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脏瓣膜(精选十篇)
心脏瓣膜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0例, 男11例, 女9例, 年龄36岁~72岁 (52.8岁±10.0岁) ;体重51kg~80kg (66.5kg±11kg) 。有11例患者心脏瓣膜病术前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发生病变;2例患者手术结束后心脏复跳困难, 遂立即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6例患者冠心病同时合并心脏瓣膜病变;1例患者二尖瓣腱索断裂性瓣膜成形术, 术中食道超声提示右心系统运行差, 遂立即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20例患者中有合并心绞痛8例, 高血压8例, 高脂血症9例, 心房纤颤3例。心功能Ⅱ级有5例, Ⅲ级有9例, Ⅳ级6例。在手术之前对所有患者给予强心、扩血管药物。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采用低温体外循环全身麻醉。于患者胸骨正中取切口, 于中主动脉根部灌入含血冷停搏液, 部分经过冠状动脉窦逆灌, 患者新宝强内部置入冰屑, 旁路移植用入内动脉和大隐静脉, 瓣膜都使用人工机械瓣膜。先将患者梗阻冠状动脉梗阻远端进行解剖, 后进行心脏瓣膜手术, 之后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13例患者应用左乳内动脉桥, 7例患者应用大隐静脉冠脉桥。吻合桥的远端采用7-OProlene线, 吻合桥的近端采用6-OProlene线, 阻断时间50min~140min, 平均阻断时间为87.6min。
2 结果
5例患者进行单纯二尖瓣成形术, 1例患者进行黏液瘤摘除联合二尖瓣成形术, 6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 3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术, 3例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联合二尖瓣成形术, 2例行双瓣置换术。血管桥数1根至3根, 平均2.5根。术后早期死亡3例, 死亡率为15.0%, 其中1例患者因左室破裂死亡, 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例因呛咳导致室颤死亡。对余下17例患者手术治疗, 随访3个月~18个月, 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无一例发生严重心绞痛。
3 讨论
冠心病和心脏瓣膜病是临床常见病, 心脏瓣膜病患者同时罹患冠状动脉疾病时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口老龄化严重, 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成为冠心病的高危因素。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 在心肌梗死后的瓣膜缺血性慢性退行改变的患者体现较多, 部分在腱索、乳头肌断裂出现瓣膜不全的患者中体现[3]。而瓣膜病合并冠心病, 在主动脉瓣和主动脉病变累及冠脉的患者表现较多。相关文献报道, 10%~55%的患者在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时, 同时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不管是冠心病合并瓣膜病, 还是心脏瓣膜病合并冠心病, 在进行手术之间, 都要对患者进行明确诊断, 并准确判断冠状动脉情况和瓣膜功能, 从而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情况。在手术过程中, 注意对患者血压进行控制, 尤其是对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血压控制要到位, 防止昏迷和肝肾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 要注意强心、利尿治疗, 并辅以扩张血管药物治疗。Lose等[5]研究发现风湿性瓣膜病患者, 且存在冠心病高危因素, 则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Reece等[3]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 如果瓣膜成形效果不显著, 则应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相关数据统计发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死亡率为10%, 因此, 为了提高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成功率, 应在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并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手术过程中要细心操作, 术后要精细处理。
摘要: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心脏瓣膜手术患者20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3例, 死亡率为15.0%, 其中1例患者因左室破裂死亡, 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1例因呛咳导致室颤死亡。对余下17例患者手术治疗, 随访3个月18个月, 患者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 无严重心绞痛发生。结论 风湿性瓣膜病患者, 且存在冠心病高危因素, 则应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 如果瓣膜成形效果不显著, 则应保留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瓣膜手术
参考文献
[1]陈鑫, 徐明, 蒋英硕, 等.左室内补片左室成形治疗心脏室壁瘤[J].江苏医药, 2012, 30 (9) :658-660.
[2]李得才, 郭兰敏, 关树明, 等.瓣膜置换并非计划冠状动脉搭桥术[J].山东医学, 2010, 40 (2) :105-102.
[3]Reece TB, Tribble CG, Ellman PI, et al.Mitral repair is superior toreplacement when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Ann Surg, 2011, 239 (5) :671-677.
[4]姜胜利, 高长青, 李伯君, 等.冠心病合并心脏瓣膜疾病的手术治疗[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2 30 (8) :117-118.
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总结 篇2
李新荣陈红卫王宏山孟树萍申红亚李凯 重症心脏瓣膜病全身生理紊乱严重,生命器官继发损害明显,术前不易完全纠正,手术死亡率较高。统计我院近2年一组瓣膜病34例,其中重症瓣膜病人27例,占同期瓣膜病例的79.4,手术死亡率11.1(3/27),晚期死亡率7.4(2/27),总死亡率18.5(5/27)。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15--50岁。其中三瓣膜病变13例,双瓣膜病变12例,单瓣膜病变2例。风心病24例,先心病3例。治疗后术前心功能Ⅱ级16例,Ⅲ级8例,IV级3例。术前X线检查心胸比率0.45--0.95,其中心胸比率0.66者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LVEDD32--102mm,〉7Omm者3例;EFO.38--078,0.5者6例;FS0.19--0.46,lt;0.3者14例。心源性恶液质2例。
1.2围手术期处理:入院后根据病人心功能分级指导练习深呼吸、闭气、咳嗽等以改善心肺功能。每日刷牙4次、饭后漱口,早晚消毒液含漱。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和改善营养,必要时辅以胃肠内营养支持(TEN)和/或静脉内营养(TPN)。入院后和手术前各静滴1--2周极化液(GIK液,含硫酸镁2.5/250--500ml/d)。口服地高锌0.125--0.25mg/d和利尿剂,注意加服醛固酮拮抗剂,维持电解质平衡,特别注意补钾。对食欲差、肝大、腹水等吸收困难患者可注射给药。口服巯甲丙脯酸或开搏通,必要时加服消心痛。从小剂量开始。心功能lt;Ⅲ--IV级或治疗无效者术前静滴多巴胶+硝普纳一周。每日吸氧1--2h。术前静滴维生素20--4Omg/d,连续3--5天。
进入手术室安慰精神紧张的患者,吸氧等,快速平稳的气管插管,充分供氧,使氧饱和度在96以上。术中注意良好的心肌保护,氧合机血停跳液主动脉根部灌注,同时替换主动脉瓣时加用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包内局部冰泥降温。经右房--房间隔切口暴露MV,尽量保留瓣下结构,2--Oprolene线连续缝合置入机械瓣。对扩大的三尖瓣环常规进行DeVega环缩。主动脉瓣替换采用间断褥式带垫片缝合置入人工瓣。出手术室标准:循环稳定;ACT基本正常;氧饱和度96以上;血钾正常;体存〈1Oml/kg;Hb100g/L。
2结果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替换(DVR)+三尖瓣成形(TVP)13例,二尖瓣替换(MVR)+TVP8例,DVR2例,主动脉瓣替换(AVR)+TVP2例,AVR2例。总死亡率18.5(5/27)。早期死亡率11(3/27),晚期死亡率7(2/27),分别死于术后36、70天,均为心内感染合并心衰死亡。
3讨论3.1早期死亡病例资料:共3例,其中1例脑栓塞治疗后再次脑出血死于术后第6夭。另2例为不能脱离体外循环而死于低心排。该2例均为心源性恶液质,其心功能分别为Ⅲ、IV级;心胸比率为0.66、0.95;LVEDD48mm、62mm;ESD35、33mm;EF值0.61、0.78;FS值0.32、0.46。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参考有关报道,我们执行如下标准:①全心扩大,心胸比率0.7者;②左心室扩大,EDD70mm,ESD〉55mm者;③小左室,EDDlt;40mm或LVEDVIlt;6Oml/m2者;④心功能Ⅲ--IV级治疗后不能恢复至Ⅱ级者;⑤MS闭式扩张等心脏手术后再次手术者;⑤瓣膜病变合并心内膜炎者;⑦发生一次以上脑栓塞者;③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者;⑨心源性恶液质;⑩多瓣膜损害者。符合以上1、2、4、6、8、9、10其中一项者,余具备两项以上者可诊断重症心脏瓣膜病。重症心脏瓣膜病由于瓣膜病变的存在与发展,心脏处于高度超负荷、超耗能和心肌细胞大批衰竭、死亡状态,有些变化属于不可逆状态,故死亡率较高。国内报告9--13.8。有报告早期开展瓣膜外科的总死亡率达17.8。本组早期死亡率11(3/27),晚期死亡率7(2/27),接近国内水平。本组死亡5例均为三瓣膜受损,行DVR+TVP者,死亡率与多瓣膜损害成正相关。早期不能脱机死亡2例均为心源性恶液质,术前心功能Ⅲ--IV级,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此类病人是否手术虽然意见尚不统一,我们认为手术应极为慎重或延长术前准备时间,确实治疗无效者应放弃手术。但对先心重症瓣膜病手术应持积极态度,本组3例均获治愈。其中1例,男32岁,先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术前心功能Ⅲ--IV级,心胸比率0.78,LVEDD102mm,LVESD82mm,EF38,FS23。行AVR,手术顺利,术后半年恢复轻工作,术后4年生活工作完全正常。对此类重症病人如果病人及家属坚决要求手术不应拒绝,但应做好工作,以减少医疗纠纷。
3.2死亡相关因素分析:本组心胸比率〈0.65者19例,0.66者8例,〉0.70者5例,低心排死亡2例分别为0.66、0.95,死亡与心胸比率成正相关。LVEDD45mm者6例,46--55mm者12例,56--70mm者6例,70mm以上者3例,低心排死亡2例分别为48、70mm,死亡率与左心室扩大程度有关,特别是风心病人。EF值lt;0.5者6例,0.51--0.6者8例,0.61以上者9例,未报者4例。死亡2例为0.61、0.78。EF值小于0.5者仅1例,术后70天死于心内感染,EF值0.49,本组死亡似与EF值无关。FS值〈0.3者14例,0.31--0.35者5例,0.35以上6例,未报告2例。死亡病例FS值均在0.3以上,本组死亡与FS值无关。
心脏瓣膜病:何时需治疗 篇3
专家门诊:周一上午(南院)
周一下午(总院)
人的心脏内有四个瓣膜: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以及肺动脉瓣。瓣膜是心脏里很小但非常重要的部件,就像一个单向的阀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血流单向流动。正常情况下,瓣膜迅速启闭,发出“叭嗒、叭嗒”的声音,医生可以用听诊器听到瓣膜开闭的声音。
认识心脏瓣膜病
某些疾病,如风湿热、梅毒、黏液变性、退行性改变、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马凡综合征、先天畸形、缺血性坏死、感染和创伤等,可以引起心脏单个瓣膜或多个瓣膜病变。瓣膜病变的类型通常是狭窄(“门开不大”)或关闭不全(“门关不住”)。一旦瓣膜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便会妨碍血液的正常流动,增加心脏负担,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脏正常功能损害,导致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的改变。
治疗原则与时机
一旦被诊断为心脏瓣膜病,患者通常都会比较紧张,不知该如何治疗。一般地说,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这主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决定。
1. 内科治疗
症状较轻的瓣膜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积极治疗和控制高血压。一旦出现心慌、胸闷、气急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应尽早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合并上呼吸道感染、风湿热或感染性心内膜炎者,应同时进行抗感染等治疗。由于心脏瓣膜病容易导致房颤、外周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故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防治措施。
没有症状的患者也不能放松警惕,应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明确导致瓣膜病变的病因及瓣膜病变情况,并接受必要的对症处理。即使目前暂时无须干预,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合理膳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情绪过度波动等,同时还应定期去医院随访、复查,了解疾病进展情况。
2. 外科治疗
当瓣膜病变严重,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进一步通过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来解决瓣膜问题。
通常,单纯瓣膜狭窄的患者可以进行介入治疗,如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等。不过,许多瓣膜性心脏病必须进行手术,才能彻底治愈。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包括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术后,患者的心脏功能将得以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有的患者还能恢复正常工作。
瓣膜成形术是指对病变瓣膜直接进行手术修复,恢复瓣膜功能,不用外来瓣膜(机械瓣或生物瓣)替换自身瓣膜。主要适用于瓣膜退行性变、单纯腱索或乳头肌功能障碍,以及一些先天性瓣膜功能障碍。由于瓣膜成形术对心脏功能保存较好,患者术后恢复快,术后无需长期抗凝,生活质量好,故只要能通过瓣膜成形术恢复功能的瓣膜,都尽可能保留。然而,瓣膜成形术比较复杂,个体化要求高,部分患者在术后(10~15年)可能再次出现症状,可能需要二次手术。
瓣膜替换术是用生物瓣或人工机械瓣替换病变的瓣膜。机械瓣的优点是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可以终身使用,但需要终身抗凝,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不便,也可能导致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生物瓣无须终身抗凝,但有使用寿命限制(一般为10~15年),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二次换瓣。
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瓣膜病变情况及其他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术后康复不可少
瓣膜手术以后,患者需要积极地参与心脏康复工作中来。出院之后,医生会给患者开几种药物,如抗凝药(华法林)、强心药(地高辛)、利尿药(速尿和安体舒通)等。有的药物需要终身服用,如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有的药等心脏功能恢复后,就可以停用,如地高辛、利尿药等。患者出院后需要定期去门诊随访。
平时,患者坚持健康饮食,限制饱和脂肪的摄入,并逐渐增加体力活动,帮助心脏尽快康复。当力量和精力得到改善后,刻意尝试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游泳、骑自行车、做操等。同时,还应仔细观察自己的病情变化,若出现突然体重增加、踝部肿胀、气短、出血等症状,应立即去医院就诊。
特别提醒
由于人工机械瓣膜中所含的金属非常少,不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患者可以正常使用手机和微波炉,甚至不影响进行CT或磁共振检查。当然,在做任何检查前,患者最好先向医生告知病情。
延伸阅读: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问题
由于人工瓣膜与血液接触容易引起血小板凝聚而形成血栓,严重者可能发生血栓脱落,导致脏器血管栓塞,如脑栓塞、下肢动脉栓塞等。发生在瓣环上的血栓还可能卡住人工瓣叶,导致瓣膜不能开启,诱发心衰或猝死。因此,不论置换的是机械瓣,还是生物瓣,术后都必须进行抗凝治疗。其中,机械瓣要终身接受抗凝治疗,生物瓣仅需抗凝治疗3~6月(伴房颤者应适当延长抗凝时间)。服药过程中,患者要定期去医院监测凝血功能,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剂量,以免抗凝不足引起血栓栓塞,或抗凝过量导致出血。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而言,抗凝是关系生命的大事,一定要与医护人员配合好。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为华法林。在患者住院期间,医生会对用药剂量进行调整,出院时会提出用药建议,如用药剂量、检测时间等。由于不同患者对抗凝药的反应不一,故患者需要定期抽血化验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的正常值为12~14秒,活动度在80%以上。瓣膜置换术后,应维持凝血酶原时间为正常值的1.5~2.0倍(19~24秒)或活动度为35%~45%。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口服抗凝药患者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判断抗凝药疗效。通常,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应将INR控制在2~3。
值得注意的是,食物、药物及其他疾病对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也有一定影响。比如,一些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会降低抗凝药的效果,如菠菜、花菜、豌豆等。不过,患者只要平衡膳食,定期、有规律地复查,就能调整好抗凝药的剂量,不必刻意偏食或禁食某种食物。会增强华法林抗凝效果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霉素、甲硝唑、水杨酸类、苯乙双胍等,而降低其抗凝作用的药物有消胆胺、利福平、雌激素等。
心脏瓣膜 篇4
生产公司:美国Edwards Lifesciences LLC公司
批准时间:2014年6月16日
用途:可在非开心手术下进行心脏瓣膜的移植。可用于因钙沉积而导致的主动脉心脏瓣膜病变患者, 这种病变会导致心脏瓣膜狭窄, 从而限制血流通过。由于血流量小, 心脏功能萎缩, 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症状, 如晕倒、胸痛、心力衰竭、心率不齐或心脏骤停等, 一旦发生严重症状, 若不及时进行心脏瓣膜置换, 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在两年之内死亡。
只能用于经心脏内科及外科医生诊断无法进行开心手术或手术存在高风险的患者。
可以帮助解决由主动脉瓣狭窄造成的血流量小的问题, 无需开心手术, 具有安全、有效等特点。但是也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如死亡、中风、急性肾损伤、心脏病、出血等。在使用时, 患者需要与医生沟通来权衡利弊。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基本知识 篇5
一、什么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心瓣膜是由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瓣膜的一系列病变,患风湿性心脏病后风湿活动仍可反复发作而加重心瓣膜损害约一半病人以往无明显风湿热病史。风湿性心瓣膜病导致瓣膜病变中,以单纯二尖瓣病变最为常见,占70%至80%,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次之,占20%至30%,三尖瓣累及的比较少见,他的症状一般的潜伏期比较长、再累及到瓣膜疾病之初是没有什么症状的,随着瓣膜病变的程度逐步加重,他的症状也逐渐表现出来。最常见的是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是左房进左室的入口处的二尖瓣受损。正常情况下,左心室收缩时,二尖瓣关闭严紧,血液完全射入主动脉,不能倒流至左心房,而二尖瓣病时,二尖瓣不能良好关闭,出现血液倒流到左心房,此病称为二尖瓣闭锁不全。再者是二尖瓣口交界处粘连,使二尖瓣口狭窄,当左心室舒张时,血液不能顺利进入左心室,此病称为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时,左房的血液部分沉积在左心耳的粗糙面上形成附壁血栓,如果血栓脱落,而经主动脉迸入全身各处,导致血管栓塞,最常见的是脑动脉栓塞、四肢动脉栓塞。脑动脉栓塞时,可出现肢体瘫痪,严重者可致死。另外风湿病还可造成主动脉的损害,导致主动脉瓣膜闭锁不全和狭窄,后者在左心室收缩时血液不能顺利地进入主动脉,由于左心室负荷增大而肥厚,而前者在左心室舒张时,血流从主动脉倒流,引起左心室因大量血液蓄积而扩大,从而引起一系例临床症状。总之慢性心脏瓣膜病经若干年后而逐渐加重,最后出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使病人死亡
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病因是什么?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一般先有风湿热病史如风湿性咽喉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肌炎等其致病微生物是A型溶血性链球菌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较易发病
风湿病累及了心脏的瓣膜系统,比如说患者年期的时候有一个链球菌的感染,体内形成了免疫应答,累及了胶原组织,累及到心脏的胶原纤维的话就会是心脏的瓣膜受累。最常见累及的瓣膜是:最常见累及的瓣膜是二尖瓣,其次是主动脉瓣。二尖瓣最常见的是二尖瓣的狭窄,比较典型的从病理上看二尖瓣的瓣膜会增厚,二尖瓣的交接会粘连,腱所增粗甚至挛缩甚至钙化。二尖瓣狭窄后血液从左心房流到了左心室就不顺畅了,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左房压升高,左房扩大,肺动脉压力增高,还会引起右心扩大,三尖瓣瓣环扩大,三尖瓣反流,这是比较典型的病变。
三、心脏瓣膜病症状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心脏瓣膜病是引起心脏的功能不全,瓣膜在心脏中起的作用是控制血流的方向,因为心脏要推动全身的血流循环,心脏收缩的时候把血液从心脏里排出去,在舒张的时候不能让排出去的血液倒流回来,那么当中就需要一个瓣膜,就像一个单向的开关,允许血液流出去但是不允许血液流回来,这个瓣膜就是一个机械性的装置,如果他在心脏收缩排出血液的时候,如果瓣膜血流通过不好瓣膜狭窄的时候,就会引起疾病。
四、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症状有哪些?
风湿病引起二尖瓣狭窄在初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来讲二尖瓣瓣口面积在2.0平方厘米以上的话,病人是没有症状的,瓣口面积到2.0平方厘米以内,1.5平方厘米左右病人开始有症状了,首先是感觉到容易疲劳,在严重一点病人会出现心悸、胸闷的感觉,还会有劳累性的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的呼吸困难。进一步发展以后,左心房扩大以后会有房颤了,会有腿肿,病人会消瘦,典型的患者还会有二尖瓣面容。听诊会听到一个典型的心尖区二尖瓣舒张期的隆隆样杂音。
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有心悸症状:心脏瓣膜病的病人一般会出现活动后的心悸,心跳、心慌,有些活动以后会出现气促。根据病情的程度可分为:走平路就可以感到不适,有些就是爬楼梯的时候感到不适,一干活儿就心慌,上不来气,另外可能有时候严重一点的在休息的时候也会感到有这些症状。
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有心衰症状: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有些可能会因为心脏负担过重、导致心脏扩大,机体供血不足,肺部淤血,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心衰的症状,比如有两个脚出现水肿,也是比较常见的。其他的症状还有:根据病情轻重有些患者会出现咳嗽,会出现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水肿,腹水、胸水等也比较常见。
心脏瓣膜病的病人有二尖瓣面容等症状:心脏瓣膜病中的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在面容上经常会出现二尖瓣面容,就是两颊出现蝴蝶斑一样的东西,微红等。病变加重时,由于心排血量减少,可有疲乏、活动后呼吸困难、眩晕、昏厥及心绞痛等症状,甚至发生心室颤动。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表现:该病的临床表现因不同的病种而有差别最常见的症状是活动后心慌气促胸闷反复咳嗽及头晕等严重者有咯血晕厥心前区痛浮种腹水等晚期患者可因左右心功能衰竭或心脏骤停而猝死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诊断: 患者既往有风湿热病史体检心前区可闻及心脏杂音等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化验检查对诊断有帮助心电图X线胸部平片心脏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检查能明确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 风心病并发的心律失常中以房颤较常见近年统计发生心律失常者占全部风心病的%几乎全部见于二尖瓣病变其中以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较多见约占%其余依次为单纯二尖瓣狭窄二尖瓣联合瓣膜病变和二尖瓣关闭不全分别约占%%和%而主动脉瓣病变则无一例 按病变分析以二尖瓣狭窄最多见可高达%;晚期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伴有明显左房增大者亦常发生房颤房颤发生与患者年龄左房大小和病变轻重有关年龄较大者房颤较多见;左房壁肌有中度以上纤维化者约%发生房颤如左房壁肌有广泛纤维化
%发生房颤 房颤时心排血量可下降%~%约%~%的房颤患者可突然死亡 在二尖瓣病变中其它心律失常有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房性早搏等 约%的主动脉瓣狭窄病例可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或左束支传导阻滞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约/~/的病例可发生P_一R间期延长室性早搏也不少见 风心病晚期病例特别是心肌有严重病变时可发生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二尖瓣手术常可诱发心律失常应注意预防
五、心脏瓣膜病对血压产生影响的原因是什么?
心脏瓣膜病对于血压的影响主要看情况,心脏有四个瓣膜,因为瓣膜的原因造成血液排出的障碍,理论上讲血压是降低的,这个影响最多的还不是血压的降低,主要是心脏功能的不全,心排出量的减少,在主动脉瓣的疾病影响也可以引起血压的升高,比如一个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人,在心脏舒张期的当中,大量的血液回流,就造成了心脏前负荷的增加,在第二次收缩的时候会排出比平时更多的血液,就造成了一个血压的增高,但是这个增高不完全是像他应该的全向流动,而是在心脏舒张的时候他会有回流到心脏里面,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无效的摄血,所以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但是全向血流是不减少的,心脏的做功很多,但是有效循环的效果不够。
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早期二尖瓣狭窄,比较轻度的,心脏也没有房颤,二尖瓣瓣叶的质地还可以,仅仅是交接粘连就可以做二尖瓣球囊扩张,或者是做二尖瓣闭式扩张。介入的方法只能是有一时的疗效,最终瓣膜还是要换掉的。如果病人比较严重的话就要做二尖瓣置换。换瓣治疗的瓣膜分两种,一种是生物材料做的叫做生物瓣,一种是金属材料做的叫做机械瓣,两种瓣膜各有利弊。生物瓣的优点是手术以后只需要口服半年的抗凝药就可以了,他的生活质量是比较好的,没有抗凝治疗带来的相关并发症,生物瓣的缺点是它有使用的寿命,一般在15年左右。机械瓣没有寿命的问题但是要终生进行抗凝治疗。
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心脏瓣膜病的药物治疗是适合中度以前,比较轻的心脏瓣膜病,还达不到手术治疗的标准的时候,只能是用药物来控制和改善症状。药物包括:强心的比如地高辛之类的,利尿剂,扩血管,对症处理的一些药物,最主要的是强心、利尿药。
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在80年代国内出现了:经皮球囊导管瓣膜扩张成形术:适于单纯二尖瓣狭窄中度狭窄瓣口面积
-cm
2无明显关闭不全无房颤与血栓。这种治疗现在也还在用,但是它也有一定的指征,有些病人可以做,有的不可以做,成功率还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扩张的不行,还是可以考虑手术的。扩张对缓解病情是有好处的,有些病人比如扩张了4或5年或10几年,瓣膜可能是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又狭窄了,可以再次考虑手术。
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适于联合瓣膜病变或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瓣膜钙化呈漏斗型狭窄;二尖瓣分离术后再狭窄,是针对中度以上的瓣膜病变。根据病变类型可以选择瓣膜置换,就是把原来的瓣膜切掉,然后换一个人工瓣;如果他的瓣膜大体上是好的,或者根据病变类型也可以采取修整的办法。就好像是拿门来比较,如果门可以修整好的话就尽量的修整保留原来的门。如果是整个门框都坏了,就干脆给它全部换,原来是木头的现在换成不锈钢的,是一样的。
七、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预防
换心脏瓣膜,不一定要开胸 篇6
如心脏瓣膜,它有维持血液正常流动作用,包括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其中,主动脉瓣病变是常见的瓣膜病,对于主动脉瓣膜严重关闭不全或者严重狭窄的患者,均需要手术治疗,治疗方法主要为主动脉瓣瓣膜置换。几十年来,传统的主动脉瓣置换术疗效确切,安全成熟,手术死亡率极低,得到广泛应用。
但对于高龄、合并其他疾病、手术风险大的患者,传统换瓣术就有局限,因为这些患者不能耐受常规手术的创伤与打击(传统换瓣术需要开胸进行),调查显示,在欧洲有相当多的高风险瓣膜病患者,医生不建议其接受外科手术。有些患者,出于对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和伤口的恐惧心理,也不愿接受传统手术。对这些人而言,需要考虑其他应对之策。
于是,科学家不断摸索替代治疗方案。
1992年,丹麦Andersen等的开拓性研究证实,经导管植入人工主动脉瓣膜具备可行性;2002年,法国Cribier等完成了首例经皮人体主动脉瓣移植术,他们成功在人体内植入1枚经球囊支架释放的牛心包主动脉瓣膜装置,成功开启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临床应用的先河。
目前,欧洲很多个心脏中心已开展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死亡率非常低。在我国,这一技术刚起步,只有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开始尝试该手术,不过结果还是喜人的。前不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成功为2例不能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施行新手术,即通过“不开胸”的方式置入国产主动脉瓣装置。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由于创伤小、恢复快,对于高危、高龄患者来说是很好的选择,也是心脏微创外科发展的大趋势。相信随着技术发展,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会逐步完善,服务更多患者。
虽然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有低风险、恢复快等优点,但仅局限于部分患者,并不是所有人都适用。而且该手术总体来说尚处于临床实验阶段,适应证的把握十分严格,仅当LogisticEuroScore评分系统预测患者常规手术死亡率≥20%,才考虑采用此术式。
而且需要认识到,该技术并非万无一失,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可能会封堵住冠状动脉开口,造成冠状动脉阻塞;由于手术在血管中操作,如碰到血管壁,容易使栓子脱落,造成栓塞;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主动脉瓣环破裂、血管破裂及与穿刺相关的一些问题。所以,选择手术仍要慎之又慎。
编辑/李宇杰 jtyy6728@163.com
心脏瓣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本院心血管外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64例。其中男29例,女3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36.4±10.7)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6.7±2.5)年;心功能NYHA分级:16例为Ⅱ级,40例为Ⅲ级,8例为Ⅳ级。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临床症状及X线胸片确诊存在肺动脉高压合并症。用超声心电图对肺动脉收缩压(PASP)值予以测量,依据肺动脉高压程度分为轻度组(22例,PASP35~50 mm Hg,1 mm Hg=0.133 k Pa)、中度组(24例,PASP51~70 mm Hg)及重度组(18例,PASP>70 mm Hg)。
1.2 手术治疗
64例患者均接受瓣膜手术治疗,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开展中低温体外循环。全部选择膜肺,将白蛋白添加至体外循环预充液内,为保护心肌将高浓度钾含血停搏液灌注至冠状动脉口或主动脉根部,冰屑对心脏表面行降温处理。置换二尖瓣时将瓣下结构尽量保留,术中对三尖瓣予以常规探查,若关闭不全则开展Kay’s成形术或De’Vega法环缩术,若三尖瓣关闭不全为重度者行环形成形术。心脏复跳后开展注水试验对三尖瓣关闭程度予以判断,复温后对部分患者开展超滤,结合患者红细胞压积、血容量对超滤滤出量及速度予以选择。心脏复跳后即刻给予5~10μg/(kg·min)多巴胺及0.5μg/(kg·min)硝普钠或硝酸甘油。重度组常规加用0.5μg/(kg·min)米力农,若术中难以脱离体外循环机则加用0.05~0.15μg/(kg·min)肾上腺素与0.1μg/(kg·min)前列腺素E1,术后循环稳定后可逐渐减少上述药物剂量。对重度组患者术中常规将临时起搏导线放置好。术后开展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监护,强化呼吸道管理,重度组将呼吸机辅助时间适当延长,给予药物对心肺功能予以改善,并开展降肺动脉压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重度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1%,高于中度组的29.2%和轻度组的4.5%;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轻度组比较,aP<0.05;与中度组比较,bP<0.05
3 讨论
心脏瓣膜病为我国成人发生率最高的心脏病,该病有复杂病因,如感染性心内膜炎、退行性变、风湿性心脏病及外伤致腱索断裂脱垂等[2],其中最主要的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发生器质性病变后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明显,此时需开展手术治疗。当前外科手术为本病首选疗法,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可明显改善其心功能与血流动力学,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心脏瓣膜病易合并肺动脉高压,因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等间接或直接将肺血管容量负荷改变,导致肺血管长时间处于被动重建过程后诱发肺动脉高压。此类患者肺组织结构出现内膜纤维化或肌性肺动脉中层增厚等病理变化,可能关联于肺静脉压上升致使血管内膜水肿与肺间质等[3]。肺组织病变严重程度直接受到肺动脉高压影响,但多数患者为轻中度肺血管病理改变,不致于阻塞血管腔。
长期肺动脉高压与肺间质水肿反复发作会改变肺组织结构,升高肺血管阻力且减退呼吸功能,进而增加手术风险。但重度肺动脉高压不会直接影响死亡,只需开展围术期心肺保护工作,可将肺动脉压力有效降低,强化心肺功能,确保手术成功率。研究称[4]肺动脉压力正相关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重度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1%,高于中度组的29.2%和轻度组的4.5%;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该结论。术后及时开展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可对肺部并发症予以有效防治,为此术后应尽早止痛镇静且充分供氧,将不必要的刺激减少,将辅助呼吸时间适当延长,强化呼吸道管理,若有必要将气管切开。这样一来多数患者术后肺动脉高压会降低,但受到术后疼痛、心功能降低、缺氧及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增加肺阻力影响肺动脉高压仍无法恢复正常[5]。此外,持续肺动脉高压会加重右心负荷,扩大右心甚至损害右心且不可逆,对扩大三尖瓣环恢复产生影响,导致恶性循环[6],为此在术中还需对三尖瓣予以常规探查,若关闭不全明显则将三尖瓣反流纠正,可改善右心功能,将远期疗效增强。
综上所述,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较好,但术前肺动脉高压水平正相关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此需开展围术期肺动脉高压监测与处理工作,以强化手术效果,改善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依据肺动脉高压程度分为轻度组(22例)、中度组(24例)及重度组(18例),均采用瓣膜手术治疗。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 重度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1.1%,高于中度组的29.2%和轻度组的4.5%;中度组高于轻度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较好,但术前肺动脉高压水平正相关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此需积极降低肺动脉高压。
关键词:瓣膜手术,心脏瓣膜病,肺动脉高压
参考文献
[1]罗业春.70例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瓣膜手术疗效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2,9(5):37-38,41.
[2]赵科研,尹宗涛,李新民,等.老年瓣膜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行瓣膜手术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1):6091-6093.
[3]刘桂栋,曾凡强,李伟,等.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瓣膜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3(34):98-99.
[4]常新,李红卫,赵根尚.老年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行瓣膜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3):670-672.
[5]刘子由,唐志贤,田承南,等.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瓣膜手术的临床分析.江西医药,2015(8):769-770.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麻醉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 女29例。年龄32~63岁;体重41~105 kg。NYHA心功能Ⅲ-Ⅳ级, 心胸比0.69~0.92, 左室射血分数33%~68%, 左室舒张末期心腔内径60~91 mm。肺动脉收缩压 (PASP) >60 mm Hg者33例;合并心房纤颤者38例。手术种类:二尖瓣置换16例, 主动脉瓣置换9例, 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13例, 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右房折叠2例。
1.2 术前准备
①控制心衰、强心利尿, 改善心功能;②纠正电解质平衡、使血钾维持在正常水平;③间断吸氧, 纠正慢性缺氧。
1.3 麻醉方法
术前用药:吗啡10 mg、东莨菪碱0.3 mg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入室常规面罩吸氧, 监测ECG、SpO2、建立连续动脉压监测。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 mg/kg, 依托咪酯10~20 mg, 维库溴铵0.08~0.1 mg/kg, 芬太尼5~10 μg/kg。气管插管后行深静脉穿刺置管, 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麻醉维持: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镇痛量25~35μg/kg, 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维持肌松, 辅以七氟醚1~3%吸入, 丙泊酚4~10 mg/ (kg·min) 静脉微量泵输注维持麻醉深度。麻醉机控制呼吸。根据呼气末二氧化碳 (PETCO2) 调节呼吸参数, 维持PETCO2:32~35 mm Hg。监测体温、尿量及血气等参数。
1.4 体外循环 (CPB) 管理
采取中低温CPB, 鼻咽温25~30℃, 中度血液稀释 (HCT0.18~0.25) , 心肌保护:主动脉根部和/或左右静脉冠状窦灌注4:1高钾温血停跳液, 首次剂量15-20 ml/kg, 间隔30 min灌注10 ml/kg, 心脏局部冰屑降温保护心肌。维持平均动脉压50~80 mm Hg, 本组体外循环转机时间64-2 14 min, 阻断主动脉时间31~165 min。
1.5 术中处理
麻醉后即输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3~8 μg/ (kg·min) 支持心功能, 肺动脉高压者输注硝酸甘油0.5~1.0 μg/ (kg·min) , 心脏复跳后视情况加用米力农:负荷量25~75 μg/kg, 10 min内缓慢静脉注入, 维持0.25~1 μg/ (kg·min) 输注。心律失常者胺碘酮:负荷量3 mg/kg, 然后以1~1.5 mg/min维持, 6 h后减至0.5~1 mg/kg, 一日总量1200 mg。以后逐渐减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以达到扩张血管, 增强心肌收缩力的目的。术后适量给予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功能几延长呼吸支持时间。
2 结果
2.1 血压、心率变化
麻醉诱导期心率与诱导前比较无明显变化 (P>0.05) 而血压降低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动脉血气分析及CPB变化 (见表2) 。
注:与麻醉前比较,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麻醉前比较**P<0.05, 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 心脏复苏过程 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22例, 19例经电击1次后复跳, 7例电击2次以上复跳, 术后1例复苏无效死亡, 术后安装心外膜起搏导线25例, 其中8例术后以起搏器维持心率, 47例安全转至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3 讨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一般病程长, 术前常有反复心力衰竭史, 心肺功能受损严重, 尤其是心肌收缩力和能量储备功能下降, 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降低, 术中会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低心输出量、心脏复苏困难甚至不复跳, 围术期死亡率高。麻醉处理关键是在围手术期尽量保护各种代偿机制以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1]。
3.1 完善术前准备
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及心肺功能, 伴有快速房颤者注意控制心率。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并由于利尿剂的应用及摄入不足、特别警惕低血钾症[2]。本组由于术前的积极治疗, 除一例死亡外, 其余都较顺利的度过了麻醉手术关。
3.2 选择对心肌及循环抑制轻的麻醉剂
此类患者心功能差, 多半有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改变, 对抑制心功能的药物较敏感。对于药物的选择、给药速度、浓度以及给药时机都要合理掌握。本组采用小剂量分次给药的方法, 适当延长诱导时间, 以芬太尼为主辅以咪唑安定及依托咪酯、利多卡因、维库溴铵诱导 (诱导时可给少量的正性肌力药, 在维持循环稳定的前提下保证足够的麻醉深度) , 既达到镇痛、抑制应激反应, 又不至于因其严重的心肌抑制。术中要做到合适的麻醉深度, 减轻机体的应激反应, 又要防止麻醉过深导致血压下降, 心律紊乱而加重心肌损害。
3.3 术中应做好心肌保护及体外循环
良好的心肌保护不但是手术成功的基础也是直接影响术后能否顺利恢复的关键环节之一[3]。心表面覆冰屑, 采用含血高钾停跳液灌注 (血液与晶体液的比例为4:1) , 使心脏停搏于有氧环境, 心肌细胞无氧酵解降低, 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4]。尽量缩短阻断主动脉时间, 对于心脏复苏时出现持续性时颤, 经反复电击难以除颤者, 应注意是否存在灌注压过低、高钾血症, 酌情给予利多卡因、胺碘酮后再电击除颤, 必要时从新阻断灌注, 有助于心脏复苏[5]。辅助循环时间要足够, 一般认为辅助循环时间应为主动脉阻断时间的1/3~1/2。停机标准:①鼻咽温度及肛温>37℃及35℃;②Hb>80 g/L;③MAP>70 mm Hg;④血气参数正常, 血钾4.5~5.5 mmol/L;[5]ECG无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心率>90bpm;⑤术野无活动性出血。
3.4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本组麻醉后, 即微量泵静脉输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支持心功能, 以维持循环稳定。心脏复苏后, 联合使用多巴胺、肾上腺素和硝酸甘油等血管活性药物以达到扩张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维持循环稳定的目的。部分心率失常的患者, 静脉泵注胺碘酮。
3.5 术后呼吸支持治疗
有严重的肺动脉高压患者应采用机械通气 (PEEP) 呼吸, 适当延长辅助呼吸时间对维护和改善心肺功能极为重要。本组适当延长呼吸支持时间, 一般在24~48 h, 并发呼吸或其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辅助呼吸时间更长。
参考文献
[1]吴清玉.心脏外科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43.
[2]胡小琴.心血管麻醉及体外循环.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716.
[3]刘秀文, 陈月文.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麻醉体会.中国药物与临床, 2009, 9 (1) :67-68.
[4]刘玉妍, 刘琴湘, 李嘉维, 等.8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体会.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03, 2 (3) :696-697.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出院指导 篇9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4~2006年共收治31例瓣膜置换术患者, 其中, 男22例, 女9例;年龄最大61岁, 最小26岁。
2 指导方法
采用当面向患者及家属宣教健康教育知识, 或通过电话、随访、发放出院指导册等方法使患者及家属掌握饮食、药物、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3 指导内容
3.1 心理
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患者家属给予支持、鼓励、形成良好家庭氛围。告诉患者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良好的心理状态便于疾病的康复, 并且能调动机体的潜能, 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增强抗病能力, 保持健康状态。而不良的情绪则可能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 促使疾病的产生和病情的变化[2]。
3.2 康复活动
术后半年内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 回家后可自行料理家务、定时步行、上下楼梯、做保健操等, 锻炼可多样化, 以不引起心悸、气促为度, 注意劳逸结合, 可根据自身耐受适当锻炼, 但不要劳累, 3个月后可根据体力、心功能、工作性质进行半天工作, 术后3~6个月可适当增加活动, 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 心功能较差者遵医嘱行事, 不可勉强。6个月后在取得医生同意的情况下, 可以恢复全日轻工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外伤和其他引起出血的因素, 避免受凉感冒。
3.3 婚育指导
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的改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但心脏功能及全身情况尚未完全恢复, 不宜过早开始性生活, 如果已经能爬二层楼梯, 可以恢复性生活, 换瓣术后患者心功能和体力均恢复良好可以结婚。女性患者术后2年内应该避孕,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避孕不宜选用避孕环, 以免引起慢性
152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炎症形成病灶, 可服用避孕药或应用避孕工具, 换瓣术至少2年后, 全身情况良好, 方可怀孕。
3.4 饮食
服用利尿剂者应补充钾类, 前3个月应注意控制饮水量, 3个月后可逐渐过渡到正常, 避免过度饮水和暴饮暴食, 饮食应注意多样化, 少量多餐, 进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钾较多的饮食, 避免便秘, 避免过饱。禁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心功能差的患者要限制钠盐的摄入, 服用利尿剂的患者, 应注意观察尿量及体重的变化, 保持摄入量及尿量基本平衡。
3.5 用药
生物瓣一般抗凝治疗3~6个月, 机械主动脉瓣术后抗凝治疗2~4个月, 机械二尖瓣术后需终生抗凝治疗, 服药期间不能擅自更改抗凝药的剂量。 (1) 口服华法林要定期抽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来调节药量, 患者出院后1周左右务必到医院复查凝血酶原时间, 若凝血酶原时间值在治疗要求范围内, 则不改变华法林剂量, 术后1个月内每周复查1次凝血酶原, 术后第2个月每2周复查1次, 术后第3个月起如凝血酶原值稳定后则每月复查1次, 6个月后病情稳定者延长至3个月1次, 一年后3~6个月1次。更改华法林剂量则需1周左右复查血凝血酶原值, 以后每隔2周复查1次凝血酶原值, 如连续3次均在治疗范围, 可2~3个月复查1次凝血酶原值。 (2) 抗凝药要在每天晚上固定时间服用, 若当晚忘服, 可于次日早上补服原剂量抗凝药。在服药期间要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有黑便、血尿、皮肤瘀斑、呕吐出咖啡样物、鼻出血或牙龈出血、女性患者月经过多等现象, 应及时就诊, 复查凝血酶原, 在医生指导下减少抗凝药用量。 (3) 服用强心药者, 要进行自我观察是否有洋地黄中毒症状, 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烦躁不安、乏力、黄绿视等, 心率﹤60次/min等不适或不明问题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4) 在服用抗凝药期间应用其他药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有的药物与华法林有拮抗作用, 使凝血酶原的时间缩短, 如维生素K、巴比妥类、雌激素、口服避孕药等。有的药物与华法林有协同作用, 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如解热镇痛药、氯霉素、广谱抗生素、长效磺胺、水杨酸类等。菠菜、青菜、胡萝卜、番茄、猪肝等会减弱抗凝作用, 应单独食用, 酒精会增强抗凝作用, 应戒酒[3]。 (5) 有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均需及时有效的治疗, 如需拔牙或小手术等必须使用抗菌素, 因为细菌一旦进入血液会导致心内膜炎, 影响人工瓣膜的活动度或因栓子脱落而造成栓塞[4]。
4 总结
通过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系统化的出院指导, 使患者认识到出院指导知识的重要性, 切实掌握指导内容,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康复治疗, 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命起到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出院指导对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重要性。方法:对31例患者进行出院宣教, 使其掌握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饮食、用药、疾病观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表现, 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结果:31例患者掌握了用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和预防能力, 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及时系统地对患者进行出院指导, 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提高远期生存率、提高生命质量至关重要。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出院指导,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爱青, 孙明英.出院指导, 不容忽视[J].实用医技杂志, 2004, 11 (10) :758.
[2]李春梅, 冯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出院指导[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5, 33 (1) :141-142.
[3]王琴, 胡依萍, 杨建英.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健康教育[J].江西医学学报, 2006, 46 (1) :171-173.
150例心脏瓣膜病冠脉造影分析 篇10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冠脉造影,瓣膜退行性病变
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50例瓣膜病患者术前行颈动脉超声、冠脉造影检查, 旨在探讨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瓣膜性心脏病患者150例, 男102例, 女48例, 年龄62.4岁±4.3岁。合并高血压病50例, 糖尿病43例, 高脂血症37例, 吸烟52例, 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 (男性年龄<55岁, 女性年龄<65岁) 5例。所有患者均有活动后胸闷、胸痛病史, 心功能Ⅱ级或Ⅲ级, 术前常规行颈部血管超声, 采用Junkins法经股动脉行冠脉造影。
1.2 冠心病诊断标准
冠脉造影左右冠状动脉管腔狭窄≥70%, 左主干管腔狭窄≥50%判断为冠心病。
1.3 颈部血管超声
应用HP5500型超声仪, 7 MHz~10 MHz高频线阵探头检查受检者颈总动脉主干 (分叉处近心段1.5 cm) , 及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分叉以上1 cm) , 多方位多角度仔细观察管壁及管腔通畅情况, 尤其注意观察内膜是否光滑、有无斑块存在。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 及斑块大小等。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型及等级积分[1]
正常:内膜无增厚, IMT<1.0 mm, 0分;Ⅰ型:内膜局限性增厚, IMT≤1.2 mm, 1分;Ⅱ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但未造成明显狭窄, 2分;Ⅲ型:20%≤管腔狭窄<50%, 3分;Ⅳ型:50%≤管腔狭窄<90%, 4分;Ⅴ型:血管完全闭塞, 5分。斑块Crouse积分法[2], 将斑块定义为IMT大于1.2 mm。不考虑各个斑块的长度, 而将各个孤立性斑块的最大厚度相加, 得到两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之和为斑块总积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 t 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病因心瓣膜病与并发冠心病的关系
138例不合并冠心病患者中非退行性瓣膜病107例 (95.5%) , 退行性瓣膜病31例 (81.6%) ;12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非退行性瓣膜病5例 (4.5%) , 退行性瓣膜例7例 (18.4%)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冠脉造影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关系 (见表1、表2)
颈动脉斑块的敏感性为83.3% (10/12) , 特异性为85.5% (118/138) 。
3 讨论
Lose等[3]报道, 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发病率约12.2%, 陆泳等[4]统计145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 其中非风湿性原因合并冠心病高达20.0%, 风湿性原因合并冠心病仅为3.8%。与本文非退行性原因合并冠心病的4.5%基本一致。而与国外报道有一定的差异, 考虑可能与种族等因素有关。因而对于国人瓣膜病术前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的年龄标准可适当提高。
冠状动脉硬化和颈动脉硬化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 且二者常同时受累[5], 因此临床上可以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来推测相应的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本研究发现,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均明显高于冠脉造影阴性组, 因而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筛选过程中排除冠心病的依据。本研究冠脉造影结果与超声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发现颈动脉超声斑块对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3.3%, 特异性为85.5%, 说明超声检出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就应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病变, 因而对于瓣膜性心脏病怀疑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可以先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排查冠心病。此外超声技术具有无创、方便、重复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且目前技术成熟, 操作简单, 能清晰的显示颈动脉病变程度。因此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来预测冠心病是一种方便可行的方法。针对国人目前的瓣膜病术前检查指标, 年龄指标应适当提高, 若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 应冠脉造影前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术前筛查已进一步判断动脉硬化情况。
参考文献
[1]黄铮, 龚兰生, 施仲伟, 等.颈动脉超声结合危险因素来调查冠心病高危患者[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 (3) :16-18.
[2]Crouse JR.Evaluation of a scoring system of extracranial carotid-atherosclerosis extent with B-mode ultrasound[J].Stroke, 1986, 17 (2) :270-275.
[3]Lose VJ, Gupta SN, Joseph G, et al.Prevalence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re helt disease in the current era[J].Indian Heart J, 2004, 56 (2) :192-131.
[4]陆泳, 何奔, 孙宝贵, 等.心脏瓣膜病145例冠脉造影分析[J].中华实用医学, 2003, 5 (6) :37-38.
相关文章:
心脏教案02-10
干细胞输注治疗心脏病显示前景02-10
心脏破裂02-10
产品生命周期及相关策略02-10
脑膜瘤术后护理60例分析02-10
心脏猝死02-10
心脏功能02-10
心脏急症02-10
超声心脏02-10
心脏缺损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