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

关键词: 注射剂 中药 科学技术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精选八篇)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 篇1

1 药物对中药注射剂的影响

1.1 药物的成分

有的中药注射剂中某些成份毒性较大时, 可引起毒副作用等不良反应, 此类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剂量直接有关系, 比如:洋地黄类强心苷, 治疗量与中毒量非常接近, 临床应用时应该严格掌握用量;有的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 一种中药注射剂本身就是多种成分组成, 并且可能含有致敏原, 比如:清开灵注射剂, 其中有水牛角提取物, 为水解蛋白, 可能刺激机体引起过敏反应, 尤其是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用时要特别慎重。

2|、中药注射剂质量:中药注射剂成份非常复杂, 国内生产厂家生产设备条件也参差不齐, 因此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也不同, 是否提纯、杂质是否去除, 注射剂中微粒的多少、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将直接影响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2 使用过程中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因素

2.1 使用剂量和浓度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也有其安全范围, 随便加大剂量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反应的发生:[1]如双黄连粉针剂剂量为60mg/kg.d, 药物浓度〈1%, 蔡自生对158例双黄连粉针不良反应分析结果表明, 158例中剂量超过60mg/kg.d的29例, 10岁以下儿童超量应用23例, 浓度〉1%15例, 5例浓度在1.4-4.5%, 其中2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2 使用方法

柴胡针有些人使用时未注意给药途径, 盲目静脉给药, 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2.3 输液影响

输液的性质及PH值可直接影响中药注射剂在液体中的稳定性, 临床使用时重视输液的选择, 否则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2]清开灵注射液与复方氯化钠混合在2h内稳定, 4h时紫外吸收则明显降低;复方丹参注射液加至低分子右旋糖酐中曾发生多起严重不良反应。

2.4 药物相互作用影响

多种药物合用因药物间发生反应, 产生不良后果而致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据统计, 多种药物合用发生率为, 2~5种占4%, 6~10种占10%, 11~15种占28%, 而一种中药注射剂由多种成份组成, 其中某些成份容易受酸碱变化的影响, 出现溶解度下降;或产生复合物出现沉淀, 导致中药注射剂中的主要成份含量降低而影响疗效, 甚至可能与其它药物配伍时相互间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质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避免此类配伍。如:[3]双黄连的5%GS注射液中加入硫酸阿米卡星针出现棕黑色沉淀;在清开灵输液中加入硫酸庆大霉素针则出现浑浊[5], 殷立新等对穿琥宁注射液与常用12种药物配伍后进行考察, 结果表明, 穿琥宁注射液与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配伍时产生浑浊。

2.5 加药方法影响

加药方法不当也可造成药物间发生反应, 如黄淑清对维生C与分别加入和混合加入5%GS注射液进行粒度测定, 结果混合加药法粒数高于分别加药法, 因而发生不良反应几率就高, 提示采用分别加药法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小结

为了便于临床合理用药, 笔者根据文献报告将常用中药的注射剂配伍禁忌及推荐输液列表 (I) , 以供临床参考。建议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重视: (1) 选择合适的输液, 注意药液浓度, 不要随意加大用药量; (2) 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3) 注意配液的方法, 注意药液的配制顺序, 加药方法, 尤其是粉针剂; (4) 注意控制滴注速度; (5) 注意病人用药后的反应; (6) 加大中药注射剂的药物配伍研究。

参考文献

[1]蔡皓东.双黄连粉针剂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药物不良杂志, 1999, (1) :36.

[2]刘凤林.清开连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稳定性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 1998, 23 (6) :35.

[3]张广玉.双黄连注射液与7种药物在输液中配伍稳定性研究[J].首都医药1999, 6 (9) :27.

中药注射剂使用注意事项 篇2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成分复杂,药用物质基础不是十分明确,药品说明书对合理用药指导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隐患因素较多,因此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问题应引起全体医务人员高度关注。为了加强我院中药注射剂临床合理使用,保障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现将《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卫医政发〔2008〕71号)发布如下:

1.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2.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4.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5.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6.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分析及合理使用 篇3

1 中药注射剂常见不良反应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常涉及多系统、多器官。主要以变态反应为主, 约占45.23%, 包括全身过敏、局部过敏、皮肤过敏, 主要表现为突发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皮疹、瘙痒及发抖、寒战、高热。心血管系统损害如心律不齐、心动过缓、心功能衰竭、休克、血压恶性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静脉炎、房室传导阻滞、心绞痛等症状。血液系统损害如白细胞减少、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粒细胞减少、多脏器出血等症状。消化系统损害如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神经系统损害如头痛、幻觉、锥体外系反应、末梢神经炎、抽搐、肌肉震颤等症状。呼吸系统损害如哮喘、呼吸抑制、急性肺水肿等多系统、多器官的多种临床表现。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

2.1 可发生于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 表现形式多样化。

2.2 过敏反应和药物热发生率最高 (40%~60%) , 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坏最为多见, 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2.3 几乎涉及所有品种, 以葛根素、鱼腥草、刺五加、灯盏细辛、血栓通、清开灵、血塞通等品种最多见占79.9%。

2.4 高发人群为>40岁的中老年人和小儿。

2.5 给药途径绝大部分为静脉滴注给药。

2.6 发生时间以速发型为主, 大都在用药1 h以内发生。最快者, 不足30 s, 鱼腥草用药30 min内发生者占81%。

2.7 由于厂家提取、分离技术不同, 产品质量有差异, 一般来说, 中小厂产品发生率较高。

2.8 复方制剂不良反应较多, 且后果严重。

2.9 易发生配伍禁忌。据报道, 在筛选的50例合并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病例中, 发生严重ADR的超过70%, 2种以上药品联合用药发生不良反应的占51.61%。

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3.1 药物因素

中药材来源广泛、品种繁多, 药材中的成分受品种、产地、采收、加工等因素影响, 差异较大, 很多药理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明确, 使控制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不完善, 导致不同来源、不同生产厂家、不同生产工艺、不同批次产品中成分含量变化较大, 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故在用药时, 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选择质量和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产品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基本保证。

3.2 生产工艺因素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含有生物碱、内酯、木脂素、多肽、鞣质、色素、蛋白质、淀粉、、黏液、树脂、挥发油、各种增溶剂、稳定剂等多种成分, 相同品种由于不同厂家生产工艺不同, 致使制剂中鞣质、蛋白质、树脂等杂质含量不同;生产过程中有效成分提取纯化不够, 高温加热灭菌或储存过程中发生氧化、聚合、水解产生致敏物;灭菌不严格、不彻底;为了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稳定性而加入增溶剂和稳定剂等, 是导致变态反应发生的的主要原因。

3.3 质量标准因素

中药注射剂的生产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有资料显示, 我国已有国家标准的上百种中药注射剂中, 质量标准专属性低, 水平参差不平, 大部分标准有待提高, 有些品种缺乏原料标准, 有些品种可测成分含量低, 甚至有些品种没有含量测定, 虽然已有国家标准注射剂的指纹图谱要求, 但指纹图谱还没用于从原料生产到成品的全过程的控制。由于原料来源、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不同, 导致同一产品不同厂家生产及不同批次间指纹图谱相似性很差, 同一厂家的同一产品也不稳定, 产品内在质量相差很大, 增加了临床不良反应的风险。

3.4 使用过程因素

3.4.1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一些色素、鞣质、淀粉、蛋白质等以胶态形式存在于药液中, 与输液或其他注射剂配伍后可能发生氧化、聚合的化学反应, 产生新的物质, 引起PH值变化, 这些都可能导致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沉积在人体毛细血管中, 引起毛细血管阻塞、缺血、缺氧、甚至引起静脉炎、水肿, 产生微血管炎反应、抗炎反应等, 还可引起过敏、发热等不良反应。

3.4.2 没有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 选择不适宜的溶媒、剂量及疗程不准确、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输注速度过快, 医务人员不规范的输液操作等也是引起不良反应发生的常见原因。

3.5 患者个体因素

老年人器官功能减退, 代谢能力下降, 代谢速率减慢,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对药物的耐受性差等, 易发生不良反应;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 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 药品在体内过程与成人有一定差别, 对某些药品的敏感性与成人相比也有不同;一些过敏体质及遗传特异性的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性也与多数人不同, 发生的过敏反应通常与药品质量、用法用量等无关, 正常剂量或小于正常剂量即可发生过敏反应。

4 合理安全使用中药注射剂

4.1 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的管理, 做好原始使用数据记录, 保证每一剂都有据可查, 有源可溯, 杜绝不合格中药注射剂进入医院, 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提供保障。

4.2 中药注射剂在医疗机构内应严格凭临床医师处方使用,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 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做到辩证用药, 并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来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时间、速度和及药物浓度。

4.3 严格掌握适应证,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能口服给药的, 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 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4.4 严禁混合配伍, 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 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 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 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4.5 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 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 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4.6 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 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 特别是开始30 min, 发现异常, 立即停药, 采取积极救治措施, 救治患者。

4.7 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 做好药学服务工作。药学服务的核心是直接面向患者, 对其药物治疗负责。临床药师作为药学服务的主体, 要掌握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剂学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知识, 为患者提供直接、安全、有效的服务。加强对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的监督指导, 加强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医嘱的审核, 正确指导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工作, 确保用药安全。同时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制, 教育发动医护人员和患者积极参与ADR的监测与报告, 形成预警机制及反馈机制, 防止药害事件的发生。

5 讨论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事件虽然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带来危害, 但其有效性也已在临床中得到证实, 且发展前景不容置疑。因此, 临床使用过程中掌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 结合中医辨证理论, 充分挖掘中医药疗效, 使传统中药在现代医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并且随着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不断改进, 质量标准不断提高, 临床使用科学合理, 监管机制不断完善,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将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曾白林.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探讨及其对策.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3) :757.

[2]曹永芬.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和应用.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3) :134.

[3]杨青.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合理用药.海峡药学, 2010, 22 (4) :176.

中药注射剂的中医辨证使用 篇4

1 我院常用的中药注射剂

1.1 清开灵注射液

清开灵注射液属寒凉之品, 所治疾病应具有实热证候, 而热证有实热证和虚热证之分, 不可混为一谈, 脑血管病若为虚证、寒证、机体处于功能低下, 邪气侵体之时, 给予清开灵注射液, 无疑雪上加霜, 使机体功能更趋低下, 邪气壅滞, 加剧体内代谢紊乱[2]。陈洪娇等[3]报道使用清开灵注射液对热证患者辨证施治, 其效果比对“适应证”治疗效果显著。孔凡涵等[4]也报道了2例气虚血瘀、脾肾阳虚、寒湿内停的患者, 给予寒凉之药即清开灵注射液治疗, 结果是药证不符, 致病情加重。

1.2 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 两药同源, 生脉注射液减去中药五味子, 即为参麦注射液, 生脉注射液与参脉注射液为临床最常用的中药注射剂, 由于部分药理作用相同, 临床引用时候常被混淆, 中医辨证使用生脉注射液与参麦注射液时必须注意审邪之有无, 辨证之虚实。外邪已尽, 仅见气津耗伤者, 两者皆可用之。邪之未去, 气阴未伤者, 若用生脉注射液, 则因人参之补, 麦冬之腻, 五味子之收, 必至“闭门留寇”之害, 此时宜需用参麦注射液, 应用人参大补脾肺之气, 加以麦冬养阴润肺功效, 扶助正气, 正气盛而邪有所制, 不必逐邪而邪自去, 即所谓“扶正祛邪”之法也。参麦注射液适用于久病不愈, 正邪俱衰之证, 只有当纯虚无邪之时, 用生脉注射液方为妥当[5]。赵黎[6]认为参麦注射液比生脉注射液性热, 故应用时宜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舌脉证候而有所侧重, 气虚明显者选用参麦注射液, 阴虚明显者选用生脉注射液, 可避免一些偏热体质者用参麦注射液后出现牙痛、咽痛的情况。

1.3 灯盏花素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

灯盏花素注射液由灯盏花素提取而成, 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效, 用于脑络瘀阻、中风偏瘫、心脉痹阻、胸痹心痛者, 常用于治疗寒凉性疾病, 对于寒证型脑梗死疗效明显。临床上如能辨病和辨证相结合, 不但可以提高疗效, 也能大大缩短疗程[7]。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由丹参提取而成, 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用于瘀血闭阻所致的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者。

高血脂症属中医“痰浊”、“血瘀”之列, 灯盏花素注射液功能活血化瘀, 散寒除湿, 擅消散体内留滞不去之痰浊瘀血而疏通经脉, 故治疗高脂血症属气滞血瘀型与痰浊阻遏型效果佳, 而对肝肾阴虚型治疗效果较差。而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偏于活血化瘀, 滋养阴血, 故气滞血瘀型及肝肾阴虚型用之疗效较好, 而痰浊阻遏型则较差, 两药治疗高血脂症重点不同, 临床上使用必须辨证使用[8]。

1.4 血栓通注射液

血栓通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三七皂苷, 具有活血祛瘀, 通脉活络之功效。临床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中风偏瘫、肢体活动不利、胸痹心痛、胸闷气憋者。脑动脉硬化症病机属本虚标实, 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 扶正着眼于补肝肾, 益气血, 增强脏腑生理机能;祛邪着眼于调气活血, 祛痰浊。用血栓通注射液侧重于活血化瘀, 而气滞血瘀只是本证的标, 肝肾不足、气血亏虚才是本证的本。而且脑动脉硬化症按中医辨证也有阴虚血瘀、气虚痰浊、气虚血瘀、痰瘀互结之区别, 如果单用血栓通治疗, 则难以标本兼顾。故在临床上必须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施治, 才能达到标本同治[9]。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瘀血既是发生糖尿病的一种致病因素, 又是其病理产物。李秋萍[10]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血瘀证, 疗效显著, 尤以脉络瘀阻、眼络瘀阻疗效更佳。

1.5 疏血通注射液

疏血通注射液是由水蛭、地龙为原料经生物提取制成的一种复方制剂, 具有活血化瘀、熄风通络之功效。急性期脑梗死属于中医“脑卒中”范畴, 中医辨证有风痰入阻型、风阳上扰型和阴虚风动型。疏血通对于脑梗死风阳上扰证疗效更优。疏血通注射液以水蛭、地龙配伍, 水蛭具破血逐瘀、地龙具清热熄风通络之功效, 两药组方切中风阳上扰型病机[1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中医“脉痹”、“瘀血流注”、“肿胀”等范畴, 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 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 尤其是对于血瘀湿重型患者, 瘀血去除, 脉络通畅, 水湿自去[12]。

1.6 茵栀黄注射液

茵栀黄注射液是由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及金银花提取物制成的一种复方制剂, 具有清热解毒, 利湿退黄的功效。临床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者。慢性肝炎的早期阶段, 应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此证是符合辨证论治原则的, 如果此期患者未得到及时治疗或误治, 则相继或相兼出现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及脾肾阳虚证, 虽湿热毒邪虽常分布在各证之间, 但由于病情变化, 湿热证候并非主证, 此时使用茵栀黄注射液疗效欠佳[13]。

2 讨 论

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上需按中医理论为指导原则, 但实际上, 中药注射剂临床上辨证使用越来越少, 原本中药注射剂应按照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使用, 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医药”。但在临床一线, “发热用清开灵, 感冒用双黄连, 心血管疾病用香丹, 黄芪针”的西医式口诀却甚为流行, 认为中药注射剂在成分上跟化学药毫无区别[14], 往往是依据药品说明书使用中药注射剂, 而说明书上陈述的多为实验研究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功能主治或适应证内容几乎都是西医病名, 缺乏中医辨证的描述。中药注射剂本身属什么药性, 一般情况下, 在药品说明书上是看不出来的, 不了解中医中药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盲目使用[15]。若出现用药与证候特点不符, 则会出现不良反应, 而这种不良反应又不能视为常规意义上的不良反应, 因为用药以后出现的异常反应多为口干多饮、口中异味、烦躁易怒、失眠、二便变化等[16]。由于患者的这些主观不适往往缺乏客观的“指标”支持, 又容易被患者的神经功能如语言、运动、感觉的好转所掩盖, 临床医师很容易忽视患者这些不适。另外, 在一些中药注射剂相关的不良反应文献报道中, 对患者的中医证候和属性只字不提, 仅仅从药物本身进行分析, 完全忽略临床药物选择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完全涉及不到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实质[17]。建议今后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 应该加入中医辨证分析方面的内容, 并对其辨证论治的机制进行深刻探讨。

中药注射剂在我院的合理使用 篇5

1中、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后易发生的问题

1.1 pH值改变引起的变化

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pH值过高或过低均能使某些成分的溶解度降低或溶胶状态被破坏而析出沉淀;生物碱、皂甙、氨基酸等成分也可能因pH值的改变发生氧化、水解、缩合等反应出现浑浊、沉淀、变色或产生气泡等[1]现象, 则药物不能使用。

1.2 某些中药注射剂含有抗原性物质

中药注射剂中有些成分如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等具有抗原性或半抗原性, 在与别的药物相互作用后或在它们代谢过程中, 也可产生抗原性物质, 这些物质与机体作用后就可能引起过敏反应[2],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过敏体质或有药物过敏史者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在应用中药注射剂时须特别注意。

1.3 热原量的叠加

各种注射液中均存在一定量的热原, 中药注射剂用量一般较大, 在与其他西药注射剂或输液配伍后, 易造成热原量的叠加超过药典规定的限量。 上述是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不合理时发生不良反应和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

2我院为加强中药注射剂合理配伍应用所采取的措施

2.1 加强药师对临床用药时的监督指导

2006年7月份, 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投入使用, 既保证了输液药物配制的无菌操作, 也为药师监督和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利可行的条件。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药师着重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医嘱的审核, 通过药师对输液医嘱的督导, 减少了我院输液中的重复用药、超剂量用药、不合理用药等现象, 大大加强了我院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进一步保证了患者的输液安全。

2.2 加强对过敏体质患者的用药观察

科室医护人员加大巡查力度。对过敏体质的患者, 做到详细询问过敏史, 输液时尽量单品种使用中药注射剂;对高敏体质者, 用药前做过敏试验[3], 并严格控制滴速, 严密进行用药期间的观察。

2.3 加强合理用药知识宣传

药剂科多途径收集中、西药注射剂配伍经验和配伍禁忌知识, 每季度出版一期《医药通讯》, 及时向全院人员提供最新的合理用药信息。

3结论

在输液条件日益完备的今天, 药物的合理应用成为发挥最佳治疗效果的关键。我院通过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师审核输液医嘱、积极宣传合理用药知识等措施, 加强了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配伍应用的合理性, 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极大提高了我院的整体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孝东, 袁建华.中药注射剂配伍应用中的注意问题.时珍国医国药, 2002, 2 (5) :318-319.

[2]刘小文, 张建芬, 王玮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分析.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 5 (29-3) :81-82.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 篇6

1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中护士应注意的问题

1.1严格执行医嘱, 反复仔细复审医嘱, 有疑问的及时向医生提出, 对不合理的用药提出意见。同时, 严格按照医嘱的用药途径、用法、剂量及给药时间给药。

1.2使用前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 掌握该药的作用, 副作用, 配伍禁忌, 可能出现的不适感, 履行告知义务, 但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及策略。

1.3在使用该药物时, 仔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果以前使用该药的过程中有皮疹、瘙痒、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者, 应建议医生暂停使用该药。

1.4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药液的澄清度, 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浑浊、沉淀、析出、结晶、沉渣、变色等异常情况, 应停止使用。

1.5严格按照医嘱及药物使用说明书选择适宜的溶媒, 尽量避免与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注射剂等大分子药物合用。

1.6配制药液时, 要使用单独的注射器, 不能用同一注射器配制不同的药物, 避免发生反应。

1.7注意控制滴速, 特别是老人、小孩、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控制在20~40滴/min。输液过程中要勤观察, 加强巡视, 及早返现如头晕、呼吸困难、心慌、腹痛、出汗等不良反应, 甚至休克的发生。

1.8输注两瓶不同的液体之间特别是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如:丹参注射液和左氧氟沙星, 丹参注射液和奥美拉唑针剂等混注有变色现象。要输入生理盐水冲洗管道后, 再输注不同的药物。

2不良反应的处理

2.1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应用该中药注射剂, 保留静脉通道, 更换生理盐水和输液管。立即皮下注射0.01%盐酸肾上腺0.5~1mg, 15~30min后可重复使用。给予氧气吸入,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有喉头水肿的可做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物, 皮质激素类药物, 适当补充血容量等综合治疗。

2.2对于含有砷、铅、汞等重金属的中药注射剂中毒, 重症可用特效解毒剂 (静脉滴注二巯基丁二酸钠或肌内注射二巯基丙醇) 。对含乌头类药物中毒所致心律失常 (迷走神经强烈兴奋) 的治疗选用抗胆碱能神经药阿托品还可使用利多卡因治疗。

2.3躁不安用苯巴比妥钠镇静, 给水合氯醛以止痉挛:中枢神经抑制可嗅氨水或注射士的宁, 安钠咖、可拉明等兴奋剂;腹泻剧烈可用硫酸阿托品;呼吸衰竭可用樟脑、人工呼吸;心肌麻痹可用毒毛旋花子甙K;血压下降用回阳救逆的独参汤, 生脉散或肾上腺素;昏迷用醒脑静, 也可用针灸治之。

2.4对于特殊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需按相应的救治方法给予治疗。

参考文献

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分析 篇7

1合理配伍, 减少不良反应

临床中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经常是在中西药配伍联合使用的过程中。合理的中西药配伍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 但如果配伍不当, 则反而影响疗效, 甚至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在中西药配伍使用时一定要慎重, 尤其是中西药注射剂的配伍, 在不了解药物间相互作用时, 不宜盲目联合使用。如清开灵注射剂与葡萄糖酸钙注射液、诺氟沙星、硫酸卡那霉素、小诺新霉素、维生素B6等药物配伍时可发生沉淀, 且清开灵注射液与青霉素配伍静脉滴注时可能会引起休克。各种注射液中均存在一定量的热原, 中药注射剂由于药物来源及生产工艺的原因热原量一般较大, 在与其他西药注射剂或输液配伍后, 易造成热原量的叠加, 极易引起输液反应。因此, 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尽量单独使用。临床药师也应加强对医嘱的审核, 减少输液中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规范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进一步保证了患者的输液安全。

2正确选择溶剂及用量

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液应注意溶剂的选择, 应根据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溶剂的规定来选择[1]。如香丹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偏酸性, 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 可能会因为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 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中药注射剂的不溶性微粒数随配伍浓度增加而增加, 而不溶性微粒可造成人体局部血管堵塞和供血不足, 可导致组织缺氧, 产生静脉炎、肉芽肿等[2]。中药注射剂的用量应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综合分析而定, 若随意加大剂量, 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反而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3]。

3根据中医诊断、辨证论治正确选用中药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的组方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制定的, 中医诊治疾病要求辨证论治。因此, 使用中药注射剂也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 遵循辨证施治用药的原则, 先辨明证候, 再决定是否选择使用相应的药物。要规范中药注射剂的管理, 通过对临床医师定期进行中医理论培训, 使其做到正确辨证论治, 同时还要根据中药注射剂的功能主治对使用药物的科室和病证作出规定。

4详细询问过敏史

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 特别是在中西药注射剂配伍时, 要认真做过敏试验, 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 有中枢神经系统原发病患者在使用中药注射液后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 应避免使用。

5讨论

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应做到以下几点:以中医诊断为基础, 选择与患者证候相适应的中药;根据病情, 制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和疗程, 并注意选择合适的溶剂, 尽量避免与西药联合使用, 必要时可分瓶静脉滴注;凡能口服者避免肌内注射, 能肌内注射则避免静脉用药,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中药注射剂是祖国医学在医学领域的更大的突破, 应当正确认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分析原因, 避免重复发生,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规范, 合理应用, 从而提升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陈燕敏, 姜开余.双黄连与3种不同药物配伍前后微粒的变化[J].中国药房, 2001, 12 (6) :378.

[2]伍少雄.双黄连注射液不良反应7例报道[J].时珍国医用药, 2004, 11 (5) :466.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收集该院患者2012~2013年临床所使用的中药注射剂情况, 包括药品名称、规格、零售价、使用数量、使用金额以及DDDs等。然后再对数据的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方法

采用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和药品使用金额为计量单位进行统计, 采用用药频度 (DDDs) 排序法[2]来反应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DDD值确定参照药品说明书主要适应证的常用剂量, 并结合临床用药习惯确定。DDDs=药品总用药量/该药的DDD值, 该值越大, 表明临床对该药的选择性越大, 反之越少。

2 讨论

近年来, 由于中药注射剂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不断, 该院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一直持谨慎的态度, 目前该院药品共807种, 其中中药注射剂仅8种, 只占到1.0%, 品种控制相对较少。2012年中药注射剂使用金额占全院药品使用金额的1.9%, 而2013年中药注射剂占全院药品使用金额的2.6%, 增幅达到37.0%, 可见该院中药注射剂占全院药品的比例还是较低, 但是使用量正明显的增加。因而在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

2.1 中药注射剂不合理使用现象严重

现在临床使用的中药注射剂绝大多数在非中医科使用, 西医师对中医证候的理解、中药适用指征的掌握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很难做到辨证施治, 造成目前中药注射剂治疗无效、滥用严重而且引发大量的药品不良反应。如该院使用频率最高的喜炎平注射液, 该药为水溶性穿心莲总内酯, 穿心莲性味苦寒, 具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燥湿之功效, 适用于热证的发热治疗, 临床上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腹泻等, 效果良好, 但是临床上, 由于抗生素监管严格, 医生把该药作为抗生素的代用品, 不管寒证还是热证, 只要是有炎症的病历就能看到该药的影子, 滥用严重。所以加强对医生用药的指导和干预, 促进合理用药已经刻不容缓, 同时加强监管, 加大滥用的处罚力度, 尽快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

2.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存在漏报现象

从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数据显示:在2011~2012年上报的所有ADR/ADE报告中, 与中药制剂有关的报告占15.12%, 仅次于抗菌药物。而与中药注射剂导致的ADR/ADE占全部中药制剂的约58.26%。数据表明, 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是客观的, 尤其体现在中药注射剂上。该院2012年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量为5例, 而2013年上报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数量仅2例, 根据该院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门诊量和住院人数, 上报的不良反应数量偏少, 明显存在漏报的现象。因为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快速反应和迟发反应两种, 所以需要进行全程监控, 还要询问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史, 对于一些过敏体质的患者, 应加强观测。因此, 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 应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注意, 要加强监护, 及时发现并上报药品的不良反应。同时应把握好原则, 合理的选择给药途径。

2.3 中药注射剂存在随意调节滴速的现象

有些临床医护人员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 总认为中药比西药安全, 很少有人会关注其滴注的速度, 甚至有时随意加大其滴速。然而, 滴速过快是一个危险的过程, 它能使药物迅速进入静脉系统,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不可预知的临床反应。因此, 在输液的过程中, 必须严格控制好滴速, 仔细观察患者的反应。有报道, 1例患者因输入喜炎平400 mg, 滴注速度为80滴/min而致休克, 因1次用量多且输注速度过快, 可使循环血量突然增大, 心脏负担加重, 引起心力衰竭。所以应该提醒医护人员注意, 制定好该院中药注射剂每个品种的最大滴速, 避免该类问题的出现。

2.4 擅自更改中药注射剂的输注途径

注射剂的输注途径有静脉滴注、静脉推注、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 不同的输注方式对制剂的质量要求是不同的, 所以不能随意更改药品的注射途径而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操作。比如有临床医师将本该肌内注射柴胡注射剂改为静脉滴注, 从而造成不良后果;有些则是商家在未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情况下擅自在宣传彩页中增加注射途径, 误导医务人员, 最后造成不良反应或者医疗事故的发生。所以医护人员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以及《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要求, 规范、合理的使用中药注射剂。

综上所述, 中药注射剂的出现, 改变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 有着快速、高效的特点, 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随着临床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增多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医院通过有效监管和干预措施, 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使用, 扬长避短, 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屠锡德, 张均寿.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47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工商银行网上银行 下一篇:人工授精带来的冲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