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众所周知, 在科技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今天, 我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却在不断恶化。从发展角度看, 高碳经济和传统工业化存在三大根本缺陷, 即忽视环境成本、急功近利、竭泽而渔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代价、生态代价以及资源代价。这些缺陷对生态文明造成了四大负面效应, 即环境污染、生物灭绝、生态退化、气候变暖。面对生态危机, 有机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2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一种新观念, 由美国建设性后现代思想家小约翰·柯布博士率先提出, 菲利普·克莱顿和贾斯廷·海因泽克做了系统的理论阐述。有机马克思主义聚焦于当代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指出
全球资本主义已经造成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生态与人道主义灾难。不同于一般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特定的文化和历史研究, 尤其认同中国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 并在后现代语境中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它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新范式。
有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严重生态灾难、社会贫富两极分化进行了系统揭示, 对自由、人权、民主、公平正义等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虚假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它以建立一个生态的世界秩序为核心理念, 一语道破了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模式。它把机械主义世界观视为现代性的核心特征, 指出现代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机械主义世界观用孤立的视角看事物, 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 当今时代人与人、人与自然异化的深层原因可以从机械主义世界观当中发现端倪, 现代性的经济增长偏好从根本上导致生态危机的产生。
3 美国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现代性
3.1 美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看, 它总是向着与地球生态循环不相协调的方向发展。“资本主义是指这样一个经济体系, 其中最核心的价值和目标是财富创造和增值”。资本主义的机械化大生产不仅倾向于增加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 缩短生产流程, 而且它严重依赖能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技术, 以节省劳动力的投入。此外, 人们为达到自身物质利益需求不惜占有社会财富, 浪费自然资源, 是一种反生态的消费方式。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惜物论”, 而美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与其相悖的。
3.2 美国的现代性:机械主义世界观
正如怀特海所说:“这种内在联系是一个事件何以发生和如何发生的因……每一种联系都构成了事件的本质;因此, 脱离了这种联系, 事件就也将不会是它本身了。”资本主义是基于持续增长的现代主义假设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反对资本主义, 挑战美帝国主义, 强调现代性。现代性是一种机械主义世界观。机械主义世界观则割裂人和自然关系, 主张二元对立。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工具理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崇尚经济增长, 并形成以追求无限增长和财富幸福为目标的经济主义的发展观与价值观。现代性是17世纪欧洲出现的现代世界观和哲学思维方式, 它虽然带来了科技和工业的巨大进步, 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4 中国生态危机归因于现代化过程
“现代性产生稳定, 而现代化却滋生动乱”。西方发达国家大都用了几百年逐步走完了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而我国加速现代化建设步伐, 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走过的进程。中国生态危机爆发的原因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4.1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过程的曲折性
在我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 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始积累不可逾越的过程。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态问题转嫁给殖民地, 而我国只能自我吸收消化。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产生的, 而并非产生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 没有原始积累, 这就注定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并存局面下, 中国在和资本主义竞争中一开始就处于不利位置。因此, 社会主义必须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生产力, 才能减少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再加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而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很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 有些地方有些领域无截止的消耗自然资源,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 肯定会导致能源短缺、生态危机。
4.2 西方生态帝国主义的影响
“生态帝国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掠夺并转嫁生态危机的行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的、污染严重、对环境有极大影响的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既是廉价劳动力提供方, 又是生态问题“买单方”。此外, 据联合国大学的研究小组2015年4月19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 2014年全球总计产生了估算数值高达4180万吨的废弃电脑、手机、家用电子仪器等含有害物质的电子垃圾, 且总量逐年上升。分析预测, 到2018年全球电子垃圾将达到5000万吨。单单美国一个国家, 每年就要废弃1.3亿部手机和5000万台电脑。另外, 美国环保局的相关数据显示, 技术产品中的铅含量占美国垃圾含铅量的41%, 而铅对环境对土壤都有极大污染。目前, 我国电子垃圾进口增长速度提高很快, 每年从发达国家进口200多万吨电子垃圾。广东汕头贵屿镇因拆解废旧电子产品及其环境污染问题而闻名于世, 被称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城。从这些废弃物的标识上可以看出, 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的学校、警局、监狱、医院、图书馆等。
4.3 中国的现代性受到了西方现代性的影响
如果将生态危机单纯归结为制度原因, 则无法回答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今日中国的生态危机竟然丝毫不遑多让资本主义国家, 那么现代性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中国的现代性是学习型的现代性, 是外源性的现代性, 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 中国较少接受西方法治现代化观念而主要接受的是西方的消费主义文化以及经济现代性的观念。我国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工业化、信息化、科技现代化等方面, 而没有在生态现代化、法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方面给予重视。这种西方式的现代化, 并不植根于中国国情的土壤, 是不完整的片面的现代化。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发展, 因此产生了分配不公、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
5 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能贡献
正如克莱顿指出的:“世界的未来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最有可能引领其他国家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有机马克思主义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新视角,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参考价值。
5.1 理念融合——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让生态文明根植于内心
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建立“共同体”, “为了共同的福祉”是其指导原则之一。“共同”也体现了集体性。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就需要文明其精神。集体精神是一种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目标、集体目标相统一的价值标准。生态文明是一个有着底线思维的文明方式, 要守住生态环境底线, 就必须追求集体精神, 努力实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社会整合, 这种整合不仅要靠法律法规等外在力量强制执行, 也需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的一致性内化为每个公民的自觉意识, 从而实现对社会的民主控制。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 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准则。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要充分发挥道德的调节和教育功能, 并注重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
5.2 道路契合——从“唯GDP”到“绿色GDP”
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一种社会的善来衡量社会的进步, 认为中国的政策制定者, 过去一味去追求经济的GDP增长忽略了环境质量。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 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应承担的责任, 并且明确细化区域内部以及跨界区域相关环境执法机关的权责, 摒弃“唯GDP主义”“以总量论英雄”的错误观念, 建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考核评价机制。我们还应该完善生态危机预防体系, 建立环保部门统一监督、指导、协调体系, 应急预案协作指挥体系, 以确保环境问题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其次, 要明确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措施以及惩罚力度, 同时出台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再次, 明确重点生态问题, 建设生态行政保护制度。比如企业责任追究制度、企业购买自然资源制度等等。最后, 建立公众行使环境监督权的法律保障途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明确公益诉讼主体, 促使其能够积极主动行使环境诉讼权, 使环境公益诉讼具有可操作性。
5.3 文化潜入——弘扬传统文化, 为绿色文化添色彩
传统文化对树立正确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主张一种文化嵌入式的马克思主义, 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是一个具有过程思维的民族, 《易经》阐述了天地万物间的自发创造性和交互方式, 儒家强调社会交往方式的“仁”, 这些传统文化不胜枚举。潜入传统文化, 结合当下形式, 能够为我国的绿色文化添一抹浓郁色彩。重视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就要重视教育与宣传, 让家庭和学校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还要利用现代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使得传统文化的熏陶贯穿于人们成长成才的过程中。
5.4 顶层设计——政府为主导, 市场为基础
我国环境污染的治理必须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只有这样, 才能符合我国国情, 同时不违背“经济人假设”。在顶层设计上, 要重视以下方面:贯彻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检测执法垂直管理制度, 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建立更加透明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 保证环境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建立起政府部门与学者建言献策的桥梁, 重点扶持若干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内高校建立环境保护研究基地;要实现信息公开, 公开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 允许群众参与和监督;进一步发挥社会问责机制的重要作用, 尤其是社会公众和媒体问责机制。对企业来说, 清晰的环境权利可以让企业将环境保护纳入其成本核算中, 激励企业加大自身在环保设备上的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污染排放, 使企业由单纯的“经济理性人”转变为“生态经济理性人”。
摘要:作为具有不同社会制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代表, 中国和美国两国生态危机是国际生态危机的缩影。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在于现代性, 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精髓对我国生态社会主义建设不无启示, 我们要发挥理论的实践意义, 从理念融合、道路契合、文化潜入、顶层设计四个方面就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思考。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中美生态危机,根源,展望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克莱顿, 贾斯廷·海因泽克.孟献丽等译.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2] Alfred North Whitehead, 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M].Free Press, 1967.
[3] 王雨辰.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5 (12) .
[4] [美]塞谬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5] 吴思斌.电子垃圾的生态危害与回收利用[J].生态经济 (中文版) , 2014 (2) .
相关文章:
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02-11
中美两国经济危机论文02-11
从日本的企业文化看单位与个人的关系02-11
从华尔街到全球金融危机论文02-11
关于电力变压器的安装与相关问题处理的探讨02-11
对日本食品安全规制02-11
纪录片研究与赏析02-11
从国际法视角看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违法性02-11
从三鹿奶粉事件看危机公关处理02-11
从生化危机看生物制药工程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