逝的国家英雄。对图案重新设计后,有了现在的雏形高昂的马首微张着嘴,其后足单腿立地,而马尾上扬。

保时捷的商标,采用公司所在地斯图加特市的盾形市徽。主体是一匹骏马,代表该地盛产的一种名贵种马;鹿角表示该地适合狩猎;黄色条纹是成熟麦子的颜色,寓意五谷丰登;黑色代表肥沃土地;红色象征人们的智慧和对大自然的钟爱,由此组成一幅精湛意深、秀气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1962 年,福特公司开始研发了野马系列第一辆概念车野马型车。它是一部发动机中置的两座跑车,为纪念在二战中富有传奇色彩的北美P57型野马战斗机,这辆跑车被命名为“野马”。Mustang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墨西哥出产的一种名贵的野马,以它作为车标,象征着青春洋溢、无拘无束,以及无人能敌的速度。

爱马仕、博柏利、蔻驰,争奇斗艳

说起时尚类品牌,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爱马仕了。这个来自法国的品牌从制作马具起家,并在汽车出现后成功转型,开发手提包、表带、运动服装等多品类产品,以上乘的材料和精巧的工艺赢得口碑。标志的设计灵感源自第三代传人埃米尔·爱马仕收藏的一幅由阿尔弗雷得·多尔所画的作品《四轮马车与马童》。

1880 年,托马斯·博柏利发明了密织防水斜纹布料华达呢,因结实耐用,受到英国军方和皇室的欢迎。

曾有长达40年的时间,博柏利使用的是骑在马上、身穿斗篷的军人画像,并注记“Gabardine”的标志,后因重复而被迫放弃使用。1909 年,在公司律师罗勒的提议下,选择了源自1904 年Eallance Collection的骑马武士的商标。1955 年,商标还获英女皇颁授皇家认证。

武士手持的盾牌象征保护,与博柏利服饰防御各种气候的特性相合。锦旗上的“Prorsum”是拉丁语,意指前进。多年来,这个品牌就像这个武士一样,挥舞着旗子,带领着大不列颠的服装文化不断向前。

拉夫·劳伦则是有着浓浓美国气息的高品位时装,以POLO衫闻名于世,款式高度风格化是其主要特点。马球标志是拉夫·劳伦最著名的标志,通过以贵族的马球运动为品牌LOGO,拉夫·劳伦勾勒出了一个美国梦:漫漫草坪、晶莹古董、名马宝驹。

同样来自美国,蔻驰的商标可谓“标如其名”,Coach一词本意就是四轮大马车,而作为贵族的座驾,也自然寓意着高贵、典雅和奢侈。2013 年,蔻驰完成了一轮新的品牌重塑,包括字体、LOGO以及品牌气质均有所微调,更显干净利落。商标字样一则延续传统衬线体,一则选择了厚重的黑色肌理,更显严谨。马夫的帽饰和鞭子变化显著,增强了可辨识度、礼仪感和历史感,更弥补了原有鞭头散漫的不足。

人头马、铁马酒庄、野马酒庄,三大酒庄,悠久醇香

人们熟识的人头马商标,出自第三代继承人保罗·埃米尔之手。1874年,大胆求变的他将人马星座作为公司标志。

人马星座,一个充满感性与激情、具有智慧与脚踏实地的半人半马形象,也是酒神巴科克斯的陪星。人马星座所引的弓箭,永远都指着一个方向,凸显了矢志不移的精神。而人头马也用几百年来对传统的遵循和对品质的追求,完美诠释了这个来自古希腊神话的标志。

还有两个红酒品牌,也用风格迥异的骏马来诠释品牌内涵。

铁马酒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索诺玛县的著名酒庄之一,其酒标为一匹引颈长啸、足不践土、脚不落地、可以腾空而飞的骏马。

去年6月,习近平偕夫人访美,白宫的招待用酒就有铁马酒庄中国蛇年珍藏起泡酒。早在1997 年,江泽民主席出访美国时,铁马酒庄葡萄酒也是当时的国宴用酒。

野马酒庄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央海岸的名庄,名称因创始人纪念曾经在葡萄园驰骋的一群野马而来。

野马酒庄的酒标是一匹风驰电掣、驰骋千里、无拘无束的野马。这一精神也运用于酒庄的酿酒理念中:酒庄奉行“细心的疏忽”,即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干预,让葡萄酒自然地反映出当地气候、土壤和葡萄品种的个性特征。

富国银行(行情专区)、劳埃德银行,黑马赢家

说了那么多时尚品牌,最后就来说一说最“高大上”的金融行业。

在金融史上,富国银行的马车标志深入人心。6 匹健硕的骏马搭载着大量乘客和行李,一路奔驰,与银行以客户为导向、全能型服务、不断追求与客户共同成长的理念不谋而合。而热情跳跃的主色调红色,则与一般银行采用蓝、绿色体现求稳风格不同,彰显了主动、求变的精神,副色调黄色则代表客户的生活幸福、繁荣,充满财富。

与张扬大胆的美国Style相比,英国劳埃德银行在用色上却是中规中矩,以绿色为主题色,象征安全稳健。劳埃德银行成立于1765年,是英国四大银行之一,也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

这一“黑马”标志同样历史悠久。据记载,它首次出现是在1677 年,悬挂在伦敦一家金店的上方。1884 年,劳埃德银行接管了这家金店,“黑马”和劳埃德原有的“蜂巢”标志被共同使用。20 世纪以后,更加独特、便于记忆的“黑马”倍受青睐,逐渐成为集团总标志。

篇4:春节的来历

中华民族传统历法岁首正月初一,现今无论中国还是海外华人都统一称为“春节”,但在中国历史上却称之为“元旦”。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称为新年。”据《史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再提前至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历代相沿未改,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夏历”,今俗称为“农历”。中国历史上早有“春节”,不过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而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中国废除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这样做带有改朝换代重新确立“皇历”的传统,同时也蕴含着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的含义。不料,孙中山的这个建议,民间一时没有接受,于是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仍然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北京(民国)政府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当时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不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元旦”改成了“春节”。

由于这个“春节”是袁世凯批准的,许多倒袁人士都拒绝过这个春节。孙中山在1924年还提出过废除这个节日。但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不同意,对孙中山不满的人也不同意。

1930年,南京政府为了适应当时世界上风行的改历潮流,一些改历人士重新提出,先过“元旦”新年,后过“春节”旧年,新年在前,旧年在后,十分荒唐。南京政府颁行政令,宣布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这个政令一颁布,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对国民党的热潮。结果,国民政府不但没有把旧历新年禁下来,而且还招来了国内许多反对的声音。

“春节”从“过年而不过节”,经袁世凯批准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90多年来,中国人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做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为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节”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合。

篇5: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晋文公率大臣们到介山祭奠介子堆,看见烧焦的柳树复活了,赐名“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来临不少人都要祭祖,一种说法,清明节是祭祖节。可是,春节都要祭祖,难道也是祭祖节?一个节日不会有两个日期,那么,清明节为何祭祖?为何用“清明”二字?释此疑问,首先需了解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己由国务院公布为法定假节日。

清明节的现实含意,一是民间传统祭祀节日。二是气侯变化的节气,如“清明谷雨紧相联,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爪种豆”.三是踏青春游。作为祭祀节日,始于周朝春秋时的晋国,到唐朝已成为法定节日。

清明节是两条人命换来。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亲生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王位,害死太子申生,太子之弟重耳逃亡国外,有一次饿晕倒了,随从臣子介子推割自已腿肉火烤给重耳吃。后重耳回国登上国王宝座,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晋文公。他大封功臣,却忘了介子推,经别人提醒,立即派人去请几次,介子推不来,亲自去请,介子推已背起老母亲躲进绵山,派人去找也未找到。于是,采纳了一个馊主义:放火烧山逼出来。大火烧三天三夜,仍未见出来。原来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堆,绵山改名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此日全国禁烟火,吃冷食。()二年春,晋文公率大臣们到介山祭奠介子堆,看见烧焦的柳树复活了,赐名“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传统清明节又名冷食节、扫墓祭奠及清明的由来。可以说清明节是介子推母子两条命换来的。

“清明”二字,即现的清政廉明之意,取于介子推遗诗中向晋文公的谏言“勤政清明复清明”.

篇6:阿拉伯数字的来历

A

植树节的起源

一、植树节概况: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的以宣传保护森林,并动员群众参加以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植树节的来历

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对森林爱护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植树节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

中国的植树节开始时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二、近代植树节起源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

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大风一起,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

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植树节的来历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植树节的由来

1、中国古代植树传统

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

韦孝宽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

将,京兆杜陵人。据《资治通鉴》所载,西魏废帝二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来,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韦孝宽上任后,发现土台的缺点很多,劳民伤财,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一作法,无疑是造福桑梓,减轻家乡百姓负担、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韦孝宽最早栽种的槐树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陕西人对这种槐树更是情有独钟,十分喜爱并且广为种植,现在这种槐树已经作为西安市的象征,被确定为市树。

2、中国植树节由来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

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四、世界各国的植树节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已有50多

篇7:《春节序曲》的来历

《春节序曲》是一首明快、粗犷而热烈的乐曲,开始时的引子由乐队全奏的宏大音响揭开了民间节日歌舞的序幕,第一段是淳朴、优美的舞蹈性的音乐。中间部分是一个抒情性的对比段落,音乐素材来自陕北秧歌。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音乐更为紧凑和热烈,并在万民欢腾的气氛中有力地结束。

《春节组曲》是李焕之的代表作品。乐曲以陕北民间秧歌的音调和节奏为素材,旋律明快,生动地表现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里热闹欢腾、喜气洋溢、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场面。

《春节组曲》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春节序曲”,描写的是过春节人们扭秧歌的情景,乐曲里加入了闹秧歌的锣鼓节奏,主题由两首陕北民间唢呐曲组成,乐曲欢快热烈。中间部分是一首悠扬的陕北民歌,其主题先由双簧管演奏,再由大提琴重复,最后由小号独奏把音乐推到高潮结束。 “春节序曲”,是按照“秧歌”的结构写成的管弦乐曲。“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起舞。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大场是热烈火红的大型集体舞,常常走出各种复杂的队形来。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秧歌”的开始和结束是大场,中间穿插着小场。《春节序曲》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歌舞场面。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大场收束。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

篇8:宰相别称“中堂”的来历

宰相的别称“中堂”, 自唐朝时始。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说:“唐设政事堂于中书省, 以宰相亲领其事。”人们取中书省的“中”字和政事堂的“堂”字连在一起而称宰相为“中堂”。宋时设中书内省于禁中, 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称为政事堂, 因而也称宰相为“中堂”。元代也沿称中堂。

明初也设中书省, 置宰相, 当朱元璋杀掉宰相胡惟庸之后, 即废除中书省, 不再置宰相, 而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全国政务, 直接向皇帝负责。事权过分地集中于皇帝, 使他穷于应付。

朱棣夺得皇位后, 特命翰林侍读解缙、编修杨士奇等七人入值文渊阁, 参加机务, 称之为“内阁”, 只是皇帝的顾问。明仁宗朱高炽之后, “内阁大学士”职权渐重, 实际上是宰相。清朝也是如此, 据清朝叶凤毛《内阁小志》“内阁大学士在文渊阁办公, 中书居东西两房, 大学士居中”, 故亦称“中堂”。■

篇9:圣诞的来历

孩子们平安夜里在床头挂着圣诞袜,等着圣诞老人来给他们发送礼物。同学们,你们知道圣诞袜的来历吗?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There was a kindly nobleman whose wife had died of an illness, leaving the nobleman and his three daughters in despair.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留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

After losing all his money in useless and bad inventions, the family had to move into a peasants cottage, where the daughters did their own cooking, sewing and cleaning. 这个贵族喜欢尝试创造发明,但是都失败了,也因此耗尽了家里的钱财,所以他和女儿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三个女儿也只得自己做饭、缝衣服、打扫屋子。

When time came for the daughters to marry, the father became even more depressed as his daughters could not marry without dowries.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

One night after the daughters had washed their clothing, they hung their stockings over the fireplace to dry.

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

That night, Saint Nicholas, knowing the despair of the father, stopped by the noblemans house.

圣人尼古拉斯知道了他们的境遇,于是,那天晚上他驾着雪橇来到他们的家门前。

Looking into the window, Saint Nicholas saw that the family had gone to bed. He also noticed the daughters stockings.

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

Inspiration struck Saint Nicholas and he took three small bags of gold from his pouch and threw them one by one down the chimney and they landed in the stockings.

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

The next morning, the daughters found their stockings full of gold, enough for them to buy dowries. Their father was glad to see the daughters marriage. From then on, the whole family lived a happy life together.

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父亲也因此能亲眼看到女儿们出嫁了。从此,一家人又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链 接

篇10:名字的来历作文

我叫马敏捷,是20xx年出生的。因为我父亲姓马,那一年也正好是马年,所以我就姓马,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希望我在 学习上像马一样跑得快,学习好。那为什么又要叫敏捷呢?那是因为父母想让我活泼、可爱、聪明、灵敏。连起来的意思 就是想让我学习好,还很机灵活泼。

这个名字是父母想了好长时间才给我起的名字,我也非常希望我能像我的名字一样活泼可爱。

篇11:名字的来历作文

我的名字叫赵琪,别人喜欢叫我:照齐,七仔,五子棋,飞行棋,象棋,围棋,跳棋……不过悄悄告诉你哦,我的名字还有这样一段来历:

当时妈妈生下我时绞尽脑汁想了再想最后决定我的姓随我爸爸,性赵。因为我奶奶住的地方是林淇,我姥姥住的地方是淇县,两个名字都有一个淇字,为了让我长大记住这俩个生我养我的地方,妈妈让我叫赵琪,琪又是淇的谐音,妈妈又想让我像安琪儿一样幸福快乐于是就叫我赵琪。我本来不喜欢我的名字但是我知道了我名字的来历,我感到妈妈对我的爱和她给我生命的礼物和我第二个礼物――好听的名字――赵琪!我非常感谢妈妈给我的珍诚的爱!

同学们,你们是否可以和我交流一下你们的名字呢?

篇12:名字的来历作文

大家好,我叫任怡帆,小名叫多多。20xx年1月1日,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人们都在“庆元旦、迎新年”,我的到来为全家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爸爸说:“真是一个福气多多、福气满满的小公主呀!”于是就起名多多。爸爸妈妈希望我福气多多,快乐多多,多才多艺……

又过了几天,爸爸给我起了一个大名,姓任,名“怡帆”,妈妈说女孩子的名字要听起来秀雅,所以我的“怡”就产生了。“帆”就不用说了,一听就会想到一帆风顺的帆船,爸爸妈妈希望我一生平平安安,一帆风顺,希望我能像帆船一样不惧困难,驶向远方。

这就是我的名字里的故事,我喜欢我的名字,更喜欢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篇13:“唇亡齿寒”的来历

春秋时候, 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 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 (guó) 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 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 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 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 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 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 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虢国灭了, 虞国也不能独存, 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些珍贵的礼物, 顿时心花怒放, 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 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 赶快阻止道:“不行, 不行, 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 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 有事可以彼此帮助, 万一虢国灭了, 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 没有嘴唇, 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 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 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 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 晋国军队借道虞国, 消灭了虢国, 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 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 比喻双方关系密切, 相互依存。

篇14:“送端阳”的来历

对于女婿和准女婿们来说,给岳母“送端阳”,一定要送蛋,这里面有着特殊的讲究。女儿女婿送蛋到娘家,寓意着家庭生活吉祥圆满、和和美美。对准女婿而言,“送端阳”是婚礼前男方给女方家送的最重要的一道节礼,男方送上一份圆圆的蛋品,是含蓄地表示“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庭的一员(圆)”,如果女方接受了,就表示接受了这个未来的家庭成员。

“送端阳”送蛋的习俗展现出中华民族相互关爱的传统美德,饱含着浓浓的情谊。选“节礼”当然要选安全、健康、质量有保證的产品。获评中国质量诚信企业的神丹公司,有多款端午节精美礼盒包装,清凉皮蛋、清淡咸蛋、保洁鸡蛋等产品,是您“五月五送端阳”的理想选择!

湖北神丹健康食品有限公司

团购热线:027-8729879013607152822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888号

篇15:七夕的来历作文

传说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小伙子,他从小父母双亡,只留下了一间茅草房和一头老黄牛。从此这位小伙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放牛郎。

天上,王母娘娘有七个孙女,号称七仙女,最小的一个仙女叫做织女。织女请求王母娘娘让她和其他六个仙女下到人间的河塘去嬉戏,王母娘娘答应了。

正是这一天,牛郎的老黄牛突然开口说话了:“牛郎啊!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成家立业了!这样吧,你今天上午九点去村边的一个河塘,那里有从天上下来的七位仙女,你偷偷的躲到河塘边的一个老树旁边,树枝上有七仙女的衣服,你把最小的那件衣服藏起来。那最小的仙女织女找不到衣服,那时你再出来向她说明来意……”

牛郎虽然很诧异但还是按照老黄牛的要求去做了。织女上岸后没有找到衣服,这时牛郎出来了,他向织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织女羞答答的点了点头。本来织女就向往人间生活,可王母娘娘不准。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人间男子向自己表达了爱慕,织女怎能放过?于是,织女留在了人间和牛郎生活在一起。后来牛郎织女生了一对龙凤胎。

就这样一家四口过着悠闲自在的幸福生活,直到有一天天宫开晚会所有人必须去,可织女没有回去参加,天宫哪里都找不到。后来王母娘娘派人到人间才发现了织女,此时织女已经和牛郎生活在一起且还有一儿一女。王母娘娘大怒,亲自到人间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在后面紧追不舍。王母娘娘一看牛郎快要追上了便从头上拔出钗子向天中一划,天空中便出现了一条长河。牛郎织女就分在河的两岸——————一边牛郎在呼唤着织女,两个孩子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妈妈;另一边织女呼唤着牛郎和孩子。后来王母娘娘不忍心看牛郎织女苦苦等待,便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作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所以,每年的七月初七都会有喜鹊飞到天河为牛郎织女筑桥,也就是鹊桥。

篇16:闹元宵的来历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篇17:年的来历作文

原来猫和老鼠本来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在挑选十二生肖种动物代表人间生肖,还可以封为神。玉皇大帝为了公平起见,玉皇大帝还下令,让人间的所有动物都可以到天宫参加,以动物赶到先后顺序排名次,只要前十二名。

于是,猫对老鼠说:“明天你起来后一定要叫上我,我们一起去。”老鼠说:“好的,没问题,谁让我们是好朋友呢。”老鼠回到家左思右想,最后小声嘀咕:“如果我叫上猫”,它选上了而我却没有选上的话可怎么办呢?老鼠说话的声音像蚊子叮一样,好像生怕传到猫的耳朵里似的。

第二天,老鼠没有去叫猫,独自一人前往天宫。老鼠去天宫的路上,老鼠碰见了老牛。它眼珠一转,相处了各好主意,于是他对老牛说:“牛大哥呀,你看到我这么小,短腿跑也跑不快呀!”老鼠又补充道:“你让我骑在你的背上,我给你唱歌这不两全其美吗?一来我没有那么累,二来你也没有那么无聊。”一:我不用太累,二:你也不会没趣。老牛想了想觉得也对,便让老鼠骑在它背上了。

到达了天宫,老牛还没有来得及迈进腿,老鼠就从老牛背上跳下来,直接跑到玉皇大帝面前,紧接着老虎、兔子、蛇、龙……都来了。于是老鼠被同时封为老鼠为生肖之首。

猫呢?它在家左等右等不见老鼠来叫它。它只好自己去天宫了。到了天宫才发现已经没有它的位置了。

篇18:“超级细菌”的来历及预防

一、什么是“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并不是一种新的细菌, 也不是一种特别的细菌, 而是多重耐药菌的一种, 是一种携带了NDM-1耐药基因的革兰阴性细菌。NDM-1是一种在肠杆菌科细菌中新鉴定的碳青霉烯酶, 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且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包括内酰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都具有耐药性, 仅对替加环素和多黏菌素敏感。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又是目前抗感染治疗中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一类抗菌药物, 广泛应用于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因此, “超级细菌”的出现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实际上, “超级细菌”不是现在才有。从使用抗菌药物以来, 人类就开始了与“超级细菌”抗争的历史。如上世纪60年代被称为“超级细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90年代的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VRE) 、2000年出现的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等。

二、滥用抗菌药物催生出“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对所使用的抗菌药物产生如此广泛耐药性的主要原因, 是人们大量使用甚至是滥用抗菌药物, 包括医疗领域内的滥用、医疗机构外如畜牧业和养殖业的滥用以及公众滥用等。滥用抗菌药物的结果, 一是促使病原菌产生变异导致耐药, 二是快速筛选出耐药菌。

抗菌药物的滥用在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 在非洲、亚洲及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在医院、药店、专门的药品货摊 (杂货店) 、路旁货摊及小贩那里买到抗菌药物。在孟加拉国一项为期1个月、有2000多人参与的用药研究发现:95%的药物在药店购买, 只有8%有医师处方, 卖药者几乎没有如何用药、药品适应症及禁忌症等常识。在喀麦隆、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 卖药者通常没受过医学训练, 但他们会尽可能让顾客甚至那些没病的人相信他们, 购买他们的药物。

我国抗菌药物的泛用、滥用现象也很严重,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60%—80%, 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全球30%左右的使用率。由此导致病原菌对抗菌药物产生严重的耐药性, 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的分离率在某些地区高达80%,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VRE)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细菌、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等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给临床感染性病人的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抗菌药物的滥用除了与医疗机构的滥用有关外, 也与公众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有很重要的关系, 人们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 不论什么原因、不论感染与否, 都希望使用抗菌药物, 希望医生给予处方, 或者是自行其是到药店购买。同时畜牧业与养殖业为了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 也在大量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因素导致我国抗菌药物的泛用与滥用, 直接的后果就是使病原菌产生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 因此多重耐药菌即人们称谓的“超级病菌”就在我们身边, 尽管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尚未发现携带新型耐药基因NDM-1的细菌。

三、面对“超级细菌”, 我们怎么办

“超级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感染后治疗非常困难, 甚至可以导致病人死亡。但根据目前分离到的“超级细菌”的特点, 多数专家认为, 它不是传染病, 不会如“非典”和“甲流”那样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传播。这种耐药性细菌主要通过人们的相互接触而传播, 主要感染抵抗力低的人群, 对免疫力正常的人群危害不大。只要措施得当, “超级细菌”是可以有效预防的: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这是从源头上降低“超级细菌”的产生, 预防其感染的最好方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在临床上遵守合理使用的原则, 而且需要广大民众对抗菌药物使用的理解和合理使用的支持, 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处方用药, 不随意用药, 也不根据所谓的经验到药店自购和使用抗菌药物;另外要加强对药店的管理, 严格处方药的监管等。只有大家齐心协力, 才能有效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才能预防“超级细菌”的产生, 否则“超级细菌”的时代就真的为时不远了。

2. 加强对耐药菌尤其是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我国政府对耐药菌的监测非常重视, 建立了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 能及时监测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情况和变化趋势, 为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医疗机构也应加强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检测与监测工作, 及时发现耐药菌与多重耐药菌, 为预防和控制耐药菌的感染和传播提供条件。

3. 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工作。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控制非常重要, 我们一旦发现“超级细菌”, 就应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控制, 防止其传播给周围的病人甚至社会人群。卫生部早在2008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以强调和规范这项工作。控制“超级细菌”感染和传播的主要措施包括:

(1) 加强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应严格遵守卫生部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公众在日常生活中, 也应认真洗手, 到医疗机构探视病人前后应注意洗手或手消毒, 这是最基本又是最有效、经济和方便的措施。但常常被忽视, 应加强洗手重要性的宣传教育。

(2) 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发现“超级细菌”感染患者, 应及时依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隔离, 包括进入病房时戴手套, 防止细菌广泛污染物品表面, 接触患者时应穿隔离衣, 离开病房时摘除手套并洗手。

(3) 加强对感染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包括医疗用品的专用, 切断“超级细菌”的传播。

(4) 注意个人卫生, 加强身体锻炼, 合理膳食, 注意休息, 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篇19:月份的来历

在罗马传说中,有一位名叫雅努斯的守护神,生有先后两副脸,一副回顾过去,一副要眺望未来。人们认为选择他的名字作为除旧迎新的第一个月月名,很有意义。英语January,便是由他的拉丁文名字January演变而来的。

February每年2月初,罗马人民都要杀牲饮酒,欢庆菲勃卢姆节。英语2月February,便是由拉丁文Februar-ius(即菲勃卢姆节)演变而来。

March3月,原是罗马旧历法的1月,新年的开始。凯撒大帝改革历法后,原来的1月变成3月,但罗马人仍然把3月看做是一年的开始。另外,按照传统习惯,3月是每年出征远战的季节。为了纪念战神玛尔斯,人们便把这位战神的拉丁名字作为3月的月名。英语3月March,便是由这位战神的名字演变而来的。

April罗马的4月,正是大地回春.鲜花初绽的美好季节。英文4月April便由拉丁文April(即开花的日子)演变而来。

May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玛雅,专门司管春天和生命。为了纪念这位女神,罗马人便用她的名字——拉丁文Maius命名5月,英文5月May便由这位女神的名字演变而来。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阿拉善盟 下一篇:阿拉伯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