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应如水作文

关键词:

女子应如水作文(共7篇)

篇1:女子应如水作文

女子应如水作文

高耸的高山,高大而坚韧,是男人的气度;汤是流动的、进取的、平静的,这是女人的态度。

女儿是水做的血肉。这是曹雪芹对弱女子的描写。女人要柔软如水,挑战世界要坚定。

女人要像水一样,要学会谦让和谦让。

水往低处流,夫妻无争,天下谁能与之抗衡?所以女人要像水一样,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他一生以服务社会为荣,淡泊名利,默默奉献。安易如一生以写作为荣,伴随着贫穷,保持着简单和朴素。她们都是水一样的女人,毫无争议地受益于一切。

女人要如水,要学会水的坚韧和不屈。

黄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堂,进入海洋,永不回头。黄河的水沿着九曲河蜿蜒而下,变成了涓涓细流的大趋势。水滴下来,石头最终还是会碎,坚持很重要。世上没有比水更温柔的,也没有比水更美好的。因此,的.女性应该像水一样,学会坚持,学会坚强,轻松积聚力量。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她扼住命运的咽喉,点亮人们的心灵,让人听到爱的呼喊。王昭君在沙漠里,明知道她现在已经在黄色的黄昏井里变成了绿色的坟墓,他依然坚强执着。她们都是水一样的女人。

女人要如水,要学会水的公平和博爱。

水是公平的。无论是汪洋大海还是涓涓细流,它都毫不犹豫地奔跑着。水是万能的。云树缠纸纱,道卷霜雪,塑造钱塘江大观;云梦山谷的雾气笼罩了岳阳城,形成了洞庭湖的烟波。水滋润土地,养育成千上万的生命。所以,女人要像水一样,表现善良,献爱心。宋庆龄作为**,即使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战火之后,也不得不照顾孩子。她打开她的房子,让孩子们在她自己的家里奔跑玩耍。像水一样的女人心胸宽广。

女人要如水,善解人意,谦和忍让,不屈不挠,公平宽广。

篇2:女子应如水作文

听,水还在潺潺。

随着这水声,伴着这水声的两岸,又有着多少如水的女子。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一些似真非真的面孔,打动着每个人的心灵。

她,西湖边一位似梦的女孩。

诗人白居易也曾是她的钦仰者:”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西湖是美的,西湖两岸的人也是美的。

大家都说西湖是天下最美的女孩,殊不知西湖这水美之处,还有着一个苏小小,还有着一个似梦却又非梦的女孩。一个痴情如水,同样也是一个女孩。

小仲马的茶花女,大抵如此,但是她远比玛格丽特活得更加潇洒,人生是该如此。

忧郁似水,灵性似水。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黛玉注定是忧郁的。早在三生石畔时,她得以甘露滋润,受天地之精华,遂脱了草木之身,幻化人形,为报达灌溉之情下世为人。”我把这一生的眼泪给了他,便也偿还得过他了。“这也注定了她为了那个”无故寻怒觅狠,有时似傻如狂“的花花公子流尽了一生的`眼泪。

水吟诵着这些曼妙的诗句,幻想着一个个历史的美梦。

水滑过她们瘦小却又偏偏不失美韵的面孔,似虚非缈,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分外耀眼。

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单薄而孤独的背影,独自坐在靠着水最近的地方,看着天上并不闪亮的孤星,仿佛融入了这淡美的景色中。眼眸中似乎又有着几滴甘露摇摇欲坠。忽的,又勾起晶莹的嘴角,刹那倾城。

她们是水,也是最晶莹最剔透的水,一滴一滴的滴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被掩,被盖,同时也莫名的相互斥着。抬眸,忘眼星空,曾经的光芒黯淡了,消失了。水仍然在淌着,奇妙的是,时而便是波涛汹涌,势气大起,时而却又是平静宜人,容不得一丝涟漪激起。

水的世界便是这样,有汇聚洪水之势,却又是脆弱的让人胆战心惊,舍不得去触碰那份真实,却又飘渺无际的虚影。

篇3:现代女子教育应重修心养德

一、现实女子道德沦丧现象

近年来, 社会上女子道德沦丧现象激增, 大庭广众之下有的女子穿着暴露, 校园女子暴力事件频发, 大学女生堕胎现象严重, 众多女子择偶要求有房、有车、有存款, 有的女子甘愿成为已婚男子的情人, 女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屡见报端, 媳妇残害公婆现象逐渐增多, 甚至有亲生母亲卖亲生儿女, 有的女子因外遇而杀夫弃儿等等。凡此种种, 皆因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女子缺乏教育, 她们的道德行为没有得到规范。一些女子没有操守和坚持, 没有自尊, 她们的眼里只有房子、车子、“好日子”, 她们觉得那就是幸福人生。她们丧失了信仰, 在人生价值上陷入了迷惘, 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 转向功利主义, 片面追求物质利益。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必须重视对女子进行修心养德的教育。

二、我国古代女子教育状况

在中国历史上, 女子的教育是严格、系统且备受社会重视的。在中国古代, 对女子的教育主要通过书籍教育及家庭教育等途径。且在教育内容方面, 较为重视早教、人格、美德、妇道与母亲教育等, 重视女子的贤良、仁义、孝顺与慈爱, 注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西汉刘向编写的《列女传》, 是我国古代女子教育史上的第一本传记性质的教材。汉代女教育家班昭写成的《女诫》是与《列女传》相媲美的女子教育的范本。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可追溯至《礼记》的《曲礼》与《内则》。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 历代古圣先贤、祖师大德都非常推崇对女性的德行教育。我国母教传统历史悠久, 向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据《韩诗外传》卷九记载, “贤母使子贤也”, 即贤德的母亲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并培养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贤母名母, 她们遵守“妇道”, 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为国家培养出各类杰出人才, 使母亲的教育力量得以充分展现。《女范捷录》有云:“上古贤明之女有孕娠, 胎教之方必慎。故母仪先于父训, 慈教严于义方。”古德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 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由此可见母教的重要性。近代著名佛门大德印光法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 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曰:“教子为治平之本, 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 由于世少贤母, 有贤女, 则有贤妻贤母。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 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 当致力于此焉。”孙中山先生曾讲过:“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 家庭的盛衰看母亲。”

三、中外教育家论女子教育

中外近代教育家都特别重视女子教育。印度妇女教育家卡鲁纳卡兰也曾经说:“教育一个男人, 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 受教育的是几代人。”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国民的命运, 与其说是操在当权者手中, 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1995年9月5日, 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上,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纵观全球, 女子受到良好教育, 则女子富贵;女子富贵, 则其家庭富贵;家庭富贵, 则其国家富贵。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倡导女子教育, 他的惊人之论就是把女子教育与国富民强紧密联系在一起, 提出“欲强国必由女学”, “若推及天下积弱之本, 必自妇人不学始”。他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妇女没有知识, 缺乏教育;“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提出“欲强国必由女学”, 将对女子的教育与国家富强紧密地联系起来。梁启超的《论女学》, 更是开创近代女子教育之先河。1897年, 梁启超创办了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学, 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倡导女子教育, 另一方面, 在家庭教育方面起到示范表率作用。梁启超对四个女儿的教育非常重视, 并且身体力行, 为世人树立表率。在教育女儿方面, 梁启超有其自身的特点, 严慈并济, 对女儿的错误行为进行严格约束, 在教育中以宽厚为主, 重视对女儿道德及品行等方面的教育。 梁启超的四个女儿在其教育之下, 个个事业有成, 并成为爱国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蔡元培十分重女子教育, 他提出了 “女子不学, 则无以自立”“造就完全人格, 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养成女性高尚之品行, 造就共和国健全之公民”等崭新的女性教育思想。蔡元培对女性道德教育更为注重, 认为道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女性陋习, 对女性美德进行激发, 培养女性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激发女性的善良、仁爱及恻隐之心, 进而塑造女性高尚的品格。

四、女子教育的策略

近几十年来, 社会对于女性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当前社会的浮躁, 究其原因, 在于当代人缺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许多女性无视我国古代女子的传统美德, 为追求物质利益、寻求谋生路径, 出卖自己的灵魂。在她们的观念中, 物质远远高于精神, 致使她们的人文素质低下, 同时影响了社会对于女性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女德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对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稳定作用。如果社会女性均贤良淑德, 那么社会必定是祥和稳定的。因此, 从某种角度来讲, 女德教育是人类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因素, 是对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重视女德教育, 必定能有效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进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女性发展, 系于教育。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要让更多的女子成为变革的推动者, 就必须要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女子接受教育。女子素质, 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优化和提高国民素质, 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对女子人才的培养, 也就是要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女性。优化女子素质应重视以下“三修”。

1.修清静之心

通常情况下, 女性的虚荣心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物质性。在虚荣心的驱使下, 她们不安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 这类女性经常与他人比较, 不管是生活条件、 工作环境, 还是家庭状况、情感状况等, 如果自身条件优于他人, 则满心欢喜、炫耀骄傲;如果自身条件比他人差, 则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不论拿自身优势与他人劣势进行比较, 还是拿自身劣势与他人优势进行比较, 都展现出这类女性的虚荣与道德缺失。

《大学》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懥,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 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 则不得其正。”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当人有了情绪以后, 心就不能中正, 而心不正则身不修。 《大学》主要讲如何修身、齐家、治国, 直至平天下。 那么, 我们要如何理解“正心”二字呢?修身养性, 就是使人心灵纯洁、本性不受损害, 达到心态平衡、身心舒畅的状态。通过陶冶情操, 对自身情绪进行自我掌控, 对自身心情进行有效调节,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 不妄想、不嫉妒, 积极适应自然环境。在心情愉悦舒畅的状态下, 心态平和, 心理健康, 生理机制平和、有序, 进而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大学》中曾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对于人类而言, 正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宋代程颐曾讲道, 进修之术, “莫先于正心诚意”。朱熹也曾将“正心”视作“万世学者之准程”。以上古训均充分说明修心对人的重要意义。

修心的过程, 即人类回归本心的过程。不论何种修行, 离开“心”便难以维持, 所以说, 心是根本, 对人类的升降、沉浮起到决定性作用。“静则灵, 灵则慧。”“若是不静, 则见理不明, 省身不密, 一切皆浮。”也就是说, 修心, 首先就要修清净之心。要将自己的心沉下来、静下来, 调整好心态, 态度放平和, 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思考, 均应保持平常心。生活在社会环境中, 难免遇到名、 利、权、位, 对“名”应持平和之心, 对“利”应持知足之心, 对“权”应持敬畏之心, 对“位”应持淡泊之心。“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 恒念物力维艰。”也就是说, 修心, 还要修勤俭之心。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五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 作为中华儿女, 应继续发扬传统美德。

2.修自省之身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省也。”自省, 即自我反省, 省察自身的言行有何过失, 并对其进行适时纠正。 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奥古斯特 · 倍倍尔曾说的, “一旦人有目的地介入自己的发展, 人的身体活力和精神生活就会结出最丰硕的成果”。母亲的素质对子女今后的素质培养可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不论在为人处世、日常生活习惯上, 还是在知识修养、思想品德上, 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最为直接, 且最细腻, 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道德素质的发展方向, 甚至影响子女的人生。因此, 身为人母, 一方面需要对子女进行良好教育, 另一方面需要检查自身德行, 为子女做出良好表率。“孟母择邻”“岳母刺字”中两位母亲就是教育子女的模范。母亲素质越高, 对于子女的教育就有利。因此, 可以说, 母亲素质的提高, 预示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

3.修贤良之德

周朝时期, 三太德行, 照耀古今, 母仪天下, 为天下女子所效法。孟母三迁, 为国家培养出儒家 “亚圣”孟子;三国时期, 诸葛亮的夫人凭借自身才德辅佐于诸葛亮;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明大德, 善于劝谏, 以天下为重, 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

古人强调女子要有“四德”, 即德、容、言、工。其中德为道德, 居于首位, 可正身立本;容为相貌, 居于其次, 要求女子要端庄稳重, 不可轻浮随便;言为言语, 要求女子与人交谈时, 能明其所言, 并懂得何为该言、何为不该;工为治家之道, 要求女子要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相夫教子。

女子教育是能够挽救世道人心的灵丹妙药, 只要有更多的人为此作出努力, 就会对整个社会及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 也是最初的教育, 其中母亲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现实女子道德沦丧现象和我国古代女子教育状况, 提出女子教育的策略, 包括修清静之心, 修自省之身, 修贤良之德。

关键词:女子,教育,道德,修心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杨茂义.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3]杜学元.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5) .

[4]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6.

篇4:现代女子教育应重修心养德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也是最初的教育,其中母亲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现实女子道德沦丧现象和我国古代女子教育状况,提出女子教育的策略,包括修清静之心,修自省之身,修贤良之德。

[关键词]女子教育道德修心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8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中国女子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女子教育作为中国教育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予以充分梳理,剖析其教育现状,以此指导现代女子教育发展。

一、现实女子道德沦丧现象

近年来,社会上女子道德沦丧现象激增,大庭广众之下有的女子穿着暴露,校园女子暴力事件频发,大学女生堕胎现象严重,众多女子择偶要求有房、有车、有存款,有的女子甘愿成为已婚男子的情人,女幼儿教师“虐童”事件屡见报端,媳妇残害公婆现象逐渐增多,甚至有亲生母亲卖亲生儿女,有的女子因外遇而杀夫弃儿等等。凡此种种,皆因家庭、学校、社会对这些女子缺乏教育,她们的道德行为没有得到规范。一些女子没有操守和坚持,没有自尊,她们的眼里只有房子、车子、“好日子”,她们觉得那就是幸福人生。她们丧失了信仰,在人生价值上陷入了迷惘,把追求理想转向注重实惠,转向功利主义,片面追求物质利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对女子进行修心养德的教育。

二、我国古代女子教育状况

在中国历史上,女子的教育是严格、系统且备受社会重视的。在中国古代,对女子的教育主要通过书籍教育及家庭教育等途径。且在教育内容方面,较为重视早教、人格、美德、妇道与母亲教育等,重视女子的贤良、仁义、孝顺与慈爱,注重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

西汉刘向编写的《列女传》,是我国古代女子教育史上的第一本传记性质的教材。汉代女教育家班昭写成的《女诫》是与《列女传》相媲美的女子教育的范本。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可追溯至《礼记》的《曲礼》与《内则》。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历代古圣先贤、祖师大德都非常推崇对女性的德行教育。我国母教传统历史悠久,向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据《韩诗外传》卷九记载,“贤母使子贤也”,即贤德的母亲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并培养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贤母名母,她们遵守“妇道”,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各类杰出人才,使母亲的教育力量得以充分展现。《女范捷录》有云:“上古贤明之女有孕娠,胎教之方必慎。故母仪先于父训,慈教严于义方。”古德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由此可见母教的重要性。近代著名佛门大德印光法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曰:“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更为切要。”“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孙中山先生曾讲过:“天下的太平安危看女人,家庭的盛衰看母亲。”

三、中外教育家论女子教育

中外近代教育家都特别重视女子教育。印度妇女教育家卡鲁纳卡兰也曾经说:“教育一个男人,受教育的只是一个人;教育一个女人,受教育的是几代人。”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1995年9月5日,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上,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纵观全球,女子受到良好教育,则女子富贵;女子富贵,则其家庭富贵;家庭富贵,则其国家富贵。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倡导女子教育,他的惊人之论就是把女子教育与国富民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欲强国必由女学”,“若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人不学始”。他认为中国积弱的根本原因在于妇女没有知识,缺乏教育;“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提出“欲强国必由女学”,将对女子的教育与国家富强紧密地联系起来。梁启超的《论女学》,更是开创近代女子教育之先河。1897年,梁启超创办了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女学,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倡导女子教育,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起到示范表率作用。梁启超对四个女儿的教育非常重视,并且身体力行,为世人树立表率。在教育女儿方面,梁启超有其自身的特点,严慈并济,对女儿的错误行为进行严格约束,在教育中以宽厚为主,重视对女儿道德及品行等方面的教育。梁启超的四个女儿在其教育之下,个个事业有成,并成为爱国知识分子。

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蔡元培十分重女子教育,他提出了“女子不学,则无以自立”“造就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养成女性高尚之品行,造就共和国健全之公民”等崭新的女性教育思想。蔡元培对女性道德教育更为注重,认为道德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女性陋习,对女性美德进行激发,培养女性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激发女性的善良、仁爱及恻隐之心,进而塑造女性高尚的品格。

四、女子教育的策略

近几十年来,社会对于女性道德教育不够重视。当前社会的浮躁,究其原因,在于当代人缺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许多女性无视我国古代女子的传统美德,为追求物质利益、寻求谋生路径,出卖自己的灵魂。在她们的观念中,物质远远高于精神,致使她们的人文素质低下,同时影响了社会对于女性人才的进一步培养。女德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稳定作用。如果社会女性均贤良淑德,那么社会必定是祥和稳定的。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女德教育是人类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因素,是对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重视女德教育,必定能有效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进而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女性发展,系于教育。教育是实现平等、发展与和平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要让更多的女子成为变革的推动者,就必须要有平等的机会接受教育,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女子接受教育。女子素质,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优化和提高国民素质,尤其要重视和加强对女子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女性。优化女子素质应重视以下“三修”。

1.修清静之心

通常情况下,女性的虚荣心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与物质性。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她们不安于现实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这类女性经常与他人比较,不管是生活条件、工作环境,还是家庭状况、情感状况等,如果自身条件优于他人,则满心欢喜、炫耀骄傲;如果自身条件比他人差,则容易产生嫉妒心理。不论拿自身优势与他人劣势进行比较,还是拿自身劣势与他人优势进行比较,都展现出这类女性的虚荣与道德缺失。

《大学》写道:“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当人有了情绪以后,心就不能中正,而心不正则身不修。《大学》主要讲如何修身、齐家、治国,直至平天下。那么,我们要如何理解“正心”二字呢?修身养性,就是使人心灵纯洁、本性不受损害,达到心态平衡、身心舒畅的状态。通过陶冶情操,对自身情绪进行自我掌控,对自身心情进行有效调节,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不妄想、不嫉妒,积极适应自然环境。在心情愉悦舒畅的状态下,心态平和,心理健康,生理机制平和、有序,进而促进人体身心健康。《大学》中曾提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对于人类而言,正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宋代程颐曾讲道,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朱熹也曾将“正心”视作“万世学者之准程”。以上古训均充分说明修心对人的重要意义。

修心的过程,即人类回归本心的过程。不论何种修行,离开“心”便难以维持,所以说,心是根本,对人类的升降、沉浮起到决定性作用。“静则灵,灵则慧。”“若是不静,则见理不明,省身不密,一切皆浮。”也就是说,修心,首先就要修清净之心。要将自己的心沉下来、静下来,调整好心态,态度放平和,不论是学习、工作还是思考,均应保持平常心。生活在社会环境中,难免遇到名、利、权、位,对“名”应持平和之心,对“利”应持知足之心,对“权”应持敬畏之心,对“位”应持淡泊之心。“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也就是说,修心,还要修勤俭之心。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五千年来流传至今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华儿女,应继续发扬传统美德。

2.修自省之身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自省,即自我反省,省察自身的言行有何过失,并对其进行适时纠正。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奥古斯特·倍倍尔曾说的,“一旦人有目的地介入自己的发展,人的身体活力和精神生活就会结出最丰硕的成果”。母亲的素质对子女今后的素质培养可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不论在为人处世、日常生活习惯上,还是在知识修养、思想品德上,母亲对子女的影响最为直接,且最细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道德素质的发展方向,甚至影响子女的人生。因此,身为人母,一方面需要对子女进行良好教育,另一方面需要检查自身德行,为子女做出良好表率。“孟母择邻”“岳母刺字”中两位母亲就是教育子女的模范。母亲素质越高,对于子女的教育就有利。因此,可以说,母亲素质的提高,预示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

3.修贤良之德

周朝时期,三太德行,照耀古今,母仪天下,为天下女子所效法。孟母三迁,为国家培养出儒家“亚圣”孟子;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夫人凭借自身才德辅佐于诸葛亮;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明大德,善于劝谏,以天下为重,是一位难得的贤内助。

古人强调女子要有“四德”,即德、容、言、工。其中德为道德,居于首位,可正身立本;容为相貌,居于其次,要求女子要端庄稳重,不可轻浮随便;言为言语,要求女子与人交谈时,能明其所言,并懂得何为该言、何为不该;工为治家之道,要求女子要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相夫教子。

女子教育是能够挽救世道人心的灵丹妙药,只要有更多的人为此作出努力,就会对整个社会及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杨茂义.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简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杜学元.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4]熊贤君.中国女子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5]叶澜.教育学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篇5:做个如水的女子作文300字

烦躁了一下午,躺在床上的时候,也终于平静下来了。

好像,从来都没有刻意的要求过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无论是爸妈,还是自己。总是一切的顺其自然。学习好,那么你就好好学习。上班好,那么你就好好上班。那个人好,那么,你就好好的跟着过日子。

大概是源于自己的太听话。从小到大,爸妈从来都没要求过自己成为个什么样的人。而自己,好像也没刻意的要求过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时代的.自己,没人喜欢,就安安静静的不谈恋爱。上班了,就好好的听领导的话。过日子,就点点滴滴的柴米油盐。高兴了就笑,难过了就哭。

可是,烦躁的时候,突然间就有些讨厌这样的自己。好像那些烦躁的情绪会让自己不知所措。

于是,突然间想做个如水的女子。不急不躁的。安安静静的。

篇6:做一个清简如水的女子

有一种寂寞,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独面对,素颜修行。”

年轻时,读不懂她的话,岁月渐长,越发懂得了“素颜修行”竟是一种让人如此动心的情怀。

生命的起始,原本是素朴简净的,后来经历太多的人世纷扰,相遇太多的冷暖悲欢,感知太多的聚合离散,人的心性便不再纯粹简单。

身为江南女子,似乎宿命中总被赐予一种江南独有的气质,温婉清丽,柔情似水。

然而,当你欣赏江南女子婉约风姿的时候,又怎能不忆起巾帼不让须眉的红颜?鉴湖女狼镨?砸痪“秋风秋雨愁煞人”,直击时局,之后便从容就义。

那时的女子,本该是相夫教子,安稳度日,而她毅然选择了行走于革命的风口浪尖,策马江湖,风云驰骋。

只是在璀璨的女侠光环之下,其内心何尝不想做一个静如秋水的女子,又怎会相忘于曾经梦想的红妆嫁衣?

每个女子,在青春岁月里,都会筑一个华美的梦。

在最好的时光里,遇见最爱的人。

如张爱玲遇见宿命中的胡兰成,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么?”只是世间多少华丽的承诺,多么缱绻的爱情,终抵不过岁月沧桑。

年少时,光阴多情亦美好;年老时,光阴无情亦冷漠。

唯有将青春过尽时,才会深谙似水流年。

诚如张爱玲的情缘,她心里明白,背叛、薄凉的男子,终不是她的依托和归宿。

她是如此澄澈明净的女子,深知相逢乱世,缘起缘灭,最终都逃不过一个“离”字。

于是,她决绝地选择离去,宁愿独自一个人远去,寂寥身影,遗世于异国他乡,虽然孤独,却没有伤害,亦无纷扰。

人生是一条悠长的巷陌,时光洒落了一地,老了红颜,醉了夕阳,醒了旧梦。

怀念青春也好,拾捡记忆也罢,都将被渐行渐远的目光,遗忘在那个岁月深处的转角。

既如此,莫如素颜以对这纷繁芜杂的尘世,淡然以对这聚散离合的人情。

今时,亦有许多女子,愿于喧闹中寻一份清净无尘,行走于山林溪边,修篱种菊,素衣简食,一盏清茶,几卷书册,草木闲心,优雅老去,这样算不算素颜修行呢?修行亦是修心,爱与恨,得与失,皆以一颗质朴、简静、清欢的心,安然地去面对。

今时终成往昔【2】

时光的潮水,淹没了近在咫尺的一切,而永远澎湃着的,是遥远的浪。

我们记不清昨日种种,却记得清童年无数稚趣顽皮事。

走过的田埂、趟过的小河流、追过的白蝴蝶,连那时的天空都忆得分明。

那些校园时代的运动会,到处是人声震天的热闹,捧着一本书在阳光下默默地读,偶尔抬头,只见云朵微微漾着,轻飘在湖水般湛蓝的天空。

记忆就是这样,越远越亲近,越久越醇厚,今时终成往昔,总有一些留存在时光里,晶莹剔透,闪闪发光。

岁月如流,长长的光阴里那些片断逐渐清晰。

那年那月,蓦然回首,望见一枝顶着冬雪的花苞,粉嫩的姿态,亭亭玉立,如画册里的一帧小品,历久弥新。

我们在生活的世界之外,另有一个世界。

一个由记忆组成的世界,是我们曾欢度的岁月的倒影。

映着曾经走过的.光阴,一笔一画都循着生活,却又微微晃动着水波,微妙的偏离。

也许丢却了某一部分,也许强化了某些瞬间,也许张冠李戴,也许错落有致。

反正,该记得的,总会记得。

乐意忘记的,总会忘记。

不久之后,各就各位。

在时光里最该做的,是顺其自然。

一步一步皆风景,急什么呢,未来会慢慢到来。

享受时光的静谧,体味时光的佳妙,四季绵延,水流花开。

身外之物虽多,然而我们最切实拥有的,只是时间。

每一刻都如此珍贵,所以才不可在轻忽里虚度。

郑重地认真地心有所属地善待光阴,将年华铺成锦绣。

丰富生命,丰饶心灵。

把握现在,方可创造回忆,留待来日怀想。

在时光的潮声中,聆听岁月的回响。

万千回忆里,是我们不曾虚负的年华。

窗外桂花香【3】

站在窗前,仰望远方的高山,风景依旧。

天高云淡,气候宜人,又是一个晴朗舒心的日子。

这时,一阵馥郁的桂花清香随风飘来,我才猛然发现,窗外的那棵桂花树已经开满花朵,那金色的呈米粒状的桂花,密密的,一簇一簇的,挂在那树梢的枝头,从绿色的枝叶中探出头来。

我恍然大悟,时令已到秋天,桂花那特有的香气让人心醉神迷。

现在想起来,这棵树长大成材,还有一段遭遇。

那年三月,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周末,每个学生回家带一棵树绿化校园。

在众多的树中,有一棵桂花树,它纤弱而矮小,高尺余,树尖上挂几张细细的叶子,没精打采,让人怀疑这孱弱的小树是否能成活。

但桂花树是人们喜爱的树,也会让人自然而然的联想到香飘校园的景象。

于是,有老师把这不起眼的桂花树栽在一个旧瓷盆中,放在阳台上,没想到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个瓷盆竟被风雨吹落在地上,桂花树倒在风雨中,默默地承受着风雨的侵袭。

有好心人顺手把它栽到了办公室门前的花台中,没过多久,它竟活了过来,悄无声息地长出了新芽。

然而好景不长,一日路过,竟发现它被人拦腰折断,只剩下一节主干。

我心想,这树真的活不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又到了春暖花开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那树干的根部竟发出了几枝嫩芽,在草丛中努力的伸出头来,眨巴着双眼打量着这个世界。

人们把周边的野草扯干净,把它从杂乱的草中解放出来。

桂花树就凭着这股劲,日复一日地生长着。

秋季到来的时候,这花就开了,花开的不是一般的白色,而是金黄色。

有人说,这桂花是金桂,是桂花中的精品,它比开白花的银桂贵重得多,如果出售的话,比一般的桂树要贵好几倍呢。

啊,真没想到这棵经历了诸多磨难的桂花,竟有如此高贵的身躯和品格。

现在,这桂树已长高了。

它的树梢已与二楼平行,离我窗前五六米,看着这棵在磨难中成长的桂树,嗅着扑面而来的花香,心中涌动着对这树的敬重和喜爱。

桂花树一年四季都绿着,它那几棵拢在一起的枝干,紧紧的团结着,卯足劲的向上长,蓬蓬勃勃,充满活力。

它的叶子,一张挨一张,重重叠叠,厚厚实实,即使是秋冬时节,也是一片碧绿。

它就那样默默无闻,即使是那金色的花朵挂满枝头,香气飘盈整个校园,它也是朴实诚恳,兢兢业业。

篇7:我愿是一个如水的女子散文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贾宝玉之口说女子是水做的,真是比喻精妙。女子与水俱有至阴至柔之性,女子如水,水如女子,单从字面上看,如水的女子便已透出一股灵气。一个如水的女子是一个表里澄澈、晶莹剔透、温柔婉约之人。做为一个女性,我愿是一个如水的女子。

水温柔、亲善、仁爱、细腻,润泽万物而不争,如水的女子也是这样。她懂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浊。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是顺应环境,是智慧的象征。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做为一个女性,我愿是一个如水的女子。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庭,那在家庭中用人性学来解读如水的女子是什么呢?我思来想去觉得可以以西游记为蓝本,假设孙悟空为丈夫,如来佛做孙悟空的妻子来分析一下。孙悟空能上天,能下海,能征战,能开拓是做丈夫角色的极好人选,而如来佛确切的说应该是如来佛的手掌心更能体现一个如水的`妻子的特性。有的人看到如来佛的手掌心对于孙悟空,直接以为是孙猴子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但这不是我真正的看法。我的看法是如来佛的手掌心可以变化自如,对方需要多大的空间,就给予多大的空间。孙悟空只是站立的时候,他能够给他站立的空间,恰到好处;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时候如来佛的手掌依然可以给他施展的空间,恰到好处;孙悟空几个跟头翻出去,如来佛依然能可以给他腾飞的空间,恰到好处。同样,如果孙悟空是孩子,如来佛的手掌心也同样可以承担母亲的角色,给以恰当的支撑,给以发展的空间,去成就他的人生。这难道不是似水一样,无为而无不为吗?做为一个女性,我愿是一个如水的女子。

工作中,我愿做一个如水的女子。水本身就是无色透明的,是什么样就展露出什么样来,让你可以完全认识她,相信她。因为你看到了她的清澈和纯洁。我愿以自己的真诚赢得朋友和认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容纳一切,托起一切,但从未主动将任何事物排除在外,它渗入树木、青山、土地,将一切接纳于心中,我愿我的心胸如海阔;水的凝聚力,不可谓不强,汇流成河,聚河成湖,合湖成海,力量越聚越强,我愿我的能力逐步完善;水是坚忍,要想做成任何一件事,无疑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长江自西向东流入大海,途经多少曲折、坎坷,最终以坚韧的性格,完成大江东去的任务,我愿我坚韧如江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母爱如水的诗歌 下一篇:高三时间如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