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民歌

关键词: 陕南 民歌

陕南民歌(精选三篇)

陕南民歌 篇1

陕南民歌在演唱风格上有高腔、平腔之分。平腔唱法多以真声的使用为主, 声音辽阔开朗, 有拖腔, 曲调悠长, 音程进行比较平稳;高腔唱法多以假声的使用为主, 声音高亢嘹亮, 有较长甩腔, 衬词较多。陕南民歌也多有楚川之风, 常以上下滑音和颤音相结合, 有的会用辅助音起头引出正腔, 使歌曲的抒情性和趣味性增强。这与陕北关中民歌的粗犷豪迈是有较大区别的。

陕南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是极具汉族民俗特点的民间音乐文化, 承载着陕南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明清以来, 多次有大规模移民来到汉江两岸, 把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带到了陕南土地上。因此, 从陕南民歌的曲调和唱腔中, 不难发现其受秦、楚、羌、蜀、鄂文化影响的痕迹。这既给人类学和中国语言学研究提供了资源, 也对陕南地区文化、历史、社会、审美等方面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

陕南民歌的歌词常常借喻巧妙, 诙谐幽默, 所用方言似川、楚地区, 又夹杂着陕南地区自有的腔调。调式方面, 中原地区的五声调式、西方的七声调式以及陕南本土的变体腔调, 使陕南民歌自成一派。陕南民歌的发展主要依靠民间民俗活动, 作为一种动态文化, 它对推动该地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 现阶段陕南民歌的主要传承模式

当前, 关于陕南民歌的主要传承状况, 不妨分为五个方面来看。

第一, “口传心授”是陕南民歌传承的活化石。

自古以来, 多数民歌都是靠口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承, 这种方式同样是陕南民歌传承的坚实保障。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哼唱旋律, 是最古老的传承模式, 这种“活态”传承模式不仅是最原始的, 也是最真实和最生动的。虽然现阶段部分生产劳动形式渐渐消失, 比如船夫号子被机械化手段替代而失去生存环境, 但是最原始的传承方式还是能够在现阶段的劳动生活过程中找到, 如采茶歌、酒歌、情歌等。

民歌手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的“活化石”, 传播的对象很多是自己的亲人、朋友。这些人群耳濡目染,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口耳相传过程中观察和效仿民歌手的发音方式和唱腔。当然, 歌手也可以面对面进行完备的演唱指导和交流。

在笔者调查中, 陕南民歌的传承人都主张应该用陕南方言演唱这些民歌, 因为它们可以说是本地语言的音乐化, 失去了方言特色, 会让其整体特色遭受严重损失。

第二, 民歌交流活动是陕南民歌传承的主战场。

民歌节、民歌比赛在对外宣传和文化传承上有重要作用, 它们为民歌交流、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2005年由汉中市政府主办的“首届陕南民歌节”在汉中南湖举办, 先后有300余名陕南民间艺人放歌南湖;2007年4月, 在安康市旬阳县也举行了陕南民歌大赛, 有汉中、安康、商洛等多地民歌手参加, 分为新民歌唱法和民间唱法组;2014年9月的“陕西省首届民歌大赛”中, 汉中歌手彭光琴、“鸡公号子”组合勇分获独唱类和组合类一等奖, 镇巴民歌手刘光朗获特殊贡献奖;2016年3月在汉中桥北广场举行的“圣地延安、真美汉中”陕北、陕南民歌首演, 向广大群众展示了陕北、陕南民歌的魅力, 促进了两类民歌的交流, 对宣传发展陕南民歌也有深远意义。

第三, 静态保护以及政府支持是陕南民歌传承的保护伞。

静态保护也被称作“教科书式”的保护, 是如今在字面意义上说最经典的保护模式。它把民歌记录成乐谱, 或将民歌手的音频、视频保存下来, 为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资料。在对陕南民歌的收集整理方面, 当地文化部门已经收集整理了包括汉中民歌、民间器乐、民间戏剧等在内的许多珍贵的民间音乐素材并印刷成册。20世纪50年代以来, 陕南各级政府先后多次对陕南民歌进行普查、收集整理工作, 基层文艺工作者整理、编印出多部民歌集。至今, 汉中发现的民歌多达4 000余首, 安康发现的民歌有3 500余首, 商洛发现的民歌有3 100余首。针对汉江号子、打夯号子等典型的陕南民歌种类, 基层文化工作者通过笔录、原生态演唱音频与视频等手段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保存。

各级政府的支持对陕南民歌的发展也不容忽视:安康的紫阳民歌和汉中的镇巴民歌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南各市政府和陕西音协多次举办陕南民歌保护与发展论坛及研讨会, 旨在挖掘、传承发展陕南民歌, 打响陕南民歌品牌。

第四, 互联网传播、影视效应是陕南民歌传承的生力军。

电影电视作为百姓在生活中最受欢迎的形式之一, 是传承发展陕南民歌的又一面大旗。2010年公映的《郎在对门唱山歌》是我国首部陕南民歌题材的电影, 在第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5项大奖。2011年由镇巴县文工团主演的大型歌曲情景剧《秦巴山水间》亮相于陕西省第六届艺术节, 该作品形式新颖, 将音乐资源与当地民风民俗融为一体, 向大众展示了陕南民歌诙谐、细腻、柔和的特点, 在推广陕南民歌艺术精品的过程中也可以说起了标志性的作用。

在2012年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的陕西选拔赛总决赛中, 歌手彭光琴演唱了陕南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 并表演了打击乐“镇巴渔鼓” (陕南地区传统曲艺中的主要曲种之一, 演唱者手拿渔鼓伴奏, 一人兼多角坐唱, 形式生动、内容丰富、格调高雅) , 让全国人民眼前一亮。2016年, 山西卫视的民歌节目《歌从黄河来》也出现了她演唱的陕南民歌作品。

第五, 作品的创新和风格的多样化是陕南民歌传承的常青树。

这里说的创新包括了民歌作品的创新以及原有民歌作品演唱、配器风格的创新。近些年来, 陕南民歌新创作的作品有《薅秧歌》、《割韭菜》、《送饭调》等, 这些作品贴近当代生活, 使民歌集体记忆得以保持和复兴, 增强了民歌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的生命力。

在第14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合唱组决赛中, 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改编演唱了《秦巴板车号子》, 系陕南民歌首次出现在央视“青歌赛”上。该作品有力的节奏和浓烈的情感, 极具感染力, 博得了许多电视观众的好评。

近些年, 很多地方都让“民歌新唱”成了一大特色, 很多非原生态歌手在传统民歌中加进了摇滚、电声、交响乐等现代的音乐元素, 对民歌做了全新演绎。虽然部分人对此持有不同意见, 但笔者认为民歌翻唱使其更具时尚性, 这样易于年轻观众接近之。当然, 也要注意维护好尊重艺术规律和保留其原有灵魂的前提。

(二) 陕南民歌的传承模式展望

今后, 陕南民歌的传承模式还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新的发展吗?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论述。

第一, 依托学校资源, 搭建校园学习平台。

把民歌引进课堂, 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又一重要措施——现代教育体系有对民间艺术进行教育传承的义务。目前很多年轻人对陕南民歌还是处于知道但不够了解的状态, 将陕南民歌引入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以及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 无疑是保护、传承它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高校, 还可以考虑在校内建立诸如民歌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 组织教师团队开发校本课程, 培养传承人才, 让陕南民歌在学校这片沃土开花结果。

第二, 继续拓展传播途径, 促进传播多元化。

电视、广播、手机都是陕南民歌传承的重要阵地。2016年7月, 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节目播出了大型人文电视纪录片《汉水·汉中》, 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而该台的《民歌·中国》以及山西卫视的《歌从黄河来》也都是展示中国民歌的节目, 以“原生态民歌”为主题内容。2016年10月, 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民歌大会》系列节目更是多方位、多角度展示了中国民歌的精髓, 邀请了全国各地的民歌传承人及原生态民族歌手, 在他们的背景故事的挖掘和讲述中, 展现了各地民歌音乐的精髓。这些成功的节目, 都给陕南民歌未来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当地文化广电单位可以借此契机建立与陕南民歌有关的栏目或系列节目, 深入发掘其瑰宝, 全面展示其魅力。

近年来, 新媒介特别是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 也为陕南民歌的新发展提供了机遇。安康和汉中两地已经在这些方面做了一些推广陕南民歌的尝试, 比如创建微信公众号、为优秀作品拍摄MV、为喜爱的歌手投票等。

第三, 结合生态旅游, 保持陕南民歌原有生态环境。

陕南民歌 篇2

一、 写实性电影艺术表现技巧

《郎在对门唱山歌》是根据安康紫阳籍作家李春平的同名小说改编创作的一部彩色故事片。影片开创了中国实名制电影之先河,是一部充满了紫阳地域文化风情,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故事片。以实名实景的形式将安康民俗、安康山水、安康紫阳民歌展示在国人和世界面前,有利于向全世界推广安康和陕南民歌,提升安康的城市形象,展现陕南的人文历史和精神风貌。

电影讲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陕南地方城镇——紫阳县城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土生土长的紫阳县城汉江边的姑娘刘小漾,从小就对唱歌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梦想踏进艺术学院的殿堂,以其实现自己儿时的音乐理想。父亲刘在水时任县公安局副局长,对女儿百般呵护,恩爱有加,为了让女儿美梦成真,顺利考入省城艺术院校,他未经女儿同意请来了家庭教师,在县剧团担任指挥和民歌研究的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生冯冈辅导女儿学习声乐。

时光荏苒,刘小漾的声乐水平在不断进步,正值青春年华的冯冈和情窦初开的少女刘小漾也渐生情愫,坠入爱河。这对于官场想要“转副为正,官运升迁”的父亲刘在水来说,自然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因为张县长曾几次向他点破了希望自己的儿子张学锋与他的女儿刘小漾结为秦晋之好的意图,也暗示了可以给他一个“升格”的机会。在官场仕途与女儿感情的权衡之中,刘在水可谓绞尽脑汁,用心良苦,计划达成一个两全其美的结局:一方面能使女儿踏入省城艺术院校深造,实现音乐梦想;另一方面又能与张县长结为姻缘,自己的官职得以升迁,爱女今后也能以公务员的身份在门当户对的婚姻中幸福生活。然而这个如意算盘的最大障碍就是女儿与冯冈这段“节外生枝”的爱情。因为担心女儿和冯冈情感的演变,父亲对女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进行暗中以摄像头监视的约束行动。最终,在这场纠缠不清的“暗恋”中,刘小漾如愿以偿地考取了省城高校。临行之时,二人约定,等待小漾毕业归来,共同振兴他们所热爱的紫阳民歌。与此同时,一直追求刘小漾却得不到垂青的张学锋,也踏上了从军的征途。

画面一转,从大学毕业归来的女儿回到了紫阳,带着满心欢喜的刘小漾想与她的白马王子冯冈重续他们的爱情与理想,却在不经意中发现了冯冈与表姐的“隐情”。一天晚上,在父亲再三的催促下,刘小漾在无奈中护送转业回来而醉酒她家的昔日追求者张学锋时,阴差阳错的受到张学锋狡黠的欺骗而被迫与他发生了关系,从睡梦中惊醒的她不甘屈辱,甚至咬掉了张学锋的一截舌头……

影片接近尾声时,刘小漾再一次向住院归来的张学锋表明断绝来往的态度后,急切地寻找冯冈,在冯冈家当她看到了不敢相信的冯冈和他所谓的表姐同居的一幕时,她彻底崩溃了、绝望了,再也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痛苦失声地离开了冯冈家,跌跌撞撞地奔跑着,长镜头移动下的紫阳大桥是那么漫长,仿佛一生也难以走完,此时张学锋也不失时机奔向她,在她跌倒之时,扶起她走向回家的路,最让人难忘的是小漾虽然被牵着往前走,但是仍伤心的看着身后桥下恋人的家,她是多么希望冯冈能像第一次那样在身后追过来把她背回家去,三次伤感的回头没有唤回她内心的期盼,这是最让人难以忘记的转身,也是影片中最为凄美动人的一幕。

镜头移动,火车上,冯冈带着浓浓的悲哀和他的表姐去了南方寻找他的多年未见的父亲,他带走了小漾的心,也破碎了他们一起种下的理想,把痛苦和伤感留给了自己,也留给了别人。然而,真正打动观众的地方在于,影片触目惊心地展示了女主人公刘小漾的理想爱情逐渐走向破灭的过程,展示了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念对理想爱情的凶残迫害。电影《郎在对门唱山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令人感动之余还能发人深思,是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佳作。

二、 电影的艺术构思与文化内涵

紫阳县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民歌之乡,紫阳民歌是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也是陕南民歌的杰出代表。《郎在对门唱山歌》是紫阳民歌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首歌曲。据考证它产生于明朝以前,是一首原生态的地方民歌,这首歌词全部都是安康地区紫阳农村的地道方言,“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是地道的陕南口头语,一般是指对自己的晚辈、亲人,包括儿女、情人从另一个层面表现出来的疼爱,即所谓“爱的不得了”,才用这种看似诅咒的语言表达方式。电影充分把紫阳的优秀文化元素融进这部主流艺术片中,以紫阳非物质文化、茶文化、民歌文化为主线,以爱情故事为载体,以主题音乐为烘托,使这首民歌贯穿全剧。电影中人物对白皆以“陕西、安康、紫阳”实名出现,紫阳民歌皆由当地原生态民歌手表演。“安康紫阳”作为故事发生地以电影胶片形式首次被搬上银幕,把传唱了几千年的紫阳民歌和紫阳富硒茶首次以电影的方式介绍到全国乃至世界,也成为陕西省对外文化交流的长效品牌作品。

作为一部主流文艺片,它剥离了现实中的浮躁,电影中原生态的民歌,缠绵悱恻的爱情都让观众有一种清新扑面而来的感觉。《郎在对门唱山歌》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在国内首次以行政区划实名制的方式展现陕西南部安康和紫阳的文化风貌;二是创作上在国内首次采取现实题材未来时的表现方法,展现了2015年的安康紫阳;三是影像在国内影片中首次全部采取长镜头的拍摄手法;四是在省内弥补了陕南影视题材的缺憾,填补了近年来省内缺少主流文艺片的空白,为观众带来了一顿丰盛的音乐文化大餐。

作为反映当代人精神困境的艺术片,此片表现了青年人在人生转折期,面对社会和事业、情感与婚姻的困惑和艰难选择,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佳作。影片展现了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安康紫阳民歌和风土人情,在人物和剧情的处理上兼具现实性和艺术性,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陕南生活画卷,是近年来难得的现实主义的西部电影佳作。

影片《郎在对门唱山歌》,对宣传陕南文化、推动陕南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文化具有穿透性,无论文学创作形式如何,文学讴歌的内容都是永恒不变的,人们都是在追求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郎在对门唱山歌》恰如其分的反映了这个主题。其次这部影片采用实名实景拍摄,可以实现经济与旅游的良性循环,通过电影的推广,吸引人们走入安康,发展安康。旅游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郎在对门唱山歌》剧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 电影音乐与陕南民歌文化传承

《郎在对门唱山歌》是由中国第六代颇具乡土情结的导演章明执导的,这部在上海电影节夺得五项大奖的影片的成功至少具有几个意义:首先,对紫阳当地的宣传;其次,它让我们把目光经由紫阳民歌投射到中国各地的民歌;第三,让我们重新去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影片《郎在对门唱山歌》算不上完美无瑕,但是足于满足我们在一部影片中对美的需求。

音乐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因素之一,不可或缺。本部影片的主题音乐第一次出现是在刘小漾家的露台上,当县剧团的演员唱起了这首当地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时,迎来了电影剧情的第一次高潮。这是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相遇,电影中,随后的每一次《郎在对门唱山歌》歌声的响起,都是两个人情感的一种催化剂。让人忐忑的是二人在民间收集民歌时,傍晚在河边刘小漾一个转身的瞬间,极赋伤感色彩的钢琴音乐忧伤中带着沉重的和弦缓缓流泻出来,这段音乐恰似两个人情感危机的伏笔。当采风完冯冈一回头发现小漾并没有紧随其后时,他返回石板桥上心情沉重地拥抱了小漾;暗淡忧伤的音乐表达了两人似近而远,似远又近的关系,仿佛两人爱情悲剧的一声叹息。

《郎在对门唱山歌》这一作品的成功推出,势必会对陕南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首先,这部影片极大的丰富了汉水文化,紫阳民歌是汉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被陕南人民广泛传唱,但民歌的发展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而影片《郎在对门唱山歌》中紫阳民歌的反复吟唱,是用一种新的形式来展现民歌风采的,它丰富了紫阳民歌的内涵,提升了紫阳民歌的层次。这部实名制电影的问世,一定会推动紫阳民歌的发展,推动安康地域文化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影片开创了中国实名制电影之先河,其中没有商业元素,是一部充满了紫阳地域文化风情和田园牧歌式的爱情故事。影片的长镜头拍摄,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陕西紫阳的山水地貌、风土人情和社会状况,同时也把当地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影片采用未来跨时空的拍摄手法以表现故事情节,这种手法作为拍摄电影的方式是非常新颖的。故事的内容既有民间歌手演唱的传统紫阳民歌,又有充满现代时尚元素的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紫阳的实景,紫阳的山水、小巷、街道、大桥、古城门。唯美的镜头赋予了影片特有的诗情画意,古老的曲调丰腴了紫阳民歌翱翔的翅膀。

导演章明以《郎在对门唱山歌》这首民歌贯穿影片,用优美动听、纯粹的歌声为整个影片注入了闪亮的生命力和淡淡的哀伤之情。民歌的明线和爱情的主线相互交织,缺一不可,民歌是爱情的桥梁,爱情是民歌的翅膀;可谓歌中有情,情中有歌,因此影片是一部具有良好精神导向和艺术价值的电影剧作。其中最为特别的是,影片将安康紫阳很多最具人文特色的文化符号,例如:紫阳民歌、紫阳富硒茶、紫阳蒸盆子、老城门、青石板台阶等地方元素展现在影片中,不仅让全国人民了解了紫阳,更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到陕西南部地区的生态文化特征。

陕南民歌 篇3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学习, 音乐学专业大二年级本科生通过一年的专业课程学习,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希望通过陕南民歌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汉族民歌的多样性以及产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使每个学生了解、喜爱、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成为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者。以下是具体的课程设计:

一教学课题及对象

教学课题:婉转悠扬的陕南民歌。

教学对象:大二年级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在聆听、感受、模仿中学唱歌曲《郎在对门唱山歌》《幺妹月下绣荷包》。 (2) 通过欣赏、演唱等活动, 感受歌曲《幺妹月下绣荷包》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并进行演唱肢体动作的编排。 (3) 分析陕南民歌的创作特点并创作陕南民歌。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第一,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感受陕南民歌的特点,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第二, 欣赏歌曲, 感受陕南民歌旋律、调式、腔调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

第一, 为演唱《幺妹月下绣荷包》进行肢体动作的编排。第二, 用五声羽调式为给出的歌词创作简单的陕南民歌。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和钢琴等。

五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激发兴趣

第一, 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老师抛出问题:“同学们听过这首歌曲吗?有谁知道这是哪个地区的音乐作品呢?”

设计意图:陕北民歌影响范围较广, 该作品极具地方特色, 选择熟悉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再问:“这是一首陕北民歌, 为什么不说是陕西民歌呢?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陕西。”

第二, 播放陕西版图以及陕北和陕南地区风景、民俗、饮食等方面的图片。老师加以对比和讲解:“陕西自古被称为‘三秦’, 分别为陕北、关中和陕南。陕北地区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让我们印象深刻, 关中平原地区却是‘八百里平川尘飞扬, 三千万儿女吼秦腔’的景象, 以秦岭为天然分界线的陕南与陕北、关中地区气候也是截然不同。又因陕南接近四川和湖北两省, 因此该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环境又接近四川和湖北。在不同地理和文化背景之下孕育出来的民歌风格也截然不同。同学们刚刚欣赏了一首陕北民歌, 想不想再感受一下陕南民歌呢?”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能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 把地理知识贯穿其中, 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对比激发学生对陕南民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循序渐进, 展开教学

第一, 播放视频, 欣赏陕南民歌代表作品《郎在对门唱山歌》。播放视频前老师设置问题:“想一想该作品旋律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歌词如下:

郎在对门 (哎) , 唱山歌 (呃) , 姐在房中 (哎) , 织绫罗 (呃) 。那个短命死的发瘟死的挨刀死的, 唱的这样 (哎) , 好啊!唱的奴家:脚趴手软, 手软脚趴, 脚趴手软, 手软脚趴, 踩不得云板, 丢不得 (哟) 梭 (哎) , 绫罗不织 (哎) , 听山歌 (呃) !

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之前的问题, 老师点评后深入讲解歌词大意:“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作品, 属于陕南民歌的一种典型形式——‘通山歌’。歌词描写一位美丽勤劳的陕南姑娘在家中织绫罗, 突然听到隔壁的小伙在唱山歌, 旋律优美动听, 深深打动了美丽的姑娘, 她再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劳动, 只能听小伙子唱山歌了……”

老师讲授时有两个细节需要注意。第一个是同学们听到姑娘“埋怨”的唱出那句“短命死的, 挨刀死的, 发瘟死的”歌词后都笑了。让大家注意这并不是在骂人, 而是男女打情骂俏的语言, 表达了姑娘对小伙子的爱慕。第二个是歌曲中的细节描写“脚趴手软, 手软脚趴”, “趴”是陕南、四川一带方言“软”的意思, 动听的山歌让姑娘手软脚软, 生动地表达了她的兴奋与惶恐。

在演唱风格上, 陕南民歌少用尖音, 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 同时有比较多的装饰音和衬词, 比如“哎、呃”, 听起来朴实真挚而又不失委婉、细腻之感, 如灵秀山间一股清泉在婉转流淌。

设计意图:通过这首作品, 让同学们从歌词、方言、曲调特点等多角度分析陕南民歌, 逐步深入剖析其创作特点, 为后边的学唱和创作环节做铺垫。

第二, 学唱歌曲《郎在对门唱山歌》。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演唱特点后需强调:“演唱时注意把握陕南民歌的特点和细节, 即曲调婉转起伏, 演唱技法上多用上下滑音和小颤音相结合。”学唱时教师可以用分解和弦肢体进行钢琴伴奏和教唱, 几遍学习之后, 可以提示调式特点:“陕南民歌羽调式和商调式运用较多, 比如《郎在对门唱山歌》和一会儿将听到的《幺妹月下绣荷包》都属于五声羽调式, 因此具有明显的小调式特征。”

设计意图:学会演唱陕南民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民歌的地域特点是一个慢慢积累和熏陶的过程, 积累一定数量的民间音乐能更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地方音乐文化。

3. 深入学习, 触类旁通

老师继续引导大家了解其他陕南民歌:“陕南民歌种类丰富, 除了通山歌之外还有小调、号子、仪式歌等等。还有一类是劳动人民真实情感的表露, 歌词有很多是在劳动中即兴而作的, 如《采茶歌》《锣鼓草》《送饭调》《送郎》等。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幺妹月下绣荷包》。”

第一, 播放歌曲《幺妹月下绣荷包》并播放曲谱。歌词如下:月出东山顶, 照进竹笆门。幺妹月下绣荷包, 针针情谊深 (啊) 针针情谊深……

两地民歌对比, 画出表格让学生填写:

老师最后做出总结:“陕北民歌像山, 激越豪迈;陕南民歌像水, 灵动婉约。刚与柔、外放与内敛, 就是陕北民歌和陕南民歌在曲调唱腔风格上给人的不同印象, 各自特点可见一斑。”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首陕南民歌代表作的欣赏, 学生已经对陕南民歌的特点和风格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比较民歌的曲风, 引导学生填表总结出南北两地的特点。

第二, 学唱歌曲《幺妹月下绣荷包》 (教唱及伴奏方法同上首作品) 。

第三, 为歌曲《幺妹月下绣荷包》进行肢体动作的编排。大家共同思考和讨论, 比如怎样用肢体语言表现“月出东山顶, 照进竹笆门”的意境、“绣荷包”的动作等。老师鼓励大家在唱歌的同时加入表演:“下面请几位同学跟老师配合一下, 把刚才大家想出的动作连贯地来一遍, 看看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进行肢体动作的编排,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也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进一步了解, 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第四, 邀请表现力好的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建议:“台上的同学表演得不错, 但是台下的同学也不能闲着, 给他们伴唱, 大家一起来配合。”表演完后让同学进行自评和互评, 最后老师作总结性评价。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创作和表演的协作能力, 并加入课堂评价, 使教学过程更加合理有效。

六本课小结

老师总结:“相信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都有所收获。我要在这里祝贺大家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谁来给老师说一下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节课让我拓展了知识面, 以前提到陕西只知道陕北民歌, 原来陕南民歌也这么优美动听。”“通过学习, 我知道了陕南地区的风土人情。”“我通过歌曲内容, 了解了陕南民歌的类型以及常用的创作手法。”

老师通过总结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自身特性, 如果抛开本民族的特性来谈国际化只会使自身的发展陷入两难境地。陕南民歌是我们民族音乐中的瑰宝, 已经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不仅记录了陕南地区的历史变迁、风土人情, 有的作品还承载了风俗礼仪、道德规范, 已经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地重要工具。希望同学们让这些富有价值的民族艺术永久地流传下去。

设计意图:通过对陕南民歌的总结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对待民族文化的态度, 从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地发扬与传承。

七创作练习

请用五声羽调式为《山歌》谱写旋律:太阳那个出来 (呦) , 四山黄, 勤妹那个出来 (呦) , 晒衣裳。衣裳搭在竹竿上, 眼泪吧嗒望情郎。

设计意图:陕南民歌创作中五声羽调式最为常见, 而音乐专业学生用自己的音乐积累进行创作是必要的环节, 也体现了通过创作使民歌创新发展的理念。

摘要:在地方性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本地民间音乐课程, 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针对陕西地区高校音乐学专业学生, 创作设计了一节生动有趣的校本音乐课, 有比较详细的教学过程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本设计的创新点是多角度挖掘陕南民歌的特点并进行演唱肢体动作的编排, 最后引导学生创作陕南民歌, 从而达到在高校传承和发展陕南民间音乐文化的目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陕南民俗文化 下一篇:异地扶贫搬迁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