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料理

关键词:

日本料理(精选十篇)

日本料理 篇1

截至2013年12月, 太仓地区日本料理店约有16家, 大多数店面营业面积在100㎡-200平方米。在太仓地区的各家日本料理店, 规模和价位基本相似。那么作为拥有5年历史的一家店, 多福日本料理是如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长盛不衰?作者尝试分析其中的经营与发展。

多福日本料理位于上海东路89号, 锦江国际大酒店一楼。营业面积90㎡, 其中包括大厅普通座位10桌, 座席4间, 包间4间。可容纳100人左右同时就餐。该店的主要顾客群为来自太仓地区的日本籍人士, 多为单身赴任的日企部长等。相对而言, 日本顾客年龄层较偏高, 中老年居多, 经济收入为中上等。他们以工作日就餐为主。此外, 该店还有日本料理外卖业务。

一、优势

1. 锁定固定客户

该店以与客人交朋友的形式来锁定固定客户。老板对每一位中日常客的公司、职务、家乡等重要信息铭记在心。并利用工作外的时间努力学习与练习日语口语, 不断扩充知识储备。老板能够能热情地上前与客人聊天, 根据客人的特点找到相应话题, 打造一个融洽的气氛。店里还配有专门的酒柜, 为来客保留酒品且在酒瓶上留名, 让客人感受到归属感。周末客流量减少, 老板还会不断推出全场菜品5折、酒水馈赠等各种回馈活动。

2. 保证菜品风味

多福日本料理店主要以提供单点和套餐为主营业务, 菜品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是前菜中的明太子等;其次是烧物的烤三文鱼头等;最后是锅物的加力鱼头大锅类, 一共120余种。几乎每种菜品每日都会被客人点到。菜品严格遵照日本料理制作特点, 十分尊重原材料的原本滋味。手卷和刺身等菜品的制作, 由厨师在大厅亲自操刀, 在向来客展示原材料与制作工艺时, 让其欣赏日本料理制作艺术之美。

菜品原材料更多是来源于上海专属供货商。供货商与多福日本料理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从上海供货商到该店仅70KM距离, 即车程1~1.5h。这样能够较好地保证尤其是三文鱼、甜虾等生鲜材料的品质。并且, 供货商能够提供店面价位从15元~1500元, 来自日本本土的朝日、久保田等空运的酒品。这些酒品和日本特色菜品的提供, 让来客产生了一种回到家乡的亲切感。

3. 选址

太仓地处沿海开发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 并与上海市的嘉定接壤,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因此经济发展迅速, 该地区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此外, 太仓市是一个新兴的港口城市。太仓港集装箱码头2013全年吞吐量运量突破22万标箱。早在2006年, 太仓港就开通了至日本下关的航线, 截至2013年, 该港可直达日本东京、横滨等8个港口, 辐射日本全境。在这种背景下, 太仓地区拥有二百余家日企。每年在太固定居住日本人五百余人。

多福日本料理位于太仓市上海路89号, 锦江国际大酒店一楼。从区位优势来讲, 上海路是太仓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干线, 即城市最中心。并且太仓市滨河路的华侨花园、高尔夫花园等高级公寓也居住着许多日籍人士。锦江国际大酒店是太仓地区四家五星级豪华商务酒店之一, 并已成为太仓市新的地标性建筑。且该酒店车位充足、地段极佳, 为来客停车和打车提供了便利。

由于工作日里开发区许多日企员工会打来电话集体订餐, 区位优势在这里越发凸显。派送员将便当盒放入保温箱, 就连送往陆渡镇的日企多摩川, 也最多用掉30分钟时间, 料理的温度、风味和外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二、制约因素

1. 人员聘用

多福日本料理的人员有一半是长期聘用劳动关系, 店里的店长, 和其中的2名店员, 厨房的厨师长和4名厨师在店里起到了核心作用。他们与该店保持了长期的雇佣关系, 其主要原因是他们与老板或是同乡或侄亲, 与老板共同出来打拼多年, 并在此找到了最终的归宿。因此这是一支很稳定的团队。

但若要满足店里日常工作需求, 则还需要多一倍的店员。饭店员工的招聘往往呈现出文化层次低、人事变动较快的特点。如何在克服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招聘到具有一定日语语言基础的服务员, 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针对此类问题, 老板解决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1) 发觉与培养员工潜力

例如2009年该店在阳光太仓人才网上招聘到的店员小张, 对此工作环境及待遇很满意。老板对其工作能力进行肯定后发现其有长期留店的打算, 于是自费派她去日语培训机构进行学习。日语零起点的小张, 经过3年不懈的努力, 终于拿到了JLPT N1证书。

(2) 满足店员要求

又如老板在2010年聘用了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小谢。小谢作为一名二年级在校生, 平时学习勤奋刻苦。由于家庭的原因, 她需要寻找一份兼职, 并通过兼职的锻炼掌握一定工作技能, 从而为三年级的求职奠定基础。料理店店员的工作正好满足其要求。小谢在通过点餐等与日本来客的接触与交谈中锻炼了日语表达与待人接物的礼仪。小谢通过这份工作结识了许多日企来客, 终于于三年级冬天与开发区某日企签订了就业协议。

2. 政治因素

由于日本政府在侵华历史问题上态度不明朗, 时常会做出伤害两国感情的过激行为。例如2012年10月安倍晋三、2013年日本高官数次参拜靖国神社, 还有接连不断发生的钓鱼岛事件, 都为中日关系泼了冷水。在这种背景下, 多福日本料理的中国来客数量急剧减少, 而日籍来客也迫于外界压力减少外出, 店里生意明显受到影响。

政治因素对于营业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 但由于“经济决定政治”, “政治冷”会时常出现, 而“经济热”却会始终存在。多福日本料理以其独特的风味、优质的服务, 仍然给来客留下美好印象, 是不会因“政治冷”而改变大多数顾客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邱永新.日本料理店在中小城市经营现状及发展——以浙江平湖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7) :139-140.

日本料理 篇2

日本料理的吃法

看到美味的料理,食客们的吃法也不尽相同。当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或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夹住筷子左端,然后右手反转拿住。千万别忘了,每次要拿碗时,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

1、取筷子时要以左手托住

拿筷子的第一步骤,即是拿取的方法。实际上接触筷子的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但无名指和小指也需紧靠中指。首先以右手拿住横放的筷子中央部,再以右手从下托住,并将右手滑向筷子向右端,然后,手掌反转朝上,移向筷子中央位置。当拇指移至中央上方时,应紧拿住,接着放开左手。

2、卫生筷应上下分开

一般待客时多使用卫生筷,不过,较正式的料理店所使用的,则是木纹清晰的杉筷等高极品。要拉开卫生筷时,首先需以前述正确的取筷方法,横拿住筷子,再双手上下逐渐拉开卫生筷的动作也不可太过夸张。还有,除了极简陋的筷子外,拉开后磨擦筷尖,可说是相当不好的习惯。

3、手中有碗时筷子的拿法

吃日本料理时,大多是手中端着碗进食。假如手里已拿着筷子,再以同一手取碗或放下碗,虽没违反礼节,但手中没有筷子,能伸直全部指头去取碗,姿势会更为优雅。如果手中已有碗,拿取筷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当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或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夹住筷子左端,然后右手反转拿住。

千万别忘了,每次要拿碗时,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也许各位觉得这很麻烦,但只要习惯也就成自然了。

日本料理享用礼仪

1、吸物:

吸物因不附汤匙,故可举碗就口,先闻香后饮之。其中的料以筷子取食,喝一口汤吃一口料交互饮用。若为有壳的蛤唎汤,则以筷子压住壳而饮之。

2、刺身:

一般吃生鱼片的顺序由清淡至油多,且常为左、右、中央之顺序。吃时沾酱油与山葵(山葵不宜太多)。

为防酱油滴落,可拿酱油碟就口,亦可以备用的白纸当护盘。

白萝卜丝、紫苏有清新舌头感觉的功能,因此与生鱼片交替食用,才能享受其美味。

3、煮物:

无汁之煮物以筷子取食,若为大块菜,则以筷子分成一口大小再食之,若无法分割须以口咬断,则以手掩口。此原则适用于其他日本料理。

有汁之煮物则可取容器就口。

4、烧物:

一般吃烤鱼时,鱼头在左,鱼腹部近桌缘,从左吃起。

不可翻面,须以筷将鱼头、尾、骨挑起,放于餐盘上方,再继续吃另一面。一般宴会中不吃鱼头。

吃毕后以装饰叶遮盖成堆的残渣。

5、扬物:

一般扬物会依照味觉而排列食用的前后,通常顺序为炸虾、炸鱼、炸蔬菜。

6、蒸物:

食用茶碗蒸时,先一手拿稳茶杯,另一手拿汤匙划直径后,沿着杯缘划一圈可完美分离蛋与茶杯。之后,以汤匙舀者吃。

7、酢之物:

吃醋拌凉菜最好分两、三次吃,不宜一次吃完。

8、御饭、汁、香之物:

饭只能填七、八分满,填满饭碗有永别之意。吃饭时,须以碗就口,忌只用筷子夹饭。

饭吃到一半才可吃泡菜,且须夹一块吃一块,忌只咬一小口而暂置于饭上。

食用日本料理的禁忌

1、用一只手上下舞动筷子

大大咧咧的举止,对女性来说是绝对禁止用餐礼仪。右手拿起筷子,左手轻托住筷子的上方,然后右手沿着筷子滑动到最合适的位置握住……这样才是完美的握筷礼仪。

2、倒用筷子

给别人布菜的时候为了不让别人介意而把自己的筷子倒过来使用。这是违反礼仪的!筷子另一头多少也会被手触碰到,所以不管是从卫生上还是美观上来说,这种做法都要禁止。最好的方法是向店员再要一双筷子。

3、用手托

因为担心煮菜的汤汁滴落,而在往嘴里送食物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把手托在了下面。这是经常见到的场面,但却是不礼貌的。要考虑到如果汤汁滴到手上怎么办的情况。这时候,用怀纸来代替碟子的女性是非常高雅出色的。

4、明显的香味

一提起宴会,就会条件反射的打扮。但是在享受细腻香味的日本料理的时候,一定要注定身上的香水等香味不能太浓郁。

5、华丽的戒指

喜多方日本料理 篇3

在北京众多日本料理中,脱颖而出的却不多,相信喜多方日本料理会满足您的味蕾。喜多方日本料理位于望京街9号望京国际商业中心,周边交通极为便利,因地处旺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身处这么一片都市喧嚣中,且附近大小餐馆无数,喜多方日本料理却给人安之若素的感觉。也许正是这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安然闲适,反而引来客流如潮。

清雅和简约是整个餐厅的主调,白色的卡座,柔美的灯光,青翠的绿植,婉约中透出中西合璧的风韵。即便你带着疲惫抑或忧伤而来,也会在瞬间感觉浑身舒爽。

看到喜多方日本料理的菜牌以后,你会发现,这里的菜品so perfect!而它的价格,更是意想不到的平民化。相信平民化的心动价,会让每位顾客在心中小小雀跃着。

都说日本料理是一种草根的餐饮文化,时间倒退,西装革履也好,长衫拖鞋也罢,均出入自由。而在喜多方日本料理,亦是能够满足你的随心所欲,让人间美味尽在掌握中,更重要的是,你还会在这里享受五星级的阳光微笑服务。所以,还犹豫什么呢?不管是胃饿了,还是心累了,不妨到喜多方日本料理来坐坐。和好友小聚也好,和爱人约会也罢,在这里等上片刻,暂时忘却清平事,只偷浮生半日闲。

喜多方(北京)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一直坚持用诚心来接待每一位客人,用感谢的心精心制作每一个菜品。为了大家的健康和食物的美味,喜多方的食品以及饮料均无任何添加色素及防腐剂。为了回馈广大顾客,喜多方日本料理近日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活动:

1、本店从11月1日至11月30日优惠月大酬宾,入店消费均可享受8.8折(商务套餐,酒水,节假日除外)。

2、身高1.1米以下儿童免费,生日当天或70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可享半价优惠。

日本传统美学与日本料理店设计 篇4

学习日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研究学习、本文要达到的第一要义便是“借鉴与传承”、“品味与弘扬”。让日本真正优异的传统文化在当今餐饮空间中的美感价值和良好的功能作用得以突出体现。通过学习他国先进传统文化,了解其优秀的精髓,并结合现代设计材料,做到弘扬传统文化于当代的餐饮空间设计理念,做到科学合理的方式并一脉相承。

二、日本传统审美观的基石

现代著名建筑大师密斯范·徳罗所追求与提倡的删繁就简的设计思路曾造就了设计史上的包豪斯。在研究日本的禅宗美学过程中,禅宗所立足的“空”的境界同密斯范·徳罗所提出的理论若合一契可谓不谋而合。禅宗美学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是空无无物为基础视一切均为遐想。从而引发人们在思想与心灵上对事物的理解与心得,借此获得顿悟。

1、禅宗的美学观

1)禅,是佛教词汇“禅那”的简称,通常译作静心闭目修心养性,由此得到思想上的升华。禅宗做为中国佛教派派系其中的的一支,可以说与中国的宋朝理学相齐名。由宋代菩提达摩由天竺(古印度)来到内地讲授禅法而生,临济、曹洞两派在南宋时期成为集大成者。2)禅宗美学的本性是追求无羁绊的,从其不立文字的教义以及在其追求摆脱世俗牵挂的修行中我们可以看出。禅宗美学具有极大的弹性这一的基本特征,人们往往将禅宗视为一种高深莫测的宗教信仰,其实禅宗饱含着诸多优秀文化思想内涵。

2、武士道的美学观

1)武士道源于古代的日本,当时众多幕僚将军拉拢势力、招兵买马,武士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力。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无畏无惧舍生取义的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

2)日本的国花是樱花,在日本人传统观念中,赏樱最为理想的时候,是在仲春初夏时节。在凋落节气,所有的树枝头上没有一朵还在盛放。日本武士所崇尚的精神境界既是集体荣誉感与成就感,追求集体感的武士在失败的时候并不是害怕失败,也不是绝望沮丧,而是向世人证明自己,已然做到了最好无需再有过多对成败的留恋,凋谢季节的樱花是毫无留恋的,而武士的成败亦然。所以用樱花比喻武士,因为樱花的某些特征与武士的特点极为相符。

3、枯山水的美学观

在日本,枯山水往往藏匿于小巧、幽静、深邃的佛禅寺院内。在众多佛道刹园中,细细耙制过的白砂石地面、几尊叠放无序的砌石、配以四季不同的植被,墙角阴凉处的绿苔散发的馨香,对身处其宗的人们带来宁静有序的环境。

三、日本料理文化

日本料理通常也指日本菜。可对日本人而言,日本料理则是日常的传统饮食。日本料理真正形成于寒冬的腌菜、腌肉。这一制作食物的方法被日本人传承下来,尤其是在是在明治时代末所形成的饮食。日本料理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种类:怀石料理、本膳料理与会席料理。现在受大众喜爱的居酒屋,是指日本传统的小酒馆,可以在深夜提供酒水与小吃的料理店。

1、料理中的文化

1)日本料理追求:“简朴而不简单”。修行僧们食用的料理,“精进”二字作为普通日语词汇意味“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原指祭拜佛像的食物。“精进料理”与佛教相伴传入日本,随后日本也出现精进料理,他们采用最自然的如蔬菜等材料进行制作。2)日本料理十分清淡,这一点源于腌制食物,最忌讳油腻,然而同时日本料理讲究摆放的艺术,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2、日本料理店设计

今天,日本洗刷了二战的罪恶,通过越战与朝战加速了本国经济发展,随着工业生产的出口,日本文化也风靡全球,而日本料理俨然已是餐饮界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线,尤其是以“精致”闻名于国际的日本料理,它拥有无雕无琢的自然食材;一丝不苟的烹调过程;素雅天然的陶器、原木食具。

1)玄关。在室内空间中玄关是空间内外的枢纽,在功能性上既是入户更换衣帽的空间也是展现整体空间的一道缩影。2)包间。在餐饮空间中包间即可以提现彩印空间的整体风格亦可以表现餐饮文化。在日式包房中最重要的特点是视点低,在传统美学观里日室包间是一出独立僻静的和室。3)走廊。在日本的餐饮空间中走廊是可以很简单很简洁的与其所追求的禅宗艺术相同追求纪检。4)庭院。在日本庭院是小巧、幽静深邃的。利用细细耙制过的白砂石地铺、半掩在绿从中的毛石与四季更迭的植被为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别致优雅的感受。

四、结语

通过学习日本文化深刻的了解日本文化中的内涵与精髓。笔者了解到日本文化中通过学习外来文化其具有相当强的模仿和学习作用。他们将现实主义的工业化生产结合自己的本土特色的理性主义加以融合构造了当今的日本流行的实用主义。日本传统审美受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符合其本国特色的审美观念,将这种独特的审美观介入于料理店的设计中,营造一种朴素、含蓄、恬静而淡雅的格调,追求静默如禅,刚毅镇静的审美取向。

在当今中国先进的工业生产与日益增长的经济基础与人民大众所需求的文化大餐,其矛盾日益凸显,笔者通过学习日本传统美学文化、日本料理文化结合自身专业就现代餐饮空间而言,通过日本料理店来深入学习先人的哲学思想并切实利用在现代餐饮空间。当然在研究过程中无论在禅宗思想的内涵的深度还是广度上都面临了诸多阻碍,加之笔者的能力与实力有限,因而对日本传统美学的研究学习还不够深入,而且受笔者的知识构造和学术能力上的所限,必然会存在学术上的谬见,还请各位学者不吝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王琛.日本庭院景观风格研究[D].河北大学,2007:33

[2]蒋京蓉.日语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8(2):61—63+69

[3]杨旗.灵与肉的冲突:杰克·凯鲁亚克的佛教思想分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208—213

日本料理用餐礼仪 篇5

1.需要端起使用的餐具

想汤碗、饭碗、酱油小碟、盖饭、粘汁容器以及方盒这些直径15厘米以下的餐具,都建议端起来使用。

2.掀碗盖需要双手配合

掀开碗盖一定要双手配合,左手扶着碗、右手掀开碗盖,并将碗盖侧立在碗口边缘,让盖子里面的水珠滑落到碗里。

3.碗盖要朝上放置

打开后,碗盖需要朝上放置——即里面朝上,食用完毕后,记得将碗盖盖上,回复原状。

4.用双手接、端餐具显礼貌

用手拿汤碗或者小钵时要暂时放下筷子,用双手拿着。在接受或者交给对方时也要用双手,这样较有礼貌。

用筷礼仪

1.取筷子时要以左手托住

拿筷子的第一步骤,即是拿取的方法。取筷子时要以左手托住,实际上接触筷子的是拇指、食指和中指,但无名指和小指也需紧靠中指。首先以右手拿住横放的筷子中央部,再以右手从下托住,并将右手滑向筷子向右端,然后,手掌反转朝上,移向筷子中央位置。當拇指移至中央上方时,应紧拿住,接着放开左手。

2.卫生筷应上下分开

一般待客时多使用卫生筷,不过,较正式的料理店所使用的,则是木纹清晰的杉筷等高极品。要拉开卫生筷时,首先需以前述正确的取筷方法,横拿住筷子,再双手上下逐渐拉开卫生筷的动作也不可太过夸张。还有,除了极简陋的筷子外,拉开后磨擦筷尖,可說是相當不好的习惯。

3.手中有碗时筷子的拿法

吃日本料理时,大多是手中端着碗进食。假如手里已拿着筷子,再以同一手取碗或放下碗,虽没违反礼节,但手中没有筷子,能伸直全部指头去取碗,姿势会更为优雅。如果手中已有碗,拿取筷子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當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之间(或无名指和小指之间)夹住筷子左端,然后右手反转拿住。最后,千万别忘了,每次要拿碗时,一定要先放下手中的筷子。

注意事项

1.去日本料理店吃饭,在包厢门口脱鞋时,要面向包厢(可以蹲着脱),不可背对包厢脱。脱下来的鞋子调头往内放;一般宾客先入席,如果主人邀请你先行,你要快乐地接受,并鞠躬致谢。

2不要用脸挨近碗吃东西,而应该是端起碗,拿起碗后,也不

能把嘴唇放在碗边,要用筷子把饭挟起放进嘴里。不用筷子时,把筷子横放在自己的面前,筷子尖向左。

3.要加饭时,不要把饭吃得一粒不剩,要留下一点再去加饭,如果是别人请客,最好把饭菜都吃光,以表示非常好吃。

4 吃寿司时,最好一件一口,以免破坏寿司的漂亮外形。

5.要沾芥末的话,可以先将芥末挖一些放到酱油碟子内,与酱油搅拌均匀。还可以将芥末沾到生鱼片上,再将生鱼片沾酱油入食。

6.鱼骨头等切记不要放在桌子上面,要放在碟子中,一般主人或服务员会给你准备一个碟子的。

7.除了吃汤面和喝汤外,吃饭时嘴巴不要发出声音。

非典型日本料理 篇6

虽然食材并不是来自日本,但是上井控制食物质量的专业劲头不下于日本人。全国19间连锁餐厅,每家餐厅都会创作10道菜前往上海进行评选,而公司的7位日本主厨会连同美食评论家一道选出最好的20道菜作为全国餐厅下个月推的新菜。

不仅在菜式上进行创新,上井还注重结合意大利、法国海鲜的特色,并且在日式海鲜料理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从而让食物更符合中国人的口味。除此之外,餐厅还很贴心地根据餐厅所在地对菜式进行微调,比如广州餐厅的芥末就细心地分了浓淡两种口味,而上海餐厅的芥末则会偏甜。根据广州消费者更注重养生膳食,广州餐厅还推出海胆山药、山药扇贝等特色菜式,以满足顾客的需求。

所有食物任点是这里的另一个特色——只要像吃自助餐一样交一个固定的餐费,就可以按你的喜好点取菜谱的所有食物。

日本料理种类的起源及发展 篇7

关键词:日本料理,起源

前言

现在这两个词在日本也被广泛使用着, 而提起“料理”人们一般会立刻想到, 诱人的食材经过人工处理加工后变的美味更易于食, 这就是料理的魅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調理”这个词也逐渐拥有了“料理”的意义, 調理師、調理学也开始使用。在欧洲, 英语cooking和法语cuisine等等都有食物用火加工的意思。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的饮食文化中, 料理的工序几乎都由多种食材组合而成, 各种各样的加热处理, 加上调味料和香辛料, 食材就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创造出了新的风味。但是日本的料理, 与经过那么多人工工序相比, 更注重保留食材原有的风格。更有“不经过料理的食物才是美味中的极品”的逆向说法。

一、烧烤

1、直火烧烤

在人类最初使用火烹饪时, 不管是哪个民族, 都是直接把肉放在火上烧, 也就是直火烧烤。经过火烧烤的肉, 由硬变软, 美味的令人垂涎欲滴。一般来讲, 直火烧烤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加热石板, 把肉放在上面烧烤;在地上挖个洞, 把烧热的石头和用叶子包好的肉一起放进洞里, 盖上土蒸烤的方法。在烧热装备不发达的太平洋岛国, 这种蒸烤方法还是得以流传下来。

在古代的欧洲, 会把一整头牛串起来用大火烧烤, 后来随着烤炉的普及使用, 人们开始用炉火烧烤肉块。于是可以让肉充分旋转烤熟的工具也开始普及使用。

2、油烧烤

在古代中国, 叫做はん、しゃ的直火料理很多, 但流传至今的已经很少。在日本的中华料理中很有名的中华锅, 是以锅内加油强火加热为特征的。中国的直火烧烤是以烤为主, 其中在日本极有名的是北京烤鸭和烤羊肉。

3、烤鱼

在日本, 直火烤鱼是日本料理中的翘楚。到了近代, 随着炭炉, 炭火和金属丝网的普及, 烤沙丁鱼, 鲹鱼, 秋刀鱼等等已成为日本平民的饮食乐趣了。但用炭炉烧烤烟很大, 所以, 现在无烟的煤气烤箱已经越来越受到欢迎。

现在日本的烤鱼已溶入西洋料理技法, 同样相似的还有韩国, 伊拉克, 非洲地中海沿岸, 以及伊比利亚半岛也都盛行直火烤鱼。而在中国与欧洲一般使用铁板, 烤箱之类的间接加热的工具。

与江户时代的鍬焼き (日式牛肉火锅, 将牛肉与葱, 粉丝, 豆腐等混在一起放入锅中, 加酱油, 白糖等边煮边吃的一种火锅) 不同, 明治时代泊来的一种新的料理法, 用煎锅来烧烤鱼和肉的技法, 已成为时下流行的料理法了。

为了使食材不粘锅, 需要在锅底加一些油, 这样的做法似乎和炒的技法有些相似, 但是在日语里烧和炒是不同的, 但是要解释他们的区别又很微妙。拿中国的一道菜“红烧鱼翅”来说, 先炒而后煮再烧这样的技法中的“烧”这个词代表着用火加热的料理法, 与“炒”还是有着一定区别的。

二、煮物, 汁物

1、锅

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从那以后, 陶器渐渐发展成金属制锅。而跟随容器的演变, 料理也发生着变化, 海鲜蔬菜再加上调味料香辛料等等一起煮的料理, 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来讲都是食文化的精髓。

欧洲直到近代开始才开始流行肉和蔬菜一起煮。煮料理完成后, 用大碗盛好, 每个人用勺子分食。这里的勺子不是用来喝汤的, 而是用来吃食物的。到了近代, 煮料理, 由“杂煮”走向了“汤汁分离”, 而清汤和浓汤也成了独立的料理。

2、羹

日本从绳文时代开始就有了陶器, 主要作用是煮。而陶器发展的初期还是低温烧成的陶器, 在煮的过程中有土溢出, 味道不敢恭维。古坟时代从朝鲜引进陶器开始, 直到中世, 百姓一直用土制的锅具。铁质的锅具从奈良时代开始, 只有宫廷贵族的家庭才能使用。日本铁的产量很少, 中世以前都先用于制造武器, 其次是制造农具。而铁的厨具在近世时才在平民中普及。

从古代到近世, 从中国传来的煮物都叫做羹。当时食材的主体有活物和干物之分。到了室町时代, 金属制锅开始使用, 羹料理也发生了变革。煮物与汤汁分开成为一种时尚。

日本传统料理的始源来自于本膳料理, 基本构成是一饭一菜一汤。而“杂煮风”在近世末期渐渐发展成锅料理。鱼和蔬菜分开来煮, 然后盛放在容器里。室町时代以后, 味增和酱油之类的调味料开始普及以后, 为了使煮物更美味, 各种调味料派上了用场。

“煮”是日本料理中使用最多的料理法。

3、汁

日本汁料理就是, 与煮物分离的汤汁中加入配菜和味增, 汁料理种类繁多, 有“味增”, “清汤”, “咸味汤”等等基本型。著名的有, “纳豆汁”, “萨摩汁”, “山药汁”, “能平菜汤” (浓饼菜汤, 将油炸豆腐, 萝卜, 芋头香菇胡萝卜等切碎炖煮, 并用调料勾芡的汁料理) 。各地的汁料理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西方料理中汤汁料理的诞生代表着一个新风潮, 而对于东方的碗筷文化圈来说, 从很早开始存在的汤文化, 至今仍发展着。

三、清蒸

1、粒食地带

公元前4000年的仰韶文化时代出土的陶器来看, 大多是清蒸用的厨具。蒸具主要用于五谷杂粮的蒸食。古代日本的饮食文化中, 蒸比煮更上乘。蒸的技法, 更能保留住食材的鲜美, 也避免陶器的土腥气息, 使食材能均匀受热。清蒸料理法是在中国文明圈影响下的中国, 朝鲜半岛, 日本和东南亚一部分国家的特色技法。在中国悠久的清蒸饮食文化中, 无论是西方引进的小麦还是中国北方亘古流传的面食, 化, 馒头和烧卖无疑是最接地气的翘楚。除了北非的蒸粗面粉 (北非名菜, 将粗面粉蒸熟, 与蔬菜和肉炖在一起食用) 以外, 世界上其他文明圈很少有清蒸料理。欧洲料理中, 虽有蒸煮这种手法, 但没有自成一格。欧美厨房里也没有蒸的容器。

2. 蒸笼

在日本引进水稻的同时, 也引进了清蒸的技术。也就是在炉灶中放上锅, 用来蒸米饭。到了室町时代, 日本的料理也变得多样化, 煮和蒸的料理法都出现并得到了发展。江户时代, 除了盐蒸法, 酒蒸法, 茶碗蒸, 等等菜肴料理法以外, 制作糕点也用到了清蒸的技法。荞麦面条在初期就是清蒸制成。清蒸的厨具在近世也叫做“蒸笼”, 蒸笼是木头制的, 成四方形, 里面垫一层竹席, 再放上食材, 最后把蒸笼放在沸腾的锅上。日本的荞麦面条从早期的传统做法中流传下来, 用小型蒸笼盛放至今。

综述

在日本, 无论是遣唐使时期, 还是禅宗传入日本时期, 以及日明贸易时期和江户时代, 中国饮食文化对日本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浅谈中国的日本料理店 篇8

关键词:日本料理,食材,福岛地震

绪论

当今世界,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使得各国的饮食变得国际化起来。

日本自古以来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 目前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和探求心高涨。近年, 像肯德基和麦当劳等快餐食品深入人心一样, 日本料理店也出现在各中小城市, 并逐渐被认可日益火爆起来。

一、中国的日本料理店的历史和发展

1、中国的日本料理店的历史

民以食为天。最初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上海, 北京等大城市曾经出现过日本料理店的雏形。数量非常少, 并且不正宗, 很快就停业了。1960年初, 第一家正宗的「和风」日本料理店在北京王府井开张。后因文革而消失。

文革后, 作为中国的日本料理店的第一号店「喜扇子」在北京饭店内开张。随后, 如友和, 花月亭, 仁清等店在上海, 青岛等城市也出现了。改革开放后, 更多的日本料理店以及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至今还存在着的数十家日本料理连锁店, 如味里, 伊藤家, 大鱼, 森本等。

2、中国的日本料理店的发展

(1) 日本料理店的普遍化

近些年,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吃洋菜也成为一种时尚, 一种品位。和KFC和必胜客等的快餐食品并列, 日本料理也为人认可日益火爆。现在, 很多的中国人喜欢吃日本料理。在中国各大中小城市都有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日本料理店。

一般提起日本料理, 首先给人的印象是贵, 其实如今却大不一样。不经意间现在中国哪儿都能吃到日本料理。从相当高级日本式烹调酒家, 到在街角便宜的日本风味拉面店许许多多的店遍布各地。「××料理店」「日式××店」的招牌随处可见。

(2) 中国平民化的日本料理店

曾在日本留学归来的中国人, 利用曾经在日本饭店、寿司店、拉面店等的打工经验, 在各地开一些平民化的日本料理店。由于投资金额等多方面原因, 这些地方的料理味道与日本原味有着不少差异, 环境也不够理想。但是, 因为价格便宜, 能够吸引许多工薪阶层或低收入的年轻人经常去。

(3) 中国高级日本料理店的现状

现在的高级日本料理店比80年代—90年代增加了不少。有些高级饭店里有从一开始就是日本人经营的日本料理店铺。或者雇佣日本人厨师, 采用日本进口的原材料。这些地方环境优雅, 基本完全保持日本料理的原汁原味, 不过价格也比较昂贵。吸引着较富裕的阶层消费。

二、中国的日本料理店的现状

1、日本料理店在中国的主要经营品种

在中国主要经营的日本料理店分为快餐套餐、日式鸡肉, 牛肉火锅、居酒屋、拉面、寿司等种类。当然也有些大店会混合经营。料理店的经营者会根据中国各地的饮食习惯和人们的爱好来决定。比如在上海最受欢迎的日本料理是生鱼片和寿司, 大多数客人都喜欢吃。因此上海开有很多这样的店。

2、日本料理店的菜名

日本料理其实是日语。料理的意思就是饭菜。日本料理翻译为中文时候, 会有一些偏差。甚至有时要根据中国人的习惯风俗、按中国菜起名。比如日本料理店的菜单上“蒸蛋”叫做茶碗蒸, 但是中国的饭店的菜单上美其名曰“玉子豆腐”。此外, “粉丝煲”在日本料理店的菜单上叫做锅烧, 在中国称呼为“春雨锅仔”。

3、经营状况

中国人中年轻人顾客特别多。大部分是20岁到30岁的青年。另外也有年龄稍微大点的商人和白领。日本顾客中高等阶级和收入高的中老年者居多。在华的外资企业中日本人经常光顾。晚上顾客的数量明显要多于白天, 周末数量最多。客人数多时, 据统计有些店日营业额提高超过20000元。面积小的很多料理店主要提供套餐, 比较经济实惠, 来尝鲜的顾客数量也比较多。相反面积大的日本料理店主要提供西式自助餐, 价格较昂贵, 顾客的数量也较少。

三、中国的日本料理店受欢迎的原因

日本料理店的经营者, 因地制宜, 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做了很多改变。

1、食材方面

大多数料理店尽可能使用当地食材, 尽可能用与日本料理中材料相似的原材料。这样做的话, 一方面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保证了味道相差不会太大。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2、食品的味道方面

众所周知, 日本料理偏清淡, 而中国菜在烹调中会使用大量的调味料。所以要满足中国客人的要求必须要因地制宜。比如四川、湖南的顾客喜欢吃辣, 沿海各省相对较喜欢吃清淡的, 还有一些城市的人喜欢吃甜的, 日本料理店就会根据当地顾客的口味适当的修改调料。

3、料理的餐具方面

日本料理的餐具非常精美。看上去就食指大动。中国人重视色香味, 日本人重视营养和印象。有句老话, 中国菜用舌头吃, 日本菜用眼睛吃。

4、料理的价格的方面

因为竞争很激烈, 大多数店开始推出像「自助餐」一样的服务。比如经常出现168元等的「自助餐」。稍微便宜的套餐也经营着。同时形成不同的消费层次, 扩大了日餐的消费市场。

5、品牌、环境等的方面

现在大多数餐馆非常重视品牌的优势。他们发展料理店的同时也重视品牌、信用、价格等。而且, 想规模变得大后想形成自己的品牌。中国很多的餐馆都有自己的品牌和商标。

重视硬件的投资, 并且料理店的所有人员尽可能雇佣本地人。同时对他们进行日语的接待训练, 与顾客能用日语简单地能交流。

四、日本福岛地震对中国的日本料理店的影响

2011年3月11日福岛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级特大地震, 地震导致核泄漏, 使许多周边食品受到污染。中国政府也下令停止进口部分日本产品, 包括食品和食品原材料, 使中国的日本料理店的收到了很大的冲击。因为某些固定食材在中国是没有的, 中国的日本料理店找不到大部分菜的食材替代品。最后决定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其他国家进口食材。从而也增加了许多成本。但是, 在中国的日本料理店里顾客并没有减少多少, 这也可以看出日本料理在中国的风靡程度。

结论

日本料理独特的特色的形成与岛国的地理环境和东方传统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日本料理作为外来的饮食文化的一种, 有着固定的顾客来源, 已经在中国较好地发展着, 。而中日经济文化的交流也会越来越频繁顺利。

参考文献

[1]橋爪大三郎編:『現代日本文化が中国に及ぼす影響の調査研究(文部省科学研究費補助金研究成果報告書)』,2000年。

透过日本文化看日本外交 篇9

一、日本的等级制度文化

“要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的“各得其所”这句话的含义。”[2] “各得其所”的含义就是日本人对他们所信赖的秩序、等级制度的表达。“多少世纪以来,不平等已成为日本民族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既是最容易预计,也是最广泛被接受的。承认等级制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2]日本的家庭以及人际关系中,要依据年龄、辈分、性别、阶级决定着适当的行为。日本人的每一次寒暄、每一次相互接触,敬语的使用、鞠躬和跪拜礼的方式等,都要表示出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别和亲疏的程度;甚至在相同的两个人之间,在不同情况下也要表示不同程度的尊敬。日本人把家庭、人际交往中的等级制习惯运用到政治、宗教、军队等各个领域中,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逾越其特权范围,必将受惩罚。可见,等级制度已成为日本人人生观的特征。

“正如对国内问题的看法一样,日本人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2] 日本认为只要世界各国拥有绝对主权,那么世界就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就会发生战争,因此国际上应该建立等级秩序,结束这种无政府状态。当然,日本认为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应高踞在金字塔的顶端。为此日本把发动战争认为是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是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大义”使万邦“各得其所”。1940年日本与德意签订盟约中体现出这一点:“大日本帝国政府、德国政府和意大利政府确信,使世界各国‘各得其所’乃持久和平之前提”。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日本很顺从地接受,没有任何反抗,也是根源于这种等级制的观念。

日本的这种等级制度思想在对待周边国家的外交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日本把对朝鲜和中国等国的侵略认为这是长辈对晚辈的照顾和爱护。 “1942年春天,陆军省一个中佐发言人就共荣圈问题作了如下的发言:‘日本是他们的兄长,他们是日本的弟弟。这一事实要使占领区的居民们家喻户晓。’”“换言之,什么事对弟弟有益,这要由哥哥来决定,并且在强行做这类事时不能‘过分体恤’。”[2]既然大东亚诸国是同一人种,日本就有责任去帮助和保护东亚诸国,把美国、英国、俄国等从东亚赶出去,使之“各得其所”。但令日本感到“悲哀”的是那些被日本占领的亚洲国家,并没有以同样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理想。在当代的日本外交中,日本依然坚持这种对等级制度的信仰和信赖。日本否认近代以来对亚洲国家犯下的侵略罪行,却千方百计遮掩、逃避甚至美化,就是其等级制度思想的具体表现。

二、日本崇拜强者的文化

“崇拜强者,本来无可非议,可以说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本,也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日本民族自强不息的表现,能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正是得力于这种精神。”[3]然而日本的崇拜强者却表现得过分极端,在强者面前可以低三下四、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对待弱者却残酷无情。

日本这种恃强凌弱的性格在对外关系上发挥得淋漓尽致。1853年,美国柏利将军率领强大的舰队打开了日本的国门,此后西方侵略者纷至沓来,使日本面临深刻的民族危机。但是日本却把柏利当作英雄来景仰。“在当年美国黑船登陆的地方,一座纪念碑巍然耸立,上面有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柏利上陆纪念碑’。”[3]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是占领的性质。美国决定在能促进满足美国目标的前提下,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将通过日本政府的机构及包括天皇在内的诸机关行使其权力。也就是说,保留日本的天皇、日本的政府,但它们必须在美国司令官的监督下发挥其职能。应该说这种管理方式是一种大胆的措施。当这一指令在华盛顿制定之时,许多美国人仍在担心:这个自尊、桀骜不驯的民族会接受这个吗?后来证明这些担忧是多余的。相反,日本人对美国占领军的态度非常友好和殷勤,简直令人难以相信。更有甚者,还有人将麦克阿瑟抬到“新生日本的生身父母”,“恩人元帅”的高度来吹捧。战败后日本人这种180度的转变,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简直是难以理解,不可思议的。

而日本面对战败的对手却显得如此的残酷无情,使西方帝国主义列强都瞠目结舌。回顾一下1939年的南京大屠杀,就可以知道这一切。记录南京大屠杀的《程瑞芳日记》中写道:“昨晚有宪兵在前面睡,晚上还是有兵进来,到五百号客厅许多人之中强奸。今日白天有两百兵到五百号房,房门口站一兵,里面一兵叫别人出去,留下一年轻女子强奸……这些难民真可怜,有的家烧了,有的丈夫被日兵杀了,有的被日兵拖去了不知生死,哭的哭,叫得叫,惨不堪言”。

三、日本的武士道文化

武士道诞生在封建制度母体之内,作为一种日本所特有的文化传承了下来,进一步渗入到日本民族的血液中,一直到今天仍然支配着日本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它虽然不是一部法典,但却是一部铭刻在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律法。“武士道在道德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恐怕和英国宪法在政治史上所占有的地位一样。”[4]

“义”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是毫不犹豫的意志。也可以说是义务的派生词,是对双亲、对长上、对晚辈、对社会和国家所负有的义务,是社会舆论期待你去履行的一种义务感。凡是“正义的道理”要求和命令我们去做的事情,我们都应该毫不犹豫的去履行,“应该死的场合就死,应该攻讨的场合就攻讨。”

武士具有“仁”的精神。这里的“仁”和中国古代的含义有所区别。“就武士而言,仁爱并非盲目的冲动,而是适当地考虑到了正义的仁爱,而且并不仅仅是某种心理状态,而是在其背后拥有生杀予夺之权的仁爱。”[4]看来,武士的仁爱是一种为完成政治使命的有目的仁爱。

对长上的服从和忠是武士道精神的显著特点。武士认为对天皇尽忠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完成天皇交给的任务当作自己最高的荣誉。由此可见,武士对天皇的服从是心甘情愿的服从,是自豪的服从,并为他所拥有的武力付诸于实践而自豪。正如新渡户稻造在其《武士道》中所说“我国国民对于君主权力的自由行使,不但不像欧洲那样感到重压,而且人民以对待生身父亲的感情来考虑,一般得到了缓和。” 在武士必须具备的道德中,克己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当克己表现得适度时,它会是一种美德,反之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克己的修养很容易过份。它有时会压抑心灵的活泼的思潮,它有时会扭曲率真的天性使之变成褊狭、畸形。”[4]克己意味着忍耐,忍耐意味着压抑。当忍耐和压抑一旦超过心理的阈限而爆发出来,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破坏力。在近代几次对外战争中,日本军人对战败者表现出的凶残和兽性,令世界瞠目。这和日本人在国内所受的长期压抑有很大关系。

武士道精神形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外交。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称军队为“发扬国威,保护国家而设置”,打着保卫“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一类幌子推行侵略政策,以“全民总动员”、“尽忠报国”、“真正的仁爱”等方式不断激发武士道精神,让参战者心甘情愿地献出自己的肢体、生命、财产以及名誉,为大和民族服务。总之,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推行侵略扩张反动政策的可以充分利用的工具和重要精神支柱,给亚洲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害。

日本的特殊文化给日本的外交打上了明显区别于别国的烙印,在其外交中体现了日本民族意识深层的文化价值观。崇拜强者的文化、等级制度文化、武士道文化形成了日本恃强凌弱外交、等级制度外交、军国主义外交。 今天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警惕日本,有太多的理由去谴责日本,不仅仅为了那不堪回首的过去,更为了日本不肯认错的现在。但为了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进步,我们更要有太多的理由去与日本和平相处,冷静的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参考文献

[1]尚会鹏,刘曙琴.文化与日本外交[J].日本学刊,2003(3).

[2][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从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 篇10

1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发展

1.1 奈良、平安时期

在公元805年,中国正处于唐朝时期,在中国留学的日本学生把中国的茶籽带到了日本,种在了日吉神社旁边小院子的泥土里。这是记载在《日吉神道密记》中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日本的确是从中国引进的茶种,并且从此以后,学习中国的制茶方法、饮茶方式,形成自己的茶文化。而日吉神社旁边的小院子,也就成为了日本最早的茶园。

在这一时期,中国唐朝的饮茶方式是将许多调料和茶叶一起放入茶壶中熬煮,让茶叶变成一种可以食用的、介于饮品和食品之间的东西,日本学习了中国的饮茶方式,将茶饼放在火上炙烤,彻底干燥后碾成粉末,使用最清澈的泉水冲泡,然后使用兽炭将水烧沸腾,当时还有一些人喜欢在茶汤中加入吴盐。这时候的茶叶基本上是煎煮的,而这种饮茶方式在我国唐代时非常流行,但是到了宋朝,开始出现了点茶法,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常用的饮茶方式。

日本引入茶种后,效仿中国唐朝的种茶、制茶、饮茶方式,伴随着大量的中国文化,成为当时日本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新兴文化,逐渐在日本社会中传播起来。

1.2 镰仓、室町时期

在这一时代以前,日本人民饮茶方式都是效仿中国唐朝,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也并没有相关的著作,这种状态直到镰仓时代初期,一位日本人———荣西撰写了日本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身记》。荣西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由于他对中国的茶文化非常感兴趣,于是在此期间,他广泛接触、学习中国的茶文化,并且最终根据在中国的体验和自己的感想,写出了中国当时的饮茶方法。也就是说,这本书的内容基本上是写的中国的饮茶方式,而并不是日本的茶文化。在这本书问世后,日本的饮茶文化才开始在这本书的影响下逐渐普及扩大,并且为三百年后日本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荣西后来第二次来到了中国,那时候中国已经是宋代,在这一时期,点茶法和沏茶法逐渐替代了唐朝的煎茶法,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荣西把这种饮茶方式又带回日本,再一次在日本社会掀起轩然大波,沏茶法逐渐风靡了社会、僧界乃至平民。这一时期是日本茶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茶园迅速扩大、茶文化和禅宗文化进行了初步的融合,形成了草庵茶风,这是日本茶道的雏形。

1.3 江户时期

我国从明清开始流行泡茶,也就是说,从明清开始,我国饮茶时会将开水和茶叶一起注入茶壶进行冲泡,这也是现代的泡茶方式。日本茶道在明清茶道的影响下,开始对之前的茶道进行改良,参考抹茶道的一些风俗和礼仪规范,将两者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煎茶道。这也是日本茶道中最著名的方式。日本煎茶道的始祖是隐元隆琦,就是他在中国游历时,开始研究中国的泡茶道,并且最终将这门技艺带回了日本。最终,煎茶道在江户时期流传到整个日本,而江户时期也是日本茶道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并且在江户时期的末期,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抹茶道、煎茶道,也就是现在世界人民所熟知的日本茶道。

2 日本茶道的内容

2.1 茶会

日本茶道是以礼仪繁琐著称,在日本人看来,规矩的礼仪能够让人在制茶、饮茶的过程中与茶逐渐合二为一,体会到禅宗的奥妙,并且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繁琐的礼仪基本上是由四个小时的茶会组成。茶会的主要内容是: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从这些内容就可以看出,日本茶道并不仅仅是喝一杯茶而已,而是将与饮茶相关的所有内容都一并归入茶道,并且用相当明确的礼仪规定下来。

2.2 茶具

饮茶的必需品除了茶原料外,就是茶具。对于日本茶道而言,茶具是整个过程能够行云流水般完成、并且形成独特的美感让每个参与的人都体会到茶道真谛的必需品。日本茶具基本上都是从自然中取材的,代表自然,让每个人在饮茶的时候,都能够通过充满自然意趣的茶具,来一场与大自然的心灵会晤。

2.3 茶礼

日本茶道之所以成为世界闻名的饮茶文化,除了独具特色的日式美感和充满古韵的饮茶方式外,茶礼是最主要的特点。在日本人看来,茶道并不仅仅是喝一杯茶,而是将取自天然的茶叶和取材于自然的茶具结合起来,通过优雅、沉静的礼仪,让每个参与的人都感受到人与自然交流所带来的禅意。茶道的礼仪最高礼是“无声礼”,也就是说参与茶道的每个人都不发出声音,通过无声的方式,来让每个人通过仪式般的行为获得自己的感悟。在茶道的过程中,每个人的位置、茶具的位置、茶道的顺序、泡茶的动作、喝茶的时机都是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就形成了一套严明的礼法,仪式感更加浓重。

3 日本茶道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从日本茶道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茶道的内容可以看出,日本茶道非常注重佛法和人对于自然的感悟,这也是茶道文化的精髓,对于茶道来说,如果能够通过一场仪式化的茶道,体会到某种人生真谛或者佛法内容,那么茶道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杯茶而已。

与中国的茶越来越生活化不同,日本的茶道随着时代的变化,越来越注重仪式感,而这种仪式感让茶道更像是一种宗教仪式,佛教和禅宗的宗教仪式。

日本十分推崇佛教,和文化中有非常多的内容是与佛法相关的,而茶道的繁琐仪式、取自自然的用品、优雅沉默的动作,无一不符合佛法,对于日本茶道来说,这些繁琐的规则是磨练,而只有经过这样冗杂的仪式,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茶的真谛。

3.1 和敬清寂

日本茶道的精髓是“和敬清寂”,这也是日本茶道的四则。通过研究日本茶道,我们发现,日本茶道的主旨是“无”,也就是说,日本茶道否定一切主体,只有否定了主体,才能够让人放逐自我,在与自然的交锋中体会到自然的真谛,而“无”的有形体现就是和、敬、清、寂,这四则是茶道的中心,正是在这种中心思想的指导下,才衍生出了充满和式风味的各种茶具、建筑、点心等。

3.2 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的字面意思是说难得相见一次,因此应当倍加珍惜。对于茶道来说,一期一会体现得更加深刻。一期一会,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茶道仪式,在过程中体会自然和人生,品味茶香,欣赏茶室的美和静,最终完成茶道主人想要让客人体会“一期一会、难得一面、世当珍惜”之感,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洗礼。

一期一会同时也是日本禅宗中的概念,与“瞬间”相关,也就是说,人生于天地间,于自然而言,不过是瞬间的蜉蝣,应该仔细体会人生,体会每一种情感,而这种感悟在茶道中能够充分体现出来,所以经常被写成字画,挂在茶室的墙壁上。

3.3 茶禅一味

日本的茶道是在中日僧侣的交流中产生的,这就注定了日本茶道离不开佛法和禅味。

创立草庵茶汤的村田珠光曾经悟出了“佛法存于茶汤之中”的道理,最终成为了茶道文化的精髓。茶禅一味的意思是,品茶就像参禅,喝茶、品茶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领悟佛法和人生的真谛,这是日本茶道为什么历来注重繁琐仪式的原因。日本茶道的茶并不可口,浓如苦药,也是为了让人在长时间的静默磨练中体会出苦短人生的真谛。这也是日本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

4 中日茶道文化与思考

日本茶文化源于中国,茶道的起源是日本对于中国强大国力的敬仰和崇拜,然而日本引进茶文化后,却与中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而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却由于当时贵族阶级的垄断以及男权社会的压制,茶道并没有在平民中流传起来,而随着日本封建制度的瓦解,女性地位提高,茶道才普及到每个家庭中,但是由于长期的政治压迫,以及本民族的特性,日本茶道显得更加规矩和刻板。即便如此,日本茶道通过繁琐的仪式和近乎漫长的饮茶过程,反而逐渐影响每一位日本国民,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潜移默化,对日本民族精神逐渐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体现在“禅”以及“和”上的。“禅”、“和”都是非常包容的民族文化,我们相信,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茶道将会更加有发展空间,并且逐渐成为日本民族精神的具象化代表。

摘要:日本从唐朝时期,就开始痴迷茶文化,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消退对茶文化的喜爱,并且随着日本历史的发展,茶文化在日本逐渐染上了大和民族的印记,最终形成了现代的日本茶道文化。而从日本茶道文化中,我们可以研究出日本的民族精神。本文从日本茶道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开始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日本茶道的相关内容,了解日本茶道对于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茶道,茶文化,民族精神,茶禅合一

参考文献

[1]李红.和敬清寂茶禅一味---论日本茶道[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32-136.

[2]井利.茶道的中国性和对日本民族精神的影响[J].金田.2011(9):88.

[3]姜天喜.论日本茶道的历史变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70-172.

[4]张晓光.论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文化观念[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2):42-43.

[5]郑霞.浅析日本茶道精神中的审美观念[J].大观周刊,2012(41):74-74.

[6]杨薇.日本茶道对拜物主义的批判及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1-7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韩国济州岛龙头岩作文 下一篇:我想做西餐料理师五年级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