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异维A酸(精选七篇)
异维A酸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我院门诊患者, 按照传统Illsbury痤疮分类法, 选取中度寻常痤疮患者。从临床症状上来看, 这些患者面部有多发性黑头粉刺, 部分粉刺已经出现潜在性脓疱, 炎症性皮损有增多的趋向。抽取2014年6月份—12月收治的86例寻常痤疮患者, 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3例, 观察组男23例, 女20例, 年龄16岁~32岁, 平均年龄 (22.18±4.08) 岁, 最短病程14个月, 最长病程8年, 平均 (17.27±7.15) 个月;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8例, 年龄14岁~36岁, 平均年龄 (27.35±4.12) 岁, 最短病程11个月, 最长病程9年, 平均 (20.26±6.37) 个月。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上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1.2方法观察组患者服用异维A酸, 餐后服用10 mg, 2次/d;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以维胺酯为主, 餐后服用50 mg, 2次/d。2组患者都接受8周的治疗, 没有伴随治疗。每2周随访1次, 并针对观察指标做出评估。
1.3疗效判定标准[2]采用4级评分法评估痤疮治疗之前以及治疗2周、4周、6周、8周的临床指标。中度痤疮的临床指标根据痤疮症状的程度不同而确定, 包括粉刺 (0分) 、丘疹 (1分) 、脓疱 (2分) 、囊肿 (3分) 、皮脂溢出 (4分) , 其中, 患者疗效指数超过90%, 即为治愈;患者疗效指数超过60%却低于90%, 即为显效;患者疗效指数超过30%却低于60%, 即为有效;如果患者接受治疗后, 疗效指数低于30%, 即为无效。疗效指数= (治愈前评分-治愈后评分) /治愈前评分×100%。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都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病情逐渐缓解, 主要体现为2组患者的显效和痊愈的例数会增多, 无效和有效的例数会相应地有所减少。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会随着2周、4周、6周、8周而有所提升, 当治疗到第8周的时候, 患者治疗的显效率可以达到90.70%。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治疗显效率为74.42%。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预后随访, 随访期平均为1个月。在治愈的中度寻常痤疮患者中, 有3例复发, 复发率为8.8%。当中度寻常痤疮患者停药接近2个月时, 就陆续有粉刺出现, 逐渐发展为丘疹。对于痤疮复发的患者采用异维A酸治疗, 仍然可以发挥疗效。
2.2 2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部分中度寻常痤疮患者治愈后有复发的迹象, 但是在用药上并没有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观察组43例患者中, 部分患者在采用异维A酸治疗的过程中, 有局部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口舌干燥、皮肤干燥脱屑, 部分患者有嘴唇炎症出现, 且随着炎症的逐渐消失, 会感到轻度的瘙痒。但是这些不良反应并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随着药物停止使用, 并采取必要的对症治疗措施后, 这些不良反应会很快有所缓解。对照组43名患者采用维胺酯治疗, 同样会有局部不良反应现象。当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4周后, 天冬氨酸氨转氨酶有所升高, 1周后停药, 这种不良反应消失了。对照组患者所在接受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其他不良症状包括口舌干燥、眼干等, 采取简单的治疗措施后, 都有所缓解。2组患者经过治疗后, 每组都有2名患者出现甘油三酯水平升高的症状, 停止药物治疗后, 恢复正常。
3讨论
异维A酸又被称为“13-顺维A酸”, 属于第一代维A酸类药物, 对于毛囊皮脂腺管壁的角质所形成的细胞增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药理上来看, 异维A酸用于治疗痤疮, 主要在于其对皮脂腺的分化和皮脂分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可避免中性粒细胞趋化, 从而对丙酸杆菌发挥抑制作用, 避免其进一步繁殖[3]。在目前的痤疮治疗措施中, 异维A酸被认为是疗效最好的药物, 特别是对于囊肿性痤疮效果更为明显[4]。
本次研究将维胺酯与异维A酸治疗中度寻常痤疮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2组患者经过用药之后, 从第2周开始, 痤疮症状就有所缓解, 粉刺、丘疹、脓疱都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好转, 且皮损临床评分也有所下降, 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且各个时间点的皮损差异显著。
虽然中度寻常痤疮患者在使用异维A酸治疗的过程中会产生不良反应, 但是反应多为一过性, 当治疗结束后, 随着药物的停用不良反应就会消失[5], 患者对于不良反应都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因此, 异维A酸可以在中度寻常痤疮的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吴实, 邓列华, 李克俭, 等.口服异维A酸联合红蓝光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 2013, 34 (1) :69-71.
[2]侯曼莉.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性痤疮的临床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0) :4326-4327.
[3]张国强, 王文氢, 康瑞花.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性痤疮临床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 25 (5) :368-369.
[4]张江安, 于建斌, 甄希.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40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0, 43 (9) :655-656.
异维A酸 篇2
以异维A酸和茄尼醇为原料,经氧化、溴化、酯化等一系列反应合成了4-羰基异维A酸(4-N-茄尼基氨基苯酚)酯,其结构经1H NMR,IR和MS表征.
作 者:陈静 党奎峰 陈超越 向建南 CHEN Jing DANG Kui-feng CHEN Chao-yue XIANG Jian-nan 作者单位:陈静,党奎峰,向建南,CHEN Jing,DANG Kui-feng,XIANG Jian-nan(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陈超越,CHEN Chao-yue(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湖南,长沙,410082;安徽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安徽,淮南,232001)
异维A酸 篇3
【摘要】目的观察口服异维A酸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8例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行单纯光动力治疗;B组口服异维A酸胶囊联合光动力治疗,所有患者每2周随访1次,记录皮损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并测定所有患者治疗后血清IL-2的水平。?结果B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而复发率小于A组(P<0.05),治疗后B组血清IL-2的水平显著高于A组(t=2.329,P<0.05)。结论口服异维A酸具有一定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其联合光动力疗法对尖锐湿疣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尖锐湿疣;异维A酸;光动力疗法;白细胞介素-2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90-01
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之一,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其高复发率仍是困扰临床的棘手问题。光动力疗法(PDT)通过光化学反应选择性地破坏病变组织,使细胞、生物分子发生形态变化乃至于凋亡[1],对尖锐湿疣有较好的治疗和抑制复发的作用。而异维A酸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药物,也被用于治疗尖锐湿疣并取得满意疗效,本研究应用口服异维A酸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并对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2的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已确诊的CA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22例;均为初发患者,年龄17~51岁,平均27.59±7.78岁;病程2周~12月,平均5.47±3.16月;所有患者均有非婚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不伴有系统性、自身免疫性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研究前3月内未用过免疫调节药物或光动力治疗。排除标准:尿道、阴道及肛管、直肠尖锐湿疣患者;伴发其他性传播疾病者;既往有糖尿病、光敏性疾病及皮肤癌病史者;并发其他严重皮肤病、文盲、有精神病史者;有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及系统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方法:依就诊顺序使用随机排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A组即光动力治疗组24例,取外用5-盐酸氨酮戊酸(5-ALA,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118mg溶于注射用水0.5mL中,再与0.5g单霜剂充分混匀,配制成约10%ALA霜剂。疣体周围皮肤消毒后均匀涂抹在疣体区,包括周围约5mm正常组织,薄膜封包。3小时后采用波长(635±3)的红光照射局部,根据疣体分布情况每次选择1~4个照射光斑,功率260~300mW,垂直照射25min/光斑,光斑直径2.0cm,距离约10cm。每周一次,治疗3次。②B组即联合治疗组24例,除行光动力治疗外同时口服异维A酸胶囊(商品名泰尔丝,上海信谊药业有限公司)10mgtid,疣体完全消失后改为10mgqd,维持1个月后停药。每2周随访一次,随访6个月,记录皮损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同时,所有患者治疗后2月抽取5mL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2的水平,操作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做。
1.3评判标准:2个月后根据疣体的大小及数目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痊愈:皮损消退,恢复正常黏膜;显效:疣体数目或大小消退≥50%;无效:疣体数目或大小消退<50%或无变化[2];复发:治疗结束后6个月无不洁性交,却在原治疗部位或其周围2cm范围内出现新生疣体。有效率为痊愈例数加显效例数的百分率。复发率为治疗后6个月复发例数的百分率。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进行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治疗效果比较采用Ridit分析,α=0.05。
2结果
2.1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表1。A组有效率为91.7%,B组有效率为95.83%,两组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10.4036,P<0.05)。A组痊愈16例,复发3例,复发率为18.75%;B组痊愈19例,复发2例,复发率为10.53%,两组复发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ExactTest,P<0.05)。使用异维A酸联合光动力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光动力治疗组,复发率则明显低于光动力治療组。
3讨论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HPV感染人体后在表皮大量复制、增生,可显著增强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的表达,从而使表皮细胞过度增生、有丝分裂加快[3,4],形成特征性的乳头样赘生物。由于HPV引起的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广泛存在于显性病灶周围,导致皮疹易复发而难以治愈,临床上多推荐联合治疗。有研究表明[5,6],尖锐湿疣反复发作患者的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含量明显升高,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IL-2的能力下降,两者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原因之一。ALA-PDT是近年来兴起的针对增生性病变组织的一种高度选择性治疗技术,现已成为世界肿瘤防治科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ALA-PDT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毒性低、选择性高及可重复治疗,复发率低,已迅速应用到CA的临床治疗中[7]。研究表明,5-ALA能靶向富集于所有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组织,并在细胞内转化为具有光敏活性的原卟啉,在635nm的红光激发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引起感染细胞的坏死或凋亡。
异维A酸为第一代非芳香维A酸,尽管其治疗尖锐湿疣的药理机制目前还未完全阐明,但与其对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密切相关,有文献报道,异维A酸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有调节作用,能够升高CD4+/CD8+比值,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8]。而上皮细胞感染的HPV-DNA数量与细胞内的维A酸类药物浓度成反比,表明维A酸对病毒复制有下调能力[9]。我们的研究显示,联合应用异维A酸治疗的患者外周血IL-2水平较单纯PDT治疗的患者明显上升,进一步证明了异维A酸类药物可通过免疫调节并辅助抗体产生使细胞免疫功能得到改善。另外,也有人认为异维A酸的治疗作用与其抗增生抗分化作用有关,其可抑制上皮细胞EGFR的表达,减少与EGF的结合,也可调节被HPV感染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表皮细胞过度增生,并使分化异常的上皮细胞恢复正常[10],从而间接抑制病毒的复制与转录。同时,异维A酸为全反式维甲酸异构体,药效吸收好,短时间内血药就可达高峰浓度,疗效迅速。我们应用口服维A酸联合5-ALA-PDT治疗组无论疗效和降低复发率方面都优于单纯PDT组,认为异维A酸可通过免疫调节及抗炎、抗角化、抗增生等多种机制综合作用,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尖锐湿疣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并可明显缩短疗程,减少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开庭,白定群,欧云生,等.光动力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35(7):583-586.
[2]GeorgalaS,KatoulisAC,GeorgalaC,etal.Oralisotretinoininthetreatmentofrecalcitrantcondylomataacuminataofthecervix:a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trial[J].SexTransmInfect,2004,80(3):216-218.
[3]宋军,卢任期,张丽萍,等.VEGF在妊娠期尖锐湿疣皮损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中国妇幼保健,2009,24(1):78~79.
[4]SizemoreN,ChooCK,EckertRL,etal.TranscriptionalregulationoftheEGFreceptorpromoterbyHPV-16andretinoicacidinhumanectocervicalepithelialcell[J].ExpCellRes,1998,244(1):349-356.
[5]ChopraV,TyringSK.Suppressionofinterleukin-2productionandbyfactersreleasedbyperipheralbloodmonouclearcellsduringpapillomavinusinfections[J].ViralImmunol,1991,4(4):237-248.
[6]許礼宾,徐浩生.异维A酸治疗尖锐湿疣对白细胞介素-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2):117-119.
[7]马国安,王宝娟,丁红炜.光动力联合疗法在尖锐湿疣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2):105-108.
[8]严正东.异维A酸对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0,11(8):255-257.
[9]StellmachV,LeaskA,FuchsE.Retinoid-mediatedtranscriptionalregulationofkeratingenesinhumanepidermalandsquamouscellcarcinomacells[J].ProcNatlAcadSciUSA,1991,88(11):4582-4586.
异维A酸 篇4
关键词:痤疮,异维A酸,甘草锌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好发于面颈部、上胸背等部位,表现为粉刺、毛囊性丘疹及脓疱,重者出现囊肿甚至疤痕,具有一定的损容性。其发病率日益增高,青中年好发,常影响身心健康[1]。由于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期亦较长,患者渴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我科观察了117例痤疮患者,采用异维A酸联合甘草锌治疗后评价其疗效及不良反应。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的皮肤科门诊痤疮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联合组62例,其中女性29例,男性33例,平均年龄(24.26±3.67)岁,病程1个月~ 14年。对照组55例,其中女性28例,男性27例,平均年龄(24.22±3.97)岁,病程1个月~ 15年。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 3月内未服用过其他治疗痤疮的药物。3 2周内未使用外用药治疗。排除标准:1计划1年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2有抑郁症倾向或其他精神疾病患者。3有高血脂或肝肾功能异常者。4不能按时完成复诊者。
1.3 治疗方法
联合组62例,予口服异维A酸(商品名:泰尔丝,上海信谊延安药业生产),根据皮损严重程度予10 ~ 20mg/ 天,与餐同服。同时予甘草锌颗粒(商品名:甘草锌颗粒,江苏瑞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5g,每天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仅口服异维A酸软胶囊。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后分别观察其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粉刺<8个为0分,8~20个为1分,21 ~ 30个为2分,31 ~ 50个为3分,>50个为4分;丘疹 <3个为0分,4 ~ 8个为1分,9 ~ 15个为2分,16 ~ 30个为3分,>30个为4分;无脓疱为0分,1 ~ 3个为1分,4 ~ 5个为2分,6 ~ 20个为3分,>20个为4分;无结节囊肿为0分,1 ~ 3个为3分,>3个为4分。总积分为上述各种皮损的积分相加。疗效指数X(%)=(治疗前总积分 - 治疗后总积分)/ 治疗前总积分×100%。以疗效指数X作为疗效判定的标准:X≥90% 为痊愈;51% ≤X﹤89% 为显效;20% ≤X﹤50% 为好转;X﹤20% 为无效;治疗有效率为痊愈和显效患者所占治疗患者比例。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9.13版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疗效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率的比较用χ2 检验。P < 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症状积分
联合组治疗前积分为 (9.15±2.25),治疗后积分为 (2.26±2.46)。对照组治疗前积分为 (9.42±2.25),治疗后积分为 (3.35±3.01),每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变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2.2 临床疗效
联合组62例,其中痊愈23例,显效33例,好转5例,无效1例,有效率90.32%;对照组55例,其中痊愈14例,显效27例,好转12例,无效2例,有效率74.5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0794,P=0.0376);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5.1191P=0.0237),且联合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P< 0.05)。
2.3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口唇脱屑、皮肤干燥等不良反应,嘱外用保湿霜和润唇膏后均能耐受。2例出现月经推后或提前,经期延长。1例主诉心慌失眠。1例诉脱发。停药后症状均逐渐缓解。
3 讨 论
痤疮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至今原因不明,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脂腺导管分化异常;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免疫反应引起的炎症[2]。
异维A酸是唯一一种针对痤疮形成四个主要环节的治疗性药物[3],为目前治疗中重度痤疮首选。其药理作用表现为:1抑制皮脂腺活性;2调节皮脂腺导管角化与分化异常;3调控痤疮相关炎症介质;4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数量。异维A酸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粘膜干燥、唇炎、致畸等,随剂量增大,不良反应亦增加,常使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故临床常与其他药物联用。
甘草锌具有甘草和锌的双重治疗作用。甘草酸化学结构上与类固醇环相似,因此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但无激素的副作用。另外具有一定抗炎抗过敏、及调节免疫的作用[4,5];锌是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其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包括:1抑制皮脂分泌;2改善上皮细胞的异常角化;3免疫增强作用;4促进真皮胶原蛋白及弹力成纤维细胞的再生;因此补锌有利于机体抵抗感染[6]。
异维A酸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59例, 男35例, 女24例, 年龄14~32岁, 平均年龄 (23±3.7) 岁;对照组61例两组患者, 男39岁, 女22岁, 年龄15~33岁, 平均年龄 (24±4.2) 岁。两组患者病程2~35个月, 平均病程 (13±1.5) 个月。两组患者均符合国家规定的疾病纳入标准, 各临床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可以进行组间比较。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晚间均在患处外敷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 1次/天;对照组采用0.025%维A酸软膏, 使用方法与治疗组一致, 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统计患者治疗后的第1、2个月后的皮损数目并记录皮损类型。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治疗后的皮损数目接近治疗前的90%以上。显效:治疗后的皮损数目与治疗前相比减少90%~60%之间。好转:皮损数目减少至治疗前的20%~60%以内。无效:皮损数目小于治疗前的20%以下, 甚至出现皮损数目增加情况。显效加痊愈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57.6%高于对照组37.7%, 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在治疗2个月后,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69.5%高于对照组47.5%, 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炎性皮损数和非炎性皮损数对比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炎性皮损数和非炎性皮损数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治疗后的第1、2个月后发现,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炎性皮损数和非炎性皮损数对比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炎性皮损数和非炎性皮损数对比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比有显著差异性,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见表2。
2.3 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组在接受治疗中有2例患者出现脱屑、红斑情况, 发生率为3.4%。对照组出现2例干燥、红斑情况, 发生率为3.3%。两组患者未经过特俗治疗均自行好转。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维A酸能对痤疮发病的多环节发挥作用, 抗角化, 促进正常脱屑, 不仅可清除成熟粉刺, 而且能抑制微粉刺, 预防复发, 维持痤疮缓解状态;有中度抗炎作用, 能治疗炎性皮损, 适用于丘疹性, 脓疱性, 结节性和囊肿性痤疮[2]。通常雄激素水平偏高、皮脂腺分泌不协调和痤疮丙酸杆菌受到感染都会引发痤疮。有研究证明维A酸本身可加快皮损的修复, 与红霉素联合使用时其角质溶解作用又能促进红霉素的穿透, 加强感染的控制, 对各类痤疮均能迅速见效[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说明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效果更加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进一步探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 (童诺) 治疗寻常痤疮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20例痤疮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59例患者采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 对照组61例患者采用维A酸软膏, 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通过比较第1、2个月的治疗前、后差异,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差异 (P<0.05) 。结论 寻常痤疮采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的治疗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维A酸软膏,寻常痤疮
参考文献
[1]刘伦飞, 严建良, 方红, 等.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0, 43 (12) :867-870.
[2]朱学骏, 顾有守, 沈丽玉, 等.实用皮肤病性病治疗学[J].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10 (3) :326-327.
异维A酸 篇6
关键词:痤疮,阿达帕林凝胶,异维A酸胶囊
痤疮是皮肤科中常见、多发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其患病时间较长, 容易复发, 延误治疗使患者面部皮肤遗留瘢痕、色素沉着, 早发现、早治疗可以避免或减少皮肤的损害, 避免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性激素、维甲酸、补充微量元素或抗生素、物理方法治疗等是临床上治疗痤疮常见方法, 但疗效均不是十分理想[1]。本文对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采用阿达帕林凝胶联合异维A酸胶囊治疗寻常性痤疮进行观察, 并与单用阿达帕林凝胶进行比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2例患者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均符合寻常型痤疮的文献诊断标准[2], 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妊娠期妇女、高脂血症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56例。观察组男34例, 女22例;年龄最小14岁, 最大29岁, 平均 (25.6±0.6) 岁。病情分级Ⅱ级 24例, Ⅲ、Ⅳ级 32例;病程 4个月至8年;对照组男32例, 女24例;年龄最小13岁, 最大27岁, 平均 (24.8±0.9) 岁。56中Ⅱ级 25例, Ⅲ、Ⅳ级 31例, 病程 3个月至8.5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具有可比性 (P>0.05) 见表 1。
1.2 方法
所有患者用药前 2周均未使用任何内外用药物治疗。治疗前后做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测。观察组给予口服异维 A酸胶囊, 年龄 ≥16岁或体重≥50kg, 20mg/d, 分2次口服;年龄<16岁或体重≤50kg, 1次 10mg, 1天 2次, 同时每晚睡前先清洁局部皮肤, 给予0.1%阿达帕林凝胶, 并轻揉片刻。对照组单用 0.1%阿达帕林凝胶, 每晚 1次。每周复诊 1次, 两组疗程均为8周, 每 2周随访 1次, 对粉刺、丘疹、脓疱、结节按 4级评分判定疗效, 观察疗效并记录皮损形态及数目的变化, 直至疗程结束并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用药时均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治疗时不外擦和内服其他治疗痤疮的药物。
1.3 疗效标准
依据卫生部《皮肤病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3]: (1) 痊愈:皮损消退≥90%; (2) 显效:皮损总数减少60%~89%; (3) 好转:皮损总数减少30%~50%; (4) 无效:连续用药8周皮损消退<30%, 炎症同前或加重。显效率= (痊愈+显效) /总数×100%。
1.4统计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寻常痤疮患者治疗后各种皮损疗效比较见表2。
2.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83.9%和64.3%,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2.3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有口唇干燥, 眼干, 头晕, 轻度恶心, 给予对症处理, 不影响继续治疗。经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8%和23.2%, 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3讨论
痤疮是皮肤科中常见、多发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临床以寻常痤疮最常见, 多见于青年, 皮损好发于颜面部, 常称其为“青春痘”、“粉刺”。痤疮的主要临床初起能见到毛囊口处丘疹, 并可挤出淡黄色脂栓, 表现为黑白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 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 多无自觉症状, 少数患者合并感染会有疼痛症状表现, 但其影响患者容貌,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4]。痤疮的发生主要与激素影响下皮脂腺分泌增多, 皮脂和角化上皮阻塞毛孔造成微小粉刺, 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一步发生各种炎症反应[5]。
阿达帕林是一种新型的荼甲酸类药物, 为稳定的维A酸衍生物, 其化学结构稳定, 可选择性地与细胞核内的维A酸γ受体结合而发挥药理作用, 在空气和光照下不易分解, 其具有强的抗炎、抗增生和调节表皮细胞分化的能力。阿达帕林具有抑制毛囊口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和角化, 促使其正常分化而减少微小粉刺形成, 有溶解粉刺作用, 减小毛囊直径, 使角质层疏松, 加速粉刺排出, 同时它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经脂氧化反虚转化为炎症介质媒介物来抑制多形核白细胞的代谢, 从而有效治疗痤疮[6]。异维A酸胶囊属第一代维甲酸类药物, 对皮脂形成的抑制作用最强, 作用呈剂量和时间的依赖性。异维A酸胶丸具有缩小皮脂腺组织、抑制皮脂腺活性、减少皮脂腺分泌、减轻上皮细胞角化和减少痤疮丙酸杆菌数目等作用, 并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的繁殖, 从而有效减少粉刺、丘疹、脓疱的形成, 对囊肿性和聚合性痤疮的效果尤佳, 特别对油腻皮肤和皮损疼痛者效果最快[7]。异维A酸在临床上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皮肤黏膜的不良反应、致畸作用、对骨骼的影响、对精神活动的影响以及神经肌肉的不良反应等。需注意的是, 维甲酸类最严重的副作用是致畸作用, 服药期间、停药后应严格避孕。一般轻度痤疮不宜使用[8]。阿达帕林凝胶不良反应轻微, 持续时间短暂, 仅少数患者出现红斑、灼热、干燥等局部不良反应。本组56例患者未出现严重的系统不良反应、口干、眼干、头晕等症状, 可适应及忍受, 治疗后患者的压痛、潮红、炎症性皮疹、脓疱明显消退。
综上, 阿达帕林凝胶联合异维A酸胶囊治疗寻常性痤疮疗效满意, 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天国, 应雪明.异维A酸胶囊和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07, 9 (10) :1359-1359.
[2]曹莉, 戚宝康, 吴敏智.微晶磨削联合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度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 2007, 16 (7) :954-955.
[3]黄伟强.不同剂量维胺脂胶囊联合0.1%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113例[J].福建医药杂志, 2007, 29 (3) :74-75.
[4]张青松, 鞠梅, 陈昆, 等.阿达帕林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 40 (4) :250-250.
[5]刘磊, 张玉萍.阿达帕林凝胶治疗轻、中度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6 (4) :66-67.
[6]史小俊.维胺脂和阿达帕林联合治疗痤疮12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 9 (8) :73-73.
[7]陆军.0.1%阿达帕林凝胶、阿奇霉素、螺内脂联合治疗寻常痤疮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 2004, 3 (6) :505-505.
异维A酸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入选标准
(1) 120例患者均来自我科门诊, 年龄为14~35岁, 性别不限。 (2) 按照Pillsbury分类方法[1], 入选轻中度 (Ⅰ、Ⅱ级) 患者。 (3) 4周内没用过治疗本病的外用药, 未口服抗生素类药及维甲酸类药物。
1.1.2 排除标准
(1) 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2) 重度痤疮。 (3) 过敏体质或对异维A酸、红霉素过敏者, 丹参过敏者。 (4) 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等系统性疾病和精神病患者。 (5) 不符合入选标准的其他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对治疗不能耐受的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或未完成疗程的患者;均予以剔除。
1.2 一般资料
轻中度寻常痤疮患者150例, 男73例, 女77例, 年龄14~31岁, 病程1~6年。按照Pillsbury分类方法[1] (I度-轻度:粉刺为主, 少量丘疹, 脓疱, 总皮损少于30个;II度-中度:粉刺和中等量丘疹、脓疱, 总皮损31~50个;III度-重度:大量丘疹、脓疱, 总皮损50~100个, 结节数少于3个;IV度-重度集簇性:结节/囊肿性痤疮或聚合性痤疮, 总皮损数>100个, 结节/囊肿>3个) 皮损表现为Ⅰ度、Ⅱ度, 且皮损主要分布于面颈部, 部分累及前胸后背部。
患者按就诊次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口服药组及外用药组, 治疗组50例, 男26例, 女24例。年龄15~31岁, 平均23.6岁。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45年。口服药组50例, 男23例, 女27例。年龄14~30岁, 平均22.3岁。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52年。外用药组50例, 男24例, 女26例。年龄15~30岁, 平均24岁, 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75年, 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50例, 先用温水洗净患部, 搽干后给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 (商品名:童诺。武汉中联集团四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0克/支, 含异维A酸5 mg, 红霉素20万U) 均匀涂于患部, 每晚1次;口服丹参酮胶囊 (希力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0.25克/粒) , 1.0克/次, 3次/天, 4周后改为0.75克/次, 3次/天。4周1个疗程, 2个疗程结束判定疗效。 (2) 口服药组:50例单独口服丹参酮胶囊, 用药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3) 外用药组:50例单独外用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 用药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三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嘱其尽量少进食辛辣刺激性, 油腻性食物及糖类甜品。
1.4 观察方法及疗效判定
三组均分别于治疗前、用药后4、8周进行临床观察, 根据患者的皮损数目和皮损积分进行评价, 并观察不良反应, 疗程结束判定疗效。评分标准[1]:白头粉刺、黑头粉刺每个计1分, 丘疹每个计2分, 脓疱每个计3分。
痊愈为皮疹消退≥90%, 无新发皮疹;显效为皮疹消退≥60%, 仅有少数几个新皮疹 (一般在5个以内) ;有效为皮疹消退≥20%, 炎症部分缓解, 仍有部分新出皮疹 (一般在10个以内) ;无效为皮疹消退≤20%, 炎症缓解不明显。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 /病例总数×100%。
1.5 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5表示差异无显著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按照评分标准及疗效标准进行评估三组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结束时, 治疗组、口服药组和外用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2%和66%, 组间两两比较: (1) 治疗组 (92%) 和口服药组 (62%) 临床效果相比, 经统计学检验, χ2=11.42, P<0.01, 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治疗组明显优于口服药组; (2) 外用药组 (66%) 和治疗组 (92%) 临床效果相比, 经统计学检验, χ2=10.18, P<0.01, 两组有效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治疗组明显优于外用药组; (3) 口服药组 (62%) 和外用药组 (66%) 临床效果相比, 经统计学检验, χ2=0.04, P>0.05, 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以上比较数据说明: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疗效显著。
2.2 不良反应
三组均未发生全身不良反应, 治疗组和外用药组均有少数患者发生局部不良反应, 其中治疗组5例, 外用药组4例,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紧绷感、出现红斑, 脱屑, 轻微触痛, 经过保湿、减少用量等处理后, 症状好转并能够坚持用药, 保证疗程。
3 讨论
痤疮的病因复杂, 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气候变化、精神因素及营养因素等均可影响痤疮的形成。一般认为痤疮的发病机制主要与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皮脂腺分泌亢进、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及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有关[1]。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外用可抑制毛囊口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角化和增生, 促进上皮细胞的分化与脱落, 抑制皮脂腺的分泌, 溶解粉刺, 抑制痤疮杆菌, 减少炎性反应, 预防病灶产生;促进皮脂腺排放通畅, 预防粉刺产生[2]。丹参酮亦称总丹参酮。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 丹参酮具有系统的抗雄性激素作用、皮质抑制作用及抗炎作用, 口服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确切[3]。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和丹参酮胶囊联合使用, 就是针对痤疮发生的主要病因对因治疗, 不仅能够消除黑、白头粉刺, 对炎症性丘疹效果明显, 治疗中度寻常痤疮效果满意, 通过本次观察, 联合用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 且安全性较好, 疗程短, 依从性好。
摘要:目的 观察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 治疗组给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每晚一次外用, 同时给予丹参酮胶囊口服;口服药组:单独给予丹参酮胶囊口服;外用药组:单独给予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每晚一次外用;三组均4周为1个疗程, 2个疗程结束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66%, 总有效率92%;口服药组:痊愈率为26%, 总有效率62%;外用药组:痊愈率为12%, 总有效率66%, 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有效率比较有极显著差异性。 (χ2=11.42, P<0.01;χ2=10.18, P<0.01) 。结论 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联合丹参酮胶囊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 起效快, 安全性好, 疗效满意。
关键词: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丹参酮胶囊,轻中度寻常痤疮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935-938.
[2]张江安, 于建斌, 甄希, 等.异维A酸红霉素凝胶治疗轻中度寻常痤疮40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0, 43 (9) :655-656.
相关文章:
机插秧田02-11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02-11
机械插秧技术论文02-11
水稻机插秧标准作业02-11
插秧优秀作文02-11
山区插秧机械化02-11
塔吊钢丝绳报废的四大准则有哪些?02-11
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的推广02-11
《插秧》优秀教学反思02-11
机插秧育秧技术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