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与英语学习的关系研究初探

关键词: 母语 学习者 交流 课堂

随着世界间交流的日趋国际化, 需要人们掌握除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甚至第三种语言, 这对人类自身及社会的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第二语言是指学习者学会母语后在课堂内或课堂外再学习的另一门或两门、甚至多门语言。二语习得理论始于西方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国的二语习得研究起步较晚,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引进、介绍和评述西方学者的二语习得研究成果和新观点。至此, 我国外语教学界打破了传统的僵局。通过交际进行语言教学, 让学生体验真实情景下的语言交流, 增强了趣味性和文化背景的知识性, 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1 二语习得及其理论对外语学习的意义

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 (克拉申) 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模式——“监察模式”, 其中包括: (1) 习得与学习假说; (2) 自然顺序假说; (3) 监控假说; (4) 输入假说; (5) 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 并做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 同时也肯定了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唯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Krashen1982:9) , 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即怎样习得语言, 尤其是外语。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 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和语言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还借助了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 如语言学、神经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统计学等等。

近年来,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这一学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这一领域以学习者特征及其在习得过程中的作用为研究重点, 主要研究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探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共有的特征;二是探讨学习者的个人差异。具体地讲, 这些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主题进行: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输人与第二语言习得、认知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普遍语法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个人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以及课堂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我国外语界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作用褒贬不一, 仁智互见。笔者认为, 中国的外语教学必须从中国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况出发, 建立自己的外语教学理论体系, 对国外的外语教学理论应该采取慎重的态度, 在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特殊情况。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 尤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积极指导作用尤是如此,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可以体现在: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 让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 进行有意义的交际, 并能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也就是说, 这种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的外语课堂教学环境应具有以下特点:自然而注重内容, 学生能直接参加交际, 内容要具体而不要太抽象, 要提供各种模式让学生模仿。

2 二语习得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2.1 二语习得给英语学习提供了情感基础

二语习得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 英语学习者面对相同数量相同质量的可理解输入, 他们的学习速度和效率不同, 最终的语言水平也不同。这就是Krashen所说的可理解输入不是二语习得的充分条件, 只是必要条件。只有当输入变成吸入时, 习得才会发生。在输入变成吸入的过程中, 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信心、学习目的、焦虑等也在起作用, Krashen称之为“情感因素”。它们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作用, 从而决定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根据这个“情感过滤假说”, 语言习得者的情感过滤强度因人而异。具体地讲, “情感过滤器”低, 就是学习者学习目的明确, 动力大, 自信心强, 焦虑适度, 对外语学习持积极态度, 那么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 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 过滤作用就大, 获得的输入就少。一般而言, 学习者都不会对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一概吸收。他们在选择学习材料时都参照自己的兴趣、爱好, 需要或者材料的深浅程度等方面的因素而对材料进行过滤。因此, 英语学习者的输入语言必须引人如胜, 而且要能满足英语学习者的需要和口味。

2.2 二语习得给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大的课堂氛围

在承认英语课堂有助于二语习得的同时, 应更加明确到二语习得给英语学习提供了更大的课堂氛围。首先, 中国人学习英语最大的一个困难就在于严重缺少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因此, 如何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 改善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自然、真实、有意义的交际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 是非常重要的。其次, 课堂上提供的语料输入无法与真实的语言环境相比, 后者能提供更多, 更有时效性、真实性的语言输入。再者, 英语课其形式本身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在学一门外语, 从而产生较强的情感过滤, 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无论设计多么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课堂始终是一个人为的语言环境, 尽大地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语言世界。

2.3 二语习得给英语学习提供了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英语教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教”上, 试图通过教法研究来解决语言学习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 使广大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对英语学习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英语研究的重点也开始由“如何教”转到“如何学”上。在这种形势下, 二语习得的研究应运而生, 并随之对国外的二语教学和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应当肯定地说, 二语习得理论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借助于母语习得的研究来探讨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的规律以便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效率, 这对研究者、教育界在研究英语学习、语言学习规律等方面提供了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3 结语

总之,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语言输入的基本条件, 即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和情感过滤因素, 对英语课堂的教学不仅给予了很多启示, 也起着指导和促进作用。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和手段, 优化二语习得, 使学生在更加有利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语言习得的活动。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自信心, 学习目的等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 使其降低学习中出现的焦虑症, 积极鼓励并保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他们学习目的明确、动力大、自信心强、焦虑适度, 对外语学习持积极的态度。这样才能提高二语习得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促进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摘要: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习得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 它有别于母语的自然习得。语言习得本身无论从心理过程还是社会过程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研究二语习得与英语学习的关系, 有非常巨大的教学现实意义。

关键词:二语习得,英语学习,关系

参考文献

[1] 徐建国.二语习得与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3) .

[2] 鲍静.二语习得环境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4 (5) .

[3] 汪浩卿.二语习得理论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J].当代经理人 (下旬刊) , 2006 (2)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基于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语言培训与教学新模式——再思索二语习得研究于学生自主及教师自主的启示 下一篇:家庭环境因素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