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诊断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电诊断(精选十篇)

心电诊断 篇1

关键词:心电监护诊断,小波,加权双模识别,柔性阈值

心脏病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实时有效的监护诊断是检测和预防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佩戴式心电监护诊断设备可以较好的满足这一需求。然而现行的便携式心电监护仪仍存在着一些不足。目前的一类监护仪可以显示心电波形并通过简单的判断给出提示, 但这些内容并不能让使用者准确全面的了解他所处的状态。另一类心电监护仪可以采集使用者的心电数据并将它发送给指定的医院或中心, 这样的设备大多没有分析功能, 且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使用者的使用范围都受到通信网络的限制, 也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通信费用。

本文介绍一种院外心电监护诊断系统, 该系统包含用户端和中心端。用户端实现心电数据的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诊断, 而且可以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将数据转发至中心端进行进一步的判定并反馈医嘱。数据转发情况可设置为:出现异常时转发、测量时即转发、紧急情况时转发或从不转发。中心端采用更为可靠的判定算法, 对用户端上传的数据做进一步判定, 并可分析更多的心电信息, 必要时可由医生参与进一步确诊并给出医嘱。

一、系统结构

系统由用户端、通信网络和中心端构成, 用户端由测量节点、预处理与分析节点、判定传输节点 (智能手机) 组成。测量节点测得心电信号并将信号送入预处理与分析节点。预处理与分析节点完成信号的放大、去噪、AD转换、数据分析处理 (心电波形识别和波形数据计算) , 然后通过蓝牙通信方式将处理后的数据送入判定传输节点。智能手机利用预装的客户端软件可以将这些数据变成用户容易看懂的诊断信息, 并根据诊断结果与用户设定判断是否将数据发给中心端。用户端与中心端的数据或指令交互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所能提供的任何方式, 包括GPRS数据业务、3G数据业务、WIFI等无线网络。多种通信方式的选择给使用者提供了更优质、更廉价的数据传输服务, 并且可以通过智能手机自身的优先设定在不同场合自动切换通信网络。

中心端包含院方服务器、数据库、院方终端。用户端发送的数据通过服务器存入数据库, 当数据库有更新时, 院方分管终端做相应处理, 并可根据使用者病例及当前诊断结果反馈医嘱, 而且可以根据诊断情况或预先约定判断是否邀请分管站医生参与。在有授权或紧急情况下, 分管站医生亦可通过院方终端对用户端发出指令, 甚至在有条件的场合远程启动用户端心脏除颤器。

二、用户端设计方法与算法实现

用户端采用独立的三节点分立设计, 用户可以更方便的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模块配置, 且独立的个体使每一个节点都更加专业稳定。

(一) 测量节点

心电信号测量是通过电极测得人体表面的电位差来得到心电图。本文采用双极电路对V5导联实现心电测量, 与传统的三电极测量相比大大增加了穿戴式设备使用者的舒适度, 使穿戴该设备不受常规运动的影响。传统三电极电路中, 其中二极接至左右手, 另一极接至左腿, 实现电压补偿。本文的双极电路中, 二极接至胸口, 再经电阻网络取出共模干扰接至硬件屏蔽层和输入端。

(二) 预处理与分析节点

1. 预处理电路设计

心电信号为低频微弱信号, 客观要求硬件上必须应用较精确的大倍率放大电路及滤波电路。放大滤波电路一般应采用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的差分放大电路作为前置放大, 可抑制零点漂移, 也增大输入阻抗, 达到减少共模信号干扰的目的。因此在电路中采用陷波电路和一个0.05~100Hz的带通滤波电路, 来消除工频干扰和高频干扰, 在软件中也设计滤波器来进一步消除干扰信号。另外, 由于人体心电信号是双极性的, 为了得到不失真的心电信号, 在AD采样前需要设计一个电平提升和限幅电路, 以调整心电信号的幅值范围使其在AD采样范围内。

2. 心电信号分析算法

心电信号的分析判定一直是穿戴式心电监护诊断设备的难点, 复杂的算法不易在终端设备上实现, 过于简单的分析又难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应用了基于sym4小波提升的心电信号识别快速算法。利用小波提升速度快的特性, 使算法整体执行速度大大提高。首先采用sym4小波基, 对心电信号进行提升小波分解, 完成去噪的过程, 得到相对纯净的小波系数。为加快算法的执行速度, 根据ECG频率能量集中在0.25~40Hz的特点, 直接对去噪重构过程中得到的中间层次低频系数进行差分运算。此算法将去噪和识别巧妙融合, 在一次小波提升变换重构过程中结合差分法, 便得到了运用sym4小波一阶导数对去噪后信号进行二层提升分解的结果。

本算法主要采用的是小波提升和差分法。提升小波变换结构简单, 只用到了加法和乘法, 且逆变化可以直接反转实现, 可以很容易地在FPGA上实现;差分运算只是简单的减法运算;另外, 去噪和识别中都涉及到阈值处理, 只需要使用比较器即可实现。综上, 此算法只涉及加法、移位和比较操作, 易于在FPGA等硬件上实现。

(三) 判定传输节点

判定传输节点是基于安卓系统智能手机的应用。本节点利用上一节点的分析结果, 结合医生识别心电图的思路、经验和心电特征值规律, 可对测得心电数据做出初步诊断, 并综合诊断结果和用户设定, 判断是否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中心端, 做进一步的诊断分析甚至专家干预。本节点也是系统与用户的交互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本节点进行用户设定和授权, 用户端或中心端的诊断结果也主要通过本节点反馈给用户。使用者还可以利用本节点通过C/S方式调取自己的诊断、医嘱、测量数据等历史信息。通过授权或在紧急情况下, 院方分管站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的GPS模块或所处的蜂窝网络了解使用者的地理信息, 以便于提供迅速有效的帮助。有特殊需求的使用者亦可通过摇动智能手机将相关数据和地理信息发送给院方以获得及时的帮助。

三、中心端设计及诊断算法

中心端是用户个体数据与临床数据的结合运算分析环境。中心端设计以功能分区、网络分层和服务器分级为原则, 实现数据中心可靠运行, 保证业务的永续性。院方终端可分为多个子系统, 彼此之间会有数据共享、业务互访、数据访问控制与隔离的需求, 根据业务相关性和流程需要, 需要采用模块化设计, 实现低耦合、高内聚, 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灵活扩展性、易于管理。

中心端在心电信号自动分析中应用一种新的加权双模识别算法和柔性阈值, 该算法融合不同小波变换的优势, 对阈值提出更紧凑的更新方案。小波变换技术在提高心电数据检测算法的抗干扰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小波变换QRS波检测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原始的心电信号在小波变换的各个尺度上做分解, 用小波分解后的某一特征尺度上的分解信号来检测定位QRS波, 但由于某些运动伪迹的频域与QRS波的频域有重叠, 此时小波检测方法容易出现误检。本文针对心电波形检测中不同小波算法存在的误差, 提出了采用两种小波判断结果加权的方式作为最终判断结果。

本算法先利用高斯函数一阶导数作为母小波对心电信号进行小波变换, 利用极值对确定峰值奇异点的位置区间, 再通过柔性阈值在位置区间内准确的对R波识别定位。并且还可利用模极值对中极大值与极小值的相对位置判断R波的方向。此识别结果作为中间结果保存。再选取适宜在噪声情况下检测奇异点且滤波器系数较少的三次B-样条小波作为小波基, 通过柔性阈值的方法在原始心电数据中找到小波系数的模极大值, 确定R波峰值点。将两次识别的结果与用户病例及本次识别的均值进行加权比较得出最终的判定结果。在不同RR间距的情况下各数据所占的权重不同。其权值由经验建模及拟合的方法求出权值方程。本文在R波识别中提出一种新的柔性阈值更新方法。对小波系数前8秒数据分成8段求取极值E, 并将阈值初始化为T=0.7E。为保证对心电信号突变具有良好的检测效果将阈值设置为柔性跟随当前检查点。

式中A为新检测到的小波系数极大值点幅值, Wn、Wt分别为测得新值与原阈值的权重系数。Wn、Wt的值均为f (A) 的经验拟合方程得到。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复式院外心电监护诊断系统的设计。它可以对用户进行实时的心电数据分析, 并给出医嘱甚至实现紧急情况下的救助。近年来, 智能终端及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使得基于新一代媒体平台的远程智能医疗产业前景广阔。另一方面, 人们的工作节奏加快, 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这对本文提出院外心电监护诊断系统的应用, 提供了较大的市场应用前景。通过对算法的完善还可扩展更多的功能, 从而使远程智能医疗系统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坤阳, 胡广书.基于心电图分析的心率失常分类[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姚成, 司玉娟.基于小波提升的ECG去噪和QRS波识别快速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 , 2012.

心脏彩超与心电图诊断论文 篇2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年9月~2014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51例,女41例,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1.5±5.3)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5.9±1.8)年。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者;与本组研究配合者;排除标准: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妊娠期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心脏彩超检查:

使用PHILIPS iu22彩超仪,探头频率为2.0~3.0 MHz。患者取左侧卧位,常规作心脏扫查,左室长轴切面作M型取样。主要对心脏室壁厚度及收缩功能、心腔大小进行检测。心尖四腔心切面,经二尖瓣口部位,测试容积。对心脏舒张期心脏血流频谱监测,判断,E峰及A峰的最大速度E/A值,E波速度改变时间。

心电图检查:

采用上海光电心电图检测仪,对心脏活动情况进行检测,将心电图打印后,经专业心电图医师对心电图显示结果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

A组左房增大检出率为41.30%,左室肥厚76.09%,主动脉扩张56.52%,左室扩大36.96%,主动脉弹性减退10.87%,显著高于B组(P<0.05)。讨 论

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脏受损会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多种疾病会作用于心脏,引发心脏受损。近年来,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3]。高血压若长期未得以控制,则可能损伤心脏。心脏是高血压靶器官之一。机体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是产生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性心脏患者在血压上升时,机体心脏负荷量随之增加,左室充盈压明显上升,而左房负荷加大,致使患者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左心室引发心室重构,则可能形成左室肥厚、左室增大,是临床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的主要特征。

心电图是早期诊断高血压心脏病的主要方法,可以通过心电图图谱,判断心脏情况。随着临床各种检测器械的发展,心脏彩超成为心脏疾病的新型检查方案之一,有学者认为,心脏彩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心电图(P<0.05)。本组研究结果显示,A组检出率显著较B组高(P<0.05),与以上研究结果一致[4]。提示,彩超在心脏疾病检测中的敏感性显著较心电图高。彩超可以获取血液信号,并将血流信号叠加,从而显示血管分布、管壁、管径大小、搏动等情况,直观显示血流速度及方向,判断是否存在血流异常。不仅可直接检查大血管及心脏病变部位,也能经此对脏器血流情况进行观察,及时发现机体脏器病变情况。心脏彩超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时,探头发射超声波,直至心脏界面,形成不同强度回声。显示屏上接收心肌的机械收缩情况,详细记录心脏活动情况。因此,心脏彩超对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敏感性较高,可以提高检出率[5]。

心电诊断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诊断及心电图表现。方法:26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定位及特殊类型的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典型心肌梗死临床症状15例,不典型症状11例。结论:发生心肌梗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心电图上可先后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心电图表现。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电图定位;特殊类型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78-01

急性心急梗死的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和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1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改变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1]。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性改变,包括静止的损伤电流;T波对称性倒置;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传导障碍。对26例具有特殊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表现进行分析,依据特殊心电图改变诊断早期心机梗死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具有特殊心电图改变的心肌梗死2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34岁~67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4例,亚急性及陈旧性心肌梗死12例,有明显胸痛症状19例,无明显胸痛症状7例。具有冠心病易患因素20例,有冠心病、心绞痛史16例。

1.2 方法与结果 所有患者采取平卧或半卧位,进行心电图仪检查。心肌梗死发生部位:前间壁8例,前壁2例,下壁10例,下后壁1例,下间壁1例,下前壁1例,下前侧壁1例,前侧壁1例,下侧壁1例。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典型心肌梗死临床症状15例,不典型症状11例。

2特殊类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2.1单纯正后壁梗死 单纯正后壁梗死在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上缺乏特征性病理性Q波,故易漏诊。但胸导联可看见V1、V2的R波电压增高,呈Rs型,常提示正后壁心肌梗死可能。有时早期并不显著,需动态观察,以及同过去心电图对照,典型的心电图可表现为V1、V2导联R/S≥1、RV1下行支粗钝或有切迹,RV1、RV2时限≥0.04 s,伴有STV1、STV2下移,凹面向上,或在等电位上,TV1、TV2直立、高耸、对称。正后壁心肌梗死指示性改变是在V7、V8导联上呈现QR型,Q≥0.03~0.04 s,T波倒置,可有ST段抬高,但有时不显著;因左室后壁供血主要来源于左冠脉回旋支或右冠脉后降支,故正后壁心肌梗死常合并有下壁,侧壁或右室梗死。正后壁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以右胸导联R波增高做依据,故心电图需与下列情况相鉴别:正常成人心电图逆钟向转位,虽有V2导联R波增高,却很少到V1导联R波大于S波,而且在V4~V6导联R波仍呈电压逐渐增高,而正后壁心肌梗死则显示V5、V6导联的R波急剧下降[2];右室肥大时常有电轴右偏,SV5显著加深及V1、V2导联ST段下移,T波双向或倒置;根据心电图上本身的特征对A型预激综合征及右束支传导阻滞不难鉴别。

2.2无Q波心肌梗死 无Q波心肌梗死也称非透壁性心肌梗死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因只出现ST段和/或T波改变,而无病理性Q波,往往造成诊断上的困难。心电图主要表现:以ST段下移为主,为心内膜下心肌损伤。特点是:ST段广泛降低,包括V4~V6、I、Ⅱ、aVL导联,而aVR导联升高,ST段下移0.1 mV以上,多呈下斜型,伴有或不伴T波倒置,持续24 h以上并有进展,但可恢复正常。它与心绞痛的鉴别在于后者的ST段下移为暂时I生,多在数小时恢复。以T波改变为主,出现深宽而对称的倒置T波,尤以V3、V4、Ⅱ导联为明显,并有梗死 T波演变,伴QT间期延长,这对诊断很有帮助。ST段抬高为主,无病理性Q波,ST段呈单向曲线,并ST-T动态演变,持续1周以上。临床上凡心电图有上述三种ST-T改变、伴或不伴心肌缺血胸痛患者,应于发病3天内连续检测心肌酶谱,如心肌酶升高,并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演变规律,便可确定为无Q波心肌梗死。无Q波心肌梗死多见于多支冠脉病变,有多次梗死的倾向,多为“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

2.3右室梗死 单纯右室梗死很少见,常与下壁和正后壁梗死合并存在。在下壁和正后壁心梗患者,右胸導联(V4R~V6R)ST段抬高≥1 mm是诊断右室梗死的较可靠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90%。这种心电图变化多发生于梗死后第1~2天,故应尽早检查。此外,V1、V2导联ST段抬高且不伴该导联Q波形成;Ⅱ、Ⅲ导联ST段抬高≥1mm,Ⅲ导联ST段抬高/Ⅱ导联ST段抬高>1和V3R~V5R导联出现Q波这三种心电图改变,亦可作为诊断右室梗死的依据,但其可靠性远低于右胸导联上ST段抬高[3]。

2.4心房梗死 心房梗死占全部心肌梗死病例的7%~17%,一般右房梗死比左房梗死多见。当心电图出现下列改变时,应考虑心房梗死的可能。P波:宽大,形态畸形。PR段:PR段抬高>0.05 mV或下移>0.1 mV,尤其是I导联的PR段抬高对心房梗死具有诊断价值。明显而持久的房性异位心律,如房性早搏、房速或房颤。存在对应的心室梗死。

3 讨论

由于各部分心肌接受不同冠状动脉分支的血液供血,因而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常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节段性。临床上心电图定位诊断是以出现Q波的导联为依据。根据心电图出现 Q波导联的不同,心肌梗死解剖部位的判定概括。通常,前间壁心肌梗死是由于左前降支的间隔支闭塞引起;前壁心肌梗死一般是由左前降支闭塞引起;侧壁心肌梗死可能是由于回旋支、对角支或前降支近端闭塞引起;右冠优势时,右冠的锐缘支发出前闭塞引起下壁和右室心肌梗死,发出后闭塞引起单纯下壁心肌梗死;而左冠优势时,后降支闭塞引起单纯下壁心肌梗死,回旋支近端闭塞引起侧壁、正后壁及下壁心肌梗死。

一般来说,ST段弓背抬高对诊断 AMI具有高度特异性。患下壁MI的患者应检测全部右心导联,V3R或V4R导联ST段抬高可诊断为右室梗死,V1、V2导联ST段压低要考虑回旋支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所致的后壁MI,可通过V8、V9后壁导联ST段升高证实。Q波的出现表明此类患者存在冠状动脉闭塞,结合闭塞发生的可能时间,可考虑行血管再通术,这类MI患者再灌注治疗可加速 Q波的出现。在有传导障碍的情况下,心电图不显示典型改变,如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可掩盖MI表现,如无急性ST段抬高及新的Q波形成,不如其他心电图改变特异性强。即使有ST段抬高及Q波形成,亦不是100%特异性诊断。AMI时心电图可以完全正常。在无以往心电图作比较时,任何变化均应考虑为新出现的改变。虽然持续或固定的改变更多为MI的特征,不稳定改变伴有生化标记物升高时也应考虑非Q波 MI,ST段压低预后较差。

参考文献

[1]刘霞.右室导联对由右冠脉近段阻塞引起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15(3):172.

[2]周建萍.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的早期下壁心肌梗死1例[J].心电学杂志,2004,23(3):163.

心电诊断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冠心病患者实验观察, 将患者随机分为动态组和常规组, 每组各40例。其中动态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33-80岁, 平均年龄 (49.5±3.9) 岁, 病程2-16年, 平均病程 (9.6±3.1) 年;常规组男24例, 女16例。年龄35-78岁, 平均年龄 (48.3±3.2) 岁, 病程, 3-15年, 平均病程 (8.9±3.3) 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在诊断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舒缓紧张情绪, 保持平静的心态。常规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 动态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常规心电图检查时, 患者取平卧位, 询问患者是否服用影响心电图结果的药物, 在没有药物和不良情绪干扰下进行诊断。采用ECG-2350型12导联的心电图机进行检查, 要维持平稳基线, 调整到清晰图像状态。动态心电图诊断时采用BI9800动态心电机连续监测24h患者心电变化情况, 对不同体位进行详细检查, 同时利用Biox Win软件对图像信息进行分析。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和不良情绪, 记录诊断结果。

1.3 观察指标

对心电图诊断的评价指标有心肌缺血的阳性检测率、心律失常相关监测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 用 (%) 表示计数资料, 行2检验, 比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动态组检测心肌缺血阳性33例 (82.50%) , 常规组检测心肌缺血阳性24例 (60.00%) ,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2.3750, P<0.05) 。在心律失常检查中, 两组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早搏早发差异较小,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动态组房性、室性早搏二/三联, 房性、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诊断率均比常规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 与人们生活、饮食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 冠心病患者要充分休息,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戒烟戒酒, 有利于改善病情。心电图是冠心病常用的诊断方法, 常规心电图是最早用于冠心病诊断的检测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无创伤、重复性好的优点, 对诊断心绞痛、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具有明显心电图改变的冠心病有着明显的诊断优势[3]。但是对症状隐匿、无明显心肌缺血症状、冠状动脉血液流变学没有改变的冠心病患者, 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改变, 就容易导致假阴性和假阳性诊断, 容易误诊, 延误治疗时机, 有一定的局限性[4]。动态心电图主要采用24h持续心电监测, 全面检测能探测约10万次心电信号, 而常规心电图只能探测十次心动周期, 扩大了诊断范围, 提高了分析的精确性。可以对心肌缺血的发作时间、规律、程度和影响因素进行记录总结, 利用统计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 使诊断结果优于常规心电图[5]。但是动态心电图对侧枝循环过多、导联少、患者安静状态的心电与活动时、发作时的心电显示容易造成假阴性诊断, 所以在诊断前使用标准电压切换导联可以避免误诊。

本文观察结果显示, 动态组的心肌缺血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动态组心律失常检测中房性、室性早搏二/三联, 房性、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诊断率均高于常规组, 说明动态监测的冠心病的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综上所述, 心电图检测对冠心病有着明显诊断价值, 对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率高。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更高, 诊断优势更明显, 对身体没有创伤, 推荐临床用于冠心病诊断。

摘要: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动态组和常规组, 动态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 常规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 对比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动态组的心肌缺血阳性检查率和心律失常的正确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检测率优于常规心电图, 检测准确率更高, 更适合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检查。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胜, 徐昕, 陈艳清等.运动平板试验结合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2) :2155-2156.

[2]李博.研究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28) :141-142.

[3]赵莹莹, 黄朴忠, 李焱等.经胸冠状动脉超声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初探[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 (8) :690-693.

[4]张红梅, 王学工, 李艳玲等.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7) :2592-2593.

B超、心电图诊断室人员职责 篇5

一、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完成本科的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二、配合临床工作、工作迅速、诊断准确、报告及时发出并检查科内的诊疗质量,解决业务上复杂疑难问题,做到优质服务。

三、开展科研、担负教学工作,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学习,做好科内各类技术人员的培训。

四、协助科主任制定科研规划,督促实施吸收运用国内外新技术,不断改进各种诊疗方法。

五、遵守、督促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

六、对急诊心电、“B”超要求做到随叫随做,准确快速发出报告。

七、对设备定期保养、维护,熟练掌握心电、“B”超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以及操作技术,遵守操作规程,严防差错。

心电诊断 篇6

【关键词】 无症状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5-0072-01

无症状心肌缺血又被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1]。在临床上分为三类:第一类:完全的无症状心肌缺血,即患者没有冠心病史,也没有冠心病临床症状,但是却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第二类:患者在突发心肌梗塞之后所出现的无症状心肌缺血;第三类:患者在心绞痛发作后所出现的无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心肌缺血越早发现,其治疗效果也就越好。目前,医院对该症检查的主要方法是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为了提高该症的检查准确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笔者随机选取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收心电图检查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全部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智力障碍或者精神障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51~73岁,平均年龄为(62.12±2.38)岁。

1.2 检查方法 首先,对1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十二道心电图检测仪,ECG1201,河北昊众商贸有限公司)进行检查,然后再对其采用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仪,TLC4000,康泰医学系统(秦皇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检查,动态心电图检查使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仪,对患者进行24h心电图检测,最后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效果[2]。

1.3 诊断标准 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标准:ST段压低明显的持续时间在60s以上,但是每次发作持续在30min内;ST段呈水平型或者下斜型压低在1mm 0.1mV以上;在原来的ST段压低基础上,再压低1mm 0.1 mV以上,发作时ST段位移时间大于60s[3]。

第三类标准:以患者的电张调整性T波的改变作为参考,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QRS波群的方向和T波改变方向一致,T波常常出现倒置[4]。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 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100例冠心病患者中,有88例患者属于无症状心肌缺血;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有76例患者属于无症状心肌缺血。见表1。

同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100例患者共计发生386阵次ST段压低,其中有339阵次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无症状心肌缺血主要集中在6:00、12:00时段发作。

3 讨论

无症状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并发症状,如果该症越早发现,就越有利于治疗,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尤为重要。目前,检查冠心病患者是否伴有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规心电图检查,另外一种是动态心电图检查[5]。常规心电图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心肌缺血发作的时候,才能检测出患者的病情,在诊断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时具有一定的缺陷;而使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则可以弥补上述不足。动态心电图检查相较于常规心电图检查虽然所用时间较长,但是通过24h监测记录患者的心电情况动态情况,能够更准确的反映患者的病情,从而有利于进一步的对症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间主要集中在6:00和12:00,其原因是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的迷走神经张力及冠状动脉阻力在上述时间会明显提高,从而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只有这样才能够尽早发现患者的病情,并且给予相应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100例冠心病患者中,动态心电图检查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为88%;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检出率为76%。表明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更准确的帮助医生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以及集中发作时间,更有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薛娜.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护理及监测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6):221-221.

[2]卓迎,李星, 蔡丹.常规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相关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19.

[3]李伟.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9):191-192.

[4]林继华, 姚静.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9):95-97.

[5]郑易, 岑镇波,胡海雷.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比较[J].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06):639-640.

各类心脏电交替心电图诊断 篇7

关键词:完全性电交替,不完全性电交替,心动过速性电交替

在起搏点不变的情况下心电图的P波、QRS波群、T波发生交替性电压和 (或) 波形的变化称为电交替。最常见的情况为2∶1电交替。电交替可分为完全性电交替和不完全性电交替, 前者是指P波、QRS波群、ST段、T波、U波同时发生交替性变化, 后者是指仅一种波 (P波、QRS波群、ST段、T波、U波) 发生交替性变化。凡任何导联上电压差距>0.1MV, 持续时间>10s者, 即可诊断为电交替现象[1,2]。以下为不完全性电交替、完全性电交替、心动过速性电交替的心电图诊断。

1 临床资料

1.1 不完全性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1.1 单纯性P波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 P波形态呈交替性变化。 (2) 两种P波形态必须都是窦性。 (3) P波形态不应有明显差异, 且与呼吸无关。 (4) 两种形态P波的额面电轴指向相似, 无显著的改变。 (5) P-P间距必须固定。 (6) 两种形态P波的房室传导时间应固定。

1.1.2 单纯性ST段电交替 (STEA) 心电图表现

(1) 连续出现ST段或ST-T形态交替。 (2) ST段交替时间较短, 一般持续数秒至数分, 呈一过性出现, 消失后可能不再出现。 (3) 多见于胸导, 往往提示左前降支有严重病变。 (4) ST段抬高型STEA, 随着ST段抬高而加剧。 (5) 偶见ST段压低型的电交替 (STDA) , 其临床意义与抬高型STEA相似。 (6) 常伴有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如多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 且常多在STEA最明显时出现等。

1.1.3 单纯性T波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 左胸导联有巨T倒置。 (2) 常伴有Q-T间期延长。 (3) 深呼吸、体位改变、心率突然增快, 可使T波交替明显或暂时消失。 (4) T波电交替有增加心电不稳定倾向, 易致室性心律失常, 如室性期前收缩、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

1.1.4 单纯性U波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 心律缓慢或长间歇后U波增大易电交替。 (2) U波电交替合并脉搏交替时提示左心衰竭有意义征象。 (3) 期前收缩之后或室速之前U波往往增大伴交替, U波愈大愈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4) U波电交替常伴Q-T间期延长, 标志着心室复极延迟。

1.2 完全性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最常见的情况为2∶1电交替。 (1) 两个或以上波、波段同时出现交替, 其中以QRS-T交替最为常见。 (2) 多见于胸导。 (3) 全电交替与呼吸无关, 而呼吸性QRS波变化与呼吸有关, 其波幅逐渐增大后又减少, 但QRS波的形态无明显改变。 (4) 心动过速 (心率>100次/min) , 尤其是阵发性心动过速时更易出现全电交替。

1.3 心动过速性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1) 心动过速时的电交替多表现为QRS波和T波交替。 (2) 出现于胸导联, 特别是V2、V3导联。 (3) 电交替与心率有明显依存关系, 属于快心率依赖性电交替。 (4) 电交替发生与QRS形态和电轴变化无关, 但QRS宽心动过速较易发生电交替。 (5) 电交替应与室性心动过速伴2∶1室房传导鉴别。

2 结果

2.1 不完全性电交替

2.1.1 单纯性P波电交替

P波电交替罕见, 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 可于交感神经受刺激、缺氧、心房压力增高和 (或) 扩张时出现, 常提示心房肌有严重缺血。排除药物毒性反应, 一般认为是一种预后不良征象。

2.1.2 单纯性ST段电交替 (STEA)

ST段电交替常提示冠状动脉痉挛性改变, 尤其是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病变。对变异性心绞痛具有高度特异性, 且仅当穿壁性心肌缺血时出现。ST段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亦有密切关系, ST段电交替常标志着严重心肌缺血和室性心律失常前奏。

2.1.3 单纯性T波电交替

单纯性T波电交替报道较少, 长Q-T综合征者T波电交替的发生率较高, 此外尚有报道前列腺炎、严重肾功能障碍伴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酒精性心肌炎、室性心动过速等发生T波电交替。显著T波电交替多提示心肌活动不稳定, 是心室复极不一致表现, 往往可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或猝死。

2.1.4 单纯性U波电交替

U波电交替见于低钙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以及低氯性碱中度者, 当电解质紊乱纠正后可迅速消失。此外, 在急性左心衰竭的标志时期前收缩后可观察到U波电交替, 可作为脑外伤招致U波电交替。最近还报道奎尼丁、胺碘酮中毒及脑外伤招致U波电交替。巨大U波伴电交替是心肌兴奋性增高表现, 常是严重心律失常的前奏。

2.2 完全性电交替

常见于大量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者, 基本病因有结核性、肾功能衰竭、恶性肿瘤等所致心包积液。在心包积液者电交替出现与否与病因关系不大, 一般认为积液量多、粘稠度大和心率快者, 易出现完全性电交替, 故完全性电交替对判断心包积液性质有重要价值。

2.3 心动过速性电交替

伴有房室附加径路参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最易出现电交替。窄型QRS心动过速伴QRS波电交替对判断顺向型AVRT具有高度特异性。

3 讨论

3.1 呼吸引起的P波、QRS波群和T波电压变化

呼吸运动可影响P电轴、QRS电轴和T电轴的变化, 从而影响其在某些导联轴上的投影。导致P波、QRS波群和T波电压变化。这些改变在Ⅲ、aVF导联特别明显, 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 屏住气后可消失。此外, 呼吸运动引起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3.2 双向性心动过速

双向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有服用过量洋地黄史。双向性心动过速在某些导联仅表现为电压交替变化, 酷似QRS电交替。若全面观察12导, 可发现多数QRS波群导联的极性 (方向) 发生交替性变化。

3.3 室性过早搏动二联律

每一个正常心搏之后出现一次室性过早搏动, 特别是舒张晚期出现者, 可类似QRS波群电交替。仔细观察可发现RR间期长短交替, 宽大的QRS波群前PR间期明显缩短。

3.4 间歇性预激综合征

每一个正常心搏之后出现一次预激波, 可能被误诊为完全性电交替。注意到预激综合征出现预激波、短PR间期、QRS时间延长三联征, 不难识别。

3.5 左右束支交替性阻滞

心电图上交替性出现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图形, 也类似、QRS波群电交替。根据胸前导联左束支阻滞和右束支阻滞图形特点, 不难识别。

以上为各类心脏电交替心电图表现, 只有掌握其诊断标准及临床意义, 才能为临床诊断疾病、指导用药、预测病情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吴晔良, 龚仁泰.临床心电图鉴别诊断[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10-316.

心电诊断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30例冠心病患者,男67例,女63例,年龄57~75岁,平均(67.2±3.1)岁,病程2~12年,平均(5.5±1.3)年;诊断均符合《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对冠心病的诊断标准[4]。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同意。其中21例合并糖尿病,29例合并高脂血症,41例合并高血压。

1.2 方法:

本组130例患者分别采取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采取常规心电图进行诊断,患者需在安静、放松状态下,保持平卧位姿势,纸速为25mm/s,采用常规12号导联连续对患者心电进行描记,在描记过程中,应保证GCG基线的平稳性,以保证诊断图像清晰,避免诊断结果受到影响。采取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通过对V1、V3、V5导联记录进行模拟,24h记录患者心电信号,并不断的对心电信号进行回访和校正,判断是否为冠心病阳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以J点后80ms为ST测量标准,测量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断是否超过1mms;2下移时间是否超过1mms;3在等电位基线标准情况下,ST段下降是否超过0.1m V[5]。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研究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对比:

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46.92%(61/130),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83.85%(109/130),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低于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P<0.05)。

2.2 心律失常检查结果对比

动态心电图房性早搏二/三联检出68例,室性早搏二/三联检出52例,房性早搏成对检出51例,室性早搏成对检出51例,短阵室上速检出49例,房室传导阻滞检出25例,房性早搏早发检出79例;常规心电图房性早搏二/三联检出33例,室性早搏二/三联检出36例,房性早搏成对检出21例,室性早搏成对检出37例,短阵室上速检出30例,房室传导阻滞检出23例,房性早搏早发检出75例。

动态心电图房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早搏早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心病亦称冠状动脉缺血性心脏病。好发于45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冠心病的发生与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吸烟等因素密切相关。发病机制是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动脉内膜上。逐渐增多造成动脉狭窄,使血流受阻。随着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诊断有了长足的发展[6]。

在临床上常规的心电图较为常用,而且具有100多年的使用历史,同时其收费较低,受到了患者及医生的亲睐。但是现在有很多学者经过临床实践,认为其对一些心肌缺血导致的ST段不变的心绞痛不能正确诊断,且一过性的心律失常常规的心电图表现可以是正常的[7]。因此存在较高的漏诊率。

而动态心电图,由于其需要连续对患者心脏的情况进行24小时的检测,因此即使是非常短暂的心律失常也会被捕捉到。这样就使得患者的心电活动可以完整的被记录,医生可以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一个整体性的评价,从而对其进行诊断。动态心电图还可用于鉴别诊断心前区憋闷不适、阵发性心悸等症状,诊断冠心病及各种心肌缺血,如诊断各型心绞痛、还可以指导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和康复安排,根据其ST-T段变化形态、程度、起止及持续时间,同症状及日常活动的关系;对心律失常流行病学及心律生理变动范围的研究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8]。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低于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动态心电图房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说明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冠心病诊断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

总之,在冠心病患者中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提早发现患者心律失常情况,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及时评估,尽早使患者得到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贺常萍.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的对比[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9):74-75.

[2]鞠华敏,曲迎军.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8):173-175.

[3]任玉英.24小时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比较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15):60-62.

[4]张元春,罗常有,尹庆.冠心病血糖异常患者炎症因子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2,33(11):925-928.

[5]迟玉法,姜晓丽.冠心病诊断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应用意义对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8):92.

[6]朱明燕.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应用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13):62-63.

[7]侯琳.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6):176.

心电诊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与分组2014 年4 月1 日至2015 年3 月20 日因急症入住本院急诊科并传唤心电图医师做床边常规心电图的患者150 例, 常规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梗死32 例 (21.3%) , 男24 例, 女8 例;年龄61~97 岁;急性心肌梗死19 例 (59.4%) , 陈旧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再发各3 例 (各9.4%) , 其他7 例 (21.9%) 。发生部位:下壁11 例 (34.4%) , 前间壁8 例 (25.0%) , 前壁3例 (9.4%) , 右室2 例 (6.3%) , 后壁1 例 (3.1%) , 其他7 例 (21.9%) 。根据既往在本院心电图室工作站的记录中能否找到既往心电图记录分为有记录组16 例和无记录组16 例。有记录组男10 例, 女6 例; 平均年龄8 2 岁; 急性心肌梗死8 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3 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再发1 例, 余4 例排除心肌梗死。无记录组男14 例, 女2 例; 平均年龄8 2 岁; 急性心肌梗死1 1 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再发2 例, 排除心肌梗死3 例。

1 .2 仪器与方法床头常规心电图检查均用北京福田电子医疗仪器有限公司提供的单道心电图机FX-7000 常规采集心电图, 采用上海华泰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心电图采集盒及采集软件CN100 型12 导联心电图采集系统 (5V/150m A) 采集常规同步12 导联心电图。急诊心肌酶均由雅培i1000SR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 、肌钙蛋白、肌红蛋白三项。患者平卧位, 心电图导联的位置采用国际标准, 心电图机记录的基本参数:走纸速度25mm/s, 增益0.1mm/m V。有记录组常规心电图结合以往心电图的对比可初步确诊, 最后结合心肌酶检验确诊。无记录组为常规心电图结合心肌酶检查确诊。确诊或疑诊心肌梗死的患者, 尽量动员转去有条件的上级医院治疗。

2 结果

有记录组排除心肌梗死4 例, 与心肌酶检查相符;确诊心肌梗死12 例, 其中留院保守治疗好转出院8 例, 4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转院。无记录组心肌酶升高7 例, 正常4 例, 来不及做心肌酶检查即转院5 例。无记录组排除心肌梗死的3 例复查心肌酶正常, 余13 例中10 例急性心肌梗死直接转院;1 例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97 岁患者, 后期因病情恶化, 放弃治疗;1 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入住本院, 后期转院;1 例入院后复查心肌酶升高, 动员转院。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致死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诊断和抢救不及时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 而再灌注治疗时间是决定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如何能更早, 更及时地捕捉到发病前的异常心电图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关键。本文心电图工作站未存储既往心电图记录者诊断和处理不尽人意, 5 例转院的患者是在没有确诊的情况下进行的, 埋下风险隐患。而有既往心电图记录的16 例患者, 诊断明确度更高。鉴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偏大, 部分患者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行保守治疗, 如果这种情况下转院反而会延误救治时间。

本文中有心电图记录的患者平时经常门诊随访, 心电图工作站有其心电图记录, 很容易调取动态对比观察, 推断病情发展。如果建立心电图网络诊断系统, 把范围扩大到社区、卫生室, 结合三级会诊平台, 合并平时新农合体检心电图, 形成基础资料, 做成资源共享。患者在卫生室做心电图检查后, 即传送心电图到心电图网络诊断系统, 由网络诊断中心负责诊断、回传。同时联系临床医生指导救治处理, 在救护车到达之前定时复查心电图、动态地观察对比, 为诊断赢得时间。

笔者参与基层医疗适宜技术推广工作, 于2014 年6 —9 月向社区医疗单位的医师、护士、机构领导以及患者和家属进行了关于《心电图诊断系统一体化在农村社区实施的设想》[1]的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能读懂心电图的临床医师仅占11.8%;91.9% 的人是大力支持或是可以考虑安装心电图网络诊断系统设施, 79.6% 的人认为经指导后能或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分级诊疗是我国当前医改的重要内容, 分级诊疗的目标就是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便捷服务。在分级诊疗体系下, 患者是否需要转诊, 转诊到哪家医院, 医疗机构与医生之间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心电图诊断系统一体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区、卫生室的医疗水平, 更好地利用基层医疗资源, 提高心肌梗死的诊断正确率及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心电诊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3年8月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68例, 其中男40例, 女28例;年龄58岁~78岁, 平均年龄 (67.3±2.4) 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典型胸痛、气短及胸闷症状;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血脂与血糖检查。

1.2 方法

对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先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之后行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与常规心电图检查, 各项检查间隔7 d~21 d。常规心电图检查及冠脉造影检查均采取常规操作, 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采取美国美高仪公司生产的Treadmi ll2.0型运动平板机以Bruce方案, 所有检查与鉴定均由心内科的同一位专科医师进行。

1.3 诊断标准

(1) 冠脉造影阳性判断标准:管腔直径有50%及以上的狭窄, 其中管腔狭窄程度为50%~74%是轻度狭窄, 管腔狭窄程度为75%及以上为重度狭窄。 (2) 常规心电图:ST段为水平型, 或为下斜形且有0.05 m V及以上的压低。 (3) 运动平板心电图阳性判断标准:在运动时老年患者有典型的心绞痛表现;老年患者有心律失常表现, 包括心房纤颤、室性心动过速、频发性或多源性室性早搏等;运动中老年患者有血压降低的表现;心电图ST段为水平形, 或向下斜形且有0.1 m V及以上的下移, 且这一现象持续时间不低于2 min。

2 结果

2.1 冠脉造影诊断结果

6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脉造影检查阳性为61例 (35例为轻度狭窄, 26例为重度狭窄) , 阴性7例。其中单支病变28例, 双支病变19例, 3支病变14例;受累血管共108支, 其中左前降支41支, 左旋支36支, 左主干4支, 右冠状动脉27支。

2.2 常规心电图及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结果及敏感度、特异度分析

以冠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 68例患者经常规心电图检查阳性42例, 真阳性4例, 假阳性3例, 假阴性19例, 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8.85%及57.14%。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发现真阳性53例, 真阴性6例, 假阳性1例, 假阴性8例, 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88%及85.71%。运动平板心电图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 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是因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引发管腔狭窄, 对心肌供血造成阻碍的疾病,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 可对狭窄冠脉予以直接显示[4]。然而其属于有创操作, 费用相对昂贵, 因此患者接受度不高[5]。

常规心电图与运动平板心电图是冠心病诊断的简便、无创方法, 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主要为ST段为下斜形压低或呈水平形, 同时冠脉病变程度和心电图ST段压低程度间有明显相关性, 当ST段压低程度越大时, 代表冠脉病变程度越严重, 故而心电图ST段压低可用作对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加以预测的重要指标。然而有些冠心病患者虽然冠脉已出现一定病变, 管腔已发生一定狭窄, 在静息状态下冠脉血流量还能维持正常状态, 尚未出现心肌缺血, 故而采取常规心电图进行检查时可能会一切显示正常。在本次研究中, 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 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8.85%及57.14%, 这说明在冠心病诊断中常规心电图有一定局限, 究其原因可能和侧支有丰富的血液循环、多支病变下血管综合向量彼此抵消、在检查时心绞痛未发作等有关。运动平板心电图可促使心脏运动量增加而加大心脏负荷, 促使心肌耗氧量大幅提升, 而冠脉狭窄患者于运动负荷下冠脉血流的储备量会不断降低, 可引发心肌缺氧、缺血, 在心电图上表现出ST段压低。在本次研究中, 68例患者经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发现真阳性53例, 真阴性6例, 假阳性1例, 假阴性8例, 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6.88%及85.71%。对常规心电图与运动平板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进行对比, 可知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结果为假阳性原因为:部分病变是微血管病变,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致使心肌对血流内儿茶酚胺敏感性升高, 导致患者出现非冠心病ST-T段异常。检查结果中假阴性出现的原因为在冠脉狭窄时侧支已建立良好循环, 部分单支狭窄较轻, 且狭窄发生于血管远端等。虽然运动平板心电图在对冠心病进行诊断时会出现一定可疑阳性、阴性, 然而因其具有无创、简便、经济等优点, 故而其目前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在利用这一方法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诊断时, 需对患者既往病史详细询问, 特别要留心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 同时应与临床症状相结合, 对患者冠心病易感因素、运动时间的长短及运动量大小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促使运动平板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提高。在诊断中若可对各干扰因素最大限度地予以排除, 则可使诊断准确性显著升高。

综上所述, 在冠心病的诊断中运动平板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灵敏度及特异度更高,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虞晓武.V2V3导联碎裂QRS波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7 (23) :4218.

[2]陈胜.运动平板试验结合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2) :2155-2156.

[3]李永慧, 王小玲, 李晓娜.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变化浅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5) :570-571.

[4]张焕鑫.高频心电图对隐匿型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 :89-91.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心电编辑技术02-04

高职激励机制后勤管理02-04

心电诊断平台02-04

心电的监护02-04

心电影响02-04

心电特征检测02-04

心电学论文范文02-04

心电变化02-04

心电采集02-04

心电情境模拟02-0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心电编辑技术 下一篇:心电特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