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贮过程

关键词:

青贮过程(精选九篇)

青贮过程 篇1

1饲料青贮的主要过程

1.1植物呼吸过程植物在新收割的二三天仍然进行呼吸, 消耗O2而释放出CO2, 这个过程不但要损失糖类等养分, 同时也产生大量热量, 所以青贮饲料时力求严密, 应尽量排尽饲料中的空气。

1.2微生物繁殖青绿饲料放入密闭的青贮窖中, 微生物会繁殖生长, 形成大量的乳酸菌。经过15~21d后, 饲料的p H值下降到3.3~4.2, 基本上抑制了其他杂菌的生长。

1.3无菌过程随着青贮料PH值的进一步下降, 乳酸菌的增值也受到抑制, 至此, 一切利用饲料养分的过程全部停止。约过15~21d后饲料处于无菌状态, 这样就达到了青绿饲料保存、保鲜的目的。

2饲料青贮的主要技术措施

2.1控温和厌氧环境饲料青贮的温度应掌握在25~35℃内, 乳酸菌在此温度范围内可大量繁殖, 而其他杂菌繁殖受到抑制, 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乳酸菌的增殖, 而助长其他杂菌如丁酸菌等的增殖, 使青贮料变臭、营养大量流失, 导致青贮失败。因此, 对青绿饲料要及时包装, 做到随割随装, 快铡快装, 踩实压紧, 尽量排除容器内的空气, 迅速形成厌氧状态, 防止产热, 减少发酵。

2.2控制原料的水分饲料水分过高会影响青贮料的适口性, 经资料显示和多次反复试验证明, 饲料中水分含量在50%~75%最适宜青贮, 也最适宜乳酸菌的繁殖。监测方法可采用手测法测定水分含量, 即将原料如玉米秸杆等切碎后握在手中, 指缝中有水珠渗出但不下滴为准, 若原料中水分过高可适当加一些麦麸等干粉, 原料水分过低则可在青贮时混加一些含水分较多的原料如红薯藤等, 使含水量适宜。

2.3控制原料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饲料中必须有适宜的糖分, 才有利于饲料青贮中乳酸菌的繁殖。饲料中的含糖量一般要求达到3%左右。不同种类的植物含糖量各不相同, 如花生藤等含糖量较少, 可添加其他含糖量高的青贮原料如玉米秸等混合贮存。若青贮蛋白质含量较高的豆料类饲料, 可加入8%左右的糠麸, 从而保证青贮料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均适宜。

2.4青贮添加剂的使用为了保证和提高青贮料的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 可在青贮饲料中加入占青贮料0.1%~0.15%的食盐, 如果加入磷酸类添加剂, 则能使青贮料很快酸化, 防止有害细菌的繁殖。

3青贮料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青贮料质量和营养价值明显优于未青贮的干秸杆饲料, 与新鲜青饲料的营养价值无明显差异, 但由于发酵损失可造成碳水化合物的减少, 其感观色泽与原青绿料相似, 但有轻微丁酸味道。

4青贮料的清洁和利用

小农户简易青贮窖青贮技术张宏明 篇2

关键词:青贮窖;原理;条件;青贮技术

中图分类号:S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17-2

1 青贮的意义

青贮料经微生物发酵后仍能保持青绿植物的清鲜状态,它所含的水分保持原有水平,颜色依旧青绿,营养价值高,多汁适口。软化后易于咀嚼,消化率高,提高产奶量,久存不坏,又经济安全,解决冬季青饲料问题。

2 青贮的原理

在缺少空气的条件下,乳酸菌(嫌气性细菌)大量繁殖产生乳酸,改变了青贮饲料的理化性质,使青贮料变酸甜、软香,从而保持了青贮料的营养,增强了适口性,提高了利用率。

青贮料切碎后填窖时经踩实压紧,排除空气,并做到密封即可减少和抑制植物细胞的呼吸作用,为嫌气性细菌-乳酸菌的生长发育繁殖创造了适宜的环境。而青贮料内含的水分、糖分又为乳酸菌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乳酸菌便迅速繁殖起来,在乳酸菌的作用下,青贮料中所含的糖分迅速被分解并转化为乳酸,同时伴随其他厌氧菌(醋酸菌、老酸菌)把可溶性糖分分解成醋酸和酪酸,使酸度提高到4.5以下,抑制了腐生菌的繁殖和生长,而乳酸菌很快生长繁殖(乳酸菌生命活动所需PH值为3.5-4.2),随着酸度的提高,当PH值≤3.5时,乳酸菌自身也被杀死达到稳定状态,故青贮饲料不会腐烂发霉也不会变得太酸,因此青贮饲料不但可以长期保存而且还能保持它的清鲜状态。

3 青贮条件

3.1 空气

呼吸需要空气,呼吸作用中糖在细胞中被氧化释放出三磷酸腺苷并产生热量,所以青饲料收割后要尽快切碎进窖压紧封严,尽量使青饲料与空气隔绝,以免饲料中养分消耗,另外青贮料是通过乳酸菌的生物活动来制作的发酵饲料,乳酸菌属于厌氧菌,不能在空气中大量繁殖,而霉菌和一些杂菌则多属于需氧菌,所以将青贮料切碎压实封严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窖内空气,为乳酸菌的生长繁殖和消灭腐败菌群创造条件。

3.2 水分

乳酸菌生命活动的另一特点是喜欢湿润的环境,要求青贮料内应具有一定含量的水分,一般青贮料适宜的含水量为70-75%,最低不低于55%。当青贮料水分含量过多时,使植物汁液中糖和胶状物被过量稀释破坏了乳酸菌所需的物质浓度,使乳酸菌含量不能增加或增加很少,导致青贮料腐烂和变质。反之如果含水量过低,则不宜压实压紧,空气不能排尽,残留空气过多有害微生物生命活动加强,因而青贮料发霉腐烂。

3.3 糖分

糖是乳酸菌活动重要的营养来源。乳酸菌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需要处于溶解状态的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是糖分),依靠分解糖来满足自己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要求青贮料的含糖量不少于1-2%,在青贮过程中把青贮原料锄短切碎,把植物体内汁液尽可能多的释放出来。青贮料切得越短越碎,挤压出的汁液越多,能更好地满足乳酸菌活动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当青贮料含糖量不足时,应掺入含糖量高的青绿植物混合青貯,如紫花苜蓿、草木樨、沙打旺等牧草或禾本科谷物以补充含糖量的不足。

3.4 温度

青贮过程中适宜的温度为20℃,最好不超过37℃,窖内温度愈高营养物质的损失就愈大,青贮料中热量的产生是青贮料利用残留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所致(是有机物氧化、蛋白质分解、二氧化碳形成过程)。为控制温度的上升必须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效的方法是把装填在青贮窖中的青贮料踩实压紧,把空气排净,使好气性细菌的生命活动被迫停止,从而促进乳酸菌的快速繁殖。乳酸菌产生大量的酸又促使青贮料软化迅速下沉,使青贮料压得更紧实。

青贮窖内上中下三层温度是不一致的,上层青贮料温度接近大气温度,在10天内变化不大,变化范围在21-23℃;中层温度较高1-7天内由30℃上升到38℃后就稳定在36-38℃之间不再上升;下层温度在1-10天内从24℃上升到34℃(缺氧),只要把青贮料压紧压实,将窖内温度控制在37℃以下即能成功。

4 青贮方式

地下式青贮窖或半地下式青贮窖。

4.1 地下式青贮窖

在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可选择地下式青贮窖。永久窖四周及底部用砖砌成(窖底要留直径0.5m的渗水孔),窖的四周壁及底部要用水泥抹光滑,设计要合理,上口要向外倾斜,倾斜度为每米外倾5cm,使窖纵切面成倒梯形,如图。

窖口直径3m,窖底直径2.7m,窖深3m。青贮窖的内壁有一定倾斜度好处是减少青贮的损失。其原因是青贮料入窖后由于自身的重量而不断下沉压向倾斜的周壁把窖壁与青贮料间的空气排净,不会使青贮料变质。

青贮窖的大小可因牲畜多少而异,直径2-3m,深3m比较常见。

一般每头牛如果全年平均喂青贮饲料,大约需5000kg左右,需要10m3以上的窖。

4.2 临时窖(土窖)的建造

土窖方法简单经济,省工省力,但耐久性差。方法是挖出窖坑用塑料薄膜筒衬在窖坑内即可(窖底要打孔渗水,窖坑尺寸同上图)。

5 青贮方法

5.1 玉米秸秆青贮

利用收穗后的玉米秸秆青贮,应选用活秆成熟的品种,即果穗已经成熟而茎叶仍保持青绿的玉米品种,如“吉字号”玉米。在利用秸秆作青贮时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应尽量提前收割,以防粗老。收割后的玉米秸秆要及时运到青贮窖旁,及时切碎,切碎的长度不超过2厘米为好。秸杆切碎后要及时装窖。装窖前检查原料的水分是否合适,一般适宜的含水量为70-75%,最低不少于55%(用手握料感觉潮湿而不流出水为适中),如果太干可稍加些水,用喷洒的方法,将秸秆喷湿,但不能淌水为宜。装窖时在窖周围套一直径3m的塑料袋,以防止四周霉烂,减少损失。填料时要边填边踩实,踩得越实越好,料填满后,将塑料筒用绳扎紧,然后在塑料布上盖半米左右的土踏实,待饲料下沉稳定后再加土使之高出地面用泥抹好以防进水。

5.2 饲用玉米青贮

饲用玉米如“白鹤”,植株高大,一般株高3米以上,亩产饲料5000公斤以上,含糖量高,是制作青贮饲料较理想的原料。在乳熟期全株收割青贮,方法与玉米秸杆青贮相同,但一般不用喷水,因饲用玉米秸秆含水量一般都能达到70%以上。

6 青贮窖的管理

为防雨水浸入,在青贮窖的四周挖好排水沟以免水渗入。要经常检查看护发现裂缝立即用泥抹好。

7 开窖

一般青贮料发酵40-50天后即可开窖饲用,开窖时应将浮土去掉,打开塑料袋口,即可以取饲料,取出后马上将塑料袋口扎好,减少空气进入,防止霉烂。每次取料不宜过多,以每次取用一天喂量为好。

青贮过程 篇3

1 试验的原理

青贮饲料的制作原理是在厌氧条件下, 利用乳酸发酵的产物─乳酸来降低青贮原料的p H值, 抑制各种微生物活动, 达到长期保存青饲料的目的。

1.1 试验材料

该小组生产蔬菜所剩余的菜叶 (主要是甘蓝叶和红薯藤) ;塑料缸、塑料袋作为青贮容器;塑料管4根 (直径2㎝, 长度40㎝) ;p H值试纸, 50℃温度计2支, 50㎝长8号铁线钩子2根。

1.2 试验方法

通过采用不同容器、同容器不同原料的青贮对比, 测定各种方法下青贮过程中的p H值和温度变化情况, 最后感观评定青贮饲料品质。

(1) 试验分组:采用同原料不同容器、同容器不同原料分组, A组、B组为青贮甘蓝叶, C组、D组为青贮红薯藤, 容器为塑料缸和塑料袋。

(2) 试验时间:本试验在平甸乡昌源村丫租小组农户家进行。试验从2006年11月6日至2006年12月4日止, 共29天。A、B同时青贮甘蓝叶, C、D同时青贮红薯藤, 每组测定12次, 青贮过程24天。

(3) 原料处理:将新鲜甘蓝叶和红薯藤叶切短至1.5~2㎝, 水分调节采用晾晒4~5小时或添加糠麸、玉米面的方法, 使原料的水分降至70%左右。

(4) 填装及密封:将水分调节好的原料逐层 (每层20㎝左右) 填装压实, 原料要装出缸口10㎝左右并呈馒头状, 填装完后及时进行密封, 塑料袋用细绳子扎实排除空气, 塑料缸用塑料薄膜盖严后用橡皮条扎紧密封。

(5) 温度测定:塑料袋青贮用直径2㎝、长度为32㎝的塑料管从中部插入, 管口用塑料薄膜捏成团堵住, 确保不漏气。塑料缸青贮用直径2㎝、长度为40㎝的塑料管从缸顶中部插入, 管口用塑料薄膜捏成团堵住, 确保不漏气。温度计由该管子插入并接触到青贮料, 停留5分钟后测定温度, 该管子一直留到青贮试验结束。

(6) p H值测定:通过插入到青贮饲料中的塑料管子, 用钩子取出一部分青贮饲料, 压汁后用p H值试纸进行比色测定, 确定p H值大小。

2 试验数据

3试验结果分析

从表1可看出, B试验的温度高于A试验温度, B试验的p H值下降为5时, 提前于A试验的1天。

从表1可看出, D试验的温度高于C试验温度, D试验的p H值下降为5时, 提前于C试验的1天。

从表1可看出, A、B试验的p H值下降为4时是第18天, C、D试验的p H值下降为4时是第20天。

从表1可看出, A、B试验的温度第16天一直高于外界温度, C、D试验的温度第20天一直高于外界温度。

青贮玉米栽培技术 篇4

关键词:青贮玉米;栽培技术;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 2016.10.011

青贮玉米是目前最优质的饲料类粮食作物,因具有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易贮存、可净化饲料等多种优势,成为了国内畜牧业最受关注的畜牧粮食作物。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出青贮玉米的优势与特点,做好对栽培技术要点的分析至关重要。

1 青贮玉米的优点

1.1 保持饲料营养物质不流失

通常情况下,玉米饲料在成熟、晾干之后,营养价值会比青绿时期下降30%~50%左右,这会大大降低饲料的价值,进而对农户的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但青贮处理之后,包括蛋白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成分的损失度会有所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玉米的价值,也为农户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基础保障。

1.2 适口性好,消化率高

经过青贮后的玉米,不仅营养留存性好,而且水分也会有所保存,这使得贮存的玉米也能够保持鲜嫩多汁的口感,提高其适口性。另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玉米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玉米饲料的消化率。

1.3 容易贮存,全年供应

在对玉米进行青贮过程中,会因为发酵而产生大量的乳酸,这种乳酸不仅能够促进家畜消化,同时还抑制了腐败菌的滋生,为青贮饲料的长时间保存提供了重要支持。通常情况下,青贮玉米贮藏时间比普通玉米饲料的贮藏时间要长,一般可达到2~3年。

1.4 净化饲料,保护环境

在对玉米进行青贮过程中,发酵产生的乳酸还能够杀死青饲料中的病菌、虫卵,破坏杂草种子的再生能力,从而减少对畜、禽和农作物的危害。另外玉米秸秆青贮可减少焚烧秸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2 青贮玉米的栽培技术要点

2.1 品种选择

品种的恰当选择是提高产量的首要因素,在青贮玉米栽培技术要点当中,要将品种选择放在首要位置。在选择青贮玉米品种时,农户一方面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多种因素进行品种的选择。另一方面要听取当地农业部门的建议,选择质量好的青贮玉米种子,确保青贮玉米在栽种后,能够达到抗倒伏、耐密植、叶面积持续期长、灌浆期长、抗病害强的效果,为高产量、高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青贮玉米主要有分蘖多穗性和单杆大穗型两种,其中分蘖多穗型具有较多果穗,而单杆大穗型则果穗较大,两个品种各有优势,需要农户根据需求来予以恰当选择。

2.2 播种时间

在青贮玉米栽培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播种时间,也会对青贮玉米的产量产生关键性影响,因此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非常重要。青贮玉米的播种时间要根据当地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积温来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建议在日均气温为12℃~15℃时播种,避免温度较低而引起种子染菌腐烂,同时还要避免温度过高,影响“蹲苗”效果。在进行青贮玉米播种前,可以用药物对种子进行浸泡,以达到防治地下害虫的目的。如果种子本身具有包衣,则不应浸种。

2.3 栽植密度

青贮玉米因对其籽粒的要求不高,因此可以适当的加大栽植密度,进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需要注意的是,在对青贮玉米栽植密度选择方面不可盲目,而是要充分分析当地气候、土地地质等多方因素。避免盲目的增加栽植密度,而导致田间气候质量下降,影响到青贮玉米个体发育,最终导致产量下降的问题出现。目前,常见的加大青贮玉米栽植密度的方法主要有宽行改窄行、加大播种量、选择好种子和及时补苗等方式。

2.4 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青贮玉米根系的发育,并减少杂草与玉米苗之间的养分争夺行为。青贮玉米的中耕除草策略为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模式。其中定期是指玉米苗高度达到15厘米、30厘米时必须要进行两次除草,而不定期是指玉米苗高度达到30厘米以后,只要出现杂草就要及时清理。

2.5 成熟采收

在对青贮玉米进行成熟采收时,也需要农户予以精心控制,因为如果采收不科学,很有可能会对青贮玉米的贮存质量产生影响。在这一环节当中,要做到适时、适度、适当。适时是指选择一个最佳的采收时期,以保证其质量和产量,建议在腊熟期进行采收,因为此时玉米养分的含量相对最高。适度是指采收时操作的适度性。以留茬为例,留茬过高会影响青贮产量,留茬过低则较容易夹带泥土,进而引起泥土中病菌对青贮玉米的贮藏带来影响。适当是指采收要做到各方面工作之间的相互配合,以保证其恰当性,例如收割与粉碎要相互协调、收割期要与加工期同步等。

3 结语

青贮过程 篇5

1 材料和方法

1.1 青贮的制作

玉米和苜蓿均购自呼和浩特市郊区, 用铡草机铡成2~3 cm, 用塑料袋 (52 cm×38 cm) 青贮, 每袋装至半袋 (大约500 g) , 利用真空封口机抽气封口, 并用胶带再次密封四周, 置于恒温环境 (20 ℃) 中发酵。

1.2 青贮采样

分别于装袋前及青贮后1, 3, 7, 20, 60天开袋取样, 分别称取样品50 g, 放入已灭菌的烧杯中, 加200 mL无菌生理盐水, 密封, 在摇床上以120 r /min摇动2 h。用一层无菌纱布过滤青贮草渣, 滤液于4 ℃ 12 000 r/min离心30 min, 用无菌生理盐水重新悬浮, 分装, -70 ℃保存。

1.3 青贮干物质和pH值测定方法

干物质测定采用105 ℃干燥法测定。pH值测定:称取20 g样品, 加入250 mL纯化水浸泡48 h后用梅特勒PS-2型酸度仪测定。

1.4 DNA的提取

参照朱衡等[1]的方法, 并略做改动。

1.5 PCR扩增反应

以纯化后的基因组DNA为PCR反应的模板, 扩增16S rDNA V3 区的基因, 引物参照Muyzer G等的方法, 序列为341f (5′-CGCCCGCCGCGCGCGGCGGGCGGGGCGGGGGCACGGGGGGCCTACGGGAGGCAGCAG-3′) 和534r (5′-ATTACCGCGGCTGCTGG-3′) , 引物由北京三博远志生物技术公司合成, 扩增片段长度为193 bp。

将DNA模板浓度稀释至40 ng/μL, PCR采用20 μL体系。反应体系:EX Taq预混液 (TaKaRa公司) 10 μL;模板DNA1 μL;引物 (北京三博远志生物技术公司) 1.5 μL;无菌水补足20 μL。

扩增反应在Bio-Rad仪器上进行, 反应参数: 94 ℃预变性4 min;94 ℃变性40 s, 56 ℃退火1 min, 72 ℃延伸40 s, 32个循环;72 ℃延伸 7 min。

二次PCR:取PCR产物1 μL作为模板, 仍采用20 μL反应体系进行二次PCR, 除退火温度升高至58 ℃、循环减至5个外, 其余反应条件不变。

1.6 青贮细菌16S rDNA V3区多态性DGGE分析

取PCR扩增产物进行DGGE分析。DGGE用8%聚丙烯酞胺凝胶[含丙酰胺/二丙酞胺 ( 37.5∶1) 、尿素、甲酰胺和甘油], 其中尿素浓度梯度为35%~65%。电泳采用D-code DGGE系统 (Bio-Rad) , 电泳缓冲液为1×TAE。240 V电压预电泳30 min后, 在180 V固定电压下电泳6 h。电泳结束后进行硝酸银染色。DGGE凝胶条带采用NTSys 2软件进行相似性分析。

1.7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11.0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青贮发酵过程中干物质含量和pH值的动态变化 (见表1、图1)

%

通过表1可以看出, 在实验室条件下严格进行操作 , 并且未发生漏气、腐烂等现象, 使得干物质在各采样时间点上无明显的变化。

由图1可见, 玉米青贮的pH值从一开始就降到4.5以下, 并且一直维持在4左右;而苜蓿青贮pH值则维持在5.5~6.0之间, 且一直保持在这个范围内, 并未出现下降的趋势。

2.2 DNA的提取结果

在青贮原料表面附着及加工过程中, 环境微生物会进入青贮体系中, 对DNA提取过程和组成产生影响。图2为SDS-氯化苄方法粗提DNA纯化后的电泳结果。

M.λhindⅢ DNA Marker;1.玉米青贮0天;2.玉米青贮60天;3.苜蓿青贮0天;4.苜蓿青贮60天。

从图2可以看出, 所提取青贮微生物的总DNA长度在23.0 kp左右, 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其OD260/280值均在1.80~2.00之间, 说明质量合格, 可以作为模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2.3 青贮微生物基因组DNA 16S rDNA V3区扩增结果

以2.2中提取并纯化后的DNA为模板, 扩增细菌16S rDNA V3区片段, 产物电泳结果见图3。

1~6.玉米青贮发酵体系 (0, 1, 3, 7, 20, 60天) ;7~12.苜蓿青贮发酵体系 (0, 1, 3, 7, 20, 60天) ;M.100 bt Marker。

从图3可以看出, 扩增片段长度约为193 bp, 与目标片段长度相符。但是在主条带上方出现非特异性扩增条带。为了能得到单一主条带, 将目的条带回收后进行二次PCR扩增, 取一次PCR产物1 μL作为模板, 退火温度提高至58 ℃, 循环数降至5个循环, 其余条件同一次PCR。结果见图4。

1~6.玉米青贮发酵体系 (0, 1, 3, 7, 20, 60天) ; 7~12.苜蓿青贮发酵体系 (0, 1, 3, 7, 20, 60天) 。

从图4可以看出, 扩增产物条带单一、集中, 二次PCR扩增较一次PCR有效抑制了非特异性条带的扩增。

2.4 青贮细菌样品DGGE分析

取2.3中二次PCR扩增产物进行DGGE分析, 电泳结果见图5。

1~6.玉米青贮发酵体系 (0, 1, 3, 7, 20, 60天) ; 7~12.苜蓿青贮发酵体系 (0, 1, 3, 7, 20, 60天) 。

从图5可以看出, 两种物料在不同发酵时间点的DGGE条带有较大差异。DGGE 条带的多少与青贮中细菌种群的数量相关, 而条带的亮度则反映该种细菌的含量。条带1, 2, 7, 18在两种物料的6个发酵时间点出现, 说明物料不同对这几种细菌在青贮中的存在影响很小;而条带5, 6, 7, 9, 11, 12一直存在于苜蓿青贮的整个阶段;条带8, 10, 13则在玉米青贮的整个发酵阶段一直出现, 说明这几种细菌跟物料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那些短暂出现的细菌条带而言, 其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由于青贮在发酵中后期pH值下降, 导致一些不耐酸和好氧细菌逐渐消失, 条带14, 15, 16, 17, 19就说明了这种情况;条带3和4的情况比较特殊, 是在青贮发酵中后期出现, 并且有越来越亮的趋势, 说明这两个菌群只适合绝对厌氧环境, 而pH值对其的影响不会太大, pH值一直维持在5.0~5.5之间。

2.5 DGGE胶片条带的聚类分析

通过NTSys2软件对图5的DGGE图谱进行了UPGMA聚类分析, 结果见图6。

通过聚类分析可以看出:10和11泳道相似性达到了98%, 整个苜蓿发酵时间点之间 (7与8, 10与11泳道) 最小相似性也达到79%, 说明同源性很高, 这一点图5也有所反映, 各个时间点出现的条带有很高的一致性。在青贮过程中菌群主要来源还是原始菌群, 并且最终成为顶级菌群, 并未见新菌群出现;而玉米青贮发酵各时间点之间的相似性则比较低, 尤其是1, 2, 3泳道和4, 5, 6泳道之间的相似性还不到60%。其中未青贮前饲料表面附着菌群 (1泳道) , 与它最相似的2和3泳道与其之间相似性也不到70%, 说明在随后的发酵过程中菌群之间发生了很大的演替过程。结合图5可以看出, 在青贮整个发酵阶段没有新出现的细菌条带, 仅有一些条带在3 d以后突然消失, 可见那些优势条带都是从原始菌群发展过来的。

3 结论

通过利用新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旧的发酵体系, 得出以下结论:

1) 部分菌株或是菌群从始至终一直活跃在青贮过程中, 对青贮前期的发酵及后期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部分菌株或是菌群在完全厌氧和低pH值情况下从青贮体系中消失。

3) 由于原料的差异导致青贮发酵过程中优势条带不同。

参考文献

青贮过程 篇6

关键词:松针,苜蓿,混合青贮,干物质,青贮品质

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 ) 是世界公认的优质豆科牧草,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1],含有较高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而粗纤维含量较低、适口性好、消化率高,是高产奶牛养殖必需的饲料。若苜蓿以干草形态收获,含蛋白质高的花蕾和叶子损失很大,维生素的损失也多。青贮则可避免这些损失,还可增进家畜的消化利用效率。但是由于苜蓿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水分含量高,缓冲容量高等特性使其不易青贮。目前国内外关于苜蓿青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向青贮中添加发酵液、乳酸菌制剂和酶制剂等[2],但基本都是实验室内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推广应用难度较大[3]; 生产上可利用的半干青贮技术,由于水分要求严格( 45% ~ 50% ) ,实际操作不易掌握[4]。

松针是松科松属植物的叶,别名松毛,是松树类植物的主要副产品之一,也是一种来源广泛、再生速度快、采收时间长、储蓄量大的天然可再生资源[5]。 松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同时含有生物活性物质植物杀菌素等[6],具有广谱抗菌的作用[7 - 8]。植物杀菌素青贮法的理论根据是由于寄生在植物性饲料上的一些生物含有抑制酶、抑制细菌,并具有杀菌和防腐功能的生物学活性物质,它们相互发生作用,能抑制厌氧环境下青贮饲料中微生物的生物活性。M. T. 塔拉诺夫等将苜蓿和具有植物杀菌素特性的植物落叶松、雪松松针按1∶1的比例制成的青贮料,试验时间为30 d,结果表明,其p H值和产气量最低,说明添加了松针后该青贮料中微生物区系的发酵过程和生命活动都受到极大的抑制。试验以松针和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二者不同比例混贮的营养成分及青贮品质动态变化规律,确立合理的混贮比例,为苜蓿青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现报道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 1苜蓿、松针

苜蓿,由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试验田种植, 于第二茬初花期收割( 7月下旬) ; 马尾松松针,于石河子大学校园采摘。

1. 2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动态设计,共4个处理,纯苜蓿( M) 和松针、苜蓿混合比为1∶9( H1) 、3∶7( H2) 、5∶5( H3) ,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用青贮罐青贮,分别于发酵0, 1,3,5,7,14,30天打开青贮罐取样。

1. 2. 1青贮饲料的调制将苜蓿和松针切碎至1 cm左右,按设计比例混匀,填装,使用玻璃密封罐保存, 压实密封,于室温下保存。

1. 2. 2样品预处理在青贮的第0,1,3,5,7,14, 30天分别打开青贮罐,用四分法从中取约20 g样品, 放入200 m L的广口三角瓶中,加入80 m L纯化水后, 置于4 ℃冰箱内浸提24 h。然后通过2层纱布和滤纸过滤,将滤液置于20 m L的塑料管,在- 20 ℃ 冰箱中冷冻保存,待测。

其余的青贮料于70 ℃ 烘箱中烘干,粉碎,过40目筛,放于样品自封袋中,置干燥、阴凉处避光保存。

1. 3测定项目

1. 3. 1外观品质评定依据我国农业部下发的《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标准》[9],从色泽、气味、质地和霉变等方面对青贮饲料的品质进行评定。

1. 3. 2青贮指标p H值: 取青贮饲料鲜样20 g,加入80 m L纯化水,置于4 ℃ 冰箱内浸提24 h制成青贮浸提液,用p H计测定浸提液的p H值; 氨态氮采用苯酚- 次氯酸钠比色法测定[10]; 乳酸采用对羟基联苯比色法测定[11]; 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12]; 粗蛋白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13]; 干物质用烘箱烘干法测定,在70 ℃下烘48 h。

1. 4数据的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软件整理,用SPSS17. 0软件进行ANOVA方差分析,用邓肯氏法进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 1青贮原料的化学成分( 见表1)

%

注: S为松针。

松针中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低于苜蓿。松针和苜蓿按不同比例混合后,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着松针比例的增加而减少。

2. 2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

从感官上来看,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各试验组青贮饲料的颜色逐渐由绿色变为黄绿色,无霉变情况发生,质地较好,无黏手现象,有酸香味和淡淡的松针清香味。对照组前期的变化和试验组一样,但14 d以后开始发生霉变,青贮料茎叶结构不完整,结块,黏手,颜色逐渐变暗,发黑,有腐臭味。

2. 3青贮发酵过程中p H值动态变化( 见表2)

由表2可知,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p H值也随之发生变化。青贮0 ~ 3 d,p H值急剧下降,3 d后p H值虽略有波动但基本处于稳定状态。青贮0 ~ 7 d,各组p H值持续下降,至青贮第7天M组p H值达到最低值,为4. 65。青贮7 ~ 14 d,M组、H1组和H2组p H值均略有上升,H3组p H值略有下降。青贮14 ~ 30 d,M组p H值大幅上升,H3组p H值略有上升,H1和H2组p H值略有下降。青贮过程中相同时间点各组的p H值存在一定差异。青贮1 ~ 7 d,M组p H值均低于试验组,差异显著( P < 0. 05) 。青贮第30天, M组p H值显著大于各试验组( P < 0. 05) 。青贮0 ~ 30 d,p H值下降幅度分别为M组3. 97% ,H1组15. 15% ,H2组14. 69% ,H3组13. 81% ,M组p H值下降幅度显著低于试验组( P < 0. 05) 。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2. 4青贮发酵过程中氨态氮含量动态变化( 见表3)

%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3可以看出,苜蓿青贮过程中氨态氮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青贮0 ~ 3 d,各试验组氨态氮含量增加趋势很缓慢,第5天至青贮结束,氨态氮含量增加的幅度变大。在整个青贮过程中,M组氨态氮含量始终高于各试验组; 青贮7 ~ 30 d,M组氨态氮含量大幅增加,青贮结束时,M组氨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各试验组( P < 0. 05) 。各试验组之间,青贮1 ~ 30 d,H3组氨态氮含量始终低于H1和H2组,且差异显著( P < 0. 05) 。从青贮开始至青贮结束时,M组氨态氮增幅为75. 66% ,H1增幅为66. 48% ,H2增幅为64. 16% ,H3增幅为59. 97% ,M组氨态氮的增幅显著大于各试验组( P < 0. 05) 。由此可见,所有试验组氨态氮含量较M组低,从而减少了饲料蛋白质的分解。

2. 5青贮发酵过程中乳酸含量动态变化( 见表4)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4可以看出: 青贮0 ~ 7 d,M组和各试验组乳酸含量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即随着青贮时间的延长,乳酸含量呈稳定上升趋势; 青贮7 ~ 14 d,M组乳酸含量略有下降,而各试验组乳酸含量继续呈稳定上升趋势; 青贮14 ~ 30 d,M组乳酸含量急剧下降,各试验组乳酸含量显著增加( P < 0. 05) 。各试验组之间, 青贮第1天,H3组乳酸含量显著低于H1和H2组( P < 0. 05) ; 青贮第3天,乳酸含量H3组< H1组< H2组; 青贮5 ~ 30 d,乳酸含量H3组< H2组< H1组,差异显著( P < 0. 05) 。青贮3 ~ 14 d,M组乳酸含量均高于各试验组,差异显著( P < 0. 05) 。青贮结束时,M组乳酸含量达到最低,为1. 64% ,显著低于H1、H2、H3( P < 0. 05) 。

2. 6青贮发酵过程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动态变化( 见表5)

注: 同行数据肩标字母完全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 < 0. 05) ,含有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由表5可见,对照组和各试验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在整个青贮过程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青贮第1,7天,M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与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 P < 0. 05) 。青贮第3天,H1和H2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 P < 0. 05) ; 青贮第5天,H2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 青贮第14天,H2和H3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 青贮结束时( 第30天) ,H2和H3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各试验组中,H2组的青贮料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幅度最小,从青贮第3天至青贮结束时,其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一直相对较高。对照组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达到55. 94% ,H1组下降了49. 97% , H2组下降了37. 56% ,H3组下降了38. 58% 。

3结论

常用的青贮饲料 篇7

1青贮带穗玉米

玉米带穗青贮, 即在玉米乳熟后期收割, 将茎叶和玉米穗整株切碎进行青贮,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适口性, 是养牛的优质饲料。玉米带穗青贮后, 其干物质中含粗蛋白8.4%, 碳水化合物12.7%。

2青玉米秸

收获果穗后的玉米秸上能保留1/2的绿色叶片, 适于尽快青贮, 不应长期放置。若部分秸秆发黄, 3/4的叶片干枯视为青黄秸, 青贮时每100 kg需加水5~15 kg。

3各种青草

牧草青贮技术 篇8

1 牧草青贮的好处

1.1 长年平衡供应青贮饲料

旺季生产的青饲料储存起来, 供冬季, 早春季饲用, 保证全年青饲料供应不断。

1.2 营养丰富、适口性好

青贮饮料补青后, 柔软湿润, 芳香味甜, 色泽鲜艳, 牲畜喜欢吃。

1.3 开辟饲料资源

各种作物的青绿茎叶, 牧草、蔬菜, 野菜等, 均可通过青贮后以直接喂牲畜, 扩大了饲料来源。

1.4 有助于牲畜健康生长

饲料在青贮过程中产生乳酸菌能杀死饲料中的病菌及虫卵, 从而减少对牲畜的危害。

2 青贮饲料调制方法

2.1 青贮方式

2.1.1 青贮塔。

青贮塔多为砖砌圆筒, 直径数米, 高10~20 m。青贮塔进料用吹风机, 取料亦有专用机械, 一次性投资较高。

2.1.2 青贮窖。

圆形或长方形, 以长方形为多。永久性青贮窖用混凝土建成, 半永久性青贮窖只是一个土坑而已。建窖地点要选择地下水位低、干燥和排水容易的地方。

2.1.3 青贮壕。

是一个长条形的壕沟, 沟的两端呈斜坡 (从沟底逐渐升高至与地面平) 。沟底及两侧墙用混凝土砌抹。青贮壕更便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

2.1.4 青贮堆。

选一块干燥平坦的地面, 铺上塑料布, 然后, 将青贮料卸在塑料布上垛成堆。青贮堆压实之后, 用塑料布盖好, 周围用沙土压严。塑料布顶上用旧轮胎或沙袋压严, 以防塑料布被风掀开。

2.1.5 青贮袋。

袋贮方法简单, 贮存地点灵活, 饲喂方便。使用时应当注意:塑料布厚度在0.12 mm以上;不可使用再生塑料;注意防鼠。

2.1.6 草捆青贮。

主要用于牧草青贮。方法是将新鲜牧草收割并压制成大圆草捆, 装入塑料袋并系好袋口便可制成优质的青贮饲料。

2.2 原料的含水率

青贮原料只有在适当的含水率时, 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发酵并减少干物质损失和营养物质损失。含水率以50%~70%为宜, 以65%为最佳。通常可以采用比较简便方法的粗略判定:抓一把割下并切碎的青贮作物的样品, 在手里攥紧然后松开, 若能挤得出汁水, 则含水率大于75%;草球能保持其形状但无汁水, 则为70%~75%;草球有弹性且慢慢散开, 则含水率为55%~65%;草球立即散开, 则含水为55%左右;若牧草已开始折断, 则含水率已低于55%。

青贮饲料按其原料含水率高低, 可划分为高水分青贮、萎蔫青贮和半干青贮、混合青贮。

2.2.1 高水分青贮。青贮原料含水率在70%以上, 一般是直接收割并贮存的青贮。

2.2.2 萎蔫青贮。

青贮原料含水率在60%~70%。是将割下的牧草或饲料作物在田间经适当晾晒 (数小时至数十小时, 视天气情况而定) 后, 再捡拾、切碎、入窖青贮。

2.2.3 半干青贮。

主要应用于牧草 (特别是豆科牧草) , 就是将牧草割下在田间晾晒至含水率40%~60%, 然后捡拾、切碎、压实贮存。

2.2.4 混合青贮。

青贮原料的种类繁多, 质量各异, 如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青贮原料进行混合青贮, 彼此取长补短, 既能保证青贮成功, 又能保证青贮质量。如:甜菜叶、块根、块茎类可与秸秆、糠麸混合青贮, 可以使青贮效果更好。豆科牧草与禾本科混合青贮更易成功。

2.3 切短、压实、密封

理想的切碎长度为:高含水牧草青贮6.5~25 mm, 半干牧草青贮6.5 mm左右, 玉米青贮6.5~13 mm。粗硬材料应切得更短, 细软材料可稍长些。

3 影响青贮饲料质量的因素

青贮原料的水分含量、糖分含量及密封程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青贮饲料的质量。即使同一原料, 收割时期不同, 其营养含量就不同, 也将导致不同质量的青贮饲料。

4 青贮饲料添加剂

为了保证青贮饲料的质量, 可以在调制过程中加入青贮饲料添加剂, 或者是促进乳酸菌的发酵, 或者是抑制有害微生物。常用的青贮饲料添加剂有微生物、酸类、防腐剂和营养性物质等。

5 青贮饲料质量评定

5.1 色泽

优质的青贮饲料非常接近于作物原先的颜色。若青贮前作物为绿色, 青贮后仍为绿色或黄绿色为最佳。

5.2 气味

品质优良的青贮通常具有轻微的酸味和水果香味。

5.3 结构

植物结构如茎叶等应当能清晰辨认。结构破坏及呈粘滑状态是青贮严重腐败的标志。

摘要:牧草的青贮是指将新鲜牧草 (含饲用作物) 置于厌氧环境下经过乳酸发酵, 从而制成一种多汁、耐贮藏的、可供家畜长期食用的饲料的过程。介绍了青贮的优点与技术方法。

青贮饲料技术要点 篇9

青贮的原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 通过厌氧发酵, 产生酸性环境, 抑制和杀死各种微生物的繁衍, 从而达到保存饲料的目的。青贮饲料的原料来源极广, 一般禾本科作物、豆科作物、块根、块茎以及水生饲料和树叶等均可用来青贮。

1 青贮饲料调制方法

1.1 青贮方式

1.1.1 青贮塔

国外青贮塔多为金属圆筒外壳, 用水泥预制件做衬里, 如果是限氧青贮塔, 则还要敷以气密材料。国内青贮塔多为砖砌圆筒, 直径数米, 高一、二十米。青贮塔的优点是经久耐用, 占地小, 贮存损失小以及机械化程度高。青贮塔进料用吹风机, 取料亦有专用机械。

1.1.2 青贮窖

永久性青贮窖用砖、石头和水泥建成, 建窖地点要选择土质坚硬, 干燥向阳, 排水容易和地下水位低, 距畜舍近, 操作及取用方便的地方。1.1.3青贮壕是一个长条形的壕沟, 沟的两端呈斜坡 (从沟底逐渐升高至地面平) 。沟底及两侧墙用砖、石头和水泥砌抹, 小型青贮壕的沟底及两侧墙也可用塑料布围垫。

1.1.4 青贮堆

选一块干燥平坦的地面, 铺上塑料布, 然后将青贮料卸在塑料布上垛成堆。青贮堆的四边呈斜坡, 以便拖拉机能开上去。青贮堆压实之后, 用塑料布盖好, 周围及顶部用土压严, 防止漏气。

1.1.5 青贮袋

用塑料袋进行青贮也是可行的, 袋贮的优点是:方法简单, 贮存地点灵活以及喂饲方便 (喂饲一袋不影响其它各袋) 。

1.1.6 草捆青贮

草捆青贮是一种新兴的青贮技术, 其原理与一般青贮相同, 技术要点也与一般青贮相似。

1.2 原料的含水率调节

青贮原料只有在适宜的含水率下, 才能保证获得良好的发酵并减少干物质损失和营养物质损失。虽然含水率在相当的范围内变动, 均可制作青贮。但是为争取获得优质青贮, 含水率以50%~70%为宜, 以65%为最佳。

1.3 切短、入窖、压实、密封

我国民间历来有“细草三分料”和“寸草铡三刀”的说法, 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要求寸草铡五刀, 使切碎长度达6.6 mm, 根据科学实验和世界上近几十年青贮饲料生产的实践, 理想的切碎长度:高含水牧草青贮6.5~2 5 mm;半干牧草青贮6.5 mm左右;玉米青贮6.5~13 mm。

1.4 影响青贮饲料质量的因素

在青贮饲料调制过程中, 青贮原料的水分, 糖分含量及密封程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青贮饲料的质量。即使同一原料, 收割时期不同, 其营养含量就不同, 也将导致不同质量的青贮饲料。

1.5 掰棒青贮

对于秸秆, 一般等籽粒充分成熟并收获后才能收割, 此时, 秸秆营养价值已大为下降。研究表明, 适当提前 (7~10 d) 收获籽粒并收割秸秆, 籽粒产量、质量几乎不受影响, 而秸秆的营养价值却能大幅度地提高, 仅以玉米秸秆为例, 提前将玉米籽实收获, 用其茎、叶进行青贮, 这就是我们近几年来所推广的掰棒青贮。

在气候正常年份, 我省中、西部地区一般在9月末降霜, 玉米籽实在9月23日后产量和品质增长幅度不大。为了调制优质青贮饲料, 一般可在9月23日开始, 突击搞掰棒青贮。霜前收割的玉米秸秆, 调制青贮饲料有三点好处:一是营养价值高, 粗蛋白含量为7.55%, 比“黄贮”高2~3个百分点。消化率比“黄贮”高10%~20%。二是青贮饲料质量好, 有一半左右绿叶, 维生素含量丰富, 秸秆中水分含量在60%~65%, 调制青贮时, 只需添加少量的清水, 节省人力, 便于搅拌, 青贮品质可达中上等, 饲喂牲畜效果比“黄贮”高1~2倍。三是解决了秋收与青贮争时间, 争劳动力, 争运输力的矛盾, 做到青贮和秋收两不误。试验证明, 9月23日收割的玉米, 与10月1日比较, 每公顷籽实减产311 kg (每亩减产20.73 kg) , 而每公顷秸秆中粗蛋白质含量可多保留124.6 kg, 相当于1 266 kg玉米籽实的粗蛋白质含量, 扣除籽实减收部分, 净增955 kg, 在经济上是合算的。

2 青贮饲料添加剂

为了保证青贮饲料的质量, 可以在调制过程中加入青贮饲料添加剂或者是促进乳酸菌的发酵, 或者是抑制有害微生物。常用的青贮饲料添加剂有微生物、酸类, 防腐剂和营养性物质等。防腐剂常用的有亚硝酸钠、硝酸钠、甲酸钠以及甲醛等。下面介绍的主要是营养性添加剂。

这类添加剂主要用来补充青贮饲料某些营养成分的不足, 有些同时又能改善发酵过程。

2.1 尿素

尿素在瘤胃内分解出氨, 再由瘤胃中的细菌合成蛋白质。

2.2 碳水化合物

常用的是糖蜜及谷类。它们既是一种营养成分, 又能改善发酵过程。

2.3 无机盐类

青贮饲料中加石灰石, 不但可以补充钙, 而且可以缓和饲料的酸度。

以上介绍青贮饲料添加剂的情况, 虽然每一种添加剂都有在特定条件下使用的理由, 但是, 不应当由此得出结论:只有使用添加剂, 青贮方能获得成功。事实上, 只要满足青贮所需的条件, 在多数情况下不须使用添加剂。

3 青贮饲料的质量评定

在生产实践中常常采用一些简单而直观的方法来判断青贮质量, 例如:色泽、气味和质地等。

3.1 色泽

优质的青贮饲料非常接近于作物原先的颜色, 若青贮前作物为绿色, 青贮后仍为绿色或黄绿色为最佳。

3.2 气味

品质优良的青贮通常具有轻微的酸味和水果香味, 类似刚切开的面包味和香烟味 (由于存在乳酸所致) 。

3.3 结构

植物的结构 (茎叶等) 应当能清晰辨认, 结构破坏及呈粘滑状态是青贮严重腐败的标志。

3.4 味道

味道辨别通常只用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

以上所介绍的用经验判断青贮质量的方法, 常常是不够精确的。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通过实验测定, 以科学地判断青贮质量。

4 青贮饲料的饲喂技术

青贮作物一般经过6~7周完成发酵过程, 便可以取出喂饲。取用青贮饲料时, 应以“暴露面最少以及尽量少搅动”的原则。从青贮壕的一端开始, 逐段取用。取用后及时将暴露面盖好, 尽量减少空气侵入, 防止二次发酵, 避免饲料变质。

第一次喂饲青贮饲料, 有些牲畜可能不习惯, 可将少量青贮饲料放在食槽底部, 上面覆盖一些精饲料, 等牲畜慢慢习惯后, 再逐渐增加喂饲量。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药鉴定 下一篇:消费者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