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猪场的防疫(精选十篇)
现代猪场的防疫 篇1
在大中型养猪场, 猪出栏后, 猪舍经过严格的清洗消毒, 再重新放入猪只, 往返3年就有可能出现疫病。首先是呼吸系统疾病, 如某一类型的肺炎。因此, 要求兽医技术人员在决定最适合的生物安全体系之前, 有必要确定养猪场所在地区的畜禽主要疾病类型, 及其在经济上的相对重要性, 了解猪场的位置、设计和管理因素, 以提高整个猪群抵御严重疾病的能力。
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到, 建立最适当的生物安全体系十分重要, 要关注、分析导致猪场遭受疾病攻击的危险因素, 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 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 确保养殖安全。导致猪场遭受疾病攻击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从别的猪场购入仔猪, 11周龄时猪的健康状况, 60kg体重以上猪的发病情况, 25~100kg生长期间猪的生活环境, 以及猪舍的大小、饲养密度、清洁状况和温度控制。
根据猪不同疾病的流行程度, 原种猪场的环境状况及其他危险因素, 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体系。
阻止呼吸道、肠道系统疾病在猪场发生, 必须努力保证每头猪所拥有的空间不少于3m2, 地面面积不少于0.75m2, 猪躺卧区域的空气流通速度不应超过每秒0.4m, 猪舍内不应有超过每秒1m的干燥冷气流。空气中NH3的浓度极限是10PPm, CO2的最大浓度不应超0.15% (1500PPm) , 湿度的最适宜范围为50%~85%。加强免疫接种。根据猪场实际生产情况, 制定各类疫苗免疫接种程序。
幼猪饲养的最初40天, 猪舍的温度要高于19℃, 室内昼夜温差不应大于6℃。这就要求对通风和温度进行有效控制。猪舍的清扫对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否也有重要影响。最坏的情况是猪舍从不间断地饲养猪群。应该在两批猪饲养间隙对猪舍进行彻底清扫、消毒, 并空舍3天。
饲养密度不宜过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 饲养密度过大, 极易和肺炎建立起内在联系。因为正是由于某一个猪舍中猪的数量增加, 才导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要限制猪舍的尺寸, 防止不同年龄的猪混养。猪舍的大小与猪群发生肺炎的数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相同的猪舍, 容纳100头的与容纳200~300头的相比, 猪舍中猪的数量越多, 受到微生物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应激的抵抗力就越弱。
通风条件不好的围栏猪舍, 地面可以铺垫草。如果有垫草, 即使猪舍管理不好, 猪也可以使自己的环境变得舒服。危险因素法的应用, 被看成是预防医学的一大进步。如果那些危险因素超过正常指标, 在引起临床症状之前就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 避免大的问题发生。把不同来源的猪尽可能分开饲养。这项措施在实践中获得很好的效果。
2 科学的免疫接种方法
(1) 被动免疫。由于猪在妊娠期间, 抗体不能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 新生仔猪只能通过初乳获得母源抗体。这类抗体是由经产或初产母猪在分娩前注射疫苗而产生的。仔猪在消化初乳时期即可得到这种抗体。经产或初产母猪在妊娠后期接种疫苗可激发其产生高水平抗体并分泌到初乳中。随着分娩日期的接近, 乳腺可分泌含高蛋白及抗体丰富的初乳。这个时期的母猪血清中抗体的浓度将高出正常值的3倍。因此, 保证仔猪能够吃到足够量的初乳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母猪进行免疫接种可以诱发其产生特异性抗体。在妊娠后期, 先后几次接种同一疫苗, 可使其初乳中获得高水平抗体。要根据实践经验, 预测仔猪会出现的疾病, 给母猪接种相应的疫苗。
有些母猪由于疾病, 比如乳腺炎、子宫炎和无乳症, 使其分娩后无乳, 还有营养贫乏等原因能导致母体分泌抗体不够。有些神经紧张的初产母猪不让其仔猪吃奶, 这些都可导致仔猪得不到足量的初乳。初乳可能在分娩前或者分娩过程中过早泄漏。这样仔猪只可吃到稀薄的初乳或者常乳。催产素也可以引起初乳过早泄漏, 故使用催产素必须慎重。分娩后产出的弱仔也许只能吃到稀薄的初乳或者常乳, 这可导致其抗体保护水平低下。经产母猪比初产母猪分泌的初乳质量高, 后几排的乳头分泌的初乳和常乳都是有限的。过早给仔猪喂食, 也可能使仔猪吃不到初乳。因此, 在仔猪出生后24小时内应该避免喂食。
同一猪群甚至同一母猪不同的乳头其初乳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差异。不同仔猪对母源抗体的吸收功能也有差异。可以被仔猪大量吸收的母源抗体 (Ig G) 是大分子蛋白质, 他们可以直接通过肠壁进入血液,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分子蛋白不能被直接吸收, 相当一部分被消化。这种消化的抗体便失去了活性。因此, 初乳应在仔猪出生12小时内吃尽, 时间越短越好。
Ig A抗体不易被消化而不能被吸收, 它在肠道中只起局部保护作用。这种抗体在初乳和常乳中都有, 它能抵御致病性大肠杆菌而防止腹泻的发生。仔猪在初乳中得到的抗体可以抵御疾病的爆发。但是这种抗体随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减少。在疾病突然爆发的情况下, 可使这种母源抗体迅速消失, 并导致仔猪对相应抗体抵御的疾病更加易感。此时必须采取主动免疫。
(2) 运动免疫。
随着仔猪的生长及母源抗体的减少, 给予主动免疫保护就变得很重要了。主动免疫是通过对仔猪直接接种疫苗而获得的。它可激发肌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这种免疫需要在仔猪生长到能够产生免疫应答时才可以进行。
对仔猪免疫通常可以采用2~3周的间隔时间内免疫接种两次的方法。第一次免疫将激发一次主动抗体反应, 2~3周后进行再次接种将激发产生更高水平的抗体。有些因素可影响主动免疫。
母源抗体。母源抗体可减弱仔猪对接种活疫苗应有的应答。这实际上是由残存的母源抗体与接种的抗原发生反应的缘故, 会导致活疫苗应有免疫应答效能降低。母源抗体干扰主动免疫的时间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一是仔猪获得被动抗体的水平, 其二是接种的活疫苗对母源抗体的敏感性。比如, 猪细小病毒苗对母亲源抗体极为敏感, 容易丧失活性。第三个影响因素是活疫苗所含有效抗原成分的浓度。比如, 波氏杆菌细菌的菌苗就含有较高水平的抗原或抗体激活物。这类活疫苗比含较少量抗原的病毒苗能更好地克服母源抗体的干扰。突发严重疾病可使母源抗体的水平迅速减少。这样可以导致在免疫接种激发抗体产生之前仔猪对疾病易感, 从而使主动免疫效果变差。高质量的疫苗应是抗原浓度高, 能够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并激发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
总之, 对母猪的免疫能够使仔猪获得母源抗体, 有助于对仔猪的保护。但是在抗体水平不足以形成保护时, 必须适时地对仔猪进行主动免疫。
摘要:现在化养猪必须重视猪场的保健问题, 药物的使用必须保持在最低限度, 这就要求饲养者转变观念转变。防止猪病的生物安全体系, 是指在商品化肉猪生产企业中, 建立一种使猪保持高度健康状况的体系。本文谈一谈对防疫的认识和体会。
猪场防疫制度(范文) 篇2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及疫情传播,确保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自觉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有关规定,按照当地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各种疫苗的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工作。
二、积极主动配合并协助动物防疫员做好动物的免疫注射,佩戴耳标,填写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建立疫病可追溯制度。
三、养殖场坚持“全进全出”原则。
四、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
五、制定免疫程序,必须免疫接种下列疫苗: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疫苗。
六、实行按生产环节计划免疫制度,确保生猪免疫密度常年保持100%。
七、定期消毒灭菌,圈舍及周围环境每周消毒一次,养殖场出入口必须配备消毒池,并保持池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八、生产区必须封闭隔离,建立防疫屏障,非工作人员禁止进入,谢绝参观游览。
九、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
1、生猪出栏前须提前3天向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的动物检疫员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并取得《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出售、屠宰或调运、引进生猪实行21天的严格隔离观察制度。
2、依法按规定处置动物疫情。
(1)、发现动物染疫、要立即向驻村防疫员报告,不得瞒报、迟报、漏报动物疫情。
(2)、严格执行当地政府及兽医主管部门依法作出的疫情处置决定,按《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GB164548-1996)》处理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染疫动物产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动物尸体以及污染物。
猪场兽医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猪场;兽医防疫;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新农村的改革持续的推入,我国的养猪行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农村养猪的质量和规模都在不断的提高。但是农村养猪由于缺少新型的技术,特别是猪防疫的问题,成为现阶段养猪最大的问题,给养猪农户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开展猪防疫的工作时,需要从防疫的源头做起,分析现阶段猪场兽医防疫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对策,从而让农村养猪更好的发展,提升养猪行业效益。
1.猪场兽医防疫的重要性
随着猪场养殖规模的扩大,猪的生产性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母猪的出栏率、成活率、瘦肉率等都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是随着国外种猪的引入,各个猪场种猪之间流动频繁,使得猪病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猪病由单一的病原演变为诸多原因的共同作用,这就需要猪场做出更好的免疫防范,从而减少疫情对猪场的效益影响。疫情的复杂、大量药物的滥用或是饲料中添加不正确的药物,都会造成病菌的抗药性产生,造成猪群的免疫力低下。因此猪场要积极的进行免疫,减少疫情对猪场养殖的影响,提升猪场的运营效益。
2.现阶段猪场兽医防疫存在的问题
2.1消毒不彻底
消毒是猪场免疫的基本环节,农村猪场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因此在进行猪场的消毒时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从而保证消毒的有效性,但是在猪场中,一些工作人员不重视猪场的消毒工作,在消毒剂浓度配置、酸碱度配置时没有按照要求进行配置,或是没有控制消毒剂的保存温度等,使用长时间存放、消毒效果差的消毒剂进行消毒,使得猪场的消毒不彻底。一些猪场的工作人员不按照消毒规范进行消毒,认为消毒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药剂喷洒等,没有对猪场的死角部位进行消毒,使得消毒不彻底,消毒药液没有很好的发挥效果,给猪场的养殖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疫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2.2免疫的方法不科学
一些猪场的免疫意识差,不重视免疫工作,在免疫处理时不按照规范的免疫程序进行,或是盲目的进行免疫,不结合本地区的疫情特点和免疫标准进行,具体表现为免疫制剂浓度不对、注射针头不合适、接种剂量不达标、出现漏针情况等。一些工作人员对于疫苗的保存过于疏忽,疫苗的保存不正确,在接种时使用过期的疫苗,或是对病猪和正常的猪同时进行免疫等。
2.3免疫不及时
一般情况下,需要定期的对猪场进行免疫检测,从而对猪场的免疫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尽早的查处猪疫病,为疫病的防疫提供科学的数据依据。但是很多的猪场不重视疫病的检测,没有及时、深入、准确的调查本地区猪疫病的流行情况,对于猪场的疫病没有及时的检测和监控,检测时仅仅进行了表面的工作,过于形式化。
2.4防疫观念不正确
一些猪场在进行防疫免疫时仅仅重视染病猪的治疗工作,属于对疫情的免疫,猪在感染疫情之后才进行就医,这样的免疫觀念是不正确的,正确的免疫是要以放为主,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重视疫情的免疫防范,不要等到猪染疾后再进行防疫,不然就会造成猪场的养猪成本过高,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加强猪场兽医免疫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消毒体系
养猪场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消毒制度,认真的做好猪场的日常消毒工作,将猪场中的死角和重点场所仔细的消毒,从而杀死和抑制猪舍中留存的病菌。消毒使用的药物要科学的调配,浓度要事宜,用合适的方法保存,不要单一使用消毒药物,要多种消毒药剂互相搭配使用,从而增加消毒效果。养猪场要提升消毒的重视程度,要每日对猪舍进行一般消毒,定期进行全面消毒,疫情出现时的紧急消毒等。猪场要建立科学的消毒制度,并且也要对养猪物品、养猪器械等进行消毒,从而从易感源头进行猪疫病的防治,将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3.2科学的进行免疫操作
猪场要仔细调查本地区猪疫情的流行情况、疫情特点、疫情的流行时节等,并且调查猪群的机体健康情况,从而制定科学的猪群免疫程序。需要注意的是猪群的免疫药物不要过多,需要少而精,从而控制免疫药物。一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或是注射一般性的药物就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不需要注射免疫疫苗,对于药物危害大、常规药物难控制、治疗效果比较好的疫情要进行重点的注射治疗。在疫苗的选择时,要重点控制,对于疫苗的选择、保存、使用方法、注射器械等都要细致的处理,每次进行接种免疫时都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疫苗的生产厂家、注射剂量、药物生产厂家等,避免疫苗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所在。
3.3建立疫病监控系统
猪场要创造有利的条件,开展猪场免疫工作的检测,定期的安排兽医人员对猪场的猪群进行免疫检查,特别是种猪的免疫情况要进行重点的检测。在观察的过程中,若发现猪群出现异常情况,要采取妥善的措施进行处理,并且要结合猪场的养殖情况调整养殖的数量和免疫情况。对于养殖条件比较好的猪场可以建立疫情免疫实验室,通过实验室观察来对疫病进行有效的观测,对染病的猪进行解剖实验,做出针对性的免疫处理方法,从而为猪场的整体免疫防疫工作做出科学的指导,为疫情的预防打下基础。
3.4加强饮食营养
提升猪的自身免疫力,就要从猪的饮食营养角度出发,在猪的养殖时要合理的搭配猪群的日粮,只有营养搭配合理,猪群才能够更好的成长。猪群生长时需要的蛋白质、能量等相关营养成分要提供足量,并且科学的搭配,可以在日粮中加入免疫营养物质,提升猪的机能,从而提升猪群的整体免疫能力,更好的抵抗疫情。不要一味的使用药物进行营养加强,避免药物对猪产生损害。
3.5科学的进行药物保健
在猪场的兽医免疫中,药物保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免疫工作,药品的保健在猪场免疫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在猪场的免疫工作中,要科学的选择抗菌药物对猪进行保健,在药物选择时,尽量选择对猪的自身免疫危害小,并且能够增强猪抗菌能力的药物,比如黄芪多糖类的药物等,从而提升猪的免疫能力。使用抗菌药物要注意几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比如母猪的产仔之前、产仔后、喂养室、仔猪育肥期等。猪场要注意抗菌药物的保存和使用剂量,最大限度的发挥保健药物的效果。
4.结语
在农村的猪场进行免疫时,需要按照科学的养殖方法,提升兽医免疫的重视观念,充分的进行猪场的各方面免疫工作。调查现阶段猪场免疫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且采取应对的方法,从而提升猪场的免疫工作。猪场要建立科学的免疫防范体系,采用科学的免疫方法和手段,从源头上控制猪的各种疫情,加强对本地区疫情的监控和治疗,减少猪场的养殖成本,提升猪场的经济发展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林兆京.规模猪场兽医防疫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初探[J].畜禽业,2012(7).
[2]黄佳江.猪场兽医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农业,2013(12).
[3]孙铁香.规模猪场兽医防疫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14(7).
[4]杨春辉,连亚平.规模猪场防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
猪场夏季防疫消毒的方法 篇4
1 消毒药的选择
选择消毒药时, 要根据消毒对象、目的、疫病种类、调整不同类型的药物。如有些病毒 (结构中无胞浆膜病毒) 对普通消毒药不敏感, 如圆环病毒, 一般消毒药对它不起作用, 应选择高效药物如复合醛、活性氯等;带猪消毒时不能使用刺激性大、腐蚀性的消毒药, 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如氢氧化钠等;对注射部位的消毒要选择中效消毒药等。
2 消毒药的配制及使用
2.1 消毒药的配制
正常浓度配比是以杀灭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 药物浓度过高不仅造成浪费, 还可导致病原微生物表面形成一种膜蛋白, 影响消毒药的作用效果。如醇类、醛类等, 如70%酒精的杀菌作用比纯酒精要强。对于某些高含量的氯制剂, 如浓度配比过高, 氯的挥发对种群产生强烈的刺激, 可诱发呼吸道疾病, 反之消毒药液浓度过低则起不到消毒效果。因此应严格按生产厂家的规定准确称量, 将其完全溶解, 混合均匀。另外, 在配制消毒药时, 应合理选择溶剂。多数消毒药能溶于水, 应选择杂质较少的深井水或自来水, 注意水的硬度, 如水中存在Mg2+、Ca2+等二价阳离子, 药液会引起分解, 降低消毒效果。如配制过氧乙酸消毒液, 最好用蒸馏水。有些难溶于水的消毒药, 可用降低消毒液表面张力的溶剂, 以增强药液的消毒效果或消除拮抗作用。临床表明, 乙醇配制的碘酊比水配制的碘液好, 相同条件下碘所发挥的消毒效力强。
2.2 消毒药液的保存和使用
消毒药用水稀释其稳定性较差, 应现配现用一次用完。如高锰酸钾、过氧乙酸以及含氯消毒药等更能发挥其消毒效果, 选用其他溶剂如酒精等配制的消毒药液, 应贮存使用, 应用容器盛装密封、贴上标签写明药液名称、浓度和配制日期等。
3 环境因素对消毒作用的影响
3.1 彻底清扫场舍环境
被消毒的现场存在大量有机物, 如饲料残渣、排泄物、分泌物、体表脱落物、污水、污物, 对病原微生物起机械保护作用, 可能使部分消毒药与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 结合成不溶性的化合物, 影响消毒作用发挥, 降低消毒液对病原作用的浓度。因此有效消毒的前提是彻底机械清除场舍及环境中的有机物及污物, 应在打扫清除之前后分别施用消毒药。
3.2 温度
消毒药的温度越高,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越强, 大部分消毒药在0℃时会降低消毒效果, 一般药液温度每提高10℃杀菌力提高一倍。在带畜消毒时、寒冷季节, 药液温度应控制在30℃及以上, 以防养殖群受凉应激, 降低抵抗力及免疫力。炎热季节, 药液应保持在20℃~30℃、既起到防暑降温, 并能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3.3 湿度
湿度对气体消毒影响较大, 在作熏蒸消毒时, 湿度太低效毒效果不良, 一般熏蒸消毒时, 相对湿度以60%~80%为最好。
3.4 环境酸碱度
p H值也会影响消毒效果, 含氯消毒药如活性氯、三氯异氰脲酸钠、漂白粉等, 在酸性环境中效果好, 而碱类消毒药如氢氧化钠、生石灰等则会被酸中和而减效。
3.5 饮水消毒
除考虑水中含有的二价阳离子外, 还应注意人畜健康。所以可用具有不太稳定的含氯消毒药, 如漂白粉等。
4 消毒工作的规范性及制度性
4.1 选择恰当的消毒方法
应根据不同的消毒药采用喷洒、喷雾、浸泡或蒸发等消毒方法, 大多数寄生虫卵, 如球虫卵囊对药物消毒有一定的抵抗力, 可采用浸泡或熏蒸消毒或用高效消毒药。
4.2 消毒必须到位和彻底
有些养殖场消毒过程走捷径, 消毒速度过快喷洒不均匀, 无论是环境消毒还是带畜消毒而留死角, 特别是排污沟不能忽视, 真正起到很好的消毒效果。
4.3 养殖场环境、空栏还是带畜消毒要同步进行, 尽可能在大致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
如每出1万头生猪的猪场, 全场消毒要一次完成, 可减少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场所。
4.4 严格人流、物流及车流的消毒工作
对人流、物流、车流的消毒是任何一个养殖场面临的现实问题, 也是最大的安全隐患。所以, 养殖场既可采取封闭式管理, 又必须对进出的人流、物流、车流进行严格消毒, 可在消毒房或养殖场入口处选用自动控制喷雾消毒装置或用高压动力喷雾器消毒等。
4.5 正确安排消毒程序
如空栏时畜舍的消毒程序:清扫 (可喷一些消毒液) —清洗 (包括设备、墙壁、地面等) —药液消毒 (可使用两种或三种不同消毒药, 进行两次或三次栏舍、设施、空气、墙壁、地面等消毒) 。
4.6 制定和完善消毒制度
养猪场防疫制度 篇5
为了搞好猪场的卫生防疫工作,确保养猪生产的顺利进行,向用户提供优质健康的种猪或商品猪,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杜绝疫病的发生,制定的有关制度,制定以下《猪场卫生防疫制度》,请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严格执行。
1、猪场分养殖区和生活区,养殖区包括出猪台、化验室、猪舍、沼气池等。生活区包括办公室、食堂、宿舍等。
2、非生活区工作人员及车辆严禁进入生活区,确有需要者必须经场长或主管兽医批准并经严格消毒后,在场内人员陪同下方可进入,只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3、生活区防疫制度
①生活区大门应设消毒门岗,全场员工及外来人员入场时,均应通过消毒门岗,消毒池每周更换两次消毒液。
②每月初对生活区及其环境进行一次大清洁、消毒、灭鼠、灭蝇。③任何人不得从场外购买猪、牛、羊肉及其加工制品入场,场内职工及其家属不得在场内饲养禽兽(如猫、狗)。
④饲养员要在场内宿舍居住,不得随便外出;场内技术人员不得到场外出诊,不得去屠宰场,其它猪场或屠宰户,养猪户场(家)逗留。
⑤员工休假回场或新招员工要在生活区隔离二天后方可进入养殖区工作。
⑥搞好场内环境绿化工作
4、车辆卫生防疫制度
①运输饲料进入加工区的车辆要彻底消毒。②运猪车辆出入隔离舍,出猪台要彻底消毒。
③上述车辆司机不许离开驾驶室与场内人员接触,随车装卸工要同养殖人员一样更衣换鞋消毒。
5、购销猪防疫制度
①从外地购入种猪,须经过检疫,并在场内隔离饲养观察40天,确认无病健康猪,经冲洗干净并彻底消毒后方可进入养殖区。
②出售猪只时,须经兽医临床检查无病的方可出场,出售猪只能单向流动。
③养殖人员出入隔离舍、猪舍,要严格更衣、换鞋、消毒,不得与外人接触。
6、疫苗保存及使用制度
①各种疫苗要按要求进行保存,凡是过期、变质、失效的疫苗一律禁止使用。
②免疫接种必须严格按照养殖场制定的《免疫程序》进行。③免疫注射时,不打飞针,严格按操作要求进行。④做好免疫计划,免疫记录。
7、养殖场工作人员,不准留长指甲,男性员工不准留长发,不得带私人物品入内。
8、养殖场每栋猪舍门口,产房各单元门口设消毒池、盆,并定期更换消毒液,保持有效浓度。
9、制定完善的猪舍,猪体消毒制度。
10、杜绝使用发霉变质饲料。
11、对常见病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现代猪场的防疫 篇6
关键词:养猪场;防疫;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3-0157-02
目前,随着畜牧产业化的不断发展,生猪养殖方式正由传统散养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模式转型。在规模养猪得到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规模化猪场防疫、检疫和生物安全监管等诸多问题,动物疫病防控面临新的形势和压力。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工作不仅关系到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食品安全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怎样加强规模养猪场的动物防疫工作,严格控制疫病的流行与传播,已成为摆在广大畜牧兽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保障正常生产,必须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观念,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措施,建立和完善猪场动物防疫体系。
1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防疫意识不强
有些猪场虽在建造上比较规范,但养殖户对防疫工作不重视,没有配备专兼职兽医人员,防疫制度不完善,或制订防疫制度,没有执行,人员进场不更衣、不换鞋,车辆、用具没有严格消毒,也不重视环境、水沟消毒,饲养员串栋现象严重,用具不分栋使用。没有相应的污水、污物、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1.2 场址选择不合理
有些养猪养殖户从场址选择上就达不到科学要求,有的为了贪图方便,把猪舍建在交通主干道公路边,周围没有围墙。有的位置与居民生活区、生活饮用水源地、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不符合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
1.3 猪舍布局不科学
有的猪场生活区和生产区没有分开,有分开也不规范,有的养殖户为了节省资金,猪舍建造相当简陋,不具备防疫、隔离、消毒等设施。猪舍建设布局不合理,有的几栋猪舍连在一起,猪舍间距离太近,也没有建病畜隔离舍,一旦发生疫病无法采取防疫隔离措施,疫病很快在场内流行,威胁整个猪场安全。
1.4 防疫方法不科学
有的没有按说明进行严格的稀释或在稀释过程中受消毒液污染;针头大小、长度不合适;疫苗没有防日晒高温,稀释后在2 h内用完;疫苗在使用前或每次吸苗前没有充分的摇匀;注射位置不正确,接种剂量不够,疫苗流出后没有立即用沾有消毒液的棉球擦拭、消毒;病猪、瘦弱猪同步免疫等情况,疫苗运输、保存不科学都会影响免疫效果,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1.5 消毒工作不规范
没有建立消毒制度,猪场车辆进口处没有设立消毒池,没有更衣室,无法对进场的人员和用具消毒;有的场消毒方法不妥当,猪舍水沟、用具等消毒前没有清洗等,影响消毒效果。
2 改善措施
2.1 加强养殖场的审核管理
各级兽医主管部门和各有关单位要加强新建畜禽养殖场审核审批和管理工作,从场址的选择是否远离交通要道、居民居住区、学校、厂矿及其他不利畜禽饲养的地域,到养猪场对周围环境如水源、生活用水、河流等是否造成污染威胁,是否有排泄物处理及防疫消毒设施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管理,有规划、有计划地建设标准化生猪养殖小区。规模猪场应从选址、布局及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和改造,充分考虑防疫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地分配投资,以最大程度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2.2 建立科学免疫制度
对生猪实行科学免疫是有效防止疫病发生的重要措施。猪场应根据本场的疫病史、场周围的疫情、猪免疫抗体水平及猪的不同饲养阶段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免疫计划。选择购买由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定点生产的疫苗,加强疫苗保管储存,并由兽医按防疫注射操作规程实行免疫,同时建立生猪免疫档案。有条件的场应及时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并根据监测情况调整免疫程序。
2.3 完善消毒制度
规模养猪场制定完善科学规范的消毒管理制度。①环境消毒。定期对生活区、生产区、猪舍内外环境每2~3周用2%烧碱消毒或撒生石灰1次。消毒前还要做好卫生清洁工作,包括猪体表、猪食糟、工具的清洗,才能使消毒更有效。②猪舍消毒。每批猪出栏后,猪舍要彻底洗净,然后用喷雾和熏蒸消毒。③用具消毒。定期对饲料车、料糟、料箱、针管等消毒。同时运输车辆进场前也要严格消毒,以及场内饲养员禁止串栋,用具分栋编号,不得混用。④人员消毒。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前要更衣、换鞋、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人进入生产区,要进去要经过严格消毒。
2.4 建立重大疫情防控预案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建立重大疫情防控预案,怀疑发生传染病时,应尽快隔离确诊。发生或疑似发生口蹄疫、猪水疱病等一类传染病时,应立即封锁疫区或疫点,禁止无关人员及车辆出入疫区或疫点,禁止猪调出或调入,并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对病猪进行隔离或扑杀,派专人日夜值班,防止疫区人员流动而将疫情传出。必要时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以提高猪群的抵抗能力,防止并发感染。病死猪尸体及废弃物要作烧毁、深埋等处理。
3 结束语
总之,规模养猪场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防疫能力,重视防疫工作,最好要配专职或兼职兽医人员,对饲养员要加强兽医知识培训,提高防疫工作认识,针对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疾病,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从阻断病源感染途径入手,积极做好卫生工作,创造舒适环境,减少不良因素刺激,提高猪群抵抗力,从根本上控制和消灭疾病,确保猪群健康生产,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左友川等.规模养猪场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1:77~78.
(编辑:尤俊丽)
Research on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isease Prevention in Large-scale Piggery
Liu Chun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urrent disease prevention in large-scale piggery,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disease prevention of large-scale pig farms,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disease prevention level in large scale piggery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the audit management, scientific immune system, disinfection system, majo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n of piggery.
Key words: piggery; diseas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s
搞好猪场防疫要重视搞好猪场环境 篇7
猪场在生产过程中, 往往在消毒和疫苗免疫方面投入很大的精力。 这当然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和关键的步骤。 但是, 猪场的环境卫生也是猪场防疫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猪场的环境卫生要以猪的特性为根据, 在生产过程中, 能给猪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和繁育的环境。 定期清除杂草和填埋阴沟, 消灭病原微生物的孳生地。 经常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干燥、温度适宜、干净卫生,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 对猪场周围和场区空闲地进行植树种草绿化环境, 对改善小气候有重要的作用。 猪舍若能置于这样的环境中, 带来的好处是:在寒冷的冬季可使场内的风速降低;又能使炎热的夏季气温下降;还可将场内空气中有毒、有害的气体减少:臭气减少;尘埃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减少, 这对猪的生长及健康非常重要。
浅谈猪场的防疫与安全 篇8
1 安全生产的前提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所称的防疫, 是指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总而言之, 只有预先严格要求, 防患于未然, 才能确保安全生产。
1.1 猪场选址
根据《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的要求, 动物饲养场选址应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500 m以上;距离种畜禽场1 000 m以上;距离动物诊疗场所200 m以上;动物饲养场 (养殖小区) 之间距离不少于500 m;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3 000 m以上;距离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500 m以上。
1.2 环境卫生控制
场区周围建有围墙;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 长4 m、深0.3 m以上的消毒池;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 并有隔离设施;生产区入口处设置更衣消毒室, 各养殖栋舍出入口设置消毒池或者消毒垫;生产区内清洁道、污染道分设;生产区内各养殖栋舍之间距离在5 m以上或者有隔离设施。
1.3 安全引种
引种前业主应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检验机构提出申请,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检验机构接到引种申请后, 向对方监督检验机构索取引种事项资料, 确定对方为无规定动物疫病后, 业主向对方场索要采血化验结果, 经抗体检测合格, 并通过隔离观察确定无病时, 才可能和自己的猪群混群。
1.4 饲料原料的管理
人们常说病从口入, 对于猪而言, 也是同样如此。近年来猪病连续不断, 究其原因, 饲料中添加高铜高锌、玉米霉菌毒素、浓缩料中的“全价”次品蛋白 (血浆蛋白, 血球蛋白等) 等是埋下不安全隐患的祸根, 所以我们一定要严把饲料质量关。
1.5 药物预防和疫苗免疫
这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 只是度和量的问题。混乱的用药容易引起猪的肠道菌群失调, 还有可能使细菌发生变异, 形成一种超级细菌。
对于免疫接种也是一样, 过多的、过量的接种疫苗, 容易引起机体对疫苗的免疫麻痹, 还有可能引发疾病的爆发。
1.6 环境的净化
猪患病出现临床症状后, 标志着某种疾病已超越猪的生理屏障, 此时肌体在对抗病菌的同时, 也大量排泄毒素污染生产场地, 病猪也就成了传染源, 是养猪场内致命的杀手。为了减少损失, 我们应按防疫要求, 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来切断传染源,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加强宣传, 夯实基础, 严格准入制, 确保清净无疫
现实告诉我们“防”字在他们心目中被忽略, 认为是职能部门给他们找麻烦, 于是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应付过关比比皆是, 结果有害于环境, 也造成经济损失。
2.1 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确保防疫工作深入人心
在我们处理多起案件中, 管理责任人对相关条款知之甚少。建议农业部制作动物疫病对人畜危害的科教片、相关法律法规有奖知识问答等宣传材料, 在电视、广播上广泛宣传;以及制作宣传画, 在各大车站、码头醒目的地方设立宣传拦, 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和启发。在基层把动物疫病防制工作, 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树立防重于治, 防就是发展, 少死就是增效的观点, 使防疫工作深入人心, 促进防疫工作的顺利开。
2.2 建立牧业园区, 实行规范管理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稳步推进, 农业人口的转移, 非农业人口的逐步增加, 解决因此而剩余的劳动力迫在眉睫。建议在离城20 km以外、河流的下方, 根据城市总消费水平, 由当地政府划定一定的地盘, 利用国家现有扶植政策, 以年出拦5 000头规模设计, 建立生猪养殖园区, 实行政府搭台, 吸引有财力、善管理的人才到园区来投资发展。
规划区内园与园间要设立防护隔离带, 离各园5 km以外设立粪便、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 各园与园和区进出口, 设立消毒池和消毒室, 引进动物要经过严格的检疫, 隔离观察确诊无病后才能进园, 否则进行无害化处理。在风向下游设立与之相适应的动物诊疗机构, 内有为其服务的畜牧兽医技术员, 工作人员中订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 实行重大疫病追究制, 来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根据不占良田, 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 可选水源条件较好的山丘, 规划山顶生猪戴帽, 山间果树、牧草缠腰, 山脚家禽鱼跳的生态畜牧业, 以减少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 为人们生产出更安全的绿色食品。
3 设置门槛, 实行准入制
猪场引种应重视的防疫措施 篇9
1 引种的重要作用
引种是规模化猪场扩充优良血统、加快育种进展、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效益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现代瘦肉型母猪第8胎的繁殖潜力最大, 但其繁殖力表现受到营养、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 在生产实践中, 第3~5胎母猪产仔的数量和质量往往达到最佳。种群更新的目的就是设法让第3~5胎的母猪在种群中保持较高的比例, 使群体繁殖效率最大化。后备猪群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养猪的生产潜能, 良种引进总是拉动着整个猪场的遗传基础。在选购种猪时应选择高生产性能和健康水平的种猪。
2 防疫的重要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的养猪事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猪的生产性能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无论是各阶段猪的成活率、饲料报酬、瘦肉率以及出栏率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 随之而来的却是疾病的困扰, 由于引种的频繁、饲养密度的加大、营养的限制、防疫体系的缺失等使许多规模化养殖场疾病由单一病原转变为多因子协同作用, 给养猪事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严重影响养猪生产事业的发展, 甚至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 必须采取综合防控的措施, 保障生猪生产的正常开展。
3 引种对防疫的危害
引进健康的种猪是每个猪场首要考虑的问题。有些养殖户在引种时只考虑价格、体形, 而忽略了健康这个关键要素, 在引进种猪的同时也把疾病引了回来。在引种时, 首先应注意猪场的防疫制度是否完善, 执行是否严格, 所在地区是否为无疫区, 所处的环境位置是否有利于防疫。许多养殖户认为种源多、血源远有利于本场的猪群生产性能的改善, 殊不知这样做引进疾病的风险也就越大。因为各个种猪场的细菌病毒环境差异很大, 而且现在疾病多数都呈隐性感染, 不同猪场的猪混群后暴发疾病的可能性很大。因此, 引种时应尽量从一家种猪场引进。
4 引种时的防疫措施
4.1 从健康种猪场引种
选择信誉度高、规模大、有《种育生产经营许可证》、有足够供种能力、技术水平较高和有健康认证的种猪场进行引种, 同时要考虑拟引进的种猪健康度;种猪的系谱要清楚, 售后服务要好。尽量从一家种猪场选购, 否则会因为病原的不同, 而增加混群后的生物安全难度。
4.2 抽血检测
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抽血化验, 主要检测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猪细小病毒、衣原体等, 均为病原阴性才可以从该场引种, 避免引入新的病种。一旦检出病原阳性猪不得采购和调运。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根据本场疾病流行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某些疾病进行监测。
4.3 消毒
4.3.1 车辆消毒
运输车辆在运输前要彻底清洗, 保证车辆在7日内无运输生猪及牛、羊的记录。在装猪前12小时用消毒液对车辆及用具进行两次以上彻底消毒, 可选用复合醛、过硫酸氢钾、碘酸制剂等高效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 防止车辆带病传染种猪。
4.3.2 引进场的消毒
新建场引种前的消毒:种猪在引进前一定要加强场内的消毒, 消毒范围包括生产区、生活区、及场外周边环境, 生产区又分为猪舍、料库、展览厅等, 都应本着“清洗-甲醛熏蒸-30%的火碱喷雾消毒”的消毒规程, 消毒时猪舍的每一个空间一定要彻底, 做到认真负责、不留死角;对于生活区与场外周边环境也要用3%~4%的火碱溶液进行喷雾消毒。
旧场改造后在引种前的消毒:对于发生过疫病的猪场, 在种猪引进之前一定要加强消毒与疫病检测。首先把入场区的通道全部用生石灰覆盖, 猪栏也要用白灰刷一遍, 粪沟内的粪便要清理干净, 彻底用火碱水冲洗干净, 猪舍与场区也要像新场一样消毒以后方可引种。
4.3.3 人员消毒
外界人员进入场区必须更衣、换鞋, 用0.1%新洁尔灭洗手, 紫外线消毒10分钟后。方可进入办公区, 如要进入生产区, 必须在办公区隔离2~3天, 要经过洗澡、换上工作服, 经过火碱池、紫外线消毒后方可进入隔离舍。
4.4 隔离
当把一群健康的后备猪引种到一个猪场, 而这个场内存在它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疾病 (如蓝耳病、猪瘟、圆环病毒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副嗜血杆菌病) 时, 它们可能会感染这些疾病, 出现严重的免疫力下降并表现出临床症状。易感猪群在下面的情况下会变得更糟:有时新引进的种猪群出现临床症状, 会导致环境中病原的集中、增加, 而使原有猪群的一些猪感染发病, 这就好像是新引进的猪是携带疾病进来的。引进的猪群越大, 这种情况就越可能发生, 这就是实施隔离适应程序的重要原因。隔离舍应与生产区最好有300米以上距离。引进的种猪在隔离舍饲养35~45天, 直到没有什么问题才可以进场。
4.5 保键
猪只到场后可添加抗生素和多种维生素10~14天, 以后视情况而定。供参考药物组方: (1) 预防呼吸道支原体、附红体、敏感菌的感染:枝原净150克/吨 (80%含量的加到188克/吨) +阿莫西林400~500克/吨 (80%含星的加到625克/吨) +金霉素2000克/吨 (15%含量) ; (2) 预防弓形体和多种敏感菌的感染:氟笨尼考 (100~120克/吨) +磺胺六甲 (300~400克/吨) +TMP (100克/吨) +Na HC03小苏打 (2000克/吨) ; (3) 驱虫:猪在隔离期内, 接种完各种疫苗后进行一次全面驱虫, 可使用长效伊维菌素等广谱驱虫剂, 皮下注射驱虫, 使其能充分发挥生长潜能; (4) 在猪刚到场时或隔离期内、注射疫苗前后, 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 可有效增强抵抗力, 减少应激。
4.6 免疫
4.6.1 种猪引进后15天内不要注射任何疫苗 (特殊情况例外) , 因猪群还处在应激阶段。
4.6.2 引种时要向原引进场索要该批种猪的免疫程序;了解各种疫苗的生产厂家及注射剂量。以后根据原引进猪场提供的免疫程序或自家场的免疫程序进行跟踪免疫注射, 这点非常重要。
4.6.3 引进种猪15天后应随机抽样或全批种猪进行抽血检测, 检测几种主要的烈性传染病的抗体水平 (如猪瘟、伪狂犬病、五号病等) 是否符合要求,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4.7 风土驯化
隔离期以及防疫程序按规定执行完毕后, 要根据最后一次抗体检测对引进猪只进行健康评价。确认没有细菌感染和病毒野毒感染, 判断是否可以适应本场大环境, 可否开始混群工作。混群开始时, 要先从引进猪只中随机抽取10%, 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和本场要淘汰的母猪进行混圈饲养, 观察并记录其每天的状况, 连续观察1个月。如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将其处理掉, 如无异常情况出现, 再从自有猪群中挑几头育成猪转入引进猪群, 观察并记录情况。如仍情况正常, 可将自有猪群逐渐转入引进猪群, 并相对隔离。兽医仍要重点关注异常情况 (如同时或连续几头出现皮肤发红、发热、精神不振、食欲不振等症状) 。猪群的适应与病原谱的融合是个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警惕猪群的异常变化, 既要防止自有猪群对引进猪群造成危害, 也要防止引进猪群对自有猪群传入新的疫病。
4.8 再检测, 才能进入生产群
种猪到场后必须在隔离舍隔离饲养30~45天, 严格检疫, 确认没有细菌感染和病毒野毒感染, 并监测猪瘟、蓝耳病等抗体情况。在隔离期结束后, 对该批种猪进行体表消毒, 再转入生产区投入正常生产。
规模猪场兽医防疫的工作思路 篇10
2006年, 笔者对全县规模猪场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猪疾病的流行是制约养猪业持续发展和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 特别是新近发生的传染病, 危害更大。为了开创规模猪场兽医工作的新局面, 必须采用现代的、科学的、新的兽医防疫技术取代固有的、传统的、陈旧的防治模式和经验。现提出当前规模猪场兽医防疫工作的思路, 以供同行参考。
1 强化防疫, 加强监测
由于传统兽医重治轻防, 许多规模猪场旧病未除, 新病又来, 疫情不断, 既花费了资金, 又浪费了人力物力, 而且降低了猪场的经济效益。针对这种状况, 提出如下原则:无法治愈的病猪不治;治疗花费高的病猪不治;经济价值不高的病猪不治;病因不明且是新发病的病猪不治;传染性强、危害性大的病猪不治;加强以标准规范饲养生猪;加强防疫检疫措施;加强监测诊断设施。
在执行这一原则后, 经营者必须加大对防疫、检疫、监测、诊断设施的投入, 按规范标准饲养生猪, 完善管理制度;兽医必须深入猪舍开展防疫检疫, 了解场内每栋猪舍的健康状况, 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作出准确的诊断, 果断地决定处理方法。
2 科学免疫, 规范操作
几年来, 猪的传染病种类越来越多, 疫苗的品种也不断更新。一头猪成长各阶段均要打防疫针, 一个规模猪场要不断地进行免疫接种, 可是规模猪场传染病不但不能控制和消灭, 而且还有扩散和发展的可能。剖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单位受经济利益驱动, 一旦有新的传染病, 就研制疫苗, 未经科学验证, 就盲目地大面积推广, 疫情不仅没有被控制, 反而扩散蔓延。二是一些规模猪场经营者错误地认为, 猪一旦免疫接种就进入保险箱, 其实不然, 就免疫理论而言, 任何一种疫苗由于种种原因都不可能提供100%保护;影响猪体产生免疫力的因素很多, 如体质、环境的应激、某些传染病 (伪狂犬病、蓝耳病、隐性猪瘟、园环病毒感染) 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力下降;疫苗在运输、贮存、使用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导致疫苗的效价降低, 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三是免疫程序合理性和免疫操作规范与免疫效果具有关联性, 这是规模猪场兽医必须掌握和注意的重要环节。目前尚未有一个可供共同使用的免疫程序, 每个猪场都应根据本猪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免疫计划, 如免疫时间、次数、疫苗种类、品牌、用法、用量、接种日龄等。为了制定出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应当对某些重点疫病进行免疫检测, 根据免疫检测情况, 合理制定本场的免疫程序。要有规范的免疫操作规程, 按规范化要求, 接种前要检查猪的健康状况, 接种器械要严格消毒, 接种的疫苗要合乎质量要求 (如在有效期内、贮藏合乎要求、没有裂痕、不失真空等) , 接种剂量准确, 不漏种、不少种。免疫接种必须由兽医技术人员操作, 饲养员协助, 要有完整的免疫记录, 包括接种时间、疫苗种类、批号、剂量、有效期、生产单位等。
3 强化消毒, 讲究实效
消毒工作是猪场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 不可缺少, 要正确认识消毒的作用:消毒只杀灭滞留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对病猪没有治疗作用, 消毒药物有时效性, 不能一劳永逸。消毒起预防作用, 如猪舍门口进出消毒、空猪舍消毒、带猪消毒等, 可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生猪, 不可疏忽, 一次疏忽, 可能造成前功尽弃;当发现传染病时, 要清除传染源后再进行消毒才能奏效。消毒要注意方法, 才能提高消毒效果, 如果方法不对, 其效果必然打折扣, 因为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受到有机物、酸碱度、温度、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影响。
要建立日常消毒制度, 即消毒周期安排、消毒药品选择、消毒剂浓度、消毒方法、消毒次数等。对进出生产区门口的车辆、用具要用消毒剂喷洒或浸泡消毒, 人员要淋浴、更衣、换鞋, 经紫外线消毒后方可进出生产区;猪舍周围环境消毒平常每周1次, 疫病易发季节每周2次, 消毒要不留死角;空栏时的猪舍消毒要全面、彻底;出现病死猪时, 要局部带猪消毒;发生传染病时, 要进行全场隔离消毒;消毒药物选择要合理, 要选择多种消毒剂, 不同消毒对象选用不同消毒剂, 要根据不同消毒成分进行交替使用;保持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如门口消毒池的消毒液要定期更换;要加强防鼠、灭鼠、灭蚊蝇工作, 减少老鼠、蚊蝇传播疾病的机会。猪场污水要经过无害消毒处理后排放, 避免造成二次感染。
要严格执行消毒程序, 保证消毒效果的可靠。一般消毒程序包括清扫、冲洗、消毒剂消毒、高压水枪冲洗、火焰喷枪喷射消毒、消毒剂消毒 (福尔马林熏蒸) 、冲洗、通风干燥。
4 定期驱虫, 促进生长
猪多数都有寄生虫病, 即便是条件很好的猪舍、猪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寄生虫病。猪患上寄生虫病后, 轻者影响其生长发育, 重者使猪死亡。定期驱虫是规模养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是提高养猪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驱虫药的种类很多, 建议用广谱的驱虫药, 如盐酸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不管用哪种药物驱虫, 投药后3d内猪粪要及时清除, 并消毒地面, 以杀死驱出来的寄生虫, 控制寄生虫病的发生。
5 标准饲养, 全程保健
猪场兽医工作要在以往不放松生猪防治工作的同时, 转向抓好生猪的标准饲养和保健工作。一要创造适合于生猪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 即猪舍的周围环境要有利于防疫, 要远离化工厂、垃圾处理场, 与居民区、交通干道保持500m以上距离, 要重视猪舍的朝向、高度、温度、湿度、空气、舍内卫生、饮水卫生、饲养密度, 要使猪在猪舍内感觉舒适。二要保证供给生猪各生长阶段不同营养需要的饲料, 保证营养均衡。三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饲养要求, 制定饲养标准, 严格按标准工艺饲养, 提高养殖水平。四要根据不同季节及周边生猪健康状况选择药物定期预防猪病。五要加强生猪生长状况的记录,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适时调整保健措施。
6 科学管理, 更新理念
猪场的管理, 要以人为本, 多给员工一些理解和关怀, 要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出来。生产经营者必须认识到: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新的疾病在不断出现, 仅凭固有的知识和传统的经验, 是不能满足现代养猪要求的。因此, 要给猪场兽医科技人员提供一个再学习和知识更新的机会, 使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做到与时俱进。
相关文章:
2025年投资创业项目简介(48篇)01-17
猪场存在的问题01-17
创业项目ppt 创业项目排行榜(四篇)01-17
鲁迅第一次打官司01-17
创业小项目个人创业(八篇)01-17
最新创新创业项目计划书 创新创业计划书项目概况(优质18篇)01-17
规模化猪场健康养殖01-17
个人创业项目简介(11篇)01-17
2025年大学生创业项目简介(三篇)01-17
规模猪场的消毒程序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