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通用10篇)
篇1: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在国内尚有许多艾滋病人在遭受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艾滋病的传播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公开艾滋病患者身份是否有违中国传统道德,如何给予艾滋病患者一个公平的对待?这些都成为我们此次将调查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情况作为我们思修课题的原因。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简称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④血液及血制品。艾滋病传播途径较为广泛的同时,其危害也是极大的。对于患者自身而言,因未及时诊治、病毒耐药或药物的副作用等原因,可能死亡或致残,同时由于社会对感染者的歧视,也常常给感染者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对于他人而言,会受到被感染的威胁;对于家人和社会而言,虽然我国早已实施对HIV感染者“四免一关怀”的政策,但晚期并发症的治疗仍可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因此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和社会安定的公共卫生问题。
此次关于艾滋病的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如下: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5%的同学不知道艾滋病的简称;62%的同学不知道国际艾滋病日是每年的12月1日;50%的同学认为艾滋病离我们的生活还很遥远;65%的同学没有参加过艾滋病的宣传活动;从以上数据我们不难分析出当今社会对于艾滋病知识的普及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大多数的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仍是一知半解。其中关于是否要向社会公开艾滋病患者的身份,其中有25%的同学认为要向社会公开艾滋病患者的身份,并且有1%的同学表示无所谓,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要公开艾滋病患者的身份,主要是害怕在未知情况下被传染。但是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在调查报告中有64%的同学愿意与艾滋病患者做朋友,说明还是有大部分的同学愿意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成见,接纳他们,关心他们,这也反应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心不断提高。社会是发展的,大学生的思想是进步的。大学生对于艾滋病人相对于原来的谈虎色变,成了现在的坦然面对,这是值得欣慰的。
在宣传艾滋病知识的同时,人们也会呼吁取消对艾滋病人的歧视,那究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有歧视心理?一位心理学家表明了实质:歧视不仅仅源自知识的缺乏还有源自疾病背后的道德指向。这个主要与它的传播途径有关。人类的社会行为总是与道德规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统中国旧思想中,性行为是见不得人的,公开谈论性行为是下流的。因此在各个人类社会里性行为通常会受到社会的严格规范。许多人认为拥有许多性伴侣是无耻和不道德的行为,由此行为导致感染艾滋病是咎由自取的。同时男-男性行为也是艾滋病传染的主要途径。这些都挑战着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不管艾滋病毒携带者是通过何种途径感染的病毒,他们多是无辜的受害者,因为任何一种行为的目标并非要想感染病毒,他们需要大家同情和帮助,任何歧视和冷落只能导致感染者的心理失衡,失去爱,让他们的世界蒙上更大的阴影,可能甚至想报复社会。歧视只会让更多的人受到伤害。所以消除歧视,增加关爱是现代社会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做到的。
有个真实案例:乘客徐天(化名)乘坐出租车时,被隐藏在车里的针头扎伤。经检验,针头内残留液体中,HIV抗体为阳性。徐天开始吃阻断性药物,也开始了一个“假性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短短3个月,他失去了工作和女友,变得消极、压抑,体会了艾滋病人的一切痛苦。尽管最终结果,他没有被感染艾滋病毒,但是,他的生活几乎因这次经历而被毁灭。他说“那段日子每天过的像过街老鼠”。又有多少患者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心里戴着面具,害怕,恐惧,绝望地渡过生命最后的时光。国家主席和总理与艾滋病患者握手,赚得报纸的头版头条,或许更多的是想向我们这些人昭示,对待艾滋病人的正确方式,不逃避,不歧视,尊重个体!并且作为大学生我们也应该需要了解适当的措施可以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保护好自身的安全。
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社会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化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中推崇“仁爱原则”且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并且大学生对于艾滋病的态度是反应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进而反应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程度的高低。作为拥有较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大学生,我们更不应该采取歧视的态度对待艾滋病患者。祛除加诸在患者心头的精神负担,给予艾滋病感染者充分的人道关怀。不仅会增加他们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和力量,也会最大程度地在全社会促进艾滋病的防治。当爱取代歧视,当温暖驱走孤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获得的是尊严。我们整个社会获得的则是进步和文明。
篇2: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为了解全国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以便及时总
结经验、发现问题,为更好的服务学员,特开展此调查。本调查仅为研究工作需要,各选项也无对错之分,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如实作答。谢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
2011年12月
1-20题均为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
1、您的年龄
A 20--30B 31---40C 41--50D 51--60E 61以上
()
2、您的性别
A 男B女
()
3、最终学历
A 大专B 本科C 研究生D其他(请注明)
()
4、您在学校所任教学科目是:
A语文B数学C英语D政治E体育F其他﹍﹍﹍﹍﹍﹍﹍﹍(请填写)()
5、您所在学校是
A小学B初中C高中D完全中学E职业学校
()
6、您所在学校位于
A城区B镇街C农村
()
7、您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作用?
A 非常有用B 一般有用C 作用不大D完全没用
()
8、您认为自己了解“心理健康”这一概念?
A 非常了解B 一般了解C 了解甚微D毫不了解
()
9、您学习过关于哪些方面的心理知识[多选题]
A犯罪 B生理C教育D其他﹍﹍﹍﹍﹍﹍﹍﹍(请填写)
()
10、您是怎样获得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多选题]
A上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课程B上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网站
C读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书刊D其他﹍﹍﹍﹍﹍﹍﹍﹍(请填写)
()
11、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态度[单选题]
A 主动B 接受C 反感D拒绝
()
12、您认为什么会影响到您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多选题]
A老师B教材C学习氛围D时间E学习方式 F其他﹍﹍﹍﹍(请填写)
()
13、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中你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多选题]
A青少年心理B亲子教育C婚姻家庭D性心理与生殖健康
E网络心理G咨询心理
()
14、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
A有B没有
()
15、您愿意参加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选题]
A面授B远程C短期培训D长期培训
()
16、您计划在多长时间内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A一个月内B三个月内C半年内D一年内
()
17、一年当中您在消费支出中,参加教育培训的费用大约在?
A0—500元B500—1000元C1000—1500元D1500元以上
()
18、您认为多长时间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最为合适?
A一个月一次B两个月一次C一学期一次D一学年一次
()
19、您认为每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应安排多少天最为合适?
A、一天B、两天C、三天D、一星期
()20、您认为哪种机构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最有实效性?
A高校B 教研机构C社会团体D 其他﹍﹍﹍﹍﹍﹍﹍(请填写)
21、您觉得在教学中遇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困惑是什么?
22、您对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考核认证管理办公室学员服务有何建议和期望?
感谢您的回答!请留下您的学校、姓名和联系方式(可自愿填写):
学校:﹍﹍﹍﹍﹍﹍﹍﹍﹍﹍姓名:﹍﹍﹍﹍﹍﹍
篇3: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课程,学生
目前,艾滋病(AIDS)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艾滋病进入快速增长期,感染者呈低龄化发展趋势。2007年全球大约有42万15岁以下的青少年感染艾滋病[1]。全面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干预是当前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要策略[2]。为了解浙江省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水平和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课程相关情况,为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7年4月组织开展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浙江省初一到高三的全部在校学生,学校包括普通初中、职业初中、普通高中、非普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且为本省户籍人口,不包括成人初中、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残疾人学校等。共调查221个学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依托浙江省卫生监测区抽样框架[3],收集30个监测县、区的全部学校资料,并分为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3个层;在每个层中,按监测点地理位置,从北向南,从西向东,班次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班级,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从各层抽取135个班、68个班、46个班;对抽中班级的全部在校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1 652份,回收有效问卷11 638份,合格率为99.88%;城市4 476份(38.46%),农村7 162份(61.54%);初中6 228份,普通高中3 419份,非普通高中1 991份;男生5 913人(50.81%),女生5 725人(49.19%)。
1.2 方法
1.2.1 问卷内容
(1)基本情况。包括学校名称、学校类型、年级、专业、班级等。(2)人口学资料。包括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3)学校是否开展预防艾滋病课程情况。(4)是否和父母或监护人谈论过艾滋病,是否和伙伴或朋友谈论过艾滋病。(5)下列哪些方式会传染艾滋病,包括7个问题(与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握手、使用用过的牙刷或剃须刀、输入污染的血液、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蚊虫叮咬)。
1.2.2 方法
采用集中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在教室填写。
1.2.3 质量控制
现场调查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质控措施包括: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较高,能讲普通话的疾控中心人员作为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负责现场调查;调查开始前,由调查员向调查对象介绍调查目的、意义和不记名性;每个班级按照座位分A,B组单独进行,保证调查对象保持至少1 m间距;作答过程中现场保持安静等。
1.3 数据处理
使用EpiData 3.0软件进行2次数据录入,核对检错。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进行。
2 结果
2.1 学校是否开展预防艾滋病课程
63.65%的中学生上过艾滋病预防的课程,其中59.39%初中生、67.30%的普通高中生和70.69%的非普通高中学生上过艾滋病预防课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10,P<0.01)。见表1。
2.2 中学生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情况
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对艾滋病各种传播途径掌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普通高中对艾滋病传播途径(输入被污染血液、性行为、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掌握比例最高,非普通高中次之,初中生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比例最低。见表2。
2.3 和父母、朋友或伙伴谈论艾滋病情况
31.02%中学生和父母或监护人谈论过艾滋病相关话题,68.98%的未谈论过。58.53%的中学生曾和朋友或伙伴谈论过艾滋病相关话题,41.47%的未谈论过。女生中和父母谈论过艾滋病的比例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中和同学或朋友谈论过艾滋病的比例高于男生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对艾滋病3种正确传播途径(血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的知晓率不高,86.53%中学生认为会通过血液传播,84.74%认为会通过性行为传播,81.60%认为会通过母婴传播,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初中、普通高中和非普通高中学生对艾滋病正确传播途径掌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生对正确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比例高于初中生,这可能与高中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比例高于初中有关。此外,学生对非传播途径存在较高比例的错误认识,超过50%的学生认为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22.55%的初中生认为与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握手会感染艾滋病。这些错误认识会导致中学生对艾滋病病人产生不必要的恐慌。中学生因害怕感染艾滋病而减少社会交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对我国中学健康教育教师和校医调查表明,教师回答向学生讲过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的比例为83.9%,而讲过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比例只有68.0%[4]。因此,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但要加强艾滋病正确传播途径教育,而且更要注重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慌。
我国2006年3月1日实施的《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指导、督促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有关课程”。调查结果显示,63.65%的中学生上过艾滋病预防课程,其中初中生比例最低,高中生比例较高。有研究表明,高质量的性教育和预防艾滋病教育会推迟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发生,已有性行为的学生安全性行为比例增加[5]。因此,教育部门、学校应重视此项工作,把预防艾滋病相关内容纳入各级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正确掌握预防控制艾滋病相关知识。同时,家庭和社区也应该参与到艾滋病宣传和预防中,密切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比男生,更多和他人(包括父母或监护人、同学、朋友等)谈论过艾滋病,说明女生比男生更愿意就艾滋病话题和他人进行交流。30.02%的中学生曾经和父母或监护人谈论过艾滋病,而曾经和同学朋友谈论过的比例是58.53%。说明中学生更愿意和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分享艾滋病的信息。在艾滋病预防信息的传播上,除教师课堂讲解外,在学生中开展同伴教育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同伴教育可提高青少年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增强保护意识[6,7,8,9,10]。本次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学校应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以举办班会、小组讨论、做游戏及知识竞赛等参与性强的教学形式,探讨艾滋病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UNAIDS,WHO.AIDS epidemic update2007[EB/OL].[2008-07-12].http://data.unaids.org/pub/EPISlides/2007/2007_epiup-date_en.pdf.
[2]曾毅.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7,21(1):1.
[3]俞敏,赵华娟,饶克勤.浙江省公共卫生监测样本地区设计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2,19(3):151-154.
[4]陈晶琦,赵德才,MICHAEL PD.中学校医与健康教育教师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及健康教育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2,16(9):1124-1126.
[5]陈晶琦.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对大学生知识态度及性行为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35-537.
[6]张宇艳,刘瑛,杨咏梅,等.职校学生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干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5-17.
[7]张美英.预防艾滋病同伴教育效果跟踪评价.中国校医,2004,18(6):522-524.
[8]ERGENE T,COKF,TUMER A,et al.Acontrolled-study of preven-tive effects of peer education and single-session lectures on HIV/AIDS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urkey.AIDS Educ Prev,2005,17(3):268-278.
[9]PARWEJ S,KUMAR R,WALIA I,et al.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rial.Indian J Pediatr,2005,72(4):287-291.
篇4: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中职学生 艾滋病 高危性行为 认知 态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021-02
艾滋病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大问题,青少年业已成为预防的重点人群。中职学生是青少年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其受关注少,成绩普遍较差,长期存在失败经历,有的学生存在自甘堕落、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部分学生有了性经验但由于性教育的缺失,对性往往难以正确认识,种种因素常可导致怀孕、流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性教育的缺失不但影响其学习生活及其未来发展,还可能传播多种疾病甚至艾滋病。本课题组调查了北海市中职学生的性行为和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为进一步的教育干预提供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在北海市的5所中职学校中随机抽取1366名学生参与调查。学生分别来自三个年级,平均年龄(17.6±2.3)岁。1366名学生中,中职一年级459人、二年级455人、三年级452人,男生708人、女生658人。本研究调查之前均咨询过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问卷的调查。
(二)方法。对所有受试人员均发放本课题组研究设计出来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行为情况、对艾滋病的态度及相关知识的了解等健康危险行为。发放试卷得到学校教师及领导的批准及配合,由经培训后的调查员在班级对调查的目的及问卷填写须知进行讲解并发放调查表。填完由调查员于调查后收回,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情况
中职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和态度如下:
关于艾滋病是否由病毒引起的问题,1-3年级中职学生回答的正确率逐年上升。男学生回答正确率(64.8%)显著高于女同学(5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651,P<0.05)。关于是否应将感染的同学隔离起来的调查中,1-3年级中职学生回答的正确率逐年上升。男学生回答正确率(50.4%)显著高于女同学(4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161,P<0.05)。关于是否应与感染的同学继续交往的调查中,1-3年级中职学生回答的正确率逐年上升。男学生回答正确率(47.7%)显著高于女同学(4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29,P<0.05)。详见表1。艾滋病教育的调查:共有797名中职学生接受了艾滋病相关的教育,占58.3%,接受教育的男生报告率(63.1%)显著高于女生(53.2%),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876,P<0.05)。详见表2。
三、讨论
本次调查获得1366份有效问卷,艾滋病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学生对于能否治愈该疾病的认知率较低,对“是否和已感染的同学继续交往”的知晓率低。从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掌握,知道艾滋病是传染病,了解与艾滋病患者一起吃饭、工作、学习不会感染艾滋病,但对于 “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知晓率并不高。有些学生认为外表能看出艾滋病患者,不了解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的途径。由此可见,大部分中职生获得艾滋病知识的渠道大多是媒体和道听途说,学生获得干预服务最多类型的是提供艾滋病性病宣传资料,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接触的艾滋病知识教育和培训少,而且思想上认为艾滋病离他们的实际生活遥远,因而不给予重视,不认真对待,缺乏艾滋病基本知识。在校学生对于防护艾滋病的行为的掌握情况逐步上升,对于多性伴会增加艾滋病的传播的认可度较高,但是对于“只与一个性伙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传播吗”的认可度和安全套的使用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的认知还是没能到达我们之前预计的效果,学生对于“只与一个性伙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感染艾滋病传播吗”不以为然,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安全套可以降低艾滋病传播。学生对性行为的态度较为轻率,对于安全套的作用态度不明确。从这些情况来看,在校学生群体存在HIV感染高危倾向,加强艾滋病的预防教育迫在眉睫。
此外,通过调查得知学生有歧视艾滋病群体的倾向,不愿意与该群体接触,可见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很肤浅、缺乏系统性。说明在校学生对于艾滋病的认识只是局限在知识的层面,学校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相关教育还不够全面,因此加强在校学生的艾滋病教育、普及艾滋病知识刻不容缓。
从调查数据看,青少年这一群体AIDS患者被社会歧视的比率较高。而消除社会的歧视不仅是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就能简单解决的,这中间有一个漫长的知识转化为态度、态度影响行为的过程。而且具备预防艾滋病的态度也不一定能反映到行为上,只有从行为上真正做到了自我保护才能有效。因此,艾滋病预防教育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付出比传播知识更大的努力。
对于在校学生群体需要的艾滋病知识信息方面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艾滋病基本知识介绍、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毒品危害等方面,同时也包括感染者生存现状、性知识和性病预防、生活技能、避孕方法等。但是,目前学校、社会相关艾滋病宣传教育远不能满足在校学生的需求,相关宣传教育仅限于宣传报栏、宣传手册或穿插在其他课程中简单带过。因此,我们应该在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参与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将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感染者生存现状、毒品危害、性知识和性病预防、避孕方法、健康生活技能辐射到更多的青少年群体中。应在中职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并提倡正确使用安全套。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性道德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
四、建议
综上可见,中职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尚不够深入,对于性行为的相关教育与艾滋病的教育存在着缺失。教育部门及学校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对学生实施性健康教育,从根本上遏制高危性行为与艾滋病的传播泛滥。通过对在校生性行为态度以及预防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宣传教学方式和干预手段,有计划地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增强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同时,制订有效的防艾教育方案模式,提高学校德育工作质量,进而培养学生个人的性价值观,培养对家庭关系及两性关系的正确认识,懂得自己对家庭和别人的义务与责任;提高学生防治艾滋病的自我效能,减少学生高危性行为的发生,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性和成年后正确扮演自己的角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篇5: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高度重视、统一部署
我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心筹备做好湛江市2020年“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的准备工作,并结合相关通知要求制定并下发了《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湛江中心支公司2020年“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方案》,明确指导思想,统一组织、统一要求、统一部署,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具体负责活动的各项工作。
二、积极参与、营造氛围
为保障金融知识宣传专项工作的高效开展,我司一方面在公司前台放置包括扫黑除恶、防范非法集资、保障消费者权益等各类金融知识宣传材料,在职场内张贴宣传海报,利用led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金融宣传月的活动主口号“普及金融知识,防范金融风险,共建小康社会”,营造浓厚金融知识宣传氛围,动员全体员工参与金融知识宣传工作。同时,我司自行制作了金融知识视频,利用“抖音”等线上渠道进行金融知识普及工作,扩大金融知识宣传覆盖面,提高金融知识宣传实际成效。
三、广泛宣传、注重成效
我司通过多种渠道组织骨干员工先后三次开展活动,一是在中支本部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客户宣传基础金融知识,合理引导客户理性参与金融活动,正确选择、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是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开展以“普及金融知识,防范金融风险,共建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广大市民宣传基础金融知识,协助提高市民的金融基础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避免市民在开展金融活动期间遭受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直接侵害,合理引导市民理性参与金融活动,正确选择、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是中支扶贫点吴川市梅菉塘尾社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农村宣传基础金融知识,协助提高农村青年的金融基础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避免村民遭受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直接侵害,我司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对照目标任务,确保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宣传活动,向社会公众普及保险知识,对切实推进社会公众与保险行业的良好互动,进一步加深大众对保险知识方面的了解,共同营造良好的金融保险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司将以此次宣传活动为契机,严格按照各级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工作要求,把保险知识普及工作常态化,提高保险知识普及活动的力度和广度,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保险服务。
特此报告
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湛江中心支公司
篇6: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徐州市市区1所大学和2所职业中专的在校学生共1 136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抽取的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横断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人口学特征;(2)知识态度:艾滋病传播途径和预防知识态度、行为知识态度;(3)行为:性行为、吸毒行为。调查在研究人员主持下进行,现场发卷,问卷一律由学生独立、匿名填写,给予充分时间并当场收回。
1.3 统计分析
问卷回收后检查其完整性,对有效问卷统一编码,应用Epi Data 2.1软件建立录入程序并录入数据,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统计显著性水平(α值)均定为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1 136份,回收有效问卷共1 080份,回收率95.07%;其中大学生489人(45.28%),职专生591人(54.72%);男生708人(65.56%),女生372人(34.44%);17~23岁学生占94.8%,平均年龄为19.84岁;1.48%已婚,2.50%的学生回答有同居行为。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被调查学生对8道关于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的总平均答对率为83.80%,其中大学组与职专组平均答对率分别为85.89%和82.23%,无显著性差异(χ2=2.65,P﹥0.05),但对于共餐能否传染、输入感染者血液能否传染、共用注射器是否传染、能否垂直传播及固定性伴可否减少传播5项问题的答对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8道知识题中,有89.07%的学生能够答对6道题以上,具体见表1。
*为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 性行为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回答有过性行为的占19.35%,男女生分别占21.05%和16.13%,无显著性差异(χ2=3.376,P>0.05)。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65.55%,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72.48%,女生:48.33%,χ2=12.25,P<0.05)。第一次性经历平均年龄为20.63岁,16~19岁学生占有过性行为学生的31.10%。大学组与职专组学生在有过性行为方面进行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组16.97%,职专组21.32%,χ2=51.684,P<0.05)。
进一步对大学组性行为情况分析,回答有过性行为的学生占16.97%,男、女生间有显著性差异(男生:20.80%,女生:12.97%,χ2=5.32,P﹤0.05);男生首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明显高于女生(男生:73.08%,女生:51.61%,χ2=3.96,P<0.05)。
2.4 吸毒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回答有过吸毒史的占1.76%,年龄集中在17~23岁之间。职专组明显高于大学组(职专组:2.37%,大学组:1.02%,χ2=49.08,P<0.05);职专组有过吸毒史的学生人数是大学组的2.8倍;男、女学生吸毒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2.40%,女生:0.54%,χ2=43.19,P<0.05)。
在19名有吸毒史的学生中有16名(84.21%)曾注射吸毒,其中有7名(43.75%)曾与他人共用针具,有5名(26.32%)吸食两种以上的毒品。毒品中使用人次较多的有海洛因(7人次)、可卡因(7人次)、摇头丸(6人次)和麻古(6人次)。
2.5 艾滋病态度及HIV检测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最近一年曾接受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者占52.31%,且职专组明显高于大学组(职专组:55.33%,大学组:48.67%,χ2=4.47%,P<0.05);有44.90%的学生参加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职专组与大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职专组:47.04%,大学组:42.33%,χ2=2.22,P>0.05);有4.54%的学生最近一年做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职专组明显高于大学组(职专组:6.94%,大学组:1.64%,χ2=17.25,P<0.05)。在接受检测者中知道检测结果者占77.55%。
3 讨论
3.1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被调查学生艾滋病知识整体知晓率为83.80%,职专组与大学组无显著性差异。部分学生对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蚊虫叮咬、同桌吃饭等能传播艾滋病。提示今后在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重点加强针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教育,宣传日常生活和正常交往不会传播艾滋病,以减轻人们的心理负担和恐惧感[4]。同时也提示大学生从学校获得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并不够,正面的、集中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在学校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5]。从调查的学生对预防艾滋病的态度来看,大部分学生态度较积极。
青年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时期,他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对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有着直接的影响。在缺乏行之有效的药物和疫苗的情况下,教育和行为干预已成为目前艾滋病预防的重要手段[6]。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工作属一级预防,可以促进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传播,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危害行为的发生[7]。国内外实践表明,青少年在掌握了正确的艾滋病知识后,将成为很好的防艾信息传播者,所以应进一步发展壮大青少年志愿者群体。
3.2 性行为及艾滋病相关态度情况
被调查学生中有19.40%的人回答有性生活(性交)经历,高于有关的报道(14.1%)[8],其中有65.60%的学生首次性行为使用了安全套;首次性行为年龄呈低龄化趋势,有性行为史的学生中年龄在16~19岁的占52.20%,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尤其抓好、抓实对低年龄组学生的教育。本次调查中,回答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教育服务的占52.30%,回答参加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的占44.91%,说明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青年学生性心理敏感活跃,宣传教育工作应耐心、细致、客观及适度,对其正确引导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将对性病、艾滋病防控工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3.3 吸毒相关情况讨论
被调查学生中,回答有过吸毒史的占1.76%,年龄集中在17~23岁之间,吸毒呈现低龄化趋势,吸食毒品多样化。青年学生涉毒现象不容忽视,教育保护他们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爱。男生回答有吸毒史的明显多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喜欢追求新奇事物和冒险有关。职专组回答有吸毒史的学生明显高于大学组,这可能与职业技术学校偏重技能教育,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够重视有关,提示教育部门、社会和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教育使其远离毒品。
摘要:目的了解徐州市区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行为情况,为学校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徐州市区1所大学、2所职业中专的1136名在校学生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080份。结果被调查的学生关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平均正确判断率为83.80%,大学组与职专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年龄组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19.35%的学生有过性行为,其中65.55%的学生首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有1.76%的学生有吸毒史,多集中于职专组。最近1年内有52.31%的学生接受过艾滋病预防宣传服务,44.90%的学生参加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结论青年时期是健康性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应加强对青少年预防艾滋病、远离毒品等多方面的教育,平衡院校间教育资源和强度。
关键词:青年学生,艾滋病,性行为,知识-态度-行为
参考文献
[1]张晓宇,王学良,王建军.某中学学生AIDS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5,11(2):113-115.
[2]彭文伟.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470-2471.
[3]张剑敏,李敦,张毅萍.医学生与艾滋病[J].中国社会医学,1993,3(4):47-51.
[4]张凤莲,王龙艳,陈理良,等.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2,8(4):50-51.
[5]施亚华,薛丽.大学和中专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4,31(5):773-774.
[6]顾肪,陈钢.艾滋病知识讲座对提高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9,5(6):261.
[7]宋玉梅,徐刚,黄芬,等.医科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374-376.
篇7: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贫困农业人员金融知识的现状
1、对新的信贷业务知之甚少。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扶持力度日益加大,各金融机构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进一步开拓市场,开发适合农业生产的新产品,新业务投向农村。但是,由于受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涉农人员对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不能有效利用于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中,从而导致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对支付结算相关知识了解和掌握不够全面。近年来,电子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网络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广泛应用。实现了资金零距离的跨地区、跨行的汇划、支付结算。大大缩短了结算时间,避免了资金的支付风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便利。可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员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在现代金融业的支付结技能方面知识欠缺,甚至全然不知。急需进一步的加强,使其真正掌握现代支付结算相关知识。
3、人民币防伪和识别能力不高。受社会上不法之徒的暴富心理的膨胀,犯罪分子以偏远、贫困山区的农村人员作为侵害对象。由于其识别人民币的真伪能力不强,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为假币犯罪行为得逞创造了条件,从而制假贩假案件在农村时有发生,农民利益遭受了伤害,经济蒙受了一定损失。
4、投资理财知识匮乏。近年来,各种金融投资渠道畅通,理财方式多样,为闲余资金增值创造了条件。譬如股票、基金、国债、保险业等,已成为城乡群众投资理财的最佳途径,是资金实现升值的有效方式。可是在处于最大市场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对投资理财业务了解甚少,更甚者不知何谓投资理财,而仅把储蓄作为最佳理财方式。因而错失了资金盈利的机会,使资金增值的机会很少。
5、受教育程度偏低制约了农村人口对新事物的接受。贫困地区人员地理条件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以及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加之信息的闭塞。致使其接受新生事物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和实施能力相对薄弱,因而商品经济意识不浓,不能正确把握经济金融脉搏,更不能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合理调整自己的资产结构,为闲余资金寻求新的盈利途径。
二、对策与建议
1、加强教育,增强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为各社会经济体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主观思维、认知能力等原因影响。必须加强对农业人员的经济金融意识教育,给他们灌输现代经济金融思想,开阔视野范围,学会经济思维,善于按照经济金融规律,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同时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摈弃以往思维定势,引导农民要树立“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合理的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增加其经济收入。
2、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教活动。各基层金融机构应加大宣传力度,打破传统的宣传模式,采用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边远山区、贫困人员中广泛进行金融业务知识的宣教活动。内容既有传统信贷业务、又有新的金融产品,还有投资理财方法等等,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现场对比讲解以及利用村民学校、广播电台形式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农业人员的金融知识水平。
3、在农村中小学校增设经济金融相关知识教学。针对中小学生接受新事物较强的优势,在贫困地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学中,增设有关经济金融方面的内容教育。使农村中小学生从小就掌握一定的经济金融常识,为将来搞好经济建设,培养理财观念奠定基础,同时,中小学生掌握和了解了相关知识后,可以对家庭成员起到一定的传导示范效应。并为将来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与保证。
4、加强现代支付结算及银行卡知识宣传。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在金融机构业务中的广泛应用。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各种银行卡以及ATM机投入和上线营运,使支付结算步入了快车道,实现了资金交易的零距离。为提高其使用效率,各金融机构要深入边远农村和贫困山区,开展现代支付结算、银行卡以及电子设备的操作程序等技能的培训,耐心细致的讲解使用的好处以及在具体操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排除了认知顾虑,尤其对异地的资金汇划,非现金交易等讲授,提高农民现金支付交易工具的使用程度。
5、提高人民币真伪识别力,维护其合法权益。人民银行与各金融机构要密切协作,联合行动。以各基层营业网点为主导,共同维护人民币的法律地位。农信社、村镇银行和邮政储蓄网点,要立足实地,坚持开展经常性地人民币反假工作,给广大农民群众教授识别真假币的知识,提高农村人员识别真假币的能力以及法制观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发现的假币要主动向当地各营业网点上缴,防止再此流通,坑害他人。特别是对恶意制假贩假的犯罪分子,要提高警惕,要坚决与其作斗争,决不让其得逞。并及时向司法机关报案,使罪犯分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共同维护良好的经济金融秩序。
篇8: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自愿接受本次调查, 调查对象无精神障碍等疾患, 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群, 其中城镇居民44人, 农村人口46人。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自编高血压病知识调查表, 了解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自评对血压的关注程度及血压值, 并测量真实血压。其中高血压病知识部分包括高血压病危害性、危险因素、高血压标准、高血压病预防4个方面, 分别为4个题、6个题、1个题、4个题, 答案分不知道、是、否3种, 答对1个题记1分, 总分为15分。
1.2.2 质量控制
在调查过程中, 对于不能自行完成问卷者 (如年老眼花、文化程度较低等) , 由调查者帮助提问填写。为确保血压值尽可能真实, 采用汞柱式血压计并事先校准, 调查测量时间集中在上午气温较低时进行, 另外, 尽可能要求调查对象是在休息30 min后测血压。
1.2.3 统计学方法
所调查资料全部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农村、城镇人群对高血压病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见表1)
分
2.2 农村、城镇人群测量血压及获得健康知识途径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 生活方式疾病在当今社会日益突出。高血压病为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向全民宣传高血压病健康知识以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此类疾病防治的手段[4]。
本次调查结果可见, 城镇农村人群对于高血压病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但仍存在很大的缺陷。例如对于判断高血压的标准几乎很少有人知道, 在已诊断过的高血压病人 (自评有高血压者) 中只有1人知道;在其他人中也寥寥无几, 也有人对这些知识完全不知道。对于高血压的危害得分也普遍较低。得分较好的是饮食部分, 多数人都能答对2个以上, 很多都能得满分, 但是很多人虽然知道却不能做到, 如有很多人虽然知道应该控制盐、酒等的摄入, 却觉得不会现在就开始控制。
在测量血压的频率方面, 测量次数较多的人主要是已诊断的高血压病病人或者岁数比较大的人。定期自行测量的13人中4人为高血压病病人;1人称由于曾经在测量中发现血压偏高, 所以自己买了1个血压计每天测1次;还有2个农村居民说因为住在村里医疗点的旁边, 经常在聊天的时候让熟识的医生给自己测。41.3%的农村居民从未测过血压, 因此在调查的时候, 虽然很多人开始都不愿意填表, 但一听说能测血压便立刻答应了。45.7%的农村居民没有好的健康知识来源, 而大多数城镇居民健康知识的来源也仅限于朋友、同事间的交谈, 电视、广播以及报刊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在“其他”选项里, 具体说来是医嘱、书籍两项。但在回收问卷里, 将获取知识途径与得分综合分析时, 并不是获取途径多的人得分就一定高。例如有1个人填满了5个途径, 但得分只有1分。他说, 听得是多, 但是觉得自己还年轻 (43岁) , 身体也还没什么病, 所以每次看了也没当回事。电视、广播的宣传一般是在娱乐的提问节目或者是广告中, 缺乏系统性也不一定正确。
城乡两人群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表现在对问卷的理解上。城镇组的问卷除了有1份由于视力问题由本人代为填写外, 都独立填写完成。而农村组大约20人由于不太理解问题的意思, 必须有人解释说明、代为填写。在得分的方面也有统计学意义。在与城镇组的交谈中, 有很多人都说自己血压可能偏高了, 因为“最近工作感到有些头疼”“我偏胖”“昨天又熬到了03:00才睡的”等, 反映了多方面的生活方式问题。城镇组比农村组在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方面要多, 是城镇组健康知识得分高于农村组的原因之一。另外, 造成得分差异的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有农村组的居民因为怕收测量费而拒绝让我测量血压。可见, 因为经济问题而被迫不能多关注自己的健康也是可能的。
以上调查结果充分表明了城镇、农村居民对于高血压病健康知识的客观渴求性。调查中的大多数人正处在青壮年阶段, 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通过健康教育可使他们认识到高血压病的危害。认识到早期开始预防的重要性是防治此类疾病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顺祥, 卫茂泉.社区人群高血压病知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 1994, 10:459-460.
[2]杨运方, 洪倩, 胡恒章, 等.社区高血压防止综合干预策略应用效果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5, 11:90-94.
[3]朱杰, 杜福昌, 张仕清, 等.江苏省城乡人群高血压卫生知识水平状况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1994 (2) :88.
篇9: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3月中心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培训基地”建筑面积达500m2,包括:报告厅1个,标准教室2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1套,VCD及电视机1套,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高级生命支持模型2套,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①良好的组织:由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培训基地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②合格的师资:培训师必须是具有美国心脏协会AHA培训导师资格,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③合理的教材与课程:以美国心脏协会健康从业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和健康从业人员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香港圣约翰救护机构创伤救护课程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3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④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⑤效果评估: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5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结 果
2010年3月~2011年6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讨 论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與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3]。“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2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方针之一: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3 袁晓丽,等.1999年~2008年国内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培训状况分析.中国急救医学,2010,30(6):567-569.
篇10:艾滋病知识在大学生中普及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金融知识,普及,国际比较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金融市场日趋活跃, 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问题被提到议事日程。早在20 世纪30 年代, 欧美国家就积极倡导金融普及教育, 并采取了有力措施。与之相比, 我国针对社会公众的金融宣传教育仍然十分薄弱。因此, 借鉴欧美国家的成功经验, 有效推进我国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尤为重要。为此, 人行安新县支行在对辖内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 分别选取70 名社会公众 (公务员、企业员工、自谋职业者、城镇退休人员、学生、金融业员工、农村居民各10 名) 进行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62 张, 有效率90%。
一、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与现状失衡
1.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情况
(1)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金融活动增多, 客观上需要金融普及教育跟进。2011 年安新县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63555元, 农村居民家庭全部收入59470 元;2014 年分别增长到87488元和81360 元。三年中分别增长了37.7%和%36.8。结余的收入除了消费以外, 需要投资、储蓄。如何使这些资金得到更多收益, 并有效规避风险, 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财知识。
(2) 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体增多。据统计, 辖内银行卡累计发卡数量已经由2011 年的181527 张增长到2014 年的256241张, 三年中增长41.2%。这些持卡人需要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诸如银行自助终端设备的使用、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操作、如何防止金融诈骗等等, 以更方便快捷地进行金融活动, 有效保护自身权益。
(3) 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金融服务、产品、工具种类增多, 面临的金融风险增大, 因此急需普及金融教育。据对60 名社会公众的问卷调查, 62%的人把家庭结余存在银行或者借贷给个人, 只有20%的人投资股票、基金或者期货, 还有5%的人不知道如何办理存款和贷款手续, 更不知理财产品为何物, 而且答卷者中使用信用卡的只占8%。
2.我国金融普及教育现状
我国的金融教育普及相对落后, 先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亟待推广普及。特别是在小城市和农村, 由于金融知识匮乏, 金融违约现象和非理性投资行为仍然比较突出, 金融诈骗屡有发生, 甚至出现人民币储存不善导致虫蛀鼠药霉烂火烧的现象。
(1) 在学校教育方面, 据对我县中小学调查统计, 初中、高中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几乎为零。这方面的师资也严重缺乏。
(2) 媒体传播力度不够。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相关网站及户外广告牌等载体对金融知识的宣传不足, 据对我县广电局调查, 2014 年涉及金融普及教育的广播、电视时长每季度平均不足5 分钟。公众接受金融知识教育的机会、渠道和方式较为缺乏。
(3) 金融机构危机公关意识淡薄, 各商业银行基层行没有专门的内设宣传机构, 虽然设置了宣传岗位, 但都是兼职。县辖各金融机构一年一度的上街发放宣传材料,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收效不显著。基层行设置的咨询台效果较好, 但覆盖面不大。宣传经费不足。
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国际经验
1.成立专门机构, 加强组织保障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前, 就设立了金融普及教育专门机构, 即美联储内部的社区事务计划部门。分别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 开展各具特色的的宣传教育活动。金融危机之后, 设立了金融消费者保护署, 下设金融知识办公室, 专职负责公众金融教育。后又成立了金融知识咨询委员会。
英国成立了两类机构, 一类是代表政府的机构:指英国金融管理局和英格兰银行。分别向社会公众和金融领域从业人员进行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另一类是教育科研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学校金融教育规划, 并组织实施。英国大、中、小学均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金融教育, 课程安排都包含金融基础知识。
2.对金融普及教育实施总体规划
英国金融管理局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了 《提高国民金融素质的总体规划》, 开展了“金融能力培养战略规划”工程, 并专门推出了未来十年的宣传教育战略规划。明确了重点工作和任务, 内容涵盖中小学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场所金融知识讲授、消费者金融知识普及、新婚夫妇理财和金融事务咨询等。有组织、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美国的金融素养与教育委员会制定了《金融教育国家战略》, 明确提出全国性金融教育目标和任务, 并定期对战略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3.融入国民教育, 列入学校教育必修课程
2008 年英国将个人理财知识纳入了《国民教育教学大纲》, 要求中小学校必须传授基本的金融知识和理财技能, 涵盖信用卡使用管理、税收、信贷、债务、金融风险、制定个人及家庭预算、简单的投资等诸多内容。
美国将金融教育列为从启蒙教育至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美联储为学生设计了趣味性和针对性较强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并将修习金融课程学分情况列为学生获得助学贷款的必要条件。不仅在欧美发达国家, 在巴西、哥伦比亚、印度、乌干达等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将金融教育引入学校教学体系。
4.多渠道筹措专项资金
英国在金融知识教育普及方面投资巨大, 早在2004 年, 英国金管局筹集了大约4000 万英镑的专项资金。2005、2006 两年, 英国投入200 万英镑, 用于制作、推广金融宣传资料。
美国用于宣传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联邦储备银行从事公开市场业务获取的收益, 二是向金融机构提供有偿服务的收费, 以及联邦储备委员会向各联邦储备银行抽取一定比例收入;三是在开展合作金融知识宣传教育过程中, 由参加合作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其他组织提供的资金。
三、对我国的启示
1.制定总体规划, 明确组织架构
国家应制定《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规划》, 明确实施规划的主体、目标和任务。教育部成为推动学校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的领导机构, 制定《学校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实施方案》, 从编写教材开始, 将金融知识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的范畴。使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就能接触金融, 了解金融基本知识, 学会理财, 树立金融安全理念。在大学阶段, 把金融学有关课程作为各专业必修的公共科目。通过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系统学习, 确保形成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
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 应该成为国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的领导机构。人总行应设置专司金融普及教育的司局, 并在省市县设置相应的科室。选调既有金融理论知识, 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充实这些机构, 分层次定期对公众进行金融知识培训。同时, 建立由人民银行牵头, 各商业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教育部、广电总局等部委共同参加的国民金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要针对各自的新业务及时派出人员授课, 使公众的金融知识不断得到更新和丰富。
2.建立考评制度, 加大资金投入
建议人民银行出台《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考评制度》, 对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工作进行量化考核, 层层分解, 并纳入年终考核内容, 每年通报金融普及教育任务完成情况, 形成金融普及教育“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此外, 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财政部可以直接拨付金融普及教育专项资金。其资金来源可以借鉴国外做法, 从公开市场业务收益中提取。同时, 建议设立“创新基金”, 支持、鼓励那些在金融知识普及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3.丰富教育内容, 采取多种方式
在教育内容上, 一方面加强基础性金融知识的教育, 例如存贷款的办理, 真假人民币的识别等, 又要对个人征信、客户理财, 以及银行卡、ATM机、手机银行等金融新业务、新工具、新产品进行宣传, 还要加强反洗钱、反诈骗、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等金融风险教育, 促进金融客户树立正确的金融消费和投资理念。此外, 要针对不同宣传对象, 设计相应的宣传教育内容和重点。
在教育形式上, 要不拘一格, 特别要注重趣味性。使公众在欢声笑语中、在潜移默化中学到金融知识。为此, 我们除了运用金融知识讲座、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送金融知识下乡”等传统手段以及设立专门的公众金融教育网站, 利用各种载体外, 还要积极倡导文娱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利用相声、小品、电视剧等形式传播金融知识,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院感工作计划总结01-10
英国留学签证地点01-10
一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01-10
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预后与病毒因素的研究01-10
用教学科研推动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01-10
病毒性脑膜炎合并症状性癫痫的护理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