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今昔对比(精选七篇)
今昔对比 篇1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 她是幸运的, 因为她有幸出生在书香世家, 又有幸嫁了一个与她情趣相投的丈夫。然而她又是不幸的, 由于世事的变迁, 爱人与爱物皆丧亡, 既遭国破家亡之痛, 又深受颠破流离之苦, 在辗转漂泊中度过了她的余生。正是由于这种幸与不幸才造成了李词的强烈的“今昔对比”。
下面笔者试就她词作中的这种“今昔对比”来进行具体全面的分析。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今昔对比”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幻,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词人主要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和女性特有的委婉细腻的手法, 抒发真挚爱情及思念丈夫的离别愁苦。其词风绰约轻巧, 妩媚风流, 一如良珠美玉之令人把玩不忍释手;后期由于国破家亡之后, 遭受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 词作由前期抒发个人感情发展到关注国家存亡的感情, 倾吐出词人的亡国之思, 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凄苦心情。
试读她前期的一些作品: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 袜刬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蹴罢秋千》)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雪里已知春信至, 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 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 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 此花不与群花比。”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这些词都是极清新雅丽、明朗轻快的。如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 作者通过人物形象的描写, 非常传神的塑造了一个顽皮、活泼而美丽的少女形象。尤其是在表现少女心理情态美和行为动态美时, 李清照以女人特有的细腻和敏感抓住少女极富个性特征的一连串动作, 像“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这些连续多变的行动的描写, 把少女轻灵姿秀、纯洁多情、活泼顽皮的神态描写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而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 作者更是用巧妙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日暮晚景图。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等景致引人注目, 动静有致, 在这些动态与静态景物组成的图画中, “误入”一词别开生面, “争渡”声声, 更体现了人物兴奋快乐的神情;而“惊起一滩鸥鹭”的描写却是神来之笔, 它把地上鲜丽的景色, 姑娘们的欢声笑语和空中的鸥鹭惊飞鸣叫融为一体, 使画面更加新丽, 境界更为开阔。你看, 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而又绝妙无比的图画, 而透过这幅图画, 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会飘然从画面深处走来, 她———便是年轻时的李清照。而《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却是借咏梅来歌颂自己的婚姻爱情, 用花月相照、花好月圆来暗示自己和赵明诚的美满的夫妻生活, 亦花亦人, 形神宛肖。
此外, 前期的作品像“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的《醉花阴》, 像“绿肥红瘦”的《如梦令》, 像“宠柳娇花”的《念奴娇》, 像“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的《一剪梅》等等, 都写得极清秀淡雅, 妩媚娇艳, 如出水芙蓉,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综观李清照前期的词, 抒情深刻细腻, 善于运用精炼朴素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展示内心的欢乐与思愁。如果说词人在南渡前由于生活狭窄, 视觉不广而影响作品深度的话, 那么南渡后词人由于经历了切身的不幸, 词风就大变。下面我们再看她后期的一些作品: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 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凄清, 点滴凄清, 愁损离人, 不惯起来听。” (《添字采桑子》)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 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不难看出, 李清照后期的这些词都写得凄惨悲凉, 满怀忧愁痛苦之情。如《声声慢》开头连用七个叠字, 把那种凄凉悲伤忧愁的情怀表露无遗。接下来用秋雁、菊花、梧桐、细雨等一个个具体景物组成一幅凄凉的图景, 掀起人心灵的波澜, 感情的渲染, 越来越浓, 越来越深, 到最后用反诘口吻“怎一个愁字了得”来收束全篇, 把人的忧思愁情, 推上高峰。这是国破家亡诸多种灾难纷至沓来时, 一个孀妇的痛苦呻吟, 是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再如《添字采桑子》, 作者用三更兼听雨打芭蕉的凄厉声响来表现她深沉浓重、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三更天的时候, 院中传来阵阵雨打芭蕉的淅沥声音, 这些在那些没有心事的人听来根本算不了一回事, 然而在漂泊到南方的女词人此刻听来, 确实点点滴滴无不敲打着自己的神经末销, 声声息息都在拨动着自己的心丝……而《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同样作为咏梅词, 然在词风内容上却与前期那一首《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有着迥然的差异:前期那首给人一种清新扑面的感觉, 而后期那首却给人一种凄凉哀痛之感。
此外后期的这类作品还有像《菩萨蛮》“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及《永遇乐》“如今憔悴, 风鬟雾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等等。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 李清照前期的词多清丽妩媚, 而后期的词则多凄清淡静, 今昔对比感很强, 李词整体上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也正是这强烈的“今昔对比”感。但是这种“今昔对比”是由她特殊的身世命运所造成的, 是无意识的, 因而也是客观的。
二.李清照后期同一首词中的“今昔对比”
李清照词不仅前后期的对比感很明显, 而且她后期同一首词的内部往往也凝聚着强烈的今昔对比。如: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临江仙》)
“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 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 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
以前 (南渡前) 的生活怎样?词人没有详说, 只用“感风吟月多少事”和“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几句表达, 但它的力量却是不可小视的———它与“如今老去无成”和“今年海角天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两者的差距之间凝缩或省略了多少欲说而未说的内容。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其感情的分量是十分沉重的,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
《临江仙》是通过早春景象的描写, 表现作者南渡之后百感交集系念家国的复杂思想感情。上片, 作者写早春庭院和建康城的景色及其感慨, 用“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来作对比, 一是春回秣陵树上, 万物苏醒, 欣欣向荣;一是人老建康城里, 沉痛悲怆, 每况愈下。两种事物互相映衬, 在这种反衬之下, 显得人的愁情更浓。这样一种心境, 自然是“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进一步表现了女词人深沉悒郁的情怀。词中这两组对仗的妙用, 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词的建筑美和词的韵味美。
而《清平乐》则更是用那种层层迭进的方法来表现愁情的。从章法上看, 词人摄取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赏梅片段, 从早年, 经中年, 至暮年, 次序井然不紊。早年是“常插梅花醉”, 中年是“挼尽梅花无好意”, 晚年是“难看梅花”。这一“醉”、一“捋”、一“难”, 使词义一转再转, 跌宕生姿。从艺术手法上看, 对比衬托更是突出。上片是以往年梅花开放时节两次赏梅的不同心情作对比, 而上片的两次赏梅又有力的衬托了下片的难以赏梅, 表现了女词人今昔截然不同的生活情景, 突出了“晚来”的飘零之苦, 家国之忧。
再如她后期那首著名的《永遇乐·元宵》:“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 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 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 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词人通过今日临安与昔日汴京元宵盛况的对比, 把词人流落他乡, 孤独寂寞的心情、深切的亡国之恨融合在一起, 倾吐国破家亡时凄楚零乱的情怀, 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愤。词采用倒述手法, 上片写今, 描写元宵佳节的景物和心境, 展现词人的沦落之感和惊恐疑虑之心。“元宵佳节”, 天气是和暖宜人的。易安“岂无风雨”的疑虑, 是受过无边苦难的折磨和种种不幸刺激的人所特有的战战兢兢、凄凄惶惶、多疑多虑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易安曾是喜欢游春赏景的, 而今何以竟然“谢他酒朋诗侣”?这有前面三层铺述的三个原因:傍晚晴好, 怀念亲人;春色晦暗, 态度冷漠;天气和好, 但疑风雨所造成的。其中“人在何处”是根本, 春色晦暗、疑虑风雨是次要原因。可以想见, 元宵佳节, 日暮之时, 不仅引人思念亲人, 也使人产生怀念故国家乡之情。这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元宵节, 自然引起作者对“中州盛日”元宵的回忆, 引发了下片。
下片由昔到今, 先追忆“中州盛日”, 再转回眼前, 突出动乱时代给词人留下的心灵创伤。“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这三句点明了昔日汴京的繁华兴旺。“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这三句是说妇女人头上戴着装饰珠翠的帽子, 插着以金丝为饰的雪柳, 竞相打扮, 看谁整齐漂亮。真是欢天喜地, 兴高采烈。以上六句为一层, 回忆北宋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及人们的欢快心情。接下来六句是写词人自己如今的憔悴及凄凉悲愤的心情。在这里, 作者用昔日汴京城的繁华与如今飘零在南方的自己形成了一个苦乐悬殊的对照, 突出的表达了自己哀怨愁苦之情,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后期这种“今昔对比”之词还很多,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而她后期词中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同样也是由于她特殊的身世命运及其遭遇所造成的。与前面一点不同的是, 在这里李清照是有意识的拿自己后期的生活跟前期的生活相比, 因而这种“今昔对比”是主观的、自觉的。
三.结语
纵观李清照的身世经历, 以及对其作品内容的分析和比较, 不难看出, 李清照词作的风格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主要以清新、秀丽、婉转的格调抒写真挚情感;后期的词主要以凄怆深沉、苍凉悲楚的格调写离愁别绪、追忆往昔、思乡之情等。
李清照的词之所以动人, 与她词中那种深切、真挚的家国之感和描写方法上的“今昔对比”是分不开的, 尤其是后者。“对比”能够产生力量, 也更能打动人, 正是由于这点, 使得李清照这种“今昔对比”之词既能给人带来审美上的愉悦感受, 又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摘要: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事件。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幻,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的词主要以清新、秀丽、婉转的格调抒写真挚情感;后期的词主要以凄怆深沉、苍凉悲楚的格调写离愁别绪、追忆往昔、思乡之情等。前后期作品在词风和内容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今昔对比”, 而后期的作品中在同一首词的内部也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今昔对比”。
关键词:李清照,南渡,词,今昔对比
参考文献
[1]范英豪 (评注) .李清照诗词选[M].黄山书社出版社, 2007 (10) .
[2]杨海燕, 郭大章.李清照前后词风比较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 2011 (3) .
[3]黄利平.词.酒.人生——以李清照的酒词观其南渡前后的生活状态[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8 (3) .
[4]方波, 唐碧珍.从“闺思闲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 2009 (6) .
高考书面表达今昔对比讲座 篇2
(1)电视的发展某英文报纸发起了关于电视的发展的征文活动。电视的发展日新月异,有它的优点,但是也有缺点。请根据下表有关电视的两张表格,写一篇英文应征。
十年前 现在
价格 昂贵 便宜
家庭拥有量 40% 98%
节目 节目和内容少,新闻,文艺,教育体育,趣味性低 涌现大量电视台,节目多,大多数很精彩。卫星电视全天播放。
收视率 15%左右 40%左右
优缺点 画面声音质量差。导致很多人成为近视眼。 由于技术进步,画面声音的质量大大提高。保护视力。看电视成为一种享受。
人们之间交流多。业余的时间主要被用于读书和学习。 大量的时间都被浪费再看电视上,交流越来越少,没有时间读书。
Now TV has improved greatly. Ten years ago, TV was so expensive that only 40% of families could afford one. But now, it’s cheap enough for nearly every family to have one. New TV stations are constantly appearing. There are more programmes than in the past, most of which are wonderful. The satellite TVs broadcast 24 hours a day. What’s mo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que, the picture and sound of TV are much better than in the past when many people’s eyes became nearsighted caused by watching TV. Now watchers’ eyesight is protected, and people can really enjoy watching TV.
The development of TV has also brought some disadvantages. In the past, people communicated a lo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ir spare time was mainly spent in reading and studying. But now, people waste almost all their spare time watching TV. As a result people communicate less and read less in their spare time.
(2)交通状况
青山村的变化:人口500,坐落在大山脚下。
过去 现在
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 各种适合山区气候的经济作物。
环境治理 大量的树木被砍伐,经常发生山洪,造成极大损失 植树造林,水土不再流失,没有山洪,生命财产得到保护。
交通 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山外,出行困难。 修建了一条宽阔的马路,交通旅行多很方便,经济得到促进。
Green hill village lies at the foot of a mountain. The villagers used to grow corn, so that they were rather poor. But now they grow cash crop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weather in the mountain area. In the past, the villagers cut sown a great many trees for building for firewood. As a result, frequent floods caused great losses. Now, a large number of trees have been planted, which hold the soil and water. There are few floods now to destroy people’s possessions. What’s more, in order to develop economy, a broad high way has been built to replace the old small road. It’s much easier for people to transport goods and travel. Thanks to this, the economy is greatly improved.
(3)商业发展:假如你组在一个小镇里,近几年小镇里的商店发生了巨大变化,试根据下表写一篇短文,介绍情况。
过去 现在
数量 只有大小5家商店 大小15家商店
商店种类 一个大商场 商场、超市、便利店大中小各种商店
便利 商店离家远,购物不方便 住的旁边就有一家超市,购物非常方便
商品种类 商品种类不多, 应有尽有,
The small town has changed greatly in the past years. There used to be five shops including only one big one, which were far and inconvenient with not many kinds of goods.
Now there are fifteen shops, such as department store, supermarkets, and convenient shops, large, middle or small. It’s very convenient for me to go shopping because there is a supermarket near my house. We can buy anything we need in the town now.
(4)环境状况:人们的卫生意识不断增强,下表是某市近年来的环境改变情况,请你写一篇短文。
过去 现在
人们习惯 人们随地吐痰 没有人随地吐痰
街道上灰尘很多,很脏 街道上总是打扫得很干净。
街道 街道两边树木稀少。 街道上绿树成荫,所有的空地上都有绿草覆盖
污染 工厂随意排放大量烟雾、废水,空气和水受到严重污染。 工厂严禁排放有毒废气、废水,环境得到改善。
In the past, some people spat everywhere and the streets were rather dirty with a lot of dust. There were few trees along the sides of the streets. The factories used to let out a lot of smoke and waste water which polluted the air and water. But now, everything has changed. No one spit on the ground and the streets are always kept clean. Green trees grow thickly along the streets. All the empty grounds are covered with green grass. The factories are forbidden to let out poisonous smoke or waste water. As a result, the environment has improved greatly.
(5)通信业今昔对比
过去 现在
通信方式 人们主要通过书信,电报联系,少数人用电话联系。 人们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传真(fax)联系。
通信质量 联系不方便。 通过电子邮件、手机(mobile phone),方便快捷。
购买价格 电脑、手机太贵,用不起 现在电脑、手机价格便宜,手机成为人们必备的通信工具。
使用收费 电报、电话费昂贵。 打电话、上网收费大幅下降
In the past, people mainly used letter, and telegraph, while telephone wasn’t widely used. People used to find communication neither easy nor cheap.
北京名小吃今昔对比 篇3
灌肠:旧时小孩最喜欢,今日色。香、味全无
灌肠是在街头巷尾和庙会中售卖的平民小吃,儿童最为喜欢。清末“《京竹枝词》中所载:“粉灌猪肠要炸焦,铲铛筷碟一肩挑。物殊风味儿童买,穿过斜阳巷几条。”灌肠是用绿豆粉加红曲水和一定比例的豆腐渣,调成稠糊灌入猪大肠,煮熟晾凉,然后削咸小片,以猪油煎焦,铲进盘中浇盐水蒜汁,用竹签扎着吃。地安门桥头路东的福兴居(今燕京书店)是北京最早的灌肠铺,现在的灌肠没有红曲水和豆腐渣,更不灌入猪大肠,仅以杂淀粉蒸成灰色短棒状,切片以色拉油煎成,有的不焦,有的嚼不动。这样的灌肠与老北京传统的灌肠相比,色、香、味全无。称现在的灌肠为“煎粉片儿”较恰当。
馄饨:不见“馄饨范”,只见“馄饨侯”
这种小吃在元大都时期就有,只是不及近代的精细味浓。老北京卖馄饨或摆摊或挑担走街串巷,都在大铁锅中放一铁箅子,一边放猪棒骨熬汤,另一边煮馄饨。当初卖馄饨最有名的首推地安门外天汇大院口外的“馄饨范”。范记的馄饨肉鲜、馅大、汤肥、作料全。范记馄饨每天用猪棒骨熬汤,把汤油灌入个多个大瓶子里,在箅子边放只鸭子和一只鹅,每煮一锅馄饨,往锅里对一次汤油。馄饨作料非常全整:冬菜、紫菜、香菜、虾皮。白胡椒、酱油、醋、青韭,应有尽有。倘若在附近岔子胡同口买几个何记吊炉烧饼,就着一碗味美汤肥的范记馄饨,那真是口香四溢。现在各处所卖的馄饨,都是馅小、皮厚,在铝锅里白水一煮,作料也仅是香菜、虾皮和酱油。吃馄饨不可缺少的冬菜,早已经绝产了。北京现有的馄饨,唯有东华门大街“馄饨侯”的尚可,但是价钱昂贵,平头百姓一般不敢问津。
扒糕:现在的扒糕味儿不对
这种小吃多为小摊贩,或在庙会和集市上售卖扒糕是以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烧饼大的坨,蒸熟后,夏天放在蒙布的冰块上镇着。吃时旋成条片,浇上用花椒油过的酱油,芝麻酱、蒜汁、醋、芥末、辣椒油、咸胡萝卜丝,吃在嘴里筋道爽口,很受大众喜爱。如今吃扒糕,只能到山西风味的饭铺去买。现在的扒糕在荞麦面里加白面,完全没有榆皮面。端上来棕灰色的一盘,浇些芝麻酱,蒜汁和醋,竟然还加黄瓜丝,把凉炝的作料用于扒糕。现在的扒糕味不对,吃在嘴里有点黏。
豆汁:世界三大怪吃之一
据说有人把法兰西的臭干酪、俄罗斯的冷酸鱼、北京的豆汁并称为世界上的三大怪吃。豆汁是做绿豆粉丝的下脚料,沉淀之后即是麻豆腐。老北京卖豆汁有挑担和铺卖两种,一般人们都去豆汁铺。熬豆汁要小火慢煮,否则上面浮着一层水,那叫“煮飞了”。喝豆汁就着浇拌辣椒油的淹苤蓝,佐以脆麻花儿、焦圈儿、油炸鬼等。现在所卖的豆汁都是杂豆制品,把豆汁煮飞了并不稀少。佐食的仅是只硬不酥的焦圈儿,陈久的咸菜丝,那焦黄可口的油炸鬼已经绝迹四十多年了。豆汁还有勾面和下米两种做法。勾面儿:在豆汁熬成后,以纯绿豆粉、加清水调成稀糊,对在豆汁里。豆汁的味道清甜,过去庙会里卖的就是勾面儿的豆汁。下米:在豆汁里加进粳米,一起熬熟。最好在豆汁里加入剩米饭,这种豆汁风味很独特。现今的豆汁只有清熬一种吃法了。
豆腐脑儿:其卤不解,脑嫩不散
大多为清真的(汉民的“饶阳豆腐脑儿”另论)。豆腐脑儿以卤水点黄豆浆凝结而成,然后放在锅里加凉水煮沸。卖时盛在碗里浇上宽卤,撒上蒜泥,滴点辣椒油即可。其卤做得很精致,把羊肉、口蘑先净切细,加入适量的湿淀粉和酱油,熬得稀稠适度,汁鲜而透亮。吃时其卤不懈,脑嫩不散。现在的豆腐脑儿,吃不了几口脑就散碎了。卤只有少量的羊肉和不少的酱油,没有口蘑,吃着有些豆腥味,全无过去的那种鲜香。
炒肝:今天的猪肝到哪里去了?
当然以“会仙居”最著名。炒肝是把猪肠洗净切成小段略炒,加少量焯过的猪肝一起大火煮熟,改小火以白肉汤和口蘑汤勾芡后,加烂蒜、炸花椒油。而今的炒肝,大多数不放猪肝,仅是白水煮肥肠,没有白肉汤和口蘑汤,没有炸花椒油。主料太少,芡勾得太浓。吃完肥肠,能剩多半碗酱油糨子。
老北京的许多小吃令人神往,如择其优良品种恢复并形成产业规模,定会使“肯德基”“麦当劳”顿失颜色。
今昔对比 篇4
经过20年的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的汽车工业,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 通过与国外知名汽车公司合资合作,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14年, 重庆汽车及电子行业的产值占到了全市工业总产值40%以上, 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5%, 长安汽车、力帆汽车等企业都有不俗表现。四川省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企业, 201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 279亿元, 首度迈上2 000亿元台阶。汽车整车产量达到96.3万辆, 同比增长19.1%。2014年, 成都一汽-大众新速腾、新捷达产品稳步增产, 成都吉利自主品牌GX9产品成功下线, 宝马N20发动机上量生产, “四川造”整车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另外, 随着东风神龙第四工厂落户四川, 成都一汽-大众新增15万辆乘用车生产能力的四期项目加快推进, 华晨南方基地年产5万辆中华牌轿车项目、四川一汽丰田2.7L普拉多等项目加快建设, 四川省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正加快形成。2014年, 陕西汽车制造业产销也达到了上千亿元。四川、陕西、重庆的汽车工业, 尤以长安汽车集团、陕汽集团、法士特公司为旗帜, 在国内乃至国外, 为西部汽车近年来发展,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重庆长安:历经沧桑百年辉煌
在中央提出的大力发展西部的战略构想下, 长安汽车一马当先, 充分发挥了西部汽车龙头企业作用。根据年初长安汽车发布的2015年度经营计划, 公司2015年经营目标为:产销汽车超过290万辆。按照该计划, 2015年公司产量增幅目标约为10.37%, 销量增幅为13.99%。从前5个月的销售情况来看, 公司较好地完成了目标进度。2015年1~5月, 长安累计销售汽车达125.02万辆, 同比增长13%。其中销售中国品牌车辆73.28万辆, 同比增长17%。
长安汽车的前身为始建于1862年的一家兵工厂, 由李鸿章创建。清末洋务运动时期, 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庙宇中创办了上海洋炮局, 1865年更名为金陵制造局。1937年, “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 之后上海失守, 南京告急。金陵兵工厂接到国民政府的西迁命令, 历时三个月完成了西迁重庆的壮举。1941年更名为江陵机器制造厂。1951年, 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国营四五六厂。1957年, 中央提出“军民结合, 学会两套本领”的生产方针, 以这个方针为指导方向, 四五六厂的200多名工人在资金不足、没有机床和模具的情况下, 历时3个月, 以威利斯M-38A1为基础, 逐个零件反复测绘仿制, 终于试制出中国第一辆越野车——长江牌46型越野车。与此同时, 中央兵工总局国营四五六厂更名为长安机器制造厂。长江46型越野车搭载一台2.2L水冷式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 最高时速115km/h, 每百公里油耗13.7L。有趣的是, 该车没有倒挡, 只能向前开, 当年生产了38辆。1959年, 20辆长江46型越野车从朝天门码头装船运往北京, 作为受阅方队领队车参加国庆10周年阅兵仪式。截止1963年停产时, 长江46型越野车累计生产了1 390辆。1963年底, 根据上级指示, 长安厂将该车图样和技术资料一并转交给北京汽车制造厂, 长江46型越野车为BJ212的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0世纪80年代初, 为响应中央提出的“军工企业要利用富余生产力生产民用产品”的号召, 长安开始了第二次由军转民的历史性转折, 以商用车起家正式涉足民用汽车行业。80年代, 微型面包车和微型载货车红遍大江南北, “长安”的名字深深地印刻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微车市场的繁荣, 为长安捞到了汽车行业的第一桶金。到90年代初, 以微车为代表的长安商用车已经占到了国内近1/3的市场份额, 丰厚的利润, 也为长安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基础, 并通过多年来的逐步国产化积累了第一笔技术财富。90年代末, 随着国人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显著增大, 而此时由于同铃木合作关系得到深化, 长安于1998年推出了以铃木Carry为基础打造的新一代商用车产品——长安之星系列微型车, 该车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一炮走红。
2003年长安同意大利I.D E.A设计公司共同发起了长安第一款自主乘用车“奔奔”研发项目。从此, 长安走向了完全自主创新之路。长安还花大价钱从国外引进了涂胶机器人、焊装机器人、涂装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 用于进一步增强整车制造的质量稳定性及提升生产效率。2008年4月17日, 位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港北区的长安汽车第二家海外研发中心——长安日本设计中心正式落成, 该中心主要从事与汽车内外饰相关的设计研发工作。2009年, 长安垫江汽车综合试验场正式投入建设, 该试验场使长安自主研发之路从此步入了快车道。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的短短十几个月时间, 长安又有三家研发中心、一家碰撞试验中心及一个全新事业部相继落成。至此, 加上原有的多个设计部门, 长安汽车彻底具备了自主研发、制造、试验在内的整车全流程开发能力, 同时完成了对制造设备及管理制度的改进升级。
除了开发整车, 长安2005年开始涉足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总成领域。2011年, 长安的动力研发开始步入了高速发展期, 在英国建了研发中心, 目前, 长安已形成了由EA、S、C、F、G、H、D共七大系列组成的长安发动机家族。
2010年9月30日, 长安汽车中高端轿车生产基地在北京市房山区开工, 在产车型主要是CS75和睿骋。
国家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为长安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自主开发使长安插上了金翅膀。根据长安公布的2014年年报显示, 公司当年超额完成了经营生产任务, 汽车销售完成计划的109%;销售收入完成计划的124%, 达到529亿元, 同比增长35.18%;实现净利润75.2亿元, 同比增长124.46%。
陕汽:重型车的脊梁
陕汽原是一个弱小的“三线”企业。1968年2月28日, “陕西汽车制造厂筹备处”建立, 陕汽在宝鸡蔡家坡的建设全面展开, 陕汽第一次创业开始。1970年建成并成功试制出第一辆“延安”SX250型重型军用越野车, 彻底结束了我军“有炮无车”的历史。“延安”重型军用越野车先后参加了35周年、5 0周年和6 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1978年3月14日, 陕西汽车制造厂正式验收投产。1985年3月26日, 陕汽开始筹建西安厂区, 陕汽第二次创业开始。20世纪80年代, 陕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独立自主研制出我国第一代完全知识产权的延安牌5吨级军用越野车。80年代中期, 我国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陕汽也像所有军工企业一样, 面临着军转民带来的窘况。在国家引进斯太尔项目中, 陕汽受到不公正待遇, 原中国重汽集团亏损严重, 解体时分给了陕汽大量的债务, 加上陕汽没有自己的营销网络, 产品单一, 交通不便, 信息不畅, 人才流失严重, 企业生产经营严重滞后, 已经处于破产的边缘, 被国务院“黄牌”警告。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陕汽人奋发拼搏, 走自主创新之路, 从一个年销售收入仅1亿元, 亏损7 000万元的企业, 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年产销过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连续多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综合实力在中国机械行业500强中排名第37位, 居陕西之首。1994年, 陕汽首次实现年产销重型车过3 000辆的目标, 创下了90年代陕汽年产销量之最。90年代末, 资产重组和企业深化改革, 给陕汽带来了生机与活力。陕汽的资产重组和企业制度改革始于1998年, 当时为了冲破原中国重汽公司内部僵化的体制和管理模式, 陕汽以引进德国MAN公司大客车底盘先进技术等优良资产为基础, 与陕西正发实业有限公司、陕西省技术进步投资有限公司等五家企业联合组建了陕西欧舒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加快了大客车底盘和大客车整车的发展, 很好地解决了陕汽有先进技术和优势产品而无发展资金的尴尬, 缓解了陕汽的困难, 初步尝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优越性。
在集团层面上实现资产重组后, 陕汽又通过与湘火炬、康明斯、中集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资产重组, 把陕汽发展成为辖20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 从而吸纳社会资本, 拓宽融资渠道, 加快技术改造。抢先引进先进装备, 建成了国内最先进的重型车桥生产基地, 使重型车桥成为主营业务。2006年1 2月又引进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公司10亿元资金, 为陕汽顺利实现“十一五”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4年陕汽集团全年销售汽车10.7万辆, 实现工业总产值536亿元, 销售收入400亿元, 其中天然气重卡销售1.46万辆, 市场份额超过42%, 位居行业榜首。
法士特:品牌享誉全球
2 0 1 4年, 整个商用车行业几乎没增长, 而重型载货车更是下降了4%。不过, 占据重型载货车市场配套份额80%的法士特变速器, 年销售收入却同比增长11%。法士特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119亿元, 销售汽车变速器62万台, 各项经营指标连续12年名列中国齿轮行业第一, 重型变速器产销量连续9年稳居世界第一。而1999年, 法士特的前身陕西汽车齿轮总厂变速器年产销量仅为6 063台, 年销售收入仅1.4亿元。没有人能够想到, 十几年后, 法士特的重型变速器产销量增长了100多倍, 销售收入增长了80多倍。这都得益于国家重视西部大开发, 给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由陕西汽车齿轮总厂整体改制而成, 注册资本5亿元, 资产总额30亿元, 旗下拥有陕西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宝鸡法士特齿轮有限公司、宝鸡法士特铸造公司、西安法士特取力器公司、美国法士特分销公司等10余家控股、参股公司。公司的主导产品有:引进美国技术生产的双中间轴系列变速器和自主研制生产的多种系列变速器;与以上产品相配套的系列取力器、分动器;OEM配套齿轮等出口件和各种国产、进口汽车齿轮锻件、汽车配件等。
法士特重型变速器被国内50多家主机厂的上千种车型选为定点配套产品, 8t以上重型汽车市场配套占有率超过86%, 15t以上超过92%, 并广泛出口美国、澳大利亚、东欧、南美、东南亚、中东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
目前, 法士特已形成年产销汽车变速器100多万台、齿轮5 000万只和汽车锻件10多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 各款变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法士特不仅在生产经营业绩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而且在产品升级, 重型变速器自动化、节能化、轻量化、环保化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自主研发的10JSD、6DS、12挡、16挡、小8挡、小小8挡、AMT, 以及采用轻量化设计的一系列变速器新品在品牌效应、质量性能、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迅速占领了节能产品制高点, 备受用户青睐和热捧, 市场需求增势迅猛, 已成为拉动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增长的主导产品, 为企业快速发展赢得了先机。其12挡、16挡变速器广泛采用了国际最新技术, 具有操控可靠、节能环保、适合国情、性价比高、燃油经济性好等明显优势, 为国内重型载货车提供了最新优选配置。其自主研发的全铝合金壳体轻量化变速器新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 总质量减轻100kg以上, 为整车实现轻量化和节能化改进提供了最新优化配置, 进一步满足和适应了市场发展需求。集团公司各项经营指标连续六年名列全国齿轮行业第一, 重型变速器产销量世界第一。
结语
家乡的变化今昔对比作文800字 篇5
雨水,是大自然的甘泉;是农作物的甘露;是树木的洗澡水!但,又有谁知道,曾经的雨水是多么的恐怖它象征着积水的来临。一下雨,经过珠江路时,只见满地的积水,有时甚至漫过小腿来到膝盖,让人寸步难行。下水道还时不时地发出阵阵恶臭,让人脾胃沸腾。如今,下雨天马路淹水的现象几乎看不到了。因为在创文期间,居委会带着工作人员更换了下水道管,清理了下水道,防止堵塞
瞧,街道也不会因为天气转变而时不时的变成一片汪洋了!
饱饭之后,在夕阳的余晖,蝴蝶的舞蹈,蝉声的鸣叫之下,我和妹妹在丽水庄的步道上行走,一阵风吹过,玉兰花随风飘落,迎面而来的是美妙,清新的玉兰花香!玉兰花的香气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带着我陷入了回忆:以前,这儿也有玉兰树,可是却没有那么香。当然,这绝对不会是玉兰树的问题,而且街道的原因。路边随处可见的路边摊,使交通严重堵塞,吆喝声,喇叭声日夜不绝在那样的环境下又怎能感受花香呢?创文后的今天,大街上,小路边,步道旁的小摊贩已然不见。美丽,芬芳的玉兰花也得以绽放,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在五彩缤纷的步道边,曾经是一排排破烂不堪的违章建筑物和铁皮屋!而现在,这些使人厌恶的违章建筑物和铁皮屋已经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宣传栏,宣传栏上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礼、仁、智、义、信、爱;宣传栏上那美丽的插图,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汕头的创文还在于那些美丽的志愿者。学校外的志愿者在学生上学、放学时,带领着他们安全、有秩序的过马路。在行走的汽车看到有人过马路,也自觉停车,等待,待行人走过才缓缓开车前行。在马路上,我们时常能看到身穿橙色志愿服的志愿者,顶着烈日在路上帮忙指挥交通;在街道上,我们总能看到清扫街道垃圾,清理墙壁牛皮癣的志愿者身影!这些美丽的志愿者就是汕头的一道七彩彩虹!
创文,汕头因你而变得更加美丽迷人;创文,汕头因你而变得更加灿烂;创文,汕头因你而变得充满诗情画意
俄罗斯科学院今昔 篇6
1.1 俄罗斯科学院的建立
虽然俄罗斯在传统上是一个欧洲国家,但是其科学的发展却有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的科学团体的产生和形成都是自发的,是在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科学在18世纪的欧洲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开明的俄罗斯彼得大帝认识到科学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不想等到科学团体在俄罗斯自发出现,他要“从上而下”地把其他国家科学团体的模式移植到俄罗斯,以最快的速度让科学在俄罗斯生根成长。于是1724年颁布命令,在彼得堡创建科学院,1725年正式建立,当时称为“科学艺术院”,1803年又改称“帝国科学院”,1836年改为“帝国圣彼得堡科学院”,只是到了1917年2月才正式称为“俄罗斯科学院”,这个称谓一直持续到1925年,以后一直到1991年为“苏联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与其他欧洲国家的团体的不同之处是从一开始它就是受国家财政支持并隶属于国家的科研机构,不像欧洲发达国家的科学院那样具有独立性。为了让俄罗斯科学院能站在世界水平上,彼得大帝重视与西欧发达国家的科学交流,邀请外国著名学者担任俄罗斯科学院的院长。直到1748年俄罗斯科学院才出现第一位俄罗斯自己的院长,在科学院选出的第一批俄罗斯院士中,著名的大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就是其中的一位。
从诞生之日起,俄罗斯科学院就开始了重大的科学研究活动,没有停留在对自然界“好奇”的水平上。从俄罗斯的西部边陲到东部的勘察,都留下了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勘探的足迹。俄罗斯科学院的业绩是有目共睹的。1736年一位法国科学家说,在20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科学院所作的一切达到了其他国家科学院60年所能达到的水平。
1.2 俄罗斯科学院更名为苏联科学院
年轻的苏维埃政权与俄罗斯科学院的关系在一开始是很紧张的。但是,如果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看成是对俄罗斯科学的破坏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高度集权的苏联制度对科学的作用表现出双面性:一方面,不能给予科学需要的自由和民主,但是,苏联当局把国家安全和科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对科学发展给予极大的预算投入。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在社会几乎所有机构都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革命之后,却唯独没有对俄罗斯科学院立即采取行动,尽力维持现状使其为苏维埃政权服务。而俄罗斯科学界的绝大部分成员都认为苏维埃不一定能给俄罗斯的未来带来益处。
也许是战争迫切需要俄罗斯科学院的智能,苏联政府并未限制俄罗斯科学院的活动,相反,还扩大其规模和影响。1925年俄罗斯科学院改名为苏联科学院,1934年科学院由列宁格勒迁往莫斯科。俄罗斯科学院已经不仅是属于俄罗斯的,它是属于苏维埃联盟的。
苏联科学院是苏联时期国家科学的最高管理机构。其作用和地位是在“两大制度”的对立时期形成的。苏联科学院必须要保证国家能在科学技术领域与西方国家相比保持绝对的竞争优势。它要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计划经济优越于市场经济。这使20世纪50—60年代的苏联科学院和整个苏联科学处于黄金时期。这时,不仅有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来自意识形态的监督和控制明显减少,更主要的是有来自国家的强大的物质支持。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进行着一浪高过一浪的军备竞赛,苏联科学院在加强国防、加强军事力量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949年9月23日,原子弹爆炸成功,1953年8月12日,苏联的氢弹爆炸成功,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飞向太空宇宙。这些都大大震动苏联的对手——美国。两个超级大国进行的军备竞赛,其实质是科学团体的较量。苏联科学院为保持世界力量的平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3 苏联科学院与新诞生的俄罗斯科学院合二为一称为“俄罗斯科学院”
苏联解体后,苏联科学院的名称取消了。多数人认为那是简单的名称变化。事实上,里面牵扯到苏联最高领导人之间的权力博弈,可以说,苏联科学院是“死里逃生”。随着戈尔巴乔夫发动的“改革与新思维”运动的近一步深化,人们开始了对西方制度的效仿。1990年8月23日戈尔巴乔夫签署命令,授予苏联科学院以不受国家控制的权力,并且享有它原来使用的全部国家财产的所有权。以叶利钦为首的俄罗斯领导人[1]认为,这是对俄罗斯有权支配它境内的一切财产的权力的挑战。因此,俄罗斯联邦拒绝承认这个法令的合法性。1991年11月21日,俄罗斯总统颁布228号命令,组建苏联科学院之外的“俄罗斯科学院”。“将在俄罗斯领土内的苏联科学院的楼房、科研设备、船舶及其他财产移交给俄罗斯科学院。”这已经不是要和苏联科学院竞争的问题,这实际上是剥夺了苏联科学院存在的权力。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新任的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尤里·奥西波夫与苏联科学院共同努力,抵制来自权力部门的压力,为保存苏联科学院的灭亡命运作了不懈的努力。最终,两个并存的科学院合二为一。苏联科学院的大约250名正式院士和450名通讯院士,与刚诞生的俄罗斯科学院新选出的39名正式院士及108名通讯院士,联合组成“俄罗斯科学院”,它接管苏联科学院的研究设施。[1]这样,作为俄罗斯帝国科学院的继承者苏联科学院总算得以延续下来。十多年后,尤里·奥西波夫还高兴地说:“我感到欣慰的是,苏联科学院的潜力得以保存下来。”
2 俄罗斯科学院建制的特点
2001年11月14日通过的俄罗斯科学院章程中的第二章对科学院活动目的进行了界定:科学院组织进行旨在获取关于自然规律的新知识,促进俄罗斯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具体一些就是:促进科学事业在俄罗斯的发展;加强科学和教育的有效联系;弘扬科学知识的作用,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俄罗斯科学院的主要任务是: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开展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对世界科学知识进行研究分析;预测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预测俄罗斯在世界尖端科学技术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参与制定俄罗斯的科学技术政策,对大的科研项目检查其落实情况;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促进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一体化;开展科学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这一切都决定了俄罗斯科学院有自己的特点。
2.1 俄罗斯科学院是最大的知识宝库之一。
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团体中,俄罗斯科学院是当之无愧的一个。以物理学方面的成就为例,俄罗斯科学院排名第五。1995年至2005年转型艰难时期俄罗斯科学院发表了2.97万个物理学方面的著述,这些著述在世界的科学文献中被引用达12.61万次,根据2005年的总结报告,俄罗斯在发表科学文献数量方面在世界上占第8位,在引用的频率方面占第18位。[2]
俄罗斯科学院无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在科研组织数量上在世界上都难以找到类似的第二个。俄罗斯科学院包括医学科学院,农业科学院,教育科学院,建筑设计科学院,艺术科学院,包括三个地区分院(西伯利亚分院,乌拉尔分院和远东分院)和15个地区科学中心。根据俄罗斯科学院章程,俄罗斯科学院、地区科学院都是国家的非商业性机构,有权管理自身的机构的科研活动,有权支配使用已经转给科学院的财产,有权组建、改组、注销科学内部的机构和组织。每个科学院都有自己的主攻方向,科学院是进行基础研究的中心,现在俄罗斯科学院包括9个学科领域的分支机构:数学科学、物理科学、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热能和机械制造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地球学、社会科学、历史哲学。这些数量达到了国家科研机构总数的12.2%。
在俄罗斯90%的知识传播主体都是科学院。在俄罗斯科学院有庞大研究阵容。截至到2008年7月,俄罗斯科学院共有470个研究机构,超过55000科研人员,其中包括522名院士、822名通讯院士。其中65%有博士和副博士学位。
俄罗斯科学院不仅是国家宏观科学基础研究阵地,还广泛开发国家经济建设的高技术项目,如“2000年俄罗斯联邦航空计划”、“伏尔加复兴计划”、“地震观测系统”、“1996—2000年俄罗斯生态安全”、“世界海洋计划”、“1996—2005年核废料的有效利用”、“1995—2009年俄罗斯化学武器的消除”。
俄罗斯科学院进行诸如“天文太空研究”、“量子物理研究”、“信息技术计划”、“信息化研究”、“新材料”、“全球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研究项目。[3]
2.2 俄罗斯科学院是一个参与国家管理的机构
俄罗斯科学院不仅是基础研究的中心,同时还参与制定国家的大政方针。近几年,科学院参与制定多项法规,如“关于国家创新活动和创新政策”、“关于如何处理核废料”、“关于保护周围自然环境”、“关于销毁化学武器”。除此,科学院与俄罗斯原子能部、国家安全部队、总检察院、外交部、海关总属、保健部进行合作,为其制定严密的行使权力的法律条文。
俄罗斯科学院参与起草1993年宪法、税务法、专利法、银行活动法的编撰工作,很多有影响的科学院的科学家都在议会或总统下属的各种理事会工作,或在法律咨询机构工作。
俄罗斯科学院参加制定司法条款改革,提高执行部门的工作质量。科学院在保护人权、公民享有自由制定的相关政策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科学院还制定俄罗斯参与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原则,研究全球化对俄罗斯安全和世界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院参与完善选举法的规定,正是在科学院的积极参与下,在国家杜马和选举委员会制定了联邦法律,如1994年通过的“联邦法中的公民基本选举权”,第一次确定了公民民主参与选举的权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了“1995年联邦总统选举法”和“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这些都促进了俄罗斯遵循国际原则和标准。
3 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学院
3.1 俄罗斯科学院的危机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处在政治、经济的变革中。虽然苏联科学院避免了被取缔的命运,但是如何适应俄罗斯政体发生的巨大变化,是摆在俄罗斯科学院面前的迫切任务。在国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一艰难时期,对科学、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少得可怜。从下表可以看出俄罗斯与其它发达国家在研究开发对比方面的巨大差别。
资料来源:《Наука в цифрах 1995》(《1995年科学统计数据》)
科学预算的大幅度缩减和预算外资金来源丧失殆尽导致了科学研究阵地的紧缩,科学人才的大量流失。作为发展科学研究的科学院基础设施大多数都已经老化,超过11年的达到49.8%,医疗仪器大都超过了10—15年。
2001年美国联邦对科学的预算是853亿美元,其中200多亿美元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而在俄罗斯,2001年俄联邦预算仅仅拨出80亿卢布给俄罗斯科学院,即2.6亿美元,2000年俄罗斯GDP中科学投入占0.8%,而美国为2.3%。俄罗斯科学院历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振荡,几届政府如走马灯一样更换。每一届政府都将主要的精力投入到权力分配、金融改革、私有化和战争等迫在眉睫的问题方面,对没有短期效应的科学事业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3.2 俄罗斯科学院为克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面对突然出现的危机,国家没有可遵循的法律和法规,俄罗斯政府对俄罗斯科学院支持所采取的措施是根据政府出台的以下相关规定:
1992年4月27日俄罗斯总统颁布426号命令“采取紧急措施保存俄罗斯联邦科学技术的潜力”;
1992年8月3日俄罗斯政府颁布538号命令“采取相应措施支持和发展俄罗斯科学院”;
1993年9月16日俄罗斯总统颁布1372号命令“采取措施对俄罗斯科学家进行物质支持”;
1995年9月26日俄罗斯政府颁布957号命令“国家对俄罗斯重点科研项目的支持”;
1996年3月27日俄罗斯总统颁布424号命令“关于采取措施加强国家支持科学和文化教育”;
1996年4月15日俄罗斯总统颁布558号命令“关于加强在俄罗斯开展基础科学的措施”。
1997年5月7日俄罗斯政府颁布543号命令“采取措施加强国家对科学支持”。[2]
所有这些法令的颁布和实施都直接关系到俄罗斯科学院。但是对科学院最大影响的是1996年8月23日颁布的《科学和科学技术政策联邦法》(简称《科学法》)。
在《科学法》中,有专门的章节对科学院作以论述,要把对科学院所从事的科学支持看成是国家重点完成的一项任务,强调必须落实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4]
2000年8月份,俄罗斯总统普京与科学院的一些科学家举行了一次见面会,研究制定积极的科学技术政策,根据总统的安排,科学院与工业科学部一起制定并向政府提交了一份2001—2003年科学改革计划。在计划中确定了科学技术改革的主要方向:解决财政问题,建构创新活动的条件,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效率,协调基础研究和实用研究,杜绝人才外流,吸引青年人到科学领域。[2]
俄罗斯科学院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拨款问题。在经历十多年的动荡之后,2004年对科学院的拨款似乎有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大幅度的提高。根据俄罗斯联邦预算法,俄罗斯科学院及其下属机构在2004年得到拨款186亿4700万卢布,比2003年增长17.4%,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增长19.1%,企业对科学院的投入也在增加,2004年企业对科学院的投入达到1000万卢布,比2003年增长33.2%。科学院的科研人员月平均工资也在增加,达到了6896卢布,比上一年增长18.7%。
经济状况的好转使科学院的状况大为改善。2006年,俄罗斯联邦拨给俄罗斯科学院的资金为308.4亿卢布,相当于拨给整个科学领域的35%,除此,预算外进项为155亿卢布,企业资助为113亿卢布。2006年11月,科学院平均工资为21000卢布,从而达到了转型时期以来最好水平。
科学与教育的一体化被认为是俄罗斯科学院走出危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俄罗斯政府曾经颁布“2000—2006年高等教育和科学的一体化大纲”,这个大纲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科研、教学和创新活动一体化,吸引更多的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到科学领域;发展信息技术,改善科学和教育的物质技术;高等院校利用科学院的研究设备,而科学院利用高校的科研队伍,并同时为高校培养高水平的科研人才。[4]
4 对科学院的评价
无论是俄罗斯科学院,还是苏联科学院,在历史上都有它的辉煌,它培育了很多卓越的科学家,做出了无数世界一流科学成就。俄罗斯科学院的目标始终是一个,那就是为了科学,为了祖国。在世界文明历史中,它的功绩是无可争议的。20世纪大的科学发明的三分之一是由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完成的。在苏联时期,世界25%的技术也是由苏联科学院创造的。有学者[5]曾说,没有俄罗斯科学院,没有俄罗斯科学家,就没有后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除此,科学院的科学家为避免核灾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联科学院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和精神。虽然科学院是由国家建立的,但是,它并非是当局的附属品。早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的初期,对待布尔什维克能否领导俄罗斯人民以科学为主导思想,以技术为手段进行建设一直持怀疑态度,有时对苏联共产党在意识形态的“左”的思想进行消极的抵制。布尔什维克党对俄罗斯科学院的科学家不予配合看成是对革命的危害,以强硬政策来对待科学家的不满和反抗。“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被苏维埃政府用船运走。”为了使科学院成为苏维埃政权的工具。苏联共产党开始将一些布尔什维克党员渗透到科学院,并使这些人最终在科学院占据领导岗位。但是,科学院仍然表现出独立的精神。比如,苏联科学院抵制当局要把著名的物理学家、苏联的氢弹之父安德烈·萨哈罗夫开除出苏联科学院,拒绝接受李森科分子努日金进入到苏联科学院。
尽管俄罗斯科学院目前处于困难时期,但是科学家们仍然忠实于科学,忠实于祖国。对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可能出现的国有资产受到掠夺般的侵吞,以及国家以出口资源作为经济发展模式的危害,科学院的科学家都作了充分的分析和准确预测。遗憾的是,当时却没有得到当局的重视。如今,这些预测大都变成了现实,俄罗斯为此承受着高昂的代价。
由于苏联解体和经济的剧烈振荡,科学在俄罗斯失去了国家战略优先的地位,俄罗斯科学院也受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攻击,其存在的意义常常被人怀疑。现在,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为70.4岁,通讯院士平均年龄为64.8岁。“科学老化”程度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期。其工作的非效率使相关的权力机构要对俄罗斯科学院进行大的改革。
早在2000年11月18日,俄罗斯《独立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科学院的改革不可避免》。文章的作者用的是假名,文章的意思是,为了提高俄罗斯科学院工作效率,应该更多关注那些有才能的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权力、自由和资金,为此,必须取缔科学院,把庞大的俄罗斯科学院降格为“院士俱乐部”,把科学院下属的研究基地交给工业科学技术部管理,对科学家和科研单位的拨款取决于国家对科研成果的订购。
2001年11月3—4日,俄罗斯有关部门对44个省区100个居民点的1500人进行了采访,听取了他们对俄罗斯科学院的评价。在问到“您认为俄罗斯科学院在目前发展国家科学方面有什么作用?”时,有65%的人认为起到了正面的作用,27%的人认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2%的人认为起到了负面作用,6%的人认为不好回答。[6]从这里可以看出,科学院的工作是得到社会大多数人认可的。
对于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2004年修改的《科学法》中第六章对俄罗斯科学院的性质、地位、责任、义务又一次作了明确规定。首先规定俄罗斯科学院是非商业性质的、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实用研究的自主管理机构,科学院的经费来源是国家预算。这从法律的角度回应了对俄罗斯科学院的质疑。
俄罗斯科学院与国家一直处于博弈中。国家权力部门——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希望把俄罗斯科学院控制在自己手中,而俄罗斯科学院力图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俄罗斯科学院希望直接拿到俄罗斯财政部拨给的资金,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希望将拨款的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以前,俄罗斯科学院楼房等设施是完全属于科学院财产,现在,这一点处于争议中。科学院、国家正在协商等待一个新的规定出现,有可能科学院财产所有权归国家,那时,科学院使用楼房等设施将不是无偿的了。
不能否认,俄罗斯科学院也有自身的弱点,过分重视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科研成果向商品的转化缺乏应有的重视。面对不断变幻的世界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显得过于保守,缺乏灵活性。应该说,这是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所造成的。俄罗斯科学院要克服这一弱点,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5 结语
科学和科学院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在俄罗斯的科学历史上,很难将俄罗斯科学与俄罗斯科学院截然分开,有时,俄罗斯科学院成了俄罗斯科学的代名词。
俄罗斯科学院必须进行改革,这是从上到下达成的广泛共识。然而,对于如何进行改革,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科学院的科学家为代表,主张大力提高科学院的地位,加大对科学的投入,只有高投入才会有高产出,把对科学院的重视程度提高到苏联科学院甚至帝国科学院的水平。应该说,这是不符合目前俄罗斯国情的,国家政府无论如何不能达到这种标准;第二种是当局一些改革者的观点[5],他们主张“俄罗斯不需要基础科学”,“基础科学可以从国外获取”,要把苏联科学院变成“院士俱乐部”。这同样是不为人们所接受的。
如今,俄罗斯科学院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拨款问题,当时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明确表示,俄罗斯不可能再像苏联时期那样为科学拨款。俄罗斯科学院的未来一是依靠国家有限的拨款,二是自己寻找出路,尽快将科学研究成果商品化,这将是一种重要的资金来源的渠道,科学院只有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改革,才能获得新的生机。
俄罗斯科学院目前的危机情形不禁使人们想起苏联“大清洗”时期的苏联科学院。那时,很多科学院的院士、很有前途的学者都因为观点的不同或受到诬陷而遭到镇压,俄罗斯科学遭受到了空前的劫难。但是,那时的灾难同现在的情况相比,毕竟不是整体性的。一些院士遭到镇压的同时,国家对科学事业仍然保持着很高的投入,科学仍然是吸引有才能青年人的领域。以彼得·卡皮察为典型例证的科学家们在“金笼子”里创造了科学的奇迹。
今天,俄罗斯科学院虽然度过了转型初期的危机,但是,科学已经不是国家优先发展方向,国家不再把科学的发展与国防和经济紧紧联系在一起,这使得科学投入不再具有苏联时期的水平。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科学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冲击。国家还存在很多不利于基础科学发展的因素。要想让它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不仅要有大的投入,还要有国家政治、经济状况的整体好转。
参考文献
[1]洛伦·R.格雷厄姆.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M].叶式辉,黄一勤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Академия наук и Российск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о в новых социальн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условиях.[J/OL].http://www-sbras.nsc.ru/news/shownews.php?anons_id=52&cid=222.(2006-0516).
[3]Инновационная деятельность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J/OL]http://www.ras.ru/innova-tions.aspx(2007-05-25).
[4]Алгоритмы перемен на докладе главногосекретаря Президиума РАН академик Валерий Костюка[J/OL]http://www.courier.com.ru/cour0567/2000.htm(2008-04-03).
[5]Геннадий Осипов.Кто и почему упразднения РАН[J].Независимая23.02.2001.
台湾电脑动画产业今昔谈 篇7
在台湾, 电脑动画产业的定义系指运用电脑产生或协助制作的连续声音影像, 广泛应用于娱乐及其他工商业用途, 依其终端产品又可区分为四大次领域, 包含电视动画、动画电影、新媒体动画、肖像授权与衍生商品等, 广泛应用于娱乐及其他工商业用途, 包括影视、游戏、网络传播等, 以及建筑、工业设计、医学研究、商业营销等。
其中, 电视动画是指在电视频道上播映的动画作品, 含片头与片尾的时间约为22~25分钟。岛内播映的大部分电视动画是每周一集, 少数电视动画则可能每天播出数分钟短故事的方式。每周一集的电视动画, 通常以每13集为一季。台湾的动画电影包含原创、代工、特效, 动画电影指以动画制作的电影, 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电视动画的电影版, 一类是原创动画电影。新媒体动画泛指专门利用电脑、网络及移动终端装置等新科技所播映的动画作品, 也包含剧院、博物馆、游乐场、展演事业中使用的动画影片。肖象授权与衍生商品包含各类动画的肖象授权、衍生商品及周边商品等。
说起电脑动画, 首先要谈及台湾动画产业。动画 (Animation) 原指用电影胶片或录影带, 以逐格纪录的方式制作之影片, 这些影像的动作不是一开始就存在, 而是用手绘、木偶等方式创作后再摄影记录下来。在台湾, “动画”一词源自日本人在二战结束前的称呼, 即以线条描绘的漫画式作品, 包括人偶动画、线绘动画等技巧所制作出来的影片, 有时也称为卡通影片或卡通动画。
资料来源:台湾“经济部数字内容产业推动办公室”
上世纪50和60年代, 台湾人闲暇时的休闲活动主要以电影、电视、歌仔戏、布袋戏为主, 电视台时常播出美国制作的动画电影。1954年, 当时桂治洪兄弟在岛内首先尝试创作黑白动画片《武松打虎》, 但没有留存下来。1961年卜立辉神父成立光启社, 1963年推荐赵泽修到美国好莱坞进修动画制作技艺, 并从美国购买旧的动画器材 (摄影台) 。赵泽修回台后在光启社成立动画部, 第一部制作的动画片为1968年的《石头伯的信》, 现存最早的台湾自制动画片《龟兔赛跑》是赵泽修于1969年制作的, 他也因此被称为“台湾的迪斯尼”。
1970年, 由于经费困难, 动画部关闭, 赵泽修离开光启社, 创立泽修美术制作所, 继续创作广告、社教宣导片, 这也是台湾早期专门培育动画人才的机构之一。当时日本动画产业发展迅速, 为降低制作成本, 日本人楠部大吉郎、芝山努与大冢康生等与台湾动画师合作, 在台北成立影人卡通制作中心, 主要负责日本动画片的加工。原画由日方提供, 作画的工具, 如尺、笔、赛璐珞片都从日本进口, 先后代工制作了《巨人之星》、《东洋魔女》等彩色动画片。但是一年多后, 刚好遇到台日“断交”, 双方合作受到影响, 加上当时岛内动画师的收入太低 (每张动画制作费新台币3元) , 无法养活自己, 于是影人卡通制作中心宣告解散。
不过也因此, 台湾向日本学习了许多动画片的制作技术, 培养出岛内第一批20多岁的动画人才, 从此开启了台湾动画代工与自制产业的发展。1971年, 曾获得岛内“十大杰出青年”称号的邓有立聘请了几位原卡通制作中心的动画师, 成立了中华卡通公司, 尽管技术与资源都欠缺, 但凭着热情, 他们不断地摸索、学习、尝试, 梦想成为台湾的迪斯尼。1972年推出了由朱明灿导演的自制动画实验片《新西游记》, 获得台视、中视等无线电视台与报纸的好评;消息传到香港南海影业公司电影制作人张英耳中, 决定与中华卡通合作, 出资拍摄动画电影《封神榜》。
在制作《封神榜》时, 中华卡通对编剧、角色设计等还处于摸索阶段。虽然请了香港编剧家申江写剧本, 但由于申江主要写电影剧本, 对动画性质不了解, 导致剧本容量过大。虽然利用了李小龙过世的契机, 再剧中加入武侠、功夫等元素, 但票房并不佳。
1979年, 中华卡通与日本东映公司合作的动画长片《三国演义》, 由蔡明钦担任导演。这部电影曾获得1980年的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 但票房依旧不佳。当时没有电脑特效技术, 必须用手工绘图的方式表现出“千军万马”的气势, 在当时十分不容易。
另外, 1974年赵泽修的弟子黄木村成立了“中国青年动画开发公司”, 主要创作社教宣导动画。1977年为台湾“卫生署”拍摄的《未雨绸缪》 (主题为家庭计划) 曾获第十四届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 这是金马奖第一次颁发动画片奖项。1974年, 由蔡志忠导演的连续剧《傻女婿》片头, 是台湾第一部使用动画作为片头的连续剧。
1978年, 由美国留学回台的王中元成立宏广卡通公司, 主要业务为接受好莱坞著名动画制片厂, 包括汉纳芭芭拉 (Hanna-Barbera) 与迪斯尼的代工订单。汉纳芭芭拉甚至派资深人员来台, 指导宏广公司成为美国卡通片的代工大厂。由于采用美式企业管理方法, 用高价聘请原画师, 打破了过去为日本加工时工作不稳定, 酬劳偏低的情况, 因此成为80年代全世界出口量最大的动画代工制作中心。在当时, 美国的电视卡通画中有70%是由台湾宏广公司制作的, 但也导致岛内许多小动画制作公司无法生存而倒闭。由于宏广主要承接美国动画片代工, 因此台湾从此引进了美式动画电影风格, 与影人引进的日式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台湾动画产业。
靠代工快速发展
在原创动画方面, 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动画电影大多改编自中国传统故事, 但80年代的台湾动画片则转向改编畅销漫画, 远东卡通公司于1981年改编自香港漫画家王泽的《老夫子》即为一例。由蔡志忠与谢金儒导演的《老夫子》, 虽然改编自四格漫画, 但除了搞笑情节外, 也加入了李小龙、盲剑客、好小子对决的情节, 票房上十分成功, 港台两地票房合计超过1亿元新台币。除此之外, 《老夫子》还夺得第十八届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
接着, 远东卡通于1983年再度将敖幼祥的四格漫画《乌龙院》改编为动画电影搬上大银幕, 由蔡志忠执导。但由于合作公司的素质参差不齐, 成品变形严重;另外改编自漫画, 但没有加入漫画没有的故事情节, 也让观众没有新鲜感, 因此票房成绩并不佳, 由漫画改编动画的潮流也迅速退烧。宏广公司自制, 由余为政导演、改编自牛哥漫画作品《牛伯伯打游击》的《牛伯伯牛小妹大破钻石党》是这波热潮的最后作品, 但这部动画片并未在电影院播映。
与改编传统故事不同, 改编自漫画的动画片都有角色设定问题。与原著的角色设定差距过大, 或是作画变形, 常常大幅降低观众观赏的意愿;除此之外, 资金与剧本等问题也困扰台湾动画。1983年, 虽然《牛伯伯》曾参与金马奖评选, 但最后最佳卡通片奖由泰威公司制作、与手冢治虫合作的《四神奇》获得。这也导致了台湾自制动画片的没落。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 台湾的动画产业大多靠着承接美国动画片的代工订单来维持。初期承接的是电视动画, 慢慢地改为承接迪斯尼的动画电影代工制作。
在一般动画制作程中, 当前期制作企划与人物设定完成之后, 接着便进入重要的美术图稿绘制等制作阶段, 此时需要大的动画师投入。以一集片长22.5分钟, 每秒24张图的动画影片来说, 至少需要32, 400张美术图稿, 人力耗费不菲, 因此欧美与日本多将此制作阶段工作外包给人力成本低, 但美术能力与思考活度较强的台湾, 通过与海外厂商长期合作, 台湾逐渐成为动画代工基地, 而海外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教育及人才的培养, 也使得台湾在动画代工时期, 绘图技术与着色技巧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此时的台湾动画代工产业有了惊人的成长, 在1987年宏广公司新大楼启用时, 动画片年产量达到170部到190部, 聘请超过100多位原画师。也由于其惊人的产量以及制作效率, 宏广当时被好莱坞称为“魔术制作者”。虽然台湾的动画代工产业有了喜人的发展, 但此时由台湾代工的美日动画片也以惊人的速度倾销回台湾, 这导致了岛内原创动画市场被外来动画片侵蚀, 甚至到最后, 台湾的电视频道上几乎没有台湾自制的动画片。
在非赛璐珞动画制作方面, 有1985年由张振益所制作的《儿时印象》, 1987年粘土动画工作室《躲猫猫》, 以及广电基金会所制作的《阿公讲古》、李汉文与陶大伟合作研发制作的纸雕动画《小葫芦历险记》等。但这些动画制作并没有与商业模式结合。
凭借创意与研发求生存
动画制作代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成本、品质以及效率。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台湾经济起飞, 新台币升值, 劳工薪资增加, 这些都让动画代工产业的成本节节升高。为了降低成本, 岛内动画代工厂纷纷离开台湾, 到中国大陆珠海、苏州、无锡与上海, 以及印尼、泰国等东南亚地区投资建厂。1989年由王亚泉创立的朝阳动画公司是第一批前往大陆的台湾动画制造企业。而外国动画业者也在亚洲各地寻找低价的动画代工来源, 包括大陆、韩国、菲律宾及印度等地, 都已成为台湾的竞争对手。在短兵相接的激竞争下, 原本附加价值就不高的台湾动画代工市场面临重大危机。
由于代工产业外移, 台湾的动画产业也慢慢地向上游移动, 凭借创意与研发求生存。当时台湾“新闻局”利用辅导金补助了许多动画长片的制作, 包括1994年远东公司所制作, 谢锡贤导演、蔡志忠原著的《禅说阿宽》, 除了动画、着色等在中国大陆进行外, 导演、原画与编剧等皆为台湾制作, 虽然票房不佳, 但都有不错的录像带销售成绩, 也曾获得第三十一届金马奖评审特别奖。
1998年王小棣导演、与韩国合作制作的《魔法阿妈》, 将台湾本土风俗人情与民间信仰作为动画主题, 成功地引起岛内社会大众的共鸣, 并获得第一届台北电影节商业类年度最佳影片的肯定;但金马奖评审却认为故事怪力乱神, 使得《魔法阿妈》无缘三十五届金马奖最佳动画片奖。
另外, 同一时期由康进和导演的《少年噶玛兰》, 由台湾公共电视台出资, 宏广公司拍摄, 主题是兰阳平原流传的原住民故事, 描写原住民主角穿越时空, 回到旧时兰阳平原的冒险励志动画。虽然美术设计等各方面水准不错, 但由于作者对台湾原住民文化的不了解, 使得整部动画在原住民中的评价并不高。
除了自制影片以外, 台湾动画也积极与海外寻求合作。1994年, 筹备中的公共电视与日本NHK广播公司、韩国KBS公司合作出资拍摄了《孔子传》, 但却因为政治等诸多因素未能在台湾电影院线播映。1995年, 由林政德漫画《YOUNG GUNS》改编而成的两集OVA, 采取与日本合作的模式, 在销售上取得不错的成绩。由阳光基金会制作、郑芬芬导演的3D动画短片《小阳光的天空》也在同一时期制作完成, 主题描述一般女孩与烧烫伤女孩间的故事。
进入数字化时代
自上世纪90年代, 台湾动画业便开始用电脑产生的连续影像制作电脑动画, 不但扩大了动画的领域, 也改变了动画的定义。电脑动画可分为3D动画与2D动画, 其中最大的差在于三维技巧的运用, 产生质感上的差异。其最广泛应用的行业之一为电视广告, 许多夸张或煽动性的效果等借助电脑动画的特殊处或模拟, 可以加深观众的印象从而达到广告播放的目的。其次是作为电影电视特效, 电影电视中许多重要的场景或镜头, 如果没有电脑动画的应用将无法达到预期之效果, 甚至根本就无法创造。
以往制作电视或电影动画片都是采用传统的2D手绘动画, 由于电脑技术的进步, 逐渐朝向电脑动画发展。另外, 在房屋及建筑设计或施工前, 根据3D电脑动画产生的模拟影像, 可以帮助设计或工程人员在正式动工前做详细的规划。游戏行业则利用动画软件制作2D或3D游戏的角色、场景、道具等。
动画产业的潜在进入厂商主要有三大来源:一个是原本的动画厂商, 其次为网络多媒体公司, 制作小型的动画影片兼发片商, 赚取利润, 其余为后期制作公司, 由于电影之后制作产业属于较冷门的行业, 但就其技术观点而言, 后制作公司的电脑绘图技术水准可以算是所有数字内容产业当中最高的, 设备也是最昂贵的, 所以在成本的考下有许多大厂便将后制工作予以外包。后制作动画产业价值链在动画片市场中, 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 第二个层次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 第三个层次是卡通形象所衍生的产品, 包括服装、玩具、饮料、儿童用品等, 市场十分广大。
进入新世纪后, 由于电脑普及和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 动画制作也不可避免地加入其中的行列, 而国际化与创意更成为动画制作的重要一部分。影视动画产业是资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重要文化产业, 具有消费群体广, 市场需求大, 产品生命周期长, 高成本, 高投入, 高附增值, 高国际化程度等特点, 是21世纪开发潜力很大的新兴产业。因此台当局2002年也将电脑动画列为数字内容产业之一, 并明确列为优先发展的“两兆双星”核心优势产业全力支持, 并于2003年组织成立数字内容学院, 培养专门的岛内动画制作人才。
春水堂科技娱乐公司90年代末期制作的动画片《阿贵》在互联网上取得了成功后, 于2002年改编成为动画长片《阿贵槌你喔》, 这是岛内第一部获得台当局官方资助的电脑动画片。另外, 还有2003年的中影公司制作的《蝴蝶梦——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2005年宏广公司制作的《红孩儿:决战火焰山》, 都是结合了3D软件制作的电脑动画电影。
这一时期的电脑动画片, 除了单纯的制作外, 还有剧本、营销、国际化等种种问题需要解决。许多岛内动画公司因此积极寻求与外国大企业合作, 吸收国际成功的商业模式, 并趁机拓展市场。例如由会宇公司与美国动画公司联合制作的《儿童十诫》, 便以欧美而非台湾为主要发行市场;2004年的电视动画片《魔豆传奇》, 陆续在台湾、日本、中国大陆、欧洲、美国、韩国等地区播出。除了动画本身之外, 台湾厂商也开始尝试发行周边产品, 与异业结盟以获得更多的收入。2007年夏天上映的《海之传说——妈祖》, 由中华卡通公司制作, 也与台南大甲镇澜宫合作, 推出各项周边产品, 并进行宣传。至此, 台湾动画的商业模式也渐渐成熟。
成立20余年的西!动画公司, 资本额2亿元新台币, 制作团队近200人, 主营电视动画、电影动画及网络游戏代工, 每年可生产代工约1000分钟的动画影集, 产值高达1000多万美元, 属于岛内少数大型的动画业者。2008年, 西!成为台湾第一个为国际大型3D动画电影代工的厂商。由卢卡斯监制的首部星战系列3D动画电影《星际大战:复制人之战》中所有的高清晰度画面, 全部由西!在10个月内完成。影片中多场真人和动画特效交战的场面, 让全世界影迷为之疯迷。
西基目前与美国、日本厂商如迪士尼、梦工厂等的合作关系非常稳定, 许多国际知名的全3D动画影集甚至动画长片都出自西基之手, 包括日本动画电影短片《鬼太郎》、史上最热门的电脑游戏动画片《最终幻想》, 以及最受幼儿欢迎的英国BBC公司的《Noddy》影集、好莱坞动画《生化战士》等作品, 全都出自西基之手, 且至今已拿下3项电脑动画奥斯卡SIGGRAPH大奖。
西基从代工经验中, 磨炼出了一套精准的人力运作方式。资深团队先对工作内容做出精准剖析, 而内部师徒制的管理方式, 则让管理者很快掌握每个人的能耐。每个项目在哪段时间, 须要用到建立模型、画材质、场景配置、动画角色表演制作、灯光、特效等各类人员都被清楚地标示管理, 可随时精算出目前各团队可运用的空闲人力。他们与外国厂商合作, 特别讲究品质和准时交货, 减少后续修改的麻烦, 以此获得外国大客户的信任, 因此具备大型项目制作的经验, 形成良性循环, 在国际3D动画界闯出名号。
创意增值, 屡获大奖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乍看之下似乎毫不相干的两种专业领域, 通过创意的结合, 传统文化瑰宝也能藉由科技赋予崭新的生命。台湾故宫博物院与太极影音科技公司合作的3D动画影片《国宝总动员》就是最好的范例。该片以故宫丰富的文物为故事题材, 与法国喜剧动作片导演Grard Pirs、美国好莱坞动画导演Tom Sito等人合作完成。片中主角有著名珍贵文物如婴儿枕、玉辟邪、玉鸭等, 情节描述三个主角如何寻找从翠玉白菜上飞走的螽斯等紧张刺激的整个历程。通过精心设计的角色设计与故事内容, 灵活运用动画科技展现台湾文化精髓, 让古文物得以转换不同面貌, 引起更多年轻族群对历史文物的兴趣。该片荣获东京国际动画影展公开征选作品类首奖。
由幻想曲企画公司原创开发的3D动画片《蚀忆巨兽》 (Memory Loss) , 描述一位小女孩因为逃避而删除了不愉快的回忆, 却误闯了魔幻森林忆世界的奇幻冒险故事, 她必须要找回失去的回忆, 殊不知回忆竟然被一只可怕的蚀忆巨兽给吃掉了!这是一部既甜美又感人的奇幻动画影片, 自原创开发至动画制作皆由幻想曲公司制作完成。在2008年初参加俄罗斯第六届国际动画影展 (BIMINI) , 与来自全球超过500件的作品角逐参赛, 入选儿童动画片大奖。该片不仅是台湾唯一一部入选的影片, 更是获选影片中唯一的一部亚洲动画影片, 与来自世界各地的11件优秀作品共同入选了各国际性影展。此外, 该片也入围2008年度吉隆坡国际影展 (KLIFF) 。
幻想曲公司由多位岛内深富经验的年轻专业动画师所组成, 拥有专业的制作水准及丰富的国际经验, 包括东森电视最受欢迎的动画长片《森林总动员》等都是其代表作品。该公司开发的首部全3D动画电影长片《蚀忆巨兽》, 除了集结台湾多位岛内创作人才, 并延揽了资深好莱坞编剧的国际经验, 在导演高嘉淇与冷子健积极奔走世界各地影展中, 已获得多国买家的一致好评, 并获得台湾“经济部工业局国际数字内容雏形奖”, 也获得“行政院新闻局”台湾产电影长片辅导金补助。
大腕影像公司负责电影《海角七号》的幕后特效制作, 包含载着日本老师离去的高砂丸、撤退时在码头远方挥手道别的人群、茂伯在田埂边骑着摩托车的画面等。随着《海角七号》的热卖, 凭着超过4.6亿元新台币的亮丽票房成绩, 让大腕影像获得大家的注目与重视, 更多的合作机会就此展开。
杰德创意影音公司和日本知名动画电影制作公司合作开发动画影片《海盗密令》。从最初剧本开发、角色原型设计开始, 杰德集合了台湾的人才并与日本制片人员密切配合, 完成了具有日式风格的动画人物, 另外再由台湾的原画师设计融合台湾风土民情的动画场景, 让影片同时具有台湾以及日本的特色, 并举办“创造你的角色”设计竞赛, 开放观众共同参与人物角色的设计, 满足所有对动画制作有兴趣者的梦想, 同时也替这部电影在制作阶段及开拓知名度。
相关文章:
文化宫今昔02-13
田径运动损伤独穴治疗02-13
阿拉善地区沙漠化治理02-13
概率论与数学统计02-13
经典英文电影句子02-13
政府领导村级组织道班养护群众参与02-13
宽容的近义词是什么02-13
内蒙古赤峰地区02-13
扶贫日的工作总结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