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预测的新方法(精选六篇)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篇1
(2) 要准确预报地震, 必须分析十几种甚至上百种异常情况。为此, 必须观测与地震范围相关的地域。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和计算机的应用, 为人们大面积观测和快速综合分析资料提供了有利条件。
(3) 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监测, 前苏联科学家注意到, 地震发生前, 在卫星的照片上能发现某些地区大面积的红外异常, 显示出这些地区的地热温度普遍升高。例如, 1984年3月19日中亚帕兹利地震前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日本科学家也注意到, 在地震发生前几个月, 卫星就能测到震区地理位置在移动。如1989年7月11日伊东地震前一年, 他们就发现伊东的位置在向南移动。到震前2�3天, 位移达到最大值, 向南偏离原来的位置13.6厘米。此外, 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地震前半个月, 美国科学家意外地在无线电波探测仪中, 接收到了与地震有关的超低频无线电波。
(4) 这些新发现的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 将能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从而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阅读思考】
1. 请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1) 预测 () (2) 综合 () (3) 帕兹利 ()
2.请结合选文具体的语言环境, 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
(1) 显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先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 (3) 段文字中画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有: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 根据第 (1) 段文字的意思, 将“危害、灾难、灾害”三个相同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上。地震是自然_____中对人类____最大的____之一。
(2) 从全文内容看, 第 (4) 段中“先兆”的意思是____。
6.第 (2) 段文字中画线部分是一个长句, 请改成意思与原句相同的两个短句。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有利条件;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有利条件。
(雅敏设计)
(参考答案见42页)
一个好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肯尼迪
《阿根廷蚂蚁》参考答案:
1. 因为存在于所有阿根廷蚂蚁身体上的化学物质相同, 所以, 它们才不排斥对方, 反而亲密无间。
2. (1) 它们入侵北美洲、欧洲, 使那些地方的蚂蚁遭受了“灭顶之灾”, “使世界各地的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2) 人类用来对付它们的各种手段“在它们面前统统败下阵来”。
《强震抗灾中, 谁是最可爱的人?》参考答案:
1.设问修辞。起到设置悬念, 引起下文的作用。2.有亲临一线的总理、我们的子弟兵、广大的医护人员、自发投入救援的乡亲、献血的大学生和群众。3.示例:“我们的好总理”、“总理爱人民, 人民爱总理”。 (其他也可) 4.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天使白”指广大的医护人员, “橄榄绿”指我们的子弟兵。5.留下了永恒的抗灾精神, 留下了人们的无限温情。
《患难见真情抗震救灾展现人性光辉》参考答案:
1.作者运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运用这种句式起强调作用, 有力地写出了作者面对人们众志成城抗灾时的内心真实感受。2.示例:“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 准备出门看看。”12日下午, 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刘世伟, 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 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3.叙述和描写。表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4.反问修辞。表现了作者深深地被灾区人民在灾难面前患难之中见真情的和谐而感动, 在危难之中显现出的人格魅力而倾倒的思想感情。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参考答案:
1. (1) cè (2) z Tng (3) pà
2. (1) 明显地表现
(2) 事先显露出来的迹象
3. 举例子列数字地震前震区地理位置的移动
4. (1) 人造地球卫星监测红外异常和地理位置的移动 (2) 无线电波探测仪接收超低频无线电波
5. (1) 灾害危害灾难 (2) 地震前出现在震区的异常情况
预测地震的方法 篇2
1 能引起电磁场的变化。
一般认为磁场变化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地震前岩石在地应力作用下出现“压磁效应”,从而引起地磁场局部变化;
二是地应力使岩石被压缩或拉伸,引起电阻率变化,使电磁场有相应的局部变化。岩石温度的改变也能使岩石电磁性质改变。唐山地震前两天,距唐山200多公里的延庆县测雨雷达站和空军雷达站,都连续收到来自京、津、唐上空的一种奇异的电磁波。
因此,观测电磁场的变化也成为预报地震的主要手段之一。
2 断层的活动是大多数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
大地形变测量能够监视断层的活动,配合其他方法,如地声可监视断层微破裂等等,就有可能准确地判定断层活动的状态,来预测地震。
家庭防震方法
室内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在户内,就呆在里面,将火熄灭,远离玻璃特别是大的窗户(包括镜子等)。屋中的角落或有好的支撑的内部门道是好的避难处。较低的地面或地下室或许能提供最好的存活机会。躲进桌底或别的坚固的家具下,这不仅能给你提供防护,而且也有较大的呼吸空间。在商店时,远离大的货物展厅,这些货物可能会倒下来。在多层楼房且装有电梯的办公室里,原地躲进办公桌底。不要进入电梯,楼梯处也可能会拥挤着惊恐的人们。
车中
尽可能快和安全地停车——但呆在车内可以免于被下落的物体击中。蹲伏于座位下,如果有东西落在车上,你将会得到保护。当震动停止下来,注意观察障碍物和可能出现的危险:破坏了的电缆、破损的道路和坍陷的桥梁。
户外
在户外时就平躺在地面,不要跑。这样会摔倒,也可能被裂缝所吞没。远离高大建筑。不要往地下走或进入坑道,这会导致被困。如你已经准备到户外,就别返回建筑物内。首次地震使任何建筑都不太牢固,如果接着再发生小震,建筑物就会坍塌。到山顶更安全。斜坡上的土石容易滑落,如果被数千吨重的土块或岩石压倒(它们具有可怕的速度),很少有幸存的机会。在地上像球一样滚动更易存活。
滩地
只要不在悬崖下就会相当的安全,但由于海啸经常伴随地震而来,所以当震动停止后尽快离开滩地向更高的开阔地转移。余震的危险性就不像海啸那么可怕了。
危害后果预防
浅谈预测地震的方法研究 篇3
1 古代方法
对于地震预报早在中国的古代就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其中倍九论, 节气论和穴位论 (即古三论) 对于现在的地震预报就有一定的价值。
1.1 倍九论
在自然界中, 有固体潮中的倍九周期, 太阳活动中的倍九天周期, 大气活动的倍九天周期, 磁暴之后我们气温变化的倍九天周期, 宇宙线的倍九天周期, 紫外线和电离层活动的倍九天周期, 地球陆地和海面上水汽蒸发循环的倍九天周期和地磁低点位移的倍九天周期, 这些倍九天周期的事件其相位不都是相同的, 但它们在有些地区和在有些时段可能会出现多个因素相加的情况。
由于上述诸倍九韵律的事件可能单个地或联合地调制和触发地下孕震和发震的过程, 所以在复杂的地震发生规律中包含着一定程度上易于掌握的倍九天时间特点, 它在防震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1.2 节气论和穴位论
古代的中国人民把一年分为十二个节气, 而根据参考资料发现, 节气不仅与大震发生的时间密切相关, 而且也往往与前震, 前兆震群, 大震前的突跳型前兆异常时间有准同步的特征, 因而节气对预报地震发生日期具有参考价值, 此乃节气论。
人体有穴位, 地球同样如此。而且在地球岩石圈下层存在的蠕滑线就是作为地球穴位的经络通道以与其他地方的事件联系。所以, 根据地球上某个地方 (穴位) 出现的某些变化就可以来做定向甚至定位的预报, 这就是穴位论。
2 现代方法
现在社会, 科技在飞速发展, 人们对地震预测的也就要有更有效更准确的方法。由于产生地震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地壳的运动以及运动应变能的积累, 所以, 地震的预测, 也主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其中地壳运动是产生地震的主要因素。
2.1 水平运动所导致的地震的预测
我们知道, 地壳运动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主要指地壳被水平拉张力的拉张作用, 引起地壳破裂而形成地震。而引起地壳水平拉张主要是由于地球膨胀造成的。首先, 在冰川形成期或者冰川及其下地壳重力均衡调整下降容易导致地震膨胀, 产生地震。这类地震是有拉张力和地壳的抗拉张力共同作用的。而月球引潮力, 太阳引潮力量, 其它行星的引潮力和地球的旋转的变化, 均会导致赤道和相应区域的膨胀。其中月球的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是最能影响地球膨胀的两个最大引潮力, 它们的叠加会造成某一次地壳的膨胀力急剧增大, 若再和其它行星的引潮力叠加, 就是引潮力最大的时刻, 当然也是该区域最可能形成地震的时刻。
所以, 对于这两种不同成因的地震就有不同的预测方法。对于前一种地震, 主要通过计算不同厚度地壳的抗拉张力, 就可知道在相同的拉张力作用下, 哪些区域最易发生这类地震。而对于后一种形成的地震, 主要通过判断地球的膨胀或收缩及膨胀或收缩的区域, 通过测量易发生地震区域的水平拉张距离的变化来预测。这样就可以判断某一区域是否会发生地震, 以及会发生什么样的地震, 甚至具体时间也可以通过各星体的引潮力在该区域叠加的时间来推测。
2.2 垂直运动所导致的地震的预测
对于地壳垂直运动造成的地震, 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会产生垂直的运动, 且在运动过程中, 随着垂直运动, 都会有重力的异常变化。
在地球的某一区域如果存在重力正异常[4], 在地球重力均衡调整下, 会发生下降。同样, 如果存在重力负异常, 也会发生上升。但若某一区域或某一点在相同的重力异常下, 没有相应的上升或下降, 就说明这一区域或这一点是应变能累积区, 也是地震最可能发生的地区。
所以通过检测区域地壳的垂直变形及区域的重力异常变化, 就可以推知哪里会发生地震, 发生多大震级的地震。而该地震的具体发生时间, 这可以通过星体引潮力在该处叠加激发来推测。而进一步来说, 要推知更加精确的时间, 除了通过其他星体对地球的引力变化周期来初步判断, 还要准确的推算出应变能的积累现状才行。对于地点和强度, 要更精确的话, 就要通过GPS等水平精确测距方法和重力异常及地形变等精确测量来获得应变能的积累情况, 然后根据水平测距和重力异常测量参数, 还有地壳运动及重力均衡作用来综合推断。
3 结语
这次的汶川地震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发生了, 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还有唐山大地震, 印尼海啸, 都是如此。相比之下, 于1975年2月4日在海城发生的7.3级强烈地震, 波及九千平方公里, 但由于我国科学家对海城地震做出了成功预报, 是绝大数的人们逃过这一灾难。这就是地震预测的意义。
所以,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对地震预测的方法研究是必要的。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知道要准确的预测地震, 就必须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点和强度, 从古代到现代都是如此。而要准确的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 地点和强度, 我们就需要测量一些重要参数。当然, 测量的参数越精确越好, 所以研究和发射更精确的水平测距卫星和重力测量卫星来获取动态的水平测距和重力测量变化参数, 可能是现在社会准确预测地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也可能是我们目前应该继续研究的课题。
摘要:过去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阴影仍然在我们的脑中挥之不去, 而其带给我们的伤痛也是永远都无法弥补的。对于这场在无预警状况下发生的浩劫, 我们感到研究地震的预测预报, 对我们人类进行防灾减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相关文献, 就地震预测的方法进行一番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古三论,GPS,水平测距,重力异常
参考文献
[1]郭增建, 秦保燕.灾害物理学[M].陕西科技出版社, 1989.
[2]郭增建, 秦保燕.节气与灾害[M].西北地震学报, 1988 (3) .
[3]郭增建, 秦保燕.震中迁移与前兆穴位[M].西北地震学报, 1985, 7 (4) .
[4]吴泰然, 何国琦.普通地质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篇4
运用隐马尔可夫模型, 利用Perl编程, 以几种模式生物的蛋白质数据库为基础, 构建了目标基因的全基因组预测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高通量, 准确度高且操作简易等优点, 特别在多结构域蛋白家族预测上更显优势.应用该方法对几种模式生物的.全基因组PPR和TPR蛋白家族进行了预测, 其中粳稻日本晴中含有536个PPR蛋白、199个TPR蛋白;籼稻9311中含有519个PPR蛋白、177个TPR蛋白;拟南芥中含有735个PPR蛋白、292个TPR蛋白;红藻中6个PPR蛋白、32个TPR蛋白;蓝细菌以及古细菌中没有PPR蛋白, 但蓝细菌含有10个TPR蛋白, 古细菌有4个TPR蛋白, 并对所得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
作 者:张菁晶 冯晶 朱英国 李阳生 ZHANG Jing-Jing FENG Jing ZHU Ying-Guo LI Yang-Sheng 作者单位:张菁晶,朱英国,李阳生,ZHANG Jing-Jing,ZHU Ying-Guo,LI Yang-Sheng(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冯晶,FENG Jing(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武汉,430072)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篇5
传统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对地震资料信息的利用非常有限, 主要利用强地震反射这一单一的地震信息。引入了地震相这一概念后, 可以综合利用反射波的震幅、频率、连续性、同相轴几何形态、层速度等诸多信息, 极大提高了地震资料信息的利用率。引入地震相这一概念后不仅可以进行地质构造解释, 同时还可以对地层的原始沉积环境进行分析, 预测含煤地层和富煤带。
辽宁省铁法外围煤炭普查地震勘探共施工地震测线14条, 其中东西向主测线8条, 南北方向联络测线6条。勘探区含煤地层为白垩纪阜新组地层, 为一套陆相含煤建造, 沉积环境相对较复杂, 主要有沼泽相、泥炭沼泽相、湖泊相、冲积相、洪积相、边缘相等沉积地层。
图1为T3线小号端 (西部) 时间剖面, 剖面0.4秒处有一组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的反射波, 由0.4秒处向上反射波能量逐渐变弱, 连续性变差, 说能沉积物由细变粗, 水动力条件由弱变强, 同时我们发现上部同相轴两端明显向下弯曲, 呈透镜状, 为较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冲积扇, 通过多条测线综合分析, 勘探区内大部分碎屑沉积物由西北方向进入勘探区内, 并快速堆积在区内西北部及西部, 其岩性主要以砂岩、砾岩为主, 有机物沉积较少, 通过钻探验证, 0.4秒以浅无可采煤层。
图2为T3线中部时间剖面, 从0.35秒至0.5秒反射波能量较强, 边续性较好, 同相轴近似水平, 说明原始沉积环境较稳定, 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弱, 以湖泊相、沼泽相和泥炭沼泽相沉积为主, 通过1216号孔钻探验证, 由上至下分别有14煤、17煤和18煤等三层可采煤层。
图3为T3线大号端 (东部) 时间部面, 以边缘相沉积为主, 反射波能量由左至右逐渐变弱, 上超现象明显。说明在盆地边缘沉积物由左至右逐渐变粗, 层厚逐渐变薄, 反射波稳定性变差并逐渐消失。经钻探验证, 位于1200CDP处的801号钻孔在541.8米深见0.5米厚17煤, 见煤深度比盆地中部浅约100米, 煤层明显变薄。在同相轴终止的1500CDP处300米深见火成岩, 浅部为砂、砾岩, 无含煤地层沉积。经钻探验证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与钻探成果完全吻合。
辽宁省铁法外围煤炭普查为地震和钻探综合勘探项目, 采用物探先行, 钻探验证的原则。本次地震勘探共施工地震测线14条, 通过对14条地震时间剖面的综合对比和研究, 对勘探区内不同地震相进行了详细划分, 准确地预测了含煤地层和厚煤带, 本次地震勘探共圈定17煤可采面积110平方公里, 13煤可采面积36平方公里, 并对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进行了解释, 很好地指导了钻探工作, 节省了大量钻探工程量, 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与钻探验证成果吻合度极高。
综上所述, 地震相分析是煤田地震资料解释的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利用地震相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恢复地层沉积环境, 预测地层岩性、含煤地层、厚煤带等, 对于指导找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需要加以注意的是, 用于地震相解释的资料进行数据处理时要慎用一些修饰性处理手段, 如去噪、相干加强等模块, 最好进行高保真处理, 尽量保留更多的地震反射信息, 以便提高资料的解释精度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由于石油地震勘探领域中地震地层学的出现, 地震相分析的概念逐渐被认识并被广泛应用, 八十年代末期被逐渐应用到煤田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本文通过对辽宁省铁法外围煤炭普查地震勘探典型时间剖面的分析和研究, 证明地震相分析方法在预测含煤地层及富煤带方面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震相分析,预测,含煤地层,富煤带
参考文献
地震预测的新方法 篇6
地震勘探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 已成为当今世界油气勘探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 随着油气勘探的难度不断增大, 其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地震资料品质的不断提高, 促进了地震解释技术的发展。地震解释已经从简单的构造解释向地震岩性解释和流体预测方向发展, 其中地震地层学的兴起, 拓展了地震资料在地层和岩性解释方面的应用。
地震沉积学是一种新兴的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和沉积演化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地震属性切片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地震沉积学的发展和进步。油气勘探开发的地震解释实践证明, 地震属性切片可以有效的辅助地层岩性解释和沉积相的解释。
根据瑞利准则, 薄层的反射在地震剖面上可以分辨的必要条件是其厚度大于四分之一波长。但根据目前地震资料的分辨率, 厚度小于10m的地层是难以分辨的。此时, 对地震资料现有分辨率难以分辨的薄层, 利用地震属性切片进行沉积微相的解释尤为重要。
地震属性技术近年来应用广泛, 但如何确定地震属性与沉积微相的映射关系缺乏模型基础。因此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得到了振幅切片与沉积微相之间关系的基本认识, 并利用大港油田的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2 三维地质模型
如图1所示, 此模型由两个走向不同的楔形砂体叠置而成, 两个楔形之间分布一河道。两个楔形砂体的顶界面均为水平界面, 第一个楔形砂体厚度沿y方向增大, 最厚为10m, 第二个楔形砂体厚度沿x方向增大, 两套砂体之间的河道中心处厚度5m, 向两侧逐渐减薄至0m。砂体的速度为3500m/s, 围岩的速度为3000m/s。
图2显示了模型砂体的累计厚度、第一个楔形砂体、第二楔形砂体的厚度图以及河道砂体的厚度。从砂体累计厚度平面图可以看出, 砂体厚度趋势在主侧线101, 联络侧线1101最薄, 沿对角线方向线性增厚, 在主侧线200, 联络侧线1200处达到最大。
选择峰值频率是30hz的零相位雷克子波, 以褶积的方式生成三维合成地震数据, 其中, 主测线方向于y轴平行, 联络测线方向于x轴平行。从合成地震记录可以看出, 多个砂体反射的地震子波相互干涉形成一个复合波, 在合成地震记录上无法分辨单个砂体。
利用该三维数据体考证振幅切片反映砂体分布的能力, 以检验地震振幅属性预测沉积微相的能力。包含整个复合波反射的均方根振幅切片与拾取的最大振幅的层位为中心, 5ms时窗宽度所得的均方根振幅切片对比的砂体的累积厚度分布图看出, 包括整个复合波的均方根振幅切片及沿层振幅切片与砂体累计厚度之间呈正相关的关系, 包括整个复合波的振幅切片与砂体累积厚度的正相关性略优。
图3 (a) 、图3 (b) 和图3 (c) 是分别是时窗中心在65ms、67ms和69ms, 时窗宽度为5ms的均方根振幅切片。对比振幅切片与砂体厚度图, 可以看出, 图3 (b) 所示的67ms深度的振幅切片与砂体累积厚度分布图则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 且此两者的相关性大于复合波振幅切片、沿层振幅切片与砂体累积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此振幅切片附近较浅处65ms深度的振幅切片与第一套楔形砂体厚度在趋势上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较深处69ms深度的振幅切片则与第二套楔形砂体厚度在趋势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由此可以看出, 不同深度的振幅切片在趋势上定性地反映了砂体的厚度变化, 可以对砂体的沉积演化过程进行定性的预测和描述。
3 实际地震资料实验分析
歧北斜坡地区是大港油田的主力含油区带, 其储层以陆相沉积为主, 沉积模式和储层类型复杂, 砂泥岩薄互层、砂体物性的横向变化快是其重要的特点。歧北斜坡某一地区沙一中段发育两套含油储层[10], 在地震剖面上难以分辨, 表现为一个地震同相轴, 可尝试利用上述的研究结果对砂体的分布情况进行预测和分析。
为尽量减少上、下覆地层对目的层的影响, 分别拾取此地震同相轴的最大振幅、最大振幅之上的振幅零点, 最大振幅之下的振幅零点三个层位。所拾取的最大振幅之上振幅零点的层位与最大振幅层位之间的厚度图, 在一定意义上说明砂体的沉积环境有所变化。将上零值振幅与下零值振幅之间均匀的平分为18个层位, 并分别以所得的平分层位为中心, 2ms时窗宽度, 提取均方根振幅。
图4 (a) 、图4 (b) 、图4 (c) 分别为顶底零值振幅层自上而下平分所得层中的第3、9、13层位提取的振幅切片, 从振幅切片上可以清晰的看出物源的方向以及河道的变迁, 图4 (b) 在趋势上与多套砂体的累积厚度一致, 可以从图4 (a) 、图4 (c) 看出两套还有砂体中第一套稳定存在, 而第二套砂体发生迅速的相变, 此地区的两口井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 井轨迹如图中红色曲线所示。实际情况很好地印证了模型实验的结果, 说明的三维模型实验基本认识的有效性, 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利用振幅切片来分析、预测砂体的可靠性, 进一步说明了应用地震振幅属性预测沉积微相的有效性。
4 结论
利用三维砂泥岩薄互层模型对地震振幅属性分析进行了模型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子波干涉之后形成一个复合波的薄互层地层, 振幅切片能够定性地反映砂体厚度的变化情况, 且反射振幅与砂体厚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在一系列的振幅切片中, 存在一振幅切片与砂体累积厚度正相关, 而且其正相关性优于层振幅切片和包含整个地震同相轴的振幅切片与砂体累积厚度的正相关性, 以此切片的深度为参照, 其附近较浅处振幅切片与第一套楔形砂体在趋势上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较深处振幅切片也在趋势上一定程度的反映了第二套楔形砂体的厚度变化。有不同深度振幅切片之间的变化也可以定性地反映沉积砂体的演化过程。歧北斜坡区实际地震数据的应用验证了上述实验结论, 同时也说明在精细层位的地震资料解释基础上, 地震振幅属性为地震反射在一个同相轴内的砂体的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摘要:地震属性分析在薄储层预测和描述中取得了广泛应用, 但当多套砂泥岩薄互层由于子波的干涉在地震上表现为一个复合波时, 如何确定地震属性与沉积微相之间的关系缺少系统的模型实验, 为验证地震属性分析预测沉积微相的能力, 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得到了振幅切片与砂体之间关系的基本认识, 并利用大港油田的实际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关键词:地质模型,三维,地震属性,振幅切片,薄互层
参考文献
[1]林承焰, 张宪国.地震沉积学及初步应用[J].石油学报, 2007, 3 (2) :69-72
[2]李国发, 岳英, 国春香, 等.基于模型的薄互层地震属性分析及其应用[J].石油物探, 2011, 50 (2) :144-149
[3]凌云研究组.地震分辨率极限问题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 (4) :435-442
[4]凌云研究组.储层演化地震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4, 39 (6) :672-678
[5]李国发, 岳英, 熊金良, 等.基于三维模型的薄互层振幅属性实验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 46 (1) :115-120
[6]崔永谦, 邵龙义, 卢永和, 等.陆相断陷不同类型沉积砂体地震储层预测方法[J].中国石油勘探, 2010, (2) :55-58
[7]于兴河.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85-87
[8]赵贤正, 张玮, 邓志文, 等.富集凹陷精细地震勘探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123-134
[9]曾洪流, 等.地震沉积学 (译文本) [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9:6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