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 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的常用方法, 切口感染是阑尾炎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有关文献报道,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可达10.15%, 而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为20%左右[1]。如何有效降低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 是腹部外科探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 要有效降低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率, 必须要外科病房、手术室、手术医生、患者密切协作, 共同努力。现将各种因素总结如下。
1 病房因素
1.1 术前备皮损伤毛囊或划伤皮肤
有统计显示, 备皮方法及备皮是否保持皮肤的完整性与术后切口感染有一定关系。备皮时损伤毛囊或划伤皮肤, 为细菌移植创造了条件, 术后切口感染率增加。因此, 备皮操作应细致, 避免划伤皮肤, 应尽可能选择不去毛或用脱毛剂, 避免损伤毛囊。
1.2 术前抗生素的使用
急性阑尾炎是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为主, 选用抗生素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和厌氧菌[2], 使用时应遵循早期、足量、联合的原则, 至少手术前1h使用, 使手术时术区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2 患者因素
患者因素包括病程和患者体质因素。病程>24h的患者, 术后切口感染率明显增加。如果患者阑尾已化脓或穿孔, 术后切口感染率更高。患者体质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及平时用药情况,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 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中, 医务人员应做相应的处理。
3 手术因素
3.1 重视阑尾炎手术
阑尾切除术是成熟的外科手术, 过分强调小切口和认为其是低级小手术是不可取的。手术消毒要彻底, 防止外源性细菌污染。切口的大小应以良好显露、损伤小为原则。术中操作要轻柔, 避免过度牵拉腹壁, 术中切断阑尾时, 要严格履行“三支香”消毒程序。
3.2 缩短病程和手术时间
阑尾炎患者, 阑尾的病理变化随时间的增加而加重, 因此, 对急性阑尾炎患者, 要及时诊断, 一旦诊断明确, 应尽早手术治疗。阑尾切除时间多在1h内, 手术时间过长, 可使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切口而污染切口, 术中长时间牵拉, 可加重切口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降低组织的抗菌能力, 增加切口感染机会[3]。
3.3 做好切口保护
手术操作者要牢记, 术中的阑尾是有菌的, 是可能污染切口的。故在开腹后应及时做好切口保护。对腹腔有脓液者, 应先做腹腔膜小切口吸引脓液, 然后使“切口腹膜化”。若腹腔内仍有脓液, 要继续吸尽。处理阑尾过程中, 必须用纱布把阑尾和创缘隔开, 手术中尽量用器械而不用手操作, 切除阑尾所用器械, 不能用于切口缝合, 如果手套有污染或可疑污染, 应更换手套。缝合腹膜后, 用甲硝唑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各层。
3.4 术中引流
术中引流是化脓性、穿孔性阑尾炎手术的常规操作, 引流条 (管) 不能由切口引出, 而应另外戳孔引出。
4 手术室因素
手术室因素包括:空气消毒质量, 手污染控制, 手术器械的消毒, 灭菌情况, 只有严格要求, 提高手术室环境质量, 减少术中切口污染机会, 才能减少术后切口感染。
综上所述,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 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表现, 在所有的因素中, 手术因素是最关键的, 最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手术者努力提高手术技术, 病房、手术室、及患者通力协作,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摘要: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病房、手术室, 病人及手术医生, 现对有效降低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率各种因素总结如下。
关键词:阑尾炎,切口,感染
参考文献
[1] 吴言涛.阑尾切除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的原因探讨及防治[J].实用外科学杂志, 1992, 12:178.
[2] 唐伟松, 李毅, 杨志其, 等.预防性抗生素在普通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华普通外科学杂志, 2001, 16 (17) :445.
[3] 唐余金, 何辉.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因素与防治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 2009, 8:33~34.
相关文章:
改良小切口手术02-06
小切口阑尾切除术80例体会02-06
微创小切口02-06
颈部小切口02-06
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02-06
小切口阑尾手术02-06
低位小切口切除术02-06
生产技术部部门职能02-06
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02-06
智能手机调查问卷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