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教育究其本质所言, 仍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部分, 因此若要科学的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则必须洞悉意识形态的相关知识, 尤其是传统教育方式愈加失效的当今现实。英国学者乔治·拉雷恩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能是所有社会科学概念中最模棱两可的一个概念。原因不仅在于意识形态被赋予各种不同的理论含义和功能, 而且在于意识形态被富裕了各种不同的政治内涵。[1]
格尔茨所认为, 意识形态产生于“一个社会的最普遍的文化导向和最切实可行的‘实用’导向都不足以为政治进程提供一个恰当的形象时”, [1]换而言之, 意识形态此时所关心的重点是现代国家的正当性与合法性问题, 即民族/国家认同。正如高建华《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所言:
意识形态作为复杂性概念, 具有诸多概念所不具有的内涵与外延, 含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 乃至自然科学等意识形式”, [2]
意识形态的复杂化是自然的, 先进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的同质化。
一、意识形态的同质化
意识形态的复杂化特性在网络化的社会中, 逐渐的变现为同质化, 主要表现在客体主体化、内容同一化和价值虚无化。
客体主体化, 是指从意识形态的行为主体与接受客体而言。传统的教育模式中, 受教育者为被动接受的角色, 此乃是由于知识壁垒的存在, 当知识以书本等纸质媒介作为传播媒介时, 媒介形式无形中形成了专业壁垒。由于知识的无限普及化, 传统的客体正在逐渐消失, 主客之间由于知识鸿沟的所产生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客体的主体化, 是由于知识天然壁垒的消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的进步和理解力的发展。皮埃尔·布尔迪厄分析思想与速度的关系, 他说:“电视引发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思想与速度之间的关系。”[3]网络社会造成的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同一化, 或曰碎片化。在中国,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介则是伴随着中国由礼俗社会进入法理社会, 随着这一过程而出现的则是对知识的理解从印刷时代的静默、深思转变为图像时代的视觉化处理。同时, 网络虽然为知识的聚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但是, 知识在网络中却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展开。
知识的碎片化, 所产生的一个严重后果即是价值的虚无。缺乏理性思维辨别难以形成系统的价值体系, 其产生的后果与其说是价值的冲突, 不如说是价值的虚无化。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冲突的社会, 但是网络“去中心化”正在逐渐消解民族、宗教、国家的意义, 其正在解构价值的来源, 人们逐渐丧失了对民族、国家这类宏大叙事的关注, 退回到个体生活。自我亦可作为价值的来源。但是网络、AI、大数据等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代自我, 价值的最终来源也即将逝去, 其所造成的一个结果则是人人各自为战, 却不知为何而战, 在或者, 是另外一个美丽新世界。知识碎片化, 进而引发价值虚无化, 此所反映的正是意识形态的同质化。在思政工作中, 无论是行动主体, 亦或者接受主体, 包括其知识构成和价值体系, 虽说纷繁复杂, 但却不缤纷斑斓, 此无疑是对思政工作的挑战。
二、可能的危机与挑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思政教育关系国家的安稳与人民的幸福。杨光斌先生《论意识形态的国家权力原理——兼论中国国家权力的结构性问题》认为, 意识形态关系现代国家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即国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 其指出当下中国思政教育所面临的压力不仅仅有国际思潮, “更有内部的传播渠道上的主体性分歧的挑战。”[4]这种挑战与已经的形成与意识形态形成的社会环境及其同质化的现代性特征息息相关。
首先, 意识形态所形成的背景社会。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 即现代社会是一个“读图时代”, 稍纵即逝、五彩斑斓的图像组成了这个世界。
媒体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 常常调度人的视觉与听觉。形形色色的媒介——电台、电影、电视和包括杂志、报纸和连环漫画册在内的印刷品——要么以视觉为主或以听觉为主, 要么两者兼用, 同时对方方面面的情绪、情感和观念等产生影响。[5]
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此处并未区分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传统媒介向现代新媒介转变的过程, 是以极为肤浅的方式掠过, 借用尼尔·波兹曼的话而言:“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 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我们脑海中”, [6]同样, 也正是这种性质, “决定了它 (按:电视) 必须舍弃思想, 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 适应娱乐业的发展”。[6]由此可见, 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首要危机是意识形态在传播渠道上的主体性挑战, 即行为主体的边缘化, 其知识构成由于知识的杂乱而缺乏系统性, 此难以形成一个有自我意识的行为主体, 仅仅依靠生理感受, 或更为深层次的“力比多”1的驱动, 其行为方式也就难免呈现一种无节制、无克制的状态, 这种状态往往是灾难的开始。
其次, 意识形态的同质化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即是对共同体的破坏。个人的本质只有在个共同体中才能得到完满。人所依存的共同体很多, 包括种族、宗族、社区、国家等等, 而在其中, 国家又是对当下社会的个体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近几年频频强调“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以弥补其“历史终结论”的缺陷:
国家构建就是在强化现有的国家制度的同时新建一批国家政府制度。在本书中, 我提出以下观点:第一, 国家构建是当今国际社会最重要的命题之一, 因为软弱无能国家或失败国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许多严重问题的根源。[7]
换而言之, 国家建设是重建现代国家的第一步, 关系人类未来之命运, 而国家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战争冲突, 同时还面临网络信息技术的挑战。现代国家的诞生与印刷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书本的流通打破了地区的限制, 同时也使方言、民俗在对上帝的解释中占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打破了拉丁语的垄断地位, 民族/国家级在此过程中逐步诞生、丰满。现代国家在发展的同时, 却又在同时消除国家的界限, 因此, 现代民族/国家即是在现代性中不断建构自我的认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则在不断瓦解这种认同,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在知识构成的心理层面盛消除了界限的存在
(二) 在意义构建中不断瓦解宏大的历史建构, 或者在另一方面回避、嘲讽、无视这种建构, 破坏意义大于建设
(三) 自我价值缺乏可信赖的支撑, 难以重新建构社会认同
故而, 与意识形态同质化相伴而生的即是网络媒介正在逐步消解共同体的存在, 此亦是何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网络共享、共建、开放的同时, 仍念念不忘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性。网络共建、共享、开放的前提是坚持国家利益, 坚持中国立场, 切不可本末倒置。
三、结语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 由于现代媒介的特性, 意识形态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主体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教育的主体和课题由于知识鸿沟的消失, 两则同时处于同一“场域”中, 其知识构成亦愈加趋同、同化。同时由于信息的破碎化, 信息与知识之间出现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信息无法发挥去价值引导功用, 反而可能是主体丧失思考的独立性, 此亦可能影响共同体的稳定。
更应令人深思的是, 对网络信息技术弊端的反思同样限制了人类的思考。现今大量关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反思极有可能被局限而一叶障目, 因此对于网络, 将其作为信息的载体时, 应警惕网络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但, 若将网络置于人类的历史之中, 则应该从另一方面考虑, 造成意识形态同质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同样对思政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摘要:由于现代媒介的特性, 意识形态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主体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教育的主体和课题由于知识鸿沟的消失, 两则同时处于同一“场域”中, 其知识构成亦愈加趋同、同化。同时由于信息的破碎化, 信息与知识之间出现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信息无法发挥去价值引导功用, 反而可能是主体丧失思考的独立性, 此亦可能影响共同体的稳定。
关键词:意思形态,同质化,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宋剑.意识形态概念的复杂性及其研究进路[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9 (02) :28.
[2] 陈相光.论意识形态及其相关信息认同的复杂性[J].暨南学报, 2013 (02) :61-66.
[3] 皮埃尔·布迪厄.关于电视[M].许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 杨光斌.意识形态的国家权力原理——兼论中国国家权力的结构性问题[J].党政研究, 2017 (05) :5-14.
[5] 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
[6]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5.
[7] 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M].黄胜强·许铭原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相关文章:
街道意识形态的安全(讲话稿)02-06
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新特征及对策建议02-06
浅谈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问题研究及对策02-06
高职院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现状分析及对策02-06
运用科学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对策02-06
第一次迟到小学生作文02-06
中国意识形态形势以及对策02-06
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教育对策的探讨02-06
青年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状况及其对策探究02-06
意识形态安全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