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教学的基础, 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载体。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基础建设之一。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
1 我国课程建设的已有方法
本文拟通过对2003年至2007年的课程建设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相关文献的解读, 归纳出目前我国课程建设的方法及其操作策略, 以资借鉴。
1.1 名师法及其操作策略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名师法的操作策略强调充分发挥知名教授的带头作用, 即课程建设就是向名师要质量。根据课程性质和开课率, 遴选1至3名知名教授作为课程建设的负责人, 要求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主持教学改革课题、编写本科教材等, 发挥带头人作用, 以名教授的光环效应和示范效应来提高教学质量。名师法在我国一些著名院校已有充分的实践。吕浩雪等在总结南京大学精品课程实践经验时指出, 由于一大批名教授参与本科教学和主持本科精品课程建设, 给南大本科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教学质量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 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1]
1.2 传统优势法及其操作策略
该方法认为课程是一种文化的传递, 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以课程的传统优势为基础, 与时俱进、不断补充新的内涵, 形成符合时代标准的高水平课程。
传统优势法的操作策略其实就是在课程原有基础上的深入建设, 根据课程建设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课程特色, 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湖南大学在“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建设过程中, 尤其注意发挥地缘优势, 形成课程特色。学校在毛泽东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雷锋纪念馆等地, 建立“湖南大学德育教育基地”, 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切身体验, 在环境的无声教育中达到育人目标。
1.3 教研相长法及其操作策略
该方法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紧密相连的, 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必须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成果和学科建设成果将推动教学向纵深发展, 提升课程内涵和质量。
教研相长法的操作策略是指在课程建设过程中, 做到以教学引领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程教学之中,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通过科研实践, 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践, 对某些理论或假说提出质疑, 发掘新的研究思路。王小川等在总结华中科技大学病理生理学课程建设经验时指出,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创建高水平课程的原动力。该校病理生理学课程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科研, 该课程于2004年成功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
1.4 教学方法创新法及其操作策略
该方法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 对于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程教学中, 尽管课程内容富有特色, 如若没有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往往难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也将无从谈起。因此, 在教学中应根据课程特点, 灵活地运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 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创新法的操作策略是指根据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 切实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运用“五结合”教学法, 努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 要根据教与学的要求, 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 灵活地、因效果制宜地选用教学手段。
1.5 以评促建法及其操作策略
该方法认为课程评价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它既是课程建设的目标, 又是课程建设的内容, 通过有效的课程评价能够达到对课程建设实施效果的检验并修正课程建设, 从而保证课程建设朝既定目标发展。
以评促建法的实施主要采取以下操作策略:首先, 确定课程评价要素。其次, 确定课程评价要素在评价体系中的标准与权重。第三, 课程评价与反馈。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在于奖惩, 而在于评价结果的反馈, 以便课程建设者做出相应调整, 促进课程建设质量的提高。
1.6 管理促建法及其操作策略
该方法认为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大量的管理问题, 只有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 要使课程建设行之久远, 必须建立有效的课程建设管理机制。陈彬指出,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学校管理层在组织和推动课程建设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责任, 从而推动课程建设正常有序的发展。[3]
课程建设的管理除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课程考核的组织、学生成绩的评定等管理外, 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 (如建设课程的立项、制定建设计划、检查评估等) 、场地设备的建设等,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的参与。课程建设的管理是需要管理部门和课程建设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 只有双方协调一致才能保证课程质量的稳步提高。
2 对地方性高校的启示
目前高校的课程建设实践一般是从已有优势出发开展建设, 名师法适合大家云集的高校, 传统优势法适合有一定积淀的老牌大学, 教研相长法适合拥有较强科研实力的高校, 教学方法创新法适合于硬件齐备的大学, 以评促建法适合课程建设已有一定基础的高校, 管理促建法适合有相当管理经验的大学, 虽然各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但对于课程建设相对薄弱的高校而言还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学校要发展, 加快课程建设的步伐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通过对已有课程建设方法的解读, 可以给地方性高校的课程建设有如下启示。
2.1 课程建设应重视结合课程、学校实际
任何课程的建设都是立足于现状的建设,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课程的建设方法是课程建设与质量的中介, 总结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但已有方法都是在具体条件下产生作用的, 因而, 应在借鉴已有方法和总结本校经验的基础上, 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建设方法。
2.2 课程建设应重视师资的优化组合
年轻的地方性高校缺乏名师或者只有凤毛麟角的名师, 但它有一支充满朝气的年轻教师队伍, 是否可通过人员整合来弥补名师缺乏的不足。在师资建设上, 可以“个体建设”与“群体建设”并进, 一方面有计划地培养、引进名师, 另一方面, 形成、优化梯队结构, 以“群体”的形式发挥更大的作用,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课程建设队伍。本校自身培养的教师队伍相对于引进的团队而言, 历时稍长, 但与学校文化紧密融合, 稳定性较强。
2.3 课程建设应重视发掘特色
年轻的地方性高校课程本身无明显优势, 是否可寻找有潜力的课程实行优化组合, 形成课程特色。即课程建设不停留在某一门课的建设, 而是将有相关性的课程科学整合, 互相支撑, 优势互补, 形成组合科学合理、富有特色的优化课程组, 以利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地方性高校, 课程建设需要而且必须走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道路, 只有如此课程建设才能行之久远, 课程质量的提高才能真正实现。
摘要:目前, 我国部分知名院校凭借其各方面优势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目前课程建设方法的总结, 以期对地方性高校的课程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课程建设方法,操作策略,地方性高校
参考文献
[1] 吕浩雪, 陈云棠, 张大良, 等.名师名课名教材——南京大学“三位一体”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11) :22-23.
[2] 王小川, 王建枝.创建国家精品课程的思路与举措[J].医学教育, 2005, (1) :15-16.
[3] 陈彬.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1) :90-91.
相关文章:
日本家电行业的转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2-14
新经济及其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02-14
仪器服务器02-14
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02-14
内科老年患者的综合护理初探02-14
瑞吉欧方案教学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02-14
人本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02-14
欧洲地质公园网络科普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02-14
南宋四大书院教学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