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人身安全十顶措施

关键词:

夏季人身安全十顶措施(共5篇)

篇1:夏季人身安全十顶措施

夏季人身安全十项措施

1、坚持历史上今天的安全教育,坚持开展班前预想、班中联防、班后总结走访制度。

2、站内和线路作业人员,严禁侵限作业;横过线路要一停、二看、三通过;复线区间有列车反方向运行时,要做好预确报,把反方向列车运行区段、时间和注意事项落实到人。

3、调车人员在车辆运行中严禁进入线路内提钩、摘管、抠钩销、调整钩位;上下车时要选好地点,注意地面障碍物。

4、工电人员在线路上维修作业时,必须按规定设好防护;道岔清扫和线路中心除草必须有人防护,防护人员要尽职尽责,不得兼做其它工作。

5、机车乘务员在运行中要加强了望,及时鸣笛,机车侧门要挂好两道安全链;在车下检修作业时,要注意本线、邻线车辆运行。

6、电力作业要坚持工作票和监护制度;作业时按规定着装,带好防护用具;加强电源管理,禁止乱拉临时线;对移动或临时的电器设备,必须采取接零或接地措施;对手持电动工具要安装触电保安器;使用带金属线的皮尺进行测量时,严禁接触带电裸线。

7、高空作业人员必须扎好安全带,按规定设置安全网;双层作业必须戴安全帽;严禁乘坐物料升降机。

8、二人以上去线路上作业,要坚持同出同归制度,并做好互控联防。

9、各顶施工作业前,必须制定安全措施,没有安全措施和不向职工交底,不准施工。

10、高温、露天作业,要采取通风遮荫措施,或适当调整作时间;对高空、高温禁忌症者,应调换适当工作;要保证清凉饮料供应,并符合卫生要求。

锦州第二线桥工程公司

安质室

2001年5月31日

篇2:夏季人身安全十顶措施

关键词:浓硝酸装置,酸封,事故,安全

兰州石化公司化肥厂硝酸装置于2006年4月建成投产, 装置主要包括液氨储运单元、稀硝单元、浓硝单元及成品酸储运单元, 其中稀硝酸单元为双加压法生产, 年设计能力为60%的稀硝酸25万t;浓硝单元为硝酸镁浓缩法生产, 年设计能力为15万t的浓硝酸。该装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 由于设计上的缺陷、管理上的漏洞, 操作上的失误, 在浓硝酸装置发生了浓硝酸灼伤的人身伤害安全事故。

1 事故经过

2008年4月21日19时55分, 因该装置稀硝单元停工, 浓硝酸生产所用原料稀硝酸库存低, 浓硝单元C、F两套浓缩塔进行停车退酸处理, 硝酸镁系统正常循环, 以备及时复工。21日下午, 稀硝酸单元复工开车后, 因仪表氨空比高造成工艺联锁停工, 浓硝单元开工进度因此顺延。因硝酸镁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液需排放, 4月22日凌晨3时30分, 化工班长安排浓硝酸外操将C套成冷器入口弯头连接法兰断开进行排水。两名外操按照班长指示, 到现场检查1#、2#球阀处于关闭状态, 旁通阀3#球阀也处于关闭状态。漂白塔下不合格酸排酸4#球阀及总管导淋5#打开排水, 正常后, 二人随即开始对弯头法兰进行拆卸。螺栓拆除后, 管道中无酸流出, 随即将入口1#球阀打开约45°, 当时仍无酸流出, 在大约30s后, 管线中的存酸突然从法兰断开处呲出, 造成一人面部、颈部Ⅲ度灼伤 (2%面积) 、另一人面部、颈部Ⅱ度灼伤 (1%面积) 。

2 事故 (事件) 原因

2.1 工艺设计存在缺陷

2.1.1 浓硝酸装置生产概况及工艺原理

1) 硝酸镁溶液制备系统

浓硝酸生产专用的硝酸镁是无色单斜晶体, 其分子式为Mg (NO3) 2·6H2O。常温时相对密度为1.464, 加热完全融化后, 理论上可得到浓度为57.81%的硝酸镁溶液, 实际生产中为了加快融化速度, 加入脱盐水或冷凝液进行溶化, 制得浓度45.0%~55.0%的硝酸镁溶液。

2) 稀硝酸浓缩系统

稀硝酸浓缩系统采用萃取蒸馏, 将硝酸镁 (脱水剂) 作为第三组分加入稀硝酸中, 以增大混合液中硝酸蒸汽分压, 使蒸汽中硝酸含量提高。浓缩塔分为提馏段和精馏段, 提馏段应用萃取蒸馏, 得到85%左右的硝酸蒸汽进入精馏段, 再通过精馏段提浓, 得到97.0%以上的硝酸蒸汽, 最后通过冷凝和漂白得到浓硝酸产品。

3) 稀硝酸镁蒸发系统

稀硝酸镁蒸发系统采用真空蒸发, 可以降低溶液沸点, 增大传热推动力, 提高蒸发器的生产强度, 减少或防止热敏性物料的分解。实际生产中利用蒸发原理, 将硝酸镁加热器脱硝后的稀硝酸镁溶液在膜式蒸发器中, 在真空条件下 (-60~-85kPa) 用蒸汽间接加热, 蒸发出部分水份, 提高硝酸镁溶液的浓度。

4) 酸性水处理系统

浓硝酸装置、稀硝酸装置产生的酸性水排入中和池, 用18%~20%液碱 (NaOH) 或固体碱进行中和, 使pH值达到6~9时送动力车间锅炉装置冲渣系统。中和反应方程式如下:

HNO3+NaOH=NaNO3+H2O

2.1.2 浓硝酸单元工艺流程简述

稀硝酸单元来的60%的稀硝酸进入稀硝酸贮槽, 由稀硝酸泵送入稀硝酸高位槽, 经流量调节系统进入混合分配器, 与浓硝酸镁高位槽中的经流量调节系统进入混合分配器的72%~74%硝酸镁溶液, 按一定比例在混合分配器内混合, 初步脱除稀硝酸中的部分水份, 再进入浓缩塔的中部, 由提馏段上部的槽式分散器均匀分散到提馏段内的填料层上, 进行脱水蒸馏, 气相进入浓缩塔上部的精馏段, 并与回流酸传质传热后进入漂白塔对成品浓硝酸进行亚硝酸脱除, 然后去浓硝酸冷凝器冷凝为浓硝酸, 不凝气体被塔尾喷射泵抽除。脱水后被稀释成65%~68%硝酸镁溶液由塔底流入加热器, 在加热器内利用1.3MPa (表压) 饱和蒸汽间接加热脱硝, 脱硝后的硝镁溶液流入稀硝酸镁贮槽。加热器蒸发出的蒸汽进入提馏段底部, 以满足浓缩所需的热量。

漂白塔出来的成品酸经冷却器降温后, 进浓硝酸中间槽由泵打入浓硝酸罐区送至用户。

稀硝酸镁贮槽中的稀硝酸镁溶液由泵送入硝酸镁蒸发器, 在80~95kPa真空度下, 用中压蒸汽加热蒸发浓缩至72%~74%, 溢流到浓硝酸镁贮槽, 经浓硝酸镁泵循环使用。蒸发出的含酸蒸汽进入间接冷凝器, 冷凝液进入镁尾水循环槽, 不凝气体经镁尾喷射器抽除也进入镁尾水循环槽。

2.2 事故主要原因分析

1) 由于浓缩塔硝镁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液量大, 不合格酸管线上排水导淋小 (DN25) , 水不能及时排出, 同时进成冷器前管线没有排放管线。为了避免漂白塔冷凝液积液造成设备问题发生, 故每次停工必须断开成冷器弯头法兰进行排水。总会有存酸积在弯头处, 在断开法兰处排水时, 存酸排出是造成人员灼伤的直接原因。

2) 在工艺处理过程中, 当打开1#球阀时, 无酸流出, 误认为管线中无酸, 忽视了漂白塔负压对竖管内的存酸的抽吸作用, 在存液高度克服抽吸力时竖管内存酸排出, 造成灼伤事故。

3) 管理存在漏洞, 对工艺处理过程规范不够, 虽然对该处理过程制定了专门的补充操作规定,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严不细, 风险控制措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

4) 操作工个人对危害认识不足, 安全防范意识淡薄, 没有按照安全着装要求穿连体防酸服进行处理。

3 事故 (事件) 教训

1) 对原流程缺陷进行改造, 在漂白塔出口增加一套试用酸封。在成冷器入口排放处新增排放导淋, 工艺处理过程可以完全排干净余酸。在成冷器底部安装安装一储槽, 收集异常情况下排放和泄漏的硝酸, 防止发生次生事故。

2) 在彻底消除缺陷以前, 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3) 对硝酸装置进行进一步风险辨识和评价, 避免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4) 在开停工操作时,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按照要求佩戴防护用具, 防患于未然。

4 整改措施

4.1 针对设备存在的缺陷采取如下改造措施

1) 对原流程缺陷进行改造, 在成冷器底部安装一储槽, 收集异常情况下排放和泄露的硝酸, 防止发生次生事故。

2) 在漂白塔出口增加一套试用酸封。2008年装置大检修过程中, 在A套漂白塔下增加一台酸封, 将合格酸、不合格酸分别通过阀门控制, 免去了断弯头作业, 从而消除了断弯头作业的安全风险, 并在其他几套成冷器入口排放处新增排放导淋, 工艺处理过程可以完全排干净余酸, 如图1虚线部分, 岗位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经过两年多的分析验证, 漂白塔下酸封操作安全、简单, 效果良好, 同时此处新增的“操作提示”能在关键操作上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至今再未出现类似事故、事件。于2011年装置大检修中, 对其他五套装置均增加酸封, 改造后流程如图2所示, 同时去掉了成冷器入口处的六个排酸导淋和六个切断阀, 直接由管子联接, 消除了成冷器入口阀门多、焊缝多、泄漏点多的安全隐患, 方便了操作、检修。

4.2 其他防范措施的制定

1) 在彻底消除缺陷以后, 必须落实各项风险控制措施,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 在全厂范围内通报此次事故, 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各生产装置举一反三, 查找工艺处理过程存在的死角和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控制措施。特别是稀硝装置、浓硝装置进行了深层次的风险辨识和评价, 针对目前装置材质存在问题的现状, 制定切实可靠的操作规程、工艺处理及检维修施工方案, 避免同类事故重复发生。

3) 加强了岗位员工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及判断处理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员工的安全教育, 提高员工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

4) 结合现场实际, 给员工配发适合硝酸生产的劳动防护用品, 如新增发防护面屏、防毒面具、防酸服等;并要求员工在开停工操作时,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正确使用各种劳动防护用品, 防患于未然。

5 结束语

硝酸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因为腐蚀而发生泄漏, 泄漏的介质有氨、硝酸、高温硝酸镁、液碱等, 这些物质都会造成人身伤害, 流程设计不合理, 操作错误, 管理缺失, 均是硝酸生产中的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根源, 因此, 在今后的工作中, 通过逐步改进工艺, 优化操作, 加强安全知识的培训,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提升管理水平, 实现装置的本质安全。

参考文献

篇3:夏季人身安全十顶措施

关键词:铁路车务系统;劳动人身安全;加强措施

车务系统是铁路运输行车作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系统内劳动人身安全是运输生产的重要指标之一,更是车务系统员工培训重点之所在。要想切实加强车务系统劳动人身安全管理,就必须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基础上,切实强化广大工作人员安全生产意识,才能有效促进铁路运输生产的高效有序开展。

1.铁路车务系统劳动人身安全问题的症结所在

分析近年来我国铁路车务系统劳动人身安全伤害事故可以发现,很多问题通常是可以避免的,却因为种种原因真实地发生了。实践现明车务系统人身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

1.1.铁路的高速发展,使车务系统内部补充进了大量的年轻员工,与老员相比较,他们无论是业务技能、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均有待提高。加之年轻人容易不将危险性较大的违章作业放在心上,这样就容易引发劳动人身安全事故。

1.2.调车作业时因车辆碰撞惯性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仍时有发生。如在车辆移动时接摘风管、踩空抓空或选择的上下车地点不恰当均可能引发劳动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此外,部分员工因存在侥幸心理,简化正常的作业过程,或是违章操作,常常导致发生完全可以避免的人身安全事故。

1.3.在正线上道作业时,由于不到位防护而致人身安全伤害也时有发生。例如,在上道进行道岔清扫或铲冰除雪,以及检查线路作业时,现场防护员联系不紧密或是未能尽到应有的防护职责,都有导致人身伤害事故发生的可能。

可以说,铁路车务系统人身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只有认对可能发生的问题,采取有效策略,以得当措施做好防范工作是能够最大限度予以避免的。

2.保障铁路车务系统劳动人身安全的有效策略

2.1.在增强人员安全意识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制度并合理配备安全设备。

车务系统作为铁路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劳动人身安全是经营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以人为本,将劳动人身安全问题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抓,才能为和谐铁路的建设提供根本支持。现行《铁路交通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在事故等级核定中,也将从业人员伤亡作为重要衡量标准。

此外,随着我国铁路列车的运行速度不断提高,车务系统作业人员人身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在日益增加。对于车务系统劳动人身安全问题,除了下发文件予以规范外,具体的管理单位和部门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执行力度上下大工夫。即大力整治车务系统相关作业中存在的惯性违章等问题。首先,车辆运行安全防护规定的执行要更加严格,必须按照不同的列车时速设置适宜的劳动人身安全防护措施。当前主要的安全防护设置主要有:安全防护员应有资质必须具备,且要持证上岗;其次,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必须按照相关要求穿戴好防护服装,并携带好喇叭、电台和旗帜等防护用品,且要保证相关防护服装用品专人专用,使用方式方法正确;第三,要不断加大安全防护的必要投入。即以车务系统自身实际为依据,合理配备通讯电台和语音提示器等高科技安防用品,为人身安全提供可靠的硬件保证;第四,要对列车上线作业间隔和邻线避车等相关规定认真予以执行,要正确认识作业进度与保证人身安全的关系,从根本上预防利用列车间隔从事不允许作业现象的发生,坚决避免本线与邻线来车不按相关规定距离进行避车的现象发生;最后,加强人身作业安全联防互控措施,进一步完善结合部安全的联控与互控,还应继续强化管理人员对劳动人身安全保障的检查力度和频率,通过检查的强化提高人身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

2.2.进一步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和人身安全培训工作。

只有注重了员工的业务技能培养,以及人身安全问题的培训,才能使车务系统劳动人身安全工作落到實处。车务系统工作人员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周期,不仅需要使之接受工作理论培训,还要积累一些实际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满足更好地为不断更新设备、技术的列车服好务的目的,才能使相关人员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而且,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工作人员掌握大量的不安全信息,并形成潜在安全意识,这样,在工作中就能形成有意识的反射行动,从而提前采取规避危险的措施,防止人身安全事故的发生。可以说,只有进一步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工作,才能使之各累足够的人身安全预防能力和意识。车务系统要做好人身安全培训工作,应从以下环节入手:

一是适当结合具体事故案例来进行培训。如对“三新”人员进行人身安全培训时,为突出培训效果,使员工培训记忆得到强化,可利用板书、教学光盘播放等形式展示具体的事故或案例,这样进行的安全规章培训,被培训人员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投到到人身安全讨论当中,从而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使人身安全工作不断得到改进,为车务系统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在培训中应结合不同岗位特点开展工作。并定期在车务系统内部开展《安全生产法》、《防止职工伤亡事故措施》等知识的培训,使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均能明确自身岗位作业标准,以及网位安全操作规程,从而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不断强化。

三是培训还应结合不同的季节特点开展。培训应结合寒暑期、雨雪季等不同季节特点,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安全培训,做到安全措施、方法和思想都能做到提前准备,通过培训使员工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不同季节现场设备与环境较易造成人身安全隐患的问题。

四是认真吸取其它部门安全事故的教训,不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对于工作中违章蛮干的员工和工作不负责任的管理者,要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教育,并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培训应结合员工作业人身安全防护进行,并重点强调无人防护不能作业,联系不明不能作业,无调车计划不能作业,以保证员工的绝对安全。

2.3.有效卡控是确保车务系统劳动人身安全的有效措施

2.3.1.人员作业卡控措施

员工当班时应穿着规定服装,按指定顺线路行走,横越线路或必须横越列车、车列时,应当严格按照《铁路车站行车作业人身安全标准》来执行;相邻线路接发列车同时作业时,工作人员不得在两线路间作业。在列车通过时,必须停止相邻线路列车通过侧的车辆检查和道岔清扫作业;工作人员在道岔清扫、捡拾垃圾等作业时必须加强防护,落实作业防护的相关要求。

2.3.2.调车人员作业卡控措施

调车人员作业时应携带规定的防护用品;作业中严禁道岔区上下车;对难以确认调车人手信号或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时,可在背面显示信号;背面显示信号时,相关调车人员间的联系必须彻底;调车人员对现场车辆进行检查时,要注意邻线列车的动态,不钻车、不抢道;因故妨碍调车作业正常进行造成等待时,调车人员不应在侵入列车车辆限界内的地方坐卧,并随时注意邻线列车的状态。

结语:铁路车务系统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建立起安全的体系才能确保铁路车务系统运营的安全。劳动人员安全问题是铁路车务系统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对其重要性予以充分认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措施,就能为车务系统的安全运营提供可靠保障,才能推动铁路运输事业取得不断的进步。(作者单位:成都铁路局遵义车务段)

参考文献:

[1]李辛欣《铁路车务系统安全分析及管理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篇4:夏季奶牛安全管理五措施

北方地区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因而圈舍多为封闭式,圈舍敞开程度低、通风性较差。为增加通风性,可在圈舍内安装排风扇,以增加空气流动,降低舍温。同时可以安装喷淋装置,气温较高时打开通风设备,气温高且干燥时可同时使用喷淋装置与风扇。但要注意圈舍环境湿度控制,防止奶牛患“风”、“湿”病。

二、调整日粮比例,适当补充金属离子和维生素

在炎热夏季,要适量增加奶牛日粮的养分含量,减少奶牛对粗纤维的采食量,提高其对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取。夏季,奶牛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可增加到18%~20%,同时尽可能多饲喂青绿多汁饲料,以减少热量消耗。夏季,由于呼吸和排汗的增加,常常会引起奶牛体内矿物质不足,因此,应增加钙、磷、钠、钾、镁等元素的摄入量,同时应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维生素C可以抑制奶牛体温上升,促进食欲,提高抗病力;维生素E可防止奶牛牛体体内内脂脂肪肪氧氧化化,,阻阻止止体体内内氧氧化化物物的的生生成成,,促进维生素A与维生素D在肠道内的吸收。

三、高温多次饲喂,勤饮水

奶牛采食后的2~3小时为热能生产的高峰期。因此,要尽量避免饲喂后的热能生产高峰期与气温高峰期重叠,应选择一天中温度相对较低的时间段进行饲喂。可以把60%~70%的日粮在20:00到次日8:00期间饲喂,尤其粗饲料宜安排在20:00至5:00前进行饲喂,同时将原来的每日3次饲喂改为4~5次饲喂,夜间可进行1次补饲。

四、搞好卫生,消除蚊、蝇

盛夏季节,牛粪容易发酵,细菌易繁殖,均对奶牛健康不利。因此,要经常打扫牛舍,清除粪便,通风换气,保持牛舍清洁、干燥,定期消毒,定期用清水冲洗牛床,按时用清水冲洗和刷拭牛体、后躯等不洁部位,降低奶牛体表温度,减少热应激。此外,蚊、蝇等害虫会干扰奶牛的正常休息,甚至还会造成疾病的传播,可在牛舍加纱门、纱窗,以防蚊蝇叮咬牛体,也可用1.0%~1.5%敌百虫药液喷洒牛舍及周围环境,杀灭蚊、蝇等害虫。

五、避免夏季分娩,慎防胎衣不下

篇5:夏季雷电凶 人身巧防护

若在野外,看到雷暴来临,在河、湖、海中,如在金属的大轮船内,则不必忧虑;如在小船上,则应弃船上岸,尽快离开岸边。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车内的人是安全的,汽车的金属外壳不怕雷击。

在旷野开阔地带行走,如周围没有树木等物,人就成为大地的尖端,易成为雷击的对象。若举着雨伞或肩上扛着长的带金属物体就更危险。最好是找一个低洼处,双脚并拢蹲下来,尽可能降低高度,这样还可避免跨步电压。如附近有树,则双脚并拢蹲在离树几米远处较为安全。如果附近有可以躲雨的亭、棚之类,要视情况作出选择,茅棚是绝对不行的,金属棚和古建筑物是可以的,但要离开这些建筑物的柱子和金属物一段距离,并且双脚并扰站在这些建筑物的中央。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夏季施工安全教育重点 下一篇:夏季十防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