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苏轼课件

关键词: 庐山 西林

《题西林壁》苏轼课件(通用12篇)

篇1:《题西林壁》苏轼课件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蕴含人生哲理的诗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告诉人们看待事物要从各个角度去分析,说明人在置身某一环境中时往往不能了解大局,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之意.

篇2:《题西林壁》苏轼课件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轶事典故

相关成语

雪泥鸿爪 河东狮吼 胸有成竹 出人头地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水落石出 明日黄花 坚忍不拔 海屋筹添 沧海一粟

道化童蒙

苏轼、苏辙兄弟少年时在家乡今四川省眉县天庆观读书,他们的启蒙老师是道士张易简。当时张易简道长收的学生有几百人,苏轼是倍受张道长青睐的学生之一,另一个是后来载入《仙鉴》的知名道士陈太初。据东坡《志林》记载,在苏轼被贬黄州时,他的老同学陈太初在汉中羽化仙去。

由于苏轼自小受道教的启蒙教育,他的一生对道教情有独钟,常穿道袍,游访道士。如《放鹤亭记》对道人张天骥大加赞赏,而《后赤壁赋》又以道人入梦结尾。在他被贬时,仍给许多道观、道堂撰文,于是有了《众妙堂记》、《观妙堂记》、《庄子祠堂记》等等美文。在《众妙堂记》文中他讲述了梦中见到自己的小学老师张易简道长并深受教诲之事,可见道教对其影响之深。

苏轼之弟苏辙在《龙川略志》开篇即言梦见小学时读书天庆观之事,梦中的苏辙通过与老子像的对话,泄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天道报应现象:不杀生可以长寿。

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程苏结怨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去世,大臣们正举行明堂祭拜大典,赶不及奠祭,仪式一完成,大臣们希望赶去吊丧,程颐却拦住大家,说孔子“是日哭则不歌”,参加明堂典礼之后,不该又吊丧家。大家觉得这不近人情,反驳说,“哭则不歌”不代表“歌则不哭”。苏轼嘲笑程颐说:“这是枉死市上的叔孙通制订的礼法。”这是苏轼、程颐两人结怨的开始。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

佛寺趣事

在黄州时常与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来往,一日苏轼做一首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呈给佛印。禅师即批“放屁”二字,嘱书童携回。东坡见后大怒,立即过江责问禅师,禅师大笑:“学士,学士,您不是‘八风吹不动’了吗,怎又一‘屁’就打过了江?”[56] “八风吹不动”可见于《佛地经论》卷五,诗僧寒山诗歌亦有此句,八风是佛教用语,指八种境界的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美食大家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

雷州西湖

广东雷州西湖原名罗湖,始建于北宋,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罗湖更名为西湖。

篇3:由《题西林壁》想到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著名说理诗《题西林壁》。它以庐山为描写对象, 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切身的体会, 把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哲理熔铸在诗的意境中, 巧妙地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让人从中启智, 进而引发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深入的思考。

游山所见如此, 认识世事也常如此。它启迪人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哲理———由于立足点不同, 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各异,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纵观全诗, 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 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 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故而使人觉得亲切自然, 合乎情理, 易于接受。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作为一名教师,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题西林壁》对自己不无启发。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和巧妙纠正呢?记得初为人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常常讲大道理责令其改正, 结果却事与愿违。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马甫雷什乡村中学做校长时, 校园的花坛里开放出一朵朵硕大的玫瑰花, 全校师生都惊喜不已。一天清晨, 苏霍姆林斯基正在校园里散步, 看到一个小女孩从花坛里摘下了一朵玫瑰, 把它牢牢抓在手中, 惊魂未定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 便弯下腰, 亲切地问:“孩子, 你摘这朵花想要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愧极了, 小声地回答:“奶奶病得很重, 我告诉她校园里开着一朵朵大玫瑰, 奶奶不信。我想摘一朵送给她, 等奶奶看过后, 我再把花送回来。”

聆听完小女孩天真的回答, 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 眼眶噙满了泪……于是, 他牵着小女孩, 在花坛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 深情地吻了一下她的额头, 动情地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 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 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小女孩目瞪口呆, 看着眼前这位慈母般的苏霍姆林斯基, 百感交集, 手舞足蹈, 情不自禁地号啕大哭起来……

读完了这个故事, 我心潮澎湃, 浮想联翩,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面对孩子的“出轨行为”, 不是大声训斥, 不是讲大道理使其改邪归正, 而是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深处, 细心聆听其童真的心声, 并“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地赞美、鼓励小女孩的行为, 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小女孩爱的潜能, 为我们树立了思想教育“理趣浑然”的楷模。

篇4:庐山风光与苏轼的《题西林壁》

庐山,位于我国东南部江西省九江市。它耸立在滚滚东流的长江南岸,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之滨,享誉海内的滕王阁以北。相传,周代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庐山因此而得名。庐山长约50里,宽约40里,海拔近1500米,总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庐山虽没有泰山雄伟的“拔地擎天之势,拱日捧月之姿”,也缺乏黄山特有的奇峰、怪石、云海、温泉、松韵,但它却素有“奇秀甲天下”的独特地形、山体、风貌景观。庐山不仅翠岗绿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幽谷涧溪纵横,洞穴瀑布相间,长年云缠雾绕,烟弥云漫,变化多端。庐山,冬日银装素裹,雾松霜柏尽染;夏日山青水秀,水气蒙笼;春秋天高云淡,空气清爽,鸟语花香,分外宜人。庐山,不愧为中华大地的一座名山。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精神对物质有反作用,意识对存在有重要影响。庐山的奇峰秀水、神妙风光,不仅造就出点缀其间的古刹、道观、寺庙、佛塔等文物古迹,而且引发登山者历数不清的顿悟灵感,成就出儒生墨客数不胜数的优美诗篇。唐代诗仙李白的一首“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题庐山瀑布》,不知迷醉了多少读者;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白居易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大林寺桃花》,则把人们带进世外桃源。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事过境迁,历久弥坚。当代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登庐山》)以及“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诗句,更把现代人引入人间仙境。一部以庐山风光为背景,反映现代纯真爱情的影片《庐山恋》,不仅把当今观众带入如诗如画、如歌如狂的境域,让观众大饱眼福,尽领庐山风光,而且创当时国产片最高票房记录。

盛赞庐山风光的诗词歌赋、影视画卷,虽然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然而,真正独具哲理韵味,让人遐思万千、拍案叫绝的,当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著名诗篇《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此奇哉妙哉千古传诵的诗篇,除了得益于庐山风光本身的滋养、启迪外,自然与作者的家庭出身、文化素养、社会地位和生活阅历密切相关。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自幼才思敏捷,聪慧过人,胸襟坦荡,追求高尚,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墨、释、道文化的熏染。其祖父苏序颇有文才;其母程氏知书达礼,教子有方;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其妹苏小妹均为北宋文学家。他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中“制科优入三等”(宋代最高学衔)。先后出任祠部员外郎、杭州通判、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苏轼的散文、诗词、书画,内容宏阔,不乏愤世疾俗、人情世事、自然风物珍品,风格清新豪放,善用比喻、借代、夸张,富有哲理文彩,思想性、艺术性造诣颇深。文学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画与宋代的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苏轼一生坎坷,因作诗“谪讪朝廷”等“罪名”屡遭贬放。《题西林壁》一诗,是他被贬赴汝洲任“团练”途中,又一次登庐山,“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横看侧视、远观近察、高瞰低仰深思熟虑后,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庙墙上的七言诗,也是他五首庐山记游诗的最后一首。该诗既是他前四首诗的概括总结,又是他前四首诗的发展升华,更是他内心复杂情怀的抒发、寄托和坎坷生活的反思、折射与写照。

《题西林壁》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二十八个字,但却意境高远,哲理深邃。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主要写作者对庐山的所观所感;其中的“横”、“侧”、“远近高低”六字道出了作者看庐山时的不同方位,“成岭”、“成峰”四字则说明作者看庐山时的不同体悟。“横看成岭侧成峰”,即正面横看庐山像峻岭,侧面纵看庐山像山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远处看庐山、近处看庐山、高处看庐山、低处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状貌各不相同。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主要写作者不同视点看庐山的所思所悟。其中的“不识”指不认识,“真面目”指本来面目,“只缘”指只因为,“此山”指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即不认识或看不到庐山的本来面貌;“只缘身在此山中”,即只因为身处庐山之中。前者是后者的结果,后者是前者的原因。本诗的突出艺术特点是:言简意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寓抽象哲理于形象事物之中,意味深长,读来朗朗上口,易于理解,便于诵读、传播。其主题思想是:提示人们看待事物必须全面、系统、深刻,防止片面、肤浅、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唯其如此,才能合乎客观实际,不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与唯物辩证法提出的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正确观点,以及现代系统论张扬的要素、结构、功能、环境、动态、开放的科学理论,一脉相承,不谋而合。本诗慢慢读来,细细品味,会让人自觉不自觉地想起革命导师列宁在《再论工会》一文的一段名言:“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永远也不会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这一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犯错误和防止僵化。”① 同时,还会令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系统论创始人奥地利科学家贝塔朗菲在其《一般系统论》一文中提出的系统理论重在追求系统整体功能的“最大化”论断。② 距今近千年前的文人,能以如此简洁明快的诗话语言,表达出如此高深的哲理,这在中外文学史上极为罕见,不能不让人惊叹称奇!

山因人赞更著称,人因赞山倍闻名;山人交相呼应,人山相映成趣。未来的庐山风光,必将因其越来越多的游人墨客的新发现、广赞美,而愈发神奇动人,魅力无限;未来的游人墨客,必定因其不断追寻庐山风光的旧貌新颜,而对庐山更加心驰神往、流连忘返,对自身心灵的净化、提升和性情、志趣的陶冶更加倾情、著力、凸显。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版,第419页。

②《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91页。

篇5:苏轼《题西林壁》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见过面吗?

生:没有。

师:初次见面,要是以后同学们在街上碰到能认出我吗??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和我班××很像。

师:是吗?一定请这位同学上来看看。

(请学生上台)

师:嗯,是有点像,不过老师没他这么帅,(众笑)为了避免大家忘记我,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含情脉脉地看我1分钟。

(师正面、侧面、反面,各转一回,走模特步,众笑)

师:现在不会认错了吧。下面我们先来个游戏,猜猜看这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上往下看茶壶的图片)

生:小鸟的头。

生:指南针。

师: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再看下面的。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侧面看茶壶的图片)

生:钥匙孔、闹钟、鸟蛋。

师:很好,再看下面一个,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从正面看茶壶的图片)

生(齐):茶壶。

师:现在谁知道前面两个是什么(一齐出示三张图片)

生:(恍然大悟)也是茶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第一个是从上往下看到的,第二个是侧面的茶壶,最后是正面看到的。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惯有的角度去看一个东西,如果换一个角度会看到的样子往往不同。

二、情境导入

师:真聪明,同学们这么善于思考,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庐山玩一玩,请大家做好准备,我们出发了。

(课件出示精美的庐山风光图片)

师配乐导语: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题西林壁》(课件出示古诗)。

三、初读

师:哦!原来是宋代大诗人苏轼路过庐山写下的一首诗,请大家自由读一读。

生读,师指名读一齐读。

师:多好的一首诗啊,谁能把它背下来?

生自由朗读背诵,师指名背。

篇6:苏轼《题西林壁》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如今,我再来说说教学目标

1.了解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有情感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必要阐明的是,在语文课程尺度里边儿明白指出,关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非常明白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并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便是要包管一个最根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2.领会墨客在庐山视察时,由于所在和角度的差别,以是看到的情形也纷歧样。

3.明白诗句的意思,领会墨客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觉与他人交换。

3、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聚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领会诗句所包罗的人生哲理。

4、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有关从差另外角度视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历程中,老师恭敬学生阅读的本性化举动,设计有目标、有条理的阅读实践。

三、说教学历程

1、激趣导课

老师用满盈豪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富厚多彩,美不貹收,并且有着千丝万缕的接洽,要是仔细视察,埋头思索,就有大概发明万物的秘密,了解万物的接洽,《题西林壁》便是作者仔细视察,埋头思索的产品,如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视察与思索,可以大概劳绩什么,可以大概发明什么?(我以为,老师的导语分外紧张,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精良的开端便是乐成的一半。)

2、初读感知。

学生选用自己喜好的方法读读古诗,读通读准确,然后抽查读的`环境,请同学简朴谈谈初读感觉和自已的发明,并提出欠好认和欠好写的字。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老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生,这一点分外紧张。老师不但要存眷自己的教,更要存眷学生的学。这一关键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天生的依据。这里的天生是指课堂教学的历程是在不停变革的历程中天生的。

3、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这首诗大致写的是什么。再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那么,在这儿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呢?因为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那么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换的历程中,老师适时点拔、开导、出示课件、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联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明白,在明白的底子上有情感的朗读。我以为,朗读,既是明白内容的要领,又是领会情感的要领,更是积聚语言的要领,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历程中,照旧在全班交换讨论的历程中大概是在品读情感的历程中,老师都要器重读的历程。

5.品读意会

开导发言意会心境:同学们,作者欣赏了庐山,不但是看,并且是仔细视察庐山的特点: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崎岖各差别,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差另外面貌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明了什么呢?渐渐引导同学明确:原来是由于——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貌,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付比力庞大的事物,要是不可能客观地、岑寂地举行分析就大概被局部的征象所疑惑,不可能全面地准确了解这个事物。

6、诵读牢固

1.重复训练诵读古诗。

2.指名朗读或背诵,读后评价。

说板书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政府者迷观看者清

四、说总结

阅读教学历程是每个学生经心念书得到本性体验和奇特感觉的历程,是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停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历程。同时也积极提倡自主、互助、探究式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动性、生长性和创造性。

恒久以来不停存眷老师怎样教,而轻忽了学生怎样学,在这节课中将存眷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老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互助、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底子上受到熏陶熏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换。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小学《题西林壁》教案

2.苏轼《题西林壁》译文及析

3.《题西林壁》说课稿 小学版

4.古诗《题西林壁》诗意赏读

5.古诗《题西林壁》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6.小学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7.苏轼《题西林壁》的课堂教学实录

8.《题西林壁》阅读感悟

9.《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中心思想及赏析

篇7:苏轼《题西林壁》诗词鉴赏

朝代:宋朝

作者:苏轼

横看成林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8: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峰—岭—丘—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互动小贴士

晚饭后,妈妈对奇奇说:“明天有英语比赛!你去参加吗?”

奇奇说:“不参加,我要去参加围棋兴趣班,这个学期有围棋比赛,我要争取拿第一,所以不能落下。”

妈妈说:“什么?整天围棋围棋,围棋有英语重要?不许去!”

奇奇说:“我不管!我就不要去参加英语比赛,要去就去围棋兴趣班!”

就这样,妈妈和奇奇争吵了起来。

奇奇暴跳如雷,像一头小豹子。说妈妈强迫他参加比赛,闹得不可开交。妈妈则一再坚持,要让奇奇参加英语比赛。

第二天早上,妈妈看到一封信放在餐桌上,那封信是奇奇写给妈妈的。妈妈看了之后很是感动!

你能猜猜,奇奇信中的内容吗?可以从相互理解的方面想。

篇9:题西林壁课件

这首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怪兀,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全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设计理念:

尝试生本教学理念,以学生感悟诗中蕴含的道理为重点,采用让学生读中悟情悟理,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诵读为主,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懂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默写这首古诗。

3、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想想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诵,边读边想象,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诗中的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体会古诗的韵律之美。喜爱古诗,积累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名句。体会“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庐山

1、启发谈话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2、板题:题西林壁

3、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树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课件出示自学任务)。

(生自学,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生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低)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教师按序播放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风景图,引导学生回答。)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深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3)诗人眼中的庐山,从不同方位看,形状、姿态相同吗?(各不相同)

(4)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上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画鸡蛋》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种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1、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发情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2、抽查学生感情背诵并默写。

3、感悟写法

作者笔下的这首诗,前两句写什么?(美景即所见)后两句写什么?(感悟即明理)

4、小结: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3、将这首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篇10:《题西林壁》苏轼课件

教学目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⒈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⒉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⒈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

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⒉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关键:边看注释,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结合生活感悟哲理。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教学策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核心目标即培养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丰富积累,培养语感以及本教材对阅读教学内容的要

求。所以我将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即按范读,默读,诵读,演读,美读的方法,以读代讲。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时,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庐山不同角度的美,让学生在感受,想象中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已经从横侧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庐山的美景了还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提出质疑后,采用小组讨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悟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真正做到把读书和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培养,用指导学生读得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⒉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

首古诗吧?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⒊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预习反馈,整体感知

⒈出示词语,读准字音,提醒读错的字音。

⒉解诗题,知作者

⒊正确朗读古诗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㈠解诗题,知作者

⒈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⒉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

㈡抓字眼,明诗意

⒈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⒉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⒊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⒋师:你们能用语言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⒌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这么多种变化吗?

⒍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不识庐山真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只

篇11:题西林壁

中心发言人讲稿

本组教材以名山奇景为专题共编排有三篇文章,古诗《题西林壁》,丰子恺先生散文《黄山松》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选编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祖国的名山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缘”这个生字。

2.读懂诗句意思,理解古诗内容进而感受庐山的优美风景。3.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含义,领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

一、读诗导入:

师:孩子们,看看这一幅风景图,是否能唤醒你脑海中的记忆,这是哪里的景色?(生:庐山瀑布)记得李白写的那首诗吗?叫《望庐山瀑布》。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庐山的风景不仅仅就是这瀑布,你看这峰峦雄伟的山峰,更是那样的壮丽迷人。大诗人苏轼在游览庐山十多天后,把这里的风景看了个遍,于是在庐山的西林寺写下这样一首诗,一起读诗题。

二.自读古诗,读通读顺:

1、圈画出节奏线,再读。题/西林/壁,知道诗题的意思吗?“题”是什么意思?

2、诗题读得不错,诗句能不能读得准确呢?自已试着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3、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七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怎样的?按照这样的节奏读一读.4、师生共读,师读题,男同学读诗句,女同学读后三个字。三.再读古诗,感受诗意:

1.理解诗意:过渡:师:我们读得都不错,但是学习古诗,不仅仅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更要读出对古诗的理解,下面就请你自已一边读一边结合书中注释来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2.留恋于庐山风光的苏轼,到底有哪些观察与感受,现在就请你来说说? 3.汇报交流:先说说诗人的观察吧!

A: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从正面看像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成看是威严耸立的高峰。点拨:板画“岭”问:你认为岭应该是什么样的?“峰”又是何种状况?说明庐山的景象怎么样?(生:变化莫测,形态各异,奇形怪状等)怎样能读出你的这些感受呢?岭和峰要重读。

B:过渡:除了从正面和侧面看,诗人还从哪些角度去看?请读诗句,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不相同。请看图片想像:从远处看庐山是———。(遮天蔽日)从近处看庐山是——(危崖险石)从高处看庐山是——(深沟幽壑)从低处看庐山是——,(重峦叠嶂)

同样的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这真是(千变万化,变化多端,)让人觉得(眼花缭乱)这就是庐山,让我们把它的特点读出来吧,远高各不同要重读一些。

C:过渡:通过看到这些景象,作者又有哪些发现呢?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庐山本来面目,只因为置身于庐山中。点拨:理解缘并指导写法,此山在哪?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他愿意停留在“不识”上,他问自已—,他问山中之人——,他问我们在座的各位——,可是,我们都身在庐山之中,看到庐山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补充链接:

庐山在李白的眼中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在朱元璋的眼中是——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

庐山在毛泽东的眼中是——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同样是庐山,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苏轼所说的—— D:揭示哲理:孩子们,要想对庐山的风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同样,作者仅仅是在说庐山吗?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错在哪里?

要想认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全面地,客观地对待事物,而且还要有自已的切身感受。)

四.拓展训练,总结全文: 九百多年过去了,庐山依旧有她自已的风采,无论时间怎样流逝,它总还是那样的变幻莫测,绮丽雄伟。现代诗人董必武在游览庐山时,也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带着我们这节课学会的朗读方法,来读一读这首诗,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初游庐山 董必武

庐山面目真难识,叠嶂重峦竟胜奇。乍雨乍晴云出没,时高时下路平坡。盘桓最好宜花径,伫立俄延读御碑。如许周颠遗迹在,访仙何时至今疑。

总结全文:学完了这首诗,我们赞叹庐山的风景雄伟陡峭,更从诗中懂得了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是哲理诗,最后,我们端好书,大声地把这首诗读出来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

《黄山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自学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4.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2.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黄山美景及黄山松的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和安排: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介绍黄山美景,引出“黄山松”。

2.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坚韧顽强

特点之二:一心向着阳光

特点之三: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3.给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导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边读边想:黄山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它生长的得怎样?

(2)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2.自学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现黄山松的另外两个特点的。

3.教师点拨、指导。

4.交流读后的感受,美读课文。

四、回顾全文,反思文本。

黄山松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一心向阳的枝条,更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然而读完课文后,你是不是觉得是在写黄山松,而是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

(松树是坚韧顽强的,是团结的,人有何尝不是呢?)

板书设计:

黄山松

生命力顽强

《桂林山水甲天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9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传说故事可以增强景区神秘感。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真诚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文章行文的顺序,并学会迁移,在作文中能学以致用。教学难点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这个美称的背后有哪些美丽的传说呢?今天咱们共同走进朵云的文章《桂林山水甲天下》。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2.检查自学情况(1)读生字词,教师正音。(2)指名读,注意读音呕(ǒu)、朔(shuò)、供gōng 袍páo 诵sòng 阁gé。(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3.全班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第一段(1):介绍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第二段(2):“桂林山水甲天下”名称的由来。第三段(3~5):独秀蜂及桂林石头。第四段(6):写阳朔山水甲桂林。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朵云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师: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默读再重温课文,并思考你从文中了解到哪些内容?(考查学生从原文中迅速提取信息的能力)(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美称的又来,关于独秀峰的传说;阳朔的山水奇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接下来咱们具体看一看这篇文章在语言,景物描写

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

二、精读课文 1.全文围绕两个字来展开全文,这两个字是什么?(是奇观)2.谁来读读文章的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桂林山水是中国山水风景的一大奇观?在文章第一段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文章第一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总说。接着分别介绍山奇,水秀,山与水的融合,来说明桂林山水是山水奇景,此外作者在第一段向读者介绍桂林山水形成的传说,这与前面直接写桂林山水奇美正面描写不同,可以认为是侧面描写突出桂林山水的奇)3.独秀峰如何体现“奇观”?先。(首先是独秀峰本身孤峰屹立,平地拔起。其次还有一个关于独秀峰的传说,桂林石头有神守,增强了它的“奇”)4.阳朔县山水风光又是怎样体现奇观的?(段首总说这里的山水风光比桂林还要其妙。接着通过山峰奇翠,水清迂回。有许多名胜:书童山,寿阳山,迎江阁等增强其“奇”)5.找同学朗读这一段,然后回答问题 6.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桂林山水的?(这篇文章思路特别清晰,与作者选取的写景顺序有关。学生写作的时候,尤其是写景文章必须在头脑中构思好景物描写的顺序。)全文按照总分的顺序,先总写奇观,再分别描写桂林山水、独秀峰和阳朔县的奇观。而且每段段首也是先总说,在分说,给人的感觉思路特别清晰。7.文章不仅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而且语言也很优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你任为写的精彩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文章第一段这里的山都是一座座的孤峰,有的像竹笋,有的像玉簪,有的像宝瓶,有的像剑戟,有的象公鸡,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观音,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吸水的大象,有的像横卧的花瓶(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孤峰的千奇百怪,增强行文的气势)再比如写到书童山,很像一个宽袍大袖的书童在捧书诵读,寿阳山形状宛如含苞待放的莲花,形象传神。(学生可以大胆谈自己的体会,学会欣赏借鉴,教师要尽力鼓励学生)

三、拓展练习用一段话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要写出特点来,另外要注意写景顺序,不少于400字。最后咱们再来回味这篇文章,大家有感情,掌握好语速,大声朗读一遍

长春版语文五年级下第五单元

中心发言人讲稿

篇12:由《题西林壁》想到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著名说理诗《题西林壁》。它以庐山为描写对象,诗人通过敏锐的观察、切身的体会,把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哲理熔铸在诗的意境中,巧妙地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让人从中启智,进而引发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深入的思考。

游山所见如此,认识世事也常如此。它启迪人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哲理——由于立足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各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纵观全诗,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使人觉得亲切自然,合乎情理,易于接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题西林壁》对自己不无启发。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和巧妙纠正呢?记得初为人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常常讲大道理责令其改正,结果却事与愿违。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乌克兰马甫雷什乡村中学做校长时,校园的花坛里开放出一朵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惊喜不已。一天清晨,苏霍姆林斯基正在校园里散步,看到一个小女孩从花坛里摘下了一朵玫瑰,把它牢牢抓在手中,惊魂未定地往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这个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想要送给谁呀?能告诉我吗?”小女孩羞愧极了,小声地回答:“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校园里开着一朵朵大玫瑰,奶奶不信。我想摘一朵送给她,等奶奶看过后,我再把花送回来。”

聆听完小女孩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眼眶噙满了泪……于是,他牵着小女孩,在花坛里又摘下两朵大玫瑰花,深情地吻了一下她的额头,动情地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励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小女孩目瞪口呆,看着眼前这位慈母般的苏霍姆林斯基,百感交集,手舞足蹈,情不自禁地号啕大哭起来……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位伟大的教育家面对孩子的“出轨行为”,不是大声训斥,不是讲大道理使其改邪归正,而是走进小女孩的内心深处,细心聆听其童真的心声,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赞美、鼓励小女孩的行为,恰到好处地激发了小女孩爱的潜能,为我们树立了思想教育“理趣浑然”的楷模。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恍然大悟,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一个个有思想、有情感的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如果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那么,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就会变成空洞的说“道”。这种缺乏“理趣浑然”的“道”就会把颠扑不破的真理变成冰凉的、僵死的训诫,从而使语言对意识和情感的影响显得苍白无力,这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警惕和反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题西林壁的时代背景 下一篇:题西林壁教学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