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最早产生于国际性环境保护浪潮中, 1983年由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先提出这一术语 (1) 。到了90年代, 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 成为国际旅游业中最热门的类型。与传统旅游业相比, 生态旅游具有品味高、计划性强、自然性和环保性等特点 (2) 。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我国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对象的重要场所, 同时, 已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3) 。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生态旅游的最大特点是以保护为前提。截至2015年, 我国已建成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740个, 约占国土面积14.8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允许适度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保护的前提下, 自然保护区适度开展生态旅游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不仅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愉悦身心的内在需求, 而且能有效地避免传统旅游开发给保护区所造成的生态破坏, 并能为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居民增加经济收入,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促进保护区良性循环, 并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1) 。
1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1 满足公众体验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
到大自然中去放松身心, 探索自然, 回归本真, 亲密地去体会人类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而自然保护区作为典型的生态旅游地, 公众对体验自然保护区中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也更加充满渴望。据统计,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年均接待人数为12786万人次, 平均每个自然保护区年接待人数为22.7万人次。所产生的全口径年收入高达228.7亿元, 平均每个保护区生态旅游全口径年收入可达4063万元 (4) , 这表明了大众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产品有强大需求。因此, 在自然保护区中开展生态旅游, 是满足公众体验自然, 放松身心需求的一个重要方式。
1.2 充分发挥保护区的宣教功能, 提高环保意识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参与, 自然保护区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的游客。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 如观鸟、野生动物行为观察、户外摄影、野外研究等, 在不断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的同时, 可以充分发挥了自然保护区的宣教功能, 让全社会的人更深入地了解自然保护事业, 提高公众自觉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1.3 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我国自然保护区多分布在“老、少、边、穷”的地区。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自然保护区内都常常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例如, 我国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区内及周边就居住着汉、傣、傈僳、怒、回、白、苗、纳西、独龙、彝、壮、阿昌、景颇、佤、德昂、藏等16个民族。通过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展, 使得周边社区和生态旅游在欣赏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同时, 不断领略文化空间的差异性, 这对于保护、传承和传播原住居民的传统文化, 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 生态旅游对周边社区的影响
2.1 经济影响
社区居民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利益相关群体, 其对生态旅游的感知与态度是保护区能否顺利开展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 可以提高周边社区居民在保护区管理和生态旅游发展的参与度;同时, 增加社区居民经济收入, 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水平。例如, 四川九寨沟自然保护区2005年前每年从景区收入中拨出836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区内居民人均8000元的生活保障费, 2005年后则每年再从每张门票收入中提取7元拥有增加区内居民生活保障费, 人均达1.4万元/年, 加上其他收入, 2007年区内居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2.2万元。除此之外, 生态旅游的开展将带动当地社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多重经济的繁荣, 如餐饮业、住宿业, 旅游业等, 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减少当地居民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依赖, 研究显示大部分周边居民认为生态旅游会带来经济效益, 并使得当地就业机会明显提高 (5) 。因此, 生态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2.2 社会影响
自然保护区大多地处经济落后区域, 保护区周边人口众多, 社区压力巨大, 自然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无时无处不在, 只是一味的追求保护, 容易激起周边居民的对立情绪, 不考虑周边社区的发展将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 造成当地老百姓与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冲突。因此, 开展生态旅游, 让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来, 使多余的劳动力转移到旅游服务中, 使当地居民共享保护成果, 将减少对资源的破坏, 缓解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和当地居民及当地政府的紧张关系, 减少社区矛盾和冲突, 减轻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压力, 从而实现多方共赢。
总而言之,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仅可以有效避免传统旅游开发给保护区所造成的生态破坏, 还能基于自然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旅游带动社区经济发展、缓解社区矛盾, 改善保护区管理压力, 同时能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发展增加资金来源, 更好地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宣教功能, 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和生态资源, 提高社会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了解和对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视, 有效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青睐,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满足公众体验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 还可以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宣教功能,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还能促进自然保护区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 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还能对周边社区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影响, 生态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开展生态旅游能有效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减轻保护管理的压力, 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社区经济,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1] 李茜, 张孝德.生态旅游管理中环境政策工具的应用探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41) :59-63.
[2] 孙根年.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业开发模式研究[J].资源科学, 1998 (6) :40-44.
[3] 方躬勇, 李健, 马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对策[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 31 (4) :56-57.
[4] 张昊楠, 秦卫华, 周大庆, 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现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6, 32 (1) :24-29.
[5] 郭进辉, 孙玉军.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对社区居民影响实证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 2009, 29 (2) :145-148.
[6] 肖朝霞.生态旅游发展的社区影响研究——以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为例[J].保山学院学报, 2010, 29 (3) :71-75.
相关文章:
市政排水管道存在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分析02-11
道路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02-11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分析02-11
中学体育工作计划3篇02-11
油田地面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02-11
吉林市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02-11
浅谈医保资金运营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02-11
新形势下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风险分析与防范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