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遗憾

关键词: 分子 校区

等待的遗憾(精选五篇)

等待的遗憾 篇1

培训学习下午3点不到就散场了。回家还是回校?还是回校吧, 去看看我近一天时间不在的情况下孩子们怎么样了。

来到班级我大声说:“我回来了, 大家这一天过得怎么样啊?有没有给我一个为你们加分的机会?”我示意班长向我汇报, 班长想了想说:“还行吧”。“怎么个行法?”“上午一、二节课只有一点点小声音, 第三节科学课有一位同学跑到另外组做实验。”班长没点那位同学的名字, 但那位学生自我暴露了:“我们组的同学不让我做实验, 我只要好跑到别的小组了。”班长继续说:“午餐大家挺安静的, 餐后的卫生也搞得挺干净的。下午体育课还好, 综合课上两位男同学废话很多, 被吴老师批评了。”听着听着, 我心安了, 这群聪明又调皮的孩子今天还挺本分的, 于是高声说:“嗯, 大家给了我加分的理由——每人加2分, 当然那两位同学除外。”除了那两位, 孩子们都笑盈盈地排队出校门了。

一个个向我挥手说再见。孔××小朋友在离开前突然对我说:“张老师, 跟你说件事哦。”什么事,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一周我们优胜班评不上了。”“为什么?”“今天上体育课的时候, 大队部孙老师到我们教室来拍照了, 我们教室的桌子很乱, 桌上的铅笔盒、本子放得也很乱, 被孙老师拍了。”嗨, 真是美中不足, 遗憾啊。“那你们为什么不早点整理一下呢?”“来不及了, 孙老师已经在拍了。后来我和邹×一起整理了, 我们排了桌子, 还用抹布擦了地板。”“哦——”我心里更高兴了, 孩子们心里有集体了。“你做得真好, 如果你们是在孙老师拍之前做就更好了!你说是吗?”他“嗯”了一下, 笑嘻嘻地走了。

我向校门口张望, 等候邹×的出现。过了一会儿, 他终于踱着慢悠悠的步子过来了。我问:“邹×, 今天孙老师来我们教室拍了照片, 你和孔××同学见教室里很乱, 你们一起整理了?”“其他同学也帮助整理了。”很平淡的语气, 但却是我喜欢听到的, 不骄傲不自夸。“都有谁啊?”“徐老师留下来订正作业的同学都帮忙整理了。”嗬, 看来不止这两个调皮分子心中有集体感了, 还有一批“无名英雄”呢!我笑盈盈地对他说:“你们做得真是不错, 遗憾的是没有在老师拍摄之前做。如果我们随时能把课桌排整齐, 桌上文具理好, 那么无论什么时候来拍我们都不用担心了, 是吧?”鉴于邹×口头表达能力强, 我突然有了想法:今天这事对我们班的孩子可是有里程碑意义的——孩子们有自发性的集体荣誉感了, 我何不用这荣誉感来增强孩子们的自律性呢?于是我对他说:“邹×同学, 明天的晨会课你来上。有两点内容你要讲:第一, 你把今天的事说给大家听听, 并表扬一下和你俩一起整理教室的同学;第二, 和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才能不怕大队部的突然检查。行吗?”邹×点了点头回去了……

周四的晨会课铃声一响, 我用眼神示意邹×, 邹×依旧迈着慢悠悠的步子走上讲台, 在讲台前站定, 目光注视着大家说:“今天我跟大家讲两件事……”他有条理地讲述昨天我跟他讲的两点, 还与大家进行了讨论。最后大家讨论得出:不用拿回家的学具放在抽屉里, 要拿回家的课后及时整理放进书包, 四位同学放学时负责排好桌椅, 课间则由同学自己把桌椅摆放整齐。

周四、周五两天教室里的桌椅整齐多了, 桌面也不再乱糟糟了, 有同学忘了整理好, 其他同学也会主动提醒、帮助。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篇2

——观《愤怒的小孩》有感

“小孩,愤怒了!”这是影片《愤怒的小孩》中的主人公孙小傲离家出走时的口号。孙小傲是留守儿童,他的爸爸妈妈在俄罗斯工作,所以一直由爷爷照顾他。假期,爷爷生病住进医院。父母工作忙,请保姆来照顾,小傲的生日,一直渴望父母关爱的小傲由于父母忙也没回来陪他一起过生日,愤怒的小孩(孙小傲)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看到这里,我的心被扯痛了,泪流满面。

我和影片中的孙小傲一样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在我三岁时到广州打工,由爷爷照顾我,他们偶尔过年回家一次,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从我懂事起,我就常常在等待,等待父母的电话,等待他们回家。看着爷爷佝偻着背,步履蹒跚的忙里忙外,我很心酸,常常在心底问: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不回家?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为了我们能过上好日子才到外地辛苦工作,但这无法消除我对他们的思念。前不久,爷爷上屋翻瓦,在梯子上不小心滚下来跌折了腰,邻居们要送爷爷去医院,爷爷坚持要等爸爸、妈妈回家。我从学校狂奔回家,抱着爷爷痛哭,那一刻,我多么害怕失去爷爷,我试图劝爷爷去医院,爷爷握着我的手始终摇头坚持。我知道,爷爷是怕爸爸妈妈不回家才忍痛不去医院。那一夜,我一直陪着爷爷,听着爷爷痛苦的呻吟,我开始有点恨爸爸、妈妈,如果爷爷不是只跌折了腰,而是就此撒手人寰,他们还有何面目回家?第二天,爸爸、妈妈回来把爷爷送到了医院,我没有以往见到他们的欣喜,甚至一句话也不想说。安顿好爷爷,妈妈拉着我的手说:“镛,妈妈不打工了,在家照顾你和爷爷。”我抱着妈妈,嚎啕大哭。

“等待”留给我终生遗憾 篇3

听父亲说,他很小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奶奶带着父亲改嫁,之后又生了3个孩子。不久丈夫又去世了,奶奶一个人与5个小孩相依为命,含辛茹苦地把他们一个个培养成人。孩子们都成家后,为了不给儿女添麻烦,奶奶坚持一个人生活在农村,没有跟儿女们住在一起,70多岁还自己砍柴喂猪。

每年正月初一,父亲那辈5大家子人都齐刷刷地去给奶奶拜年,看着儿孙满堂,奶奶总是笑得满脸开花,精神也格外好。她把准备了一年的最好吃的东西全都搬出来,还要给我们年纪小的每人一袋地瓜片或者瓜子花生。现在想想,那应该是奶奶最幸福的时刻。奶奶的为人处世很令我尊敬,所以,我从来不跟奶奶顶嘴,无论什么事情都无条件地护着她。在家里受委屈了,我也告诉奶奶,她总会笑着开导我。回想起来,儿时的记忆里这种温馨的场面,都是奶奶留给我的。很小的时候我就有了这样一个心愿:长大后要努力挣钱,好好孝顺奶奶。

那年我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临行前,奶奶破天荒给我煮了鸡蛋和一只腊鹅。奶奶从小没读过书,话不多,只记得那天她一个劲地对我说:“努力读书,好日子在等着你”。每次我放假回家,奶奶都要来看看我。我也经常回乡下老家去陪奶奶,帮她挑水,担草,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生活就这样在我们祖孙两代人的依恋中继续着,直到我大学毕业,有了工作。可刚上班时的微薄收入,只能令我在那些琳琅满目的橱窗前徘徊,最后挑点便宜的东西买给奶奶,给奶奶的钱也不多。奶奶并不在乎,还经常在左邻右舍跟前炫耀一番,说孙子孝顺,一副很幸福的样子。后来,我结婚了,家里经济并不宽裕。因为忙着工作,忙着家里的事,回老家的次数也渐渐少了。一直念着奶奶,但总是安慰自己:以后孝敬奶奶的机会还多着呢,等经济宽裕点再给奶奶买好东西。奶奶总是很理解,常念叨:“你现在也难,等你日子好过了,再给我买。”

突然有一天,母亲告诉我,奶奶眼睛瞎了,我一下子懵了。我把奶奶接到城里医治,背着瘦小的奶奶在医院楼上楼下地走。经检查是青光眼,医生说,由于错过了治疗时间,奶奶的眼睛已经无法复明。我心疼得不行,也恨自己和叔叔伯伯没照顾好奶奶,没有早点送她来医院。而奶奶在我背上还一个劲地夸我,她一点没有抱怨,依旧觉得自己很幸福,很知足。我妻子毕业找到工作后,家里的经济宽裕点了,我也拼命挣钱,想早日买房子,安家,接奶奶来住几天。可房子买好后,还没装修好,突然老家那边噩耗传来:奶奶走了。我一下子明白,以后永远不可能有机会孝敬她了,一切都晚了。

我回老家安葬好奶奶,才知道奶奶一直都很想看看摸摸我的儿子豆豆,但她却从没向我提起。我无语泪流。都说生离是痛苦的,但那至少还有相聚的希望,可是死别,却永远没有机会再补救了,一抔黄土将我们阻隔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学习英国房改经验的遗憾 篇4

一、英国推行现代住房制度的主要原因

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视住房为一种生活必需品,是一种应由居民自行解决和市场自发调节的普通商品,政府不应该管。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商品化、市场化和城市化都以封建社会无可企及的速度加快发展,并成为社会经济加快发展的巨大动力。它们的加快发展, 特别是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又使得城市的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到了19世纪,住房问题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程度。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著文,把以英国为首的住房问题定性为“住房灾难”,并严厉抨击资产阶级政府不管广大居民的住房问题。19世纪下半叶,许多国家的在野党、媒体和各界社会人士依据不断涌现的各种住房问题,频频批评政府,并广泛地讨论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各界人士逐步地达成的共识是:任凭市场自制调节,单纯靠居民自己的能力的旧制度,解决不好住房问题,改革旧住房制度势在必行。

20世纪初,英政府决定率先改革,推行与旧制度截然相反的新制度,许多住房问题专家称之为现代住房制度。这是英国的第一次房改。现代住房制度有两大特点:一是,住房问题不能任凭市场自发调节,政府必须介入进入调控和管理;二是,住房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居民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对有困难的居民,必须由政府给以适度的住房福利(我国目前称之为住房社会保障)支持。许多专家还总结指出,英国推行现代住房制度具备有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民主化发展推动社会各界提高了认识,二是国民经济发展使之具有了承载能力。

二、英国现代住房制度的要点和其后的两次 “房改”

在史无前例的条件下创建现代住房制度,只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认识条件摸索前进,因而各国的制度模式各有千秋。英国的制度属于初创时期的模式,其要点是:住房由政府(主要是中央政府) 出资兴建,租给居民居住,租金由区议会确定。

纵观古今中外的改革,特别是“开头”的改革, 很容易出现一些矫枉过正的问题,后世的住房专家认为英国的改革就有两方面“过”了一些。一是,尽力地摒弃商品化和市场化;二是,没有按照居民的不同收入进行分类供应,而是大包大揽让住公房的居民享受同样的租金优惠。

英国是一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地遍布全世界。靠剥削殖民地,英国成了当年经济实力强、居民收入高、住房底子厚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条件下住房供应福利过了一点,政府仍能承担。大约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英国的空房率就达到10%,也就是平均每100户居民有110套住房。这就使得英国成为较快解决住房灾难成绩显著的国家,还获得了“住在英国”的美誉。英国为了突显和巩固其解决住房问题的成就,还颁布了两条很有特色的法律: 一是,一个区如果有公民成了没有住房的无家可归者,区议会和区政府要负法律责任;二是,子女结婚后仍与父母住在一套房内,就定性为无家可归者。

英国当初决定由区议会来确定房租的想法是, 议会是民主机构,通过民主程序来确定的房租一定很合理。后来才发现,区议员主要是站在本区立场上,他们很难从全国的大局出发来确定合理的房租, 而较多的是考虑下降房租以减少本区居民的支出。由于房租的一降再降,最终形成一种公房低租金格局。这就使得政府不仅每年要出资建公房,还要出资补贴房租过低不足维修之用的支出。这就是他们常说的,多建一套公房,政府多背一个包袱。

英国搞的是大福利国家。不仅住房福利高,医疗、教育、失业救济、养老等方面的福利,都要比许多国家高出一头。如果说单纯承担住房福利过了一些问题不大,而要承租各种福利都过了一些问题就大了。英国搞大福利的后果是,减少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使得英国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成为欧洲各国中国民经济发展最慢的国家之一。因而, 适度地减少过多福利的呯声和要求不断出现。1936年和1980年英国又搞了两次房改,主要是采取各种措施,尽多一些把公房卖给居民自有,以减轻政府背的包袱。特别是1980年撒切尔夫人搞的房改,还提出了“住房私有化”的口号,其目的是为了多卖出一些公房。英国中等收入者的房价收入比在3至6倍之间,有能力买房。英国后两次房改后,仍保留20%多的公房,没有触动低收入者(英国定为20%)和一部分中低收入者的既得利益,因而房改后没有出现住房难的问题。

英国在推行现代住房制度之初,确实摆出了要彻底摒弃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市场化的态势。但是, 对20世纪初原有的私房,以及1936年和1980年房改出售由公房变成的私房,仍允许自由租售(注: 开初对私房租售有较多限制,后来逐步放松),因此许多住房专家认为,英国的现代住房制度,仍然是一种政府介入给以较多住房福利与住房商品化相结合的制度。

三、我国学习英国房改经验有关问题的浅析

(一)在我国房改的初期,曾多次派团到英国学习访问,并着重地汲取了撒切尔夫人的减少过多住房福利、“住房私有化”和出售公房的措施。撒切尔夫人的房改,仅仅是英国房改全过程的一部分,具有针对此前遗留问题而发的特殊性。我们当年在不了解其全过程的情况下去学其一部分特殊经验,必然会下出昏招。这是“知彼”不足造成的遗憾。

(二)解放后我国推行的是公房低租金制度,即政府和单位出资建公房,租给职工居住,收取很低的租金。如果我们当年能够了解英国房改的全过程, 就能认识到,我国的住房制度与英国住房制度同一模式,是一种现代住房制度。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看到它优于旧社会住房制度的许多长处,肯定它在建国后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解决住房问题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房改时就会用它作为改革起步的基础,而不会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并做出彻底推翻它的决策。这是“知己”不足造成的遗憾。

(三)英国推行公房低租金制度,很快就较好地解决了住房问题,获得住在英国的美誉。而我国执行公房低租金制度,从1949年到1998年公布23号文时,过去了37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仍然处于住房难的境地。究其主要原因,不是制度问题,而是我国与英国的经济实力差距过大。英国当时很富,底子又厚,只要政府稍微多拿出一些钱来,就能较快地解决住房困难问题。而我国当时很穷,为了多挤出一些钱来搞建设,要求人民艰苦奋斗。不仅对广大职工长期实行低工资, 对住房建设的投入也不可能多。因而,把当年的住房难问题统统归咎于公房低租金制度,是不公平、不准确的。何况,现今我们推行的廉租屋,仍然是一种公房低租金制度。

(四)英国和其他推行现代住房制度国家共同坚持的理念是:住房问题不能任凭市场自发调节和不能单纯依靠居民自己的能力去解决。如果我国房改时就了解这一理念,就不会把住房商品化作为房改的指导思想而卖掉全部可以出售的公房。

(五)撒切尔夫人推行住房私有化出卖一部分公房,没有使住房问题恶化,为什么我国学习英国, 并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把可以出售的公房全部卖掉, 却成了大昏招?这要在我的另一篇研讨其他推行现代住房制度国家经验的文章中才能说清楚,本文暂留一悬念。

(六)英国后两次房改都以减少过了头的福利为主要任务,是符合其国情的。而我国房改时还在实行低工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只有十几平方米, 在世界各国中,属于国家穷、人民享受福利偏少的国家之一。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任务应是努力发展经济,逐步提高人民福利。而当年却盲目地抄袭英国,提出反对住房福利化和福利分房等口号,这是知己知彼都不足造成的遗憾。

别让等待成为遗憾作文 篇5

我一度无法理解这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的,死者不可复生,而生者亦不能平白无故的死去。这前后仿佛存在着矛盾的真理困扰了我很久,可如今的一些现象,让我似乎明白了这位老先生所言非虚。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担心人类会像计算机一样思考。这种担心是有迹可循的。我们身处于一个车水马龙的城市,无数的新事物、新元素在这里碰撞、交融。这里充满了梦想与机遇,每天都有人怀着抱负踏上这方土地,可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都将成为那地铁站中的过客,衣着相似,步伐一致,心中早已没了曾经的热血,徒剩下那如同僵化的思想一般麻木的神态。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外求学,他的一位老师问了他一个刁钻的语法问题,不曾想他将答案脱口而出,老师惊讶的问他是怎么做到的,学生只回答了四个字:固定搭配。是的,固定搭配。相信每一个在中国读过书的人对这个词都不陌生。但在外国老师看来这是无法想象的,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自我的专研才能发现其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像机器般一味的存储,在需要时从内存条里读取文档。这样做,看起来方便简单,实质上却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我们所谓的站在前人的肩膀眺望更高,或许会让我们失去思考的能力,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了。失去思考能力和专研能力的人们,大概就无法感知探究带给我们的美好了!

再者,便是爱心。人类和机器最本质的区别之一,便是有情感。可是,有个街头实验却让我们心生寒意:一位测试人员假扮成失智老人向街头行人寻求帮助,然而整整一个上午过去了,只有2个行人向他伸出援手,更多的行人是选择无视,有些人看着手机匆匆而过,更有甚者绕道儿行。一个简单的关心,真的就这么难么?一个有着五千年传承的文明古国,尊老爱幼本是每个人心中的道德准则,可如今人与人之间的那点情义怎么就那么淡泊,昔日那辉煌灿烂的中华美德真的就一去不复返了吗?

忆起百年前为“日心说”而献身的哥白坭,怜悯百姓而写下不朽名篇《捕蛇者说》的柳河东,他们都是有着自己坚定的信念,有着兼济天下的胸襟,所以他们成为了不朽。而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答案或许很简单,见面时的一声问候、课业的专研、对于流浪猫狗的援助……这些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简单、平凡,却能点亮生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谱写生命的乐章:影响你一生的感悟故事_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 下一篇:时光带走的不是记忆,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