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当前,网络和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新的传播形态不断涌现,更新换代之快超乎想象,不仅使媒体格局不断发生深度调整,使舆论生态不断发生重大变化,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不断受到深刻影响和发生显著改变,这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及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跨媒体、跨时空的,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制约,全天候、全覆盖,具有交互性、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个性化、社群化等显著特征。
新媒体对高校的影响是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是文化、思维和工作模式的整体性变革,涉及到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管理服务、党务工作、思政和意识形态、安全稳定、服务社会等各领域的工作。
一、把握智慧化趋势,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传统的教育生态平台越来越被新媒体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极大挑战。在课堂教学方面,新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变得立体多样,教师在信息占有上不再有资源优势,教学观念需要由“教为主导、传授知识”向“学习驱动、方法引导”转变。以学生为本,改革教学方法,我们需要新媒体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辅助和补充,打造“第二课堂”,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
我们需要新媒体创新教师职业认同和师德认知载体,培育教师的师德观念和情感;通过新媒体树立典型示范,宣传师德榜样;了解教师思想状况,重视对教师成长的关怀;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资源。
我们需要新媒体实现联动互通、资源共享,推动国际化交流和办学水平;我们需要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工作中的作用,同时拓展境外招生宣传;我们需要新媒体架构起与社会沟通交流的平台,增强服务意识,实现高校和社会的共赢。
二、把握移动化趋势,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有研究显示,近年来,在人们使用的各类App中,生活服务类App占据半壁江山,生活助手、教育学习等App的使用时长显著增长,人们的生活、学习越来越移动化。这类现象在我校也可以得到某种程度上的印证。
在学校事务管理方面,受新媒体环境影响,师生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他们更多地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意见。这就需要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理念,更加注重提供移动化的服务,使项目的办理、资讯的传递、信息的反馈等各类管理实务能够更加便捷、高效。
在图书和信息资源建设方面,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降低了对校内图书和信息资源的黏性,移动终端也在推动图书信息资源的移动化。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纸质资源、电子资源,还需要构建一套基于新媒体的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无所不在”的图书和信息服务。
三、把握分众化趋势,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使得有效控制负面舆论影响的难度明显加大。
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和载体。但是,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碎片化的信息传播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度,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控制,繁杂的传播内容减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力。而海量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师生更容易接收和传播繁杂、不经过滤的舆论信息,网络信息、思想信息、舆情信息都成为新的安全隐患,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改变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
一方面,要积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育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立足校园网站建设开办一批贴近师生学习生活的网络名站名栏,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论教育资源网站、学生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推进辅导员博客、微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博客、微博,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网络新媒体建设。
另一方面,要系统化、全方位地构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能离散化、碎片化,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工作联动,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教育、信息交流、校风建设、参政议政、治安管理的工作效能,提高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特别是大数据,加强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发帖语气了解情绪变化,通过转帖内容了解兴趣爱好,通过个性分享了解活动轨迹,通过互动评论了解思想动态,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加强对意识形态渗透、非法宗教渗透、信息泄露等等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和处置,筑牢网络信息安全防火墙。
要健全和优化媒体平台,不仅学校层面要利用新媒体,各单位、各学院都要用好新媒体,以网络信息化管理为支撑,把新媒体作为展现单位风貌、满足师生需求、方便沟通交流、推动工作发展的重要领域,实现多元素聚合、多层次发布、多平台传播、多样化呈现、多角度呼应。要加强内容建设,把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整合起来,贴近师生需求、贴近话语体系、贴近工作一线,不断推出有思想、有温度、高质量的新媒体产品,打造高品质的新媒体文化;要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师生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要围绕学校建设发展实际和学校特色,讲好华大故事、传播好华大声音,增强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华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
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推进校园新媒体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新媒体工作责任
加强新媒体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任务,不容有失。全校各单位、各级党组织要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把新媒体工作纳入工作规划,纳入议事日程,担负起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把新媒体工作抓紧、抓实、抓好,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适应新变化,畅通信息沟通渠道,要着力提高新媒体素养,适应新媒体,善用新媒体,提高新媒体快速发展下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执行能力;要认真掌握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和话语体系的新特点、交流模式,主动接触、认真学习、熟练掌握;要认真学习新媒体运用和管理技术,不断提高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水平;要加强对受众群体的特征研究,以使教育工作更加入脑入心,产生实效,并得到受众的接受、支持和喜爱。
(二)全员主动、创新,树立新媒体工作思维
抓好新媒体工作,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变“我在网之外”为“我到网中去”,变“心目中有网”为“行动中有网”;要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新媒体传播的丰富性、多样性和有效性;整合传统校园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实现功能上优势互补、实践上互相联动。
要鼓励新媒体运行人员研究探索新媒体传播规律,以师生和网友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主动发声,传播正能量,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要健全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审查制度、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制度、危机应对管理预案,积极关注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关切;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进一步提升利用新媒体服务师生的水平,为他们排忧解难、答疑解惑。
(三)加大投入,提供新媒体工作保障
新媒体工作不是想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要靠一支讲政治、懂政策、精业务的新媒体工作队伍尽心尽力干出来的,要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干,以实干推动发展,以实干赢得未来。
高校要高度重视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选拔政治硬、业务精、善沟通的人员从事新媒体工作,努力建设和培养高素质新媒体工作人员、意见领袖队伍;要明确新媒体运行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增强运行人员的责任心,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要对新媒体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在政策、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积极主动为新媒体管理运行人员的业务进修提供保障,要研究制定对新媒体建设的投入和扶持政策,保障新媒体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全面开展。
摘要:新媒体成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表达观点的主要平台,为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种种便利,但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高校必须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切实增强互联网思维,不断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加快推进校园新媒体建设,趋利避害地用好新媒体这把“双刃剑”。
关键词:新媒体,互联网思维,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
相关文章:
浅谈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及价值01-23
基于油气储运环节分析及优化措施分析与研究01-23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01-23
企业外事工作在企业经济中的作用论文01-23
口耳目教学设计01-23
口耳目教案doc01-23
语文人教版口耳目01-23
耳目一新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