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父母
1 案例实录
初中八年级的张阳有着不幸的经历。不到一岁时父母离异, 自此难享天伦。母亲再未谋面, 父亲外出打工, 对父母的思念和因为家庭原因产生的自卑, 使他沉默寡言, 难以融入积极活泼的校园学习及生活。
张阳上二年级时, 牛玉革老师接任了他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工作。这位细心的女教师很快注意到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作为班主任, 牛玉革老师个人对张阳倾注了无限的真情、无私的爱, 她担当起“代理妈妈”的角色, 照顾张阳的日常生活, 关注张阳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情况。同时, 牛老师组织了课外学习小组, 提倡班级里“留守儿童”互帮互助, 让同学们主动帮助张阳解决学习、生活上的问题, 努力让张阳早日融入温馨的班集体中。同学的关爱, 集体的温暖, 使张阳渐渐变得快乐起来, 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大爱无痕。用真情导航, 让爱心随行, 张阳这个问题留守儿童走出了心底的阴霾, 走出了封闭的情感世界, 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他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 如今又以优异的学习成绩继续中学的学习生活。
2 案例分析与思考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批农民进城务工, 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 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1]。目前, 我国外出务工农民有1.5亿, 农村留守儿童3 0 0 0万, 占农村儿童的18%~22%。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 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2]。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监督指引, 缺少亲情的温暖, 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大多存在以下问题:
2.1 学习情况令人担忧
儿童生性好动、自制力较差。由于父母不在, 指定的监护人, 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等, 关注和监护的力度不够, 使得这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 学习观念淡薄, 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人辅导;学习成绩下降时缺乏鼓励和督导。造成他们的成绩不断下降, 反过来又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具体表现有:无故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 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完成课内外作业, 甚至有故意旷课、中途辍学现象。我们在调研中也了解到, 虽然留守儿童中不乏进取心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但总体上来说学习成绩较班级平均水平低, 成绩处于班级中下游、性情顽劣的学生还是占了多数。
2.2 行为习惯不良
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不力, 放任自流, 成长环境较差, 受社会不良习气影响, 往往存在行为上的问题。这类儿童一般存在撒谎现象, 花钱大手大脚, 沉迷于电视、网吧、电子游戏室。他们在校自由散漫, 不服管教, 拉帮结伙, 我行我素;在家里好吃懒做, 对监护人不礼貌, 夜不归宿, 生活习惯差, 甚至小偷小摸, 打架斗殴。少数青少年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2.3 人格发展不健全
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 亲情的缺失, 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极易出现以下状况:内心封闭, 情绪消极, 情感淡漠, 缺乏安全感, 心理承受力差、孤僻任性、焦虑紧张、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另外, 还有少数留守儿童心理上有如下特征:只知道单方面的接受爱, 不去对别人施爱, 更不知感恩图报, 对他人缺少诚信, 片面强调个人利益, 缺乏社会责任感。
3 教育策略
由于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期仍然处于城市化进程中, 户籍制度的刚性和进程务工人员的收入较低等现象, 使今后很多年内,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仍将是打工劳动力源地中小学要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已经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3]。从长远来看,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逐步拆除城乡壁垒, 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保障[4]。学校站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第一线, 在教育留守儿童工作中起到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在学校如何采取相应措施,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方面, 我们经过了长期探索和实践, 提出以下对策:
3.1 帮扶措施制度化
我校是全国及省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先进学校, 历届领导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 对全校一百多名留守儿童建立了专项档案, 跟踪观察, 详实记录。同时全面实施了“留守学生关爱工程”, 内容包括四点:一是建立关爱帮扶制度和“三知、三多、三沟通”工作新机制 (三知, 即:知留守孩子的基本情况, 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 知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及联系电话;三多, 即:多与留守孩子谈心交心, 多开展一些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 多到留守孩子家里家访;三沟通, 即:教师定期与留守孩子的父母沟通, 定期与留守孩子的代管人沟通, 定期与校外义务辅导员沟通) ;二是设置“亲情电话”, 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告知家长和监护人, 及时反馈;三是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 对个别具有孤僻离群自闭或其他不良心理倾向的少年儿童实施心理干预;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技能培养活动、课外小组活动和人文关爱活动, 努力吸引青少年的兴趣, 培养对科学和文化知识的好奇心, 减少他们和不良信息的接触。目前, 学校又与社区、临时监护人、老师协商, 建立了“代理妈妈”制度, 使留守孩子归有所托, 爱有所依。同时学校还与公安、社区和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留守儿童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在出现问题时齐抓共管, 严查网吧、游戏厅等不适合少儿活动的场所, 构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齐抓共管的工作新局面, 营造让他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3.2 帮扶措施要明确责任、强调策略
班主任是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 面对留守儿童的诸多难题, 要把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给予他们更多的帮扶和关爱, 经常与他们进行语言的交流, 心灵的沟通。平时多注意他们的行为表现, 捕捉闪光点, 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激发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 要注意帮扶的策略。上文中提到的张阳的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帮助少数家庭情况特别的学生时要把保护被助人的隐私作为原则, 因为具有自卑心理和自闭心态的儿童对自己的隐私会采取保留的态度。故帮扶应该以尊重对方隐私为前提, 采取较隐蔽的方法进行, 而不是像过去采取一些措施那样, 采取号召捐款捐物等做法, 将受助人的信息暴露在同学面前。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批农民进城务工, 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 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点建议, 希望事关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可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妥善解决。
关键词:城镇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参考文献
[1] 赵洪国.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科教文汇, 2007 (7) :39.
[2] 叶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4) :221~222.
[3] 陶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及其对策——对“两免一补”政策效应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7 (7) :253~256.
[4] 贾金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 2007 (9) :121~122.
[5] 贾香花.家庭教育的“缺位”与学校教育的“补位”——农村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问题及解决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5) :34~36.
相关文章:
捐款献爱心 患难见真情02-07
医院护士演讲稿--真情爱心02-07
小学作文:奉献爱心收获真情02-07
专用工程02-07
2016年教师节演讲稿:用爱心换真情02-07
用真情教书育人02-07
青年老师演讲稿:用爱心换取一份真情02-07
用真情回馈爱心国旗下演讲稿02-07
文化自信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探究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