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5-脱水葡萄糖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关键词: 血管 动脉 病变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罹患各类大血管病变 ( 包括心脑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等 ) 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比非糖尿病人群增高 ,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亦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累及的部位 , 因其部位表浅 , 易被体表超声检测 , 故颈动脉常可作为观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窗口[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arotid artery intimatemedia thickness, CIMT) 因其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范围以及程度 , 常被作为判断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危险度指标[3]。

1,5-AG, 又称1, 5- 无水葡萄糖醇 , 与葡萄糖具有相似的化学结构。在高糖状态下 , 当经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肾糖阈时 , 会对1,5-AG在近曲小管的重吸收产生竞争性抑制 , 从而使尿中1,5-AG的排泄量大大增加 , 导致血清中的含量降低。研究发现 , 1,5-AG能灵敏的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情况 , 且较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能更快速而灵敏地反映糖尿病患者三至七天内血糖控制情况。

该研究通过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 ,1,5AG的水平及其CIMT,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 ,1,5-AG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该院内分 泌科病房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04例 , 按Hb A1c将其分为两组:Hb A1c > 7% 组100例 , 男女各50例;Hb A1c≤7% 组104例 ,男54例 , 女5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1999年美国WHO对糖尿病诊断和分型标准。排除标准:1伴发严重感染、肝肾功能异常、其他内分泌疾病;2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疾病者;3合并有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排除体重指数 (BMI)<18 kg/m2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干扰。对照组入选者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后排除糖耐量异常。记录每位入选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身高(m)、体重 (kg)、糖尿病病程、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用药情况 ( 尤其是服用二甲双胍、他汀类、阿司匹林 ) 等。入组人群均获得本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临床指标测定

CIMT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 , 观察颈动脉壁有无斑块形成 , 其中斑块定义为局部IMT>1.3 mm, 测量颈动脉后壁最厚处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即CIMT值[4]。按照2012年卫生部办公厅颁布的《脑卒中高危筛查和防控指导规范》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鉴定的诊断标准 , 定义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CIMT) ≥1.0 mm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

受试者均于入院第2天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 , 测定空腹血糖 (FPG)、1.5-AG、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糖化血红蛋白 (Hb1Ac)、低密度脂蛋白 (LDL)、尿酸 , 测量身高 (m)、体重 (kg)、腰围 (cm) 及臀围 (cm) 等 , 并计算体重指数 (BMI/kg·m-2)。TC和TG使用酶法 ( 美国贝克曼库尔公司LX-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 检测;血清1,5-AG浓度测定通过Glyco Mark法 ( 日立917自动分析仪 )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采用免疫抑制透射比浊法 , 试剂由宁波美康生化试剂有限公司提供。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10) 建立数据库 ,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 , 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 (mean±SD) 表示。各指标间关系采用直线回归分析 , 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

分别统计 入选2型糖尿病 患者组和 健康对照 组的年龄 ,BMI,TG,TC,Hb A1c和1,5-AG, 具体数值详见表1。2型糖尿病患者CIMT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图1),1,5-AG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01)。

注:与2型糖尿病患者组相比,***P<0.01。

2.2 Hb A1c,1,5-AG 与 IMT 相关性分析

表2显示了CIMT与各项临床指标的相关关系 , 由表中可见 ,CIMT与年龄 ,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 ,1,5-AG含量相关 (P<0.05),且CIMT与Hb A1c(r=0.26 7;P=0.001) 呈正显著相关 , 表明Hb A1c含量越低 ,IMT厚度逐渐减少 ( 如图2)。与1,5-AG(r=-0.134,P=0.000) 呈负显著 相关 , 且在糖化 血红蛋白 ≤7% 组 , 发现1,5-AG与CIMT有更好的负相关性。而与BMI、TG、TC、FPG、尿酸和HDL没有相关性 (P>0.05)。

3 讨论

1,5-AG, 又称1, 5- 无水葡萄糖醇 , 是葡萄糖环状结构1位碳脱氧形成的与葡萄糖相类似具有吡喃结构的多元醇。自1888年Chodet等人首次从Polygara Amara细菌中分离出1,5-AG, 但其结构式直至1943年才被Richtmyer等人成功鉴定。存在于人的脑脊液、血液或血浆中的1,5-AG, 含量仅次于葡萄糖 , 但当患有糖尿病时 , 血清1,5-AG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这是由于1,5- AG的化学结构与葡萄糖相似 , 在高糖状态下 , 当经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超过肾糖阈时 , 会对1, 5-AG在近曲小管的重吸收产生竞争性抑制 , 使得尿液中1,5- AG的排泄量增加 , 从而导致血清中1,5- AG含量降低。Yamanouchi [5]等研究发现 , 1,5-AG能够反映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情况 , Kathleen [6]等研究发现 ,1,5-AG与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果糖胺 (FA) 具有很好的负相关性 , 且1,5- AG较Hb A1c能更快速而灵敏的反映糖尿病患者3~7 d内的血糖控制情况 , 尤其是可反映餐后血糖波动情况。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且大血管并发症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CIMT可以监测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和范围 ,可作为判断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危险度的指标之一。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是高血糖状态和血糖波动的共同作用结果 , 而且血糖波动幅度增大更能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7,8]。

因此 , 全面认识血糖必须正确认识血糖均值和血糖波动 ,而1,5-AG是一个能迅速而灵敏地反应血糖波动的指标。目前1,5- AG浓度测定通过Glyco Mark法测定 ( 日立917自动分析仪 ), 该操作简便 , 价格低廉 , 患者容易接受。且血清中1, 5- AG浓度不受饮食的影响 , 与病程长短、年龄、性别、体重等无关 , 稳定性重复性高 , 检验标本获取简便 , 易于储存 ,4℃储存可在4周内 , 零下20℃储存可在3年内获取稳定检测结果 , 因此作为反映血糖的变化的临床指标[9]。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因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理改变的程度和范围 , 常被作为判断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度指标。横向和前瞻性研究表明 ,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超声测量一直与冠心病 (CHD)、脑血管疾病 (CVD) 密切相关。那么 , 表征血糖变化的1,5-AG与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如何 ,目前尚无报道。

该实验结果表明 ,2型糖尿病患者CIMT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1), 血清1,5-AG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0.001), 表明1,5-AG在2型糖尿病患者CIMT病变过程中起了较重要作用。相关性分析表明 ,CIMT与年龄 ,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 ,1,5-AG含量相关 (P<0.05), 且CIMT与Hb A1c(r=0.267;P=0.001) 呈正显著相关;与1,5-AG(r=-0.134,P=0.000) 呈负显著相关 , 且在糖化血红蛋白≤7%组 , 发现1,5-AG与CIMT有更好的负相关性 , 表明在血糖控制较好患者中 , 血清1,5-AG水平下降可能是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 , 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 不仅仅要重视糖化血红蛋白 , 而且可能还需要重视1,5-AG控制水平。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1,5-无水葡萄糖醇(1,5-AG)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按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将其分为2组,Hb A1c>7%组和Hb A1c≤7%组。分别检测患者身高、体重、空腹血糖、Hb A1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1,5-AG、低密度脂蛋白,并计算体重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CIMT厚度大于正常对照组,血清Hb A1c含量大于7%组较小于等于7%组CIMT厚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且CIMT与Hb A1c含量正相关,1,5-AG含量与CIMT厚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含量升高与1,5-AG含量降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主要危险因子,参与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关键词: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1,5-无水葡萄糖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彩超检测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析 下一篇:脑出血患者血清HCY、hs-CRP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