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生态哲学)

关键词: 节约能源 方式 生态 建设

生态文明(生态哲学)(精选6篇)

篇1:生态文明(生态哲学)

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摘要】现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紧迫而必须的任务,它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政府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科学发展观,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生态文明城市是必须全民参与才能达成的目标。

【关键字】生态文明

紧迫而必须

重要意义

观念

措施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些年来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资源、能源的高消耗,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制约着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少地方党政领导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奉行“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思路,动摇了人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信心。生态环境被破坏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却是GDP无法弥补的,例如:北京有70%-80%的癌症和环境污染有关。肺癌成了头号杀手。经济发展的代价就是高额的医疗费用和日益憔悴的身体。因此建设具有生态文明的城市紧迫而必须。

【1】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群众是最大受益者【2】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使人类社会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最终使

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完善。人民和谐幸福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一个多方面的指标,是由经济、文化、生态等因素决定的。

首先,经济发展是实现人民和谐幸福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在稳步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建设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将人民群众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结合,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结合,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相统一。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逐步提升。

其次,精神文明是实现人民和谐幸福的价值取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精神文化领域不断创新。一要提高全体人民的主体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幸福取向;二要充分依靠道德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这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生态伦理,规范人民和谐幸福的内在特质,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然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三,生态文明是实现人民和谐幸福的发展模式。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要通过建立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和生态补偿机制以解决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从而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空间。

由此可见,物质文明是经济前提,精神文明是价值取向,生态文明是发展模式。只有建设好了生态文明城市,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才能得以提升。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只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可以说建设具有生态文明的城市既紧迫又必须。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的关键。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可持续的环境就没有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将为城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并有力地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

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城市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缺少的要素。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身心健康,极易引发环境纠纷和群体性事件,激化公民和政府的对立与冲突,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只有加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使城市居民在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和谐相处,并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支持。

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就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过程,也是提高全体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过程。它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

强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城市的竞争力。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的发达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在激烈的外部竞争中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尺度。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有助于改善经商投资和旅游居住的环境,有助于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区域合作,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建设城市生态文明政府要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1、生态成本观

决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这样后代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改善环境,真是得不偿失。因此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绝不向后代子孙“征税”。

2、环境大局观

一切以大局决定取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决不搞只求城市经济增长,局部污染全局、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大局。

3、绿色政绩观

不再一味的追求GDP的提高而忽视了青山绿水,坚持吧生态城市建设作为统筹城市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载体,作为衡量政绩大小的一把尺子。

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切实可行的措施:

1、发展生态经济。要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繁荣发展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度假业和商贸物流业,必须以重点项目为载体,像重视工业项目那样重视服务业项目建设。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业。

2、优化生态环境。要牢固树立“生态是借贷而不是继承”的理念,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下大力抓好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加大执法监管力度,高度重视水污染的治理,加强城市治污、农村环境改善等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机制。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而破坏环境,也不能因保护环境而忽视发展,要切实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蓝天。

3、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市,就要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主流意识,将生态文化融入到人们的思想行为、生活方式、社会风气、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要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倡导生态生活方式,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突出城市建设的文化个性。

4、建设生态社会。必须把生态文明市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高度关注民生,切实改善民生。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要健全民主

制,维护公平正义。要确保社会安全稳定,抓好平安聊城建设和安全生产。同时,也要努力提升社会诚信、市场诚信以及政府的公信力,促进社会良性有序发展。

5、建设规划合一。首先,应采用反规划设计思路,结合良好的原生条件,寻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状态。其次是强调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与生态性,根据植物群落和生态要求进行城市绿化配置,将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木本与草本,乔木与灌木进行合理搭配。三是追求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结合,建成“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园林景观。

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受益,因此需要人人参与。实行生态文明需要政府的有效参与和企业的协商决策与合作管理。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绝不仅仅是被动响应号召,而是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只有全民参与生态文明才有可能!

参考文献:

【1】 2007年10月18日 中国环境报《什么是生态文明》

【2】 2009年7月10日

聊城日报《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最大受益者》

篇2:生态文明(生态哲学)

经过漫长的考研生涯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考研政治课的学习,其中有一章重点介绍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时,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进一步的深刻了解。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放在是人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而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体现和应用。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纵向来看,生态文明将成为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从社会现实存在的横向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另一种文明形式。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取得的一切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施,是人类对长期以来发展模式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文明理念的一次创新。

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个地球人的责任,必须从全球大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局部的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做法,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个体的人或集团在利益动机的驱动下,为人类社会可能创造一时的物质文明,但也可能损害区域环境,使得公共资源和环境受到威胁。现实中无约束地滥用公共资源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然而比较庆幸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将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做法日益不可取。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所以,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只有这样,才能早日真正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篇3:哲学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自然观的体现, 它的提出有其哲学基础

首先, 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相反地, 我们连同我们的体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2]这就体现出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考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 那么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 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条件下形成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地球成了小小的村庄, 人们也相距不再遥远。人们在享受自然界赐予我们的财富的同时也在无情地糟蹋自然。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 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人口膨胀, 比如工业化生产以及城市生活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屎、垃圾, 突发的环境公害事件以及现代战争所造成的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 对能源等资源的盲目开采和低效率利用, 既破坏着自然生态也导致了资源危机, 人口的“爆炸式膨胀”超越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失灵等等。显然, 人类已经走上了一条与自然相抵触的道路, 生态的危机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自然界的冲突中人类并不一味是胜者, 人类会遭受自然的无情报复, 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的大海啸导致了30万人死亡, 数百万人无家可归。人口的过度膨胀为解决吃饭和居住问题而围海造田、临海建房是导致印尼海啸悲剧的重要原因。太湖蓝藻事件出现其原因归结于太湖流域的生活废水的排放, 这些现象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善待自然, 否则会受到自然界无情的惩罚。”有鉴于此, 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的发展方式、倡导生态文明。另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了他对“生态极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 在揭露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实质的同时, 也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可持续性。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社会条件决定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影响, 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3]“英格兰没有真正的森林”, “清扫和驱逐人民, 像在美洲和澳洲的荒野上砍除树木和灌木丛一样, 被当作固定的原则, 当作农业的必要, 由地主们来实行;这一过程静静的, 有条不紊地在进行着, 在苏格兰的‘鹿林’中没有一棵树木。人们把羊群从秃山赶走, 把鹿群赶上秃山, 并称此为‘鹿林’。因此, 连造林也谈不上。”“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 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是起很大作用, 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 简直不起作用。”“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引发了空间变革, 工业和农业的分离, 城市和乡村的对立, 严重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 也就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 从而破坏土地持久性过程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导致地力枯竭。”“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 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 也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 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 同时也是破坏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 例如北美合众国, 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 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 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 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4]在这里,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迅速发展给资本家带来巨大的财富的物质享受, 但也指出生产的发展给自然带来了伤害同时也损害了自然利用者——人类自身。资本主义的文明史是一部血腥的掠夺史, 是对人的掠夺和对自然的掠夺。人类进步同时又是人类的一种倒退。人们利用化肥、农药等千方百计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虽然使用化肥、农药等科技产物能使农产品的产量提高, 却会使农产品的品质有所下降, 而且土地的肥力也因农药、化肥的使用而有所下降。我国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而且资源有限, 因此我们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让土地有喘息的机会。此外,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充分肯定了自然的价值和效用。他指出:“自然力不是超额利润的源泉, 而只是超额利润的一种自然基础, 因而它是特别高的劳动生产力的自然基础。”[5]这里他说明了自然是劳动生产能力的基础, 离开了自然, 人类无法进行劳动和创造也就无法生存。马克思指出:“种种商品体, 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综合除外, 总还剩下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础。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 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6]同时, 关于自然力马克思还指出:“土地最初以食物, 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 土地未经人的协助, 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而存在。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推理直接联系的东西, 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相反, 已经被以前过滤过的劳动对象, 称为原料。同时, 土地是他的原始的食物仓, 也是他的原始的劳动资料库。例如, 他用来投、磨、压、切等等的石块就是土地供给的。土地本身是劳动资料。”“土地本身这类一般的劳动资料, 又给劳动者提供了立足之地, 给他的过程提供场所。”[7]这表明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 为人类衣食住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 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也急剧加大, 全球仍有几亿人口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加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 这也就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 土地开发利用也较早, 而且我国可供耕种的土地面积也较少, 土地的肥力基本已经开发殆尽, 所以, 我国现阶段只能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单位农产品的产量, 以满足人口第一大国的粮食需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对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作了一定的阐述, 阐明了自然资源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 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自然 (如人种等) 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在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源的自然资源, 如土地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劳动资料的自然资源, 如奔腾的瀑布, 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在文明初期, 第一类资源具有决定意义;在较发达阶段, 第二类资源具有决定意义。”[8]“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 并且由于自然条件的生产率, 同样劳动会体现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9]我国有几千年的农业耕作史, 土地肥力几乎被使用殆尽, 相对而言, 美国只有几百年的建国史, 土地较为肥沃, 人口较少, 因此, 他的农业生产率比我国要高。我国大部分国土属于难以开垦或不宜耕种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难以支撑人口的迅速膨胀, 我国又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 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我国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 节约自然资源, 降低能源消耗, 使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

二、“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个动态的过程, 在这个发展进程中充满艰辛、充满矛盾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 有着各种各样的危机, 同时充满机遇和挑战。首先,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地发展过程中, 其二就是说, 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10]“生态文明”建设是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有各种各样的利益之间的博弈, 因此,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各式各样的矛盾以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其次, 矛盾有其特殊性。毛泽东指出:“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 都带有特殊性。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 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形式, 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 都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 尤其重要的, 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 则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任何运动形式, 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 就构成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质”。“每一事物的运动形式所具有的特殊的本质, 为它自己的特殊的矛盾所规定。”[11]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充满矛盾, 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矛盾。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处理好以下几对矛盾:

(一) 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这一矛盾对立体。在愚昧时期, 人类只能靠刀耕火种来从自然界获取能量, 人与自然处于相对和谐时期, 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特别是工业文明时期, 人类对自然界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无止境的渴求使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害, 人与自然的平衡也就被打破, 自然界的惩罚也随之出现, 酸雨、沙尘暴等现象屡见不鲜, 人与自然成了水火不相容的敌人。自然界报复使人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要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 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 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都包含在生态系统中,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统一体。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生态观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同性共体”。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只能建立在尊重规律、积极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这是对“把征服自然当作价值追求”的否定, 是对“把自然作为满足膨胀欲望的功利工具”的否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向“非功利化”“和谐化”转化, 摒弃人类中心主义, 从根本上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空间。“人类中心主义”把人自己视为整个世界的中心, 整个自然界不过是为人类而存在, 为人类提供服务, 为人类的幸福及生活, 自然界应无条件服从人类的调遣, 听从人类的支配, 任由人类索取。这种观念存在直接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 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这一现象必须充分认识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 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 走和谐发展之路。

(二) 科技发展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从手工时代进入到蒸汽时代, 其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使人类的纺纱能力大为增强, 对自然的索求也就加大。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产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 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 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人们普遍从这一发展中受益。然而, 科学技术也是把双刃剑, 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会给自然带来伤害, 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带来大量的废弃、废渣, 汽车这一工业化的产物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同时产生的废气也污染着我们的环境, 因此,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 也应防止其不利因素的产生。

(三) 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

发展经济与环境资源的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我们必须走“绿色GDP”道路, 推行循环经济。我们在谋求发展的同时, 应重视资源、环境、生态的保护, 在考察社会进步时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人为本, 以绿色GDP作为综合国力考察的一部分, 促进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是在深刻认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的基础上, 以提高资源与环境效率为目标, 以资源节约和物质循环利用为手段, 在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上可行的前提下, 实现资源效率最大化, 废弃物的排放和环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地球上自然界产生的万事万物都是漫长的演变结果, 它的存在都有其价值, 任何不经意的损坏都会导致不可逆转的后果。而任何生物要生存都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任何生物作用于自然界都造成自身生存状态, 也造成其它生物和整体生态系统生存的状态, 这是地球维持生命体生生不息的机制。人类要想健康生存就必须呵护这种机制。而且, 自然界都有自己的规律, 自然界对违背其规律的行为都有进行大规模报复的能力。因此, 人类为了避免灭顶之灾, 就必须善待自然、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

(四) 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个体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是人的集合体, 在社会这个集合体中,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不竟相同。因此, 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就会产生矛盾, 这种矛盾会制约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 不同的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地域之间的人们, 由于他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对自然界的渴求也有所不同, 不同的需求之间会产生矛盾, 从而妨碍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

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 有许多矛盾存在, 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 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 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2]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 而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矛盾。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直接制约人与社会的发展, 自然条件的好坏成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人与自然、社会的一体性善待我们的自然, 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矛盾的两个方面中, 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 他方面为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 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 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3]人与自然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是生态社会矛盾中的主要方面。由于人与自然之间, 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可以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因此我们应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着力解决民众所关心的问题, 在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生态平衡问题上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同样也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 切实保障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保持生态平衡就是为了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保持生态平衡, 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保持生态平衡更需要我们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努力消除妨碍人们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关系的社会因素。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我国改革不断深入, 人们之间的利益分化日益明显, 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涌现,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公威胁社会稳定, 而且还经常性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体现出来, 对生态平衡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 我们在生态保护上必须兼顾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收入分配上力求公正体现公平, 努力消除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篇4:生态文明的哲学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长远发展核心战略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并从理念、方针、目标、任务等方面,全面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和保障措施,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的全新诠释和科学定位,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执政理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理论层面进行深入阐释,提出务实管用的政策建议。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生态文明论》就是这种努力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论》一书是秦书生教授在生态文明研究领域多年耕耘的成果,该书在充分研究国内外已有的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成果之上,概括提炼出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特征,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基本内容,可谓是囊括了当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同时该书十分注重上述三大生态文明思想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关系的论证,抽丝剥茧、环环相扣地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演进逻辑清晰明了地呈现给了读者。该书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哲学以及技术哲学三个维度上对生态文明进行了哲学解析,开启了唯物史观、复杂性思维以及技术理性的生态学视域,从哲学的高度反思了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以及生态文明这一人类新的文明形态的历史进步性。最难能可贵的是,该书在对古今中外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批判性的解读之后,还结合我国的实际,给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对策,回答了困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题。

总得来说,《生态文明论》在学界至少完成了三项值得称赞的创新:第一,打破了学界已有的叙事框架,从中、西、马三个历史与空间的向度上完成了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宏大叙事。第二,从哲学的高度重新解读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从多个角度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立体的生态文明新图景。第三,该书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意识,从我国的实际入手,回答了生态文明新时代向理论工作者提出的尖锐问题。该书在材料运用上,既论据充实,又要言不烦,可谓详略得当;在论证的严谨性上,完全按照历史及理论的本来面貌进行阐述,既能阐述的系统详实,又不过分引申,可谓行当可行之处,止于不得不止;在语言风格上,既简洁平实,又不乏生动之语,舒缓适度,娓娓道来。因此,该书无论是对于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还是刚刚入门的相关专业的大学生都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生态文明论》的作者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行者,当他行走于生态文明新时代时,我们从他按捺不住的激情中看到了新时代在他心中已经诞生,他将自己行走的路线浓墨重彩的描绘给了读者。笔者诚挚而客观地将该书介绍给读者,希望在作者心中诞生的新时代也能在读者眼中诞生。

[作者单位:冉鸿燕,辽宁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朱凯)

1秦书生:《生态文明论》,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页。

篇5: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解析

;当前,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成效,需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客观的`了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目的,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健康之路.

作 者:赵而雪 赵而敬 作者单位:赵而雪(江西省萍乡市萍乡高专组宣人事部,江西,萍乡,337000)

赵而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100191)

篇6:生态哲学生命观与生态美学

生态哲学生命观与生态美学

生态哲学是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人类面临生存困境的情况下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生态哲学生命观讲求生命融合性与生命对等性,超越了主客二分与“人类中心主义”,显示出生态美学的时代蕴涵.生态审美观注重生命关联与生命共感,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之美,从而引导人类不断走向人与天地万物和谐与共的新世界.

作 者:唐孝祥 刘才刚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641刊 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3(1)分类号:B83-02关键词:生态哲学 生命观 生态美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论文 下一篇:生态危机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