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 小康社会 构建 职业 教育

1 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真的到来了。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呼唤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要求,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统筹安排, 加大扶持力度。所有关心职业教育发展及工作奋战在职业教育一线的同志们都强烈地感受到了职业教育即将迎来大发展的阵阵春意。但春寒料峭, 乍暖还寒, 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还存在, 且有些问题在目前形势下较难解决。职业教育的领导者必须增强市场意识, 及时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 这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必须树立的一个办学思路。目前的高职院校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招生难、就业率低的专业要停止招生, 但学校里该专业的教师怎么办?如何分流?重新分配到什么岗位上更合适?这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大问题。

2 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般来讲, 解决此种问题有两种做法。一是将学校已经停止招生专业的授课教师推向社会, 由教师自主择业。但教师在高校期间所获得的技能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 离开学校这个舞台将很难有用武之地。况且, 我国目前教师自由流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如此情况下如此做法对教师来讲也显得很不负责任。同时, 由于教师准入门槛较高, 每一位教师几乎都经过了专业的刻苦学习与教育基本理论、专业技能的培训, 如果进入其他行业工作, 也是巨大的人才浪费, 并会进一步增大社会业已十分紧张的就业压力, 对社会也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第二种做法是由学校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培养、激励其提高、转型, 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上述两种解决途径, 很显然, 后者更显人性, 在目前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也更为合理。但学校如何帮助教师提高改进, 方法、途径、方向是什么?教师自身又该如何去做?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索与思考, 以求对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的改革与前景有所裨益。

3 各高职院校可采取的措施

3.1 各高职院校应努力为教师及时提供尽可能

准确的行业信息和招生信息, 为相关专业授课教师的转型转口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面向市场办高职, 面向社会需要搞专业建设, 是各高职院校继续发展所必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但社会究竟有什么需要?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只是通过相关媒介的信息是无从准确全面掌控的。况且, 目前各高职院校由于招生量扩大, 每位专任授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 有的甚至满负荷运转, 暂不提教学质量如何, 他们哪里还有精力与时间分配给其他事情呢?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这一主题出发, 谋求促进教师可持续生存、发展的最优化途径。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及时为广大教师提供社会信息, 譬如就业信息, 行业发展与预测信息, 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信息等;并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为广大教师做关于行业发展、社会发展方面的报告或讲座, 帮助大家分析、预测学院目前已有专业的发展前景;同时也要及时把学院的专业发展规划向广大教师公布、公开, 以使广大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重新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为将来转型、转口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2 各高职院校应针对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相关专业授课教师的转型方向

我国目前的部分高职院校当中, 理论教师偏多, 实习实训指导教师不足是一个突出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 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 熟练的操作技能根本就谈不上。因此, 即使某些专业不被社会所淘汰, 但仍然会有一部分理论教师需要转型。据此, 各高职院校应把提高理论教师的动手能力作为重点, 尤其是那些面临转型、转口的教师更应把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发展培养的方向, 以使他们向专任实习指导教师转型。

3.3 各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地为教师提供培训及学习机会, 不断地促其提高

曾有调查显示:80%的人认为“学了新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又上一层楼”是2004年职业路上最令人满意的事 (2006年第4期《读者》) 。因此, 各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多地向广大教职员工提供培训及学习的机会。如此做法,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广大教师员工的工作技能, 完善教职员工的智能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为教职员工成功地转型、转口创造条件。

4 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具备的意识

4.1 学习意识

各高职院校教师应把知识更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新世纪合格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来看待。知识的更新、整合和传播是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随着各种文化和学术观点的相互激荡, 客观上也要求广大教师不断地快速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更新”不只是原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 更包括全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作为广大教师来讲, 一定要参照学校、社会需求信息及学校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计划等信息来为自身的发展学习之路确定方向, 并持之以恒地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奋斗。

4.2 积极了解社会信息的意识

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研究认为:21世纪美国就业人员应具备的五项能力中, 获取信息的能力赫然在列,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更应具备这一意识。信息时代, 信息制胜, 谁掌握了最新最准确最翔实的信息, 并及时就这一信息做出相应的调整, 谁就将在竞争中占据最有利的位置。

4.3 正确对待改革, 随时准备接受待岗、流动的意识

前文中提到, 把需转型、转口的教师推向社会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但它是有条件的, 是以目前特定的社会背景为前提的。但教师的自由流动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是不可逆转的一个客观规律, 这是由社会化大生产的普遍规律决定的。马克思曾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并且他指出这种劳动的变换和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而“社会主义的生产也是社会化大生产,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分工深入发展, 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发生和采用, 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就决定了人们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以适应新的职业要求, 或者在不断适应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另谋职业。作为学校的教师更应把改革, 职业流动正确看作是促进高职教育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教育大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 各高职院校在新时期一定要坚持改革创新, 坚持树立以教师立校的观念, 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不断为我们国家培养更多更好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摘要:本文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提出发, 引出现实条件下师资队伍变革、流动的必然性, 接着作者从学校、教师自身两个层次阐述了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

参考文献

[1]  靳希斌.市场经济大潮下的教育改革.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 (10) .

[2]  管培俊.关于高校人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3]  张炳耀, 费重阳.浅议高职高专师资培养培训的途径.职教论坛, 2003 (11)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逆向思维运用于中学数学论文 下一篇:载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