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麦克风时代

关键词: 大众 事件 社会 网络

大众麦克风时代(精选五篇)

大众麦克风时代 篇1

一、主流媒体建设——以@ 人民日报为例

传统媒体的舆论优势在新媒体话语权的冲击下逐渐被边缘化, 各级党报为在网络舆论场中力争一席之地, 纷纷进驻微博, 然而其最后产生的舆论影响力并不尽如人意。而人民日报在上线后不久就发挥了巨大的舆论引导优势, 截至2015年, 其粉丝数已超过4200万, 成为所有媒体机构中最有影响力的微博。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视察《人民日报》时就党报和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地位和工作规律发表了讲话。在讲话中强调了新闻舆论的意识形态性质和重要作用, 并指出当前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和复杂, 媒体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以人为本, 不断改革、创新, 增强舆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 同时抓好队伍建设以提高舆论引导力。

本文以@ 人民日报针对2015年8月发生的天津爆炸案发布的微博为例, 分析主流媒体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一) 做“最快发声筒”, 坚持事实第一性

当某一公共事件发生后, 特别是在某些有关官方或公权力的公共议题上, 宣泄、调侃和谩骂等言论充斥在网络平台上。有些非理性的网民甚至会对与自己持相反意见的网友展开网络骂战和人身攻击。这些舆论的质疑与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官方媒体的缄默造成的。因此, 在面对突发公众事件时, 官方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显得尤为重要。

李克强在天津火灾爆炸事故现场强调:“要本着对人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对空气、水、土壤质量等环境指标持续准确监测, 公开透明及时向公众发布, 不得漏报瞒报。权威发布一旦跟不上, 谣言就会满天飞。”

@ 人民日报在面对天津爆炸事故时, 没有“失语”, 积极发声, 体现了媒体的担当。在事故发生后的一个小时内, @ 人民日报在8月13日00:43发出了第一条微博“突发:# 天津发生爆炸# 腾起蘑菇云河北多地有震感 (网友爆料) ”, 并在之后持续跟进, 这是传统纸质媒体无法企及的速度。

@ 人民日报在之后1:30发布的第二条微博中就报道了事故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爆炸物以及受伤人员的情况, 并在此后不间断提供信息。同时开辟了最新信息汇总版块, 汇总的信息包括救援情况、伤亡人数、现场情况、调查进度、污染情况、官方辟谣等, 让公众能够更直观以及全方位地了解这一事件。

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力。列宁也曾说“我们应当说真话, 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在及时还原事实真相的同时, 谣言也就不攻自破。主流媒体其实就是政府的代言人和舆论引导的风向标, 公众听到了主流媒体的声音, 其实也就感受到了政府负责人的态度。@ 人民日报通过不断地对新闻事实的跟进, 保持了人民日报作为国家级媒体的公信力, 体现了政府应对重大事件的作为与担当。

(二) 坚持人民报刊思想, 以人为本

1842年12月28日, 普鲁士当局在本国全境查禁《莱比锡总汇报》 (德国的进步资产阶级报纸) , 针对这一事件, 马克思写了《< 莱比锡总汇报> 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等7篇文章, 以抗议转制政府对进步报纸的迫害。在这篇文章中, 马克思鲜明地提出了“人民报刊思想”, 指出报刊应“真诚地同情人民, 表达人民的一切希望、忧患和爱憎”, 强调报刊与人民群众必须保持密切的联系。

根据舆论引导强度, 主流媒体针对突发事件发布的微博可分为“强舆论引导”和“弱舆论引导”两类。“强舆论引导”是指微博内容更偏重表达哀悼、祈祷、谴责等情感及倡议、 评论等观点, 价值判断色彩较强;“弱舆论引导”是指微博内容更偏向于事实的报道, 价值判断色彩较弱。[1]

天津事故报道中, @ 人民日报在其每日互动“早安”栏目加入了“平安, 生命, 平安, 天津”等祈祷性的话语, “强舆论引导”的内容较多, 如:“平安回来, 家人等你”, “愿那些逆火而上的人:平安! (爱心) ”, “今日头七, 向逝去的战士致敬, 走好, 愿安息”, “明天头七, 今晚, 无论你在哪里, 一起点颗[蜡烛], 愿彻查原因, 给亡灵以慰藉, 给生者以交代, 逝者安息, 悲剧不再!”等。有些微博即使内容上更偏向于对事实的报道, 但在文字后都会加上蜡烛、爱心、哭泣等表情, 或加上平安、祈祷等字眼, 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 表达一定的情感。 “强舆论引导”的微博都带有极强的煽情性和情绪感染力, 能激发网友的认同感, 事实上其转发、评论量和点赞数也都远超仅包含单一新闻事实的内容。@ 人民日报通过哀悼、祈祷、谴责、反思等情感及倡议、评论等观点的表达, 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事故的反思, 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和舆论监督的正能量, 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

(三) 及时辟谣,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当真相还在穿鞋, 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 这是对网络谣言的形象描述。流言的出现无法避免, 但消除流言确实是灾难中政府的职责所在。任由流言传播, 只能是加剧恐慌。而恐慌是突发灾难中最可怕的次生灾害。同时, 谣言也会错误引导舆论, 激烈、负面的舆论一旦产生, 传播过程就具有不可控性。 铺天盖地的批评质疑声浪, 直到真相大白, 责任追究, 网上舆论才能平息, 严重影响政府与媒体的公信力。

主流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 应及时辟谣, 解答疑惑,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天津爆炸发生后, 大量不实消息在网络上传播, @ 人民日报也及时发布了一系列的辟谣微博, 如:第一, “关于# 天津港爆炸事故#, 这21个消息都是谣言!天津爆炸事故还在紧张救援中, 部分谣言却甚嚣尘上。‘方圆两公里内人员全部撤离’, ‘事故死亡1300人’, ‘700吨氰化钠泄漏毒死全中国人’…… 事故发生以来已被证伪的21条谣言及其真相↓↓灾难面前, 不传谣不造谣也是对逝者的最大尊重。扩散周知!”第二, “男子发布‘天津爆炸事故死亡1300人’不实信息被拘”。第三, 天津警方:网传瑞海公司总裁背景深厚系谣言等。针对网友@ 吃货不是我啦啦啦对辟谣内容的质疑, @ 人民日报也及时进行转发回复。

@ 人民日报通过及时辟谣和对真相的科普、报道,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众对于爆炸污染的恐慌和对公权力的质疑, 促使网络舆论“回归”理性。

(四) 专业评论,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马克思在《< 新莱茵报> 审判案中》强调:“报刊按其使命来说, 是社会的捍卫者, 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 是无处不在的耳目, 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千呼万应的喉舌。”媒体除了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反映人民的意见和呼声外, 首要职责就是舆论监督, 对有关部门进行问责, 引发社会反思。

@ 人民日报利用其采编团队优势, 针对事故发布了多篇社论。例如, “人民日报:事故从不相信漂亮话”中对监管部门提出质疑:“为何对安全生产不敢管、不会管, 甚至不想管、 不屑管?”以及通过“你好, 明天”“微评论”“微议录”等品牌评论栏目, 就当日热门话题进行总结、评论, 提出质疑, 亮明观点, 引发网友的思考。例如, “【你好, 明天】灾难面前, 既要全力救援, 也要及时通气。天津爆炸, 印证了总理说的, 权威发布跟不上, 谣言就会满天飞。灾难能教会我们很多东西, 但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姑息。身在其位, 躲舆论场越远, 离聚光灯越近。这也为全国的官员提个醒:既要做好, 也要说好, 群众时刻在检验你!”

@ 人民日报通过对事实客观、理性、全面地分析与判断, 积极亮出观点, 提出质疑, 充分发挥了其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了自身的舆论影响力。

二、助推草根意见领袖

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很早就注意到, 在当下中国, 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 ‘主流媒体舆论场’, 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 ‘民间舆论场’, 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论时事, 针砭社会, 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2]

为打通两个舆论场, 呼唤民众的理性表达和有序参与, 草根的“发声”不容忽视。在面对公共事件时, 一些大V, 或者发布热门微博的网民实则扮演着网络传播中“意见领袖”的角色。对比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网友更易接受这些草根 “意见领袖”的观点。

2015年比较火的“中国护照也许不能带你去很多国家, 但它能在任何地方带你回家”“向抗战老兵敬礼”“最帅的逆行”等话题以及十分接地气的@ 彭丽媛粉丝团等草根大v, 都激发了公众对政府、国家、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

宣传管理体系和运营机构在维持言论自由度的基础上, 针对舆情需要, 可以助推一些“草根意见领袖”, 加强对大V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从而正确引导舆论。

三、结语

在网络媒体越来越发达的“大众麦克风”时代, 每个人手里都握有一只麦克风, 每个人都有公开发言和表达的权利, 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 主流媒体的舆论优势正逐渐被边缘化。但因为公众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并不是所有的网民都能理性表达观点, 坚持自主判断, 不人云亦云, 网络舆论往往呈非理性状态,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官方以及传媒机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才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以@ 人民日报为例, 其在天津事件中的报道, 坚持事实第一性, 积极发声, 及时辟谣, 坚持人民报刊思想, 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正确引导了舆论并拉近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距离, 体现了其作为国家级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除此之外, 助推、引导草根意见领袖也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打通两个“舆论场”, 将话语权向草根过渡, 扩大了草根的影响力。因此, 应加强对草根意见领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 新媒体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传播速度和发布信息自由度上的优势, 正不断地挑战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但由于公众媒介素养的良莠不齐, 其有时也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助推者”, 错误引导舆论, 激化社会矛盾。面对这种形势, 官方以及传媒机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才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并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舆论引导,新媒体,舆论场

参考文献

[1]姜红, 阮晨光.“大众麦克风”时代的舆论引导——基于人民日报新浪微博的个案研究[J].新闻记者, 2014 (5) :64-68.

[2]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DB/OL].人民网, http://yuqing.people.com.cn/GB/209170/15147976.html, 2011-07-11.

[3]赵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网络新闻真实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 2013:10-15.

[4]郭立云.突发事件中媒体微博舆论引导研究[D].山西大学, 2013:20-23.

[5]邱一江, 李苗苗.党报如何更好地融入网络舆论——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例[J].新闻与写作, 2013 (05) :45-46.

大众麦克风时代 篇2

【关键词】“大众麦克风” 网络反腐 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超4.85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①网民数量攀升,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和意见表达的主体,我国已经进入“大众麦克风”时代,网民与政治的距离拉近,网络正逐步成为我国公众监督政府及公职人员行为的重要手段,成为反腐败的重要载体。由于反腐败的敏感性、与公众的权利密切相关,因此,反腐败占据了舆论榜首。据凤凰网最新民调显示,对于政府工作报告,50.2%的网友最关注其中的反腐败内容。②本文在大众麦克风视阈下,从反腐主体、反腐机制、反腐成效三大方面分析网络反腐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反腐的影响。

一、网络反腐的内涵

网络反腐指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的监督和对权力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方式,是反腐败事业的新方式。③

在大众麦克风时代,社会公众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多力量大、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特点,通过电子邮件、QQ、论坛、博客、微博、社交网络、维基、播客等社会化媒体或一些专门的民间反腐网站等网络平台举报政府的不作为,曝光官员不端正言行,从而形成舆论热点,形成压力氛围,促进反腐工作的顺利开展。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监督形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二、“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反腐的特征

“大众麦克风”时代指的是在以P2P为技术初衷,多媒体为渠道节点,互联网为沟通平台的Web2.0阶段,通过使用以网络媒体为主的信息渠道,大众自主表达、创造资讯的欲望得以激发和满足,真正实现了“人人表达”的“个人媒体”亦或是,“个人互联网时代”。④在大众麦克风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并像一个发声器随时随地表达。人人都可以充当记者、播报员、监督者、发声者、评论员等多重角色,自主掌握和自由处置舆论信息、曝光腐败行为和不当作风,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让腐败无处遁形。大众麦克风时代下,网络反腐呈现出以下特征:

1、作用机制:借助技术手段晒腐败行为

网络反腐是新闻媒体以网络为中心开展的反腐倡廉的新领域,是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一项创新。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了一种先进手段。⑤网络反腐将腐败行为“晒”出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场进而推动反腐进展。江西宜黄的拆迁自焚案,一家三口面临政府强拆愤而自焚,并没能讨回公道。后来自焚者家属钟如九姐妹在上访遇阻后将情况在微博上现场直播,引发了舆论强烈的关注,最终使宜黄县委书记、县长被问责,相关人员都得到应有惩处。

2、反腐主体:官方与民间相结合

以前反腐大多数时候好像只是官方的事情,民间虽然关注,但力度较弱。反腐败主要以官方为主,公众的反腐作用并没有被足够重视。在人人皆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全时性,让信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及时传播;网络的交互性实现了及时互动,充分交流;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穿上“马甲”,不用担心打击报复,人人可以用手机拍下新闻或者使用微博进行现场直播,因此民间力量在网络反腐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鉴于此,在应对网上肆虐的反腐败信息时,官方从原来的被动变成越来越重视民间网络反腐的重要作用并快速做出反应,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以免处理滞后产生社会震荡。在网络反腐模式中,网民已然成为反腐线索的提供者、反腐案件工作的推动者、反腐证据的证人,官方则借助民间力量开展反腐工作。据统计,检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80%以上的线索来自群众举报。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了很多一开始通过网络监督或曝光而及时地被反腐机构锁定,最终得到有效查处的一些网络反腐的典型案例。深圳海事局官员林嘉祥猥亵女童一案,就是因为网民在网上曝光一段视频录像。“江西新余人力资源考察团”、“温州培训团”变相公款出国旅游严重违纪案件,都是由于网民的网上匿名举报。可以说每一桩反腐案件的查处都是在官方与民间的合力下共同作用的结果。

3、反腐成效:威力大、效率高、成效大

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可以说网络反腐威力大,效率高,成效大。从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牌表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到衡阳市六名“瞌睡干部”被集体免职,再到“一夫二妻”的区委书记董锋沦为阶下囚,网络反腐案例无一不显示出网络监督的强大威力。

网民可以普遍参与,使得网络监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俨然一张群众监督的“天网”。舆论力量通过网络交锋,形成更为广泛的影响力,使得信息传播跨越了时空障碍,对加强权力监督和打击腐败现象产生了更大的威力。

传统媒体对民情民意有个筛选、加工的过程,第一手舆论、呼声得不到真实快速地传达。信访上访不仅花费举报者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同时也要经过繁冗复杂的程序,上访无门,遭拒现象普遍。有时会遇到“官官相护”的情况,腐败分子很可能利用自身资源和权力而将案件搁置中断群众检举揭发,或者干脆不了了之。案件中间环节多,周期长。而全民网络时代在遭遇突发事件后,媒体会早于官员、网民会早于媒体发布信息。一旦一个消息发布,立刻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传播网,每个角落都立马能接受到信息。这样就节省了上传下达的时间,降低了中间过程人为因素干扰,为反腐工作赢得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比如南京江宁房产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被网民盯上,一经网络曝光,两三天就有7万多条跟帖,南京市房管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在舆论压力下,9天内介入调查,18天内免去周久耕房产局局长职务,2009年2月,周久耕被南京市纪委正式双规。“一夫二妻”区委书记从被网上举报起到被免职仅5天时间,到被双规仅11天时间,到被正式逮捕仅55天时间。

三、“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反腐的影响

网络反腐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反腐力量。在大众麦克风时代,网络反腐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1、网络反腐开辟了舆论监督的新战场

网络反腐对我国的反腐事业本身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国反腐工作已从运动反腐、权力反腐演进到制度反腐阶段,新兴的技术反腐是制度反腐的有益补充。网络反腐是信息网络技术在反腐舆论监督中的运用。依靠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将反腐的部分话语权给予民众,将权力置于阳光下。它的优势在于主体强大、技术先进、成本低廉等,成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的有力补充,也成为体制内反腐机制的一种有益补充,使其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开辟了舆论监督的新战场。

2、网络反腐已经成为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实现形式

网络反腐对我国公民也有着积极影响。在大众麦克风背景下,网络反腐让公民参与政治、参与腐败、言论自由、知情权、监督权都成为了现实。通过上网及时地揭露、批评各类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这能够比较有效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以反腐倡廉为己任,并以主人翁的精神和态度投身于反腐倡廉建设,他们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人身,言论,通信,出版,集会,结社,旅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网络反腐就是我国公民享有自由权利的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实现形式。

3、网络反腐使党和国家面临反腐倡廉新考验和新机遇

首先,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来说,如何妥善应对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多渠道、互动性的新局面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新问题和新考验。在遇到紧急事件或者腐败等负面事件时,高压、遮蔽的政策显然不可行,应抛弃由官方独家掌控信息的意识和行为,学会让多双眼睛观察,让多种声音说话,让民众在多种信息中进行分析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同时,网络反腐给新时期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在“麦克风时代”,从一定程度上说,谁主导了网络舆论,谁就抢占了引导舆论的制高点。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网络媒体的功能不断增多,给新闻事业和反腐倡廉的舆论引导工作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使宣传功能多样化。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通过网络这个民情官意的互动平台向网友问计求策,疏理与分析真实民意,为其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在网络反腐的影响下,各级地方政府及其领导对网络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网络的观念在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①《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②凤凰网,《你对〈政府工作报告〉有何看法?》,http://survey.news.ife-

ng.com/result.php?surveyId=10931, 2011-03-25

③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44528.htm#sub1344528

④林景新、 赵玉竹,《大众麦克风时代 谁将一统江山》[J].《广告大观》, 2011(1)

⑤中新网,《两会反腐话题引热议 学者建言破解官员监督难》,http://www.

chinanews.com/fz/2011/03-08/2891053.

shtml

(作者: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政府如何面对“麦克风”时代 篇3

(一) 更新观念, 高度重视媒体。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主导, 是政府和民众之间最有效的沟通媒介。通过媒体的报道, 民众能够及时了解政府的决策, 并向政府反馈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从而做到政府、新闻媒体和民众的良性互动。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告诫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 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就必须高度重视媒体, 研究其传播规律, 健全一整套新闻传播机制, 和媒体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 让政府的重大决策和相关信息能及时得到发布, 让群众的意见建议能有效反馈给政府, 给政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依据, 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 敢于面对, 主动接受监督。

现实生活中, 不少领导对舆论监督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以正面报道为主”作狭义、片面理解, 认为要“正面为主”就不能有批评监督报道, 把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对立起来。因而防火防盗防记者。其实, 舆论监督实质上是正面宣传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题材、时机、背景、分寸把握得当, 舆论监督的效果与正面宣传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有效的舆论监督, 揭露那些损害党和人民利益、为社会所关注的人和事, 激浊扬清, 针砭时弊, 警醒世人, 可以从正面显示党和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决心, 密切党、政府和人民之间的联系, 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树立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 抢占先机, 掌控话语权。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们在工作中很难保证万无一失。特别是对于一些灾难性事件处理中, 我们在积极应对的同时, 还要学会能够科学运用媒体, 抢占舆论先机掌控话语权。2008年6月28日, 贵州省瓮安县发生打砸烧事件, 直到6月29日, 当地政府才正式发布消息, 然而这之前在不法分子的蛊惑下不明真相的群众已经冲击了当地县公安局、县政府和县委大楼;相反,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 由于我们实事求是, 报道真实, 宣传到位, 不仅没有出现一起人为事件, 许多群众还自发加入到抢险救灾的行列。比较一下,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能否抢占先机, 把握舆论的方向盘, 这对处理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政府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前, 要做好舆情收集、分析、研判、预警;当突发事件发生并升级蔓延时, 领导要善于转危为机, 科学判断形势, 务必抢占舆论阵地, 第一时间发声, 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 及时通报正确的消息, 安抚人心, 稳定群众, 让别有用心的人无机可乘。在突发事件结束后, 要善于总结经验并继续做好对舆情的追踪, 防微杜渐, 未雨绸缪。

泛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更多麦克风 篇4

发表于: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6/1/172741.shtml

2010年10月, 我和《大河报》某位前任主编有过一些短暂的交流, 这位在新闻战线奋斗了几十年, 一看到好新闻就兴奋, 已退居二线的新闻工作者畅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迭代交融, 依然感慨良多。

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 特别是2010年, 像微博等新兴媒体每天都在改变生活, 媒体人士活跃在微博, 他们虽然实名, 但是比以前更爱说真话, 新的媒体人士更加正视淋漓的鲜血, 直面惨淡的人生, 他们交互分享信息, 利用自身的优势及时传递信息。

更重要的是, 新兴媒体把社会带入了一个泛媒体时代, 人人都是麦克风, 信息的交互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新闻源, 每一个人都可以发布最新消息。他们既是信息的发散者, 又是信息的加工整理者。公民的自觉加上媒体的围观, 让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 新闻媒体的本职工作是报道新闻, 给公众传递真实信息, 从这点来看, 新闻并没有死。新闻报道需要一批专业素养的记者, 他们需要像《新快报》报道广州问题地铁三号线一样, 用翔实的数据, 理论的推导, 丝丝入扣, 以理服人, 用专业来增加一篇新闻报道的质感和分量。专业无疑让人畏惧和敬仰。

大众麦克风时代 篇5

媒介暴政就是媒介通过多种宣传和手段,在人们的周围营造一种文化,灌输各种思想,其以异化的大众文化作为工具,在我们周围制造巨大的潮流和压力,使人们无意识地沉浸在媒介的掌控之中,这就是媒介暴政。

在市场的驱动下,人们的一切购买行为都在媒介创造的这种文化中改变着,这种文化与以往的大众文化截然不同,它是异化的,以实现经济利益为基础。就在人们的顺从中,媒介通过他创造的大众文化完美地操纵了人们的意识、思想和行为。

二、暴政的实施——大众文化的产生

在《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59篇犀利的评论中,麦克卢汉向我们展现出一幅完美的画面——大众文化的诞生。

(一)广告的秘密。《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以大众文化的研究和批判为突破口,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广告。他说“效果良好的广告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是干扰读者的注意力,使之看不到广告所预设的前提的重要性;二是悄悄地与其他层次的体验融合在一起。在这一方面,广告是玩世不恭、蛊惑人心、阿谀奉承的最高形式”[1]

1.广告——拟态环境的构建者。麦克卢汉认为,广告正在通过扰乱我们的思维和注意力企图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他告诉我们每个真实的片段,但这些却未必是常态的真实片段,经过广告的加工重组就成了一幅不能再真实的画面,最后人们彻底丧失了最初的批判和清醒的认知,将其视为常态,广告就此完成了拟态环境的构建。

势力诉求也许就是这类广告最明显的特征。一部分人是被告知要使用适合自己身份的产品而多数人是被指引着去购买某一产品,和贵族吃同样的食物,开同样的车,穿同款的衣服,但真的能成为那种人吗?这是不准确的标准,但人们已经在广告的告知下对其视而不见,最终这一标准就成了社会普遍认知的标准。

2.超需求的欲望文化。广告在满足需求的时候,也为了自己的利益创造一些超越需求的欲望,这种超需求的欲望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需求与人性分离开来。如今社会上出现的减肥文化、女性消费文化等,都是在广告的鼓吹中产生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使人同一化,无论是思想、行为,甚至连欣赏水平都统一化。工业化的大众文化就这样产生了。

(二)报纸、广播及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再次重构。广告向我们提供内容,而大众媒体决定将那些内容传输给我们。人们是根据大众媒介来进行社会认知的。到了这个阶段,大众传媒完成了在广告基础上对大众文化的重新构建。

在大众文化的构建中,媒介还喜欢用民意调查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思想。于是,为了不被时代淘汰,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各种媒体,希望能从媒体提供的信息中寻找到适合的思考审美以及行为方式。久而久之,这种安排传递的内容就成了人们的认知,大众文化的构建完美落幕。

三、大众文化影响下的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已无法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打量这个世界,而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提供的形形色色的信息去认知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媒介还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观念。为了促使人们不断地去消费,它们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之外,又注入了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让人们通过购买某一品牌的产品,完成与其所宣扬的文化内涵的比照和对应,感受那种虚幻的“社会品位”“美好生活”“成功人士”的感觉。媒介充斥着不同象征符号的大众文化,强行操纵着人们的消费观,倡导着他们希望人们拥有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四、总结

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希望通过这种批判的过程,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所处的一个媒介环境,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清醒,不至于成为媒介的奴隶。我们要打造自己生活的力量,从而可以适当地运用并引导这种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有更高的媒介素养,以发挥对媒介的利用,并抵抗其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加)马歇尔·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工业人的民俗[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麦克纳马拉的忏悔录 下一篇:麦克白读后感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