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运营
1 引言
由于历史原因, 中国的资本市场是在实行对外放开, 对内革新之后才渐渐建立起来的。随着国外先进的资本运营观念的传进, 中国几乎全部的大型企业开始把上市当作自己的运营方向。在持续的摸索与努力下, 国内公司业已了解到了资本市场方面的操作方式, 亦不再以上市为盲动的目标, 虽然这样, 因为当下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等原因, 国内的上市企业大多有股权融入资本的代价太大的现象, 此种现象加大了公司的运营危险。
2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构成
国内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融入资本的成本, 分成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 这里的资本成本, 亦即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 换种说法就是, 其为股权融资所应支付的本钱, 为显性成本。[2]一般包含筹集资金的花费及占用资金的花费, 前者通常指在融入资金时, 企业所应付出的所有花费, 如律师费、公证费、广告费、担保费等等。占用资金所发生的费用就是资金占用费, 主要包括公司向股东支付的股息和红利。
而隐性成本则是指代理成本, 如寻租成本、有效市场下讯息不对等成本及机会成本等。此类代价大多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尚在成长之时, 市场不健全, 相应的制约力度同市场搭配的资源不般配, 没有办法起到真切的功用, 导致上市企业在融入资金时, 没有办法传递真切的讯息, 从而出现了一些无法显见的代价。
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构成中的关键困扰
在上市公司中, 影响股权融资资金占用费的是股利支付率, 也就是说, 股利支付率直低, 股权融资成本就越低。实际上, 目前中国有相当多的上市公司多年不分股利, 或者是象征性地分红, 因此股利支出部分, 对上市公司的成本影响不大。这就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中, 显性成本较低, 这也是导致各类公司不顾实际情况, 争相上市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上市公司显性成本低, 但隐性成本却一直高居不下。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一般体现在如下方面。
3.1 融资中介成本高
企业上市离不开发股票, 然而发股票的环节太多了:申请、谋划、改制、预估、审计、公证、准备文件、股票承销等等。此类环节并非凭借上市企业自身的安排即可实现, 而要通过中介代理机构, 由其帮助上市企业开展的, 直至最后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相关报告。目前中国的中介代理行业很不规范, 大部分中介代理机构漫开要价, 进而增加了股票发行的代理成本。
3.2 寻租成本
寻租又叫竞租, 是指在没有从事生产的情况下, 为垄断社会资源或维持垄断地位, 从而得到垄断利润 (亦即经济租) 所从事的一种非生产性寻利活动。寻租成本是行政干预导致租金成本产生的结果。[3]因为国内的企业在上市时广泛得到地方政府或相关机构的权力管控, 政府采取强力方式干扰市场, 造成公司面临的市场角逐氛围不公平, 其结果就是公司正规获取利益的通道不畅。出于收益最佳化考量, 企业利用所有的合乎法律或不合乎法律的措施来确保其垄断位置, 此即导致资源价值的丧失。寻租问题在国内上市企业里多次禁止却不见效, 当然, 此类公司常常要为此支付特别高昂的代价。
4 降低股权融资成本, 控制企业经营风险
4.1 完善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因为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 力量较弱, 对那些违反规定操作的公司管制不力, 导致它们钻空子, 为了角逐利润而采取违反规定的操办措施, 进而造成此类管制缺乏秩序。[4]所以, 强化上市公司配股、增发新股等举措的市场监管, 规范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改进相关的监督管理机制业已迫在眉睫。
市场监督管理机构要构建不同标准的考评系统, 全面考评增发新股的上市企业, 防范其出于实现配股目的来操弄利润的行为。同时, 目前对配股的审批是单一时点控制, 这一点应改为全过程监管, 对公司配股之后的行为, 进行更加严格的跟踪审查。利用此两点限制配股企业对资金的运用, 从而提升资金运用成效。
4.2 打造有效率的资本市场
任一时间, 完善的资本市场均应是上市企业顺利运转及赢利的根基。可是, 中国当下的状况是, 不管上市企业自身, 抑或资本市场氛围, 均有不少的不足之处。由于国内有关法律规范不完备, 造成市场监督管制方面制度缺失, 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整齐划一的监督管制, 既耗费了大量的人、物资源, 又缺乏明确的目标;其二是监督管制的力量不强, 在面临利害冲突时, 常常发挥不了监督管理的功用。
5 结语
经过上述剖析, 能够概括出当下因为国内资本市场不健全, 导致上市企业更偏重于通过股权来融入资金, 从而导致其过量。即使此类融入资金的方式有助于转变公司的运营方式, 却在预防风险上, 无法体现其长处, 严重的会产生不少问题, 进而限制了资本市场的成长与成熟。同一时间, 还会让投入资金的人担负了许多本来没有的风险, 导致他们的利益在任一时间都会受损。根据当下国内上市企业的此类融入资金的办法来考察, 要加大力度开展债券类的融入资金方式, 让其同股权融资、内部融资等多种融通资金办法相互使用, 提升资本市场成熟度, 从不同角度完善策略办法, 才可让上市企业加强风险预防意识, 树立保证机制。
摘要: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发展较快, 但起步时间晚于欧美国家, 发展时间更是较为短暂, 因此有许多不成熟之处。由于多种原因, 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 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往往存在着股权融资比例过大的问题。股权融资比例过大, 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 无形中提高了企业的运营风险, 进而使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护, 损害投资者的利益。[1]本文针对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股权融资结构问题, 就股权融资成本和风险控制这两点进行探讨, 对合理控制股权融资成本, 降低风险, 提高投次收益提出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 徐伟, 顾有宝.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及风险控制[J].会计之友, 2010 (10) .
[2] 于淼.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融资结构及其风险控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12.
[3] 缪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控制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5.
[4] 崔文华.我国航运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 2011.
[5] 陈婧.上市公司融资风险问题研究——基于资本结构理论[D].中国人民大学, 2007.
相关文章:
中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预防与控制研究02-03
企业风险控制研究02-03
资金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02-03
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02-03
应收账款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02-03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风险控制问题研究02-03
工程风险控制研究论文02-03
商业银行员工行为与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研究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