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流行特征范文

关键词: 流行 预防 艾滋病

第一篇:艾滋病流行特征范文

艾滋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探讨安顺市2008-2010年HIV/AIDS流行现状,为制定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流行蔓延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予以网络直报的该市户籍病例资料,由安顺市各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确认HI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

8、2009和2010年共报告625例,职业分布以农民为多(155例,占24.8%);年龄以15~49岁年龄段居多;性传播和母婴传播途径报告病例逐年增多,性传播途径2008年报告47例,2010年报告170例;母婴传播途径2008年报告1例,2010年报告2例。结论 安顺市艾滋病疫情虽然处在低流行区,但疫情上升较快,正在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很重要。

【关键词】 安顺市;艾滋病; 流行病学

随着安顺市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日趋频繁,艾滋病在该市悄悄蔓延。现对2008-2010年艾滋病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该市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均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予以网络直报的该市户籍病例资料。人口资料由安顺市统计局提供。

1.2 检测方法 所有病例诊断均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规范》要求,初筛阳性标本送至艾滋病确证实验室予以确认。

1.3 调查方法 由安顺市各级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对确认HIV抗体阳性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 结果

2.1 时间分布安顺市1998年首次发现艾滋病,此后每年都有病例报告。 2008报告数为153例,2009年为215例,2010年为257例,呈逐年增加趋势(表1)。

3 讨论

安顺市自1998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每年均有艾滋病病例报告.随着2003年该市疾控中心初筛实验室建立, HIV监测覆盖面从单纯的临床需要检测扩大到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监测,再到免费自愿咨询检测和病人免费检测,使艾滋病报告数逐年上升,使原来的隐藏在海平面下方的“冰山”逐步浮出水面[1]。

2008—2010年共报告艾滋病数652例, 主要为15~49岁年龄组的青壮年,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2],男性明显多于女性[4]。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但比例逐年下降,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比例有所增加,这与国内报道的一致[5],2010年异性传播比例达到66.1%。感染人群开始蔓延至农民、工人、学生、干部、离退休等多样化人群,这表明我市艾滋病疫情与全国形势一致,开始呈现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危险性进一步提升[6]。因此,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对高危人群、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行为干预,加大安全套推广力度,降低高危行为发生率, [7]等措施也是我市遏制艾滋病疫情蔓延积极的、重要的措施.

根据目前的报告,安顺市的报告感染率约为0.41/‰,尚处于低流行区域。按照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8]估算,该市仍有大部分的感染者/病人未被发现。因此,在落实现有发现手段的同时,应进一步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将更多的病例发现出来,然后进行规范的告知、干预、随访和治疗[9]后,才能有效地控制艾滋病在该市蔓延趋势。

第二篇: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

了解成都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09年该市麻疹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年报告确诊病例2200例,2008年全省开展强化免疫后发病率明显降低;麻疹的发病高峰在3~7月份;发病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低年龄学龄儿童为主,<1岁儿童和成人麻疹病例构成逐年增加;流动人口麻疹发病数占发病总数的58.45%。结论

2008年全省开展强化免疫后成都市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及时有效的接种 疫苗,提高麻疹监测质量,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关键。

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平洋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为了解近年来成都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加速我市麻疹控制进程,实现消除麻疹工作目标提供决策依据,现将2004-2009年成都市麻疹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麻疹发病资料来源于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包括所辖区(市)县报告的疑似麻疹病例个案调查表、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主动监测资料;强化免疫数据来源于本市工作报表,人口资料来源于市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

麻疹病例的诊断和分类标准按卫生部《全国麻疹监测方案》进行。

1.3 抗体检测

麻疹抗体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捕捉法检测血清IgM抗体。

1.4 统计分析

有关数据采用Exce2000进行统计处理。 2 结 果

2.1 麻疹疫情

成都市辖19个区(市)县,2009年末人口1139.63万人。2004-2009年6年共报告疑似麻疹病例2865例,最终诊断麻疹病例2200例(76.79%),其中实验室确诊1610例,流行病学调查诊断42例,临床诊断548例,分别占确诊病例总数的73.2%、1.9%和24.9%。排除病例665例(23.21%),其中风疹95例,其他570例,分别占排除病例总数的14.29%和85.71%。

2.2 麻疹流行特征

2.2.1 发病情况

自1990年成都市开展了麻疹集中发病地区部分人群的麻疹疫苗强化接种以及建立麻疹监测系统等措施以来[1],1991-2004年发病率都处于较低水平(0.19/10万~1.32/10万);2007年上升至7.96/10万。2008-03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对8月龄~14周岁儿童强化免疫,2008年成都市麻疹发病率下降至2.17/10万,2009年降至0.36/10万(图1)。 2.2.2 暴发疫情

2004-2007年共报告暴发疫情10起,142例病例,分布在本市八个区(市)县,所有暴发均经实验室证实。其中2004年1起,10例;2005年5起,89例;2006年3起,35例;2007年1起,8例。麻疹暴发主要集中在3~5月份,符合冬春季高发的特点,暴发病例人群集中在流动人口中,主要是12岁以内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强化免疫后200

8、2009年无暴发疫情。

2.2.3 地区分布

2200例麻疹病例分布在全市19个区(市)县,病例分布最多的是中心城区,共计1519例(69%);经济较好的郊区县共计599例(27.3%);发病较少的是经济欠发达且远离市区的郊区县,共计82例(3.7%)。

2.2.4 时间分布

以每年3~7月为发病高峰,共报告1626例,占病例总数的73.91%,其中3~7月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2.68%、20.95%、17.59%、12.09%和10.59%;2008年病例数从当年5月后明显减少(表1)。 2.2.5 人群分布

2.2.5.1 年龄、性别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病例中年龄最小的是出生后41d,最大的55岁;发病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低年级学龄儿童为主,<1岁年龄段、1~9岁年龄段、10~19岁年龄段 、20岁以上年龄段,分别占发病总数的23%、48.95%、10.82%和17.23%(表2)。2009年2~9岁儿童发病明显减少,其中

3、4岁年龄组没有病例,<1岁年龄段病例占了当年发病的51.35%;成人发病构成比呈上升趋势。2200例麻疹病例中,男1183例,女1017例,男:女比例为1.16:1。

2.2.5.2 户籍居住状况

病例中本市人口占41.55%,居住在19个区(市)县,50.44%的本市人口居住在五城区,49.56%的本市人口居住在郊区县。流动人口占总数的58.45%,居住在本市15个区(市)县,在本市居住时间≥3个月的病例中,其中141例来自省外,1145例来自省内其它地市州;82.27%的流动人口病例居住在五城区,占五城区发病总数的69.65%;17.73%的流动人口居住在郊区县,占郊区县发病总数的33.48%。

2.3 免疫史

病例中有免疫史者398例(占18.09%),无免疫史者1002例(占45.55%),免疫史不详者800例(占36.36%);本地和外地人口1次和2次及以上免疫史情况无明显差异;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外地人口所占比例远远大于本地人口病例数。

2.4 强化免疫

2007年全市开展了春秋2轮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2008-03按照四川省麻疹强免方案,成都市接种目标儿童1678854人,报告接种率为98.43%,评估接种率为99.48%;在8月龄~6岁适龄儿童登记建卡情况中,漏卡率为1.48%,在强化免疫过程中对81.09%儿童进行了补卡;在摸底登记的目标儿童中有1.63%为零剂次免疫率,补种率达到98.25%。 3 讨论

3.1流行特征及其变化

2004年以前成都市麻疹发病呈低水平散发,2005-2008年出现流行高峰。2008年强化免疫前后发病都以春季初夏为麻疹的流行季节,以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低年龄学龄儿童发病为主;强化免疫前流动人口发病占了发病总数的绝大部分,2009年以后本地人口发病数超过流动人口,病例呈明显的聚集在市区和经济发达的区县。8月~<1岁组病例构成逐年增加,2004年构成比占当年的11.11%,到2009年构成比占当年的40.54%,和马超等[2]报道一致。1岁以内的小年龄组发病明显上升,说明8月龄以前儿童对麻疹已经易感[3]。20岁以上成人病例构成逐年增加,2004年构成比占当年的10.1%,到2008年构成比占当年的24.15%,可能受冷链等条件影响,疫苗接种不规范、有效接种率低或未种疫苗[4],是本市成人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强免以后2009年发病率降至0.36/10万,但和2012年消除麻疹发病率小于1/100万的目标仍存在较大。 3.2 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 分析显示,本地和外地人口8月龄~9岁年龄段,未免疫和免疫史不详病例,分别占本地和外地人口发病数的33.04%和57.78%;强化免疫摸底中也发现了漏建卡和零剂次免疫儿童,说明我们的常规工作还需要加强。8月龄~9岁年龄段流动儿童的发病数是本地儿童的1.9倍;本市流动儿童的免疫水平较低,外地来成都入学的高中和大学学生中,也有较多的人员麻疹免疫水平较低[5],因此,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仍是我市免疫规划工作的重点,提高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尤其是流动人口接种率, 强化免疫屏障是防控麻疹流行的关键[6]。学校是易感人群集中的地方,最易引起麻疹暴发流行。本市的10起暴发疫情,主要是12岁以内的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因此要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将入托入学查验证工作列入学校传染病管理的重要内容[7]。强化免疫后病例数明显下降,证明常规免疫接种质量和接种率的不断提高是控制麻疹的基础,适时对重点人群开展强化免疫是对常规免疫的必要补充,对迅速提高人群抗体水平,阻断病毒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控制麻疹的有效策略[8]]。

3.3 对策建议 做好麻疹监测管理工作,在做好常规报告工作的同时,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建立流动人口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流动儿童的搜索和管理;严格落实入托、入学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对于大年龄组人群,特别是高等院校新生和教师、工地民工等特殊群体,适时开展常规接种麻疹疫苗,降低特殊人群麻疹发病率[9]。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预防控制麻疹意识和水平;开展2010年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工作,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第三篇: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预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原以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多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但在临床中亦可见成人发病。尤其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春季,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局部地区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流行后,成人手足口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成人手足口病的报道。显而易见,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出现一些新情况,病原体逐渐在进化,感染人群在扩展,传播途径在演变,手足口病的预防更加棘手,传统的防控意识亟待更新。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及临床感受就手足口病现存情况浅析如下。

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新情况

1、病原学研究进展

EV71和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病原,其他柯萨奇病毒如A

5、A

7、A

9、A

10、B3和B5也可引起[1],但EV71在我国的研究报道较多。EV71可分为A、B、C等基因型,基因型B和C又可再细分为B1~B

4、C1~C4基因亚型。自1989年始,我国诸多学者从湖北、深圳、上海、重庆、广州、福建等地的手足口病患者中均分离出EV71[2]。其中Li等[3]对我国深圳市1999至2004年流行的EV71序列以及中国大陆其他地区EV71流行株序列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确定其均为C4基因亚型。此基因亚型与阜阳、深圳、重庆、上海地区及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一致,且距离较近。最近新乡地区一项研究显示该地区EV71病毒属于C4a亚型,与2008年安徽阜阳代表株距离接近[4]。EV71具有遗传多样性,不同基因型EV71流行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区域性,且病毒可在同一地区发生进化。1998-2001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暴发的几起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均由EV71多种基因型引起,包括B

1、B

3、B

4、C

2、C3等。2005年后,我国大陆地区的EV71流行毒株为C4基因亚型C4a簇[8]。我国台湾省1980、1986年EV71流行株为亚型B1,1998年为C2,l999年至2003年为B4,2004年为C4[。不同基因型的交替流行说明EV71进化活跃。

2、易感染人群及其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5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传统观念认为成人对手足口病毒普遍存在免疫力,其极少发生于成人。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感染人群也发生着变化。早期有学者认为,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可感染本病。但近几年,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至今,国内报道成人手足口病100余例,其均无免疫缺陷或明显免疫力低下表现,并有合并脑炎、睾丸炎等疾病的重症患者[9-11]。另外,笔者最近一项对手足口病患者家庭成员随访研究发现,手足口患儿家庭中不但有成人患者,而且还存在成人隐性感染患者。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及成人隐性感染者的存在可能是手足口病疫情难以控制和引起大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主要症状,起始多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手足口病皮损初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后常变为溃疡。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个别患者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成人手足口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仅表现为手、足皮疹和/或口腔溃疡,很少伴有系统性损害[9]。

4、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但不会在人和动物间传播。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咽部,粪便中,通过唾液、飞沫、粪便和疱疹液等排泄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均可感染,健康的儿童、成人均可感染。水和食品污染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另一主要原因,病毒感染者排出的病毒污染了水源,而被污染的水源又进一步成为污染食物或其他物质的污染源,此种情况可引起手足口病小范围的暴发流行。有研究显示,成人手足口病多经患儿传播而感染[12],即家庭内传播。受感染的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病毒量多,又可传染其他儿童和成人,且传播和危害能力远远超过儿童患者,故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新见解

1、改变意识,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第一时间发现手足口病患者,迅速采取措施将患者有效隔离,防止疾病的扩散,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和社会恐慌。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以便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数量及病症进行有效统计和监测。对重症患者和特殊患者应采集咽拭液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疾病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起到有效预警作用。改变对成人手足口病的认识,成人患者虽症状轻,但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社会危害远远超过儿童患者。高度重视成人手足口病的上报、调查和隔离工作,以做好手足口病的全面监测。

2、及早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常发生于幼托机构。幼托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晨检对象不应仅限于幼儿,还应包括接送幼儿的家长及幼托机构教师。对幼儿疑似病例或家长有疑似症状的幼儿及时隔离,控制本病在幼托机构内蔓延。本病流行期间,幼托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幼托机构要多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服,督促幼儿饭前便后要勤洗手。

3、加强家庭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应提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家长还应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夏季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无论儿童或成人,尤其是老人、孕妇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在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期间都应与其避免亲密接触(如亲吻、拥抱、共用餐具等),甚至患者家庭成员及与患者长期生活人员之间也都应避免亲密接触,以切断隐性感染者的传播。

总之,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在病原体、感染人群、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这给本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存在,迫使传统防治策略亟待更新,对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重视和防范应纳入新的手足口病防治策略,以完善手足口病防治体系。

第四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摘要] 目的

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沙湾区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9年发病最多,共发病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病例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病例明显多余女性病例;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0月;地区分布以城区为主;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结论

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0 d,平均为3~5 d,可导致流行或暴发;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但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国家于2008-05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此,沙湾区也高度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管。为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现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沙湾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沙湾区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008-2011年沙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45例,其中临床诊断333例,实验室诊断12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8年发病最少(18例),年发病率为9.54/10万,2009年发病最高(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发病数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 (表1) 。 2.2 流行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008-2011年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发病,但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发病最少的是3月和8月,各发病5例,发病最多的是11月,该月发病64例,占发病总数的18.55%(图1)。

2.2.2 地区分布

沙湾区所辖的13个镇乡均有发病,发病数居前五位的是沙

湾镇94例、加农镇83例、福禄镇40例、太平镇35例和碧山乡17例,5镇乡合计报告发病269例,占总发病数的77.97%。发病最多的是沙湾镇(政府所在地),合计发病94例,占总病例数的27.25%,发病最少的是范店乡,无病例发生。 2.2.3 人群分布

2.2.3.1 职业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发病以散居儿童发病为主,共计发病189例,占总病例数的54.78%,其次为幼托儿童,共计发病146例,占发病总数的42.32%(表2)。 2.2.3.2 年龄、性别分布

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性204例,女性141例,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年龄发病年龄最小的为6月龄,最大的为20岁,主要集中在1~至4~组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发病最多的为3~组,共计发病99例,占总病例数的28.70%(表3)。

2.3 病原检测

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例标本采集和保存技术要求》,采集临床诊断病例发病3d内的咽拭子和7d内的肛拭子标本,送上一级CDC做肠道病毒PCR检测。2008-2011年共采集41份有效咽拭子标本,其中EV71阳性9份,阳性率21.95%,CoxA16阳性1份,阳性率2.44%,其他肠道病毒2份,未检出混合感染病例。 3 讨论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我国在1981年始见于上海,之后疫情向全国蔓延[2]。在2008年之前沙湾区手足口病缺乏准确的疫情数据,自2008-05-01手足口病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使疫情有准确的数据信息。

分析显示,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发病率由9.54/10万上升到75.24/10万,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的345例手足口病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45:1,发病人数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喜好活动,活动范围大,接触密切频繁,从而导致相互传染的机会大有关[3]。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1月,与手足口病春夏高发的流行特征和林晶[4]、黄鹂[5]等报导的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春夏季节性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幼托机构的儿童在暑假期间减少了相互间的接触频率,从而减少了相互传染的机会所致。发病年龄以1~4岁的儿童为主,由此可见4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是防控的重点人群,幼托机构是重点的防控单位。从病例的地区分布来看,政府所在地的沙湾镇报告的病例最多,一定程度上与城区儿童密度大和接触频繁密切,相互传播的机会大有关。病原体的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床上用品和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流行强度大、传播快,且至今尚无疫苗和特效的抗病毒药物[8],因此,防控工作难度极大。为保护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应做好以下措施:①加强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毒者,因此,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是控制本病扩散的有效措施,各级医疗机构对符合定义的病例及时报告,患者到正规的医院治疗,并严格执行隔离制度,病愈1周后方可复课。疾控机构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尤其对幼托机构严格执行相关控制措施。②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儿童家长(特别是重点人群)及幼托机构人员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等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人们的自我防患和保健意识[9];所有幼托机构全面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病例或可疑病例及时送医;全面落实幼托机构的全园消毒制度,每天对玩具、餐具等日常用品至少进行1次消毒,并做好消毒记录;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保持良好通风[10]。③加强卫生行政监督和技术指导。各医疗机构做好院感控制工作,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尽早进行治疗,防止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的发生;基层防疫医生对辖区内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追踪随访,及时掌握患者的转归情况,做好消毒药品的分发、管理工作,并指导疫点的消毒工作;各卫生院加强与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沟通,做好消毒和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病意识。④加强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对辖区内的医务人员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严格按照指南的标准进行诊断、治疗和报告。

第五篇:凉山彝族自治州梅毒流行特征分析

分析凉山州近年来梅毒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梅毒防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05-2010年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凉山州共报告梅毒病例2905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1.62/10万,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各型构成中,以隐性和Ⅰ期梅毒为主,占总患者数的81.48%。无明显季节高峰。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69: 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9.19/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4.20/10万,男女梅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年龄以20~39岁的青壮年为主(66.47%);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61.34%)。结论

2005-2010年凉山州梅毒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应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范意识和防范水平,加强高危人群梅毒筛查和检测,实施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梅毒传播的危险因素。

梅毒是传染性强、危害大的一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随着吸毒、性紊乱、性犯罪现象的不断增多,加快了梅毒的传播速度。近年来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梅毒疫情传播迅速,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解凉山州梅毒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2005-2010年凉山州梅毒疫情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按照发病日期进行统计);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基本信息系统(人口资料由国家统计局提供)。

1.2 方法

采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梅毒发病概况

2005-2010年凉山州累计报告梅毒2905例,死亡1例(为隐性梅毒)。年均发病率为11.62/10万。报告发病率2005年为5.45/10万,2010年为22.75/10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梅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8.53 , P<0.01)(表1)。 2.3 时间分布

2005-2010年各月份均有梅毒报告,2月份最低占5.99%,8月份最高占9.74%,无明显的季节分布高峰(图1)。

2.4 性别分布

2905例梅毒中,男性1187例,发病率为9.19/10万;女性1718例,发病率为14.20/10万。男女性别比为0.69:1(表3)。

2.5 职业分布特征

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20种职业中, 17种职业报告有梅毒病例,以农民为主,累计报告1782例,占全部梅毒病例61.34%。具体结果见图2。

2.6 年龄分布特征

梅毒发病主要集中在20~39年龄组,共报告1931例(66.47%)(图3)。

3 讨论

近年来,凉山州报告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朱新凤等[1]、彭志文等[2]、郑海红等[3]、严丽英等[4]等的报道结果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加强了传染病诊断标准和疫情报告相关知识的培训和监督管理,特别是传染病网络直报及梅毒实验室检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了梅毒的诊断率和报告率,减少了漏诊和漏报。而且随着传染病防治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加深了人民群众对梅毒的临床表现和危害的了解,患病后能主动去医院就诊,疫情能够得以及时上报。同时近年来凉山州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性日趋频繁也加快了梅毒的传播,卖淫嫖娼和静脉吸毒等犯罪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也使梅毒的传染源呈广泛复杂的趋势。

2005-2010年凉山州梅毒分布无明显季节高峰,与朱新凤等[1]的报道结果相同。这可能主要与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血源及性传播)和主要行为危险因素(卖淫嫖娼及静脉吸毒等)不受气候条件影响有关。梅毒人群分布以20~39岁年龄段人群最高,占66.47%,呈青壮年高发趋势,与朱新凤等[1]、郑海红等[3]等的报道结果相同。主要与这一年龄段人群正处于性功能活跃阶段,为各种性犯罪和性紊乱活动的高危人群,而且这个年龄组人群流动性也最大,因而感染梅毒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人群,提示该年龄段是梅毒防治和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女性梅毒年均发病率高于男性,且有统计学意义,与彭志文等[2]的报道结果相同。梅毒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与该人群人口基数大、防病意识差有关,同时很多农民外出打工流动性大,已成为性紊乱的高危人群,在防治工作中应作为重点人群。梅毒临床类型中以隐性梅毒为主,与彭志文等[2] 的报道结果相同。

梅毒危害严重,且是HIV感染的又一危险因素[5]。凉山州梅毒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应引起政府和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大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实施综合预防措施,有效减低梅毒传播危险因素。因此建议:①继续大力开展性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活动,加大农村、娱乐场所以及流动人口性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在重点公共场所免费提供安全套及一次性注射器等防护用品,减少因吸毒、性犯罪和性紊乱感染和传播梅毒的危险。②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最大限度的取缔卖淫嫖娼和吸毒等犯罪活动。加大对美容美发、宾馆、洗浴中心等公共场所卫生工作的监督管理力度,确保消毒效果,防止通过美容用品、理发工具和洗浴用品传播梅毒。③依托艾滋病防控项目,继续加大对不同高危人群的梅毒监测力度及干预力度。强化孕产妇围产期及产前梅毒的筛查和防治,减少胎传梅毒的发生。④进一步整顿性病诊疗市场,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诊治梅毒,降低梅毒流行率。 4 参考文献

[1] 朱新凤,沈建勇.2004~2008年浙江省湖州市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 2010,25(8):627-628. [2] 彭志文,吴戈.湘西自治州2005-2009年梅毒疫情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8):1567-1569.

[3] 郑海红,王家春.福建省泉州市2005~2009年梅毒流行病学分析[J]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4): 35-37.

[4] 严丽英,吴李梅,许亚平,等.浙江省2004~2008年梅毒流行特征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9,21(12):17转25.

[5] 张懋奎.艾滋病与性传播疾病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19): 3805-38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禁毒与预防艾滋病教育心得体会打印 下一篇:铜仁市艾滋病发现与管理措施探讨与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