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信息资源(精选四篇)
人口信息资源 篇1
(一) 人口、资源与环境整体发展不协调
当前, 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其消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人口与经济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关系, 主要表现在人口总规模急剧膨胀和劳动力适龄人口数量庞大对经济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 主要表现在随着经济产值增加, 加大了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 使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 已出现了某些重要资源的短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关系, 主要表现在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自然生态持续恶化。从另一方面来看, 被污染、破坏的生态环境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还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 长期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粗放的发展模式, 加剧了资源和环境问题
我国曾一度出现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畸形发展观, 加之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使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自然资源不断受到破坏, 资源基础持续削弱, 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 生态环境的保障程度下降,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同时, 由于经济快速发展, 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配套措施不到位, 使得中国资源、大气环境、固体废物及土地污染日益严重, 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野生动物、植物品种数量不断减少, 濒危及面临灭绝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多。
(三) 我国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观念落后、方法简单、手段单一
我国在解决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问题上, 长期以来一直是处于被动状态。只有当问题出现以后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而在事先的预防和过程控制等环节较为薄弱。在控制方法和手段上, 也往往以行政性的、惩罚性的为主, 较少采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和鼓励引导手段。并且由于产权不清、收益权不明晰等方面的原因, 使得治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往往只是中央政府的行为, 地方政府缺乏主动性, 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还故意包庇甚至纵容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行为。
二、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进一步规范和推广绿色GDP考核办法
循环经济和绿色GDP考核办法是当前国际较为流行的实现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发展考核方案。我国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 加以研究和推广。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它是运用生态学的规律而不是运用机械论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的。它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生产模式, 倡导“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反馈式经济发展模式。在推广循环经济的同时, 我国还必须以绿色GDP为考核全国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绿色GDP不仅能反映经济增长水平, 而且能够体现经济增长与自然保护和谐统一的程度, 可以很好地表达和反映协调发展的思想和要求。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 就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 负面效应越低。因此, 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应当积极推广。
(二) 建立以金融手段和市场机制为主体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调控体系
通过市场机制强化环境管理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 市场机制的主要手段包括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税费、排污权交易、押金退款制度、财政补贴、处罚制度等。在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手段选择上, 我国应两手并举, 双管齐下。首先, 我国应该从税收、信贷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 对于积极主动地推进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组织、团体、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政策, 以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团体和企业主动地推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次, 中国应加大对破坏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组织、团体、企业和个人以严厉的经济惩罚。这种惩罚不仅仅是罚款, 还包括财政性惩罚, 如税收上的重税, 取消信贷和财政支持等等, 迫使其主动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三) 依靠协调发展技术创新, 调整产业结构, 建立和谐的国民经济体系
我国应当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技术创新,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立足国内自身技术实力, 积极引进国外适用的先进技术。要抓住当前全球推进协调发展的契机, 通过开展广泛地合作, 从国外引进一批与环境保护和协调发展相关的技术, 实现技术创新的跳跃式发展。 (2) 继续大力推动建立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 构筑科技与经济相结合, 适用于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创新体系。 (3) 完善技术市场, 促进科技成果的转让和产业化;增加科技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减少发展对资源与环境的依赖性。
三、结论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富有时代特色又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本文对此课题作了粗略的探讨, 期待能对具体实践有所裨益。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然后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建立全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篇2
临淄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建立全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开发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 号)和今年省市人口计生工作精神,加快推进全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现全区人口信息资源整合,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口问题是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详实准确的人口数据是准确判断人口形势,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分布等基础信息越来越难以掌握,对各级准确把握人口形势,实施综合决策带来挑战。而人口计生、公安、民政、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都掌握大量人口信息资源,但部门间信息网络相对独立,信息资源缺乏整合,信息利用率较低。建立互联互通、互惠互利的信息交换平台和信息共享制度,对于整合部门人口信息资源,提高人口信息资源利用率,推进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尤其是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做好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拓宽人口信息采集渠道,搭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确保共享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断提高共享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明确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整合部门信息资源,建立覆盖全区、互联互通、运转高效、协调有
力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网络,提高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和综合决策能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政府牵头、部门共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由区政府领导我区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相互提供共享信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要严格保护共享资源中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不得将交换的信息随意公开,并做好网络安全工作,避免信息泄露。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的数据采集主要在区直相关部门间进行,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要充分体现其开放性、兼容性和时效性,由专人负责通过网络传输,保证信息交换及时、准确、有效。在区级人口信息资源平台共享的基础上,形成以相关部门横向交流,以省、市、区、镇纵向贯通应用的信息共享、使用和管理平台。
三、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及时准确提供相关人口信息 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涉及多个部门单位,必须围绕全区人口计生工作大局,认真履行职责,按照分工要求,及时准确提供人口信息。
(一)人口计生部门。通过省、市、区、镇四级专线网络以及村级计生人员,纵向收集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及时变更相关数据。负责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网络维护、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的安装、维护以及相关操作人员的培训,及时更新
共享软件。
(二)民政部门。每月5 日前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上月结婚登记、协议离婚和婴儿收养等个案信息。
(三)卫生部门。每月5 日前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上月医院接生、婴儿出生医学证明办理、节育手术、免疫接种信息等个案信息及出生缺陷基本信息。
(四)公安部门。每月5 日前向人口信息资共享平台提供育龄妇女迁入和迁出、流动人口、新生儿落户、死亡注销等个案信息和明细到镇办的每月总人口数。
(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每月5 日前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就业失业登记人员、个人人事代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等个案信息。
(六)教育部门。每年10 月底前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接受义务教育城乡适龄儿童的个案信息。
(七)财政部门。保障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日常运行经费,并根据工作需要做好设备采购和软件招标工作。
四、明确方法步骤,加快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工作从7 月上旬开始,到7 月下旬全部完成,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制定文件、成立机构阶段(2011 年7 月1 日-7月10 日)。成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领导小组(附件1),召开协调会议,明确相关部门职责(附件2),制定人口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分解任务,各单位明确主管科室和联系人,启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
第二阶段:调试软件、配置设备阶段(2011 年7月11 日-7月15 日)。安装、调试信息共享平台运行软件,完善相关部门模块功能;配置服务器和相关网络设备,相关部门配备专用微机和相关设备;连接、调通政务网络,做好软件、硬件、网络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阶段:数据录入、运行阶段(2011 年7 月16 日-7月31日)。对相关部门有关人员进行操作培训,组织有关科室对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所需数据进行审核,按照统一表格要求将数据录入或导入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人口计生局做好硬件管理和日常维护,组织好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试运转。建立完善工作规范和工作制度,确保部门共享信息及时、准确采集和传输,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领导小组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对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及数据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总结经验,确保平台正常运转。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建设顺利推进
人口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区直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主动搞好配合协调,将其作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和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效能的重要举措和重点工
程,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稳步推进,落到实处。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协调和管理工作,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目标如期实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区人口计生信息平台的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和其它具体工作。区直有关部门要成立相应的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负责本部门平台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部门配合,建立制度。相关部门要建立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要明确一名领导班子成员为负责人和具体的主管科室,确定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人口信息的登记录入、传输和所需信息的下载工作,保证信息交换及时、准确、有效;加强对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监督和审查,严禁出现虚、假、错、漏现象。
(三)加大投入,提供保障。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人口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确保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资源共享工作的正常运转,促进全区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四)强化监督,确保落实。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运行情况已纳入2011 人口目标责任书和部门履行职责考核。对领导不力、行动迟缓,或不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导致平台运行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将在年终考核时作扣分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附件:1.临淄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2.相关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职责
二○一一年七月十四日
附件1
临淄区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宋振波 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副组长:巩曰锋 区委副书记、齐鲁化工区党工委副书记
许 刚 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
王克林 区政府副区长
成 员:翟慎民 区政府区长助理、临淄公安分局局长
赵清栋 区政府区长助理、区民政局局长 赵启敏 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应急办主任、区行政审批中心主任
孙林涛 区教育局局长
李文远 区财政局局长
王卫东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崔文军 区卫生局局长
刘素梅 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局长
葛继德 区房产管理局局长
原金亭 临淄工商分局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人口计生局,刘素梅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附件2
相关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工作职责
一、区直相关单位工作职责
(一)人口计生局
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总人口、死亡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婚姻变动、人口计划、怀孕、生育、避孕节育以及流动人口等8 方面内容。具体提供项目如下:
1.全员人口信息。2.育龄妇女信息。3.出生信息。4.生育计划。5.怀孕信息。6.生育信息。7.孕产妇及新生儿死亡信息。8.流动人口信息。
(二)民政局
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结婚信息、离婚信息、收养子女信息、死亡信息等4 方面内容。具体提供项目如下:
1.结婚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双方姓名、年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现居住地、现居住地代码、工作单位、户籍地、联系电话,登记时间、登记字号。
2.离婚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双方姓名、年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现居住地、现居住地代码、工作单位、户籍地、联系电
话,结婚登记时间、登记字号。
3.收养子女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所在村居、夫妇双方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男方身份证号码、原有男孩、原有女孩、办证时间、收养孩次、收养子女性别、收养子女出生日期、收养类型、联系电话。
4.死亡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户籍地、户籍地代码、家庭地址、家庭地址代码、工作单位、死亡日期、配偶姓名、配偶性别、配偶身份证号码、配偶出生日期、备注、上报日期、上报单位。
(三)卫生局
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医院出生医学证明信息、医院新生儿接生信息、医院手术信息、免疫接种信息、新生儿筛查信息、新农合信息等6 方面内容,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接收区属医院提报的相关信息。具体提供项目如下:
1.医院出生医学证明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夫妇双方姓名、身份证号码、户籍地、户籍地代码,婴儿姓名、婴儿性别、出生日期、家庭地址、家庭地址代码、接生医院、胎次。
2.医院新生儿接生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夫妇双方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地、户籍地代码、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分娩时间、分娩方式、孩次、婴儿性别、接生医院、是否持证。
3.医院手术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夫妇姓名,妇女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地、联系电话、实施手术日期、手术种类、流引产月份、是否有计生部门证明、实施手术医院、上报日期、妇女所在镇(单位)、丈夫户籍地、丈夫现居地、施术医生。
4.免疫接种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子女姓名、子女性别、子女出生日期、子女身份证号码、现居地、户籍地,父母双方姓名、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联系电话、接种单位、上报日期、首次接种日期。
5.新生儿筛查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母亲身份证号码、儿童姓名、儿童性别、出生日期、建档时间,父母双方姓名、年龄、工作单位,监护人姓名、监护人年龄、监护人工作单位、住址、邮政编码、固定电话、手机、建档单位、建档单位电话。
6.新农合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个人身份、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联系电话、邮政编码、户籍性质、户籍所在地。
(四)临淄公安分局
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育龄妇女迁入信息、育龄妇女迁出信息、流动人口信息、新生儿落户信息、死亡注销信息和明细到镇办每月总人口数6 方面内容。具体提供项目如下:
1.育龄妇女迁入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县市区、镇街、派出所、迁入日期、迁入地、街路名称、门牌号、身份证号码、变动原因、迁出县市区、迁出镇街、迁出派出所、迁出地、迁出街路巷名称、迁出门牌号、联系电话、备注。
2.育龄妇女迁出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县市区、镇街、派出所、迁出日期、迁出地、街路名称、门牌号、身份证号码、变动原因、迁入县市区、迁入镇街、迁入派出所、迁入地、迁入街路巷名称、迁入门牌号、婚姻状况、联系电话。
3.流动人口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姓名、出生日期、户籍地、县市区、镇街、派出所、现居地详细地址、街道巷、门牌号、流入日期、联系电话、备注。
4.新生儿落户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居住地、监护人
1、监护人1 身份证号码、监护人
2、监护人2 身份证号码、县市区、镇街、派出所、门牌号、子女身份证号码、备注、联系电话。
5.死亡注销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提供项目包括:信息编码、变动类别、变动日期、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户别、地址。
6.明细到镇办的每月总人口数。
(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劳动人才交流中心人事代理信息、劳动就业人员信息、劳动失业人员信息、劳动新农保信息、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员的基本情况,接收市局提报的相关信息。具体提供项目如下:
1.劳动人才交流中心人事代理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具体提供项目如下:信息编码、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婚姻状况、生育情况、身份证号码、户籍地、现居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2.劳动就业人员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具体提供项目如下:信息编码、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就业登记日期、通讯地址、联系电话。
3.劳动失业人员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具体提供项目如下:信息编码、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失业登记日期、通讯地址、联系电话。
4.办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员信息:每月提供1 次,个案提供,具体提供项目如下: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个人身份、婚姻状况、健康状况、联系电话、邮政编码、户籍性质、户口所在地。
(六)教育局
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入学登记及在校生等个案信息。每年新生开学后提供,1 年1 次,具体提供项目如下:姓名、出生日期、性别、身份证号码、所
在学校名称、入学时间,父母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户籍地、现居住地、工作单位。
(七)财政局
保障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日常运行经费,并根据工作需要做好设备采购和软件招标工作。
二、信息上传要求
(一)信息上传时间。凡要求每月提供的信息,必须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信息上传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要求每年提供一次的信息,要于年报结束后及时将有关信息上传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二)信息上传方式。各部门向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的数据,要本着兼容、高效、便捷的原则进行。单位有相关管理软件的可以导出电子表格,通过计生局VPN登陆共享平台后导入,无管理软件或不能导出的通过录入界面手工录入。
(三)信息上传格式。本次人口信息采集,先按各单位现有信息内容进行。信息项目达不到要求的,待各单位软件更新或下制作电子表格时再统一表式。
主题词:人口计生 信息 意见 通知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区政协、区纪委、区人武部办
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
人口信息资源 篇3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对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分别为: (1) 凸显这一经济学学科的性质; (2) 着重指出这一学科的主要指导思想。
首先, 从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出发点来看, 从20世纪以来, 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迅猛进步, 预示着人们参与大自然的能力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寻求各种手段创造着社会的物质文明, 但也给自己带来了未曾预料的烦恼。人类遇到了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人口膨胀、环境恶化、资源匮乏都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我国的经济发展尤为迅速, 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也非常突出, 现状对学科的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理论工作者, 他们需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问题, 对于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要有全面的认识, 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好这其中的复杂关系。经研究发现,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研究问题有很大帮助。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前提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追求的目标是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人口、资源、环境, 这三者之间相互依赖, 只有进行合理的组合才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的组合要求是人口数量适中、综合素质高, 自然资源能够得到持续利用, 环境能够得到科学的保护。总而言之, 可持续发展的这一思想是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而得到的成果。目前, 人类遇到的一大问题就是寻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科就这样产生了, 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作为建设这一经济学学科的指导思想。
其次, 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性质的角度出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一学科涉及到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领域, 是将多个学科进行融合的成果, 所以说其具备了综合学科的特质。然而, 我们也需要对综合学科有正确的认识, 综合学科是多门经典学科在发展成熟后融合渗透而产生的学科, 并且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复杂问题频繁出现的历史产物。所以,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为一门独立学科, 且必须有准确的定位与科学明确的研究方向。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认定这一学科属于经济学的范围, 因此, 我们需要凸显其在“经济学”方面的特征, 将其置于经济学的范围内来探索研究。然而, 经济学的研究点是资源的合理配置, 重点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要从稀缺资源的角度出发, 并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探索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所以,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旨在研究社会发展的整个进程中, 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基本要素, 并确保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研究科学。这一学科以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 对人口、资源、环境这三要素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 并提供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相应的科学政策。这一概念在凸显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一学科的经济学特质之外, 还是为政府制定推出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而服务的, 这一学科的存在与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应采取一定的举措来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新发展, 期待这一学科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新发展
2.1 学科定位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一学科是以人口经济学为基础的, 是为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创建的。因此, 这一学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于交叉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于边缘学科, 它以人口、资源、环境为研究对象, 这三者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对于这一学科的合理定位, 需要将这一学科的三个基本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同时保留这一学科的经济学基本属性。从学科设置的角度出发,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该归为经济学的范围, 且主要侧重于理论的研究, 主要是负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机理的研究分析, 在科学合理地评价资源的价值方面充当理论指导的角色。然而, 这一学科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 所以说该学科还拥有应用经济学的特质。
(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的侧重点。这一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向以及终期目标都是可持续发展。针对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进行分析, 能够发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魂”为“可持续发展”。所以, 在我国,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侧重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同时也是研究分析的热点。
(3) 研究特点有所差别。目前, 在我国, 对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专业只招收研究生, 同时, 每个学校在招生过程中要重视自身的专业优势以及相关的本专业的背景, 着重自身的学科发展特点与重点发展的交叉内容。
2.2 学科争论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创建时间较短, 在时间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 我国学术界关于这一学科有一定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对于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的具体认识不统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自身有一定的复杂性, 并有很强的综合性, 然而不同的研究学者在开始研究时的角度与领域也有所不同。 (2) 学科结构体系设置不严谨。虽然, 对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三要素进行统一整合并入经济学的学科之下, 然而在实际的研究分析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这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多数情况是针对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开讨论, 分别进行研究分析, 将三者之间的关系统一到一个整体的体系中进行分析这一部分的工作往往被忽略掉。 (3) 研究分析的框架体系不完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属于经济学的范畴, 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所以在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时也要遵循现代经济学分析的框架体系。传统经济学中的主要内容是“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然而这两个主要内容是否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主旨相协调是存在很大的争议, 这一争议目前仍然存在。
摘要:指出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这一学科的发展溯源, 从学科建立的出发点、学科性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给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具体概念, 然后从学科定位、学科争论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新发展。研究成果将对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新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学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立.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构架的理论基础[J].人口与发展, 2010, 02:58-66.
[2]黎慧.论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 2009, 18:9.
[3]童玉芬.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经济学分析视角探析[J].人口学刊, 2009, 06:14-18.
[4]周新城.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意见[J].人口研究, 2000, 01:43-45.
[5]张晓青, 王志宝.地理学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协同创新——“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高端论坛”纪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 11:176.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精) 篇4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产业研究所,北京,100084 摘 要 给水工业是关系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基础性行业。长期以来,给水工业在平衡自身经济效益与社会用水效益过程中,一直以满足于后者的要求为主导,造成了我国当前给水工业发展中的举步维艰。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保证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并分析了给水工业的特性及世界范围内的市场化趋势的原因。这些研究为制定我国水工业发展的政策和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关键词 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市场化
水是一项重要的环境生活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给水工业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社会发展的三大要素,即公众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增长。全世界由于供水不足、争抢水源而引起 的争端时有发生[1~3];北约和美国一直把水看作是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多数发展中国家落后的给水工业和公共卫生设施已经制约了其经济发展[4];而不少发达国家则为此承担了沉重的财政负担[5]。人类未来用水的供需矛盾将更为尖锐,未来50年水将比石油更具有战略意义[6]。给水工业的定义
水工业是一个广义概念,涉及水资源使用的一切活动,其核心内容是水源保护、给水工业和排水工业[7]。不少国家的现代水工业管理体现了这一思想。
给水工业是指为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而提供符合一定质量要求水量的各种生产、服务、管理部门的总称。在生产层次上,它包括取水、输水、净水、配
水等环节;在服务层次上,它包括基础设施(如自来水厂、给水管网等的建设和维护、水质水量的监测、水费的收取等;在管理层次上,它包括与给水行为相关的各种管理法规、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如水源取水管理办
法、给水部门的资格认证制度、服务质量管理制度、用
户投诉制度、价格管理制度等。一般而言,生产层次决定企业的内部效率和经济效益;服务决定消费者的利益,或社会效益;而管理则决定企业的性质,同时也影响生产和服务的效率。可持续发展下的给水工业内涵
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下的
给水工业可以定义如下:既满足当前用水需求,又不损害满足将来用水需求能力;既满足本地区用水需求,又不危害其他地区满足其用水需求能力。给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涵:(1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给水工业作为向自然界直接取水的社会活动之一,为了实现其发展的代际公平,必须保证给水工业生产原料!!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能因为当代人满足其需求而过度地开发或污染水资源。给水企业不能以无限地扩大给水量来获得赢利,而应考虑到水源时间上的可持续性和地域分配上的公平性,走集约型而不是粗放型给水的发展道路。提高社会整体用水效率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给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
(2公平有效给水。在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给水工业应该满足所有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用水需求,并尽可能地降低费用,实现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高。由于给水工业是具有生活必须性的服务,是地区大多数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务,所以有来自用水客户方面的 提供服务的稳定性、可靠性、规则性和质量稳定性
[9] 的要求,并且用户还强烈要求 禁止提
供差别性服务以及禁止提供差别性价格。这是由给水工业的公益性(文章后面部分将详细分析所决定的,也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代内公平原则的体现。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年 第11卷 第4期
CHINA POPULAT 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 ENT Vol.11 No.4 2001平有效给水的内涵要求给水企业的服务质量、给水价格、水质水量等方面符合社会用水需求,并保证相关利益在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给水企业之间公平分配,因此,这一内涵又可以理解为保证消费者的利益。给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消费者能公平地获得安全可靠供水。
(3给水企业经济自立。给水作为社会生产活动之一,既有公益属性,又有商品属性。因此,在确保社会基本用水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应该实现给水部门的正当赢利,使其有能力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相应地提高自身的供水能力和服务质量,从而不断地满足消费者的用水需求和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尽管给水工业的最终目的可以单一地定义为使社会用水需求(不论是现实的还是将来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但是上述三个内涵决定了其在操作和管理层次上的相互制约和相互矛盾。例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势必要求消费者节约用水,限制其需求的无限满足;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和公平有效给水,将使给水企业的赢利受到约束,必须以提高内部效率、增强经济效益为根本途径;给水企业的经济效益与消费者的用水费用无疑也是一对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处理,过分偏重某一方面而偏废其它方面,必然导致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失败。因此,研究各种不同的给水工业发展途径,探讨它们在各自有所侧重的情况下,如何相互兼顾,保证三个内
涵得到协调,这是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难点与核心内容。在这一研究之前,我们有必要对给水工业的基本特性进行深入的探讨。
3给水工业的特性:公益性和商品性
给水工业最主要的特性是其公益性。长期以来,给水工业在绝大多数国家主要以非营利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形式存在。这种存在形式可以归结为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水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不同的生产部门、不同的社会阶层都必须用水,因而决定了给水的价格需求弹性和收入需求弹性很小。这也是产生公平给水问题的原因,即不能因为高收入者的支付意愿高就忽略甚至放弃对低收入者的给水;不能因为部分行业的用水效益高就拒绝对社会基础行业的给水。从而导致了水价的制定不能完全以市场为杠杆,给水工业必须以保证全社会的基本用水需求为首要目标,而不是利润最大化,显然这个目标本身具有强烈的公益性。
其次,给水工业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公众的健康,必须对整个行业的给水水质和水量进行严格监控和管理,避免事故尤其是恶性事故的发生。这就无形中强化了政府和公众的职能,给水企业对市场的任何反应特别是短期行为往往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强烈关注,从而造成了给水企业的对市场驱动的非敏感性。这种特点也是公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再次,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给水企业(水厂在其产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就形成了低价供水的特点。在给水工业发展的初期,新建水厂为了占领市场,必须与原来的打井取水、直接从湖泊河流等水源取水的个体给水行为进行竞争[10]。显然,因为早期个体给水的成本不高,竞争的结果是自来水的水价也很低。根据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在公共政策的决策中 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11],因此,长期以来认为自来水应该低价供应的观念不能不说与这种历史低水价的惯性作用有着藕断丝连的联系。
决定给水工业以社会公益事业形式存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自来水厂及其输配水管网系统需要大量的建设投资和运行维护费用,而且规划建设时间超长,使用周期受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一般一个城市的给水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建设完成需要
20年左右的时间;给水处理设施的使用年限至少20年,输配水管线管网的年限一般都是50年、100年甚至更长[12]。这就极大地增加了给水工业的投资风险。对于这种高投资、高风险、低收益的基础性行业,个体不愿也很少有能力参与,由政府集资建设、统筹控制和管理因而成为世界各国的广泛实践。所以,给水工业由市政公共部门负责建设、运营也就在情理之中。
由于上述原因,公益性给水的存在可以说具有很大的必然性,在很多国家的一定时期内也得到了健康良好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它也产生和积累了许多矛盾,并且,随着全球市场化的趋势增强,这些矛盾也越来越突出。首先是公平给水失效。为了保证低收入者也能获得必要的供水,传统的给水事业通常采取福利供水政策,由政府对给水部门进行补贴以提供低价给水。这种措施只注意了公平给水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福利分配的公平性,形成了用水越多,享受政府的补贴也越多的局面。这种社会资源的再分配显然对富人有利,从而实际上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其次是用水浪费严重。由于水的收入需求弹性和价格需求弹性小的假设只在满足基本用水量的情况下成立,超过了这个水平,其弹性系数急剧增大。如仍保持低价供水,必然造成公众对奢侈用水的漠视,使节水技术和措施的开发和实施缺乏动力,从而造成社会性的用水浪费现象。同时,大规模的低价高耗用水
王灿等:给水工业的特性及其可持续发展
也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这也是目前不少国家推行给水工业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政府的持续财政补贴阻碍了企业对自身生产效率的提高,给水部门没有动力开发利用新技术、减少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在世界范围内,几十年来缓慢变化的供水技术、冗肿的人员设置、陈旧的设备和设施是大多数国家水工业面对的主要问题。
给水工业的另一个重要属性是其商品性。给水工业的产品水凝聚了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具有使用价值和可交换性,因而也是一种商品。由于传统观念对给水工业公益性的过分强调,使得人们忽视了给水的商品性。但是,日益严峻的水危机要求必
须把给水的商品性提高到应有的重要地位,不能认为水是一种便宜而丰富的资源。目前,几乎所有易获得的水源都已开发或正在开发,因此未来开发过程的单位成本将会增加。有关生活供水工程的一篇综述表明,下一轮供水工程的单位成本将比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提高2~3倍[13]。许多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沉重,可用于投资的内、外资金有限,而且公用事业的各种资金需求之间竞争激烈,给水工业的发展将受到威胁。另一方面,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生态系统的退化和水体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将进一步激化用水需求和给水之间的矛盾,从而加剧作为生产生活必需品的水的稀缺性。
4给水工业的市场化趋势
给水工业的公益性和商品性是相互对立、矛盾的两种属性。强调给水的公益性必然削弱其商品性,反之亦然。因此,一旦水资源的稀缺性要求突出给水的商品性,就不可避免地要弱化一些属于公益性的给水行为,同时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如取消用于低价给水的政府财政补贴,推行给水工业的企业化、市场化。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许多国家给水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私人建设与经营到国有经营再到市场化的过程。最早的时候,许多与水相关的服务都是由私人部门提供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私人部门经营供水行业非常普遍。即使在今天,在很多国家,农业灌溉仍是依赖私人部门进行的[14]。公共部门直接参与给水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始于本世纪初,40年代后出现了广泛的国有化浪潮[15]。然而,自70年代以来,给水工业的管理体制开始逐渐接受私人部门的参与。不少国家(如拉美、北美国家、欧洲国家等以不同的形式把给水工业推向了市场,特别是80年代,英国水工业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动和争论[5]。其间伴随着法国给水企业咄咄逼人的全球战略的推行以及冷战的结束,给水工业的企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主导趋势。
不同于传统的公益性或福利性的给水事业,给水工业企业化的基本原则是把企业从政府的附属机构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化。传统的给水事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经营自由权、缺乏有效的机制来约束和激励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扩大生
产能力,因而难以调和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和逐渐紧张的供水条件之间的矛盾。与公益性给水形式相比,水工业企业化对给水企业来说能更好地使用资金、革新技术、降低成本;对消费者来说,因为强调了给水的商品属性,能刺激用水效率的提高,促进节约用水。
给水工业的企业化符合其经济属性的确切定位,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给水工业的本质是一个社会生产行业:取水是对自然物质资源 水 的采掘工业活动,给水处理是对原料 水 的加工工业活动,而输水和配水等给水服务则是对净化处理后的产品水所进行的销售和分配。所以,将传统的市政给水转向企业化给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显示了一定的生命力。
必须看到,给水工业企业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给水市场的逐渐国际化。事实上,法国企业闯入英、美的给水市场正是促成这些国家给水工业市场化改制的重要原因之一[5]。这种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给水工业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给水市场潜力巨大,虽然1995年我国城市自来水普及率就达到了90.7%,但是普遍供水不足,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不同程度地缺水,其中108座城市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到1600万m3/d[16]。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给水企业发展落后,规模不足,技术水平低,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水工业市场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被迫放开,即使是很小程度地放开,都有可能对我国的给水工业造成严重地冲击。因此必须对给水工业的发展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研究其发展的内在机制,从而为提高我国给水工业的竞争力提供直接的、正确的理论依据。
另外,还必须看到,给水工业的市场化削弱了其公益性,给水企业有可能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利用其市场垄断地位牟取不正当利益,如降低服务质量、拒绝向边远住宅区供水、制定垄断价格等,从而损害社会整体福利。给水工业的市场化在减少政府部门一些不必要行为的同时,也增加了很多新的职责,对其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研究市场化过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第4期
中的政府管理体系也就成为给水工业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进一步专门研究探讨。
6结论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本文提出了衡量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三项基本标准:(1社会效益,包括可持续地开采水资源和逐步提高社会生产生活用水效率;(2消费者利益得到保障,即消费者的基本用水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3给水企业经济自立,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水质水量、提高服务质量。对给水工业特性的分析表明,偏重给水工业的公益性而忽视其商品性是造成给水工业发展艰难的根源,必须把给水工业的商品性提高到应有重要地位。这种观念转变的结果就是给水工业的市场化趋势。给水工业商品性和公益性的相互竞争,直接影响到市场化的程度,也制约着给水工业可持续发展三项标准的实现。必须研究不同市场化程度对给水工业本身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在不同程度的市场化情况下,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有效措施保证给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温武军 参考文献
[1]Toset,Wollebaek,H.P.and Ni ls,P.G.Conflict and Shared Rivers.Paper presented at the40th Conventi 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 a tion,Washington,DC,USA February1999,16~20 [2]W olf, A.Con flict and Cooperation al ong Internati onal W aterways.Water Policy.1998,1,(2
[3]T uran,I.,Water Problem s:Can the United Nations Help?A Di scus sion w i 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M iddle East,Water internati onal.1996, 21,(1M arch [4]H amdy,A.,M ahmoud Abu-Zeid,Lacirignola, C.Water Crisi s i n the M editerranean:Agricultural Water Demand M anagem ent,Water Inter national.1995,20(4December [5]M aclean,M.French Enterprise and the Challenge of the British Water Industry:Water without Frontiers,Pub.Athenaeum Pres s Let,1991 [6]许保玖.论水工业.载:钱易等主编.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7 [7]世界发展与环境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 [8]S leeman,J.F,British Public Utili ties,London:Pitman,1953 [9]Katko,T.S.Water!Evolution of Water Supply and Sanitati on in Fi n land from th e mid-1800s to2000,Fi nnish Water and Was te Water Works Association(FIWA,1997 [10]道∀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文版序.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1~2 [11]Baumann, D.D.and Bolan d,J.J.Urban Water Demand M anage ment and Planning,M cGraw-Hill,Inc,1997 [12]Biswas, A.K.Water for sustai 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w enty-fi rst century:A global perspective.In:Wa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w enty-first Century.Delhi.Oxford Univers i ty Press1993 [13]UN/ECLAC(United Nations/Economic Commis sion for Lati n Amer ica an d the Caribbean,T he adminis tration of w ater resources in Lati 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LC/G.1694,Santiago,Chile,1991 [14]Lee,T.R.W 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Latin Ameri ca and the Caribbean,Studies in Water Policy and M anagement, 16,Westview Press.1990
相关文章:
速冻食品行业发展概况02-05
移动通信信号02-05
铁路通信信号一体化02-05
《铁路通信与信号》课程介绍02-05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所属企业领导人员薪酬管理办法02-05
民用移动通信信号02-05
中传通信、信号专业复试面试常见问题02-05
目前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电源系统中UPS的常见故障及选型改进方案02-05
铁道通信信号专业02-05
光通信系统中的数字信号论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