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赏析教案(共9篇)
篇1:诗歌赏析教案
诗 歌 赏 析
屯桥中学 夏利阳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特点
2、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
3、掌握诗歌赏析的诀窍“再创造”、“想象”、“泡”、“找”、“进”、“猜”、“补”。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意境,掌握诗歌赏析的诀窍。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很多同学在欣赏古诗词时觉得无从下手,这固然和缺乏积累有关。诗歌鉴赏对有一定文学积累的人来说有时是一种直观的感受、感性的理解,但欣赏诗歌也是有一定方法和规律可循的。首先,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其次,诗歌欣赏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地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者的想像活动是诗人想像活动的再经历和再体验,主要是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赏析《大漠落日》
大漠落日
孔孚
圆
寂 学生自由赏析一分钟填空
在这首诗中我悟到了 _ _ _ _,看出了诗歌的_ _ _ _ _特点。
全诗就两个字,实际上只是一个词,但分行排列,既具象,又抽象,形神兼备地把“大漠落日”这位得道高僧,经历了岁月沧桑、人间变迁后终于由“圆”到“寂”的过程全包容进去了。太阳在将要落下去的时候,看上去很圆、很红、很美,落下去后大地一片沉寂,正如高僧“圆寂”了一样庄严肃穆。但是我们看到的落日,在另半球的人看来却正是朝阳,与“圆寂”不灭再生的意义暗合。生便是死,死便是生,生生死死,此消彼长。
三、结合《大漠落日》分析诗歌的特点:
诗 歌 的 特 点 外在特点:
1、分行排列
2、节奏和谐
3、语言凝练 内在特点:
1、联想自然
2、意象生动
3、意境优美
4、抒情言志
5、反映生活
四、诗歌赏析从何入手
(一)步骤:
第一步
作者、写作背景
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观点认为;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诗品出于人品”。“ 人品”的内涵主要指人的品德和才情气质,而强调作家应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见其诗如见其人”。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见他豪放、浪漫的性格;柳永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从“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其细腻、婉约。
我们可从作者的生活历程透视其诗歌蕴藏的主体倾向,从他的文学创作观察其个体的思想观念、人生价值,从他的主要事迹解读他诗作的创造内涵与艺术风格。
第二步
把握意象
1、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
《天上的街市》“星空”意象:表现了作者要求奋飞、新生、自由的愿望,同时也包含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态度,流露出浓重失望、悲愁的情绪;“纸船”意象: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思念母亲和祖国的一颗心、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2、物象——形象——意象
3、意象的特点:
①意象要鲜明、有力,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意象渗透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例如《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柳树、水草、清潭、夏虫,都是寻常景物,但在诗人充满离情别意的眼里,他们都显得那么美丽、迷人而深情依依。
②意象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四个意象都统一于“早春”。
第三步
品味意境
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境/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意/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看似平淡无奇的描绘,却把那种归隐情趣,闲适恬淡之情,与恬静秀美的风光融成一片。这种景与情的融合,便构成了诗的意境,所以读诗要从把握诗的艺术形象入手,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二)诀窍:
1、再创造: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
2、想像: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活动 3泡——形象
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 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 臧克家的《老马》诗中的句子: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里写的是老马,但欣赏时,可以放开来想象它的寓意——诗是鼓励这么做的——我们相信: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他对于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之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韧的毅力的赞美。
4、找——情思
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
5、进——意境
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
人们读李后主的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能够领会作者对于繁华失落的哀伤。他们对这首词的感受一般也被限定在追怀往昔的范围之内,添加进去若干属于自己的东西,使得“问君能有几多愁”的“愁”不再成为亡国之君的哀怨,而变成了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怅惘、失落的情怀的寄托。
6、猜——意图
“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
7、补——语言
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写诗时旅居巴蜀,这是寄怀妻子的诗篇。这首短诗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前一个“巴山夜雨”,是思念此时此地的;后一个“巴山夜雨”,跳到了想象中的未来,夫妻团聚后的彼时彼地。那时节,西窗闪着烛光,他们一起回想如今这个令人情思绵绵的雨夜。当诗中跳跃的奥妙被我们所理解时,当跳跃之间的关连为我们所连缀时,我们因创造性的艺术欣赏所获得的愉悦是难以形容的。
五、小结:
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与诗歌创作是逆向的,因此,我们要通过想像“泡”开形象,“找”到情思,“进”入意境,“猜”出意图,“补”充语言,最终全盘把握意象,深入品味意境,与作者共鸣!
篇2:诗歌赏析教案
一、谈话引入新课;
有人说: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生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怎么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你想收获幸福吗?那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砚、价值观和爱情观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致橡树》,诗人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师生谈舒婷:
师问:你了解舒婷吗?谈谈你了解的舒婷。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但基本上是教材192页注(1)的内容。
师再问:除了脚注外,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有的说是朦胧诗人,有的说其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
三、诵读、理解、鉴赏。
1、抽生朗诵全文,放录音《梁祝》。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听朗读,边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
师点评:王琼同学的配乐朗诵声情并茂,真棒!从她的成功中,老师也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信。前半部分,她吐出了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平,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读得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大家掌声鼓励)
2、师问: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肯定一边板书)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鄙夷的态度。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
师: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哪些人?
生:(齐声)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
师: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生: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师: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师: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生: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师: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
生: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师:好!前半部分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为的是突出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好,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这说明了什么?
生:平等、独立!
师:好!请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生:(齐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师:这表现两人亲密到什么程度?
生: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
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师:诗中表现男性美的句子是?
生:你有你也像载;
师:男性美在何处?
生:阳刚之美,有棱有角,有个性
师:女性之美在何处?
生:我有我火炬。
师:女性美有什么共性?
生:温柔、柔情似水、阴柔的美,西施、黛玉一般的美。
师:那些站在大街上叉着两手骂老娘的女人美不美?母夜叉孙二娘呢?
(生大笑)
师:木棉和橡树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生:我们分担;我们共享。
师:这说明他们怎样面对甘苦沉浮?
生: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师:纵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生: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新型爱情观。
生:边听《梁祝》,边朗诵全诗,加深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对比阅读
《我愿意是激流》,体会裴多菲追求的爱情观与舒婷有何不同。
1、师:放轻音乐《春江花月夜》,多媒体展示裴诗《我愿意是激流》。
生:边欣赏古筝曲,边诵读裴诗。
2、抽生朗诵裴诗。
3、抽问,本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与《致橡树》中的哪类相似?
生:泉源、险峰和日光、春雨。
五、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中学生早恋这一问题的看法,要实话实说,分析其表现及心理、危害等。题目自拟,800字左右(课外完成);也可以以《如果我爱你》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文体不限,勾勒一下你所憧憬的伟大的爱情。
1、学生自由讨论。(五分钟左右)
2、抽生谈感想及其构思。
篇3:诗歌《补墙》赏析
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大都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 描写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每年的二月二十三日是新英格兰一年一度的修墙节 (Terminalia) , 这一天, 邻居们都会来到墙边, 摆放鲜花、祭品来祭奠边界神 (Terminus) , 诗歌《补墙》就是诗人弗罗斯特就此风俗写的一首抑扬格无韵体诗歌。全诗45行, 诗中有描述, 有诗人的内心独白, 有和邻居的对话。它描述了春天里, 邻里之间补墙时的景象, 以及叙述者和邻居态度的分歧。处于二十世纪美国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弗罗斯特总能用质朴简单的话语传递复杂深邃的情感而无需借助于新颖的诗歌技巧, 而且诗歌主题也毫不例外地关注人性异化和孤独, 诗人的诗风完全不同于以T.S艾略特和庞德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 他深受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坚持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自大自然的意象, 反映最纯真朴实的情感。《补墙》就是这样一首看似简单, 实则蕴涵着丰富内涵的诗歌。
二
“墙”有着保护和隔离的双重作用, 那么搁在两家之间的墙是好还是坏?诗人用了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整个事件, 这样的使用让诗歌读起来更像一篇独白, 让读者对诗歌内容产生联想。“我”一开始就说:“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来表明有种东西不喜欢墙, 它使墙基松动, 墙块脱落, 墙体破损。之后通过对比“hunters”对墙的破坏行为, 显示这种未知的力量的可怕, 因为人为破坏是可知的, 可修复的, 但是叙述者和邻居之间的墙的破损却是无声无息的, 正如:“no one has seen them made or heard them made”。之后又说“Spring is the mischief in me”, 春天本是生机盎然、万物复数、给人带来生机的季节, 为什么却是“我”心中的痛?因为尽管墙被这些力量破坏了, 但是到了春天就要被修补, 这是“我”不愿意做的。叙述者进一步阐述两家种的东西各不相同, 一家是松树, 一家是苹果树, 就更没有修墙的需要了。但是邻居坚持“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结果叙述者尝试说服邻居未果陷入痛苦的沉思之中。可见补墙隐含着拆墙之意。如果认为这首诗歌的表意只是这么一件乡间小事就大错特错了, 弗罗斯特认为, 不论他的诗多深刻, 必须给人以思考的余地, 引出有关深刻或肤浅的疑问, 诗应该“始于愉悦, 终于智慧”。他的诗是寓深刻于平凡之中, 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揭示人性主题。所以“补墙”的意义不止如此。“如果仅仅认为弗罗斯特的诗只是提供了简单的日常生活哲理和美国式的智慧, 那就再愚蠢不过了;同样, 如果他的诗觉易读而觉得浅显, 也是个错误, 即使是那些描写普通乡村风景的诗……也可能极为深奥, 复杂” (1) 。
冷漠的人际关系是这首诗的主题之一。墙在这首诗中重复出现多达九次, 在其表面意义之下一定蕴藏着更深的含义。诗人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邻里之间补墙的行为, 从叙述者和邻居之间的互动可以看出此时的墙还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叙述者从开始猜测是某种力量 (不论是人为还是自然) 导致了墙体的破损, 之后想象猎人追逐兔子的情形, 但是没有人知道墙是怎么开裂的。这使之前所有的推测成为不可能。既不是某种魔力又不是猎人, 那到底是什么使墙破损就成了一个谜。可见邻里之间平常交流甚少, 只是到了每年春天补墙的时候才会碰上一面。“And on a day we meet to walk the line.And set the wall between us once again.And keep the wall between us as we go.”这三句更是语意双关, 虽然是要修补作为界限的墙, 给邻里创造见面的机会, 但是这样就在彼此之间设立了一道屏障, 更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中“and”的几次出现让读者体会到叙述者对每年重复的补墙怀有一种厌倦的感觉, 甚至这一年一次的见面机会他都不想参与。叙述者和邻居对补墙持不同的态度, 但是他们彼此的直接交谈很少。在诗中, 叙述者始终没有开诚布公地和邻居谈论自己不希望补墙的想法, 总是用很隐晦的方式向邻居暗示自己的想法。“那边种松木这边种苹果树, 我的苹果树永远不会越过这一屏障, 跑到他松树下去把松果尝”, 但是邻居却未能领会其中隐含的意思, 仍然坚持补墙。可见邻里双方交流受阻。叙述者很想让邻居思考补墙的必要性, 到底“我要把什么来防”。但是他不敢确定能否让邻居理解自己的用意, 只是陷入自己的思绪之中。“In each hand, like an old-stone savage armed.”“he moves in darkness as it seems to me, Not of woods only and the shade of trees.”之中叙述者将自己的邻居形容成石器时代武装的野蛮人就是邻里关系不畅的表现, 他把自己放在高于邻居的位置, 认为自己才是讲道理的文明人。邻居慢慢地走入黑暗当中, 这里的“黑暗”有着深层含义即依循守旧、顽固不化等保守的性格阴暗面。最后,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墙被“某种自然的力量”推倒了。“自然”可以是花草虫鱼这种物化的世界, 也可以指人的天性, 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 人有着和他人沟通的需要, 而墙却是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障碍, 所以渴望沟通的天性使人们不希望有墙的存在, 叙述者就是一个渴望沟通的人。但是“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这样一句从祖上传下来的谚语却根植在邻居的脑海中, 视其为言行举止应该遵守的教条。从这两句形成的反差可以看出邻里双方不可协调的矛盾。墙既是邻里之间有形的隔阂, 又是人们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所产生的无形的隔阂。
除此之外, 这首诗还反映出现代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叙述者被塑造成一个渴望交流、语言诙谐幽默、善于思考的人, 他不喜欢挡在邻里之间的这堵墙, 他分析了是否有必要补墙, 他试图给邻居讲道理, 结果却是徒劳。读完全诗可以看出叙述者的心理和行为是矛盾的, 他不希望补墙的态度是不坚决的。明明不喜欢墙, 可是每到万物复苏的春天, 却是“我”来通知街坊邻居来补墙 (I let my neighbor know beyond the hill) 。不想补墙, 却和邻居一起劳动, 哪怕是磨破了手指。“我”希望能够冲破壁垒, 但是又犹豫不决。如“I wonder”, “if I could...”, “I could say”等可以看出叙述者缺乏信心。“我”心中的意愿, 却只能用“somgthing”, “Elves”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间接地表达。很想有个好邻居, 却对邻居冷嘲热讽, 笑他恪守古训, 顽固不化。如此种种可以看出“我”的言行是多么不一致。叙述者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显而易见。
最后, 诗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与人生信念。诗中的“我”代表了现代人渴望沟通、渴望交流的理想和愿望, “我”从自然的力量破坏了墙的现象顿悟生活,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畅通无阻地交流, 心中要不设防。诗中复杂的句式和故弄玄虚的内容表现了叙事者迂回间接的叙事方式, 彰显了他想象力丰富、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滚落的石头从墙上滑落, “我”用魔术把他们放稳, 这不仅表现了叙述者的诙谐语言, 还反映出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个性, 缺乏实干的精神。“to whom I was like to give offence”巧妙地运用了“offence”和“a fence”的相似点来传递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谁也不冒犯谁, 谁也不防范谁。而邻居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 “好篱笆会促成好邻居”, 这句话直截了当地反映了没有商量余地的坚决态度。邻居用富有智慧的谚语来作答, 比起叙述者复杂冗长、迂回间接的语言表达, 一方面显示了邻居严肃认真的态度, 另一方面显示了他恪守传统、不知变通的思维范式。
三
现代派诗人以其摒弃诗歌传统和在诗歌形式上的新奇而名噪一时, 但是弗罗斯特却无意于诗歌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而是坚持以传统诗歌韵律、清新自然的日常生活语言来作诗。《补墙》这首诗通俗易懂, 却有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自身的矛盾和困惑、人的不同的思维模式的深切关怀。弗罗斯特将自己的语言风格运用于诗歌, 透过诗歌题材的表征, 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本质。这首诗发人深省, 让我们意识到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墙, 比如邻里之间互不相识、都市人的抑郁等。我们需要沟通, 相互理解, 以便造就和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罗斌.季节忧郁的构建——从意象的建构功能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季节意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2) .
[2]李红霞.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补墙》中的二元对立,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8) .
[3]刘瑞英.弗罗斯特“意义之音”的理论探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 .
[4]王冰.英文诗歌赏析,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7) .
[5]赵彤, 罗伯特.弗罗斯特:传统诗歌的守望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12) .
篇4:在赏析生活中赏析诗歌
面对如此情况,要想学好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诗歌,还想像古人那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学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突破口。根据平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经验,大体可以寻找出以下几条学好古典诗词、诗歌的“捷径”。
一、化整为零,融入生活
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山水田园、家国荣辱、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等,这些都是先人情感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精髓,长久以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又因这些是一些高度凝练的东西,现代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可感,而曾经的古诗教学就是放在“读——翻译——背”这样一个框架里,是为应付考试而走过场教学,因此学好很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界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应改变以往的教法,以“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就把诗歌进行有意识性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把对古诗的学习与理解的时间在生活中拉长延伸。
诚然古诗并不像现代文一样明白晓畅,并且由于时空的跨度大,不但语言环境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又有明显的古今差异。再加上许多古诗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纯的教学上的学习使得古诗教学大多只停留在浅表层面的感知上,使古诗教学列加简单枯燥。只有把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理解、体味,才能使古诗文在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才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古诗教学必须重视生活理解的作用。化整为零,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把诗歌的意象或形象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以生活来体验或体味古典诗歌、诗词中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必将成为理解古诗歌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多去接触,多去体味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去接触,去体味诗歌,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对古典诗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古典诗词是最丰富、最生动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凝聚于其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自然就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操也就得到了陶冶,文化素养才能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单纯地依靠教师教,是不可能做到对古典诗词的全面的理解的。所以,只有学生自己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时时、处处去理解它,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自己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古诗四声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平仄错落,联绵词回环响亮,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等,读起来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力求“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语言的训练只能来自学生的自我阅读训练,而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更不是去做习题训练,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愿意读、多读。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三、注重个体,注重感悟
诗歌鉴赏,不能单一地去强调明确统一的理解与答案,更不能进行模式化的理解与练习。诗歌是个人情感的外化,多的是个体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对诗歌的个体性了解与感悟。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对诗歌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各自不同的探索。
篇5:诗歌赏析教案
解题格式:
人物形象:身份+性格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 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答题步骤:
(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
(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常见思路: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4、人物描写的方法:
肖像描写
行动描写
表现人物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
性格,使形
心理描写
象血肉丰满
细节描写
自然环境
环境
烘
侧面描写
社会环境
托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注释】 ①龌龊: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②放荡: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试析这首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迁移训练】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3、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之景物形象赏析
【题目类型】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例析】
西
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
【迁移训练】
1.(2011·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野水孤舟 梁 栋①
前村雨过溪流乱,行路迷漫都间断。孤洲尽日少人来,小舟系在垂杨岸。主人空有济川心,坐见门前水日深。袖手归来茅屋下,任他鸥鸟自浮沉。
【注】 ①梁栋,南宋诗人。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之前。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2011·宁夏银川一中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③满芳洲。
【注】 ①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②累:无罪被迫而死。③杜若:一种芳草。
上阕写了怎样的景色?请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3.(2011·银川市实验中学模拟)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篇6:诗歌朗诵会、诗歌赏析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5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6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7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8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9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诗中秋1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2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3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4 .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5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6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7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10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诗中冬1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2 .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3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4 .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5 .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6 .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7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8 .儿
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9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10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简析]
篇7:诗歌赏析:《我和诗歌有个约会》
便停住了脚步
它正向我招手
恰似一个姑娘的微笑
唯美的辞藻是你的灵魂
没有格律的`结构
却富有诗意的名字
不是的,我和它一直在相遇
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是一幅景逸的画
时而却是一首情歌
我喜欢它很久了
需要它的时候
它会安慰我一切
我走在茫茫人海
它是我反应生活的写照
社会发展的章节
时而它出现在我的意象里
因而我有灵感勾勒它的美
它是我情书的传递者
是我爱情故事的唯美意境
我很自私
我占有了它
只需一笔一纸一心
音乐小醉
我欲弯腰拾遗
你却在我指尖
淌了翡翠一地
我欲转身逢迎
你却在我身影
将我缭绕拥抱
我欲横笛长鸣
回应在时空流连
如何穿透桎梏
奔腾的热浪不是泪
紧紧跟着你
走向圣地
我灿然若花
你的出现
篇8:诗歌赏析例谈
一、抓住形象, 探寻意蕴
诗歌的形象是诗的最大特点, 诗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 讲究形象思维, 即通过具体形象抒发内心感受, “言在此而意在彼”, 因此, 欣赏诗歌就要从诗歌的具体形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找出它暗示和启迪读者的意蕴。一般来说, 诗歌的形象性通过意象与意境表现出来,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传递思想情感的具体物象, 意境则是多个景物构成的画面所营造的氛围或情调。欣赏诗歌时, 如果能找准意象或意境, 再从全诗的整体出发, 体味诗歌的情感流向、思想情绪、志向追求, 那么理解诗歌的内涵也就相对容易了。
诗中把抽象的乡愁化作具体可感的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了亲人难聚, 愁绪绵绵的思恋之情。内在情感随时间推移而渐次加深, 把个人的遭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诗意得到升华, 情感也更显深沉。
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方法, 借景抒情是寓情于景, 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 抒发的是情感, 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 所以他有喜、怒、哀、乐、愁, 但绝不是思想。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达心迹, 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 而不是某种物品, 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世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征来表明自己的志, 所以此“物”非“景”, 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赏析诗歌要从具体的景入手, 调动视、听、触、味等器官感受景物营造的氛围, 体味其中的情绪, 揣摩由此引发的感情。托物言志的关键是找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精神上的共通之处, 这些相似之点, 正是探究诗人内心世界的重要依据, 也是赏析所言之“志”具体指向的钥匙。
这是一个大写景的场面, 一个“望”字将千里北国, 长城内外的风物尽收眼底, 冰封、雪飘、银装, 蜡象, 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壮阔雄奇, 玉砌银装的世界,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和为之奉献的豪情, 从中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作为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三、揣摩词句, 品味语言
欣赏诗歌重在揣摩词句的妙用, 诗歌的语言凝练、准确、深邃,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常常是一词或引领全诗、或激活意境、或点明主旨、或牵引线索, 这种“提纲挈领”的作用, 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图, 感受作者的情感, 品味炼字炼句的精妙。
全诗紧扣一个“幽”字来写, 第一句写住所位置的幽静, 第二句写居所的幽寂, 第三句写住所附近的幽美, 第四句写诗人的幽情。其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一句中“敲”与“推”的选择更是文学史上传为炼字的佳话。一个“敲”字, 动、静、声、色皆备, 可谓意境全出, 以响声反衬寂静, 更显其清冷幽寂, 隐隐约约地传达出诗人甘于淡泊寂寞, 远离尘嚣的人生态度。读诗对诗中的字、词、句的反复推敲是十分必要的。第一要把这些字、词、句放到整首诗的语言背景中去综合考虑;第二要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这些重点字、词重现诗中的意境;第三学会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去领悟诗人使用这些字、词的企图和表达目的、感情;第四要懂得所有的字、词在一定语境中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 他们在使用范围、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字、词、句的实指性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猜度。
四、解析辞格、体悟诗情
诗歌的形象性以及语言的特殊要求, 决定诗歌中大量使用修辞手法, 它既能使诗句形象生动优美, 避免抽象繁复的表述, 又能起到强化诗情, 突出诗旨的作用。
把乡愁比作“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没有年轮的树”, 三个比喻, 三个画面, 意境深远, 把诗人挥之不去的感受, 通过凄清的氛围, 无法言说的惆怅, 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小诗意象单纯, 主体是两个海员富于形象的对话, 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意象组成:起锚与抛锚。深刻地揭示了海员的情怀:盼望战斗与胜利。让人感受到海员乐观、豪迈、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思想感情。
比喻、象征、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常用, 其它如:反复、借代、排比、夸张、双关、反语、对偶、层递等也不鲜见, 学会在诗歌中辨明和区分不同的修辞手法, 这对了解诗意, 体会诗情, 理解诗的主题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五、感受声韵、吟咏得体
诗歌不仅是拿来阅读, 也是拿来吟唱的, 古人有“诗合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之说。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在艺术形式上显著特点, 也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它的声韵、节奏和音调上。诗的押韵指韵尾的主要元音相同, 韵头可以不计。其作用是通过韵脚的串联, 关上粘下, 有助于把跳跃式的各诗行构成一个整体, 加强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 因情赋声, 以声传情, 加强抒情的强烈性, 使诗歌具有和谐统一、流畅回环的韵律美。诗的节奏从力度方面指声音的强弱, 即重读与轻读的安排, 从时间方面指声音的长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轻读与重读, 大致安排音组 (字词组成的音节) , 就构成了诗的节奏感。节奏的强烈均匀与诗句的整齐与否密切相联, 行与行, 节与节的大致对称;音组的多少, 诗句的长短大致相等, 使诗歌读起来铿锵和鸣、激扬蹈厉。音调, 这里主要指字调的四声, 即“平声柔而长、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 现代汉语读阴平、阳平的字属“平”, 读上声、去声的字属“仄”。平仄协调, 相重相向, 有助于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美。
对于初中生反复吟诵、博闻强记一些诗词歌赋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意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它可以强化对诗不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丰厚人文知识, 增强语感, 提高审美能力, 享受语言魅力, 借鉴语言表达, 这对提高对诗的欣赏水平有明显效果。
篇9:诗歌赏析教案
关键词:诗歌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54-1
世界上最精粹的文学样式是诗歌,而中国原本是诗歌的国度。追溯中国诗歌的历史,早在殷商时代她就已出落得十分美丽,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乘着明月清风一路走来。沧海桑田,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已颇有些落寞,颇有些迷惘,颇有些无耐。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诗意盎然的年龄,他们照例应当喜欢读诗,应当尝试写诗,用青春的笔表露心中跳动着的情感,和亲密的朋友交换从心灵深处流泻出来的吟唱。
一、案例描述
1.通过例题找方法。展示教师结合自身心路历程所写富有真情实感的诗歌《一杯薄薄的思念》,学生聆听教师富有情感的朗读,自然而然概括出诗歌的其它特征: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强烈情感。从中了解了诗歌的作用:大多数诗歌是为表达感情。在学生自主把握诗歌特征作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着给诗歌下定义,进而明确诗歌比较权威的定义。在此过程中,我试图带着学生从感性的诗歌走向理性的诗歌,从感性的诗歌自主建构诗歌的概念特点,重视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在明确诗歌的定义,即抓住了诗歌的特征,明确诗歌的作用后,下面就进入本节课的重点,探究诗歌是如何来表达情感的,以余光中名诗《乡愁四韵》为例,探究创作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运用多种朗读手段,在朗读过程创设问题,学生先体会思乡之情,再从意象、修辞、感官、表现手法等方面指导学生赏析,最终明确赏析现代诗歌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断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归纳能力的训练。
2.通过习题悟方法。以林徽因经典诗歌《笑》为例,学生在反复朗读、独自思考、合作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方法,学生积极举手,踊跃发言,清晰流畅地分析丰富优美意象所蕴涵意义,“露珠”的透明、纯洁清新;“水的映影,风的轻歌”让我们感受到笑的轻盈,如水影,如风声,这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花影”的美丽、温柔、甜蜜;“云的留痕,浪的柔波”使我们感受到这笑象白云飘过一样的淡雅,象柔波起伏在你心头。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优雅、纯洁、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学生对本诗中比喻、拟人修辞,视觉、听觉等感官,想象与联想等表现手法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个个意犹未尽。此时的我才真正领悟到“教会了学生方法,学生想学不好都难”的确切含义。
此时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目前的中学语文需要诗歌教学,因为我们的学生需要诗,他们本身就是诗。他们渴望用诗的甘泉来浇灌荒芜的心田,渴望用诗的色彩来丰富苍白的情感,渴望用诗的旋律来鼓荡单调的思绪,而我们呆板僵化的语文教学却使他们远离了诗。这一堂课,我从学生们睁大的双眼、兴奋的表情、忘我的投入中感到了他们正从文字的表层不断走进文字的内里,去咀嚼,去体会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感到了学生们潜在的诗情在涌动;感到了他们思绪翻飞的力度;更感到了他们生命的活力在迸跳:整个课堂里都充满了诗。学生们感情神态上的种种变化真的令人怦然心动,我想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苦苦寻觅,用尽心思要达到的课堂教学境界,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期盼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反思
1.教给学生方法。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会学生学。”学生学什么?我认为除了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学方法。自古以来,学者们就注重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如孔子提出“学而时习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学习方法;朱熹提出“熟读精思”等学习方法。在《亲近诗歌》这一课中,通过对诗歌文章的比较,明确诗歌的概念和作用,进而探究创作的方法,让学生在感悟场中掌握方法,并用所学方法创作诗歌。学生学会创作诗歌的方法后,就能激发他们的读诗兴趣,提高他们的读诗能力,增强他们的写诗素养。一旦学生掌握了读诗写诗方法,笔下就会展开美妙的画卷,在胸中构筑起一片靓丽风景。
2.亲近经典名作。语文是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是语言和文学的有机统一,语文归根到底应回归语言的确审美教学,要想有好的效果,必然要引领学生亲近经典名作。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名家名诗,分别是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顾城的《远与近》、林徽音的《笑》,这些诗歌,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在构思、意境、语言、手法方面堪称中国现当代新诗之典范。学生读这样的作品,即使一知半解,也会津津有味,陶醉其中。这样的经典诗歌,才会给学生带来冲击、带来震撼、带来快乐。在教学中选取更多的经典,显示了一种宽宏的文化视野和博大的文化胸襟。如果我们放弃了经典阅读,就等于放弃了阅读中最美丽的部分。
3.贯注人生真情。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我一直认为,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情感能陶冶人的情操,充实人的精神,拓宽人的思想,增强人的爱心。学生美好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可以成为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他们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发愤图强,创造美好的未来。为此,语文课上我经常要求自己和学生读文章要联系生活体验,读出自己,课堂上,我试图用自我心路“垫底”,“征服”学生的心,用源自自我灵魂的刻骨铭心的真诚,唤醒学生的真爱、学生的真情。我想用自我人生来教书,用自我人生来上课,用自我人生来“挑拣”语文课的内容。
相关文章:
题慈溪张丞壁,题慈溪张丞壁方干,题慈溪张丞壁的意思,题慈溪张丞壁赏析01-12
诗歌赏析01-12
狱中题壁原文及赏析01-12
现代诗歌赏析训练题01-12
科技价值01-12
部编七上诗歌赏析题01-12
白居易《南浦别》诗歌鉴赏题及赏析01-12
《春怨》诗歌赏析01-12
题长乐驿壁,题长乐驿壁无名氏,题长乐驿壁的意思,题长乐驿壁赏析01-12
《春晓》诗歌赏析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