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区设施安全

关键词: 儿童

儿童社区设施安全(精选6篇)

篇1:儿童社区设施安全

各社区应适当配备免费儿童游乐设施

近日,天气特别炎热,傍晚孩子们都比较喜欢在外纳凉,可是大部分生活小区/社区配备休闲产品和健身器材时,未涉及儿童游乐设施,而孩子们又比较喜欢选择有类似滑梯、跷跷板、转椅等这种简单又可以和家长互动的游乐设施场所玩耍。而这种游乐设施除了广场一般就只有游乐园可以玩,家长们只能放弃安静的小区休闲环境或周末陪同孩子们出去玩。

城市用地虽紧张,但不应剥夺儿童的游乐场地,如今,可供3-12岁儿童户外游玩的公共游乐场实在比较少,儿童玩乐的空间有限。去公园游乐场玩一次,成本比较高。所以,各社区或公园应适当的为孩子们提供免费儿童游乐设备,这样一来,父母与孩子间将增加更多互动的机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相当一部分的经济负担。

奇乐儿在此呼吁:“不仅是社区,其实公园也应该为儿童考虑,多配套一些专用的儿童游乐设施,不要让他们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篇2:儿童社区设施安全

(一)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具有一定共同经济利益和心理因素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它至少包括以下基本要素或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人口;

(2)有一定的地域界限;

(3)有共同的文化、制度和经济生活,居民按一定的方式和结构分布并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也就是说,社区是一个包括人口、地域及各种社会关系的具体的、有限的地域社会共同体,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区域。

(二)安全社区的概念

安全社区概念(国际):已建立相关组织机构,社区内有关部门、企业、志愿者和个人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健康目标的社区。

安全社区概念(国家):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事故与伤害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总体目标:在全市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群众满意为准则,按照“区域规划最佳、设施配置最优、服务效率最高、资源效益最大”的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合理配置,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综合管理和保障体系,推动社区规范化建设,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

当今社区的特点:

社区里人员层次不一,所属单位不同、文化及生活习惯不同,流动性较大,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

人员居住集中的地方,商业网点也较集中,这些地方缺乏有效的安全制度管理。

外来人口增多,人员成份复杂,危险系数不确定。

这些特点都给社区带来了许多安全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在防火、防盗、防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再加上社区管理的范围和职能在逐步扩大,工作难度在增大,而人们固有的观念对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社区安全生产工作得不到真正的落实,使得社区安全工作也随之成为工作的热点和难点。由于社区的安全工作既是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基础,又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社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得不到落实,什么提高社区品位,什么建设和谐社区等等,将都成为一句空话。

社区安全是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的基石。长期以来,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社会安全意识薄弱,社区安全基础差。通过建设安全社区,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开展安全促进活动,大力推广安全文化和安全科技知识,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是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重要措施,也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客观要求。安全社区建设体现了先进的社区建设理念,贯彻了公众参与、公众受益的原则,是社区改革发展的需要。安全社区建设也是我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满足政府和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的重要内容。开展社区安全促进活动,不但可以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同时还可以帮助提升社区的社会形象。

如何做好社区安全工作,我个人认为需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建立网络信息系统,实行网络化管理

为了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一方平安,必须把安全生产工作的触觉向纵横延伸,针对主要交通干道、人员集中场所及个别存在隐患的部位等都要建立监控设施,完善社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推进网络化管理。在整合资源,互相配合,强化监察的基础上收集安全信息。要成立安全工作监管组,吸收管辖区域的巡逻员、安全信息联络员,业主代表,居委会,派出所等为主体的专人、专项业务负责制,夯实社区安全生产监管机构,有效根治社区安全生产监管松软乏力现象。加强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宣传工作

教育工作,赢得全社区居民的支持和积极参加是关键,做好宣传工作,必须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条幅、电教宣传、现场演示、楼道橱窗、黑板报、宣传栏、安全知识挂图等,大力营造关注安全,关注生命的舆论氛围。利用社区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平安家庭建设活动、家属协管等进行安全知识竞赛宣传,特别要多组织一些“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主题的社区活动。社区应有安全教育培训设施,经常开展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宣传教育与培训活动应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安全意识与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以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与伤害的能力。

加强设施建设:

整合优化行政管理职能,提高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以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归并、调整和优化社区内的各类行政事务服务机构,合理配置行政设施,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逐步强化社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

每个社区都要设立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完善社区生活服务求助系统,落实和完善居委会和居委会会议活动用房,方便居民就近办事,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加强菜市场规划、建设和管理,保障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要切实加强菜市场规划和管理,按规划配置建设的菜市场,不得挪作他用;已挪作他用的,要恢复原有功能。

社区菜市场配置不足或不达标的,要按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结合旧区改造,采取收购、改建或置换等措施逐步解决,切实保障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按照《居住区标准》及社区需求,合理配置其他社区服务设施。新建居住区要严格按照《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配置停车泊位。中心城已建成居住区,要充分利用现有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合理配置社会停车场(库)。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开放自用停车场地,为社区服务,缓解中心城停车难的压力。要按照社区网格化管理要求,合理配置社区安全防范设施,提高防灾应急能力,为社区居民营造管理有序、安全舒适、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各区县要结合实际,按照《居住区标准》合理配置其它社区服务设施。

安全社区理念:

基本原则:人人都享受安全,人人都享受健康 基本理念:所有类别的伤害预防

方式:资源整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内容:涵盖——生活、工作、环境等诸多领域 目的:降低伤害

模式:持续改进。安全社区基本要素

4.1 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

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整合社区内各方面资源,共同开展社区安全促进工作,确保安全社区建设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安全社区创建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

a)组织开展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工作;

b)组织制定体现社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目标和计划;

c)组织落实各类安全促进项目的实施;

d)整合社区内各类资源,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并确保能够顺利开展事故与伤害预防

和安全促进工作;

e)组织评审社区安全绩效;

f)为持续推动安全社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和必要的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保障。

4.2 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

社区应建立事故和伤害预防的信息交流机制和全员参与机制。

a)建立社区内各职能部门、各单位和组织间的有效协商机制和合作伙伴关系;

b)建立社区内信息交流与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处理、反馈公众的意见、建议和需求信息,确保事故和伤害预防信息的有效沟通;

c)建立群众组织和志愿者组织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全员参与率;

d)积极组织参与国内外安全社区网络活动和安全社区建设经验交流活动。

4.5.1 安全促进项目的重点应针对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并考虑下列内容:

a)交通安全;

b)消防安全;

c)工作场所安全;

d)家居安全; e)老年人安全; f)儿童安全; g)学校安全;

h)公共场所安全; i)体育运动安全; j)涉水安全; k)社会治安;

l)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

宣传教育与培训方案应:

a)与事故和伤害预防的目标及计划内容一致;

b)充分利用社会和社区资源;

c)立足全员宣传和培训,突出对事故与伤害预防知识的培训和对重点人群的专门培训;

d)考虑不同层次人群的职责、能力、文化程度以及安全需求;

e)采取适宜的方式,并规定预期效果及检验方法。

4.8 监测与监督

制定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安全监测与监督方法,监测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的实现

情况。建立社区内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政监督,企事业单位、群众组织和居民的公众监督以及媒体监督机制,形成共建社区和共管社区的氛围。

安全监测与监督内容应包括:

a)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的实现情况;

b)安全促进计划与项目的实施效果;

c)重点场所、设备与设施安全管理状况;

d)高危人群与高风险环境的管理情况;

e)相关安全健康法律、法规、标准的符合情况;

4.10 安全社区创建档案

建立规范、齐全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将创建过程的信息予以保持,社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和弱势群体的信息;

“仅靠技术手段保障安全是虚弱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居住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赵文凯认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安全系数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人员构成、社区管理、然后才是安防设施。“社区安全说到底是社会问题,在南非,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围墙,围墙上面还装着电网,但发生在社区里的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

社区是否安全不仅取决于社会安全,还取决于小区的规划及建筑形态是否合理。有的封闭式小区设计得不合理,在小区内部形成很多死角,而摄像头、监控系统这些手段又跟不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小区之所以犯罪率高,都与它们不合理的规划有关。”

相对于流动人口、中低收入人口的比例非常高,具有典型的城市边缘社区形态,而混杂的人群必然带来社区管理上的难度。另一方面,低物业费导致的服务或配套上的缺失也导致了社区治安的诸多隐患。

要及时查找隐患,堵塞漏洞,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f)社区人员安全意识与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情况; AQ /T9001-2006 g)工作、居住和活动环境中危险有害因素的监测; h)全员参与度及其效果;

i)事故、伤害、事件及不符合的调查。监测与监督结果应形成文件。

社区要充分发挥保卫科保安人员的作用,居民区一定要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对辖区单位、商业网点各居民小组的楼院进行安全隐患检查。做到日查月查,并于节假日不定期检查,对不落实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及时发出限制整改通知及时复查,做好检查记录,居民楼长、单元长、信息员和生活科要密切配合,切实把安全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加大安全投入,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是阻碍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贫血病”,上级主管部门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大经费投入,做到工作经费有保障,整改经费有着落,培训经费有专项,防范投入有筹措,实现“舍得投入,有钱办事”。

建立制度,长抓不懈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是抓好安全生产的基础,而领导重视是抓好安全生产的保障,一定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深入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着手,制定可行的事故责任报告制度和调查处理制度。同时也要制定奖惩制度,做到安全生产“责任重担众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标”,通过制度管人、管事,安全生产长抓不懈,有效克服以往安全生产工作中的时松时紧现象。

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也不断受到各种灾害事故的威胁,因而安全社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建设安全社区,构建和谐社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最终实现“我要安全”到“我会安全”的转变,用我们的事业心、责任心来确保安全生产,让我们的社区更安全,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安全。

(六)加强社区治安,美化社区环境

1、规范社区警务运作机制,健全专群结合的社区安全防范体系。

2、积极开展安全社区创建活动,提高创建水平。

3、积极开展“美化人居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活动,培养社区成员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储存和无害化处理,广泛发动群众治理“脏、乱、差”,不断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

4、加强市容、环境治理。落实社区环境绿化养护管理制度,扩大公共绿地面积,优化美化社区环境。

社区建设的核心

社区治安,包括社区内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帮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盗和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如组织开展本社区经常性和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等;

根据社区成员的实际构成调整当前的社区服务模式。我们不能也无法回避这样的社会事实:随着我国社会分化与重组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社区居民的结构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呈现多层性。社区居民在生活方式、文化背景、教育水平、风俗习惯、收入状况以及分布等方面的异质性增加,同质性减少。与上世纪80年代相比,从业于个体和私营企业的青年、进

城务工青年不断增加,下岗职工及待业青年也有所增多。因而,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正确定位,即满足主要群体的需要,又能协调好各利益群体的关系,是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

篇3:儿童社区设施安全

关键词:社区建设,少年儿童,游乐设施,互动体验

一、互动体验的概念

“互动”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互动的电脑程序、电视系统等, 可以直接与其沟通并对你的行为作出反应”, 另外一种是“一起工作或讨论:一种互动的教学方法, 例如角色扮演”。概括的说, “互动”可以被定义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题相互实施行为, 并在对方的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过程。依据参与互动的主体, 互动可以分为人与人的互动和人与物的互动, 也就是所谓的人际互动和人机互动。这里主要讲的是人际互动的概念。人际互动是一种社会性互动, 在人际互动中, 人们互相“交换”, 交换客观事物, 也交换行为、思想和经历。在交换中人们有行为的回应和情感的交流, 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别人的影响, 从而促使双方发生变化。

二、儿童游乐设施现状与趋势分析

目前儿童游乐设施种类繁多, 结构跟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主要可归纳为秋千式、滑梯式、攀爬式与组合式四种, 在材料使用上多采用塑料, 很少采用生态材料制作。儿童的游戏形式倾向于个人活动, 团体活动较少, 儿童之间很难通过游乐设施产生互动, 产生游戏交集, 互相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 由于活动空间的局限, 当有几名儿童在场内的时候, 常常需要等待。同时游乐设施的设计使得一般大人只能在离儿童游乐设施较远的位置观察子女的活动, 不能参与到游戏中。因此笔者在思考游乐设施互动体验里的两个因素, 一是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互动, 二是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互动, 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实现儿童游乐设施互动体验的关键。现在在儿童游乐设施的设计上提倡回归自然, 游乐设施及其场地的自然化符合儿童的天性。在场地的选择上可以考虑将儿童游乐设施安放在花园或草地旁边, 在器材材料的选择上考虑选择天然环保的材料, 有利于儿童智慧与个性的发展。造型上, 目前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造型多倾向于几何规则形体, 与儿童纯真开放的性格相差甚远, 可以在造型的设计上考虑跳出人工几何感而模仿自然, 融入自然。我们可以从自然物中抽取各种容易实现的形态, 如树、叶子、花朵、白云, 也可以是各种小动物, 都会给儿童带来很亲近的感受。色彩上, 考虑增加色彩的调和性, 增添自然与柔和的颜色来取代刺激的色彩, 对于儿童的眼睛也不至于造成很大的负担。

三、基于互动体验的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原则

作为儿童游乐设施设计, 应当先满足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因此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来进行设计。

(一) 安全性与挑战性。

由于儿童自身在身心发育上还不健全, 运动机能及认知心理上还不如成年人, 很容易会发生安全方面的事故, 所以格外需要考虑安全性。在可能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加强安全设置, 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多加入海绵等软性材质来取代硬性的塑料, 全面呵护儿童健康。在兼顾安全性的同时, 儿童游乐设施设计上也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儿童的身体成长需要适当的活动尤其是游戏来提高, 在游戏中跑、跳、攀爬等各种动作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骨骼肌肉的成熟, 以及肌肉运动的控制与协调。同时设置适度难度的障碍, 可以培养儿童的抗压能力, 培养健全的心智。

(二) 趣味性与创造性。

儿童天生是好动的, 对于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理, 什么没见过的事物都想亲自去尝试下。因此在游乐设施的设计上可考虑加入复杂的充满趣味与创造性的设计,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帮助儿童发展认知。认知涉及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语言、想象等多种心理过程, 儿童在游戏中会对现实世界产生一定的记忆, 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不断积累感性经验并获得具体的概念。游乐设施可以设置自定义, 可以由儿童自己来设计具体的形式及摆放位置, 培养创造力。

(三) 互动体验。

以上是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然而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很需要提高的是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互动性设计很有必要。因此需要通过研究引起人际互动的因素来实现儿童游乐设施的互动功能。从众心理是互动行为的开端。越是热闹的地方, 越会成为人们活动与集中的地方。渴望交往是互动行为的持续力。通过交往, 人们可以体会到爱与归属感、自我尊重与自我实现等情感。游乐设施的摆放上得有一个合适的距离, 太近会产生心理压力, 太远会产生疏离感。最终达到的是参与式的互动, 即互动的双方在使用游乐设施过程中产生了竞争行为或协作行为, 对于儿童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家长之间进一步的情感交流和长期交往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在互动体验设计上可以考虑几种表达方式:明确体验主题, 强化器官体验与情感体验, 强调用户参与。明确体验主题, 给儿童游乐设施设定一定的主题, 通过色彩、造型等手段来强化和烘托主题, 吸引儿童与家长参与其中。强化器官体验与情感体验, 有形设施的颜色、材质、形态给公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 而设施的使用环境对用户的视觉、听觉、嗅觉的刺激亦很强烈, 而这种感官刺激又引发了用户内心世界的触动, 对用户的情感体验也起到强化作用。为使环境设施更具有体验价值,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某些感官要素, 增强人与环境设施相互交流的感觉。使设施在形态、肌理、触觉上给人以美的体验, 使人留连忘返, 记忆深刻, 产生使用上的快感。同时, 赋予其美好的寓意, 给公众创造美好的体验感受。强调用户参与, 使儿童与家长能够主动参与到游戏中, 这样会带动其他人一起参与到游戏中。

四、结语

上面讲到了关于互动体验的概念, 分析了儿童自身的一般特点, 儿童游乐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 以及提高互动参与的一些措施。提到了影响互动体验的要素, 分析了公共空间民众的行为及心理特征, 提出了公共设施互动体验的设计表达方式等。在目前更加强调人与设施互动的趋势下, 情感化、互动式发展的方向, 而关于儿童游乐设施的互动体验研究正是目前国内所缺乏的。尤其是探讨儿童游乐设施与整个空间的融合性, 如何针对具体的空间布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增强与儿童互动的设施, 这是重点, 也是难点。

参考文献

[1].B·约瑟夫·派恩, 詹姆斯·H·吉尔摩;夏业良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淼.城市公共设施互动功能的生成——居住区娱乐健身设施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 2012

[3].蒋楠楠.城市公共设施的情感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 2012

[4].杨丽华, 史立秋.基于通用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5].俞英.设施空间畅想[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6].吴丹, 刘国余.通用设计的原则[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7].何晓佑.人性化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8].张青.儿童游乐设施的无形化设计——以自然要素为主的儿童游乐设施设计[D].东华大学, 2010

篇4:社区安全设施建设及犯罪预防探析

关键词:社区安全设施;犯罪预防

一、社区安全对犯罪预防之作用

1.社区安全与犯罪预防之关系

犯罪预防是现代公安管理的重要内容。犯罪行为不仅归结于犯罪人自身好逸恶劳的本性或其凶残的本质,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具有复杂的社会因素,犯罪人之教育背景、家庭情况及社会风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情况等都影响着犯罪行为之发生。当然,作案环境的相对宽松亦是诱发犯罪的重要原则。而社区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特点,政府对社区的日常管理事务很少介入,公安人员一般亦不进入社区巡逻。而对大多数社区特别是大型社区而言,基于为社区成员提供方便的原因,社区管理者往往不对进入该社区的人员予以严格盘查,从而使得外來人员可以较为轻易地进入社区。两方面的原因结合,社区自然就成为了犯罪行为高发的地带。基于此,强化社区管理,提高社区安全维护水平,当然就成为了预防犯罪行为发生的良好途径。

2.社区安全设施建设之必要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采用,大大地减少了人之劳动力的支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把人从体力劳动和重复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物质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更新生产领域的技术流程,技术力量还渗透到了生活领域,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和更为安全的生活环境。社区安全设施即是在此种背景下出现的,社区安全设施之建设,即是将安全技术领域的最新产品用于社区安全管理中,用以提高人们生活之安全度及其安全感。换言之,社区安全设施建设之必要性在于,一方面,这种建设适应了物质技术的最新发展,其能够将大部分投入到社区安全防护的人力资源从该项工作中解决出来以进行其他更有创造性的活动,因而代表了物质文明发展和人之解放的潮流;另一方面,社区安全设施建设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社区安全防护工作的效率,改善犯罪预防的效果,进而维护社区成员之人身财产安全。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犯罪份子之犯罪手段也向高技术的方向发展。基于此,从技术设施上提高社区安全防护的水平亦是应对犯罪行为向高技术方面发展的需要。

三、社区安全设施建设提升犯罪预防绩效

基于社区安全防护实践及其理念的新发展,现代社会安全防护效果的实现和犯罪预防绩效之提高,当然需要从技术设施和物防设施方面对社区安全防护体系加以完善,建构严密的社区安全防护网络。

1.技防设施

(1)周界报警系统的建设。周界报警系统是安全防范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将社区与外界隔离的主要手段,俗称“电子围墙”,周界报警系统的建设将在社区地域范围内为社区成员建构一个相对封闭的安全空间。为提高社区范围内犯罪预防之绩效,有条件的公安机关或者社区管理者应当在在社区围墙上安置周界报警系统。常用的周界报警系统一般由红外线发射器、接收器和报警器组成。红外线发射器不间断对围墙周边发出红外线,当有异常情况发生时,红外线发射器所发生的红外线经反射后为接收器所接收,进而触发报警主机,报警主机并迅速将相关信息传送到安全管理人员手中,使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做出反应,从而及时制止犯罪行为的进一步实施。

(2)电视监控系统的建设。周界报警系统只能针对翻越围墙等异常情况产生作用,如犯罪份子不采取翻越围墙的方式而是采取乔装打扮的方式混入社区内,那么这道防线就相当于“马其诺防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情况之下,即需要其他防范系统对社区内部情况实行实时监控,这种系统即是电视监控系统。电视监控系统亦是安全防护领域中的重要设施,其通过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直接对重点区域加以监控,能够将该地区之情况实时传送到安防人员所在的控制室。一套电视监控系统可以同时设置多个摄像机,对多个重点区域特别是社区内交叉道口等部位进行重点监控。而一套系统的操作仅需一人即可完成,即是说通过这套系统,一人即可对整个社区的重点部位实施监控。因而,这种系统的应用亦能提高犯罪预防的绩效,公安机关或相关社区安全管理者亦应当积极建设这种系统。

(3)加强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做好宣传工作,必须要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宣传条幅、电教宣传、楼道橱窗、黑板报、宣传栏、安全知识挂图等,大力营造关注安全,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平安家庭建设活动、特别要多组织一些“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主题的社区活动。使人人参与安全建设、营造“安全生产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的良好氛围,有效地推动社区安全宣传工作的顺利进行。要及时查找隐患,堵塞漏洞,防止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2.物防设施

(1)社区空间布局与犯罪预防。社区空间布局与犯罪预防亦有重大关系。建筑物作为物防设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布局如何直接影响着社区安全的维护。具体而言,社区在其空间布局上如果死角较多,则安全隐患就较大,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必亦较大。如楼与楼之间的夹角、小巷和电梯间即可能成为社区安全死角,开发商在进行社区规划时,就应当避免将这些死角设计为个别住户出入必经之路,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2)社区道路与犯罪预防。严格地说,社区道路并非安全防护设施,然而社区道路的合理规划亦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特别在一般情况下,犯罪份子实施犯罪前往往会到拟实施犯罪的地点进行“踩点”。如果社区道路设置得合理,能够有效限制犯罪人于事发后逃跑,其当然能够起到抑制了犯罪的发生的作用。因而,开发商在进行规划时亦应当注意社区内道路的合理搭配,即要保障交通通畅,又能够防止犯罪份子易于下手实施犯罪。特别是在规划中要注意街灯的平面排列方式、转弯处的标识、交叉口照明设施、停车场照明度以及照明设施的悬挂高度及间距等,进而使道路设施在预防犯罪方面之效能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融.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建设宜居的保障房社区[J].住宅产业,2012(4).

篇5:儿童社区设施安全

一、為維護各行業附設兒童遊樂設施安全,防止兒童意外事件發生,特訂定本規範。

二、本規範適用對象為附設兒童遊樂設施之各行業。

三、本規範所稱附設兒童遊樂設施,係指室內外、非機械式及非營利性之兒童遊樂設施。

四、本規範主管機關為內政部兒童局。

附設兒童遊樂設施之主管機關為各行業主管機關。

五、主管機關、各行業主管機關及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責劃分如下:

(一)主管機關:主管附設兒童遊樂設施安全管理之規劃等相關事宜。

(二)各行業主管機關:主管附設兒童遊樂設施之管理、稽查等相關事宜。

(三)建管、工務機關:主管附設兒童遊樂設施逃生通道及動線等相關事宜。

(四)消防機關:主管附設兒童遊樂設施消防設備等相關事宜。

(五)衛生機關:主管附設兒童遊樂設施室內衛生相關事宜。

(六)環保機關:主管附設兒童遊樂設施室外週邊環境衛生相關事宜。

(七)社政機關:主管附設兒童遊樂設施管理人員講習或訓練相關事宜。

六、各行業應於附設兒童遊樂設施開放使用前,檢具下列表件向各行業主管機關報備:

(一)廠商出具之合格保證書。

(二)投保含附設兒童遊樂設施之公共意外責任險證明文件。

(三)安全檢查表(如附表一)。

附設兒童遊樂設施有拆除、更新或增設者,亦應依前項規定辦理。

本規範實施前各行業已附設兒童遊樂設施者,應於本規範實施後六個月內檢具第一項表件向各行業主管機關完成報備手續。

七、各行業附設兒童遊樂設施之設計、安裝、檢查及維護,應符合中國國家標準CNS12642、12643兒童

遊戲設備安全準則之規定或其他國際相關標準。

前項兒童遊樂設施之設計及安裝廠商應出具合格保證書。

八、各行業附設兒童遊樂設施者,應置管理人員負責遊樂設施之安全,並辦理員工講習或訓練,提昇監

護技能及安全知識。

前項管理人員應接受講習或訓練,其課程及時數,由主管機關定之。

九、各行業應投保含附設兒童遊樂設施之公共意外責任險;保險期間屆滿時,應予續保。

十、各行業附設兒童遊樂設施之事故傷害防制及處遇規定如下:

(一)備置急救用品:如優碘、酒精、剪刀、鉗子、繃帶、方塊紗布、脫脂棉、棉籤、粘性膠布、生理食鹽水、急救手冊、冷熱水袋,並注意使用期限、保存方式及定期更換。

(二)實施事故傷害防制教育及相關訓練,增進員工安全急救技能。

十一、各行業附設兒童遊樂設施者,每半年應自行或委託廠商實施一般檢查及維護保養,並製作安全檢

查表一式二份,一份自存,一份送各行業主管機關備查。

十二、各行業主管機關得自行或會同當地建管、工務、消防、衛生、環保、社政等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

關及消費者保護官,依安全稽查檢核表(如附表二)對各行業附設兒童遊樂設施實施安全稽查。前項安全稽查作業,得由直轄市、縣(市)政府併同維護公共安全聯合稽查執行。

十三、各行業主管機關辦理附設兒童遊樂設施安全稽查業務,得依法規委託專業檢查機構、法人或團體

執行。

十四、各行業主管機關於接獲有違反本規範情事者,應彙整稽查紀錄,詳列違規事實,依法處理,並列

管追蹤;必要時,得送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法處理。

篇6:儿童社区设施安全

农村水安全与卫生状况调查

调研团队:甘肃社工驿站

主 办 方:壹基金济溪环境交流网络

技术支持:中国疾控中心改水中心

资助单位:中国可口可乐公司

目 录

农村水安全与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以崆峒区西阳回族乡为例........2 甘肃社工驿站团队.................................................................................2

一、研究背景.........................................................................................2

二、调研地点的选择..............................................................................2

(一)乡情简介...............................................................................2

(二)供水设施状况........................................................................3

三、调研的主要方法..............................................................................4

四、研究的主要结果..............................................................................4

(一)学校水与环境的研究结果....................................................4

(二)学生调查结果........................................................................5

(三)住户调查结果........................................................................6

五、研究的主要发现..............................................................................7

(一)农村饮用水水量缺乏,取水难............................................7

(二)污染源过近............................................................................8

(三)缺乏基本卫生设施................................................................8

(四)村民自身意识........................................................................9

(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与农户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匮乏.............................9

(六)增加对儿童的重视................................................................9

六、下一步计划.....................................................................................9

七、总结...............................................................................................10 农村水安全与卫生状况的调研报告--以崆峒区西阳回族乡

为例

甘肃社工驿站团队

一、研究背景

我国农村已经不再是远离污染的世外桃源,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日渐突显,通过饮用污染水发生和传播的疾病严重地威胁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有3 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6300 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0 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 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 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超标,血吸虫疫区约1100 多万人饮水不安全。我国14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17%,处于不安全饮水状态的儿童估算约有5000多万,同时农村社区儿童卫生习惯较差,容易导致疾病,影响儿童的身体正常发育。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是维护农民的健康诉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二、调研地点的选择

我们本次调研选择的地点是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西阳回族乡,在这里我们挑选了三个村字和三个学校,分别为尹山村、中营村、罗沟村和尹山小学、中营小学、罗沟小学。

(一)乡情简介

西阳回族乡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北部干旱山区,全乡总面积约89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60个合作社2644户13164口人,总耕地面积58646亩。全乡地形走势为西高东低,海拨在1556——1742米之间,泾河一级支流大芦河、小芦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乡分成三道梁,形成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位置偏僻、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是西阳乡的基本乡情。六通情况,通电的村13个,通邮的村2个,通电话的村13个,通公路的村13个,通自来水的村8个;经济指标,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2185.89万元,粮食播种面积5505.40万亩,粮食总产量9109.75吨;财政总收人指标,200.5万元,财政支出1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623.20元;文教卫生,学校总数13所,在校学生总数2035 人,教师总数93人;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数2人,病床9张。

(二)供水设施状况

西阳回族乡位于崆峒区北部干旱山区,干旱少雨,自然条件严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据有关部门了解,为有效解决群众吃水难的问题,近年来,当地乡政府通过实施泾水北调工程并争取社会捐资项目,解决了全乡8000多人的饮水困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有高梁、中营、上马等村近5000人安全饮水还没有解决。2011年,西阳回族乡党委、政府在区水务局的大力支持下,投资61.9万元,在高梁、中营、清明、西阳等4村9社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目前已竣工投入使用。这项工程共打成204米深水机井1眼,修建50立方米蓄水池1座,供水房9个,自来水入户45户。饮水工程建成后,基本解决了上述4村9社2400多人和1500多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

但是我们调查小组发现发现,官方数据并不准确。目前,仍然饮用水的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村子仍然无法通自来水甚至没有井水。

三、调研的主要方法

1.选点:调研小组专门选取了三个村子,罗沟村、尹山村、中营村,分别代表了在夕阳回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对好、中、差水平。

2.抽样:本次共调研访问三个村子和三所学校,每村分别随机抽取10户住户,每所学校分别抽取20名小学生(三到五年级)进行问卷调查。

3.过程:原计划调查小组每天对一个村子进行调查,小组分为两个小队,第一小队进行入户走访,第二小队在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帮助下,集合小学生,同时开展小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学校水与环境的调查。

但是事实上,我们在做完第一天的调研访问后,发现时间还早,但是有做不完第二所学校和第二个村子,所以我们当晚讨论决定,第二天对分组进行变化,就是对第二天的活动重新分组,每一组都有当天做过学生问卷和入户问卷的队员,第二天分成两队直接去两个村子和两所学校,同时开展调研活动,这样来就节省了一天的时间。

四、研究的主要结果

(一)学校水与环境的研究结果

1、基本情况:罗沟村、尹山村、中营村每村只有一所学校,均为村小学,分别有学生107人、136人、133人,教职工人数分别为5人、6人、6人。三所学校都没有餐厅、洗漱间、洗澡间、锅炉房、学生宿舍等,三所学校都有一间为老师和学生做饭的厨房。

学校供水方面:罗沟小学是打井或者从外运水(干旱、水井无水时)。在校教职工饮水,学校不为学生提供饮水,也不提供洗手使用的水龙头等。供水不能满足师生需要,去年缺水天数在30以上。罗沟小学的校长反映,本校存在的供水 4 问题是水量少,运水路途远,水质差,水龙头太少,改善方式是接自来水。尹山小学也是将井水抽出使用,学校和附近的几家村户共用水,他们把水井里的水抽到较高的地方,然后以自来水管道接到学校和村民家里使用。平时供水不能满足学校师生的需要,主要原因是水量不足,去年缺水的天数超过30天。供水的用途主要是食堂用水和教职工饮水。学校仅为几名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提供500ml饮用的开水,为在校学生提供洗手用的脸盆,但是学生很少洗手。尹山小学的校长反映,本校供水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一方面学校距离供水地有3里左右,取水极不方便;另一方面学校供水未经过任何消毒处理,教职工和学生饮用存在安全隐患。他认为改善学校供水的方式是打井,并且是至少50-70米的深井。

中营小学是由教师和学生每日两次抬泉水来维持用水。供水不能满足师生需要,去年缺水天数在30以上。中营小学校长认为供水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营村在西阳乡的地理位置偏僻,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曾通过自来水,但是冬季自来水管冻裂后,维修困难,所以自来水供水中断。此外,学生抬水需要经过一条河,但这条河附近范围内没有桥,每到下雨或汛期,河水水位升高,水流变湍急,学生便无法抬水。供水的主要用途为食堂用水,学校不提供学生饮用水及学生洗手的水龙头等。改善的方式为院内大井,接水龙头,或者从北山接自来水管。

2.学校环境卫生情况:三所小学的卫生状况都相近,总体卫生较为干净。独立厕所2-3处,均为旱厕,厕所卫生状况都较脏,臭味很浓。学校垃圾收集设施为垃圾仓(即在操场或厕所附近,用砖块围起一个仓,垃圾倒满后,由专人将垃圾运走。)学校的主要路面都为土路,围墙都为土墙。各校长反映环境卫生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垃圾不能及时处理而垃圾仓太小,每天打扫厕所不方便。

疾病:在对各校校长及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三个学校的学生最常见的疾病都为流感、腮腺炎,去年因病缺课的学生大约20人左右。

(二)学生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我们调查了三所小学三到五年级的学生的60名学生,每所小学二十名,年龄在9-16岁之间

2、学生的饮水习惯:15%的学生上学期间不喝水,其余85%喝从家里带来的水,而学校并不专门供应饮用水。有32%的在校生喝生水,23%的学生在家喝生水。

3、卫生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上厕所方便。2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厕所干净,而72%的学生任务不干净甚至非常脏。所有学生中22%的学生便后不洗手,48%的学生偶尔洗手偶尔不洗,其余30%的学生洗手。

(三)住户调查结果

1、基本情况:由于西阳回族乡是一个纯回族的乡镇,我们调查的30户住户也全部都是回民,文化程度基本在小学及以下,家庭人口数在3到12人之间,每户5人或6人的居多。87%的家庭里都有学生,每户供养的学生人数大多在1到4人之间。收入来源基本为种植和养殖。90%以上的被调查者经济水平为中等偏下至贫困。

2、用水情况:除尹山村两户人用水为自来水之外,其余住户都为井水或河水。每月用水量3-10吨不等,水费0-20元不等(这里的水费并不是自来水水费,而是从井中抽水时的电费),取水距离0—1000米不等,40%的住户取水距离在300米以上。每日取水次数大多集中在1—3次。用水途径前三位主要为烧饭、生活用水和养殖畜牧用水。67%用户在基本满意用水情况,33%的住户不满意,其中不满意的原因有水量少、取水远、水质差等。

3、卫生习惯:86%的住户家中有储水器并且加盖经常清洗,100%的用户从不对饮用水消毒。20%的用户有喝生水的习惯,其余80%喝开水。14%的住户会在清洗万块后用抹布擦一擦,86%的不会。几乎所有用户在生吃瓜果蔬菜时都会清洗,在饭前便后会洗手,但57%的住户洗手时不用肥皂。在夏季,63%的家庭每周至少洗一次澡,27%的家庭每天都洗澡,16%的住户每月只洗1-3次。87%的家庭认为做饭前、吃饭前应该洗手,67%的家庭认为干活后应该洗手,80%家庭认为便后应该洗手。67%的家庭将垃圾随意堆放,10%的家庭将垃圾烧炕、施地,其余家庭 将垃圾倒入沟中。

4、疾病情况:30%的家庭认为洗手可以预防腹泻,20%家庭的认为洗手可以预防痢疾和甲肝,100%的家庭认为洗手不能预防艾滋病,99%的人认为洗手不能预防蛔虫病,此外,有67%的家庭不知道洗手能预防什么病。43%的家庭中近3个月内有家庭成员有过腹泻,以中营村最为严重,在中营村80%的家庭都有腹泻的现象,并且每户有1-5人腹泻的情况,腹泻次数在2-10次,腹泻原因被反映为水质差。47%的家庭中有家庭成员患过病,年龄在13-73岁之间,主要集中在30—65之间,在患病人群中胃病占37.5%。

5、卫生设施:97%的家庭为旱厕,另有3%的家庭无厕所。经调查小组观察后发现,40%的厕所卫生状况为一般,其余60%为较差或非常脏乱。80%的家庭庭院环境卫生为干净或一般,20%为较差或非常脏乱。60%的家庭厨房卫生干净或一般,40%为较差或非常脏乱。

五、研究的主要发现

(一)农村饮用水水量缺乏,取水难

据了解,西阳乡在在北山与南山均有饮水工程,通过深水机井,埋地下管道向周边村落供水。然而西阳乡本身道路复杂,地形不便,导致有相当一部分村子和居民无法享受饮水工程的便利,中营村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而一些自己打井的居民,需要打超过30米的深井才有可能打到水,这样的深井花费大约在8000-10000左右,而一些农民的年收入不足2000,无法负担打井的费用。水源地水质差,无论是饮水工程,还是自家打井或是抬山泉水,皆为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饮水多为自取水都未经过消毒,村民烧开饮用甚至喝生水。有些人反映水中有咸涩、悬浮物、浑浊等情况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农村的水质有了一定的变化。而村民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感上,对于水中可能残留的农药、重金属、高温无法杀除的细菌几乎没有认识。甚至在中营村,村民直接担河水喝,而据村民说,河水常年氟含量超标,河水上游有一面粉加工,废物全排放于河水 7 中,导致河水重金属等严重超标。此外,河流沿岸农田在生产期投放大量的化肥、农药,在天然降水、地表径流的冲刷和淋溶作用下,被带入河流中,造成河流水体中有机物浓度升高,造成河水污染。农业固体废弃物与生活垃圾一起四处堆放,大量农膜残存于耕地、土壤和流入沟河中,在降雨的冲刷下,其大量渗滤液排入水体或直接被冲入河道,严重污染水源。村中成年人患有大脖子病、肠胃病、关节肿大、牙齿脱落等。

(二)污染源过近

有的农民随意设取水点打手压机井,基础设施达不到卫生要求(无井裙、井台、井盖等),周边环境较差,有的与厕所、禽畜圈舍、垃圾堆较近,没有超出渗透范围,渗漏严重,机井水因此而受到污染。根据地表渗透的特点,在农村地区,水井应与垃圾源或者其他污染源的距离至少应该30米以上,这样水井才不会污染。也就是说,我们农村地区的垃圾坑和厕所,几乎大部分不符合条件。下面这一张简图,显示了典型的农村居住方式,我们看到:在农村很难有条件满足至少30米的要求。很容易出现如肠道传染病等

(三)缺乏基本卫生设施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提供的资金能力有限,地方政府也难以提供足够的配套资金,因此农村公厕一直没有建成。以及村道路没有规划必要的生活拉 圾堆放点,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普遍较差,随意倒放拉圾,造成拉圾满天飞的情景

(四)村民自身意识

在饮用水方面,有些村屯农民改水的积极性不高。部分群众的安全饮水意识淡薄,认为只要有水喝就行,“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进不进行供水改造无所谓。甚至有的农民觉得花钱改水没必要,吃自来水还要交水费;在环境卫生方面,众多农民环保意识差,不懂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的关系,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对农村“脏、乱、差”现象习以为常,生活垃圾只要倒入“沟里”就可以了;在生活卫生方面也缺乏相关知识,存在很多吃生水、饭前便后不洗手、洗碗后再用抹布抹一遍等行为。

(五)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与农户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人才匮乏

中营村河水重金属含量超标,当地卫生防控中心的唯一行动就是派发碘盐。当地小学生长患有腮腺炎等疾病,并没有有效的隔离处理,小学生继续上课,更是传染给了其他同学。而村落里治病的“村医”只有一名,并且学历只有大专,专业技能并不过硬。此外,村民没有获得卫生知识的途径,换句话说,是当地卫生服务体系行动上的缺失。

(六)增加对儿童的重视

调查小组所调查的三所小学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饮水难得问题,孩子们甚至无法在学校饮水。对孩子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他们的卫生安全知识还太过薄弱,并没有系统的卫生知识的教授,而是由村医来讲一讲。学校基础设施差,从水井、卫生间、垃圾仓、操场、土墙,一系列简易的设施无不存在卫生隐患和安全隐患,艰苦的条件同时也遏制了孩子们学习的乐趣。

六、下一步计划

(一)扩大集中式供水规模,确保用水困难户能喝上放心水

(二)加强水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作

(三)逐步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

(四)加强群众、学生对公共卫生的宣传教育,培养村民安全用水意识

(五)尽快建设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活垃圾处理场所 加快污水无害化处理进程。

(六)尽快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搭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多元融资平台

七、总结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儿童用药安全指南 下一篇:农村留守儿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