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万里长城
营造林又叫“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早在1979年, 国家为了治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 决定在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建设大型的防护林工程, 构建“带、片、网”三者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 涉及到的规划面积达406.9万km2, 以此来达到锁住风沙侵袭, 减轻自然灾害的目的。近年来, 山西省也加大了营造林的规模和力度, 相继推进了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建设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生态建设, 打造了一大批新旧贯彻衔接、规模效益兼备的精品工程。2016年上半年全省完成了营造林21.67万hm2, 进一步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 加快林业脱贫攻坚预期目标的实现。
1 营造林质量概述
1998年, 时任国家林业局局长的周生贤提出“六大林业重点工程”要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方针, 其中, “严管林”就是要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慎用钱”是指要慎用林业建设资金, “质为先”则是要全面提升林业建设质量。
营造林工程的大规模开展, 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提升土地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 还能够促进林业经济发展, 增加人们的收入。但从营造林工程的抽查验收结果来看, 我国的营造林质量还存在验收标准尺度不一、实地面积与上报面积存在差距以及重视“建造面积和成活率”, 对造林的规范和统计不够重视, 以及施工粗糙、监管不力等问题。
为此, 国家林业局、山西省以及大同市等相关部门就加强营造林质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要求, 如《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造林质量行政责任追究制度》、《营造林工作简历员国家职业标准》以及《造林作业设计规程》等标准, 全市连年开展营造林质量检查, 营造林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2 影响营造林质量因素分析
营造林工作的生命线在于造林的质量, 造林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营造林工作的成败。因此, 要掌握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各个因素, 并在实际造林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 将其质量影响降低到最小。
2.1 营造林作业的设计因素
营造林的作业设计是整个造林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营造林作业现场的施工和规划是营造林质量的主要保障, 也是影响营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实际作业情况来看, 导致营造林作业设计不规范的因素主要有:首先是思想重视不足, 对于营造林的作业设计规范要求不高, 把营造林设计看成是工程的外在形式, 对作业设计中小班图位置与实际营造林位置是否相符、实际作业田地面积未实地测量, 作业资料填写不准确, 甚至还存在边施工边设计, 边施工边修改设计等。此外, 还存在林层结构单一、布局不规范等问题。
2.2 营造林作业的技术因素
营造林技术因素也是影响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阶段, 尤其是基层林业普遍存在造林专业技术力量薄弱, 人员队伍素质不高、紧缺, 队伍变动频繁, 业务组合困难, 业务建设不能满足林业建设现实需要等问题, 导致了未能如期按照营造林作业设计要求完成, 图表等基础资料不完整、不一致, 自查验收不到位, 影响了整个营造林工程很难高质量地完成。
2.3 营造林作业的管理因素
营造林后还需及时的对林分进行抚育和管理维护, 林业管理是否科学也是影响营造林作业质量的因素之一。导致营造林管理不到位的因素, 一方面是山区营造林周边放牧较多, 管理难度大, 牛羊等觅食容易破坏营造林的成活率;另一方面, 是由营造林地处的环境因素导致, 自然环境恶劣、立地条件差, 种植难度高, 后期管理难度大。此外, 普遍存在重林业营造、轻林业管护等现象, 导致后期造林缺乏必要的补植补造等措施, 任其自然生长, 降低了林木的成活率或保存率, 达不到合格标准。
3 提升营造林质量对策
营造林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生态建设工程, 是林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 也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近年来, 大同市也十分重视营造林工程, 2017年, 全市还将大幅度增加绿量, 预计完成营造林1.638万hm2, 全面提升森林质量, 着力将全市营造林建设成为防沙治沙示范样板和身边增绿示范样板。
3.1 做好规划设计, 完善基础资料
根据大同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 科学规划设计营造林方案。首先要高度重视,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科学制定全市营造林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其次是要严格作业设计要求。例如, 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 干旱地区选择不需长期灌溉的锦鸡儿灌木, 针对山坡地带则选择易存活、根系发达的植物。例如沙枣、杜松、侧柏、刺槐等耐干旱树种。此外, 还有做好造林苗龄的选择, 常规造林一般选择树种在2年生苗木为主。要做好造林整地工作, 山区造林可选择鱼鳞坑和反坡梯田方式, 必要时进行换土, 加厚土层。再次是要严格作业审批程序。选择具有乙级资质以上的单位进行设计, 坚决做到先设计后施工, 设计图、表、小班位置和面积要与实地保持一致, 保持基础资料的完整性。
3.2 提升造林技术, 提升专业水平
鉴于目前全市林业基层工作任务重、经费短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现状。首先要加大营造林人财物的投入力度, 改善营造林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 提升营造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 要加强营造林业务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业务交流, 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 加大全市从事营造林业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注重国家、省市有关营造林方面的最新标准和技术方法, 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其次是加强技术标准建设。要抓紧完善营造林技术标准体系, 保障营造林质量和安全, 此外, 还要坚决贯彻执行标准, 对在后期营造林标准执行过程中出现与生产不相适应时应及时向标准制定者反馈, 不能私自篡改标准。
3.3 加强造林管理, 巩固造林成果
造林之后的抚育和管理是保障营造林质量的重要措施, 需要林业主管部门和广大造林户共同做好护林管理, 巩固造林成果。首先是落实好林业生产责任。把林地使用权和所有权落实到户, 调动群众参与造林的积极性。例如, 实行营造林领导和技术人员责任区包干制, 定期组织人员深入营造林区域巡查, 全面清查不合格和失败地块, 及时做好补植补造。其次是要加强抚育管理。“三分造, 七分管”, 造林结束后要及时采取施肥、除草、灌溉等育林措施, 改变以往的耕作习惯, 定期做好林木抚育, 防止造林地失败或重新转为农地等。再次是加大质量调控力度。建立奖惩考核机制, 全市要严格营造林质量考核, 加强宏观调控, 根据考核结果实时调整营造林计划和资金拨付, 该奖励的奖励, 该调减的坚决调减, 一切以质量为评价核心。
结束语
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规划设计、造林技术以及抚育管理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 降低其对营造林质量的负面影响, 就要立足于营造林林区的基本利于, 要做好前期的规划设计, 提升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 做好日常巡查等管理工作, 对符合造林政策的工程要及时落实林权和造林面积, 切实维护林区的整体利益, 激发造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通过营造林质量的概述, 阐述了当前影响营造林质量的三种主要因素:即设计因素、技术因素和管理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提升营造林质量的具体对策建议, 为提升营造林质量, 构建可以复制、推广的营造林质量评价体系建言献策。
关键词: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参考文献
[1] 张清国.浅析营造林的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 2012, 18 (14) :131-132.
[2] 张向虹, 王松涛.浅谈如何提高山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2 (15) :40-41.
相关文章:
论影响行政事业单位档案质量的因素分析及规范化管理对策研究02-09
迪拜奇迹花园02-09
论电力调度的不安全因素及改善措施02-09
资产评估准则执行力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02-09
乙二醇损失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02-09
吸水剖面测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02-09
电力调度安全运行监控管理研究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