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复方雷公藤(精选八篇)
复方雷公藤 篇1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例达到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患者自愿接受治疗分组,分雷公藤组和EDTA组。雷公藤组为10例,女性8例,男性2例,年龄最大为45岁,最小为29岁,平均36.6岁。工龄最长14年,最短6年,平均工龄8.7年。
DETA组为10例,女性10例,年龄最大为45岁,最小为27岁,平均35.5岁,工龄最长14年,最短4年,平均工龄8年。
1.2 仪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2-803日立产,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产。
1.3 治疗前检查
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抽血,测血铅、肌肝、血ALB、血γ-GT、血CRE、收集24h尿,测尿铅、尿量、尿TP、尿ALB、尿-GT、CRB、尿粪卟啉。治疗期间检查: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收集24h尿,测定尿铅、尿量、尿TP、尿ALB、尿-GT、CRE。治疗后检查: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一样测定各项指标。
2 结果
2.1 尿铅
由表1可见雷公藤组在1、2、3疗程后尿铅明显低于治疗前尿铅(P<0.01,P<0.001,P<0.001)。EDTA组在第1疗程后尿铅明显高于治疗前尿铅(P<0.001),在第2疗程后尿铅明显低于第1疗程后尿铅(P<0.05)、第3疗程后尿铅明显低于治疗前尿铅(P<0.001),见表1。
2.2 血铅
雷公藤组、EDTA组在治疗前、后血铅变化见表2。
2.3 TP、γ-GT、ALB雷公藤组在与DETA组的TP、γ-GT、ALB、在治疗前后血、尿里含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与治疗前比较:第1疗程P<0.01第二疗程P<0.001第三疗程P<0.001与前疗程比较:第1疗程P<0.001第二疗程P<0.05第三疗程P<0.001
雷公藤组在治疗后的血铅显著低于治疗前的血铅(P<0.01),DETA组在治疗后血铅显著低于治疗前的血铅(P<0.05)
3 讨论
我们通过对20例铅中毒患者分组对比观察雷公藤组和EDTA组的驱铅治疗效果。证明复方雷公藤煎剂对慢性铅中毒的驱铅疗效,与在动物实验中获得的驱铅疗效一致。与有关实验报道类似[3]。雷公藤组治疗3个疗程所需44d,血铅为0.331±0.098 mg/L。EDTA组治疗3个疗程所需17d,血铅为0.33±0.226mg/L,两组之间血铅浓度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种方法驱铅效果基本相同,复方雷公藤煎剂熬药手续复杂,但其疗效比较肯定、毒副作用的发生率降低、价格低廉,值得临床使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金属毒物[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0.
[2]崔松竹,柳吉洙,辛奎龙,等.复方雷公藤煎剂对铅中毒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5(7):308-309.
闭经:原来是雷公藤“惹祸” 篇2
李小姐,29岁,已婚,女儿2 岁。最近2月,她两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早晨起床时两手僵硬数小时,在医院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医生给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每天6片。李小姐遵守医嘱持续服用雷公藤多苷片3个月,两手指关节肿胀疼痛好转,但她的月经量却逐渐减少,最终闭经。医生考虑她闭经可能是服用雷公藤多苷片引起的,建议她停用,改服其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5个月后,她的月经逐渐恢复。
闭经:原来是雷公藤“惹祸”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苏 励
雷公藤是属于卫矛科的藤本植物,高1~3米,主产于福建、浙江、安徽、河南等地。雷公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黄藤根、断肠草等,性味苦寒,有大毒。药用部位为其根及根茎,主要毒性部位在皮部,所以,生药入汤剂需去皮久煎50分钟以上,才能与其他药物混合。中医认为,该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雷公藤有免疫调节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治疗各类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多形性红斑狼疮、各种类型的血管炎及银屑病等。
疗效虽好,副作用不小
雷公藤的疗效虽好,但应慎用。这是因为雷公藤有较大副作用。除了一般药物都会有的副作用,如损伤肝肾功能,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尿蛋白,损害血液系统,出现血小板及白细胞的减少等外,雷公藤对人的生殖系统也有严重影响。研究表明,雷公藤可抑制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引起月经紊乱,甚至闭经。有报道称,女性患者用雷公藤多苷后,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的比例高达65%,当总量达到8000毫克时,闭经发生率达95%。停药后,大部分患者可自然恢复月经,但总剂量大、年龄偏大及用药时间长久者,自然恢复率明显降低。
雷公藤可引起卵巢功能减退和衰竭,使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减少,反馈到垂体引起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分泌过高,产生闭经。其带来的问题不仅仅是不能生育,还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心脏病发生率升高,并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等。雷公藤对男性也有影响,可以使男性精子生成受阻,精子数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导致不育。研究表明,每日服用雷公藤煎剂1O~20克,持续2周即可引起患者精子明显减少,服药2个月后,精子全部消失,故未生育的男性患者应慎用。
防副作用,关注4点注意事项
有些患者问,既然雷公藤有如此多副作用,为什么临床还在使用呢?这是因为雷公藤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疗效确切,没有激素的副作用(如满月脸、水牛肩、皮纹断裂、骨质疏松等),且价格不贵。那么,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应该如何使用雷公藤,才能避免副作用发生呢?目前认为,如果患者因为病情需要必须服用雷公藤,应关注以下4点事项:
1. 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在服用雷公藤期间,患者需定期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并在医生指导下随时调整用药剂量。
2. 了解禁忌证。儿童、育龄期有生育要求者、孕妇禁用雷公藤。雷公藤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故哺乳期妇女应禁止使用雷公藤。心、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严重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者禁用;胃、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期及严重心律失常者禁用。
3. 出现月经紊乱,马上停药。一旦出现月经紊乱或出现围绝经期症状,如潮热、失眠、心悸和易激动等情况,马上停药。有些患者在闭经前,无经期短和量少等先兆,故更准确的方法是定期测量血中卵泡刺激素水平是否增高,以便及早发现异常,避免对卵巢的损伤。
4. 用药时间不宜过长。鉴于雷公藤制剂的有效成分同时又是毒性成分,且治疗窗较窄,连续服用可出现肝、肾、血液系统和生殖系统等损害,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该类药物。用药初期,从最小剂量开始,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一般连续用药不宜超过三个月。此外,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诊并注意检查血、尿常规,加强心电图和肝肾功能监测。
复方雷公藤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中男18例, 女15例, 年龄23~62岁, 平均年龄 (35.9±5.3) 岁;治疗组中男20例, 女14例, 年龄22~64岁, 平均年龄 (36.2±4.7)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关于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标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特点, 如明显斑块、鳞屑以及丘疹等;同意参与本次研究项目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未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以及其他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药物;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疾病。排除标准: (1) 患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患者; (2) 妊娠期患者; (3) 肝肾系统功能不全患者; (4) 1个月内采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 (5) 对治疗药物过敏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给予400 m L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500 m L的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患者雷公藤多甙片20 m L/次, 3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治疗后采用PASI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皮损情况和严重程度, 判定两组患者疗效。
1.4 疗效判定
观察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制定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皮损情况完全消退, 无色素沉着和消退斑, 无瘙痒[2];显效:患者皮损情况完全消退, 有轻微色素沉着和消退斑, 无瘙痒;有效:30%≤患者皮损消退≤90%, 鳞屑明显减少, 斑痕转淡, 瘙痒感减轻;无效:患者皮损消退<30%, 临床症状无减轻;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 (%) 表示, 行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注:*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中出现1例恶心,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1例恶心和1例肝功能轻微异常, 停药后症状消失, 不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寻常型银屑病是银屑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可遍布全身, 主要以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最为多见, 其次是躯干部和发际, 具有明显的红色点疹或斑块以及银白色鳞屑等皮损症状[3], 之后皮疹逐渐扩大增多, 并可相互融合成片, 呈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以及盘状等, 此种病症属于慢性顽固性皮肤病, 易发作难治愈, 患者发病到消退可分为进行期、静止期以及退行期等三个时期, 病程较长, 患者需长期诊治, 才能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寻常型银屑病病因尚未明了, 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遗传、免疫、感染、内分泌、精神、环境及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等[4], 患者临床表现为: (1) 皮疹特点:炎性红色丘疹, 融合为红色斑块, 周围有炎性红晕, 基底浸润明显, 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灰白色或银色鳞屑, 轻刮薄膜出现点状出血; (2) 发病位置:头皮、四肢多见, 对称分布;慢性病程, 反复率高, 大多数患者为冬重夏轻, 少数患者冬轻夏重。临床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通常按照轻、中、重三度治疗, 轻度只需外用药物治疗, 中、重度需采用联合疗法治疗, 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为主, 分为外用药物和内用药物, 临床应用最广的治疗药物有复方甘草酸苷和雷公藤多甙片;雷公藤多甙片是一种浅黄色药片, 能够祛风解毒, 除湿消肿, 舒筋活络, 具有抗炎以及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作用;复方甘草酸苷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疏松块状物, 适应于治疗慢性肝病, 改善肝功能异常, 可用于治疗湿疹、皮肤炎、荨麻疹等, 其药物成分甘氨酸和盐酸半胱氨酸可以抑制或减轻由于大量长期使用甘草酸苷可能出现的电解质代谢异常所致的假性醛固酮症状, 具有抗过敏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抑制实验性肝细胞损伤作用以及抑制病毒增殖和对病毒的灭活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症状, 治疗总有效率高, 患者不良反应少, 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刘军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IL-22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重庆医学, 2014, 43 (21) :2809.
[2]盛国荣.退银汤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对外周血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4, 34 (7) :576.
[3]胡祥宇.复方五倍子箍围软膏对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8) :1881.
复方雷公藤 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0年6月—2011年4月在我院风湿科住院的RA患者141例,治疗前不伴有肝、肾功能损害及心、肺、血液病,排除重叠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及合并严重关节外表现者。诊断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2],病情处于活动进展期,其活动性指标包括:3个以上关节肿胀,5个或5个以上关节痛,关节晨僵时间大于30 min,血沉高于30 mm/h。所有患者按病程分为A、B、C 3组,每组再按病情分为湿热型和寒湿型。A组7例(湿热型6例,寒湿型1例),其中男3例,女4例;年龄10~56岁,病程<6个月。B组109例(湿热型95例,寒湿型14例),其中男34例,女75例;年龄21~69岁,病程6个月~10 a。C组25例(湿热型21例,寒湿型4例),其中男6例,女19例,年龄33~71岁,病程>10 a。RA患者治疗2周后,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显效:检验指标下降>50%;有效:检验指标下降20%~50%;无效:检验指标下降<20%。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湿热痹阻证者,服用我院自制黄藤酒(主要成分为雷公藤,每天3次,每次8 ml,饭后服,同时服用痹症1号方(黄柏15 g,苍术15 g,川牛膝15 g,薏仁20 g,丹皮15 g,防己10 g,木瓜 10 g,麦冬12 g,木通10 g,川穹12 g,天花粉10 g,桑枝20 g和地龙15 g)。寒湿痹阻证者,除服用黄藤酒外,加痹症2号方(川乌10 g,制附子10 g,独活15 g,灵仙15 g,川穹15 g、玄胡15 g,当归15 g,黄芩20 g,丹参20 g,地龙15 g和木瓜12 g)。上方剂头煎加水400 ml,武火煎30 min,取汁150 ml;二煎加水300 ml,取汁150 ml;两煎混合,每日1剂,分2次,早晚饭后服用。两型患者配合黄藤酒治疗时间为2周。
1.2.2 检测方法
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在上海迅达ESR-30型仪器上完成。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ASO)和类风湿因子(RF)测定采用透射比浊法,试剂分别来源于日本第一化学、日本东洋坊和上海捷门公司,在TBA-120FR型仪器上完成检测。抗CC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为上海富莼科芯公司提供。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测定数据均用undefined表示,2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在SPSS 10.0统计软件上完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RA患者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测情况
应用复方雷公藤制剂治疗的141例RA患者,疗效巩固和基本巩固。3组RA患者治疗后ESR、RF和CRP水平出现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0例抗CCP阳性RA者,治疗前后抗-CCP水平分别为(86.9±9.2)RU/ml和(77.1±8.9)RU/ml(t=2.42,P<0.05)。见表1。
注:A组病程<6个月;B组病程6个月~10 a;C组病程>10 a。ESR—红细胞沉降率;CRP—C-反应蛋白;ASO—抗链球菌O;RF—类风湿因子。
2.2 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无尿常规、肝肾功能异常及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RA是一种关节炎症,最终可造成关节畸形、功能残疾的一种自身免疾病,属中医“痹证”、“历节风,”范畴,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明确,但已证实与异常的体液和细胞免疫有关。此次纳入研究的活动期RA分为湿热型和寒湿型2种,病源以中南五省为主,湿热型较常见,此型多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湿热外邪入侵关节,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留连于筋骨血脉而成。湿热型临床上以我院痹症1号方加减治疗,配合我院风湿制剂黄藤酒内服。黄藤酒其主要成分为雷公藤,临床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抗风湿效果显著[3]。我院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组方选药,采用雷公藤复方制剂既强调祛邪,又重视扶正。其主要药物雷公藤祛风除湿,舒经活血通络,消肿止痛药物从《本草》上看大多具有治疗痹证的功效,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也都对人体免疫系统有不同调节作用,其中中药配方减轻了雷公藤单味制剂对胃肠道及生殖系统的不良反应。本次应用复方雷公藤制剂治疗的141例RA患者,疗效巩固和基本巩固。
由于RA在发病2年内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从而造成运动功能的丧失和生活质量的下降,早期诊断和治疗能控制病情发展,阻止关节破坏,防止关节功能丧失。CRP作为判断 RA病情及疗效的敏感性指标[4],常与ESR,RF和ASO等联合检测。抗CCP是RA诊断和疗效观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指标,在用复方雷公藤制剂治疗活动期RA后明显下降。因此,CRP,RF和抗-CCP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RA,并可用于疾病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雷公藤制剂对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O”(ASO)、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的影响。方法 将141例RA患者按病程分为A、B、C 3组,每组再按病情分为湿热型和寒湿型。湿热型用自制黄藤酒和痹症1号方治疗2周,寒湿型则用黄藤酒和痹症2号方治疗2周。对治疗前后的3组RA患者进行ESR、CRP、ASO、RF和抗-CCP检测。结果 3组RA患者治疗后ESR、RF和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其中10例抗-CCP阳性RA者,治疗后抗-CCP水平也明显下降(P<0.01)。结论 复方雷公藤制剂能够改善RA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对活动期RA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相关实验室指标
参考文献
[1]杨晓砚.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3(3):381.
[2]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00-901.
[3]钟明,袁作武.复方雷公藤酒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00例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06,14(9):62-64.
复方雷公藤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2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20~67岁,平均(32.78±18.21)岁;平均病程(8.64±3.79)年;治疗前PASI评分(18.02±10.31)分。对照组中,男57例,女43例;年龄21~74岁,平均(31.5±17.23)岁;平均病程(7.93±4.02)年,治疗前PASI评分(17.24±9.57)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PASI评分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1次/d,同时0.1%的维A酸乳膏及糠酸莫米松乳交替外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雷公藤多甙片口服,20mg/片,3次/d,同时0.1%的维A酸乳膏及糠酸莫米松乳交替外用。两组患者均治疗一个月,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在治疗结束时评价患者的疗效,并复查肝肾功能。
1.3 疗效观察与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皮损面积、肥厚浸润、红斑、鳞屑等相关指标,计算出PASI下降指数。临床疗效分为基愈、显效、进步、无效等四个等级。其中,基愈是指PASI评分下降指数高于90%;显效指PASI评分下降60%~89%;进步指PASI评分下降20%~59%;无效指PASI评分下降低于2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基愈37例,显效47例,进步16例;对照组基愈6例,显效50例,进步4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银屑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对患者的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5]。由于银屑病长期慢性发病,用药时间也因此较长,而药物本身固有的毒性对患者的身体带来了更大的损伤,因此,选择高效且安全的药物治疗银屑病一直是皮肤科的热点问题[6,7,8]。近年来,复方甘草酸单铵联合雷公藤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显示了复方甘草酸单铵联合雷公藤多甙片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较为确切的疗效,这和国内相关文献的报道基本相似[11]。研究表明,雷公藤多甙可有效控制机体的炎症反应并可抑制细胞免役和体液免役,而甘草酸单铵可以发挥显著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样功能,同时不会产生激素副作用,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调节人体免疫系统[12]。两种药物结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有效阻碍了该病进展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从而可以达到较为显著的效果。复方甘草酸单铵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应用治疗银屑病并得到了医务人员的认可,该药物是一种复合物,包含甘草酸、甘氨酸等多种活性氨基酸成分。据报道,复方甘草酸单铵主要的药理特性如下:首先,该药可有效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使组胺、缓激肽等炎症因子生成降低,从而控制变态反应和炎症产生,使得银屑病皮损的炎症浸润得到最大限度的缓解;其次,复方甘草酸单铵具有较强的调节免疫作用,有效改善银屑病患者机体的多种免疫学紊乱,促进机体免疫系统趋于正常化;再次,复方甘草酸单铵具有一定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13]。同时,复方甘草酸单铵作为一种高度安全的中药,长期使用基本不会产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较为安全可靠[14]。
总之,复方甘草酸单铵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两者相互协同发挥作用,疗效明显,且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小,值得向临床推荐。但是由于本研究未对患者作长期的观察和随访,因此该治疗方案的远期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观察复方甘草酸单铵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的20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复方甘草酸单铵静脉滴注,1次/d,同时使用外用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雷公藤多甙片口服,3次/d,同时使用外用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发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在治疗结束时评价疗效,并复查肝肾功能。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复方甘草酸单铵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复方甘草酸单铵联合雷公藤多甙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明显,且较为安全,不良反应小,值得向临床推荐。
杉木林下套种雷公藤试验研究 篇6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又名水莽草、黄药、黄藤、黄藤木、黄腊藤、菜虫药、断肠草等,系卫茅科雷公藤属蔓生落叶藤本植物,为传统的医药植物,以根入药,具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的功能,而且在生物农药、有机肥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3]。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生长迅速,材质优良,为南方商品材主要造林树种,在人工林中其栽培面积最大。为充分利用杉木林地资源,发挥林荫优势,弥补林地前期见效慢、效益低的不足,实现林业经营的生态、经济效益双赢,在杉木林下开展套种雷公藤试验并取得成功,文中对杉木林冠下套种雷公藤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人工构建有益于雷公藤可持续发展的林下种养模式,为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沙县高桥林场四号桥工区,地处东经117°32′~118°6′,北纬26°6′~26°41′。隶属中亚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多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5.6~19.6℃,1月平均气温4.8℃,7月平均气温30.6℃,极端最高气温40.1℃,极端最低气温-17.1℃,≥10℃年积温4 478.0~55 859.6℃,无霜期245~297 d;年降雨量1 510~1 840 mm,年空气相对湿度82%,全年日照时数为1 877 h。试验区海拔285~365 m,坡度25°,母岩为岩浆岩发育的山地红壤,林地前茬为松杂林。
1.2 试验方法
试验共设3种林分类型,即杉木套种雷公藤、纯雷公藤和杉木纯林。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即3个区组(每区组分布在不同的坡向上)。在林地采伐后,经劈草炼山整地后,杉木纯林选用一年生杉木实生苗造林,造林株行距2 m×2 m,造林密度2 500株/hm2;套种林即于同年用一年生雷公藤扦插苗在杉木株、行间套种,套种后株行距为1 m×1 m,其中雷公藤套种密度7 500株/hm2;纯雷公藤栽植密度为1万株/hm2(株行距1 m×1 m)。2006年1月按试验方案进行造林,造林前1周每穴施复合肥100 g,造林后前3年每年块状抚育2次,5—6月和8—9月各1次。
1.3 野外调查与室内测定
2011年底即于造林后第6年,对不同林分的杉木及雷公藤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调查和测定。在每区组每个试验地内分上、中、下3个坡位分别设置25.8 m×25.8 m的调查样地,每区组9个样地,总计27个样地。在样地内进行每木检测杉木的树高、胸径,雷公藤的株高、基径、每丛枝数等生长指标后,在各样地内分种类选择平均植株过行生物量测定,其中杉木按分层切割法进行地上部(干、枝、叶、根各部分)和地下部根系生物量(采用撩壕全掘法,分根桩、大根d>0.2 cm,小根d≤0.2 cm)测定,雷公藤按茎、叶以及大根系(d>1 cm)、中根系(1 cm>d>0.5 cm)、小根系(d<0.5 cm)分别称重;最后采集各组分样品带回室内测定含水量,以计算干物质重量。
各样地调查测定的数据经归类整理后,用Microsoft word-Excel中的数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林分下雷公藤与杉木的生长状况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杉木林下套种雷公藤,六年生平均基径达1.5 cm,每丛枝数平均11条,分别比纯雷公藤提高25.0%和37.5%。另外,套种后杉木的平均树高达5.3 m,胸径达6.8 cm,也比杉木纯林分别提高15.2%和11.5%。可见,杉木林下套种的雷公藤,在基径和每丛枝数等生长发育方面优于纯雷公藤。一方面,与套种后的杉木幼林林冠下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小气候环境与雷公藤野生条件相似,较适合人工雷公藤的生长发育有关。另一方面,野生雷公藤喜腐殖质层深厚、疏松肥沃、微酸性的砂壤土,忌贫瘠、板结、易积水的黏重土壤[4],林下套种由抚育所带来的破土面积相对小,林下覆盖度高,降低了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再在杉木根系的作用下,土壤性状可能得到改善所致。
2.2 不同林分下雷公藤与杉木的产量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无论套种还是纯林处理的各林分生物量均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其中地上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均为干>枝(茎)>叶。而地下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排序杉木为粗根>根桩>细根,雷公藤为大根>中根>小根。林下套种雷公藤,不论是杉木还是雷公藤的生物量均比其纯林大,其中,套种雷公藤的林分中杉木林单株生物量六年生达18.26 kg,比杉木纯林提高10.07%;套种的雷公藤单丛生物量六年生达3.71 kg,比纯雷公藤提高32.97%。虽然林下套种的雷公藤单位面积株数比纯雷公藤少,但因套种的雷公藤生长发育好,单丛生物量比纯雷公藤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相当,达28 t/hm2左右。更关键是林下套种的雷公藤的地下部根系更发达,药用价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可见,杉木林下套种雷公藤,其林分内小环境条件较适合雷公藤的生长发育,这与野生雷公藤常年生长于海拔300~600 m地带,背阴多湿稍肥的山坡、荒地、林木从中或田堪、溪边[5],性喜较阴凉湿润环境有关。
2.3 不同立地环境因素对雷公藤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林下套种雷公藤的的生长发育调查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坡位间、不同坡向间的雷公藤平均基径粗、每丛枝条数以及干物质重量等生长发育指标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并经显著性多重比较表明,从坡位因素看,以下坡生长发育最好,下坡和中坡的雷公藤每丛枝条发育数没有差异,但均极显著高于上坡,而平均基径粗和单丛干物质重量均极显著高于中坡和上坡,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从坡向看,以西南坡(半阴半阳坡)生长发育最好,平均基径粗、每丛枝条数以及干物质重量均极显著高于东南坡和南坡(即阳坡),而东南坡和南坡的生长发育没有差异,表现为西南坡>南坡、东南坡。雷公藤是一种极耐阴植物,适宜温暖湿润气候,喜较阴凉、疏松肥沃的立地环境,因下坡位较中、上坡位更为阴湿,土层更加深厚、肥沃,因此更适合雷公藤的生长发育。而坡向主要对光、热条件起再分配作用,西南坡生长发育好与野生雷公藤喜较阴凉环境、忌强光直射和高温干燥的特性[6]有关。
3 结论与讨论
杉木林下套种栽培雷公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套种于杉木幼林下的雷公藤生长发育较好,不仅在植株基径、每丛支数和单丛产量等方面明显优于纯雷公藤,而且在单位株数及由此产生的投资费用少的的情况下,单位面积产量与纯雷公藤相当,更关键是林下套种的雷公藤的地下部根系更发达,药用价值更高,经济效益更好。还能与杉木林分相互协调促进,有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增加林分的生态功能。六年生平均基径达1.5 cm,每丛枝数平均11条,每丛干重3.71 kg,分别比纯雷公藤提高25.0%、35.7%和32.97%,产量达28 t/hm2左右。另外,套种后杉木的平均树高达5.3 m,胸径达6.8 cm,也比杉木纯林分别提高15.2%和11.5%。因此,雷公藤套种于杉木幼林林冠的模式是可行的,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注:(1)F(2,4)0.05、0.01=6.94/18.00;(2)数据后面的字母为显著性Duncan多重比较结果,小写字母表示5%显著差异水平,大写字母表示1%极显著差异水平;两两间含有相同字母表示没差异,否则有差异。不同坡位及坡向的平均基径方差分析及其显著性检验(F检验)值分别为21.347、12.011;每丛支数的检测值分别为19.608、16.394;干重检测值分别为24.184、25.173。
坡位、坡向等立地环境因子对雷公藤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其中坡位以下坡生长最好,坡向以半阴半阳坡生长发育最好。因此,在生产上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择半阴半阳坡的中下坡位套种。
据报道,雷公藤五年生以后为中性偏阳的植物,随着杉木的生长,对雷公藤的胁迫将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及时对杉木进行适量间伐,以调整林分结构,改善种间关系,确保林下雷公藤健康生长发育,至于如何调节两者间的种间关系以及在何种郁闭度下套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春艳.林下种养,以短养长[J].中国林业,2011(10):35.
[2]杨仲儒.中药雷公藤的研究进展[J].杭州化工,2003,30(2):10-13.
[3]王树旺.雷公藤的效用价值与人工栽培[J].中国林副特产,2010(3):40-41.
[4]洪伟,李键,吴承祯,等.雷公藤栽培及利用研究综述[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1):92-96.
[5]林光美,姜建国,江锦红,等.雷公藤的栽培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3,6(9):25-27.
雷公藤内酯醇提取工艺的研究比较 篇7
1实验材料与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仪 (上海天普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雷公藤内酯醇对照品 (昆明科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雷公藤叶 (浙江新昌) ;实验用乙醇含量为95%, 其他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
2方法
2.1 色谱条件[3]
色谱柱:LichrospherC18柱 (4.6 mm×200 mm, 5μm, 淮阴汉邦科技有限公司) ;流动相:乙腈-水 (35 ∶ 65, v/v) ;检测波长210 mm;流速:1.0 ml/min。进行前样品经0.45 μm滤膜过滤。
2.2 考察方法
色谱分离:经过上述色谱条件下分离, 雷公藤内酯醇保留时间约为10 min, 且与其他共有物质分离良好。同时对同一批供试品进行重复性、稳定性、精密度实验, 均进行10次, 结果RSD分别为0.52%, 5.2%, 3.67%。取已测知雷公藤内酯醇含量供试品平行10份进行加样回收率实验, 均精密加入对照品242.4 μg, 按样品制备方法操作, 得出平均加样回收率93.17%, 由此可证明所行测定方法可行。
2.3 样品处理方法[4]
醇提水沉法:取雷公藤叶1kg, 95%乙醇回流提取3次, 每次2 h, 回收适量乙醇静置, 再经抽滤、滤渣烘干, 称重得a醇=46.3 g, 滤液定容至每次0.5 g/ml生药 (A醇) , 留样待测。其余加10倍量蒸馏水煮沸, 静置48h后过滤, 所得滤渣量很少, 忽略不计。将滤液浓缩至0.5 g/ml生药 (B醇) 备用。
水提醇沉法:取雷公藤叶1 kg, 水剪煮3次, 每次2 h, 将所得水煎液合并浓缩至适量, 静置48 h, 再经抽滤、滤渣烘干, 称重得a水=56.3 g, 滤液定容至1 g/5 ml生药 (A水) , 留样待测。其余加95%乙醇至含醇量70%, 沉淀静置48h, 抽滤、滤渣烘干称重得b水=66.3 g, 滤液浓缩至1 g/2 ml生药, 静置24h后抽滤、滤渣烘干称重得c水=1.6 g, 将滤液定容为1 g/2 ml生药 (B水) 备用。
2.4 样本制备
固体样本:取a醇20 g, a水20 g, b水20 g, c水1.6 g, 分别加蒸馏水100 ml、100 ml、100 ml、50 ml, 经水浴、过滤、滤液氯仿萃取、水浴挥干, 最后定容至10 ml, 留样测定含量, 详见表1。
液体样本:取a醇80 ml, b醇80 ml, a水100 ml, b水80 ml, 水浴挥干, 加水40 ml, 继续挥干至无醇味, 加蒸馏水60 ml, 氯仿萃取、水浴挥干, 最后定容至10 ml, 留样测定含量, 详见表2。
3结果
4讨论
雷公藤内酯醇的提取目前以溶剂法为主, 本研究通过比较醇提水沉法与水提醇沉法两种提取工艺, 得出醇提水沉法更加有利于保存雷公藤内酯醇, 其提取液中含量比水提醇沉法提取液含量更高且差异明显。分别加水处理后, 醇水法雷公藤内酯醇含量损失较水醇法更低。
通过本研究, 笔者可得出结论醇, 醇水法提取雷公藤内酯含量明显优于水醇法。
摘要:目的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的提取工艺及不同提取工艺间的比较。方法 将雷公藤内酯醇作为定量指标, 采用HPLC法检验。结果 醇提水沉法雷公藤内酯醇含量明显高于水提醇沉法。结论 醇水法提取雷公藤内酯含量明显优于水醇法。
关键词:雷公藤内酯醇,提取工艺,研究比较
参考文献
[1]蔡光先.湖南药物志.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4:3645-3647.
[2]陈俊元, 夏志林, 邓福孝.雷公藤内酯醇提取工艺改进.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89, 20 (5) :195.
[3]李克, 袁依盛, 戴晓莉, 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提取物中雷公藤甲素含量.色谱, 1998, 16 (4) :356-357.
雷公藤中毒原因及减毒方法文献分析 篇8
1 数据来源
运用网上中文数据库资源———中国知网 (CNKI) 、万方数据库等, 以“雷公藤”合并“中毒”为检索词, 查阅了多篇关于雷公藤中毒的文献, 并对雷公藤中毒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报道如下。
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 对雷公藤的病例来源、化学成分来源、中毒原因、临床表现、中毒预后情况、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减毒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据此提出一些使用此药材的方法以及预防中毒措施。
3 结果
3.1 中毒病例来源
通过分析近十年来中文数据库文献报道的633例雷公藤药物中毒病例, 中毒发生地覆盖多个省及直辖市, 其中大多数病例分布在湖北、江苏、福建、浙江、广西等地。以广西最多, 占总数的41.62%, 其次是浙江和江苏, 分别占总数的23.20%、22.28%, 湖北省比例也较高, 约占9.02%。这些高比例的省份都是雷公藤的分布地, 中毒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雷公藤在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长期服用雷公藤会引起中毒。另外, 把雷公藤当作野菜误服而导致中毒的情况亦时有发生。雷公藤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中药材, 其毒性在传统中药材中列第3位。
3.2 雷公藤主要化学成分
雷公藤的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成分复杂, 是其毒性的主要来源,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 (如雷公藤碱戊) 、二萜类 (如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 、五环三萜类 (如雷公藤内醋甲) 、倍半萜类、脂肪油、挥发油、蒽醌类、木脂素类、卫矛酵、耱萄糖、鞣质等[3]。其中, 雷公藤甲素是雷公藤中活性最高的成分, 同时也是导致毒性反应的主要成分, 主要表现在对骨髓、胸、心、脾、肝、肾以及生殖系统等器官的毒性;雷公藤中分离到的第1个单体是雷公藤红素, 主要分布在雷公藤的根皮、茎皮中, 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但也是引起中毒的主要成分;雷公藤生物碱类多在农业等方面作为杀虫剂应用广泛, 作为药用, 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有效成分[2], 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由此可知, 雷公藤化学成分既能治病也能致人中毒, 对其减毒必须控制其化学成分毒性。
3.3 雷公藤中毒原因分析
由于雷公藤化学成分复杂且毒性大。根据整理的文献, 分析药物中毒的原因如图2所示。其中用药剂量不合理和累积服药量过大是导致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若服用的剂量过高, 中毒的发生率很高, 服药8~12g/天时即有中毒现象发生, 严重的可致人死亡, 约63.42%中毒患者是服药剂量过大导致。因此, 控制其临床用药量是控制雷公藤中毒的关键。另外, 自杀、误服、药物用法不当等因素也会导致雷公藤中毒。
3.4 雷公藤中毒临床表现分析
雷公藤中毒的临床表现为对内脏、生殖系统、血液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器官的损害, 见图3。其中毒症状包括: (1) 内脏:严重肝损害, 出现乏力、纳差、黄疸、肝大、厌油、肝功能异常、巩膜黄染、肝炎标志物阴性、尿黄、有压痛等[4,5];胃肠损害, 出现胃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4];对肾, 服药后出现迅速或缓慢发生的血尿、蛋白尿、少尿、浮肿[5];对心脏, 常有胸闷、心动过缓、心悸、心律失常等[5]; (2) 生殖系统:对男性可导致精子数量减少、生殖能力降低, 对女性可引起月经紊乱、闭经, 甚至导致卵巢早衰[6]; (3) 血液系统:可导致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少数患者会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再生障碍性贫血[5]; (4) 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为胸闷、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 严重者出现心源性休克, 甚至危及生命[6]; (5) 免疫器官:雷公藤超量则引起淋巴器官的萎缩以及淋巴细胞的坏死[5]; (6) 对局部刺激的毒性:主要表现为结节性红斑、溃疡、糜烂, 症状较轻者出现过敏性皮疹、日光性皮炎等[5]。
3.5 雷公藤中毒预后情况
雷公藤中毒预后情况见图4, 大部分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痊愈 (87.63%) , 死亡 (2.31%) , 心、肝、肾多脏器功能损害、中毒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造血停滞以及感染性休克等是死亡的主要原因[6]。
3.6 雷公藤毒性作用机制
3.6.1 免疫毒性
雷公藤甲素会导致胸腺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但引起变化的绝大部分基因都为下调基因, 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对代谢调节、细胞增殖、免疫反应以及激素分泌等方面有影响。其中影响最显著的是细胞生长增殖相关基因的变化, 雷公藤甲素的抑制增殖作用对多种淋巴细胞都有影响[7]。雷公藤甲素1.0mg·kg-1免疫毒性的症状主要为轻度减少胸腺皮髓质淋巴细胞数量, 和差异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基本一致, 这说明雷公藤甲素产生免疫毒性的主要机制可能是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8]。
3.6.2 肝毒性
(1) 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药物在肝脏内代谢转化为自由基、亲电子基及氧基[9], 亲电子基共价结合肝细胞中大分子蛋白质巯基, 破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氧基与自由基使细胞膜脂质发生蛋白质损伤、过氧化损伤以及核酸氧化损伤和功能障碍, 最终导致细胞的癌变, 甚至引起细胞死亡[10]; (2) 发生免疫性损伤:雷公藤能激发肝内免疫应答, 引起免疫性损伤[11]; (3) 发生肝细胞过度凋亡:YAO等[12]经过研究发现, 雷公藤甲素会耗散线粒体膜电位并且释放细胞色素C, 上调促细胞凋亡Bax的蛋白水平, 下调抗细胞凋亡Bcl-2的蛋白水平, 降低细胞成活率, 达到诱导细胞凋亡的效果, 产生肝毒性; (4) P450酶系的异常代谢:P450酶系有遗传多态性, 该特性可能会使少数病人服用雷公藤后引起肝毒性, 不同的性别、年龄、人种, P450酶系对其代谢能力不同, 也会产生细胞毒性[13]。
3.6.3 肾毒性
雷公藤甲素导致大鼠急性肾损伤的组织学基础之一是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凋亡, 而雷公藤甲素所引起的ROS代谢失调造成的氧化应激反应, 在雷公藤甲素引起的急性肾毒性损害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14]。
3.6.4 血液系统毒性
雷公藤不仅对骨髓有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15], 而且对于更新较快的细胞和组织如造血干细胞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可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减少,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粒细胞、白细胞及全血细胞减少, 其中最常见的是粒细胞减少, 少数患者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症状。
3.6.5 心血管系统毒性
大剂量的雷公藤药物可形成心肌多发性微小肌溶灶, 引起灶内心肌纤维肿胀、分离或溶解, 线粒体游离在分散的心肌纤维间, 目前研究认为雷公藤吸收后会使心脏和中枢神经受到损伤, 主要作用于横纹肌以及平滑肌, 导致心肌传导障碍, 从而出现心动过缓[15]。
3.7 减毒措施
3.7.1 中药配伍
雷公藤毒性反应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且最难耐受, 可采取中药配伍措施, 减小雷公藤消化系统及生殖系统毒性为主, 同时兼顾其他不良反应[16]。
(1) 凤尾草。研究表明, 凤尾草对雷公藤甲素的毒性作用有显著性的降低作用, 能减少肝损害, 并且对其免疫抑制活性以及抗炎镇痛作用无影响[17]。
(2) 白芍。白芍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的作用, 其主要有效成分白芍总苷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与提高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16]。白芍总苷与雷公藤联用具有加速诱导氧自由基清除的作用, 防止其对肝脏的损害[18]。
(3) 甘草黄酮。研究证实其能增强胃黏膜上皮细胞黏蛋白的合成[19]。甘草具有较好的解毒作用, 是由于甘草甜素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能增强肝脏解毒能力。李涯松等[20]研究发现, 在雷公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 甘草对其有减毒增效的作用。
(4) 肉苁蓉。肉苁蓉有调整内分泌、促进代谢作用。能明显提高“阳虚”动物的DNA合成率, 促进RNA合成, 增强蛋白核糖核酸代谢[16]。肉苁蓉能改善雷公藤对雄鼠生殖系统抑制作用[21]。
3.7.2 剂型改革
雷公藤的剂型不同, 给药途径不同, 毒性和疗效也有不同。近年来雷公藤药物出现了一些新剂型, 如雷公藤微囊片、滴丸、缓释片, 曾有文献报道可通过固体脂质纳米粒技术改变雷公藤剂型[22], 通过穴位贴敷剂改变其给药途径[23], 从而增加药物的施展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24]。另据文献报道, 雷公藤缓释片30%的药量在胃内被吸收, 剩余70%的药量在肠内被缓慢吸收, 减少了雷公藤对胃的直接刺激, 降低了对消化道的副作用, 起到减毒作用[25]。
3.7.3 炮制减毒
(1) 净制减毒。雷公藤使用时要去除毒性最强的根皮部分, 且要严格剥净皮部, 包括二重皮和树缝中的皮部[25]。现在认为应用其木质部, 去除根皮以及韧皮部。用水和氯仿提取雷公藤的根心部分, 色谱分离而制成的雷公藤多苷, 在制作过程中去除了大量的二萜类和生物碱等毒性较大的化学成分, 起到减毒的效果[25]。
(2) 加热减毒。通过煎煮时间的延长能够有效降低雷公藤毒性, 这说明加热可影响其毒性。研究表明, 雷公藤全根经过蒸法炮制以后, 发现其毒性有明显的降低, 甚至发现比根木质部所致毒性还小, 而其抗炎作用与去根皮的雷公藤相比较, 效果相似[25]。
3.7.4 艾灸减毒
研究表明[26], 艾灸能够拮抗雷公藤甲素引起的毒副作用, 不同的刺激量对其毒副作用的影响不同。较强刺激作用对升高白细胞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中等程度刺激在拮抗药物对脏器作用方面更为有效。
3.7.5 双向固体发酵减毒
双向发酵是根据中药被某些真菌污染霉变 (发酵) 后引起中药药性以及药效变化。庄毅[27,28]首次将雷公藤 (带皮的根) 用药用真菌双向固体发酵进行减毒持效的研究, 得到了有减毒持效作用的雷公藤药性菌质灵芝。
4 讨论
雷公藤是一种常见中草药, 在民间使用颇多, 然而普通民众对雷公藤的毒性认识有限。药物有毒并不意味着不能使用, 而是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有毒性的中草药较多, 应向民众宣传普及有毒药材的相关知识, 减少民众在药物用法不当及误服情况下造成的药物中毒。努力把中药的使用推向量化、科学化应用的新阶段, 让人们用药更安心、放心。
雷公藤是迄今为止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疗效最为确切的一味中药, 但其毒性是雷公藤药物使用的一大阻碍。通过文献调查分析, 提出雷公藤的中毒原因以及一些减毒措施, 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了解雷公藤的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对雷公藤化学成分的减毒方法。方法:通过统计近十年中文数据库中633例雷公藤药物中毒的资料, 探讨和分析病例来源、化学成分来源、中毒原因、临床表现、中毒预后情况、毒性作用机制以及减毒措施等方面。结果:雷公藤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58.1%, 雷公藤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使其具有广泛的临床药效, 但也可能是造成其毒性大的原因。结论:提出雷公藤的中毒原因以及一些减毒措施, 有助于控制雷公藤的毒性, 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