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国家现代化之路的对比研究与经验启示

关键词: 相似性

一、东亚各国现代化之路的相似性

(一) 所处国际环境的相似性

十六、十七世纪, 西亚和地中海地区经过了地理大发现、思想启蒙、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大西洋贸易兴起、资产阶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事件, 西方各国普遍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其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世界文明指针由东向西的转向, 在这场西方社会进程的大跨步中, 东亚社会成为了“停滞、落后、专制主义、普遍奴隶制、东方家产制等的代名词”, 即西方史学所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其次, 在东西方国家力量对比如此悬殊下, 战争掠夺与殖民主义就不可避免地发生。1840年中英的鸦片战争, 1853年美日的“黑船事件”等等, 东亚地区被强制拉入了资本主义世界版图[1]。

(二) 东亚各国国内国情的相似性

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 东亚各国向现代变革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外部, 同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经济上, 尚未形成自由经济完整的经济体系, 传统结构受到殖民主义破坏而畸形化, 国内市场发育不成熟, 在工业资本上很依赖外国, 甚至受控于外国, 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大部分来自农林渔和其它原始产业, 出口初级产品。政治上, 独立后内部冲突不断, 难以形成持续的政治稳定, 军队在政治中的决定性作用, 国家权力作为一种超经济的组织力量, 在工业化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民生上, 人口增长率高, 人均收入低, 失业率高, 广大居民生活贫困化, 殖民主义影响下形成的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结构。文化上, 东亚各国同属华夏文明圈,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在风俗、人文、伦理、价值观上具有同源性, 被强制打开国门之后, 主动或被动地引进或植入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等, 呈现出文化上的相互交织、作用、对抗、融合等状态[2]。

二、东亚各国现代化之路的特殊性

(一) 时间上的不同

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与生产力发展息息相关的, 现代生产力呈现阶段性发展, 那么现代化进程也是阶段性的。根据现代生产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既第一次蒸汽革命、第二次电气革命、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现代化进程也被分成了三个阶段, 时间段划分大致是19世纪前半叶, 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后半叶, 分阶段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依次被区分为先行国 (First comers) 、后进国 (Late comers) 和迟到国 (Later comers) 。东亚地区的现代化除日本赶上了第二次现代化浪潮, 属于后进国, 其余地区皆属于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的迟到国。

(二) 类型上的不同

在东亚国家的现代化同属于外源性现代化, 由于外源性现代化的冲击性、殖民性、后发性, 东亚各国现代化进程一般分为内部瓦解阶段, 边缘化阶段、革命阶段、现代化阶段。但是东亚各国每个阶段又表现出时间长短以及程度上的差异, 因此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平稳阶梯型:收到外来殖民者的轻微冲击, 迅速走向军国主义的政治革命和资产主义的经济革命, 实现了国家振兴与富强, 是较为快速平稳的阶梯式推进, 迅速成为亚洲的资本主义中心, 比如日本。另一种是断裂推进型:经历了内部的衰败化和边缘化, 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经过殖民地的畸形增长, 通过革命的手段实现了本国的独立, 并走向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走上现代发展轨迹, 比如中国、韩国等。

三、东亚各国现代化之路差异的原因分析

(一) 日本率先迈入现代化浪潮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 19世纪80年代以前, 殖民化的中心地区在非洲、南亚、东南亚部分地区, 而处于亚欧大陆的最东端的日本, 是西方殖民化推进的最远部位, 只受到殖民浪峰前期的冲击, 从而给予了日本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在政治制度革新上, 日本封建统治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因而倒幕派能够迅速壮大, 从而推翻了幕府的腐败统治, 并拥立明治天皇推行全面且行之有效的改革。在经济上, 19世纪70至90年代, 在政府主导的“殖产兴业”政策下, 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政策人文环境上:善于学习的态度, 基于本国国土面积小、资源少的现实而深刻的民族危机感, 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对天皇的效忠精神进一步为日本对外扩扫清障碍。军国主义道路上, 对外殖民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转移了国内下层民众与统治阶级的矛盾, 为日本的工业生产提供资源性动力。而这些条件都是东亚其他国家在当时所不具备的或者正好相反的。

(二) 战后东亚国家创造“东亚奇迹”的原因分析

二战结束后, 东亚各国经过了十几年的恢复发展期, 才走上现代化腾飞之路, 并在1965--1990年间使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 创造了“东亚奇迹”。这是由内外因素综合而成。首先, 国际产业结构进行深度调整, 自由贸易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基本确立, 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参与了新的国际分工。资本主义中心区进入了新一波的经济增长期, 为东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与最终消费品市场, 如此等等, 都给东亚各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东亚各国国内也普遍地采取了适应型、灵活型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在政府职能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进行积极的调试, “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相互配合, 塑造了一个富有高度弹性的社会有机体, 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创新的活力。同时, 东亚各国重视农业作为基础性产业的发展, 对农村封建关系进行改革, 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文化教育上, 基本上是针对国家产业结构需求, 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全社会学习意识浓厚。

四、东亚地区现代化之路的启示

(一) 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一切发展的前提

东亚地区属于外源性的现代化, 在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与中心国家联系密切, 主要是以出口初级农产品、自然资源为主的外向型的经济, 产业结构单一、低端, 以服务宗主国为主, 在这样的条件下, 根本不可能像西方国家现代化起步那样, 由经济因素缓慢地引发制度变革, 只能首先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政治革命, 紧随其后的才是推动新兴工业化的经济革命。在国家掌握国家机器之后, 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快速推动许多企业家或者私人资本家做不到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比如, 有倾向性的计划生产,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交通运输、港口设备, 采取保护民族企业的对外贸易政策, 管制外汇, 增加或降低关税, 建立稳定高效的国内市场, 用立法程序和行政手段实现生产资源和劳动产品的分配, 健全统一的货币体系, 调节劳资纠纷, 限制技工和劳力的外流, 建立优质熟练有纪律的劳动队伍等。这些措施可以快速的为经济腾飞做好基础性准备,

(二) 以“变”应万变, 转劣势为优势

东亚国家能够创造经济腾飞的奇迹, 很关键的一点是采取了实用主义和灵活取舍主义。20世纪上半叶,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东亚国家普遍采取了“进口替代”战略, 利用本国制成品开拓国内市场, 设置贸易壁垒, 保护本国新生民族工业成长。到50至70年代, 时逢发达国家正处于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 东亚国家 (地区) 利用本国劳动力丰富廉价等优势, 大力承接先进国家的工业转移, 成功转向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

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又转向新产业和第三产业, 90年代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以内需主导向扩大进口转变。21世纪以来, 以创新为动力, 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 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外向化。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条重要历史经验, 每个地区无论天赋资源、地理位置、文化传统、政治制度、资本输入、援助多少, 都不能作为决定国家现代化发展速度差别的主要原因, 关键是要抓住国际国内一切有利时机, 用各个战略中看来有实效的各个组成部分来重建各种新的战略, 不要受某种固化理想模式所累, 不要拘泥于什么概念, 贴什么标签, 以“变”应万变, 转劣势为优势。

(三) 注重传统文化, 为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东亚国家 (地区) 现代化发展与东亚地区的人文精神离不开的,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传统精神, 扎根于华夏儿女的意识形态之中。在官僚或权利阶层, 具有“利他, 重道德操守, 轻实际利益, 重视精神报酬”的精英价值系统。在普通市民阶层, 具有“世俗的儒教”或称之为“后儒教理论”的价值系统, 它特指没有读过儒家经典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伦理, 如对现实生活中积极进取的态度, 实用主义、自我修养、守纪律、勤俭稳定的家庭生活等等。而它们又衍生出了一种属于平民的价值体系的东方式的现代化, 也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 它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利己, 重实际利益, 追求物质上而不是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平民的价值体系后来被成功地与现代西方‘形式理性’的规章制度相融合, 来约束员工行为并使勤奋劳动的工作伦理得以充分发挥。值得注意的是, 在东亚现代化工业中可以明显看出集体主义、团队精神, 这与解释西方市场经济繁荣的个人主义具有极大不同, 但确实也是东亚地区经济腾飞的非经济因素, 在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 我们更要结合发挥传统文化对经济的正面作用。

摘要:东亚地区同属于华夏文明圈, 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发展历程中, 其外部环境、内部国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但在其现代化的起飞时间、发展模式上又具有很大差异。因此, 本文就东亚各国 (地区) 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 并探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落脚于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如何更好实现。

关键词:东亚地区,现代化,比较,经验启示

参考文献

[1] 卡尔·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 中译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6-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合规性评价报告完美 下一篇:现代艺术设计受中国民间美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