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唐代诗人王维的简介(精选9篇)
篇1:唐代诗人王维的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幸其在乱中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曾跟随皇帝出逃)的求情,恳请将其官职等换其兄性命,王维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和在终南山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安史之乱时的气节
说起王维,凡是读过点书的,都知道他,尤其是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等等,脍炙人口。但是,最让人感动的,应是王维的气节——身陷贼中,仍然保留了文人的高尚:身从贼,心不从贼!
“禄山陷两都(洛阳,长安),玄宗出幸(实际上是逃跑),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不怕苦呵),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暗地里)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秋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以行上,肃宗嘉之,会缙(王维的弟弟王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幸运地遇上了能理解他的皇帝唐肃宗李亨)。”
这段话用不着多解释,已说得很清楚了,原文见《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下》。
《新唐书》对此事的记载大同小异:“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公皆泣,维闻甚悲,赋诗悼痛。”
这两段记载,突出了王维的立场,一不是主动当伪官,二是即使你让我当,我的心还是不在你这里,立场坚定。
王维,一个文人的高贵品质,就此体现出来了。
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威武不能屈。后人更多关注的是王维的诗,王维的.画,王维和孟浩然所开创的山水诗派。当然这些也重要,更重要的是文人的品质。
王维不能和屈原相比,不能和文天祥相比,不能和岳武穆相比,他们用生命赢得了历史的讴歌。但王维,一样有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身虽事贼,心却背异。晚年的王维寄情田园山水,是在曲折地透露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争,有的诗还有虚无冷寂的所谓“颓废”调子,是他在饱经沧桑后对人生的感悟。
王维,因为安史之乱,让他的一生,不能完全光辉。
王维,也因为他的立场坚定,让文学史家们从来没有诋毁,甚至连责问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因为,王维用他的诗,表明了他的心迹,他的爱恨。
“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其二》),正是王维真实的人生写照。
★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人物生平
★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有
★ 曾国藩的轶事典故-历史典故素材
★ 唐代诗人杜甫思念李白的诗
★ 王维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五言诗经典唐代古诗
★ 唐朝诗人王维走后门成为了状元的事
★ 关于轶事的作文范文
★ 浮生轶事随笔
★ 暑期轶事记叙文
篇2:唐代诗人王维的简介
为什么王维是历史上的名人,他的仕途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他却创作出了大量的诗篇,备受世人推崇。
王维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而“诗佛”之称,则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而摆脱俗世的烦恼。
王维所处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的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他虽然对官场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俗世的尘烟。所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描写的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维字摩诘,他对佛教的虔诚,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来,佛理已经影响了他对生活、对政治的看法与态度。佛已经左右了王维的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维的生活中去了。
王维的作品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人,他与孟浩然合称为“王孟”,世人尊称他为“诗佛”。可见,他的诗在中国的诗坛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王维的一些主要作品吧。
王维工于书画,精于音乐,他往往可以将这三种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诗如画卷,美不可言。如《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些诗句以着色取势,把绘画的精髓应用于绘画之上。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的诗句就如一副画卷一般,有着清晰的结构和丰富层次,使其声色俱佳,远近相宜。
在《淇上别赵仙舟》一诗中:“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诗人在写景的同时,饱含着浓郁的情感。他的山水诗有很多表达他闲适的生活,也有很多事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离别之思与互相间的关怀与安慰之情。
王维晚年专心于参禅悟道,不理俗世。所以,他的诗中有许多都透着一股禅意。《过香积寺》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中,就渗透着浓浓的禅意,灵动而空灵。
王维的名句
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是一个紧密的整体,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只是一句寻常的劝酒词,实际上却饱含着浓烈的惜别之情。而在其中蕴藏着的惜别挚深的不舍之情,使它适合于大多数的离别场合。那么,它成为传唱最久的歌曲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既体现了游子身处异乡,一个人漂泊无依的孤苦生活,又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意。“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让多少远离故土的游子落下了眼泪,让他们在心中震颤不已。所以,它成为千古名句也不是没有理由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描述的是诗人独自漫步,刻画的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表达的是诗人悠闲自在的心境,将一副有流水、白云和隐士的画卷清溪地展现在了众人的眼前。诗人没有刻意地寻幽探秘,却能随时随地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美丽。
王维的诗句经过了千年的考验,流传至今。而且他的诗句中蕴含着开阔的意境和高超的技巧,是极其珍贵的艺术珍品。
辛夷坞 王维
《辛夷坞》是王维的《辋川集》中的一首诗,表达的是王维对所处时代的一种寂寞感。《诗法易简录》评价它:“幽淡已极,却饶远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王维的这首《辛夷坞》吧。
这首诗虽然全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却在将辛夷花的美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的同时,又体现出了一种孤寂而又落寞的境况。这首诗描写了辛夷花从花开到花落时的过程,诗人不着痕迹地用环境描写来对花开和花落进行转换,但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深深蕴藏的,对当时时代环境的一种寂寞感。《辛夷坞》全文如下: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人写这首诗时,正是奸臣当道,朝政昏暗,社会矛盾加剧之时。王维当时虽然仍然在做官,但是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对社会现实十分不满。他向往归隐的生活,但是又对禄位有所留恋,不能决绝地离开,于是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辛夷坞》就是在这个时候所写的`。
诗人先写了辛夷花蓬勃的生机,怒放的花朵显示着一派美好的春色。
之后,诗人描写了空寂的环境,辛夷花独自绽放在渺无人迹的深山之中,哪怕最后凋零也无人感到惋惜和遗憾,这实际上是诗人因当时社会现实而感到孤寂。同时,诗人又以一种禅心来看到这种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使人仍然可以在空寂、冷清中感受到生机。
青溪 王维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他的山水诗以开阔的胸怀和细腻的审美,描写了优美的自然风景,体现了悠闲的隐居生活,《清溪》就是其中的一首。下面,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清溪》吧。
《清溪》是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王维精通于作画,他善于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将画与诗完美结合。在这首诗中,诗人将一条景色优美的清溪展现于众人的眼前,描绘出了清溪在流经不同地点时,各种不同的画面。同时,王维对音乐有着极高的天赋,在他的诗中,除了有着层次丰富,远近相宜的画卷外,还有着一层动感和音乐之美,五、六两句诗形成了动与静的鲜明而又强烈的对比。而这首诗的最后四句诗,则体现了当时诗人闲适的心态,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融合起来,意味深远。《清溪》原文如下:
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篇3:唐代诗人笔下的“楼兰”
其实, 它是一个古国名。古楼兰国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 (若羌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 塔里木盆地东部, 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东与甘肃、青海两省相连, 南与西藏接壤, 西与且末县毗邻, 北与尉犁县和吐鲁番、哈密两地区交界) 罗布泊以西偏北岸边, 在孔雀河南岸7公里处, 异常荒凉。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见诸文字, 是历史上西域的一个古国名。《史记》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 临盐泽”。还说, 楼兰等地盛产美玉, 多芦苇、怪柳、甘草, 民随畜牧, 逐水草, 有驴马, 多囊驼。其实,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没有去过楼兰, 而是根据同时代的大使节张骞 (一生三次出使西域, 历尽千辛万苦, 熟悉西域的各种情况) 的报告记述的。《汉书·西域传》又载:“鄯善国, 本名楼兰, 王治扦泥城, 去阳关千六百里, 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 口四万四千一百。”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它东通敦煌, 西北到焉耆、尉犁, 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中心。正因为楼兰的地理位置重要, 西汉时期, 汉朝和匈奴为了争夺西域疆土, 进行了长达七八十年的战争。楼兰国一时左右摇摆, 曾一度斩杀汉使臣。直到公元前77年, 大将军霍光派傅介子刺杀了楼兰国王, 另立其弟为王, 迁都后, 改名为鄯善国。此后, 楼兰一直都是汉朝的西域重镇, 与汉朝关系密切, 在丝绸之路上作为中国、波斯、印度、叙利亚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中转贸易站,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 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过重要作用。汉朝在楼兰“设都护、置军侯、开井渠、屯田积谷”, 对楼兰进行管理。当时的楼兰演绎出农业文明, 并以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 传递着东西方文明。公元4世纪之后, 楼兰国突然销声匿迹。楼兰古城曾经是人们生息繁衍的乐园。它身边有烟波浩渺的罗布泊, 它门前环绕着清澈的河流, 人们在碧波上泛舟捕鱼, 在茂密的胡杨林里狩猎, 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赐。据《水经注》记载, 东汉以后, 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 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 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 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 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 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有说楼兰的死亡, 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 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 风沙侵袭, 河流改道, 气候反常, 瘟疫流行, 水分减少, 盐碱日积, 最后造成王国的必然消亡。无论怎么说, 有一点是肯定的, 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 是瘟疫。楼兰总共有12个村, 几万人左右, 在部落首领领导下, 平安快乐地生活着。可是就在1000多年前发生了一次瘟疫, 许多楼兰人在病魔中失去了生命, 曾有几千人在一个叫善密的人带领下迁到义乌 (今哈密一带) , 另一部分人迁到了和田的罗普 (罗布泊的转音) , 另一部分人坚持生活在罗布泊内。从此以后楼兰国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其后的1000多年, 楼兰找不到一丝痕迹, 史书中也没有半点墨迹。
1900年3月初, 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领的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泊荒原, 在穿越一处沙漠时, 发现他们带来的水泄漏了很多。于是去寻找水源, 回来时又发现携带的铁锹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维吾尔族助手阿尔德克回去寻找。这位助手回来的时候, 不仅带回了铁锹, 而且还拣回了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非常激动, 他知道这一定是考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第二年3月, 他重新回到这里进行挖掘, 发现了大批文物, 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竹简和毛笔等。赫定回国后, 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希姆莱从挖掘出土的佉卢文简牍推定古城原名楼兰。经鉴定, 这座古城就是令世界震惊的楼兰古城。楼兰城的再现, 引得各国探险家争相前往探险觅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美国人亨迁顿、日本人桔瑞超先后抵达这座“有高度文化的古城遗址”, 掠走了一批重要文物。1979年, 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 辉煌的楼兰古国终于面世。
楼兰古城遗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东经89°55′22″, 北纬40°29′55″″, 与附近城镇的直线距离为西北距库尔勒市344千米, 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千米, 古城占地12万平方米, 包括城区面积10.8万平方米和东郊墓地、周围寺院民居遗址及楼兰贵族墓。楼兰佛塔和“三间房”成为楼兰遗址的标志。一条大致西北——东南走向的古河道斜贯城中, 将古城分成东北、西南两区。东北区仅存佛塔及其附近建筑, 佛塔残高10.4米, 系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 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西南区有当时的官署——三间房遗址与一些小院落。古城内, 盖房用的胡杨木梁、檩、椽等木构件, 比比皆是, 其中不少还凿了眼, 刻上了花纹, 显示了相当的工艺水平。略成正方形, 边长约330米, 用泥土、芦苇、树枝相间修筑的城墙仍依稀可辨。古城四周的墙垣, 多处已经坍塌, 只剩下断断续续的墙垣孤零零地站立着。城区呈正方形, 面积约十万平方米。楼兰遗址全景旷古凝重, 城内破败的建筑遗迹了无生机, 显得格外苍凉、悲壮。俯瞰楼兰古城, 城中东北角有一座烽燧, 虽然经过历代不同时期的补修, 但依然从它身上可以看出最早汉代建筑的风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间房"遗址。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 建筑在一块高台上, 三间房正中的一间要比东西两间显得宽大。本世纪初, 斯文·赫定曾在东面一间房内发掘出大量的文书简。从三间房西厢房残存的大木框架推测, 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继续向西, 是一处大宅院。院内, 南北各有三间横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 这座院落建筑也是比较排场的。相形之下, 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数是单间, 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 则是民居。如果根据出土文书推测三间房毗邻的框架结构房屋是楼兰古城的官署遗迹。在楼兰古墓沟还出土了3800年前的干尸——“楼兰美女”。楼兰古城内目前尚遗存陶片、毡片、古铜钱、古兵器、丝绸碎片等众多文物。
篇4:唐代诗人的别称
诗圣——杜甫,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杜甫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因而被誉为“诗圣”。
诗佛——王维,其诗后期的不少作品对现实几乎无任何积极反映,佛老消极思想浓厚,有的甚至充满了佛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后世也就有人把他称为“诗佛”。
诗魔——白居易,他酷爱吟诗,“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加之他又有“惟有诗魔降不得,每逢风月一闲吟”的诗句,后人就以“诗魔”称白居易。
诗鬼——李贺,其诗以神仙鬼魅为题材,曲折表现他对现实的厌恶和否定。后人因此称他为“鬼才”。
诗骨——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贺知章,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
诗囚——孟郊、贾岛,孟郊、贾岛二人做诗,同以“苦吟”著名,都强调诗歌的精神事业,喜写荒凉枯寂之境,颇多寒苦之辞,后人以“郊寒岛瘦”并称。金代元好问在《放言》诗中说:“长沙一湘景,郊岛两诗囚。”“诗囚”便成了孟贾二人的别称。
诗豪——刘禹锡,刘禹锡性情豪迈,善于写带有政治色彩的讽刺诗。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称道:彭城刘梦得(刘禹锡的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诗奴——贾岛,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诗家天子——王昌龄,其七绝写得“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
篇5:唐代大诗人王维生平介绍
王维的大半生都生活在盛唐时代。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他的生卒时间一直存在异说。为大多数人采纳的说法是,王维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与李白同年,卒于肃宗上元二年(761),终年六十一岁。
关于王维的出生地,也有争议。一说他原为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后移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一说他祖籍太原祁县,出生于蒲州。可以肯定的是,王维是山西人。
王维生于官宦世家。虽然父亲早丧,家世衰落,但他还是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九岁时即能吟诗作文。十五岁时,少年王维来到长安谋求功名,并常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之间。
从家乡来到繁华的帝都,经历从未经历的异乡行游,见到从未见过的风光人物,他诗兴大发。他写长安的游侠少年,写功高无赏的老将军,写建功报国的理想,写客居异地的乡思……这些充满着青春激情和浪漫气息的诗篇,显示着一个少年的非凡才情。
少年王维的诗名迅速传扬。《旧唐书》记载了他所受到的礼遇:“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从此走上仕途。
关于王维的应举,《集异记》中记载了一段有趣的逸事:这一年春天,王维在岐王李范的带领下来见公主。这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风流蕴藉,语言谐戏”。他弹抚琵琶,声调哀切,满座为之动容,引得公主对他另眼相看。当他咏诵自己的诗作时,公主大惊,想不到一直被自己以为是古篇的佳作皆出于这个少年之手!于是,公主推荐二十一岁的王维做了进士解头。
这段逸事不被正史记载,未必属实。但中进士后的王维做的第一个官确实与音乐有关——太乐丞,负责管理国家的音乐舞蹈事务。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唐朝,考取进士并不容易,以至于五十岁的进士都算是年少的。此时的王维刚刚二十出头,青春得志,意气风发。
然而,初入仕途的王维便碰了钉子。因为署中伶人舞黄狮子犯禁,他受牵连被贬。开元九年秋,王维离开长安,前往济州任司仓参军,一个看管粮仓的小官。
济州在今山东荏平西南,王维在那里度过了四年多的光阴。他的生活孤寂无聊,但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吸引了他。他常在济州附近游览,并和当地的隐者贤士来往,和他们吟诗唱和。
开元十四年(726)春,王维辞去司仓参军之职,离开济州。旅途中,他被淇上的田园风光吸引,在此间住了两年。
也许是忍受不了隐居的寂寞,开元十七年(729),王维回到长安闲居。此次重返长安,他结识了诗人孟浩然。孟浩然之前来长安应试,落第后滞留长安。当孟返回襄阳时,王维作诗送别,诗云:“杜门不欲出,久与世情疏。以此为长策,劝君归旧庐。”意思是劝孟浩然回乡隐居,不必辛辛苦苦地来长安举试求官。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话,是因为王维自己仕途、人生的不如意:年少高中,以为从此可大展宏图,却遭贬谪;正当青春年华,却赋闲在家,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开元十九年(731),王维的妻子去世,当时王维仅三十一岁。这之后,他不复续娶,独自一人度过了余生。
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上台执政,王维已经冷却的政治热情又重新燃烧了起来。一年之后的秋天,他从长安赴东都洛阳,写诗给张九龄,赞誉张“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并大胆地自荐:“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但是,王维对自己是否能得到张九龄的任用还心存疑虑。于是,在向张九龄献诗之后,他立刻前往嵩山隐居。嵩山地近洛阳,隐于此正可待机而出。
幸运再次降临,张九龄欣然接纳了他。开元二十三年(735),在张九龄荐举下,王维离开嵩山,到东都洛阳任右拾遗,为当政者提供建议。第二年随玄宗返回长安,仍任右拾遗。
然而,历史很快又转换了方向。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掌握了朝政。昔日得到张九龄重用的官员有的贬,有的死。在这场混乱中,王维的官职却反倒得到升迁,于这年秋天迁河西节度府,任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他保住了性命,却再次被逐出权力中心长安。
经历再一次沉重的打击,心情怎样,王维没有多说。在边塞,他似乎反倒有种兴致高涨的感觉。一望无际的大漠、奇异瑰丽的风光吸引了他,还有边疆军旅生活,也重新温热了他年少时的一腔热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灵感就这样来了。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留下了三十多首边塞诗。
开元二十六年(738)夏,三十八岁的王维重新回到长安,继续担任监察御史。两年后,升殿中侍御史。这一年冬天,他南下出了一趟差: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主持岭南当地的官吏选拔。
途经襄阳时,王维兴冲冲地前去探访好友孟浩然。得到的消息却是孟浩然已经去世了,王维不由痛哭流涕。孟浩然比王维年长十二岁,二人不仅友情深挚,诗歌创作亦有诸多相近之处。后人将他们合称为“王孟”,并列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开元二十七年(739)春,王维自岭南归长安,下半年开始在长安南郊的终南山隐居。
约在天宝三年(744),王维购得了原属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别墅。经过一番修缮,辋川山庄成了王维远离世事、怡山乐水的清静之所。青松明月,白石清泉,古木衰柳,飞鸟夕岚,所有的一切让他陶醉痴迷。自此以后,他经常和好友裴迪一起,在这里优哉游哉,赏景赋诗。
之后,王维历任侍御史、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他不愿同流合污,但又做不到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彻底地归隐山林,于是便以这种半官半隐的方式,在混浊的官场中保有心灵的自由。
天宝九年(750),五十岁的王维失去了母亲崔氏,此后两年时间在辋川丁忧守丧。崔氏信佛,师事一代名僧大照禅师三十余年,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对王维影响甚深。这从王维的名字中亦可看出。王维名维,字摩诘,名、字连读便是“维摩诘”。佛经中有一部《维摩诘所说经》,其中的维摩诘,通达甚深般若智慧,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NextPage]
丁忧服满后,王维出任吏部郎中,后任文部郎中、给事中。公余闲暇,他依然时时回到辋川,徜徉于山水田园间。
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评王维“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可说是对辋川时期的王维最形象、最贴切的赞美——秋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清丽脱俗,天然美好,迎风而笑,风姿神韵,令人神往。而这一时期,也是王维诗歌创作的最高峰。《辋川集》等一系列诗作,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标志:自魏晋而兴的山水田园诗,在王维那里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总结和显著的提高。
篇6: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简介
王维是什么派诗人
山水田园诗派是唐代的诗歌流派,是对田园诗和山水诗的继承和发展,以王维、孟浩然等为主要的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派产生于唐朝,究其原因,其一是因为当时唐朝还处于鼎盛时期,国力十分强大,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文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就会追求情感上的超脱,而且物质条件为他们的游山玩水提供了基础条件。其二是因为当时佛道思想盛行,返璞归真及净心明性的思想为其提供了心里基奠。
山水田园诗派以山水等自然之景和悠闲自然的田园生活为创作题材,其诗反映的也大多是闲适淡泊的心情。这些诗作可以巧妙地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并将感情与景物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从而形成独特的意境,抒写了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趣,风格清新,意境淡远。
在山水田园诗派中,就数王维的成就最高。王维早期的诗还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后来受到一些列的打击,而逐渐消沉,将山水之景作为心灵的寄托,安于田园生活,体会田园之乐。他工于诗,又精于画,做到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的诗在诗坛中有着极深的影响力。王维是什么派诗人
王维与孟浩然合称
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对后世都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力。同时,他们也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世人将他们合称为“王孟”。课外知识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军旅诗是他主要的著作。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与画的完美结合是王维诗作的重要特色。另外,王维的山水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简单的语句里饱含着浓情。而且王维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他诗里渗透着深刻的禅意,流动而又空灵。王维的很多诗都是清冷而幽寂的,仿佛脱离了尘世纷扰,充满了禅意。
而孟浩然未曾入仕,以隐士终身。他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他的诗主要是表达隐居生活的闲情逸致以及羁旅生活的愁思,其诗风清淡而自然。孟浩然的山水诗意境非常丰富,虽然恬静,但是却充满了活力。在诗歌的表现上,孟浩然极具创造性,充满了洒脱自由的情致。他主张要用语言来塑造诗歌的形象,然后用形象把诗歌的意境表达出来。
王维和孟浩然都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用开阔的意境来描写秀丽的景色和悠闲安然地生活。虽然孟浩然的诗作在意境上,无法与王维相较,但是他的艺术造诣很高。故而,世人将王维和孟浩然合称为“王孟。”
★ 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精神追求的异同论文
★ 山水成语
★ 山水诗句
★ 《练习5
★ 《蜡烛》 5
★ 家乡山水作文
★ 泌阳山水作文
★ 湖南山水导游词精选
★ 山水的排比句
篇7:古代诗人王维简介
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xx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作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不失大家风范。[3]
散文
王安石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为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xx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安石的.短文,直陈己见,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形成了“瘦硬通神”的独特风貌,如史论《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然而层次分明,议论周密,词气凌厉而贯注,势如破竹,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简洁明快而省力,亦记游,亦说理。
诗歌
主词条: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词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历史评价
折叠总体评价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善书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以思想内容而言,王维诗远不能与李、杜相提并论;而在艺术方面,王维确有其独特的成就与贡献。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
历代评价
李豫: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
殷璠: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刘昫等:①如燕、许之润色王言,吴、陆之铺扬鸿业,元稹、刘贲之对策,王维、杜甫之雕虫,并非肄业使然,自是天机秀绝。若隋珠色泽,无假淬磨,孔玑翠羽,自成华彩,置之文苑,实焕缃图。 ②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笔踪措思,参于造化;而创意经图,即有所缺,如山水平远,云峰石色,绝迹天机,非绘者之所及也。
宋祁:①若侍从酬奉则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王维,制册则常衮、杨炎、陆贽、权德舆、王仲舒、李德裕,言诗则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谲怪则李贺、杜牧、李商隐,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其可尚已。 ②维工草隶,善画,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画思入神,至山水平远,云势石色,绘工以为天机所到,学者不及也。
篇8:论唐代诗人的扬州情结
关键词:唐诗,扬州情结,诗人
扬州, 古称广陵、江都、维扬、芜城等, 是我国一座历史悠久, 文化璀璨, 人杰地灵的商业都市和文化古城。自隋朝京杭大运河开凿后, 其更是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尤其是在诗歌创作鼎盛时期的唐代, 涌现出了许多诗人, 他们与扬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并且留下了许多描写扬州的相关作品。本文, 笔者将针对唐诗中的扬州, 通过概况叙说、情感表达以及现状映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唐代诗人们的“扬州情结”
一.概况叙说———唐诗中的扬州
唐代的扬州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秀丽的自然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发达的经济条件, 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的到来。其中李白、杜牧、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许多唐代最为著名的大诗人也均有到往, 他们或欣赏扬州的秀丽奇景, 或游览壮观的名胜古迹, 或留恋于宴饮歌舞的风月场所, 或凭吊兴亡、反思历史, 留下了无数关于扬州的诗篇名作。
这些唐诗数量庞大, 题材广泛, 从扬州各类风物人情到诗人个人生活情思, 各方面都有涉及。姚合的《扬州春词三首 (其三) 》 (江北烟光里, 淮南胜事多。市鄽持烛入, 邻里漾船过。有地唯栽竹, 无家不养鹅。春风荡城郭, 满耳是笙歌。) 就通过对扬州日常景物的丰富描写展现了扬州水乡的美丽繁华, 生动形象, 让人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杜牧的咏扬州名篇《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一诗历来被人们所传颂, 描绘了扬州秀丽的风景, “二十四桥明月夜”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还有扬州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也是咏颂扬州美景的名篇, 全诗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五种意向的完美融合, 描绘了扬州南郊一带的月下夜景, 为扬州文化增添了一层诗情画意的柔美感。
除了咏颂扬州秀丽美景的诗篇之外, 当时的扬州作为人们享乐的风月场所, 自然也少不了些许感时伤事惜别思故的风月诗。例如晚唐诗人徐凝的名作《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 桃叶眉长易觉愁。三分天下明月夜, 二分无赖是扬州。) 题为怀地, 实为怀人, 诗人以扬州明月的意向, 追忆当日的别情, 表达自己对所恋女子的思念之情。又如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一句也表达出自己对当年扬州青楼风月和青楼女子的念念不忘。
同时, 扬州作为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 诗人游览时触景生情, 凭吊兴亡, 也留下了不少反思历史的名作。尤其是在晚唐, 时局动荡, 国家沉浮, 与扬州的繁华奢靡作对比, 更易引起诗人的深刻反思。正如李商隐的七律《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 欲取芜城作帝家”与“地下若逢陈后主, 岂宜重问后庭花”二句, 看似为怀古诗, 实则希望通过描写隋炀帝出巡的奢侈场面, 告诫当前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情感表达———诗人的“扬州情结”
扬州的独特优势使许多诗人一到便被深深吸引, 从此与这座美丽繁华的古城结下不解之缘, 来时期盼, 在时歌咏, 去时伤别, 即便不在时, 也依然惦念。梦里遇它几千回, 终化作肺腑之言, 融入诗篇, 代代流传。只可惜, 再华丽的文字, 也依旧绘不出, 自己心中的那个扬州。正是怀着这样的“扬州情结”, 唐代诗人们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经久不衰的相关名作。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先后在扬州为官三年,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的许多足迹, 烙下了深深的“扬州情结”, 同时也产生了不少与之相关的诗篇。在扬州期间, 他曾写过《扬州三首》, 表现了扬州生活的方方面面, 写出了扬州的繁华, “处处皆华表”一句更是给予扬州高度评价, 说扬州到处都是好地方, 丝毫不吝赞美之词。可惜后他被调离扬州, 赴长安任职, 离别之际依依不舍, 又作《赠别》二首,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一句表达出了对相伴自己的妓女的赞美以及不舍之情。三年的扬州生活, 已在他心中烙下难忘的记忆, 以致后来他在离开了一段时间以后, 仍会时常回忆起曾经的那段时光, 在《润州二首》中, “扬州尘土试回首, 不惜千金借与君”一句追忆了自己在扬州的奢华生活, 《遣怀》中他也通过追忆当年扬州往事, 表达自己对现实处境的不满, 暗潮自责。同样, 诗仙李白也曾数次到过扬州, 有着深深的“扬州情结”, 每每游览扬州, 都会留下些许名作,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等均为其在游览扬州期间所作, 《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一句更是大大提升了扬州的知名度。
扬州的繁华与美好, 也令许多不曾到达的诗人盼望一游。落魄西蜀的杜甫曾在风烛残年、穷困潦倒之际写下了“商户离别下扬州, 忆上西陵故驿楼。慰问淮南米线贵, 老夫乘兴欲东游。” (《解闷十二首》) 的诗篇, 表达了自己想要东游去扬州的强烈愿望。只可惜两三年后, 这位伟大的诗圣去世, 最终也未能成行。这不管是于杜甫自己, 还是于扬州来说, 都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诗人杜荀鹤更是人不在扬州, 而心却始终惦念着扬州的风月与美景, 高度评价扬州这座繁华的城市, 《送蜀客游维扬》一诗中将作者的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见说西川景物繁, 维扬景物胜西川。青青花柳树临水, 白日绮罗人上船。夹岸画船难惜醉, 数桥明月不教眠。送君懒问君回日, 才子风流正少年”, 首句通过对比极写扬州的繁华胜于西川, 最后两句更是做出大胆猜测, 认为好友到了扬州一定会被深深吸引乐不思蜀而不必问其归期了。张祜游扬州, 也发出“人生只合扬州死, 禅智山光好墓田” (《纵游淮南》) 的感慨。可见, 扬州这座城市在当时诗人心中的印象之深, 从而烙下深深的“扬州情结”, 即便身不在此, 也会时时记起, 并将对它的情感寄托于诗中, 或悲或喜, 或思或忆。
三.现状映射———由唐诗看那时扬州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一定也是那个时期社会现状的反映, 唐诗也是如此。这些与扬州相关的唐诗, 一方面是诗人的“扬州情结”所致, 另一方面, 其实也是对当时扬州社会现状的真实反映。因此, 从这些相关唐诗中, 我们可以充分了解那时的扬州, 还原出当时扬州的社会风貌。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 完善了全国的交通体系, 而位于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上的扬州, 其便利的水路交通条件使之成为了理想的商品集散地, 大大促进了扬州的贸易往来及其经济的发展。这一社会现状, 在当时的许多相关唐诗中都有反映, 为此, 诞生了许多反映扬州经济生活的诗。如姚合“园林多是宅, 车马少于船” (《扬州春词三首》) , 卢纶“山映南徐暮, 千帆入古津” (《泊扬子江岸》) 等诗句均反映了当时扬州便利的水陆交通, 李洞诗句“隔海城通舶, 连河市响楼” (《送韦太尉处坤维除广陵》) 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发达的贸易往来。当然, 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 也导致了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从商, 不知归期, 徒留妻子儿女守候在家苦苦等待, 由此不少反映这类社会现状的闺怨诗应运而生了。如王建《江南三台》中写的“扬州桥边少妇, 长安市里商人”, 表现出那些独守空闺的女子的悲惨现状, 又有李白的《江夏行》中, 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去年下扬州, 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 心逐江水流”表现女子对丈夫赴扬州从商的不舍与哀叹之情, 久等不归, 最终心如死灰, 发出“悔作商人妇, 青春长别离”的感叹, 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妇女阶层的生活现状, 幽怨之情溢于言表, 也表达了诗人对商贾阶层的关注与同情。
同时, 这一时期的诗也是那时扬州上层社会注重享乐风气以及奢华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中也反映出当时人们消极颓废的思想。刘长卿在《扬州雨中张十宅观妓》 (夜色带春烟, 灯花拂更燃。残妆添石黛, 艳舞落金钿。言笑频心善, 迎歌乍动弦。不知巫峡雨, 何事海西边。) 中, 运用纤巧流丽的格调, 着力刻画扬州繁华都市中镜槛香闺的珠光宝气, 也从侧面展露了当时扬州上层社会奢靡的生活。而王建诗《夜看扬州》 (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 犹自笙歌彻晓闻。) 中, 时事多艰、兵荒马乱, 而整个扬州城却仍在通宵歌舞, 仿佛外面发生的一切与他们无关, 也反映了当时扬州的那种尽情纵乐的风气和颓唐消极的思想。同样, 罗隐《江都》中“九里楼台牵翡翠, 两行鸳鹭踏珍珠”的诗句, 杜荀鹤的《送蜀客游维扬》中“夹岸画楼难惜醉, 数桥明月不教眠”, 韦庄在《过扬州》中也有“当年人未识兵戈, 处处青楼夜夜歌”等这些诗句也是当时扬州风月场所盛行, 人们生活穷奢糜烂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 不禁令人感慨万千。
参考文献
[1]都晓梅, 唐人咏扬州诗研究[J], 硕士学位论文I206.2, 2001 (05) .
[2]顾雷兵, 唐人歌咏与扬州风月[J], 硕士学位论文, 2005 (06) .
[3] (清) 彭定求, 全唐诗[M], 中华书局, 1960年版.
篇9:唐代诗人的创作怪癖
王勃出身书香之家,少时便有神童之誉。《旧唐书》本传称他“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王勃作诗前不喜欢冥思苦想,而是先磨墨,然后饮酒,大醉方休。之后蒙头大睡,酒醒后直奔砚台,挥笔直书,一气呵成,诗成后一字不改。《新唐书》本传中这样记载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他的传世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这样得来的。
张若虚被窝构思
唐代奇人众多,但像张若虚仅凭一首《春江花月夜》就确立不朽地位的,却绝无仅有。张若虚写作并不勤奋,贪睡是他的嗜好。他作诗时,喜欢先用厚厚的被子捂着,在被窝里构思,一身大汗后翻身而起,然后挥毫疾书。天气越热,效果越好。他作诗从不打草稿,总是一气呵成,一字不改。《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写出来的,从这首诗来看,张若虚绝对是创作天才,不愧“以孤篇横绝全唐”之誉。
孟郊作诗忘事
孟郊是苦吟诗人的代表,有“诗囚”之称。他早年生活贫困,46岁终于考中进士,50岁任江苏溧阳县尉。在任时以作诗为乐,达到了忘我的地步。他作诗不出门,有时会放下手头的事务,闭门谢客。有时候,他则外出饮酒作诗,一天不归。其“不事曹务”的做法被人告发,让县令很不高兴,于是罚他半俸,然后花钱雇人顶替他。这样一来,孟郊的生活更为拮据,于是干脆请辞。他去世时一贫如洗,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韩愈等友人凑了100贯钱,安葬了这位诗人。
李贺驴背拾句
李贺仕途失意,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诗上,有“诗鬼”之誉。他长相怪异,双眉相接,体瘦指长,韩愈调侃他指长所以能写长诗。传说他写诗常常骑在毛驴上,背着锦囊外出,得到句子就投入锦囊内,晚上回家完篇。据说,“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等名句,就是这样得来的。难怪他的母亲说,李贺要“呕出心乃已”。
白居易聆听老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