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末端B型脑钠肽原(精选八篇)
N末端B型脑钠肽原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7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组, 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75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男40例, 女35例, 年龄52~87岁, 平均年龄 (72.57±4.72) 岁, 按照心功能标准划分, 心力衰竭Ⅰ级9例, 心力衰竭Ⅱ级14例, 心力衰竭Ⅲ级29例, 心力衰竭Ⅳ级23例, 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气喘等, 同时排除高血压、糖尿病、严重肝肾损害、心绞痛等。对照组男37例, 女38例, 年龄49~86岁, 平均年龄 (73.57±3.85) 岁。两组调查人员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测方法为免疫层析法, 应用多功能免疫检测仪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水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差异, 同时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水平对比
实验组患者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水平对比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 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水平也呈现增加趋势。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aP<0.05
注:不同心功能分级间两种指标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包括左侧心力衰竭、右侧心力衰竭、全心力衰竭, 高血压、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等疾病是导致患者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因素[6,7]。临床传统诊断方法为: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腹水、下肢水肿、肺部啰音, 超声出现相应病理变化, 左心衰竭, 心肌炎等诊断, 但上述诊断易产生误差[8]。随着医学发展, 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逐渐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B型脑钠肽原存在于人体心室和脑组织中, 当机体出现心室功能不全时, 因心肌扩张, 使血液中B型脑钠肽原含量增加, 其可有效反映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障碍情况[9]。NT-pro BNP由心肌细胞合成, 室壁张力增加, 容量增加均可促进NT-pro BNP分泌, 其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含量明显增加[10]。
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者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 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水平也呈现增加趋势。
综上所述, B型脑钠肽原和NT-pro BNP有助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谭卫.N末端B型脑钠肽检测在老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15) :177-178.
[2]陈珏通, 张建勇, 丁静, 等.N末端B型脑钠肽检测在老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医药科学, 2012, 2 (10) :130.
[3]李亚瑞, 白丽红, 陈亚红, 等.N末端B型脑钠肽在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分析.中外医疗, 2013 (25) :11-12.
[4]刘永梅, 申小梅, 张向君, 等.N末端B型脑钠肽原的检测在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6) :649-650.
[5]李斌永, 黄林艳, 董静.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浅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14) :125-126.
[6]蒋翔宁, 吴捷华.N-末端B型利钠肽原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7) :793-795.
[7]苏显都, 孙京花, 唐庆业, 等.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2012, 33 (11) :1114-1116.
[8]孙青雯, 陈焕芹, 王全珍.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和肽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的关系.中国循环杂志, 2013, 28 (7) :511-514.
[9]佟翠艳, 刘剑立, 刘雪虹, 等.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末端脑钠肽前体的变化及脑钠肽治疗观察.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1, 13 (3) :189-191.
N末端B型脑钠肽原 篇2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预后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因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一组临床症侯群,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目前心血管领域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BNP(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是在心肌受刺激、室内压增加或室壁张力增加时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和释放的一种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类心脏神经激素,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BNP前体的裂解产物,其产生和BNP分泌密切相关,是反映心肌缺血、心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1],且具有血浆浓度高、半衰期长、稳定性强、易检测的优点。本研究通过观察ACS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以寻找对ACS患者预后判断有价值的方法。
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8例,STEMI组37例、NSTEMI组28例、UAP组43例,其中男73例,女35例,年龄50~76岁,平均63.5±8.5岁。STEMI组19例为前壁心肌梗死,12例为下、后壁心肌梗死,4例为下壁心肌梗死,2例为高侧壁心肌梗死,所有患者均给予阿斯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ACE或ARB和他汀类降脂药物,部分患者应用了β受体阻制剂、利尿剂、抗心律失常及强心药物等。对照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30~66岁,平均52.8±7.8岁。选取同期因胸痛就诊行冠脉造影正常的个体40例为对照组,该组观察对象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纤颤、室上性心动过速、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慢性阻塞性肺病、肾功能不全、妊娠等病史。
方法:①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时登记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血压、心率,检查血脂、血糖、心功能状况,完善心电图检查,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②所有研究对象于发病后第1天内采血测定NT-proBNP,NT-proBNP检测由我院检验科经验丰富检验师完成。③对所有ACS组患者和对照组于发病后第4天重新采血测定NT-proBNP。④随访30天和6个月时再发心肌梗死率,6个月时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包。BNP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取自然对数(lnBNP)符合正态分布;两组均数对比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对比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STEMI组及NSTEMI组患者不同心功能分级与入院第1天内LnNT-proBNP值的关系,见表1。
本研究规定,NT-proBNP1/NT-proBNP4>2为迅速下降组,NT-proBNP1/NT-proBNP4<0.5为迅速升高组,NT-proBNP1及NT-proBNP4持续>250pg/ml但变化不在以上范围为持续高水平组,NT-proBNP1及NT-proBNP4持续<250pg/ml但变化不在以上范围为持续低水平组)。经统计分析得:与持续低水平组及迅速下降组相比,迅速升高组、持续高水平组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30天心肌梗死发生率、6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迅速下降组较持续低水平组比较,心力衰竭率、6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迅速升高组与持续高水平组比较,死亡率、心力衰竭发生率、30天心肌梗死发生率、6个月心肌梗死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ACS患者NT-proBNP值短期内动态变化对死亡、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30天和6个月后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影响,见表2。
討 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ACS组患者入院时NT-proBNP水平在STEMI组最高,NSTEMI组次之,而UAP组最低,提示心肌缺血、坏死越严重,室壁张力越高,NT-proBNP水平越高。且在STEMI、NSTEMI组,入院时NT-proBNP水平越高,Killip心功能分级越差,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已有文献认为BNP在AMI中呈双峰分泌,即16~20小时达到高峰,然后开始降低,在2天内维持稳定,第3天再次升高,至第4天达到高峰,合并心衰表现者峰值更高,其原因可能由于AMI后梗死区域的扩张使室壁张力上升,BNP的分泌与BNP mRNA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梗死与非梗死交界区,此处室壁机械张力最大[2]。多项研究显示BNP或NT-proBNP可用于ACS患者的危险分层[3]。本研究于发病后第1天内及第4天采血测定NT-proBNP,发现ACS患者合并心力衰竭的程度越重其NT-proBNP水平越高,提示我们NT-proBNP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不能完全反映心衰的程度,随发病时间的延长,还会再次升高。推测其机制如下:早期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可能与ACS患者左室的心肌缺血和坏死有关,随后发生的心肌重塑和左室扩大,使左心室张力增加,缺血损伤心肌细胞受到更大的左室壁牵张,因而BNP的分泌更为亢进,而代谢产生的血浆NT-proBNP更高。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入院后第4天较入院时比较各组均有部分患者NT-proBNP水平下降,部分患者NT-proBNP水平升高或变化不明显。提示最初的血浆NT-proBNP水平在ACS组是可逆的,而此部分患者短期死亡率及心肌梗死发生率较NT-proBNP水平无明显下降的患者相比明显下降,提示NT-proBNP水平在慢性、相对稳定期比在急性不稳定期能更好地预测死亡率。这也提示早期缺血是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的原因,随着有效的心肌细胞水平的再灌注及抗缺血治疗,心肌缺血在短时间内改善的,心肌重塑并不明显,左室张力无明显升高,血浆NT-proBNP并不升高,且迅速下降,这部分患者预后良好,而某些患者心肌缺血持续存在,心肌重塑严重,左室张力升高,BNP分泌增加,血浆NT-proBNP升高,LVEDD增加,而有研究表明LVEDD增加是预后不良的关键指标。本研究发现,血浆NT-proBNP持续或迅速升高是近远期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因子,其结果与文献相似[4]。
总之,无论ST段抬高还是非ST段抬高ACS,血浆NT-proBNP都可能是独立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的因子。
参考文献
1 Weber M,Hamm C.Role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and NT-proBNP in clinical routine[J].Heart,2006,92(6):843-849.
2 林雪,朱文玲,方理刚.脑钠肽在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469-471.
3 Lindahl B,Lindback J,Tomas J,et al.Serial analyses of 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 Fragmin and fast Revascularisation during In Stability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FRISC)-Ⅱ substudy[J].J Am Coll Cardiol,2005,45:533-541.
N末端B型脑钠肽原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15年1月~2015年8月本院内科收治的71例不典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将其设成观察组;选择同时期内科收治的非心力衰竭患者59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8例,女33例;年龄49.6~77.8(63.16±3.23)岁;病程0.6~8.7(4.77±1.12)年;心功能二级以上29例(占40.8%),二级及以下42例(占59.2%)。对照组男32例,女27例;年龄47.1~78.2(62.77±2.52)岁;病程0.7~8.6(4.69±1.36)年;心功能二级以上25例(占42.4%),二级及以下34例(占57.6%)。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NT-pro BNP值的检测:患者于空腹状态,静息30~60min后,采集静脉血送检。通过FIA8600免疫定量分析仪(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采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免疫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的NT-pro BNP值进行测定,进而计算、分析其均值。同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心脏超声检测,以测定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
1.3统计学方法此次研究处理数据通过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以(±s)来表示各项计量资料,各项数据的对比分析运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NT-pro BNP平均值及LVEF值比较对比两组患者NT-pro BNP各自的平均值,观察组显然比对照组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从两组LVEF值比较分析,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观察组不同心功能级别NT-pro BNP平均值对比心功能二级以上患者的NT-pro BNP平均值,显著比心功能二级及以下患者的NT-pro BNP平均值更高,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当前由于心脏手术的不断介入,众多心脏病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升,同时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广泛。作为众多类型心脏病的统一归宿,不典型心力衰竭发病因素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危害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存活时间。有报道称[3],心肌损伤一旦发展成心力衰竭,其存活率较接近恶性肿瘤。虽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展较为迟缓,但仍会表现出进行性损伤状况,即使没有形成新的心肌损伤,也可能进一步恶化病情,致使心律出现失常,带来严重后果。由于心力衰竭表现出病理的不典型,给诊断带来较大困难,分级也较模糊,为临床预后及治疗方案的实施造成较大影响[4]。
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的主要功效在于利钠、减弱血管张力、抑制醛固酮系统等[5]。由于其变化表现在不典型心力衰竭中具有一定规律性,因此临床诊断中多用于进行指标参考。医学实践中其对于诊断准确率的增加,具有较大的辅助作用[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NT-pro BNP平均值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平均值高,而LVFF指标比对照组低;观察组心功能二级以上患者的NT-pro BNP平均值,显著比心功能二级及以下患者的NT-pro BNP平均值更高。可以判断,患者的NT-pro BNP指标同不典型心力衰竭的发生具有负相关的关系,同时伴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增加而升高,表现出明显规律性。分析其理由:(1)NT-pro BNP属于肽类激素,其合成因素主要包括心肌细胞,所以其和心肌病变关系紧密。当心力衰竭发生时,大大增加心脏负荷,扩大心脏张力,极大程度激发心肌细胞不断合成NT-pro BNP。基于此,临床医学中可将NT-pro BNP指标反用于诊断心力衰竭的发作,同时还可将其进一步作为评价心力衰竭疗效的重要参数。(2)心力衰竭一旦发生,会一定程度影响心肌血流动力学的明显改变,引发心室充盈量降低,进一步刺激心肌细胞分泌NT-pro BNP。(3)心脏机能的纤维化,加上相关炎症因子介入[7],也极大程度的激活NT-pro BNP。由此可见,伴随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患者NT-pro BNP指标会相应增高。综上所述,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值对于不典型心力衰竭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本院内科收治的71例不典型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将其设成观察组;一并选择该段时期在内科入治的非心力衰竭患者59例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检验科通过自动检测仪进行相关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指标检测,比较、分析其与不典型心力衰竭发作及在各级心功能衰竭间的联系。结果观察组患者NT-pro BNP平均值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平均值高,而LVFF指标明显比对照组低;观察组心功能二级以上患者的NT-pro BNP平均值,显著比心功能二级及以下患者的NT-pro BNP平均值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检测患者的NT-pro BNP指标可以用于不典型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较高。
关键词: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不典型心力衰竭,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玲,吴瑛,吴芳琴.脑钠肽和氨基末端B型钠尿肤前体与心脏术后心房颤动关系的荟萃分析[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3,17(2):118.
[2]金彦彦,张新勇,朱小玲,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浆B型利钠肤水平[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39.
[3]戴闺柱,黄峻.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2007)[C].第一届东北高血压及相关疾病论坛论文集.2010:65.
[4]浦湧,黄道田.N末端脑钠肽在心力衰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4):260.
[5]周汉芳.N末端脑钠肽前体对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11.2(5):25-26.
[6]杨曙光,屈克学,孙晓云,等.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药物复律效果的价值[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12):3.
N末端B型脑钠肽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6 例CHF患者作为观察组, 本组患者均符合Calson-Boston心衰诊断标准, 并排除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肿瘤、急性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男61 例, 女55 例, 年龄42~92 岁, 平均 (68.8±10.3) 岁;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0 例 ( 轻度) , Ⅱ级18 例 ( 轻度) , Ⅲ级39 例 ( 中度) , Ⅳ级39 例 ( 重度) ;心脏病类型:冠心病61 例, 风湿性心瓣膜病9 例, 扩张性心肌病7 例, 肥厚性心脏病2 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3 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4 例。另选取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 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男31 例, 女19 例, 年龄40~72 岁, 平均 (40.6±10.3) 岁, 均无甲状腺亢进、糖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疾病。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体检时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 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3 d内采集5 ml空腹静脉血, 取2 ml以普通试管保存, 2 h内进行离心处理, 转速3000 r/min, 时间10 min, 分离上层血清, 准备进行血清c Tn I检测。剩余3 ml以抗凝管保存, 2 h内进行离心处理, 转速3000 r/min, 时间10 min, 取下层血浆, 以备NT-pro BN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 Tn I, 检测仪器选用Re LIA Ⅱ多功能免疫检测仪及配套试剂 ( 由瑞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以0.15 μg/ml为临界值, c Tn I ( 心肌肌钙蛋白) 超过0.15 μg/L则表明发生了心肌损伤。采用双向测流免疫反应原理检测NT-pro BNP, 仪器选用Re LIA Ⅱ多功能免疫检测仪及配套试剂 ( 由瑞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 NT-pro BNP试剂盒标准显示其对心衰的诊断特异性为94.8% ( 男) 、88.4% ( 女) , 灵敏度为71.0%、80.5%。并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仪对观察组患者的LVEF进行测定。
在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2 个月, 再次进行c Tn I、NT-pro BNP、LVEF检测, 并随访记录心衰恶化再次住院率、死亡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 Tn I、NT-pro BNP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NT-pro BNP、c Tn 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CHF患者的c Tn I、NT-pro BNP变化
治疗前, 心功能Ⅰ级组的NT-pro BNP、c Tn I水平均显著低于Ⅱ~Ⅳ级组 (P<0.05) , 心功能Ⅲ级、Ⅳ级组的NT-pro BNP水平均显著高于Ⅱ级组 (P<0.05) , 心功能Ⅳ级组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Ⅲ级组 (P<0.05) 。治疗前后, 心功能Ⅱ~Ⅳ级组的c Tn I水平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不同NYHA分级患者治疗后的NT-pro BNP、c Tn I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 详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Ⅰ级比较, P<0.05;▲与Ⅱ级比较, P<0.05;△与Ⅲ级比较, P<0.05
2.3 c Tn I、NT-pro BNP与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随访3~15 个月, 20 例失访, 随访的96 例患者中, 有36 例发生心脏事件, 其中心衰死亡9 例, 再次入院27 例, 心脏事件发生率为40.63%。对发生心脏事件的患者的性别、年龄、LVEF、NT-pro BNP、c Tn I、NYHA分级等因素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CHF患者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与性别、年龄、c Tn I无关, 与NT-pro BNP呈正相关, 这两项是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 详见表3。
3 讨论
心肌肌钙蛋白Ⅰ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当中, 大部分以结合蛋白的形式固定在肌原纤维之上, 小部分则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胞质内[3]。近年来, 心肌肌钙蛋白Ⅰ常被用于急性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心肌损害程度及心肌梗死面积的评估[4]。
CHF是多种心脏病晚期的共同表现, 有学者提出可见心衰与心肌损伤互为因果[5,6]。c Tn I表达增加可能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故临床上应对这些患者加强监护、治疗, 以降低心源性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c Tn 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但对于心功能Ⅱ~Ⅳ级组患者而言, 患者c Tn I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提升单纯依赖于对c Tn I水平的检测并无法真实反映患者心功能的损伤情况, 还需要联合其他指标, 以实现对患者预后与危险分层的准确评价。
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NT-pro 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并且BNP水平会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升高。这一结果与国内文献[7] 报道相符, 提示NT-pro BNP水平的升高与CHF患者心肌损伤程度具有相关性。据文献[8]显示, NT-pro BNP与c Tn I联合检测在CHF患者预后效果评估中, 发现以BNP、c Tn I特异性、灵敏度最大值作为临界值进行划分, 发现治疗后患者NT-pro BNP、c Tn I水平分别超过250 ng/ml、0.15 μg/ml可作为预测患者心脏事件的独立指标。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 CHF患者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 与NT-pro BNP、c Tn I呈正相关, 即NT-pro BNP、c Tn I水平越高, CHF治疗后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越大, 说明两项是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
综上所述, c Tn I和NT-pro BNP联合检测有助于判定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 评估患者的预后。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 (c Tn I) 和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 BNP) 联合检测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患者预后及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血清肌钙蛋白I、血清NT-pro BNP、左室射血分数 (LVEF) 进行检测、比较, 并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NT-pro BNP、c Tn 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患者的NT-pro BNP、c Tn I水平会随着心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增加, 观察组患者不同NYHA分级患者治疗后的NT-pro 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P<0.05) 。治疗前后, 心功能ⅡⅣ级组的c Tn I水平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CHF患者治疗后心脏事件的发生与性别、年龄、c Tn I无关, 与NT-pro BNP呈正相关。结论:c Tn I和NT-pro BNP联合检测有助于判定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 评估患者的预后, 监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的c Tn I和NT-pro BNP水平, 还能为临床评估患者的心脏事件风险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肌钙蛋白,B型钠尿肽,充血性心力衰竭,危险分层
参考文献
[1]张静, 周红岩, 张宝凯, 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和肌钙蛋白水平检测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1) :1466-1467.
[2]薛春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和肌钙蛋白Ⅰ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32) :4111-4112, 4115.
[3]张绍武, 宁洁, 李治国, 等.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 2013, 42 (12) :1604, 1618.
[4]李英, 王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B型脑利钠肽、肌钙蛋白I联合检查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药, 2011, 33 (7) :1010-1012.
[5]马莉, 李晓惠, 陶凌, 等.血清肌钙蛋白I对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J].临床荟萃, 2010, 25 (11) :927-929.
[6]徐克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肌钙蛋白Ⅰ检测的意义与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0, 30 (8) :663-665.
[7]董文, 刘息平.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检测及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4) :2975-2976.
N末端B型脑钠肽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医院自2014年7月-2015年11月收治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4例, 已经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明确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 并分成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各32例。糖尿病组男15例, 女17例;年龄为39~77 (63.5±3.8) 岁;心功能分级:Ⅰ级4例, Ⅱ级7例, Ⅲ级15例, Ⅳ级6例。无糖尿病组男16例, 女16例;年龄为39~78 (63.5±3.9) 岁;心功能分级:Ⅰ级3例, Ⅱ级6例, Ⅲ级16例, Ⅳ级7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2组受试者的空腹静脉血, 采取3000r/min离心机予以15min的离心处理, 分离出上清液后, 使用全自动HbA 1c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的HbA 1c水平, 并使用ELISA法检测其NT-proB NP水平。本研究试剂盒均为美国罗氏诊断公司提供。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HbA 1c、NT-proB NP水平, 并分析HbA 1c、NT-proB NP水平与其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取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各个检测指标相关性。
2 结果
2.1 2组患者HbA 1c、NT-proB NP水平比较
糖尿病组患者的HbA 1c、NT-proB N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无糖尿病组比较, *P<0.05
2.2 HbA 1c、NT-proB NP水平与其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Ⅳ级患者HbA 1c、NT-proB NP水平最高, 其余依次是Ⅲ级、Ⅱ级、Ⅰ级, 其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HbA 1c、NT-proB 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 (r=0.412、0.522, P<0.05) 。
注:与Ⅳ级比较, *P<0.05;与Ⅲ级比较, #P<0.05;与Ⅱ级比较, △P<0.05
3 讨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 是一种严重冠心病, 其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的粥样化斑块破裂或者侵袭, 继发不完全或完全闭塞性的血栓形成[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可随病情进展引发心力衰竭甚至猝死[2],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甚至威胁其生存安全。而准确评估患者心脏衰退程度, 有助于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当前, 临床上有研究证实, HbA 1c和NT-proB 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产生和心功能衰退程度具有相关性[3], 但缺乏足够的实验依据。
HbA 1c在人体血液中和血糖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临床上常用HbA 1c进行糖尿病诊断与治疗[4]。HbA 1c形成属于不可逆性反应, 可明显改变人体红细胞对于氧分子的亲和力, 致使相应器官组织发生缺氧现象, 并增加氧自由基。而氧自由基所引发的级联炎性反应, 是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主要致病基础[5], 且与其相伴产生的高血糖可促使血小板激活并聚集, 损伤人体血管与心功能[6];NT-proB NP是人体左心室的肌细胞合成与分泌产物, 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时, 其心脏舒张、收缩能力会随之下降, 心腔压力与容量负担会增加, 刺激其心室内释放出脑钠肽前体 (proB NP) 。proB NP可快速分解成BNP和不具备生物活性的NT-proB NP[7]。BNP属于神经内分泌因子, 不但有强大的利尿、利钠作用, 还可拮抗人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系统[8], 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合成, 最终改善左心室重构, 发挥保护患者心脏的功能。NT-proB NP虽然和BNP同时产生, 但与BNP相比, NT-proB NP的半衰期比较长, 容易检测[9]。目前, 已有医学研究者采取NT-proB NP作反应患者心功能受损程度的监控因子, 证实了低氧、缺血、容量负荷加大以及室壁张力升高是促进NT-proB NP释放的关键因素, 并能伴随心功能衰退程度的加深而升高[10]。因此,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衰退程度, 可通过其NT-proB NP、HbA 1c水平表达出来。
本文结果示, 糖尿病组NT-proB NP、HbA 1c水平均高于无糖尿病组, 心功能分级为Ⅰ级患者的NT-proB NP、HbA 1c水平最低, 而伴随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升高, 其NT-proB NP、HbA 1c水平高年也随之上升, 并通过相关性分析证实了HbA 1c和NT-proB N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
摘要: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和N末端脑钠肽原 (NT-pro BNP)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64例作研究对象, 将合并糖尿病的32例患者作为糖尿病组, 并将未合并糖尿病的32例患者作为无糖尿病组, 比较2组患者Hb A1c、NT-pro BNP水平, 并分析Hb A1c、NT-pro BNP水平与其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的Hb A1c、NT-pro 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Ⅳ级患者Hb A1c、NT-pro BNP水平最高, 其余依次是Ⅲ级、Ⅱ级、Ⅰ级, 其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Hb A1c、NT-pro 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 (r=0.412、0.522, P<0.05) 。结论Hb A1c和NT-pro BNP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呈现正相关, 其可作为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衰退程度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糖化血红蛋白,N末端脑钠肽原,心功能,糖尿病
参考文献
[1]卢迎宏.糖化血红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学, 2014, 34 (4) :53-54.
[2]宋永生.糖化血红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23) :3541-3542.
[3]张静.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和肌钙蛋白水平检测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 (11) :1466-1467.
[4]李永鸿.心源性脑卒中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4) :493-494.
[5]张玉英.糖化血红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20) :36-37.
[6]陈志刚, 姚红波, 张永莉, 等.糖化血红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的关系[J].江苏医药, 2013, 39 (5) :543-545.
[7]吴红栋, 吴莎莎, 张研, 等.超敏C反应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在不同程度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表达的差异[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 (15) :2540-2541.
[8]赵思义, 杨松, 薛红新, 等.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1) :1776-1777.
[9]蔡慧琳, 杨芬, 姚珍.联合检测多种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2) :592-594.
N末端B型脑钠肽原 篇6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0月于本院就诊的95例ACS患者, 45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 将50例未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2]中ACS及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排除急性、慢性感染性疾病, 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男29例, 女16例; 年龄35~72岁, 平均年龄 (57.1±11.3) 岁;心功能分级:Ⅰ 级8例, Ⅱ级18例, Ⅲ级14例, Ⅳ级5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8例;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 (59.2±10.4) 岁;心功能分级:Ⅰ级10例, Ⅱ级19例, Ⅲ级15例, Ⅳ级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检测方法两组患者在入院第2天晨起空腹抽取3 ml肘静脉血, 常规血清分离, 离心15 min, 3000 r/min, 分离上清液。检测Hb A1c时采用生化自动分析仪, 检测NT-pm BNP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LSA) 法, 严格按照操作步骤, 根据标准浓度计算Hb A1c和NT-pm BNP含量。
1.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者Hb A1c和NT-pm BNP含量比较观察组患者Hb A1c (9.51±1.59) %, NT-pm BNP (438.9±82.4) μg/ml ;对照组患者Hb A1c (5.42±0.21) %, NT-pm BNP (198.6±45.7) μg/m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2 ACS患者Hb A1c和NT-pm BNP含量与心功能分级相关性分析ACS患者心功能与Hb A1c和NT-pm BNP呈正相关性 (r=0.6324、0.5674, P<0.05) 。见表1。
注:各指标分级间比较, P<0.05
3讨论
通常冠心病患者在突发急性心肌缺血后, 易诱发ACS, 包括不稳定型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 若患者在合并糖尿病后, 其预后危险性翻倍增加。
Hb A1c是临床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是在机体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和葡萄糖于非酶促蛋白持续、缓慢的作用下, 生成的产物, 存在不可逆性, 一般在1~2个月内即可准确反映患者体内血糖水平, 在冠心病预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Hb A1c通常与血糖浓度呈正比关系, 可改变红细胞对氧的亲和力, 致器官组织缺氧, 并会增加机体内氧自由基含量, 致炎症级联反应出现, 使动脉粥样病变的发生, 且机体内高血糖状态促使血小板不断聚集, 致血栓形成和心功能损伤。因此ACS患者在合并糖尿病后, 其预后危险性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而患者Hb A1c含量每增加1%, 其心力衰竭发生率就会提高8%[3]。
NT-pm BNP是BNP的N端残基, 早有研究资料表明NT- pm BNP水平与心肌缺血的发生关系密切。通常NT-pm BNP是通过左心室肌细胞进行合成和分泌, 当左心室功能缺损时, 心脏舒张、收缩功能降低, 心腔内压力和容量负荷增加, 促使pm BNP释放。pm BNP会被分解为BNP和NT-pm BNP。 NT-pm BNP无生物学活性, 其半衰期明显长于BNP, 检测更为容易, 可反映左心室功能障碍, 而心功能损害程度越严重, NT-pm BNP含量也就越高。
在此次研究中, 观察组Hb A1c和NT-pm BN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ACS患者心功能分级越高, Hb A1c和NT- pm BNP含量越高 (P<0.05) ;ACS患者心功能与Hb A1c和NT-pm BNP呈正相关性 (r=0.6324、0.5674, P<0.05) 。由结果可以看出, ACS患者在合并糖尿病后, Hb A1c和NT-pm BNP含量明显增加, 明显高于未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且患者心功能分级越高, Hb A1c和NT-pm BNP含量也越高, Hb A1c和NT-pm BNP含量与ACS患者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性。通过对ACS患者进行Hb A1c和NT-pm BNP检测, 可较为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程度。
综上所述, 临床检测ACS时, 联合检测Hb A1c和NT- pm BNP, 可提高ACS诊断率。通过对Hb A1c和NT-pm BNP的检测, 可反映患者心脏功能, 利于对患者心脏功能受损情况进行评估, 对预防ACS并发症的发生, 诊断ACS患者心功能受损起到显著促进意义, 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卢迎宏.糖化血红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临床医学, 2014, 34 (4) :53-55.
[2]宋永生.糖化血红蛋白和N末端脑钠肽原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23) :3541-3542.
N末端B型脑钠肽原 篇7
关键词: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动态测定,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生存预后
近年来, 诸多研究报道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 BNP) 是评估心脏疾病及感染性休克的预后有意义的指标[1~4]。但很少有研究关注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患者中的应用。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明确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动态变化测定是否能准确的评估ARDS患者的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4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ARDS患者35例, 均在发病24h内收入重症医学科。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ARDS诊断根据1994年欧美联席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5]: (1) 急进性起病; (2) 氧合指数 (Pa O2/Fi O2) ≤200mm Hg[无视呼气末正压 (PEEP) 水平]; (3) 前后位X线胸片显示双肺均有斑片状阴影; (4) 肺动脉嵌顿压≤18mm Hg, 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 本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获得患者或近亲家属的书面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处于半卧位和给予容量控制机械通气支持, 根据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的ARDS Net研究给予小潮气量肺保护治疗[6]。
1.3 标本采集与检测
NT-pro BNP和其他的血液样品测量:留置动脉导管或穿刺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对于NT-pro BNP的测量, 从每一个研究对象抽取10ml的全血到肝素化试管。此血液样品在室温下立刻送化学实验室, 测定在采血后1h内进行。N-端脑钠肽水平测定用市售的免疫分析仪[罗氏 (Roche) Cobas e 601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此法的测量范围是5~35 000pg/ml, 实验的变异系数为1.2%~1.9%。
1.4 观察指标
(1) 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感染部位、原发疾病、并发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估Ⅱ (A-PACHEⅡ) 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SOFA) (评分范围为0~24) 。 (2) 记录患者血常规、血生化全套, 微生物学证据、血气分析、胸部X线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的结果。 (3) 监测患者第0、1、3天血浆NT-pro BNP水平及变化值。 (4) 患者经确诊为ARDS时, 观察终点是患者28d内存活情况。
入选患者于入住重症监护室第0、1、3天测定血浆NT-pro BNP水平。△NT-pro BNP1以及△NT-pro BNP3, △NT-pro B-NP 3-1被定义为第1天、第3天分别与第0天比较血浆NT-pro BNP水平变化值以及第3天与第1天比较血浆NT-pro BNP水平的变化值。根据住院28d死亡情况在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比较。ROC曲线下面积比较评价△NT-pro BNP1, △NT-pro B-NP3、△NT-pro BNP3-1、NT-pro BNP0、NT-pro BNP1、NT-pro BNP3及APACHEⅡ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距 (IQR) 表示。中位数2组间比较应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方法;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 , 根据约登指数最大法确定患者生存与否的最佳临界值 (截断点) , 最佳敏感度及特异度。用ROC曲线下面积 (AUC) 来衡量△NT-pro BNP1, △NT-pro BNP3、△NT-pro BNP3-1、NT-pro BNP0、NT-pro BNP1、NT-pro BNP3及APACHEⅡ等评估疾病预后的价值。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浆NT-pro BNP水平
在混合模型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NT-pro BNP水平在第1天及第3天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是显著的不同 (P<0.05) ;而在第0天2组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在死亡组NT-pro BNP水平呈明显增加趋势 (第0天与第1天, 第3天与第1天比较, P<0.05) , 生存组NT-pro BNP水平无明显变化 (P>0.05) 。见表1。
注:与生存组比较:*Z=-0.179, *P=0.843;#Z=-5.862, #P=0.000;△Z=-6.728, △P=0.000
2.2 预后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 curve) 比较血浆△NT-pro BNP1, △NT-pro BNP3、△NT-pro BNP3-1、NT-pro BNP0、NT-pro BNP1、NT-pro BNP3和APACHEⅡ评分对ARDS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图1-1, 1-2) :7种预测指标在相同灵敏度的水平时, △NT-pro BNP3特异性最高 (89.7%) ;7种预测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以△NT-pro BNP3曲线下面积最大 (0.845;P=0.000) ;NT-pro BNP0、NT-pro BNP1、NT-pro BNP3曲线下面积均<0.75 (P>0.05) 。
3 讨论
NT-pro BNP水平升高与心脏功能障碍及压力负荷升高刺激内分泌增加有关[7、8]。低氧血症可导致肺血管收缩, 减少心肌的氧输送及心输出量, 导致心脏功能失代偿及压力负荷增加。随着病情的发展, 肺纤维化和肺毛细血管闭塞的出现, 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9]。此外, 机械通气可能引起胸腔内压力增大, 从而影响心肌功能[10, 、11]。
NT-pro BNP水平升高与ARDS导致右心功能不全、肺动脉高压刺激肺内分泌有关。Gerbes等[12、13]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肺部、甲状腺等心脏外组织检测到脑利钠肽转录基因, 表明心外器官也具备旁分泌和/或分泌脑利钠肽的功能, 只是分泌功能较心肌细胞低。ARDS时低氧血症导致肺血管收缩, 肺动脉高压, 从而肺内脑利钠肽转录增加, 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 BNP) 水平升高[14]。毛细血管渗漏本身也可以增加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 BNP) 水平[15]。
ARDS时炎症因子的释放和交感神经兴奋直接刺激心肌细胞释放脑利钠肽。在动物实验[16]及临床实验[17]中, 内毒素、IL-6和其他炎性细胞因子已被证明还可通过炎症介质通路直接刺激心肌细胞BNP基因, 增加脑利钠肽分泌, 从而导致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水平增高。交感神经兴奋、脂多糖、血管活性药物及缺血缺氧损伤亦直接刺激心肌细胞BNP基因分泌。
N末端B型脑钠肽原 篇8
关键词:血清NT-proBNP,心力衰竭,心功能等级
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心脏病综合征, 也是各种心脏疾病病程发展到后期的终末阶段, 因此这时患者的病情多较为严重, 是引起心血管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上对于心力衰竭的诊断常依靠临床检查的症状体征特点, 同时辅助以影像学、心电检查等, 缺乏对心功能情况具有明确提示的客观指标, 尤其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早期心衰患者, 常发生漏诊, 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1]。近些年, 部分学者发现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 (NT-proBNP) 与心功能情况有一定联系, 可以作为实验室检查指标在临床上使用[2]。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我院部分心衰患者和无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NT-proBNP水平进行检查, 对比分析其临床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入院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84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46例、女38例, 年龄45~83岁, 平均年龄 (66.17±9.28) 岁,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所制定的NYHA心功能分级, 包括Ⅰ级患者11例、Ⅱ级患者37例、Ⅲ级患者24例、Ⅳ级患者12例。另选取同期来我科无心力衰竭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4例、女16例, 年龄45~72岁, 平均年龄 (65.87±9.04) 岁。经统计学检验,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结构无明显差异, 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研究对象选取标准:年龄≥45岁, 观察组患者符合第5版《心脏病学》中所制定的心力衰竭临床诊断标准, 并配合影像学检查及心电检查结果已经确诊为心力衰竭;对照组既往无心脑血管病、肝肾疾病史, 身体健康。
排除标准:伴发其他主要器官严重损伤或功能障碍、急慢性感染或严重创伤、严重的内科疾病及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等患者[3]。
1.2 方法
对心力衰竭患者积极进行常规抗心衰治疗。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外周静脉采血, 采集3mL, 放置于无抗凝剂的采血管中静止30min后进行离心, 分离血清;使用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清NT-proBNP水平进行测定[4]。
1.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17.0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 (χ—±s) 表示, 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 可信区间95%, P<0.05为样本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 治疗前观察组心功能等级越高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越高, 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各组间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2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对比
从观察组中选取36例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 左室射血分数>45%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可知,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NT-proBNP水平明显逐渐下降, 心功能等级亦随之下降, 以上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注: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T-proBNP水平及心功能等级进行统计学分析, 各组间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临床表现, 患者的病情较重, 越早治疗对患者的疗效和预后越有利, 因此临床上对该病提倡“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但心力衰竭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活动或劳力后气短胸闷、呼吸窘迫及水肿等症状, 这些临床症状均不典型, 尤其早期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无法根据这些临床症状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判断;只能通过影像学、心电图等多项检查辅助进行诊断, 费时较长, 给患者和医疗工作带来不便的同时, 也容易出现漏诊而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 现在需要一种简便快捷, 同时特异性较高的生化指标能够在临床上快速的对诊断提供参考依据。部分学者提出血清NT-proBNP在心力衰竭患者的病程发展中与其病情关系较为紧密, 考虑以此作为该病诊断的实验室指标[5]。
脑钠肽 (BNP) 主要合成于心室肌细胞, 属于心源性的神经激素。心室容量负荷、对心室壁的压力增强, 心肌细胞受到损伤等都可以使BNP的分泌出现代偿性的增加。在分泌初期, BNP以Pre-proBNP的形式存在, 而后被酶解成为BNP与NT-proBNP。因此在心肌受到损伤或者心功能不全时, BNP与NT-proBNP由于代偿性的分泌增加而被大量的释放到循环中, 以对血管进行扩张调节, 对血压的动态平衡起到维持稳定的作用, 并可以使心脏维持代偿状态, 延缓疾病的发展进程。因此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的损伤程度有一定的关联且呈正相关, 可以对心力衰竭的病情程度进行提示, 在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尤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预后的评估中能够起到特征性的指示, 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意义[6]。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 观察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功能等级 (NYHA) 越高患者的NT-proBNP水平越高,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NT-proBNP水平明显逐渐下降, 心功能等级亦随之下降, 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血清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相关, 能够对心功能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 可以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价, 具有较高的实验室检测及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瑜, 余焰.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1, 32 (12) :1324-1325.
[2]林德谦.心力衰竭患者血清N末端B型、C型利钠肽原水平变化[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6) :914-915.
[3]宋艳莉, 夏大胜.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 17 (1) :23-26.
[4]杨丽莉, 李刚, 吴强, 等.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和肌酐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2) :2877-2878.
[5]陈朝晖, 周铁明.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与心力衰竭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1) :112-113.
相关文章:
末端控制器01-07
末端调节01-07
1-二氨基-201-07
中央空调末端整改方案01-07
回肠末端01-07
城市交通供给策略与交通需求管理对策研究01-07
需求分析应对策略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