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原初语汇角度看德国设计特点

关键词: 造物 德国 设计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源的,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不可置疑的。德国人创造德国设计,德国设计反映德国人。但同时也要承认的是群体性的民族特征都是复杂的,涉及到许多方面,比如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所以以德国原初语汇为根据进行对德国设计的特征分析。

历史上的德国是一个分崩离析、长期处于任人宰割地位的国家。从10世纪后开始,它曾经连续分裂长达900余年时间,沦为欧洲列强纵横驰骋的狩猎场。后来统一德意志诸邦的普鲁士王国开始只是个家底薄弱的小国,并且地处欧洲中部,被列强戏称为“铁罐堆中的一只陶罐”随时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危险。这是因为这些历史原因,形成德国人骨子里的追求统一,信仰集体力量,寻求庇护,渴望安全感的特征,并且可以为此付出代价。

在家乡,人们属于某个教区、某个行会、某个射击协会或者是市议会成员。在德国还处在诸侯分裂状态的几个世纪当中,家园是唯一让人觉得充分融入其中的地方,不至于觉得像是个局外人。原初词汇“家园”与“协会”给了他们归属感和根源认同性,并因此出现“舒适惬意”的情感,而德国人对“下班”的喜爱更是表现出回归家园的渴望。这里联想起了中国人的“根”,“家”,“故乡”等词汇,不相同的是,中国的“家”除了普通意义上的家庭团圆和美之外,还有“接纳”之意,比如“四海为家”,是一种被认同的希望和能力。而中国的“根”则是表达生命起源与生命回归的问题,往往此处的“落叶”指的是人到暮年或已经逝去,“归根”指的是彻底的身体和精神的回归。中国人对故乡表现的往往是“思”,即思念、想念、惦念的情结,而不是渴望其提供安全和保障。

原初词汇“秩序”、“守时”、“清洁”、“节约”则是出于一种安全感的匮乏所导致的自我保护行为。因为缺少稳定的国家秩序而紧紧抓住“秩序”,因为发展的先天不足而争分夺秒的计算时间,害怕外族的同化和文化侵略而将外来的东西统统清除,担心匮乏会随时降临而不敢浪费和随意投资。(此处只是德国人对待外来事物的一方面,即歇斯底里的抗拒过度异化。)长时间的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保护和捍卫自然而然的成为民族本能。在政治上渴望统一也影响到了哲学的思考,即“总体”,敬畏、国家、树林则表现出德国人希望一个强有力的力量给予他们保护,敬畏表现出对权威的态度,对“国家”这个权威满怀期望,“树林”则可以代表以上所有感情,是精神形象的物化。

在寻求庇护的过程中产生了德国文化特殊的固有本质,即内在性。同样的不难理解德国人甘愿为了统一和集体而放弃个人的自由而服从于整体的行为。而这样的行为往往形成了德国人崇高庄严的美学。这种美学又是德国人敬畏强大力量的表现。

正是这种内在性和崇高庄严的美学在很大的程度上形成了独有的德国艺术与设计风格。

设计史上,德国像是繁琐复杂的绝缘体,所有绮丽繁复的风格在德国都没有流行,意大利的哥特式风格在德国虽然流行,但是在德国强调的是重内部空间,轻外部墙体,以及其崇高庄严的美学。亚琛、沃尔姆斯和瑙姆贝格的大教堂,马利亚拉赫和明斯特艾弗尔的修道院教堂以及科隆的罗马式大教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他们大多数并不以金碧辉煌的外观取胜,而是以内部空间见长。新艺术到德国成了青年风格,自然植物中提取的曲线变成了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倾向和几何形状,成了新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的过渡。

回看德国设计史发展,从魏玛包豪斯的对功能的思考,到纳粹时期处于极端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立场所提倡的德意志民族主义,到最后战后重建面临的复杂任务,由于其内在世界的文化,大多的典型设计都是以视觉上的整体性、相对简洁的外观、强调功能为主要特征。体现出重视产品的内部功能的表达,轻视产品的外观表达的倾向。“形式追随功能”,形式成为功能的表达,用功能回归产品的起源和本质。而德国设计中的“冷漠、不近人情”往往也有其崇高庄严的美学的影响,即使格罗皮乌斯也将人对美的心里需求考虑其中,将穆特休斯和贝伦斯的“功能等于实用”扩展至整体使用的要求,但依旧将其归入功能这一内在意义的层面,并没有外化成为形式中的特征,情感考虑最终的结果并没有拉近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这样将情感功能化与斯堪的纳维亚设计自然而然在形式上体现出的情感还是有所区别的。除此之外,德国的设计师们通常把设计看作是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合理和有序的有效手段。这自然而然的与原初语汇中的秩序相一致,在生活中追求这种秩序也许会带来不变,但是在设计中却展现出系统性、逻辑性和秩序感。

德国优良品质的出口产品在国际上获得了一致好评。很多人将其归为德国人性格中的严谨细致。但这也表现出德国人的“节约”。

由于在历史上遭受了货币带来的困境以及发展的匮乏,因此不难理解德国人倾向于实际物品的使用价值。在这样的消费信仰下,不难理解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发生在美国,而不在德国。除了已经广泛应用的大工业生产,商业竞争刺激市场等原因,其“上帝的宠儿”的信仰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基于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又主张禁欲,这个矛盾产生了“商业气息的实用主义”,这样的“实用主义”的基础往往是物质基础的极大富足。而一战后的德国则着重于对“功能”的思考,将功能于形式合理的统一。不管最后的结果和发展是否有失偏颇,其出发点都是探求一种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艺术。

德国设计的独特风格并非单纯的来源于某种风格、某种运动、某种潮流的盛行,决定性因素往往是民族精神或是特征,人为生存和发展将特定的地理、历史、社会等因素内化,形成民族性格,而艺术和设计正是在这独特性格的外化。从内在世界文化角度来看德国设计似乎更容易理解“理性”标签的唯一性以及理性以外德国特色的内容。

摘要:德国长期以来强调理性原则、人体工学原则、功能原则,造成德国设计的面貌: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冷漠等特征。

关键词:德国原初语汇,设计特点

参考文献

[1] 《德国特征-德国人如何走到今天》(德)格勒弗特.著,常晅.译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经典童谣新范文 下一篇:从认知角度看英汉“手”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