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经典古诗词(精选8篇)
篇1:四年级经典古诗词
古诗词经典诵读-四年级(下)
1、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桃花溪(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3、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6、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10、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
11、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2、天净沙 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3、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4、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
15、论诗(清)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
16、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17、己亥杂诗(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8、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19、观沧海(东汉)曹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1、《朱子治家格言》(节选)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22、《中庸》(节选)
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辩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3、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4、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5、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6、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7、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8、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篇2:四年级经典古诗词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诗人:陆游
南宋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有
约
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代 【作者】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墨竹图题诗(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山中留客 唐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不第后赋菊(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送沈子福归江东
(唐)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横溪堂春晓
南宋
虞(yú)似良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浪淘沙
(唐)刘禹锡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寒沙始到金。题金陵渡(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早 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逢入京使⑴ 唐 岑(cen)参)
篇3:四年级经典古诗词
新课标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能“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 张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音的优美。 背诵优秀诗文50篇 (段) 。 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课标推荐的这些古诗词, 都是历代名篇佳作, 短小精悍, 词句优美, 韵律和谐, 节奏感强, 易读易记, 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下面我就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资源, 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和学校校本教材, 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谈谈做法。
一、让学生愿读, 突出一个“趣”字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指出, 兴趣是在过去的知识经验愉快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 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接触, 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识倾向。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 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自动调动全部感官,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一) 范读
教师诵读古诗, 把诗词的韵律与节奏、语调读准确, 甚至模仿古人入情入境地摇头晃脑, 把诗词饱含情感表现出来, 借以激发诵读兴趣。
(二) 讲故事
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 经典古诗文中相当一部分是有故事背景的。 对这些诗文, 可以以故事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 创设这样的情境:有一天, 孟郊要出远门, 夜已很深, 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 衣裳千针万线, 缝得密密的, 生怕儿子回来太晚, 衣服穿破没人补。 第二天, 孟郊上路了, 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 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 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 一边诵读古诗, 学生觉得生动有趣。 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锄禾》《悯农》《江上渔者》, 等等。
(三) 巧用简笔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 情景交融, 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 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 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的意思, 便于诵读和记忆。 如学习《小池》时, 我在天空中画一个圆圆的太阳, 地面上画一条弯弯的小河, 河旁边几棵小树, 水面上几支含苞欲放的荷花, 荷花上班几只蜻蜓, 让学生感受“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咏鹅》、《江南 》、《独坐敬亭山 》、《敕勒歌 》等, 教师在作画过程中, 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 学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 由“喜爱”到“关注”, 由“关注”到“诵读”, 层层递进,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让学生会读, 突出一个“美”字
(一) 感受文字美
古人作诗作文讲究“炼字”, 经典古诗文一般语言凝练。 如贾岛、韩愈“推敲”诗句的故事, 又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锤炼, 都是著名的例子。 在诵读活动中或适当对古诗文的精妙字句进行点评, 或组织学生进行对比辨析, 或通过猜字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悄然领悟其精妙, 都可以让学生有“美不胜收、乐不可言”的感受, 从而增强学生语感。
(二) 把握韵律美
经典古诗文一般语言凝练、节奏和谐、旋律优美, 本身即有诱人的韵律美感。 因此, 读准节奏、把握韵律是感受经典古诗文之美的第一环。 我在诵读活动中, 注意根据作品的不同艺术特征, 选择听读、范读、领读、齐读、分部重读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浓厚的诵读氛围和诗歌意境。 许多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常常欲罢不能, 感叹“怎么这么好听! ”。
(三) 体验情境美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 或是自然的景观, 或是简短的故事, 成为构建诗词意境的基础材料和核心意象。 诵读时采取适当方式向学生呈现这些美丽画面、美妙情景, 无疑有助于在学生潜意识中种下将诵读视为赏心乐事的种子。 如组织诵读杜甫《绝句》、王维《山居秋暝》等诗的活动时, 我用课件展现诗中描画的情景, 通过美轮美奂的图画, 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意境, 让许多学生脸上露出了会心微笑。
三、让学生乐读, 突出一个“勤”字
诵读活动真正取得成功的标志是“乐读”, 即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审美的愉悦、成功的满足, 从而乐在其中。 让学生从诗文之美走向诵读之乐, 无疑既是康庄大道, 又是终南捷径。为此, 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 时间安排
1.早晨诵读, 养成习惯。 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 进行经典诵读。
2.课前诵读, 营造气氛。 每节课前3分钟, 带领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氛围下诵读。
3.课余时间诵读, 增进乐趣。 把这周要诵读的古诗写在前黑板上, 便于学生诵读。 一周还不会的, 把古诗写在后黑板上, 便于学生复习。 学生在课间游戏中都可以诵读。
4.校内互动, 师生共读。 教师与学生共同诵读同一首诗, 课上与学生一起诵读。
5.校外延伸, 亲子同读。 学生把诵读内容回家背给家长听, 家长鉴赏此诗文并检查孩子的诵读情况。 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 共同进步, 共同提高, 进一步增进亲子关系。
(二) 激励措施要得当
首先是语音上的激励。 在诵读古诗中, 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 鼓励得准确, 鼓励得有层次, 夸到点子上, 把话说到学生的心坎上。 针对那些诵读古诗准确无误、咬字清晰、节奏感强、富有感情的学生, 我会毫不犹豫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他做到更好, 如“哎呀, 你的诵读水平可真高, 老师和同学们都像你学习。 ”“你真是一个懂诵读的好孩子! 你读的时候可真入情入境啊, 继续努力啊! ”如果遇到声音小但还是有感情的同学, 我就说:“你的声音真好听, 你能大声诵读一遍吗? ”“如果你的声音大一些就更好更棒了。 ”此时学生一定会领略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对待一些诵读得不太到位的学生也应该给予鼓励, “你的声音好响亮啊, 这遍你读得不太到位, 再读一遍好吗? 相信你第二遍一定比第一遍好。 ”用这样的语音鼓励, 学生会立刻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其次是形式上的激励。 教育的作用, 是使人天天改造, 天天进步, 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 改造学生的经验。 在诵读古诗文的活动中, 我不仅仅从语言上激励学生, 更从多种形式上让学生乐读。
1.物品小馈赠, 每背一首古诗, 奖励一颗星, 积累到一定的数量, 可以换一把火炬张贴在“星星火炬评比栏”。
2.开展诗文诵读比赛, 分个人、 小组、 集体自由组合等多种形式,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
3.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学生的作品, 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幅幅诗歌配画, 展示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分收获。
4.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 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 如集体边跳皮筋边配乐诵读《三字经》等。
5. 每月评比一次 “ 诵读之星”, 每学期评比一次 “ 诵读冠军”, 每年评比一次“诵读楷模”, 并发给奖品, 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篇4:四年级经典古诗词
《国学启蒙》四年级(古诗、词、古文)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通过诵读古诗文,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的熏陶。
3、通过诵读古诗文,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力,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4、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通过天天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
5、通过诵读以及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使学生有意识地积累经典古诗文,拓展知识面。
三、各学期教学标准及评价方式
四年级上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1《观沧海》——16《登飞来峰》)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饮酒》、《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天门山》、《望岳》、《黄鹤楼》五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四段名句。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五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3首古诗以及2段名句。
四年级下学期:
学习内容:学习古诗、词、古文。
学习形式:以诵读、品悟为主。
要求背诵的篇目: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滕王阁诗》三首。
(2)教师自选词和古文中的名句引领学生背诵。
评价方式:
优秀: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4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良好: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熟读优秀古文。
合格:能够熟练背诵三首古诗词、2段名句以及会读优秀古文。
五、活动安排
根据市教育局的安排,在原课程设置基础上,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并明确了各时间段的任务要求。
1、每周抽出一节地方课用于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诵读课重在指导和学习新内容;
2、在每天晨检上课的前10分钟,为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时间,重在复习;
3、每天上课前时间10分钟,重在检查,待诵读结束后自然转入学科课程;
经典诵读知识答题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一、经典诵读教材情况分析:
我校学生拥有国学经典诵读读本,分为小学高、中、低段。其中小学四年级为中段。内容是《弟子规》,《论语》。
二、经典诵读课程开设情况:
我校每两周开展两次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各班班主任担任,通过晨课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
三、数据统计分析
学生此次活动是通过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四年级的学生参与,从学生的数据来看,我校大多数学生都体会到国学的重要性,但也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学生学习国学的途径单一,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此次活动是通过经典诵读答题和问卷调查,答题有有多选题、单选题、判断题组成,共100分。问卷调查是固定的问题,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学校的情况进行回答。我校共10位教师参与。从统计数据来看,我校对经典诵读十分重视,有固定的时间安排和评价措施,但是教师认为教材太难,学生很难理解。
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总体情况
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继续、并将之发扬广大:保证教师、学生人手有教材;有固定的国学课及诵读国学的时间;定期开展国学诵读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取得了以下成效:
1、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通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实际的中华经典诵读的路子。
(2)探索教师导读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导读骨干教师。
(3)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优秀思想与学校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1)在诵读实践中,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
(2)陶怡情操,发展个性,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促进各门功课的学。
3、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1)通过活动,理解中华传统经典对学生做人、做事、学习等方面的重大影响意义,陶怡自己的情操,树立更好的学习、生活的态度。
(2)掌握小学生经典诵读的方法,初步能创造性地展开活动,提高诵读效果。
存在问题:
1、国学教学形式单一,仅仅在早读时间和少年宫活动时间学习、诵读。
2、活动开展不够,应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诵读。
下一步工作思路:
1、经典诵读与活动结合。
将古诗文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吟诵、演唱、舞蹈、情景剧表演等文艺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2、经典诵读与学科结合
与语文科相结合,让经典诵读与识字、阅读、表达相伴而行,并最大限度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拓展和延伸。
3、与音体美等学科结合。
篇5:一年级经典诵读——古诗词
1.一字诗 16.古朗月行
2.一去二三里 17.3.咏 鹅 18.4.风 19.5.遗爱寺 20.6.凉 州 词 21.7.登鹳雀楼 22.8.画 23.9.小池 24.10.出 塞 25.11.暮春 26.12.鹿 柴 27.13.春晓 28.14.别董大 29.15.静夜思 30.画鸡
竹里馆 村居 早发白帝城 悯农
(一)悯农
(二)画眉鸟 竹枝词 咏雪 所见 宿建德江 从军行
敕勒歌
江南
1.一字诗
(清)陈沆
ì fān yì jiǎng yì yú zhōu 一 帆 一 桨 一 渔 舟,ì gâ yú wēng yí diào gōu 一 个 渔 翁 一 钓 钩。ì fǔ yì yǎng yì chǎng xiào 一 俯 一 仰 一 场 笑,ì jiāng míng yuâ yìjiāng qiū一 江 明 月 一 江 秋。
2.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节 yí qù âr sān lǐ 一 去 二 三 里,yān cūn sì wǔ jiā 烟 村 四 五 家。tíng tái liù qī zuî 亭 台 六 七 座,bā jiǔ shí zhī huā 八 九 十 枝 花。
y y y y
3.咏 鹅
(唐)骆宾王 ã ã ã
鹅,鹅,鹅,ū xiàng xiàng tiān gē 曲 项 向 天 歌。ái máo fú lǜ shuǐ 白 毛 浮 绿 水,ïng zhǎng bō qīng bō 红 掌 拨 清 波。
4.风
(唐)李峤 jiě luî sān qiū yâ 解 落 三 秋 叶,nãng kāi âr yuâ huā 能 开 二 月 花。guî jiāng qiān chǐ làng 过 江 千 尺 浪,rù zhú wàn gān xiã 入 竹 万 竿 斜。
q
b h
5.遗爱寺
(唐)白居易
nîng shí lín xī zuî 弄 石 临 溪 坐,xún huā rào sì xíng 寻 花 绕 寺 行。shí shí wãn niǎo yǔ 时 时 闻 鸟 语,chù chù shì quán shēng 处 处 是 泉 声。
6.凉 州 词
(唐)王之涣
huáng hã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黄 河 远 上 白 云 间,yí piàn gū chãng wàn rân shān 一 片 孤 城 万 仞 山。qiāng dí hã xū yuàn yáng liǔ 羌 笛 何 须 怨 杨 柳,chūn fēng bú dù yù mãn guān 春 风 不 度 玉 门 关。
7.登鹳(guàn)雀楼
(唐)王之涣 bái rì yī shān jìn 白 日 依 山 尽,huáng hã rù hǎi liú 黄 河 入 海 流。yù qiïng qiān lǐ mù 欲 穷 千 里 目,âng shàng yì cãng lïu 更 上 一 层 楼。
8.画
(唐)王维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â 远 看 山 有 色,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近听 水 无 声。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 花 还 在,rã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 来 鸟 不 惊。
g
j
9.小 池
(南宋)杨万里
quán yǎn wú shēnɡ xī xì liú 泉
眼 无 声
惜 细 流,shù yīn zhào shuǐ ài qínɡ rïu 树
阴
照
水 爱 晴 柔。ǎo hã cái lù jiān jiān jiǎo 小 荷 才 露
尖
尖 角,zǎo yǒu qīnɡ tínɡ lì shànɡ tïu 早 有 蜻 蜓 立 上 头。
10.出 塞
(唐)王昌龄
qín shí míng yuâ hàn shí guān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wàn lǐ cháng zhēng rãn wâi huán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dàn shǐ lïng chãng fēi jiàng zài 但 使 龙 城 飞 将 在,bú jiào hú mǎ dù yīn shān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xi
11.暮春
(清)翁格
mî yuàn chūn guī zǎo 莫 怨 春 归 早,ā yú jǐ diǎo hïng 花 余 几 点 红。iú jiāng gēn dì zài 留 将 根 蒂 在,ì suì yǒu dōng fēng 岁 有 东 风。
12.鹿 柴
(唐)王维
kōng shān bú jiàn rãn 空 山 不 见 人,dàn wãn rãn yǔ xiǎng 但 闻 人 语 响。fǎn jǐng rù shēn lín
返 景 入 深 林,fù zhào qīng tái shàng 复 照 青 苔 上。
hu l
su 岁
13.春晓
(唐)孟浩然
ūn mián bù juã xiǎo 春 眠 不 觉 晓,chù chù wãn tí niǎo 处 处 闻 啼 鸟。yâ lái fēng yǔ shēng 夜 来 风 雨 声,huā luî zhī duō shǎo 花 落 知 多 少。
14.别董大
(唐)高适
qiān lǐ huáng yún bái rì xūn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běi fēng chuī yàn xuě fēnfēn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mî chïu qián lù wú zhī jǐ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tiān xià shuí rãn bù shí jūn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ch
15.静夜思
(唐)李白
áng qián míng yuâ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jǔ tïu wàng míng yuâ 举 头 望 明 月,dī tï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16.古朗月行
(唐)李白
xiǎo shí bú shí yuâ 小 时 不 识 月,hū zuî bái yù pán 呼 作 白 玉 盘。îu yí yáo tái jìng 又 疑 瑶 台 镜,ēi zài qīng yún duān 飞 在 青 云 端。
chu y
y f
17.画 鸡
(明)唐寅
tïu shàng hïng guān bú yîng cái 头 上 红 冠 不 用 裁,mǎn shēn xuě bái zǒu jiāng lái 满 身 雪 白 走 将 来。píng shēng bù gǎn qīng yán yǔ平生 不 敢 轻 言 语,yí jiào qiān mãn wàn hù kāi 一 叫 千 门 万 户 开。
18.竹里馆
(唐)王维
dú zuî yōu huáng lǐ 独 坐
幽
篁
里,tán qín fù cháng xiào 弹
琴
复
长
啸。shēn lín rãn bù zhī 深
林
人
不 知,míng yuâ lái xiāng zhào
月 来
相
照。
明
19.村 居
(清代)高鼎
cǎo zhǎng yīng fēi âr yuâ tiān 草 长 莺 飞 二 月 天,fú dī yáng liǔ zuì chūn yān 拂 堤 杨 柳 醉 春 烟。ãr tïng sàn xuã guī lái zǎo 儿 童 散 学 归 来 早,áng chân dōng fēng fàng zhǐ yuān 忙 趁 东 风 放 纸 鸢。
20.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zhāo cí bái dì cǎi yún jiān 朝 辞 白 帝 彩 云 间,qiān lǐ jiāng líng yí rì huán 千 里 江 陵 一 日 还。liǎng àn yuán shēng tí bù zhù两 岸 猿 声 啼 不 住,qīng zhōu yǐ guî wàn chïng shān 轻 舟 已 过 万 重 山。
m
21.悯农
(一)(唐)李绅
chú hã rì dāng wǔ 锄 禾 日 当 午,àn dī hã xià tǔ 汗
滴 禾 下 土。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
知 盘
中
餐,ì lì jiē xīn kǔ 粒
粒 皆
辛
苦。
22.悯农
(二)(唐)李绅
chūn zhînɡ yī lì sù 春
种 一 粒 粟,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 收
万
颗 子。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 海
无 闲
田,nïnɡ fū yōu â sǐ
农
夫 犹
饿 死。
h
l
23.画眉鸟
(宋)欧阳修
bǎi zhuàn qiān shēng suí yì yí
百 啭 千 声 随 意 移,shān huā hïng zǐ shù gāo dī
山 花 红 紫 树 高 低。shǐ zhī suǒ xiàng jīn lïng tīng 始 知 锁 向 金 笼 听,bù jí lín jiān zì zài tí
不 及 林 间 自 在 啼。
24.竹枝词
(唐)刘禹锡
yáng liǔ qīng qīng jiāng shuǐpíng杨 柳 青 青 江 水平,wãn láng jiāng shàng chàng gē shēng闻 郎 江 上 唱 歌 声。dōng biān rì chū xī biān yǔ 东 边 日 出 西 边 雨,dào shì wú qíng quâ yǎu qíng 道 是 无 晴 却 有 晴。
25.咏雪
(清)郑燮
yí piàn liǎng piàn sān sì piàn 26.所见
清 袁枚
mù tïnɡ qí huánɡ niú
一 片 二 片 三 四 片,wǔ piàn liù piàn qī bā piàn 五 片 六 片 七 八 片。qiān piàn wàn piàn wú shù piàn 千 片 万 片 无 数 片,fēi rù mãi huā zǒng bú jiàn 飞 入 梅 花 总 不 见。
牧 童 ɡē shēnɡ歌 声 yì yù b意 欲 hū rán b忽 然 骑 黄 牛,ân lín yuâ振 林 樾 ǔ mínɡ chán 捕 鸣 蝉,ì kǒu lì 闭 口 立。
zh。
27.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yí zhōu bï yān zhǔ 移 舟 泊 烟 渚, rì mù kâ chïu xīn 日 暮 客 愁 新。yě kuàng tiān dī shù
野 旷 天 低 树,jiāng qīng yuâ jìn rãn 江 清 月近人。
28.从军行
(唐)王昌龄
qīng hǎi cháng yún àn xuě shān
青 海 长 云 暗 雪 山,gū chãng yáo wàng yù mãn guān
孤 城 遥 望 玉 门 关。huáng shā bǎi zhàn chuānjīnjiǎ 黄 沙 百 战 穿 金 甲,bú pî lïu lán zhōng bù huán 不 破 楼 兰 终 不 还。
29.敕 勒 歌
北朝民歌
chì lâ chuān 敕 勒 川,yīn shān xià 阴 山 下。tiān sì qiïng lú 天 似 穹 庐,lǒng gài sì yě 笼 盖 四 野。tiān cāng cāng 天 苍 苍,yě máng máng 野 茫 茫,fēng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g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30.江
南
汉乐府
jiānɡ nán kě cǎi lián 江 南 可 采 莲, lián yâ hã tián tián 莲 叶 何 田 田,yú xì lián yâ jiān 鱼 戏 莲 叶 间。yú xì lián yâ dōnɡ 鱼 戏 莲 叶 东,yú xì lián yâ xī 鱼 戏 莲 叶 西,yú xì lián yâ nán 鱼 戏 莲 叶 南,yú xì lián yâ běi
篇6:四年级的古诗词
《题西林壁》
1、《题西林壁》摘抄于第七册的第5课
2、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这首词的大意是: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4.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的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游山西村》
1、《游山西村》摘抄于第七册的第5课
2、游山西村
陆游(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这首词的大意是:可不要笑话那酒浆浑浊,酒香中溢出的农家的那份热情却早已使人心旷神怡·,正好又是丰收的年头,朴素的农家主人们正在自酿腊酒,杀鸡宰猪准备着接待客人。寻寻觅觅,山峦重重叠叠,溪流迂回曲折,似已无路可走,但是继续前行,忽然柳树茂密,山花鲜艳,又一个小村庄出现在眼前。4.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这首诗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摘抄于第七册的第20课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这首词的大意是: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4、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
1、《送元二使安西》摘抄于第七册的第20课
2、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唐)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这首词的大意是: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与好友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对友人真挚关切之情。
《过故人庄》
1、《过故人庄》摘抄于第七册的语文园地六
2、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这首词的大意是: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品尝菊花酒好啦!
4、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通过描写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表达了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独坐敬亭山》
1.《独坐敬亭山》摘抄于第八册的第1课。2.《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这首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4.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
1.《望洞庭》摘抄于第八册的第1课。2.(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这首诗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辉映,显得多么和谐,平静潭水无风,如一面 没经过打磨的迷蒙的铜镜,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从远处看,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4.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之情。
《忆江南》
1.《忆江南》摘抄于第八册的第1课。2.《忆江南》
白居易(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这首词的大意是: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还很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像湛蓝的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4.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是: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表达了诗人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乡村四月》
1.《乡村四月》摘抄于第八册的第23课 2.乡村四月
翁卷(宋代)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3.这首诗的大意是: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了起来,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4.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四时田园杂兴》
1.《四时田园杂兴》摘抄于第八册的第23课 2.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3.这首诗的大意是:村民们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4.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是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渔歌子》
1..《渔歌子》摘抄于第八册的第23课 2.渔 歌 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这首词的大意是: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篇7:四年级经典古诗词
1、同学们,诗人与这些过往的人群“相顾无相识”,你能体会到他当时的内心感受吗?(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孤独无依寂寞。)
2、当诗人看到这层林浸染秋色,人们牧马放羊,如此悠然自得。你猜一猜诗人他在向往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
(向往那种恬静、舒适、安逸的田园生活。)《早秋》 发现大观园:
2、“淮南一叶下”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意思,诗人在此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尾联引用典故并加以想象,一片树叶,被荡人心扉的秋波所感招,情不自禁,奋不顾身,展现了一叶追随洞庭波的诗情画意。藏有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我是小诗人:
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红叶、落叶、花开)第二课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问题导学:
1、“相留畏晓钟”说诗人与朋友在相互挽留,害怕听见敲响天亮的钟声。诗人在害怕什么呢?同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诗人害怕与久别重逢的朋友又要再次的分离。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终南山》 发现大观园:
1、我发现诗人用“近天都”、“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写出了终南山的特点。(高大、壮观、雄伟的特点)
我是小诗人:A、冬自夜结束,年后白又长。B、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选择:B 第三课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问题导学:
1、同学们,“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这两句写出了春天的美景,诗人有没有心情去欣赏这些呢?在“新岁独思家”这句里,你能体会到诗人在向我们诉说自己内心的什么感受吗?(没有,诉说自己在途中孤寂思家的感受)练一练:《春宿左省》 发现大观园:
2、我发现原来诗人“不寝”是有原因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如果你是诗人,你会这样吗?(不寝的原因是:因为明晨上朝有重要的事情上奏)我是小诗人:忽逢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正发花。“青鸟仙桃” 第四课 《晚晴》 问题导学:
1、同学们,你们知道“人间重晚晴”这一句中,“晚晴”为什么值得珍重吗?(它使为雨所苦的万物得以滋荣繁茂,获得温暖与阳光.)
2、读完这首诗后,你认为诗人李商隐有着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积极乐观)《蝉》
发现大观园:
1、我发现从描写蝉的“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这几个词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怨之深,恨之重
2、同学们,诗人由蝉因此联想到了自己,他想借助于蝉表达什么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吧。(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池上早夏》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
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第五课 问题导学:
1、空可以感受到作者游历破山寺时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2、“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两句诗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前一句为后一句作铺垫,更显出了山中钟磬声的特别、悠远。发现大观园
1、诗中的景物:草径 荒园 鸟 池 树 月 门 桥 石 云
2、读完了诗,我知道了诗人还来此处的原因: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六课 问题导学
作者觉得此处“自可留”原因是: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
诗中寄托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发现大观园
1、读完本首诗,我知道了诗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
2、眼前壮阔的景象不禁让诗人想起了自己命运坎坷报国无门,国家前途令人堪忧。我是小诗人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第七课 问题导学
1、略
2、如果你是王维,看着积香寺的景色,心中感觉山中如此清幽,那回荡的钟声衬出古寺的遥远,心灵是如此平静。发现大观园
1、作者登上吴公台是在秋天。世事变化,可吴公台给诗人留下的印象是: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2、读完此诗,我感受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的诗句:惆怅南朝事,长江独古今。我是小诗人
青山郭外斜。还来就菊花。第八课 问题导学
1、万象更新,他乡的美景给作者留下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美景的独特印象。
2、但作者在春光满地是不能归乡,心情无限惆怅,更添伤感。诵读小擂台
本首诗韵脚字:闲、还、山、关 发现大观园
1、读完本首诗,我仿佛看见了车马徐徐前行,暮鸟飞回巢中,听到了溪水潺潺流向前方。
2、作者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第九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诗中的“衰草”、“寒云”让我们感受到了离别时的那种悲凉心情,还有哪些描写让你有这种感受呢?赶快到诗中去找一找,并把它们圈出来吧。(暮雪)
2、“掩泪空相向”,李端已经远去了,掩面哭泣也是徒然,你猜猜,诗人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可能想到自己悲凉的身世,想到在这**的年代,不知何时才能与朋友再相会等。)发现大观园
1、同学们,下面是明明对这首诗的一些理解,请帮老师判断一下,他的理解对吗? A、“青山空复情”这句诗,表面上看起来是写青山舍不得严武离去,其实是诗人自己舍不得严武离去。(√)B、“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独”让我感觉到严武离去后,诗人突然觉得很孤单,没有了依靠;“寂寞”和“残”又让我觉得,诗人心里很惆怅、很凄凉。(√)
2、如果你是杜甫,当你送走了多年来一直帮助你,并让你过上安定日子的好朋友时,你此时会是什么心情?(不舍、凄楚、惆怅之类。)当你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时,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可能会想:严武走了,他以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照顾自己了;今日一别,不知今后是否还能遇上像严武这样对自己知遇至深的官员,等等。)我是小诗人
原来律诗的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都有它们固定的位置。我能把《饯别王十一南游》的颈联“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颔联“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送回它自己的家。饯别王十一南游【唐】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州上,相思愁白苹。第十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重”和“迟”写出了船帆和鸟的羽毛被雨沾湿显得重而行动迟缓的特点,从这一描写中,我感受到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时惆怅迷茫的心情。
2、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韦应物,老师就是那个要在暮雨中离去的李胄,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呢?(依依不舍之类的话都可以。)发现大观园
1、诗人用“离离、枯荣、烧不尽、吹又生、远芳、晴翠”,写出了古原草生机勃勃的特点。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人把萋萋芳草写得饱含惜别深情,是想表达什么呢?(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我是小诗人
我能根据所给出的对子,把诗句补充完整。“青”对“碧”;“户”对“家”。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唐】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第十一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友人挥手告别了,李白心里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但他没有直接写自己此时的感受,只写了班马的表现,他想借马鸣表达什么情感呢?(对友人的不舍与眷恋)
2、同学们,以下哪个情景,可用“浮云游子意,落日古人情。”来抒发你的情感?(B)A、放学途中,你与学前班的同桌偶遇。
B、你的好朋友告诉你,他要随父母到外地去上学。C、你到机场去送外公、外婆去欧洲旅游。发现大观园
1、站在长安城外,根本看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风烟望五津”呢?(是想通过夸张的手法,让友人觉得既然五津风烟在望,则此行并非远行,也就无需悲伤。)
2、我发现“送别诗”不但能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还能表达劝慰勉励之情,那么王勃是怎么劝慰杜少府的呢?(“海内存知己,天涯落比邻。”)如果你是杜少府,你现在听了王勃的这些话,你的心情会怎样?(会变得更乐观)我是小诗人
下面这首送别诗有一个字看不清楚,请你先读读诗,再看看它压的是什么韵,想一想,选哪个字才是最合适的呢? 送人东游 【唐】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回、还、归)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第十二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下面对诗句“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B)A、诗句写的是友人装备精良,英姿飒爽的形象。B、诗句写的是诗人自己装备精良,英姿飒爽的形象。C、诗句写的是诗人年轻时所向往的形象。
2、“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是诗人设想友人长年驻守边疆,必然会产生无穷的思乡愁绪。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爱护。发现大观园
1、在这首送别诗中,朋友将去之地是安西。从诗句“心事一杯中”中,我发现送别时,诗人与朋友正在饮酒,从心事、离魂、惆怅等词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诗句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则让我体会到诗人在鼓励朋友放下个人惆怅之情,振作为国立功。
2、“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你觉得此时此刻,诗人会有哪些“心事”呢?(略)我是小诗人
我能根据根据律诗“起”与“合”的作用,正确分辨起联与合联,并把它送回相应的位置。①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唐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第十三课 学一学
当诗人看到春天伴着新年的太阳来到的时候,不禁感叹时光似水。此时,作者虽然身在北固山,可是心却飞回到了家乡。你从哪两句诗中能体会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呢? 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试一试
3、小朋友们,你能根据诗文,将诗句的平仄符号补充完整吗?仔细观察自己画的平仄,在诗的上下两联里,作者遵守了律诗的“对”的规则吗?
(平仄符号略)在诗的上下两联里,作者遵守了律诗的“对”的规则。发现大观园
1、诗人站在江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作者看到的景物后面的括号里画上
。落叶()大雁()小船()江水()北风()云()
2、上面哪些词流露出了作者凄凉伤感的情绪?(落叶、大雁、北风、船)
3、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也有作者对于自己前途一片迷茫的愁绪。你知道我是从哪体会到的吗?
迷 津 欲 有 问,平海 夕 漫 漫。我是小诗人答案:
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第十四课
我是小诗人:C、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因为上下联中两句诗要遵守对的规则。第十五课 学一学
1、作者被贬谪天涯,又逢新年,该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人啊!这让我想起了王维的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2、从题目看是作者新年思乡的诗,可为什么最后要以“长沙傅”自比呢?(诗人以贾谊自比,表达了对身受的遭遇的愤慨。)试一试 诵读小擂台
3、填一填。你能将下面的平仄填写完整吗?你是最棒的!对
○
○
○
●
●
●
●
●
○
○
五言律诗中“对”的形式还有我哦,咱们到其它单元的古诗中找找吧!对
○
○
●
●
○
●
●
○
○
●
发现大观园:
1、诗人站在山岭上,看到了哪些景物使他心生愁苦呢?你能在诗中圈出来吗?(略)2、“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诗句中诗人用“陇头梅”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那么下面的这几句诗中,诗人又是借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A、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雁)B、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
C、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落叶、雁、北风)我是小诗人: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第十六课 学一学
作者对故乡恋恋不舍,觉得水都是那么多情,不远万里漂送着行舟。其实,在作者眼中心中,故乡的一切都充满了情感,你能试一试吗? 仍怜故乡,万里送行舟。(学生能够填上的表示事物的词,还要注意填上的字是仄声字)试一试 我的发现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的是清晨刚上路时的所见,但作者此时内心却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诗句“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表达的就是作者这样的情感。我是小诗人
你能把下面几句诗的平仄标好吗?再看看哪两句诗能成为上下联,将它们用线连起来。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2、小朋友们,通过一单元的学习,你们不但认识了“我”——律诗的“对”,而且我们还成为了好朋友。试一试,你能写出“我”的下联吗?加油!(注:平起首句入韵)
○○●●△,●●○○△。●●○○●,○○●●△。○○○●●,●●●○△。●○○●,○○●●△。第十七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塞下曲六首(选一)
1、同学们,边塞生活条件如此艰苦、恶劣,但将士们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中感受到他们都具有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保卫国家,奋勇杀敌的雄心壮志)
2、“宵眠抱玉鞍”可以换成“枕”、“睡”吗?为什么?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 “抱”字,体现出战士们夜间警备的情况,似乎只要有风吹草动,将士们就会一跃而起,抱上马鞍,跳上马背,与侵略者搏斗。2“抱”字是拥抱,怀抱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景象,同是也表现出将士们生活的艰苦。)练一练:
1、同学们,从“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这两句诗中,你知道因战殉国的将军在是个怎样的人?(深受战士们的爱戴,威震边疆的名将)
2、那些曾经保家卫国的将士们“功勋被黜”并“遣黄龙”时,他们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将士,你的内心又会怎么想呢?(仰天痛哭,悲痛不已)我是小诗人:
孤灯之下听到楚地号角凄怆;西边一钩残月巳经落下章台。____ ____ ____ 楚角,____ ____ 下章台。(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第十八课 问题导学
读了这首诗,诗中动感的词语是:出 来 诵读小擂台
二三两句粘的格律:○○●●○。○○●●●,发现大观园
1、读完这首诗,我眼前出现了一些景物:秋风、落叶、水波、常山、亭。
2、我发现最能体现诗人的内心想法的诗句: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第十九课 学一学
1、“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是写将军傍晚猎罢回营的情景。从“忽过”“还归”这两个词中,我们能感受到将军此时的心情如何呢? A、狩猎已罢急切回营的心情。()B、满载而归的喜悦心情。(√)
2、将军回首苍茫暮色中的猎场,是在回味狩猎时的欢乐?还是另有所思呢?(略)我是小诗人
幽州地处北方,晚上凉风吹起细雨绵绵,萧瑟的风吹动树林,让人感觉更加寒冷。正在军中的高堂之上举行的宴会,使我暂时忘掉了自己的迟暮之心。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第二十课参考答案 学一学
1、“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描写了大军追亡逐北,直插敌人腹地的战斗场景。你能用自己的话详细描述一下这种场景吗?(略)你从诗人的描述中感受到了什么?(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同学们,从“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的誓言中,你觉得诗人是个怎样的人?(誓死报国的人。)由此又想到了身边的哪些人呢?(军人、警察、志愿者等等)发现大观园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我明白了,苏轼为什么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能用自己的画描述这壮观的画面。”(略)
2、王维以“征蓬”和“归雁”自比,说自己像会飞的蓬草一样离开“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他这样写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情呢?(激愤、抑郁)我是小诗人
下面这首诗的第五句看不清楚了,这句诗就藏在下面两句诗中。我能根据律诗相粘的规律找到它,并把它送回家。①润物细无声②阴岩常结晦 ●●●○○○○○●● 至分水戍 唐骆宾王
行役忽离忧,复此怆分流。溅石回湍咽,萦丛曲涧幽。○○●●△
篇8:如何引导学生学习经典古诗词
一、开宗明义 名句引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 一些学生虽然对经典古诗词不感兴趣, 可是他们对其中一些久为人们传诵的名句却非常喜欢。于是, 我们就可以此为突破口, 用名句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在每节课的课前都安排了一个常规性的项目——为学生提供经典古诗词中的名句, 并由此来牵引他们学习经典古诗词。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出示名句。
出示后, 询问学生它的出处、作者及含义。如果学生回答正确, 就一起复习一遍;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或答不上来, 自然就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这时可进入下一步操作。
2.出示整首诗或词。
教师串讲诗词, 讲解名句的原意, 再联系实际, 讲解其引申义或比喻义。
3.引导背诵。
在竞争氛围中, 鼓励学生背诵。比如, 我给学生提供“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两句诗后, 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曾经沧海”这个成语。但当我问及它的出处及作者时, 学生都连连摇头。这时, 我给他们出示了唐代诗人元稹的《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在我串讲了这首诗之后, 学生惊叹不已, 对诗人元稹的高尚情操都非常敬佩, 于是纷纷吟咏上了这首诗。这时, 就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把这首诗背诵下来。
二、归类迁移 拓展激趣
在用名句牵引名诗, 激发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 可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 即以名诗词为依托, 拓展到对写同类事物的其他诗词的学习上。例如, 我曾经给学生出示宋代诗人卢梅坡“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的诗句, 让学生说出它的出处, 并联系实际, 说出其中所蕴涵的哲理。学生很快就能领悟到诗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思想。当我把整首诗出示给学生后, 他们连声称赞。接着, 在第二节课, 我又把卢诗《雪梅》 (其二) 出示给他们, 经比较欣赏, 他们不仅认识到了梅的高雅品格和顶霜傲雪的顽强精神, 而且还认识到了诗人的高雅气质和高尚人格。在此后的几节课, 我陆续给学生出示了宋代诗人工淇的《梅》、王安石的《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和毛泽东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词。
在让学生接触了上述有关咏梅的诗词后, 我让他们对这些诗词加以比较、整理、总结, 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进行概括整合, 从而形成理性的认识。实践证明, 这样的迁移拓展可以达到以下目标:首先, 它可以使学生顺利地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将所学的诗词进行概括化、系统化, 从而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知识结构;其次, 它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写同类事物的诗词的比较鉴赏, 提高对经典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如若己出 涵咏成趣
“涵咏成趣”是指让学生沉浸其中, 细细体味, 反复吟咏, 自然成趣。古人有吟咏的习惯, 我们今天学习经典古诗词同样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涵咏, 其实是一个积淀的过程, 即摄取——消化——积累的过程。摄取, 就是让学生接受有价值的诗词作品;消化, 就是让学生沉浸其中, 反复吟咏, 细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从而参透作品, 获得审美享受;积累, 就是让学生在参透作品的基础上, 加深记忆, 储存记忆。
我国经典古诗词非常讲究节奏和韵律, 读来都是朗朗上口, 这有利于我们体味其中的意境, 与诗人产生共鸣, 从而陶冶性情。同时,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古诗词的审美感知能力。长期坚持吟咏经典古诗词, 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其节奏韵律, 还可以掌握其句式特点、词语的运用。时间久了, 学生自然会形成对经典古诗词的感知能力。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其《朱子读书法》中说:“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自得尔。”我们在教授经典诗词过程中, 可完全借鉴了这种方法, 即让学生的反复吟咏, 必须达到“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一句话, 言和意都“如若己出”。
四、仿写古诗 创作显趣
学生在唱吟古诗词中领会诗意韵律, 逐渐会产生模仿创造的冲动, 会尝试着去模仿古诗词和经典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有一留守学生仿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道:“独在家乡真孤独,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问双亲在何处, 心中有无儿女情。”以诗来倾诉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一定难度, 但比较新鲜, 学生会积极参与进来,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其更主动地掌握古典诗词的内在规律, 对古诗词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更能让学生在模拟创作的过程中,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相关文章:
古诗词经典02-11
绝妙小世界中班下学期社会教案02-11
杜甫作品经典古诗词02-11
绝妙的回答散文02-11
绝妙好辞文言文翻译02-11
经典抗日诗词02-11
担保业务风险控制案例02-11
担保业务风险控制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