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与游苔莎的欲望悲剧——对《呼啸山庄》和《还乡》女主人公的心理学解读

关键词: 游苔 还乡 名作 叛逆

《呼啸山庄》和《还乡》是英国文学史上的名作。两部小说各自刻画了一位充满叛逆精神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和游苔莎。她们为追求幸福和自我的身份认证以她们自己的方式进行抗争, 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她们的悲剧博得了很多评论家的同情。有的认为小说的大环境“荒原”是导致她们悲剧的罪魁祸首。

本文将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她们的悲剧命运进行分析, 认为她们的欲望对象经过3次转换, 希望找到原始的缺失, 但那个大写的“他者”永远无法实现, 欲望永远无法满足, 直到死亡。

拉康认为, “镜像阶段”是婴儿意识确立的阶段 (陆扬, 151) 。镜像阶段是一个关键性时刻, 是个人的自我初步形成的阶段。但这个自我是一个理想的自我, 是空洞的, 只是一种镜像。

呼啸山庄的平静在一个夏日的晚上被老恩肖带回来的流浪儿西斯克利夫打破。这个皮肤黝黑, 讲话粗鲁的小男孩成为凯瑟琳的玩伴和后来对抗辛德雷压迫的同盟, 甚至成为凯瑟琳精神和灵魂的另一半。在荒原上, 他们找寻快乐, 与荒原混为一体。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 他们彼此以对方为镜像, 认为我就是你, 你就是我, 是一个灵魂的两个主体, 俨然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而《还乡》中的游苔莎, 父亲是希腊人, 乐队队长兼乐师。因为父母早逝, 生活所迫, 她跟随外祖父迁居到阴郁的埃格敦荒原。与凯瑟琳不同的是, 对于荒原来说, 游苔莎是异者, 因此游苔莎显得与荒原以及那里的人格格不入。童年美好的回忆与想象都留在了代表着现代生活的蓓蕾嘴。与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是一名退役海军军官, 对于外孙女的事漠不关心。亲人对她冷淡, 邻居讨厌她, 认为她是懒惰女人, 甚至被认为是女巫。正是在这种缺少温暖与依靠的环境下, 唯一一个对她表示好感的怀尔狄夫进入她的世界, 成为她憧憬爱情中的主人公。

但正如拉康所说, 镜像阶段形成的自我是虚幻的, 大写的他者即原始的缺失可望而不可及。凯瑟琳与西斯克利夫纯真的感情在遭遇“象征界”父权的威力时, 她开始寻求一种被现实世界所接受的新的身份与爱情, 离开了西斯克利夫, 成为画眉山庄的女主人。丈夫与情人之间的冲突无从解决, 凯瑟琳在生下女儿后离开人世, 回到了她的灵魂所在地——荒原。西斯克利夫把对凯瑟琳的思念化作满腔仇恨, 对身边的人实施了一系列的复仇之后, 绝食而亡, 追凯瑟琳而去。而游苔莎在被情人怀尔狄夫遗弃之后, 迷上了从巴黎回来的克林, 被克林之前的经历所吸引, 妄想通过嫁给克林而离开厌恶的荒原, 去巴黎过上梦寐以求的都市生活。谁知道, 克林厌恶纸醉金迷的巴黎生活, 想在荒原上办学, 造福家乡人民, 后因刻苦看书眼睛将近失明而成为砍柴工。对克林的失望, 加上因为她的原因间接导致克林母亲的死亡与克林大吵一架, 游苔莎在老情人怀尔狄夫的鼓励下, 决定和怀尔狄夫私奔去到日思夜想的蓓蕾嘴。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他们出逃时误入沼泽地, 命丧黄泉。两位漂亮的女人, 经历过爱情和婚姻之后, 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于是选择了继续追寻。只是, 欲望的无止境以及现实的残酷性决定了她们悲惨的人生, 让她们在如花似玉的年龄时结束生命。这是命运的安排, 是她们性格使然, 更是人类普遍的悲剧性特征决定的。

拉康在分析坡的小说《被窃的信》时, 指出失窃的信是一种漂浮的能指 (陆扬, 163) 。凯瑟琳和游苔莎这两个欲望主体, 在经历了欲望对象的3次转换之后, 最终把欲望转向那个大写的他者, 即原始的缺失。

在第一阶段, 欲望主体凯瑟琳和游苔莎都生活在梦幻世界里。凯瑟琳和西斯克利夫相依为命, 如凯瑟琳所称“他比我更像我自己。无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都一样” (艾米莉, 121) 。凯瑟琳虽然是一位小姐, 但她野蛮任性, 独立叛逆。老恩肖死后, 她的哥哥辛德雷接管了山庄。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折磨西斯克利夫, 把他打为下人, 把凯瑟琳和西斯克利夫分开。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两个互相鼓励, 互相安慰。西斯克利夫把凯瑟琳当作活着的目标, 但凯瑟琳认为嫁给他会降低她的身份。这种无意识在她在画眉山庄待了几个星期之后被激发了出来。温文尔雅的林顿爱上了凯瑟琳, 他们身份的对等和林顿家的财富让凯瑟琳动摇了。西斯克利夫在偷听到凯瑟琳的坦白之后离家出走, 绝望的凯瑟琳嫁给了林顿, 成为画眉山庄的女主人。三年后, 西斯克利夫带着财富回来, 却发现凯瑟琳已嫁为人妻。此时, 凯瑟琳的青春和活力被重新激发了起来, 她为之雀跃不已。丈夫的冷漠态度和冷嘲热讽让她闷闷不乐。她更加觉得自己不属于所谓的天堂, 而应该回到度过童年的荒原。一场疾病加上西斯克利夫声嘶力竭的表白让她香消玉殒。

而游苔莎这位生活的叛逆者, 对于她, “爱情就是排遣岁月里那种揪心孤寂的唯一兴奋剂。她所渴求的, 仿佛不是任何具体情人, 而是叫做痴情的抽象观念” (王之光, 62) 。于是, 她把怀尔狄夫理想化, 以充实她闲暇无事的生活。而怀尔狄夫也并不是真心爱着游苔莎。“他渴望难得的, 烦腻现成的, 稀罕远的, 讨厌近的” (孙亚明, 53) 。他和游苔莎一样, 迷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 讨厌荒原, 这个共同点让他们走到一起, 为这个虚无的愿望误入沼泽而丧命。

从凯瑟琳和游苔莎两人的悲剧可以看出, 她们的欲望对象从原始的缺失到缺失的暂时性满足, 直到最后回归自然, 回归荒原。她们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我的认证, 但都无法回到想象界和母亲一体的状态, 即大写的他者。她们的欲望只能达到暂时的满足, 而最终是一场空, 结局必然是欲望主体的死亡。死亡是超越于主体的一种客观存在, 在这里, 主体的欲望能得到满足, 重回原始的缺失。

摘要:本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呼啸山庄》和《还乡》中的凯瑟琳和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分析, 认为她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矛盾, 以及她们对大写的他者的欲望的无法满足使她们在现实中不断寻找欲望的对象。欲望的无法满足使她们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 最终走向毁灭, 形成悲剧。

关键词:欲望,他者,悲剧

参考文献

[1] Bronte, Emily.Wuthering Height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3.

[2] Hardy, Thomas.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7.

[3] Parkin-Gounelas, Ruth.Literature and Psychoanalysis:Intertextual Readings.New York:Palgrave, 2001.

[4] 陆杨.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5] 孙亚明.偏激性格与古老荒原的悖理-解析哈代《还乡》的悲剧成因[J].零陵学院学报, 2003 (6) :51~53.

[6] 托玛斯·哈代.还乡[M].王之光, 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周末效应 下一篇:房地产税收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