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球运动范文

关键词: 运动

第一篇:中国网球运动范文

中国共产党政治运动

▪ 镇压反革命运动 ( 1950-1953)▪ 反右运动 ( 1957-1958)▪ 大跃进 ( 1958-1960)▪ 四清运动 ( 1963-1966)▪ 农业学大寨 ( 1963-1976)▪ 文化大革命 ( 1966-1976)▪ 一打三反运动 ( 1970)

▪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 1975-1977)▪ 三讲 ( 1998-2000)▪ 科学发展观 ( 2003)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2005-2006)▪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2013)

▪ 三反五反运动 ( 1951)▪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 1958)▪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 1962-1966)▪ 学雷锋活动 ( 1963)▪ 工业学大庆 ( 1963-1976)▪ 上山下乡 ( 1955-1978)

▪ “批林批孔”运动 ( 1974-1975)▪ 五讲四美三热爱 ( 198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200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004)

▪ 社会主义荣辱观 ( 2006)中国共产党政治运动

第二篇:论中国现代体育运动

奥运会,是现代一个流行的名词,并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一个国家在奥运会上的表现,往往会被某些有心人引论到了政治上,这也导致了各国都特别关注运动员在奥运会是的表现,准确的说,是关注哪个国家的运动员获奖,获得金牌。

然而,参加运动会的选手不仅仅只有这些拿奖的运动员,还有那大多数的没有拿到奖的运动员,他们也为运动会付出了很多,但比赛后又有多少人记住他们。而他们的结局又会如何?在比赛场上,我们为胜者欢呼,但有多少人给了败者鼓励。

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那种只以胜败论英雄的奥运会比赛局面。在比赛场上,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赢得了我们的欢呼,但却有几人能看到这追求金牌的背后到底有多少艰辛,有多少泪水,有多少付出?为了金牌,运动员们没日没夜的参加训练,而许多训练都是伴随着危险,不知每年有多少运动员因训练而受伤,甚至是残疾或死亡。这与体育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体育,是用来强身健体的,体育竞技也是。我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为了让身体更加地健康,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体魄的。而奥运会的举办是为了使这一体育精神得到推广和发扬。但是,运动会上的那些运动员,作为人类参与体育运动的模范,他们却大多违背了这一精神。把一场体育竞技演变为人类在挑战极限。如果让每个人都像运动员一样地训练,或许,我们国家就不用实行计划生育了,因为很多人会因此而死亡或因此而失去劳动力,从而饿死的。

现如今,国家提出了全民运动的口号,也对此投入了很多。同时,为了让运动员们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国家更是投下大量的经费。 但是,全民运动的对象是全体人民,而非个别人。在中国,有许多地方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完全,或者说是没有,特别是农村地区。难道中国在体育方面也像经济一样,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健康’起来,以先‘健康’带动后‘健康’”的政策?好像先‘健康’的那部分已经过了,大多数都锻炼过头而引起身体的许多后遗症。

在竞技场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一群急需要锻炼的人花大量金钱坐在看台上观看一群已经过度锻炼的人在拼命地运动。现在,中国慢慢的富裕起来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不在像以前一样大多数人时饿死的,但如今大多数人却因为缺少锻炼得病而死。看来死神的能力改变了。

谈起奥运会,顾拜旦这个人物是不可缺少的,是他使奥运会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来,可以说,没有了他,就没有了现代奥运会。他推广奥运会的目的是让人们体验到体育的乐趣,从而爱上了锻炼,也因此增强人们的体魄。在刚开始的时候,奥运会是业余的选手参加的比才盛会,是不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的,这才能更好的体现了公平原则和全民奥运会的理论。在当时,奥运会上各种职业的人都有,只要你愿意,就能报名参加。虽说这会使高层体育发展降速,但平民体育将会发展得更好。可如今呢?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报名参加,但我却知道业余的很少可以赢过专业的。这会让人感到奥运会是专业运动员以及政府的是与我们无关,体育也差不多。我们平常人只有出钱观看和呐喊的份。

体育是强国之本,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体育应该从孩子开始。这是正确的。但是有许多的所谓的专家却想把体育纳入考试很升学的科目之中。这不仅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抗和许多孩子会用应付的态度来对待体育,而且有些孩子为了考高分而超负荷地锻炼,从而出现不可想象的后果。当有一天,中国出现这种现象,那将离“东亚病夫”不远了,而且是更加彻底的“病夫”。看见那些提出这些观点的专家,他们大多数不知为何,身体都是发福的,也许是缺少做某种东西吧。每个人天生的体质都是不同的,不能以同一套标准来定义一个人的体育成绩,有些能力不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来的。不然叫一名正常的30多岁的150cm的人和姚明比摸高。结果可想而知。

体育,是强国之本,但却要全民态度和表态。锻炼,是增强体魄的唯一正常手段,但也要量力而行。奥运会,是推广体育锻炼的一大主力,但也要有效果才行。孩子,是祖国的未

来,提高国民的总体身体素质从他们身上抓起是一定的,但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要弄巧成拙。

第三篇:中国运动员之最

●我国首位羽毛球奥运冠军

——葛菲/顾俊

配合双打已经有十余年历史的葛菲和顾俊曾经多次在世界比赛中获得冠军,尤其是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她们以两个15:5的绝对优势轻松赢取了冠军,实现了中国人在奥运会赛场上羽毛球金牌零的突破。

●获得奥运会金牌最多的运动员

——邓亚萍

邓亚萍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蝉联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和1996年第26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成为中国奥运史上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获得奥运会奖牌最多的运动员

——李宁

8岁开始练习体操的李宁,10岁入广西省体操队,1980年被选入国家体操集训队。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他一共夺取了3金2银1铜共6块奖牌。不仅是中国一次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而且是第一个在奥运会上一次夺得三枚金牌的运动员。

●参加最多奥运会的中国选手

——王义夫

如果加上即将举行的雅典奥运会,王义夫已经是第六次参加奥运会了,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夺得中国第一枚奥运会金牌的时候,在同一项目上获得铜牌的是24岁的王义夫。1988年奥运会,他再度失意而归;1992年奥运会上他终于获得冠军;1996年和2000年分别在亚特兰大和悉尼都取得了奥运银牌。

●一届田径比赛中获得两枚奖牌的中国选手

——王军霞

1996年7月28日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田径比赛上,王军霞在一天内获得了女子5000米比赛金牌和10000米比赛银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同一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获得两枚奖牌的选手。

●唯一击败男运动员的女子奥运冠军

——张山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男女混合比赛的双向飞碟赛中,张山以资格赛和决赛都满环的成绩击败众多男选手,获得金牌。但不久后,国际奥委会就取消了该项比赛,尽管1997年后该项赛事被恢复,但国际奥委会决定男女选手分开参赛。这样,张山就成为了奥运会历史上唯一战胜男选手获得金牌的女选手。

●第一位蝉联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

——楼云

11岁开始学习体操的楼云14岁就进入国家体操队集训,在1984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和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连续获男子跳马金牌,成为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蝉联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

●第一位蝉联奥运会冠军的女运动员

——高敏

高敏在12岁就获得了全国冠军,15岁进入国家队后,高敏就开始不断取得各项奖牌,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和1992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高敏两次获得女子跳板跳水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位蝉联奥运会冠军的女运动员。

●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伏明霞

伏明霞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夺得10米跳台冠军时只有14岁,是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1996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伏明霞又夺得台板双料冠军,成为继高敏夺得汉城和巴塞罗那奥运会3米板冠军之后,蝉联跳水冠军的第二人,这也是一个世界纪录。

●我国首位冬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杨扬

2002年盐湖城第19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实现了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杨扬一人独得女子500米短道速滑和1000米短道速滑两枚金牌。

第四篇:《中国运动医学杂志》稿件格式

本刊地址:北京崇文区体育馆路4号西门,邮编:100061;电邮, ;采编系统上线后,欢迎至http://ydyx.chinajournal.net.cn投稿。

本刊稿件格式要求:

1、文稿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真实准确,文字通顺精练,逻辑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一般不超过6000字。纸质稿件请打印清晰,一式两份,行距适当,标点正确,外文字大小写、上下角标、符号、斜体等要清楚。英文摘要隔行打印。

2、文题文题力求简明、准确地反映文章的主题。

3、 作者及单位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单位名称写在作者姓名之下,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对不同单位的作者,需在其姓名右上角和单位名称前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

4、摘要和关键词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一般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结论(Conclusion)4个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中文摘要400字左右,英文摘要4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国名和邮政编码,作者应列出前3位,3位以上加“et al.”。

5、 引言主要说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等,应开门见山,简明扼要。

6、 对象(材料)与方法应翔实、具体,使他人有重复验证的可

能性。凡是已有文献记载的,一般引用文献即可;若对文献记载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则应详细写明改进之处;若系创新的方法,则更应详细说明。应写明统计检验方法。

7、结果应真实、准确地表达研究所获得的数据。数据须经统计学处理。

8、讨论是结果的延伸,应紧紧围绕结果进行分析,阐明事物的本质,并与前人的有关结果进行比较,作出恰如其分、令人信服的结论。

9、总结简述主要研究结果及其意义。

10、参考文献应主要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发表的文献。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著录格式如下:

(1)期刊文章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刊名, 年, 卷(期):起页-止页.

(2)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起页-止页.

(3)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原文献题名.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析出文献起页-止页.

(4)专利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 专利国别: 专利号,出版日期.

(5)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

地址, 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主要责任者(作者)为1-3名时需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et al.)”。

11、医学名词以1989年及其以后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12、图表 力求少而精,一般采用三横线表。论著中图表均须中文、英文同时标注。

13 、计量单位 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4、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15 、统计学符号按GB3358-82《统计学名称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算术平均数x、标准差s、t检验、F检验、卡方检验χ2(希文)、相关系数r、概率P等。

16 、缩略语文题一般不使用缩略语,正文中尽量少用。必须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如该缩略语已公知,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

17 、基金项目和作者介绍课题所获基金资助项目名称、编号以及第1作者姓名、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等联系方式应标注于文题页下方。

第五篇:近代西方与中国的妇女运动

特别的尊重,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确立了男子的统治地位,妇女也沦为家庭和社会的奴隶,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一直贯穿于男权统治的阶级社会中。直到资本主义时代,妇女沦为奴隶的历史终于发生了死水微谰的波动,女性独立意识开始觉醒,妇女运动也首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兴起,随之激起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中国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自身因素的作用,妇女运动也经历了产生与发展、高涨、成熟、低谷等几个重要阶段。对比中西方的妇女运动史,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两者在女权思想形成、妇女运动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女权思想产生的时间与背景不同。

西方男女平等理论是近代人权思想的一部分,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到十七世纪,法国哲学家浦兰·德·拉巴尔的《论两性平等》就明确提出了“性别平等”的主张;1791年,法国妇女领袖奥比伦·德·古日针对《人权宣言》发表了一篇《女权宣言》,标志着女权思想的产生。1792年,英国的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又写了《为女权一辩》的文章,把男女平权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联系起来,使女权思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后来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又以男女平权理论使之系统和成熟。到十九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者及无政府主义者和自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继续丰富和发展男女平权思想,最终形成女权主义理论,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武器。应该指出的是,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并非仅仅局限在理论探讨的范围内,它的萌芽、出现、发展和最终形成也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进行,因此,在实际的斗争中,西方妇女运动的开始要早于其理论的正式形成。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不久,女权运动就开始了,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使西方妇女更加无法忍受现实中的两性差别,开始以种种方式争取与男子相同的政治、法律地位,诸如受教育、财产、就业、离婚等方面的权利,还对传统的大男子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从而动摇了父权制的根基。同时,社会经济的变革又使得大批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进入一向被男子所独占的公共领域,她们通过参与全民族的公共生活,开阔了视野,表现出了不亚于男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她们对女性所存在的价值和本身所具有的自然潜质而进行科学的发掘和反思,从而发现了女性自身被压抑了多年的自然潜质,为此,她们不必再为自己天生低人一等而依附于男子,她们认识到完全可以从自身潜质出发,而不是从男性的尺度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封建社会长达数千年的中国,手封建思想毒害最深,在儒家思想统治下,女性受压迫的程度最深,时间也最长,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还有对缠足的畸形审美观都长期禁锢和束缚了女性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女性屈辱卑贱地生活了数千年,到明清时期,终于有个别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具有男女平等思想萌芽性质的观点。直到近代,中国才产生了相对成熟、完善的女权思想。甲午战败的空前屈辱和急迫而来的民族危机,直接刺激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强化了他们救亡图存的紧迫感,他们在政治上进行中西对比,要求变法维新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妇女解放,并以“禁缠足”、“兴女学”这两个关系妇女身体解放和精神解放的问题为突破口,揭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序幕。到二十世纪初,妇女思想发生了重大飞跃,促成这种飞跃的是西方的女权说,输入这种女权说的,是那些受到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影响的留学生,他们不仅自己直接接触并接受西方女权学说,还向国内大量介绍和翻译这些学说。1902年,马君武翻译出版英国哲学家兼社会学家斯宾塞的《女权篇》,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西方女权思想的译著;紧接着《达尔文物竞篇》、《女人压制论》、《女权宣言书》这些力主男女平权的书籍都被陆续翻译介绍给国人,引起了广泛关注,《女子世界》杂志形象地描述到道;“约翰·弥勒,斯宾塞尔‘天赋人权’,‘男女平等’之学说,既风驰云涌于欧西,今乃挟其潮流,经太平洋汩汩而来。西方新空气行将渗漏于我女子世界,灌溉自由苗,培泽爱之花。”〔1〕1903年金一以西方女权为借鉴,著成《女界钟》一书,这是中国第一部提倡女权的妇女专著,直接受弥勒、斯宾塞等人的思想启蒙而作,却遭到清政府的查禁,以致知之者甚少,但是它仍然在思想界进步人士中间引起反响。柳亚子在《女界钟·后叙》中认为,“金君此钟,乃应时而响。”并断言:“不十年后,吾知若安玛利侬、苏菲亚、韦拉之徒,必接踵于中国无可疑也。”〔2〕事实上,也正如柳氏所料,金一的女权思想被后起的先进妇女所承继,提出了更成熟更系统的女权理论,并在几年之后就出现了秋瑾、何香凝、唐群英等妇女革命活动家。同时资产阶级内部具有女权思想的人士还围绕兴女权而办报刊、发文章、著书立说,其中,丁初我主编的《女子世界》、陈以意主编的《神州女报》、沈敦和主编的《天足会报》等最具影响,在他们的大力鼓吹下,使戊戌以来的女权思想日益趋向成熟。

其次,妇女运动的内容不同,这又表现在妇女运动的参加者和争取的权利不同,以及运动的结果不同。

西方妇女运动最初是无产阶级妇女争取参与社会劳动的权利,以获得维护生存的经济收入,由于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运用高科技,使生产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高科技的运用使劳作简单化,客观上为妇女提供了走出家门,走向社会,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的社会条件,也使妇女的这一要求有了可能实现的机会,而资本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也确实雇佣了大批妇女。而这一权利的实现伴随的却是男女同工不同酬的不平等待遇,为此,她们进一步要求争取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平等权利,以保证妇女的劳动在法律上的平等权利,消除男女同工不同酬、女子升学、就业难等不平等事实,同时,女子也开始争取参政的权力,1878年法国成立了“万国妇女参政会”;1902年,美国成立了“万国妇女参政同盟”;1903年,英国出现了“战斗的参政派”;到十九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期,西方妇女运动史上出现了所谓的“第一次浪潮”(The First Wave),或者“妇女普选运动”,这是在承认现有政治、法律体制的前提下寻求法律保护,争取妇女享有参政权、受教育权,争取与男子同等政治法律权利的运动。这次运动对社会经济体制、婚姻和家庭发动了一系列抨击,斗争矛头指向那些将妇女排斥在受教育权、就业权、参政权以及其他权利之外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十九世纪时西方各国大多都进行了民主化改革,中心是扩大选举权,各国通过不同的途径,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美国在南北战争后,男性黑奴也获得了选举权,与之相对应的是妇女选举权成为女权运动的中心问题。1832年在英选举改革法案中,妇女未能获得选举权,其后多次提出给予妇女选举权的提案,均未获通过,直到1908年,男女平等选举权的提案才获得通过。美国从1890年开始,女权运动全力组织妇女参加争取参政权的斗争,直到1919年终于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妇女承担起国内大量原来由男子承担的工作,其突出表现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在战争结束后的十余年间,欧美不少国家的妇女获得了法律上的某种独立和人格平等,如遗嘱、财产、婚姻、监护、诉讼、接受高等教育等方面的权利。大部分西方国家先后立法赋予了妇女选举权,妇女普选运动胜利结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最早期的西方妇女运动首先是由无产阶级妇女争取经济上的地位开始的,随后也有一部分资产阶级妇女加入并逐步开始要求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中的权利。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经历了整个社会的思想启蒙之后自发产生的,它是当时西方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

中国近代的妇女运动产生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严重、民族危机、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时期,最早发端于戊戌维新时期。在此期间,男子扮演了启蒙的角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从挽救民族危亡、强国保种的时代主题的高度率先提出了“不缠足”“兴女学”的口号,康有为强烈反对缠足这种封建社会的恶习陋俗,指出其危害之要者有五;其一,以国之政法论,则滥无辜之非刑;其二,以家之慈恩论,则伤父母之仁爱;其三,以人之卫生论,则折骨无用之致疾;其四,以兵之竞强论,则弱种展转之谬传;其五,以俗之美观论,则野蛮贻诮于邦国。〔3〕1895年,康有为在广州成立了“粤中不缠足会”,由其两个女儿康同薇、康同璧率先放足,现身说法,起到了先驱先导的作用,与此同时,梁启超等人于上海成立不缠足会,接着广东、湖南、福建、江苏、天津纷纷出现“天足会”等团体,至辛亥革命前夕,不缠足运动从通都大邑波及到重镇乡村,由个别人物的倡导发展成为一个广大妇女、包括部分绅商官吏参加的社会性活动。当时京城内外及城镇乡村都贴满了劝戒缠足的通告,在广州“放足者十有

八、九”,〔4〕“闽粤缙绅之家,妇女不缠足者十已

七、八”,〔5〕,山东的潍县“放足者不下千人”。不缠足是对夫权的否定,是妇女觉醒的表现,是她们谋求自身解放所迈出的第一步。

“兴女学”是维新派另一项有重要意义的措施。近代东渐的资本主义势力和西方科学文化,猛烈冲击了中国封建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结构,一批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们开始摆脱自我中心的文化意识,把中国同西方、印度、日本等多元化了的文明进行横向比较后认为,中国之“积困”、“错愚”的缘由是民众科学知识缺乏,与“女子无学”的社会状况有直接联系。因此,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呼吁清廷,“通饬各省,广立私塾,使女子皆入私塾读书”,则中国“利兴弊区,强盛有期”〔6〕这种进步言论为近代妇女科学文化教育的兴起作了舆论准备。在民族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康、梁等维新志士根据西方天赋人权、男女平等的思想将中国妇女同西方妇女进行比较,认为中国女性的才智不亚于西方女子,只是由于千百年来封建统治者对待她们“宁惟不业不教而已,且又戕其支体,堵其耳目,黜其聪慧,绝其学业”,以致“闺阃以外,礼乐刑政,食货兵农诸事罕得闻焉”。〔8〕1898年6月,维新派人士经元善在上海创建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上海桂墅里女学校,亦称“经正女学”,后定名为“中国女学堂”。该校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的色彩,是近代中国女学的开端。整个二十世纪初期,创办女子学堂,加强女子科技教育被作为救亡图存的基础,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连清政府也不得不把它纳入教育计划。此后,女子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在各地纷纷设立,除教会女学外,1960年全国有女学生306名,1907年为1853名,1908年为2679名,1909年为12164名。学校类型由小学、初等师范发展到中学、职业学校和高等师范;办学形式由官立、私立发展到公立、官立和私立并存;开课课程有以“相夫教子”为主的传统女工、闺训、礼教扩展到以师范教习为主的教育、音乐、图画,及以掌握技艺为主的算学、地理、格致等近代科学知识内容。〔9〕“女子无学”的传统教育格局已被彻底打破。

但是,这些行动都是由男性领导的,而女权思想只要为妇女所掌握,成为妇女自己的思想武器时,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辛亥前十年间,妇女界掀起一个传播女权思想的热潮,在女权思想史上占有显著位置,他们通过自办女报,组织妇女团体等活动来鼓吹女权。据统计,1898至1919年,妇女所办的报刊,全国约有40种,大多集中于上海、北京和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日本的东京。此外,她们还积极与男性一起进行办报刊、兴女学、戒缠足等活动,其声势浩大,最终使女权思想的鼓动达到民国初期以前的最高峰。同时,伴随着女子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一批巾帼女杰脱颖而出,她们开始筹办报章杂志,著书立说,据统计,从1902到1912的十年间,全国各地陆续创办的各种妇女报刊共约43种。〔10〕同时,妇女们还广结团体,1903年在拒俄运动的呼声中,中国最早的妇女团体——共爱会宣告成立,接着,在全国各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女子团体纷纷出现。

辛亥革命推翻了禁锢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激起了中国近代妇女参政运动的发生,“欲弭社会革命之惨剧,必先求社会之平等;欲求社会之平等,必先求男女之平权;欲求男女之平权,非先与女子以参政权不可。”〔11〕1911年11月,由留日女学生同盟会员林宗素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的“女子参政同志会”,是中国最早的妇女参政团体,其宗旨是“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12〕并开办了参政研究所和上海女子政法讲习所,以培养妇女的参政能力。

这里应该指出的是,虽然近代中国掀起了妇女运动的热潮,但就当时整个妇女界的实际情况而言,占妇女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由于闭塞的环境和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她们依然苦苦挣扎在“四条绳索”的捆绑之下,对变化了的外部世界茫然不觉,变革之风即使在个别地方稍有波及,也是“倡之者一,笑之者百”,个别农妇即使参加了一些抢米风潮或抗捐抗税的斗争,也多是盲目而自发的,事实上,男耕女织、养儿育女的小农经济依然是她们基本的生活方式,就刚刚加入产业队伍的女工来说,不仅人数少,而且她们走向社会的直接动因也主要是由于生计所迫,虽然沿海地区的丝厂和纱厂的女工也进行了一些罢工斗争,但斗争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工资的经济斗争,至于自身的解放,她们无暇顾及,也无力顾及。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近代的妇女运动首先是由男性发起,然后被一批接受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洗礼的进步女性继承并传播,也正是这部分知识女性在整个妇女运动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也正是由于近代知识女性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和参加,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才能一改由男性倡导、领导的被动性,使妇女解放运动进入到自觉自救阶段,并从家庭拓展到社会,且更具有楷模、榜样作用。

从妇女运动的结果上来看,西方近代妇女运动在最初争取参与社会劳动的斗争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独立,随之又取得了妇女普选运动的胜利,可以说是成果显著,但尽管如此,她们仍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别平等,妇女整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没有质的改变,“三多一少”现象仍很严重,即贫困者多、文盲者多、失业者多、劳动报酬少。〔14〕妇女参政的渠道由于许多复杂原因还不通畅,政治体制和政治传统中大男子主义倾向严重,以及带有性别歧视的机制和社会态度,造成了妇女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作为其母体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

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在戊戌维新时期围绕“禁缠足”和“兴女学”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并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达到了高潮。到1912年8月11日,袁世凯公布参政两院选举法时,规定“中华民国国籍之男子”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然剥夺了女子的正当权利,致使女子参政运动的热浪烟消云散,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伴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转入低潮。但这场运动无论是对中国的革命运动,还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都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中国近代妇女运动不同于西方而独具的特点,这又可以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始终和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斗争紧密相连;非女性化特征突出;从批判封建家庭伦理的角度探讨妇女解放。 中国妇女运动发端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晚清时期,是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戊戌时期的维新派妇女首次提出“天下兴亡,匹妇亦有责焉”〔15〕的口号,此后,这一口号一直是对妇女进行思想启蒙的最有力武器,先进女性无不把国家兴亡视为妇女解放的基本前提。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禁缠足”、“兴女学”也是为了强国保种、挽救民族与危亡中,而这两项重要措施不仅揭开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序幕,而且还直接影响到二十世纪初兴起的资产阶级女权运动,甚至影响着中国妇女运动的全部历程,这就使中国近代的妇女运动呈现出了强烈的社会革命色彩。当国内反帝反封建斗争日益高涨时,妇女运动也随之高涨,而当辛亥革命失败后,妇女运动也随之陷入沉寂,显然这是近代中国具体国情的产物,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妇女运动时刻与爱国救亡运动紧密相连,妇女运动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相比之下,西方妇女运动仅仅局限于妇女自身。

妇女运动的主体是妇女,而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却呈现出鲜明的非女性化倾向。一方面,男性思想家和革命家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戊戌时期最早的“不缠足会”就是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创办的,女学堂也主要是由男子筹办、管理,辛亥革命前后翻译、出版的一系列关于妇女问题的专著也大都是由男性思想家、革命家进行的;另一方面,走向社会的先进妇女们仍然以获得男性那样的权利地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中国的妇女是在男性思想家的启蒙下走上政治舞台的,她们认同了男性思想家的观点,一开始就把斗争的矛头顺理成章地对准了旧的社会制度,并且还把在父权制下一直处于优势地位的男子当作理想的化身。她们希望挣脱封建的枷锁,做一个像男子那样生活的人,这就使近代的妇女运动从一开始就显露出了男性特色,也因此而产生了所谓的“拟男主义时期”,〔16〕即一些妇女领袖在宣传妇女解放思想时,扮演的其实是一种模拟男性的角色。她们近乎盲目地模仿男子的动作、行为,甚至是有悖于道德,以发泄对不平等现象的强烈不满。因此,有人形容道:“她们从服装到行动到谈吐,没有一件不是效法男性。服装简朴的地方,行动矫捷的地方,谈吐豪放的地方,固然十分令人敬佩;可是她们因学男性学得太厉害,连男性的坏习惯也通通学来。譬如衣服是乱七八糟,不修边幅;谈吐是粗里粗气,开口骂人;行为是奇离古怪,吃花酒,进妓院,都来。〔17〕这形象地表明,当时先进妇女的行为虽然看似是对男性的抗争,实质上却依旧是对男性价值标准的默认与屈从。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家庭伦理渗透了浓厚的封建主义的毒素,已经不只是协调人伦关系的道德规范,一定程度上成为确定尊贵卑贱的思想枷锁,因而打破旧的家庭伦理的束缚。也就成为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中国妇女对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压迫的认识,首先是来自她们自身对封建婚姻家庭生活的痛苦感受。所以要动员妇女起来革命,批判旧的家庭伦理道德则是一个突破口。因此,无论是戊戌时的维新派还是辛亥时期的革命派,他们无一不对传统的三纲五常进行抨击,主张重铸家庭伦理以期达到男女平等。

傅立叶曾有过这样一段精辟论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发展总是可以由妇女走向自由的程度来确定,因为在女人和男人、女性和男性的关系中,最鲜明不过表现为人性对兽性的胜利。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18〕这就是说,女性的社会地位是衡量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准。无论是在近代西方还是中国,妇女通过各种运动方式能争取到一定的权利,都是破除封建专制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们比较中西近代妇女运动的差异,希望能对今天的妇女地位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注释;

〔1〕《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931页

〔2〕《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840—1918),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189页

〔3〕小野和子著,高大伦、范勇编译,《中国女性史1851-1958》第35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4〕《记杭州放足会》,《浙江潮》第2期,转引自王美秀《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5〕《澄海县禁缠足约示》,《万国公报》光绪34年4月号,王美秀《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妇女运动》,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6〕郑观应《盛世危言》,卷十三

〔7〕《女报》1909年,转引自孙兰英《近代科学文化教育是中国女权运动推动力》,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8〕《时报》1912年2月7日,转引自孙兰英《近代科学文化教育是中国女权运动推动力》,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9〕孙兰英,《近代科学文化教育是中国女权运动推动力》,载于《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9期

〔10〕《上海妇女运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页 〔11〕陈东源,《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书店1937年第360页 〔12〕《女子参政同盟会草章》,《辛亥革命在上海史料选辑》第910页 〔13〕许孚《潮州饶平县隆都前溪乡女学堂记》,《女学报》第2期,1898年8月3日,转引自畅引婷《中国近代知识女性与妇女解放》,载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14〕刘爱华《欧美女权运动的历史和现实》,载于《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15〕梁启超《劝兴女学启》,《女学报》第四期,转引自吕美颐《论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对社会变迁的推动作用》,载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6〕〔17〕刘亚玫《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及其历史启示》,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5期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49-250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网球运动选修课欣赏 下一篇:有哪些赞美中国运动员励志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