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2-甲基-1(精选九篇)
2-甲基-1 篇1
4 - 乙酰氧基 - 2 - 甲基 - 2 - 丁烯 - 1 - 醛又称五碳醛或 γ - 乙酰氧基惕格醛,亮黄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沸点68 ~ 72 ℃ /2 mm Hg,( 232. 6 ± 23. 0 ) ℃ /2 mm Hg,闪点: ( 96. 6 ± 40. 8) ℃ ,蒸汽压0. 0586 mm Hg /25. 0℃ ,折光率n2D0= 1. 4651, 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互溶[3],是以Wittig反应为特征的C15+ C5路线合成维生素A的关键中间体,也是重要的医药中间体[2]。
1合成工艺概述
BASF公司首先报道了五碳醛的工业化合成[4],并一直致力于其新工艺的研究及合成工艺的改进中。BASF公司以丙酮为原料,经缩合、乙炔化、还原、酯化、重排和水解反应得到五碳醛[4]。该工艺以乙炔化和双键重排为主要特征,反应步骤多、收率低,是早期合成工艺的主要特点。
除上述方法外,还有从简单结构的原料开始的合成方法, 主要归类为以下几种:
( 1) 异戊二烯经苯硫酰化、乙酰氧基化、重排、水解反应得到五碳醛[5],与前BASF公司的工艺有类似的地方,都是经过乙酰氧基化、重排及水解后得到目标产物五碳醛。该工艺同样存在路线长、收率低等缺点。
( 2) 异戊二烯与过氧乙酸进行选择性单环氧化反应,再用氯化铜进行氯化开环反应得到4 - 氯 - 2 - 甲基 - 2 - 丁烯 - 1醛,最后用乙酰氧基负离子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得到目标产物[6,7]。此法最早见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还有用Se O2氧化末端甲基得到中间体4 - 氯 - 2 - 甲基 - 2 - 丁烯 - 1 - 醛的方法[8],直到1998年才有改进方法的报道。该路线中用到的过氧乙酸质量分数较高,较难制备,使用过程中易发生爆炸等危险。在开环反应中所用的氯化铜为原料的好几倍,为反应后处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同时产生较多固体废弃物,增加环保压力。
( 3) 异戊二烯与次氯酸钙的有机酸溶液发生次氯酸加成反应得到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该混合物与醋酸酐发生酯化,酯化产物经重排后生成4 - 乙酰氧基 - 2 - 甲基 - 1 - 氯2 - 丁烯,再经催化氧化得到五碳醛[9]。异戊二烯法合成五碳醛反应条件温和,但要用有机酸调节溶液的酸度,反应生成难溶固体钙盐,给后处理带来困难,并且酯化重排时间长,催化氧化的选择性和五碳醛收率有待提高。
本研究对上述第三种方法进行了改进,异戊二烯与三氯异氰尿酸反应直接加成生成氯醇、氯醇再经酯化、重排及催化氧化生成五碳醛。反应路线如下:
2实验部分
2.1实验原料与仪器
异戊二烯,三氯异氰 尿酸 ( 90% 有效氯 ) ,醋酸酐, TEMPO,二甲基亚砜等化学试剂或工业品。
GC 2014气相色谱仪,岛津; 6890 /5973气质仪,惠普。
2. 2 1 - 氯 - 2 - 甲基 - 3 - 丁烯 - 2 - 醇( 2) 和4 - 氯 - 3 - 甲基 - 2 - 丁烯 - 1 - 醇( 3) 混合物合成[10]
氮气保护下,将异戊二烯( 1) 68. 0 g ( 1. 0 mol) 、水( 100 m L) 和少量阻聚剂对苯二酚加至500 m L三口瓶中,0 ~ 5 ℃ 搅拌下分批加入58 g( 0. 25 mol) 三氯异氰脲酸( 90% 有效氯) ,约1 h加完,保温搅拌1 h,过滤,滤饼用水 ( 15 m L) 洗涤,烘干后得产物粗品31 g。滤液静置分层,有机层40 ℃ 减压回收未反应的异戊二烯,再得粗品90 g,合并粗品,GC检测含量92. 1% , 收率92. 1% 。直接用于下步反应。
2. 3 1 - 氯 -2 - 甲基 -4 - 乙酰氧基 -2 - 丁烯( 4) 合成
酯化转位反应: 在装有磁力搅拌的500 m L单口瓶中,加入乙酸酐80 g ( 0. 78 mol) ,浓硫酸1 g和60 m L二氯甲烷,室温下滴加上述浓缩物( 2和3) ,滴加过程中,控制内温不超过30 ℃ 。滴加完毕,升温至40 ℃ 左右,继续搅拌反应,中途可GC监控反应进程,约10 h转位完成,接着进行后处理。
后处理: 转位完毕后,降温至室温,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固体中和体系至中性。中和完毕,反应液转入分液漏斗,静置分层,有机层用100 m L水洗涤,减压浓干溶剂,即得63 g粗4, 含量80% ,再进行减压蒸馏,收集74 ~ 80 ℃ /133 Pa馏分,GC检测含量90% ,收率85% 。
2. 4 4 - 乙酰氧基 -2 - 甲基 -2 - 丁烯 -1 - 醛( 5) 合成
向带有搅拌和分馏柱的250 m L三口烧瓶中加入120 m L无水二甲基亚砜,搅拌条件下加入18. 0 g磷酸氢二钾、4. 0 g磷酸二氢钾、0. 5 g TEMPO,室温条件下搅拌0. 5 h后,将16. 2 g 1 - 乙酰氧基 - 4 - 氯 - 3 - 甲基 - 2 - 丁烯滴加到上述混合物中反应,然后将反应温度升到90 ℃ ,反应18 h后反应液冷却到室温,加入到400 m L 5 ℃ 水中,用200 m L二氯甲烷萃取,分出有机相。水层再用100 m L二氯甲烷萃取,萃取液先共沸蒸出水,再回收溶剂,最后收集66 ~ 72 ℃ /2 mm Hg馏分,得15. 0 g无色油状的液体4 - 乙酰氧基 - 2 - 甲基 - 2 - 丁烯 - 1醛。
3实验分析
3.1氯醇化反应
异戊二烯进行氯醇化选择用三氯异氰尿酸。三氯异氰尿酸是一种极强的氧化剂和氯化剂,有效氯含量90% 以上。其与水接触发生水解生成次氯酸,次氯酸与异戊二烯发生氯醇化反应,生成1,2加成产物和1,4加成产物。次氯酸在制备及储存上要求较高,使用三氯异氰尿酸可避免直接使用次氯酸[10]。回收得到的异戊二烯可直接套用于反应中; 采用0 ~ 5 ℃ 的适宜温度反应,温度过高,副产物增多,温度过低,能耗高。
3.2酯化转位反应
酯化反应选择用乙酸酐作为乙酰氧基来源。用乙酸酐可以吸收酯化反应生成的水,使反应平衡右移。
酯化反应的催化剂选择浓硫酸。浓硫酸是一种广谱型的无机酸,性质稳定,较易获得,价格低廉,有利于反应的工业化。
重排反应具活化能垒,需提供能量反应才可进行,一般都需要达到60 ℃ 以上。但在此文中,我们选择二氯甲烷为酯化转位溶剂,酯化反应完毕后,无需进行后处理,可直接将反应体系升温,到达二氯甲烷沸点温度后即可进行转位反应。转位温度温和,转化率高。转位温度不宜过高,若过高,由于反应体系为强酸性,重排副产物增多,导致收率降低。
3.3氧化反应
催化氧化反应中所用的催化剂为TEMPO。TEMPO作为亲电试剂,能活化二甲基亚砜,提高二甲基亚砜对氯化物的氧化能力。活化后的二甲基亚砜与1 - 乙酰氧基 - 4 - 氯 - 3 - 甲基 - 2 - 丁烯所形成的活性中间体结合,生成烷氧基二甲基锍离子中间体,在体系的碱作用下发生分子内质子转移,生成羰基化合物五碳醛,烷氧基二甲基锍离子中间体重排生成副产物甲基硫代亚甲基醚[10,11]。
产物用气质仪分析,特征峰归属如下:1H NMR ( CDCl3, 400 MHz) δ: 1. 80 ( s,3H ) ,2. 12 ( s,3H ) ,4. 87 ~ 4. 91 ( m, 2H) ,6. 48 ~ 6. 51( m,1H) ,9. 46 ( s,1H) 。
4结论
( 1) 在氯醇化反应中使用有效氯含量90% 的三氯异氰脲酸代替次氯酸或次氯酸盐,与直接使用次氯酸或次氯酸盐相比, 反应条件温和,无需调至酸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 2) 酯化反应与转位重排在同一步反应中进行,酯化完直接升温即可进行转位重排,无需进行后处理; 该步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
2-甲基-1 篇2
α-(5-氟尿嘧啶-1-基甲基甲酰基)氨基-2-甲基丁酸的合成及红外光谱研究
以5-氟尿嘧啶-1-基乙酸、二环己基碳二酰亚胺和L-缬氨酸为原料,1-羟基苯并三氮唑为辅助试剂,通过碳二亚胺法液相偶联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α-(5-氟尿嘧啶-1-基甲基甲酰基)氨基-2-甲基丁酸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确证了该种“5-氟尿嘧啶短肽化合物”的结构.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光谱实验室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年,卷(期):200926(6)分类号:O629.72 O657.33关键词:5-氟尿嘧啶 L-缬氨酸 合成 红外光谱 5-Fluorouracil L-Valine Acid Synthesis IR Spectra
2-甲基-1 篇3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试剂:2, 4-二氯苯肼 (98%) , 工业品;乙酰亚氨酸甲酯盐酸盐, 自制;三乙胺, 工业品;甲苯 (无水) 工业级;氯代正丁烷, 试剂级;光气 (V/V≥75%) , 自制。
分析仪器:岛津10A液相色谱仪。
1.2 合成方法
1.2.1 2- (2, 4-二氯苯基) 酰肼乙烷亚胺酸的制备 (简称胺基腙)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滴液漏斗的1000mL四口烧瓶中投入乙酰亚氨酸甲酯盐酸盐76.5g (0.7mol) , 加入500mL氯代正丁烷, 滴加无水三乙胺85g (0.84mol) , 滴加放热, 控制滴加温度不超过25℃, 滴加结束后, 降温至10℃以下, 分批加入干燥的2, 4-二氯苯肼106g (0.6mol) , 半小时左右加完, 在10℃左右保温1h, 缓慢升温至室温, 保温反应2~3h, 取样液谱分析2, 4-二氯苯肼含量小于0.5%反应结束, 然后加入水200mL搅拌洗涤后, 静置分水。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过滤此混合物, 减压浓缩滤液得半固态残留物。用150mL正己烷研磨此残留物, 抽滤。抽干后再用100mL正己烷洗涤滤饼, 滤饼烘干得123g (收率94.0%) 2- (2, 4-二氯苯基) 酰肼乙烷亚胺酸。
1.2.2 4, 5-二氢-1- (2, 4-二氯苯基) -3-甲基-1, 2, 4-三唑-5-酮的制备 (简称三唑啉酮)
在装有搅拌器、温度计、通气管及冷凝器的1000ml四口烧瓶中加入甲苯500mL, 上述制备的胺基腙50g, 三乙胺58g, 搅拌降温至0℃, 开始通入光气, 光气流量500~600mL/min, 通光40min, 累计通光量达35~45g, 停止通光, 缓慢升温至40℃~50℃, 保温反应2h, 取样液谱分析胺基腙含量小于0.5%反应结束。然后在40℃~50℃赶光1.5h, 降温, 滴加300mL水, 滴加完毕后, 在0℃~5℃搅拌2~3h, 抽滤、滤饼用10%碳酸钠水溶液水洗至中性, 抽滤, 滤饼烘干得三唑啉酮54g (含量98.9%, 收率96.4%) 。抽滤后的母液静置分水, 甲苯层蒸馏后甲苯回收套用.水层为三乙胺盐酸盐水溶液, 用于回收三乙胺。
2 结果及讨论
2- (2, 4-二氯苯基) 酰肼乙烷亚胺酸 (胺基腙) 的制备参见中国专利CN1927827A, 本论文未作详细讨论, 主要研究了4, 5-二氢-1- (2, 4-二氯苯基) -3-甲基-1, 2, 4-三唑-5-酮 (三唑啉酮) 的制备条件。
2.1 缚酸剂对三唑啉酮合成的影响
三唑啉酮成环过程中有二分子氯化氢生成, 为了促进反应的进行, 必须加入缚酸剂, 主要考察了氢氧化钠、碳酸钾、三乙胺、吡啶、N, N—二甲基苯胺等缚酸剂对反应的影响。用氢氧化钠、碳酸钾作缚酸剂由于碱性太强, 并且反应生成水, 不仅消耗光气、而且成环的同时又造成三唑啉酮环的碱解, 副反应多, 目标转化率低, 收率低。用吡啶、N, N—二甲基苯胺作缚酸剂由于碱性较弱, 反应转化慢, 原料不能完全转化, 耗用量多, 而且吡啶价格高, 不好回收。用三乙胺作缚酸剂反应速度快, 目标转化率高, 副反应少, 反应时间仅为2小时, 收率稳定在96%以上, 含量稳定在98%以上。而且三乙胺经处理后可回收套用, 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确定了以三乙胺为缚酸剂后,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实验研究了三乙胺用量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实验表明:随着三乙胺用量的增加, 收率呈递增趋势, 当三乙胺的用量增加到胺基腙的摩尔数的2.5倍以上时收率增加不明显, 此时收率达96%。故选择胺基腙与三乙胺摩尔配比为1:2.5。
2.2 温度对三唑啉酮合成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实验研究了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目标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见表2。
实验表明:反应温度的变化对目标产物转化率影响比较明显, 反应温度低于30℃时, 反应速度非常慢, 目标产物转化率低。高于50℃以上, 副反应增多, 物料发粘, 色泽深, 目标产物转化率低、收率降低, 含量下降。因此选择低温吸收光气, 40℃~50℃保温反应2h, 三唑啉酮目标转化率达98.5%以上。
2.3 光气通入量对三唑啉酮合成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实验研究了光气用量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实验表明:光气用量为胺基腙1.5倍~2倍为宜 (摩尔比) 。光气量过少, 反应不完全、收率低;光气量过多, 不仅光气浪费, 而且赶光时间长, 废气量、废水量多。光气沸点只有8.2℃, 常温下很容易气化, 因此选择5℃以下通入光气, 让光气被甲苯充分吸收, 然后升温保温, 以减少光气消耗。
3 结 论
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的研究, 确定目标产物三唑啉酮的合成工艺如下:以甲苯为溶剂, 三乙胺为缚酸剂, 光气为碳基化试剂, 最佳合成条件:通光温度0℃~5℃, 保温温度40℃~50℃, 保温时间2h。物料配比:胺基腙:甲苯:三乙胺:光气=1:20:2.5:2.0 (mol比) 。此反应条件下, 三唑啉酮含量达98.7%, 总收率达90.6% (以2, 4-苯肼计) , 与专利CN1927827A介绍的以胺基腙为原料, 碳酸二苯酯为碳基化试剂环合制备三唑啉酮工艺相比, 收率提高了3.6%, 该工艺具有反应原料易得、条件温和、收率高、含量高、成本低、易于工业化的优势。同时本工艺反应过程中生成的副产物三乙胺盐酸盐, 可经处理获得三乙胺予以回收套用, 较好地解决了以碳酸二苯酯为碳基化试剂环合过程中生成的苯酚难分离、含酚废水难处理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刘长令.世界农药大全—除草剂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140.
[2]王文芳, 刘建.4, 5-二氢-3-甲基-1- (4-氯-2-氟苯基) -1, 2, 4-三唑-5 (1H) 酮的两种合成方法.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5 (3) :48-49.
[3]胡耐冬, 刘长令.新型三唑啉酮类除草剂唑酮草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3 (14) :21-24.
[4]J.S.高达尔.制备芳基三唑啉酮的方法及其新中间体.[P]CN1927827A.
2-甲基-1 篇4
2,3-二甲基-N-氧化吡啶的合成
以2,3-二甲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氧化合成2,3-二甲基-N-氧化吡啶.比较了间氯过氧苯甲酸、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3种氧化剂的氧化效果,确定了用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方法:用乙酸做溶剂,2,3-二甲基吡啶和双氧水在85 ℃反应25 h,收率达97%.该方法用双氧水作氧化剂,对环境污染小,且原子利用率高.产物经质谱和1HNMR表征.
作 者:徐宝财 王关兴 辛秀兰 肖阳 XU Bao-cai WANG Guan-xing XIN Xiu-lan XIAO Yang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37刊 名:精细化工 ISTIC PKU英文刊名:FINE CHEMICALS年,卷(期):24(7)分类号:O621.254.1关键词:2,3-二甲基吡啶 2,3-二甲基-N-氧化吡啶 过氧化氢 医药原料
2-甲基-1 篇5
杂环化合物与邻羟基水杨醛及其衍生物生成的席夫碱, 变色温度较低 (液氮) , 难以进行实际应用[6]。本实验用杂环化合物与邻羟基萘甲醛反应得到的席夫碱, 变色温度较高, 可逆性和重复性都较好, 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尚未有过报道。
1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PE-2400 SeriesⅡ型元素分析仪, 美国PE公司生产;X-4数字显微熔点测试仪 (北京福凯仪器有限公司) ;Diamond DSC差示扫描量热仪 (美国PERKIN-ELMER公司) ;瑞士Bruker公司的VECTOR22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KBr压片) , 扫描次数16次, 分辨率4cm-1, 波数范围4000~400cm-1;Bruker AV400核磁共振仪 (瑞士Bruker公司) ;Cary 5000型紫外可见光谱仪 (VARIAN公司) 。
所有药品均为分析纯试剂。
1.2席夫碱的合成
取等摩尔的2-羟基-1-萘醛与2-氨基-4-甲基吡啶加入到三颈烧瓶, 再加入30mL正丁醇, 加热约0.5h后, 固体全部溶解, 回流0.5h, 静置冷却24h, 烧瓶中有大量固体析出。抽滤, 用无水乙醇重结晶, 产品于45℃减压干燥12h, 得2-羟基-1-萘醛缩2-氨基-4-甲基吡啶, 亮黄色片状晶体, 产率:76%, mp: 217.7~218.1℃, 元素分析, 实测值 (计算值) /%:C 78.17 (77.86) , H 5.46 (5.34) , N 9.77 (10.69) ;1H-NMR ( (CD3) 2SO, 400MHz) , δ/ppm:15.21 (s, 1H, OH) , 8.36 (s, 1H, H-C=N) , 2.45 (s, 3H, CH3) ;吡啶氢:9.81 (d, 1H ) , 8.24 (d, 1H) , 7.14 (s, 1H) ;萘氢:7.89 (d, 1H) , 7.73 (d, 1H) , 7.54 (m, 2H) , 7.33 (t, 1H) , 6.84 (d, 1H) 。
2结果与讨论
在板式加热器上加热标题化合物, 采用目测法用显微镜直接观察其热致变色现象。当温度升高至约130℃时, 标题化合物就由亮黄变为橘红, 冷却后能恢复为原来的颜色。并且可以反复观察到热致变色现象, 重复性非常好, 从外观上不能辨别是否加热过。
2.1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对标题化合物进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图1中, 在178.17℃的峰值区间, 标题化合物开始变色到完全变色;回扫时, 在118.13℃出现放热峰, 与降温恢复原色对应, 表现出较高的滞后性, 标题化合物是可逆热色性化合物, 与显微目测法结果基本相符。
2.2红外光谱分析
热致变色机理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 一般认为席夫碱是否具有热色性与邻羟基的存在有关[6,7], 分子的共平面性和紧密堆集也是重要因素[8,9]。化合物变色后的结构通过红外和14N-NQR等测试方法进行表征[7], 但恢复原色后的结构研究得较少。
图2中的a、b、c分别是标题化合物室温、120℃以及回到室温时的红外光谱图。从a图中可以看出, νO-H:3430cm-1, νH-C=N:2920, νC=N:1600cm-1, νC-OH:1200cm-1, νO-H……N:2650, 在3040cm-1的吸收峰是萘氢或吡啶氢的吸收峰, 而1540~1480 cm-1的吸收峰与萘环或吡啶环关。在图2b中, 萘环上的羟基峰都基本消失了, 说明变色是由于邻羟基的变化导致的, C=N的伸缩振动吸收峰没有明显变化, 可能是由于新产生的C=O吸收峰与其波数相近产生交叠的缘故。图2c中恢复了较弱的羟基吸收峰, 说明标题化合物的热色性是由如图3所示的烯醇亚胺式和酮胺式的互变异构导致的。
2.3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图4中a和b分别标题化合物室温及冷却后恢复为原色的固体紫外-可见光谱图。从图可以看出, 两个谱图基本上没有变化, 这就进一步证明了标题化合物颜色恢复是由于结构的恢复导致的。
一般认为含邻羟基的席夫碱在溶液中以烯醇亚胺式 (UV-Vis吸收光谱中, 小于400nm出现谱带) 或酮胺式存在 (>400nm出现谱带) , 也有可能是以上二者平衡共存 (在大于和小于400nm处都会出现吸收峰) [10]。
图5中a、b分别是标题化合物溶解于甲苯中, 在10℃、100℃时的紫外可见光谱图。从图a可以看出, 标题化合物在甲苯溶液中是烯醇亚胺式和酮胺式共存的, 其中烯醇亚胺式的吸收峰约为319nm, 而与其酮胺式对应的吸收峰出现在410nm附近。
在图5b中, 烯醇亚胺式的吸收减弱, 与酮胺式对应的最大吸收红移到434nm附近, 吸收强度增加, 这就说明由于温度变化, 在溶液中也发生了如图3所示的异构化。广义地说, 热色性也包括颜色没有变化, 但Vis-UV光谱有变化的情况[11], 因此标题化合物的甲苯溶液也具有热色性。
3结论
采用原位升温IR、UV-Vis等方法, 分析了标题化合物变色前后以及恢复原色后的结构。固态标题化合物变色后, 萘环上羟基消失, 由烯醇亚胺式转变为酮胺式, 通过C=N双键形成的整个分子的大的共轭体系被破坏;恢复原色后和变色前的结构是一致的。因此, 标题化合物的热色性是由于其酮胺式、烯醇亚胺式的可逆性的互变异构导致的。此外, 在甲苯溶液中也存在着这种温度而导致的异构现象。
标题化合物较以前报道过的含杂环席夫碱的变色温度提高, 变色的可逆性和重复性优良, 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合成出含杂环的席夫碱类化合物2-羟基-1-萘醛缩2-氨基-4-甲基吡啶, 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等表征了其结构。借助差示扫描量热技术、原位升温红外、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研究了其热色性能, 探讨了变色的机理, 并对变色前后以及恢复原色后的化合物的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此外标题化合物在甲苯溶液中也显示出热色性。结果表明:此类席夫碱是由于邻羟基的存在而导致热色性, 恢复原色后与原化合物的结构一致, 这也是其热色性具有高重复性的原因。
关键词:杂环席夫碱,合成,互变异构,可逆热色性
参考文献
[1]孙文秀, 张琳, 冀永东, 等.可逆变色材料在包装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 2008, 29 (12) :35-38.
[2]李素芝, 刘维锦, 曾显华, 等.织物印花用可逆热敏变色涂料[J].丝绸, 2004, (3) :37-39.
[3]冯文昭, 吴赞敏, 葛婧媛.新型热敏变色材料的微胶囊化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08, 27 (2) :32-35.
[4]吴赞敏, 吕小卓, 冯文昭.热敏变色整理剂的研制[J].纺织学报, 2009, 30 (1) :91-96.
[5]徐汉红, 朱传方.席夫碱及其络合物的可逆热致变色材料[J].化学通报, 2000, 8:15-19.
[6]Hadjoudis E, Vittorakis M, et al.Photochromismand thermo-chromismof Schiff bases in the solid and in rigid glasses[J].Tetrahedron, 1987, 43 (7) :1345-1360.
[7]Hadjoudis E, Milia F, et al.14N NQR investigation of somethermochromic and photochromic salicylideneanilines and relat-ed compounds[J].Chemical Physics, 1991, 156:149-155.
[8]Tamotsu Inabe, Naomi Hoshino, et al.Structure and opticalproperties of a themochromic Schiff base.Low temperaturestructural studies of the N, N’-disalicylidene-p-phenylenedia-mine and N, N’-disalicylidene-1, 6-pyrenediamine crystals.Bull[J].ChemSoc Jpn, 1989, 62:2245-2251.
[9]Eugene Hadjoudisa, Aliki Rontoyiannib, Ambroziakc K, et al.Photochromismand thermo-chromism of solid trans-N, N’-bis- (salicylidene) -1, 2-cyclohexanediamines and trans-N, N’-bis- (2-hydroxy-naphylidene) -1, 2-cyclohexanediamine[J].Journal ofPhotochemistry and Photo-biology A:Chemistry, 2004, 162 (2-3) :521-530.
[10]Huseyin Unver, Mustafa Yildiz, et al.Spectroscopic studies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Z) -6-[ (2-hydroxyphenylamino) meth-ylene]-2-methoxycyclohexa-2, 4-dienone[J].J Chem Crystal-logr, 2009, 39:17-23
2-甲基-1 篇6
2 实验仪器
DF-101型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 (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
D-801W型多功能电动搅拌器 (天津华兴科学仪器厂)
电热恒温水浴锅 (北京长源设备厂)
Avatar37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SHZ-D (Ⅲ) 循环水式真空泵 (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
3 实验药品
无水乙醇 (分析纯, 天津凯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氢氧化钾 (分析纯, 华智化工试剂)
无水硫酸镁 (分析纯, 天津天大化学试剂厂)
N, N-二甲基甲酰胺 (分析纯, 天津泰兰德化学试剂厂)
二硫化碳 (分析纯, 天津化学试剂厂)
糠醛 (分析纯, 天岩红颜化学试剂厂)
氯仿 (分析纯, 天津南开化工厂)
冰醋酸 (分析纯, 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1, 2-二溴乙烷 (化学纯, 国药集团上海化学试剂公司)
水合肼 (天津标准科技有限公司)
盐酸 (分析纯, 信阳市化学试剂厂)
无水碳酸钠 (分析纯, 上海红光化学试剂厂)
硫酸 (分析纯, 武汉红大化工厂)
4 实验步骤
4.1 化合物a1的合成通法[2]
在150m L三颈瓶中加入50m L DMF, 6.0m L80%水合肼, 和研细的KOH粉末适量, 置于冰水浴中, 保持温度0~5℃, 缓慢滴加5.0m L二硫化碳, 滴加完毕后, 再缓慢滴加7.0m L 1, 2-二溴乙烷, 滴加完毕后, 升至35~40℃, 加热150分钟。反应结束后, 用浓盐酸调至p H1~2, 用30m L氯仿萃取, 弃去有机相, 水相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调节p H 8~9, 再用氯仿萃取 (10m L×3) , 用饱和食盐水洗, 无水硫酸镁干燥, 过夜。减压蒸去氯仿。得淡黄色液体。产率为60%。
4.2 化合物a2的合成
在烧瓶中加入20m L无水乙醇, 称取1.5g中间体a2, 滴加2滴冰醋酸, 置于冰水浴中, 保持低温。搅拌数分钟后, 缓慢滴加0.9m L糠醛。滴加完毕后, 升温至回流状态, 保持3小时。反应结束后, 将产品放入冰箱中, 保持低温, 过夜。过滤, 得黄色固体。用乙醇重结晶得白色晶体。其产率为20%
5 产物确认
其中1677.00cm-1为C=N的伸缩振动吸收峰。1095.32cm-1为C-S伸缩振动吸收峰。3495.09 cm-1为N-H伸缩振动吸收峰。
化合物a1名称为:2-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
1648.71cm-1为C=N伸缩振动吸收峰。1261cm-1为C-O伸缩振动吸收峰。1091cm-1为C-S伸缩振动吸收峰。
化合物a2名称为:2-亚呋喃甲基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
6 结果与讨论
在化合物a1制备采用的是文献的方法, 故不予讨论。
化合物a2在合成实验初期产率非常低, 在经过对原料糠醛的提纯后, 其产率显著提升。其提纯步骤为:减压蒸馏, 收集馏出液。实验条件为:压力为0.010MPa, 温度为120℃。
6.1 酸碱度
在实验过程中, 在酸性, 碱性条件下都进行过实验。
在碱性条件下 (在溶液中加入2滴乙二胺) , 得到黑褐色液体。溶液中无明显沉淀。
在酸性条件下 (在溶液中滴加2滴冰醋酸) , 则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溶液为淡黄色, 并有沉淀生成。
综上所述, 实验应在酸性条件下进行, 其PH为6。
6.2 加热温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 改变加热温度, 其结果见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 在低于回流温度时, 基本上无产品生成, 而在回流温度和高于回流温度时, 其产率基本上没有变化。因为无水乙醇的沸点为78℃, 温度过高后, 对其反应体系并无太大影响。
综上所述, 其反应温度定为回流温度。
6.3反应时间
分别加热180min、240min、300min, 其结果见下:
可以看出:在180min~240min, 加热时间对反映无明显影响。而加热时间升为300min时, 则无明显产品生成。
综上所述, 反应时间应为:180min。
7结束语
本文以2-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为母体, 向其中引入呋喃基, 合成了1种新化合物。对合成产物利用Avatar37型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了结构表征, 确定为2-亚呋喃甲基亚肼基-1, 3-二硫杂环戊烷, 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同时, 通过对实验原料、反应时间、酸碱度、加热温度等实验条件的研究, 确定了最终的合成路线。探讨了主要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优化合成条件。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宇, 李正化, 高宁.含硫杀菌药叶枯灵代谢产物的合成[J].药学学报, 1994, (01) .
2-甲基-1 篇7
原酸酯是一类在碱性或中性条件下稳定, 在酸性条件下易水解的有机官能团, 聚原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为生物医用材料已用于二期临床试验[5]。近年来, 原酸酯作为酸裂解型连接基团被用于制备p H响应性的脂类化合物, 相应的p H响应性脂质体在药物控制释放、基因输送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6]。黄潇楠等[7,8,9]合成了含环状原酸酯侧基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这些嵌段共聚物在水溶液中能自组装成球形胶束状聚集体, 这些聚集体在中性水溶液中较稳定, 在酸性水溶液中其疏水核的极性因原酸酯的水解而增加, 该类p H响应性胶束状聚集体有望用于肿瘤、细胞内给药等药物传输体系。
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为合成含环状原酸酯侧基聚合物单体的重要前体化合物, 本文以1, 1, 1-三羟甲基乙烷为原料, 经三步反应合成了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 为后续合成含有环状原酸酯侧基的新型p H响应性高分子材料打好基础。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Bruker DRX-50核磁共振仪 (Bruker, 瑞士) , TMS做内标。
1, 1, 1-三羟甲基乙烷 (THME, 99%) , 对甲苯磺酸水合物 (Ts OH, >99%) , 四氢呋喃 (AR) , 苯甲醛 (>99%) , 三乙胺 (99%) , 甲基丙烯酰氯, 均为国产试剂。四氢呋喃和三乙胺在使用前均做除水处理。
1.2 2, 2-二羟甲基缩苯甲醛丙醇的合成 (化合物1)
将1, 1, 1-三羟甲基乙烷 (3 g, 0.025 mol) 和对甲苯磺酸水合物 (0.15 g, 0.79 mmol) 溶于47 m L四氢呋喃中, 滴加苯甲醛 (3 m L, 26.25 mmol) , 搅拌过夜, 减压浓缩后, 用二氯甲烷稀释, 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三次, 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过滤, 浓缩得白色固体 (化合物1) , 产率为94%。
1.3 甲基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的缩苯甲醛衍生物的合成 (化合物2)
将化合物1 (4 g, 19.20 mmol) 和三乙胺 (5 m L, 34.56 mmol) 溶于二氯甲烷 (60 m L) 中, 置于冰水浴中, 滴入甲基丙烯酰氯 (2 m L, 28.80 mmol) , 滴完, 冰水浴中继续反应4 h后, 过滤, 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两次, 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 浓缩得淡黄色液体 (化合物2) , 产率为70%。
1.4 甲基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的合成 (化合物3)
将化合物2溶于32 m L甲醇中, 加入32 m L盐酸 (1 mol/L) 反应2 h后, 用氢氧化钠溶液将p H值调到7.4, 旋蒸出甲醇后, 粗产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 (乙酸乙酯∶石油醚=1∶2) 得透明粘稠液体 (化合物3) , 产率为61%。
2 结果与讨论
2.1 甲基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的合成
甲基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 (化合物3) 按图1的合成路线合成, 以1, 1, 1-三羟甲基乙烷为原料, 用苯甲醛保护其中的两个羟基后, 再和甲基丙烯酰氯反应, 最后脱保护合成目标产物。
2.2 化合物的表征
用1H NMR谱对化合物1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图2a) , 在δH4.10处出现了缩醛中羟甲基上CH2的质子峰, 说明形成了缩醛。在δH7.29~1.50处出现苯环信号, 所以, 化合物1与预期产物结构一致。
在化合物2的1H NMR谱 (图2b) 中, 在δH1.99处出现与双键相连的CH3质子峰;δH6.16, 5.46处出现双键碳上的质子峰。因此, 化合物2与预期产物结构一致。
在化合物3的1H NMR谱 (图2c) 中, 没有出现五个苯环氢的信号峰, 说明苯环已经在反应后离去, 因此, 化合物3与预期产物结构一致。
3 结论
以1, 1, 1-三羟甲基乙烷为原料, 通过与苯甲醛反应形成缩醛保护其中的两个羟基后, 剩下的一个羟基与和甲基丙烯酰氯反应, 最后酸性条件下水解脱保护, 成功合成出甲基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 并用1H NMR对所得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甲基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与原甲酸三乙酯反应合成原酸酯单体及其聚合反应正在研究中。
摘要:以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 用1, 1, 1-三羟甲基乙烷 (THME) 与苯甲醛在四氢呋喃中反应, 合成出2, 2-二羟甲基缩苯甲醛丙醇;再以三乙胺作缚酸剂, 用2, 2-二羟甲基缩苯甲醛丙醇与甲基丙烯酰氯反应合成出甲基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的缩苯甲醛衍生物, 再与盐酸反应得到甲基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用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 证明了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
关键词:1, 1, 1-三羟甲基乙烷 (THME) ,苯甲醛,2, 2-二羟甲基缩苯甲醛丙醇,甲基丙烯酸 (2, 2-二羟甲基) 丙酯
参考文献
[1]赵群, 倪沛红.pH/温度响应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研究[J].化学进展, 2006, 18 (6) :768-779.
[2]郝堂娜, 乔明曦, 李镇, 等.pH及温度敏感型生物可降解嵌段共聚物的研究进展[J].药学学报, 2008, 43 (2) :123-127.
[3]Binauld S, Stenzel M H.Acid-degradable polymers for drug delivery:a decade of innovation[J].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3, 49 (21) :2082-2102.
[4]Lee E S, Gao Z, Bae Y H.Recent progress in tumor pH targeting nanotechnology[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08, 132 (3) :164-170.
[5]Ren TB, Lei X, Yuan WZ.Synthesis and self-assembly of doublehydrophilic pentablock copolymer with pH and temperature responses via sequential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J].Materials Letters, 2012, 67 (1) :383-386.
[6]黄潇楠, 杜福胜, 杨俊, 等.含环状原酸酯侧基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及其酸敏感胶束状聚集体[J].高分子学报, 2009 (1) :88-91.
[7]Huang X, Du F, Ju R, et al.Novel acid-labile, thermoresponsive poly (methacrylamide) s with pendent ortho ester moieties[J].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2007, 28 (5) :597-603.
[8]Huang X N, Du F S, Cheng J.Acid-sensitive polymeric micelles based on thermo-responsive block copolymers with pendent cyclic orthoester groups[J].Macromolecules, 2009, 42 (3) :783-790.
2-甲基-1 篇8
多糖类CSPs在正相色谱( NPC) 模式下的手性分离的报导非常多,但其在反相色谱模式( RPC) 下的手性分离报导则非常少。但反相色谱有很多优点,比如极性化合物具有更高的溶解度,能简便地从血浆或血清中制取样品,使用的溶剂也更便宜; 而且特别适用于生物样品中药物对映体比例的检测。1989年,Ikeda等[10]以缓冲液为流动相首次实现了多糖类CSPs在RPC下的手性分离。为使在RPC下能更好的进行手性分离,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筛选流动相的工作[11]。
制备了基于淀粉2-苯甲酸酯-3-( 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 -6-( ( S) -1-苯基乙基氨基甲酸酯) 的手性固定相,在反相色谱条件下考察了其手性识别能力。
1 实验部分
1. 1 仪器与试剂
Agilent 1200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 ( 美国安捷伦科技公司) ; FT-IR 8400型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日本Shimadzu公司) 。淀粉( 聚合度约300) ;苯甲酸乙烯酯、二甲基亚砜( DMSO) 、三苯基氯甲烷( Tr Cl) 、3,5-二甲基苯基异氰酸酯、( S) -1-苯基乙基异氰酸酯、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上海阿拉丁公司) ; 吡啶 ( 分析纯,Ca H2回流干燥,重蒸使用) ; 苯、甲苯( 分析纯,金属Na回流干燥,重蒸使用) 。硅胶( 平均直径7μm,平均孔径100 nm,日本Daiso公司) 。乙腈、甲醇( 色谱纯,美国Tedia公司) 。
1. 2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称取10 g干燥的硅胶置于三口瓶中,依次加入60 mL干燥甲苯、5 mL干燥吡啶、6 m L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在氮气氛围下,于85℃下回流15 h。反应完毕后,用干燥甲苯洗涤3 ~ 4次,无水甲醇洗至无甲苯味,砂芯漏斗抽滤,在80℃下干燥5 h,得到氨丙基硅胶。
区域选择性修饰淀粉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参照文献[12],过程如图1所示。将6. 0 g干燥的淀粉溶于120 mL无水DMSO,80℃搅拌溶解( 约15 min) 。冷却至40℃,加入苯甲酸乙烯酯和Na2HPO4( 2% ,w / w) ,40℃下连续反应216 h。反应结束后,溶液倾入1 000 m L异丙醇溶液中,过滤、洗涤。为选择性地保护6-位羟基,将得到的单酯与三苯基氯甲烷( 2倍量,摩尔比) ,于80℃下再反应24 h。反应结束,加入3,5-二甲基苯基异氰酸酯,80℃反应24 h,把3-位羟基转变为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基团。反应结束后,用甲醇洗涤、抽滤。之后淀粉2苯甲酸酯-3-( 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 -6-羟基悬浮于含少量盐酸的甲醇溶液中,于50℃下反应24 h水解脱去6-位的保护基团。最后,加入( S) -1苯基乙基异氰酸酯,80℃下氮气保护,反应24 h,便得到淀粉2-苯甲酸酯-3-( 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 -6-( ( S) -1-苯基乙基氨基甲酸酯) ,即2-,3-,6-位取代基均不同的新型淀粉衍生物。将0. 15 g衍生物直接涂敷于0. 60 g氨丙基硅胶上,得到手性固定相CSP1。
1. 3 色谱条件
色谱柱尺寸为250 mm×2. 0 mm i. d. ,以正己烷-异丙醇( 9: 1,V/V) 为匀浆液,匀浆装柱。所有色谱分离均在室温条件下进行,流动相分别为甲醇水、乙腈-水,使用前经0. 2μm滤膜过滤并超声脱气,流速为0. 1 m 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死时间( t0) 由硫脲测定。保留因子k1'= ( t1- t0) /t0,k'2=( t2- t0) /t0; 分离因子α = k'2/ k'1。
2 结果与讨论
2. 1 手性固定相的表征
对所制备的淀粉衍生物、固定相进行了表征,其中淀粉衍生物的核磁表征见文献[12]。淀粉衍生物:FT-IR: 3 337 cm- 1( —N—H) ,1 736 cm- 1( —CO) ,1 615 cm- 1( —C6H5) 。CSP1的红外谱图如图2所示,在约1 723 cm- 1处出现—CO的伸缩振动峰,而氨丙基硅胶没有—CO的吸收峰( 见图3) ,说明淀粉衍生物已成功涂敷在氨丙基硅胶上。同时由CSP1的热重分析图( 图4) 可知固定相的有机物含量约为17% ,明显高于 氨丙基硅 胶有机物 含量1. 8% ,这同样说明手性固定相的制备是成功的。
2. 2 手性固定相的手性识别能力
在反相色谱条件下,考察了CSP1的手性识别能力。手性化合物的结构如图5所示,其中1 ~ 7、8 ~ 10和11 ~ 12分别为中性、酸性及碱性手性化合物。
2. 2. 1 中性对映体的分离
在中性流动相条件下 ( 流动相为甲醇/水、乙腈/水) 考察了CSP1对中性手性化合物的手性识别能力,结果见表1。同时,比较了反相色谱与正相色谱条件下CSP1手性识别能力的差异。
由表1可知,在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时: 对映体的保留因子( k1) 随流动相中甲醇含量的减小而变大; 共有2对对映体( 1、2) 得到了分离,并且手性固定相的手性识别能力随流动相中甲醇含量的降低而升高。以对映体2为例,当甲醇含量为80% 时,其α值为1,未能得到分离; 而当甲醇含量分别降低为70% 和60% 时,对映体2得到了分离,其α值分别为1. 13和1. 11。在以乙腈为流动相添加剂时: k1值也随流动相中乙腈含量的降低而变大; 只有对映体1得到了分离,其α值也随乙腈含量的降低而有所增大。当乙腈含量由70% 降低到60% 再降低到到50% 时,其k1值由0. 41增大到0. 80和1. 72,而其α值分别为2. 03、2. 03、2. 13。结合图6可知,对映体1在乙腈含量为50% 和60% 时达到完全分离,随着乙腈含量增大到70% ,其手性分离能力有所下降但仍基本达到基线分离。
管柱规格: 25 cm × 0. 2 cm i. d. ; 流速: 0. 1 m L/min; 检测波长: 254 nm。
此外,综合表1中的数据可知,相比于以乙腈为流动相添加剂( 对映体1得到了分离) ,添加剂为甲醇时( 对映体1、2得到了分离) CSP1显示出更高的手性识别能力。同时,当流动相中有机溶剂( 甲醇、乙腈) 含量相同时,添加剂为甲醇时对映体的保留更强、分离更好。这说明流动相添加剂的性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CSP1的分离性能。以对映体1为例,流动相为甲醇-水( 70∶30,v /v) 时其k1、α值分别为2. 48、3. 16,明显高于流动相为乙腈-水( 70∶30,v /v) 时的k1( 0. 41) 及α值( 2. 03) 。
管柱规格: 25 cm × 0. 2 cm i. d. ; 流速: 0. 1 m L/min; 检测波长: 254 nm。
表2为CSP1在正相色谱条件下的分 离数据[12]。比较表1与表2中的数据可知,在正相色谱条件下,CSP1显示出更高的手性识别能力,可以分离除对映体4、5之外的5对对映体,且α值普遍大于1. 2。这可能是因为在正相色谱下,手性化合物和CSP1之间的氢键、π - π作用等更为有效[13]。而反相色谱色条件下最多能分离2对对映体。但对映体1在反相色谱条件下得到了更好的分离,其α值普遍高于正相色谱条件下的α值。
2. 2. 2 酸性对映体的分离
研究[11]指出在多糖类手性固定相上分离酸性手性化合物,使用酸性流动相是必需的,其目的是抑制羧基的解离,从而使酸性化合物得到适当的保留并得以分离。使用p H 2的水溶液与有机添加剂可充分抑制羧基的解离[13]。考察了酸性对映体8 ~10在CSP1上的分离,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 在中性流动相( A,乙腈/水( 40 /60,v /v) ) 条件下及酸性流动相条件( B、C、D,p H 2水溶液/乙腈 = 60 /40,v / v) 下,酸性对映体均未得到分离。但相比于中性流动相,酸性流动相条件下酸性对映体的色谱峰更窄、更对称,如图7对映体10的分离。
2. 2. 3 碱性对映体的分离
在中性和酸性流动相条件下,碱性对映体带正电,因为带正电的对映体与手性固定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对映体很快洗脱而难以达到分离的效果。为达到分离的目的,可以在流动相中添加反离子既负离子,负离子和碱性对映体形中性复合物[13]。本文以0. 1 mol/L盐( Na BF4、KPF6)溶液/乙腈( 40 /60,v /v) 为流动相考察了碱性手性化合物11,12在CSP1上的分离,结果列于表3。由表3数据可知: 流动相为乙腈-水时,碱性对映体均未得到分离; 在流动相中加入反离子后,碱性手性化合物也没有得到分离。这可能是由于所制备的固定相的手性识别能力较差导致的。
3 结论
合成了基于淀粉2-苯甲酸酯-3-( 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 -6-[( S) -1-苯基乙基氨基甲酸酯]的手性固定相,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在反相色谱条件下的手性识别能力。对中性手性化合物的分离表明: 流动相中有机添加剂的含量及性质均对对映体的保留和分离产生影响; 对映体的保留因子( k1)均随流动相中有机添加剂( 甲醇或乙腈) 含量的减少而变大; 与以乙腈为流动相添加剂( 有1对对映体得到了分离) 相比,流动相添加剂为甲醇( 有2对对映体得到了分离) 时,手性固定相显示出更高的手性识别能力,同时对映体在手性固定相上的保留更强; 相比于正相色谱,所制备的固定相在反相色谱下通常显示出更低的手性识别能力,但是对映体1在反相色谱条件下得到了更好的分离,其α值普遍高于其在正相色谱条件下的α 值。此外,还研究了酸性、碱性手性化合物的分离,但在实验条件下他们均没有得到拆分。总体来说,反相色谱条件下所制备的固定相的手性识别能力较差。
流动相: A,乙腈/水( 40 /60,v/v) ; B,p H 2 无水高氯酸/乙腈( 60 /40,v/v) ; C,p H 2 无水磷酸 /乙腈( 60 /40,v/v) ; D,p H 2 0. 5 mol/L 无水高氯酸钠 - 高氯酸 /乙腈( 60 /40,v/v) ; E,0. 1 mol/L 无水四氟硼酸钠 /乙腈( 60 /40,v/v) ; F,0. 1 mol/L 无水六氟磷酸钾 /乙腈( 60 /40,v/v) . 管柱规格: 25 cm × 0. 2 cm i. d. ; 流速: 0. 1 ml / min; 检测波长: 254 nm。
CSP1. 流动相,( a) 乙腈 / 水( 40 /60,v / v) ;( b) p H 2 无水高氯酸/乙腈( 60 /40,v/v) ; ( c) p H 2无水磷酸/乙腈( 60 /40,v/v) ; ( d) p H 2 0. 5 mol/L 无水高氯酸钠-高氯酸/乙腈 ( 60 /40,v/v) .
摘要:合成了基于淀粉2-苯甲酸酯-3-(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6-((S)-1-苯基乙基氨基甲酸酯)的手性固定相,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在反相色谱条件下的手性识别能力。对中性手性化合物的分离表明:流动相中有机添加剂的含量及性质均对对映体的保留和分离产生影响。与以乙腈为流动相添加剂相比,流动相添加剂为甲醇时,手性固定相显示出更高的手性识别能力;同时对映体在手性固定相上的保留更强。相比于正相色谱,所制备的固定相在反相色谱下通常显示出更低的手性识别能力;但对映体1在反相色谱条件下得到了更好的分离,其α值普遍高于其在正相色谱条件下的α值。同时,还研究了酸性、碱性手性化合物的分离;但在实验条件下他们均没有得到拆分。
2-甲基-1 篇9
1 仪器与试药
Alliance 2695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PDA 996紫外检测器及Empower色谱工作站,美国Waters公司)。
无水川芎嗪(山东滕州悟通香料有限责任公司,批号:990609002);H2O2、冰醋酸(南京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酸酐(上海凌峰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00112)。
2 方法与结果
2.1 N,N-二氧四甲基吡嗪的合成
将无水川芎嗪(40.13 g,0.30 mol)、冰醋酸(75 mL)和质量浓度为30%H2O2(120 mL,1.19 mol)的混合物于98℃加热反应12 h,冷却至室温,0.065 MPa减压浓缩,得浓缩液65 mL,其中N,N-二氧-2,3,5,6-四甲吡嗪的量为47.26 g,产率为93.75%。
2.2 2,5-二乙酰氧甲基-3,6-二甲基吡嗪的合成
将N,N-二氧-2,3,5,6-四甲基吡嗪浓缩液(38.17 g,0.23 mol)加入230 mL冰醋酸中,置于圆底烧瓶中加热,缓慢加入230 mL醋酐,90℃反应14 h,减压蒸除过量的醋酐得残留物87.58 g,产率为69.12%。
2.3 反应时间、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取N,N-二氧-2,3,5,6-四甲基吡嗪16.8 g(0.10 mol)加入100 mL冰醋酸中,并置于圆底烧瓶中加热,缓慢加入乙酸酐100 mL,在不同反应温度下进行反应,其目标物不同时间下的产率(%)见表1及图1。
从表1、图1可以看出,一定反应时间内,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速度加快;在各反应温度下,反应随时间延长,反应产率趋于平衡,故应用液态加料法酯化反应温度90℃,时间14 h时较佳。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冰乙酸溶解N,N-二氧-2,3,5,6-四甲基吡嗪后,滴加乙酸酐溶液的液体加料方法,使反应在均相体系中进行,并考察反应温度、时间对化合物产率的影响确定了2,5-二乙酰氧甲基-3,6-二甲基吡嗪的合成工艺路线,克服了固体加料集中、易发生爆沸、工业化不易控制的弊端,缩减了N,N-二氧-2,3,5,6-四甲基吡嗪重结晶处理步骤,提高了收率,且原料易得,适合工业化生产。
摘要:目的 优化2,5-二乙酰氧甲基-3,6-二甲基吡嗪的合成工艺。方法 以川芎嗪为原料,在冰乙酸条件下经过30%H2O2氧化后,采用液态加料法与醋酐酯化反应得到目标产物;以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目标产物与对照品吸收峰峰面积的对比来计算产率,并考察反应温度和时间对酯化反应产率的影响。结果 改进了合成工艺,简化了操作,总产率提高到69.12%。结论 改进后的工艺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好,更适合工业化生产。
关键词:2,5-二乙酰氧甲基-3,6-二甲基吡嗪,液态加料法,合成,工艺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峥.Liguzinediol先导物和发现及正性肌力活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2]刘峥,周淑媛,李伟,等.Liguzinediol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28(4):293-296.
[3]单晨啸,李伟,文红梅,等.U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Liguzinediol浓度以及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5):709-712.
[4]闻侃,刘峥,卞慧敏,等.Liguzinediol的急性毒性[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1,30(3):234-235.
[5]刘峥,卞慧敏,陈龙,等.Liguzinediol对正常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2009,44(15):1155-1158.
[6]刘峥,李伟,徐智勇,等.2,5-二乙酰氧甲基-3,6-二甲基吡嗪的合成及工艺优化[J].中国医药导报,2009,4(6):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