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校校通 局域网 教育 系统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局域网和校校通工程的实现, 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 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 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用好电教, 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 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 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 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 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 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虚实互补, 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 再在重点处点拨, 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

2、提高兴趣, 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 学生兴趣不大, 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 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 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 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 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 学生既引发了兴趣, 又强化了知识。

3、丰富资源, 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 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 获取科学知识, 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 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 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如《保护大自然》一课,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 进行在线收集资料, 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 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 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 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 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 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 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 写倡议书等, 深化探究学习, 延伸探究成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下一篇: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