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色饮食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民俗 新疆 饮食

新疆特色饮食(精选四篇)

新疆特色饮食 篇1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饮食民俗,性别表现

先哲有云“民以食为天”, 饮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饮食民俗则是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制作和食用食物过程中长期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饮食习惯和习俗, 一般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1]目前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锡伯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塔塔尔族、满族、达斡尔族等, 他们的饮食习俗因自然条件、地区、民族、道德礼仪、宗教信仰、经济水平的差异形成丰富多彩、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 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地域特色。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饮食结构和制作技术以及男女在饮食活动中性别的不同分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饮食习俗, 是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饮食民俗中的性别差异

1、女性与食物制作

新疆少数民族女性因长期深受宗教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影响, 接受并认同传统的性别观念“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主外女主内”[2], 认为在家庭中, 制作一日三餐的食物是女人分内的事, 是女性应该且必须做的, 这也被认为是“贤惠”的象征, 男性在家庭中以一家之主的形象出现, 如果他们在家中忙于做饭和家务劳动则会被认为是没出息、没面子的事, 所以一般不会参与到食物制作过程中, 男女的分工是非常明确的。值得一提的是, 新疆少数民族由于受到劳动分工和宗教观念的影响, 当食物制作随着生活的需要走出家庭进入商业活动或公共场所时, 女性是不能抛头露面的, 所以一般街上的食物制作都是由男性来完成。例如维吾尔族的烤馕在家庭中是由女性烤制的, 男性是不插手的, 而烤馕行为进入公共场所后, 主要由男性来负责制作和买卖。

2、日常饮食中的性别差异

新疆少数民族在日常饮食中性别差异体现的极为明显, 这也是由根深蒂固的“男尊女卑”传统观念造成的。传统的新疆少数民族家庭中女性除了做饭外还要盛饭、端饭、倒茶供家人们享受, 扮演的是服侍者的角色, 而男性正与此相反, 男性在家庭中什么也不用做, 只等着吃、享用就好了, 是非常享福的, 女性在大家吃完饭后还要承担收拾碗筷、清洗、打扫等一些繁琐的任务, 非常辛苦。

日常饮食的性别差异还体现在待客饮食习俗中, 如果家中来了客人, 在新疆的有些少数民族中妇女是不能陪客的, 一般不能与客人同桌进餐, 女性准备好饭菜后端到桌上向客人致意后便自动离席去别处就餐, 由男性坐桌陪客。如回族的妇女就是如此, 她们不能陪客, 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规矩的表现。

此外, 在饮食规范方面也流露出女性身份卑微的一面, 如男性在饮食活动中是允许喝酒的, 而女性是绝对不能喝酒的, 女性喝酒则被认为是轻浮, 不守本分的表现。

3、节日、仪式饮食中的性别表现

新疆少数民族的节日、仪式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有关, 节日、仪式活动热闹非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十分具有民族特色, 节日、仪式食俗更是伴随着节日及仪式活动而产生的, 也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而在节日及仪式饮食中的性别差异也是比较常见的。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 这些民族都要在节日到来之前做各种各样的准备, 男性和女性在节日分工上有了明显区分。如男性一般要去清真寺做礼拜、诵经, 上坟等, 而女性则要打扫院落, 炸馓子, 做点心, 熬果酱, 购买各种水果和干果准备招待贺节的客人。由此可见女性在节日饮食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男性只需与他的朋友们吃喝玩乐, 享受节日的喜庆, 而女性则默默用辛劳和汗水为男士们的喜悦狂欢要在厨房忙碌一整天, 所以有些妇女被问及你们过节是否开心的时候她们

微笑着说:“男人最开心, 女人开心但要受累”, 可见女性在节日饮食中付出比平时还要多。另外, 在一些仪式饮食中的性别表现也是不同的, 如哈萨克族家庭来客人时一般要宰羊款待, 吃肉之前要举行“巴塔”仪式, 这只羊一般被分为12部分, 对不同年龄、不同辈份的客人要给不同部分的肉, 长此以往羊也被赋予文化内涵, 人们认为羊头是最尊贵的, 有领头、带领的意义, 所以一般把尊贵的羊头肉分给主客和男性年长者, 妇女和女婿一般吃羊后腿下半截的肉和胸叉子肉。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在节日、仪式饮食中的性别差异是显著的。

二、饮食礼仪中的性别特点

1、男女分餐的餐制

在新疆, 传统气息浓厚的一些少数民族家庭中有男女分餐的习俗, 但男女分餐的餐制在公共场合中更为常见, 最为典型的是在婚礼和葬礼中男女就餐的差别。如在维吾尔族婚礼上, 如果男客被安排早晨到场, 女客则被安排在下午到场, 不会出现男女共餐的现象, 如果婚礼是在民族宴会厅举办的话, 男女一定是分桌就餐, 不会出现共餐现象。同样, 在新疆少数民族的丧葬习俗中, 男女就餐也必须是分开的, 并且吃饭时不能嬉笑和大声说话, 否则会被认为是对死者灵魂大不敬的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男女分餐的餐制里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出现这种分餐制的原因我也对维吾尔族做了个案访谈, 他们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一定的宗教因素但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的传统意识里认为男女应该有分别, 男男女女在一起吃饭是一种违背道德的行为, 他们自己的意识中有一种道德行为约束, 主要是一种道德规范的体现。

2、先男后女的饮食原则

先男后女的饮食原则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饮食习俗中极为显著, 至今在一些农村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饮食规则。这种饮食原则的性别差异可以体现在端饭和吃饭的顺序上, 女性将饭菜做好后一般按照“先长后小、先男后女的”顺序端饭, 做好的饭首先要端给年长的男性, 其次是丈夫和孩子, 最后才是妇女自身。吃饭时一般也是年长的男性先吃, 女性后吃。新疆的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都有这样的习俗, 这些饮食行为都透露出男女地位的差异及地位的不平等。

3、饮食中男女座次有别

在新疆, 许多少数民族家庭吃饭都是在炕上进行的, 如回族、维吾尔族进餐时大家都围绕在摆在炕上的小方桌前或餐布前, 由于就餐的区域较小, 上下炕不方便, 则男性一般是坐在靠里的位置, 即通常我们认为的上座, 女性多坐在餐桌靠外的位置, 便于活动与服务。这种情况从主观上表象的是坐次的不同, 客观上却体现了男女在座次中性别的差异。如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回族妇女就餐时一般坐在餐桌最靠外面的位置, 方便为大家盛饭, 端饭, 更好的服务家人, 也将此行为看做是体现女人的贤德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 哈萨克族、蒙古族妇女也有这样的座次习惯, 她们一般就座在靠近毡房门口或离锅灶较近的地方, 随时给大家添饭倒茶。

三、饮食民俗中性别的趋同

男女在饮食中差异的缩小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男女社会分工逐渐趋同, 女性的地位也日益提升, 妇女在社会大环境中承担着与男性相同的工作, 在自己家庭中, 男女双方也共同承担着家务劳动和抚养孩子的义务, 社会的发展使得男性与女性间的性别角色差异已不再像以前那么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地位的变化和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同。女性地位的上升使得男女在饮食民俗中的性别差异减少, 这也充分体现在新疆各民族家庭中, 如做饭已经不再单单是女人的义务, 男性也逐渐关心日常生活中, 开始做家务、做饭、带孩子。在喀什英吉沙县的一个维吾尔族朋友家庭做客时发现, 买菜的是的哥哥, 做饭的是弟弟, 哥哥和他家九岁的小男孩蹲在土炉边添柴火, 女性则主要是洗洗菜, 她们会笑着告诉我们:“我们家九个人, 吃饭的人多, 可做饭的只有我弟弟一个, 所以我弟弟是最辛苦最棒的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男性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认为做饭及家务活是女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他们的传统生活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还有一些情况也能体现饮食中性别观念的减弱, 如现现代城市中少数民族男孩女孩共餐聚会的现象也很常见, 女性喝酒行为已被认为是正常的事被大家所接受, 男女在座次上也没有明显的区别了。综上所述可见到性别趋同现象在现代饮食民俗中愈加彰显。

男女在饮食中性别差异缩小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女性平等意识的建立。深受宗教文化和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 在过去几千年历史发展中一直将自己看作男性的服侍者, 认为女性是由男性的肋骨创造而成的因而要绝对服从于男性, 伺候男性才称得上守妇道、多积德, 经济上的依附更是导致传统新疆各民族女性无法挺直腰身, 根本谈不上什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男女平等。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 新疆各民族诸多女性充分认识到, 在这样一个靠实力说话、靠实力生存的时代, 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当作社会生活的创造者, 而不能把自己当作被动者接受即定事实, 做男人依附品的人, 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生活中一系列的不平等的现象, 她们努力创造新生活, 追求与男子同等的社会地位, 和男性一样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 这种思想正符合全国女性组织的宗旨“女性首先是人, 是个像我们社会中的其他人一样的人, 女性必须有机会发展她们作为人的潜能;立即行动起来, 使女性充分参与到社会的主流当中去, 享有真正平等伙伴关系的一切特权和责任”[3]如一位维吾尔族女主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维吾尔族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前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我就有可能成为自治区主席。”这玩笑似的一句话却明显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女性追求平等的意识已经建立以及她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每个环节的愿望和期待, 这无疑代表了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 意味着现代维吾尔族女性开始摒弃“男主外, 女主内”的传统观念, 敢于走出家庭生活的桎梏, 到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去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年。

[2]楼望皓:《新疆民俗》,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3年。

[3]徐文菀:《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李银河:《女性主义》,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

[5]张国杰、程适良:《中国民俗大系·新疆民俗》,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4年。

新疆特色饮食 篇2

现在社会性别理论已是一个全球性的人类共有的学术概念, 在国际上的传统应用主要集中在探讨女性地位、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的构成以及推动妇女解放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理论的创新, 社会性别的具体研究也在朝着一个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着, 这其中, 就有饮食人类学中对“饮食与社会性别”的探讨, 如我国学者张珣就著有《文化建构性别、身体与食物:以当归为例》, 彭兆荣所著《饮食人类学》一书中也有《饮食中的社会性别》一文。从饮食的角度去关照社会性别既是饮食人类学中一个不可被忽视的议题, 也是社会性别研究发展当中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探讨的当代新疆哈萨克族饮食中的社会性别就是对此进行的一次小小的尝试。

在饮食与性的关系中, 古老中国有一句经典命题, 就是“食色, 性也”。虽然世人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但是却都逃不掉食色皆为人类本性这一范畴。但是正如彭兆荣在《饮食与社会性别》中所说“食色的意义和意思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而是直接的、社会化的、赤裸裸的, 甚至带有男性化、权力化、暴力性的表达”[3]。因此, 饮食和性、性别的关系除了有人的自然属性外, 还与人的社会属性有着更加重要、更加复杂的关系。故而饮食人类学中有作为人类本能需要的饮食与性的讨论, 也有作为社会的和文化的饮食与社会性别的讨论, 特别是在饮食满足了人的自然需要之后, 社会和文化会赋予饮食和性别更加深刻的含义。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其饮食里有浓厚的游牧生活的特点, 在饮食传统结构中, 主要食物取自牲畜。肉食和奶食是其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面食是次要的食物, 很少吃蔬菜。在这样一种饮食结构中, 所体现的社会性别的内涵非常值得探讨。

就肉类饮食而言, 其放养的牲畜一般都是羊、牛、马和骆驼,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羊 (一般为哈萨克羊) , 一般为食用宰杀的都是羊, 其次是牛。哈萨克人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中, 对他们所放养的家畜有着特殊的钟爱, 不仅十分熟悉这些动物的习性, 而且对它们的躯体都了如指掌, 每种动物的每一个部位都被细致地加以分类和命名, 并且他们还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用羊髋骨肉接待客人的习俗。然而在其肉类食物当中, 起重要作用的是男性, 比如放牧牛羊的为男性, 牲畜也一般由男性宰杀、烹饪, 男性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学着去识别牲畜的各个部位, 并且熟悉每一个部位在食用过程当中应该分给什么地位和背景的人。虽然在非常时刻, 如家里没有男性或者男性都外出只有小孩没能力宰牲时, 家里的妇女也会承担宰牲的角色, 然而此时妇女会找一个木棍 (约20—30厘米) 夹在膝盖中间来宰羊, 这种将木棍夹在两膝之间的仪式就是一种身份转换的象征, 代表者女性在特殊的情况下扮演男性的角色。在以上情况下, 家中的女性也会承担起肉食的处理和烹饪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 在哈萨克族里, 男性绝大部分出现在与肉类有关的饮食当中, 而女性则在肉类饮食中处于“缺场”的状态。从其生产生活方式来进行关照的话, 我们可以发现, 游牧这样一种生产类型, 起主导作用的必然是身体强壮于女性的男性, 因为只有男性才可以完成放牧这样的任务。而宰牲、解羊 (把羊不同的部位分解开来) 这样一类大量耗费体力的活动, 由男性来完成也有其生理方面优于女性的优势。这样看来, 我们可以得出哈萨克游牧的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男性在其肉类饮食当中必然充当重要的角色, 这种“男在女缺”的社会分工似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分工过程。由于放牧、宰牲、解羊等活动均有男性来完成, 那么自然而然, 在进行分盘 (1) 这种食用活动是时也是有男性来完成。这种由生理而产生的社会分工, 在时间沉淀中成为一种约定俗成, 并作为一种社会范式被保留下来。

奶制品在哈萨克族的饮食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哈萨克有句谚语叫做“奶子是哈萨克人的粮食”。他们的饮食是一日三餐制, 早晚一定会喝奶茶, 再辅以各种奶制品。一般称吃饭为“恰依依西”, 意思即为“喝茶”。哈萨克人饮食大量的奶制品, 把奶制品看做十分珍贵的食物, 他们还创造了一系列以“奶”为主题的奶文化。哈萨克制作奶制品的历史相当久远, 品种丰富多样, 有鲜奶、奶茶、奶皮子、黄油、奶疙瘩、马奶、酸奶子等十几种花样。在哈萨克奶类饮食当中, 妇女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首先, 挤奶是妇女的活动, 早晚挤奶的时候, 妇女就会提着奶桶将鲜奶挤出。然后, 哈萨克妇女会将这些鲜奶加工成为各种奶制品。同时, 她们还会将羊肚子缝制成制作和贮藏奶制品的工具。不难理解, 由于男性外出放牧, 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家里, 家中的饮食自然要以女性为主来制作, 因此女性就在奶制品的制作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草原上果蔬类食物的缺乏,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 奶制品出现填补了饮食的多样性, 从其营养价值中我们还可以看出, 女性在饮食当中, 完全独立的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并在其劳动过程当中催生出了哈萨克族“奶文化”这样一种游牧民族的文化形式。因此, 虽然在肉类饮食与奶类饮食当中存在着不同的男女分工, 但是这种分工使得哈萨克男女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而且这种分工是在其重要的饮食领域当中——肉食和奶食, 男女各占自己的一片天空, 各司其职, 相异相依, 是男女社会分工中一种理想的分工状态。

面食和蔬菜虽然在哈萨克的传统饮食结构当中没有肉食和奶食的地位重要,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以及社会转型的不断进行, 这两样饮食在哈萨克族的饮食当中发挥的作用已越来越大, 尤其不能忽视的是:这两样饮食在哈萨克族的饮食发展中是受到了外界因素的逐渐影响的。以蔬菜为例, 蔬菜的制作一般以炒菜为主, 而在家庭的厨房中, 进行炒菜这一活动的一般是家中的女性, 男性则很少参与, 像炒菜一类的烹制方式, 哈萨克这样一个受到农耕民族影响的游牧民族也必然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的。当然, 同样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女权运动的不断发展, 女性不断从家庭中解放出来, 不断进入职业领域, 以及男性对女性越来越多的尊重和理解, 在“家庭厨房”这个场域里, 男女的分工越来越倾向于均衡, “炒菜”不再仅是女性角色的一个部分, 这样的现象在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中也在发生和演绎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一, 在哈萨克传统饮食当中, 其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肉食和奶食的地位和作用, 而肉食和奶食的分工则体现了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性别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 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饮食当中的社会性别分工和社会资源的分配。哈萨克长期的游牧历史, 赋予了男性和女性与食物之间不同的联系, 并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分工选择, 这种相异相依的性别分工和角色期待是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果。二, 在哈萨克族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 我们可以看到, 他们既在传统饮食中有着不同的男女性别分工, 又受到现代饮食性别分工的不断影响, 由传统和现代两方面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人们追求均衡饮食的意识不断增强, 现代饮食结构当中的蔬菜类, 在其烹制过程中, 男女性的社会地位渐渐是趋于均衡的, 饮食结构中的性别差异会渐渐弱化, 逐步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三, 同时, 随着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的不断转型以及牧民定居工程的不断推进, 目前哈萨克族社会存在着定居和游牧转场的二元结构, 这种现实决定了肉食和奶食在城镇和牧场这两种不同的场域中会体现出明显的区别和差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哈萨克族饮食中的社会性别会受其社会转型和牧民定居的影响, 从而产生新的发展方向。

摘要:社会性别理论解释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差异, 并强调了社会性别的内涵。饮食人类学从饮食的角度关照社会性别, 并解释社会性别在人类饮食中的演绎和诠释。本文就当代新疆哈萨克族饮食结构中社会性别的问题进行一番讨论, 并分析其中的原因与其呈现的特点。

关键词:哈萨克,饮食,社会性别

参考文献

[1]雷欣.社会性别理论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付红梅.社会性别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6, 18 (04) :25.

新疆特色饮食 篇3

单纯性肥胖, 主要指的是除了一些遗传性的先天疾病、神经内分泌疾病或代谢类疾病所导致的病理性肥胖之外, 单纯地是碍于某些生活行为因素所导致的肥胖。在儿童肥胖中, 属于单纯性肥胖的有95%。

1. 儿童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分析

伴随世界范围内儿童肥胖的流行趋势, 人们逐渐对那些由于儿童肥胖所引起的健康问题进行关注, 这些健康问题包含了血脂紊乱, 高血压, 社交障碍, 糖调节受损, 等等。一旦处于儿童肥胖期的人群迈入成年, 那么更多的、更严重的健康相关问题势必会出现甚至是对未来劳动人口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胁 (见表1) 。

2. 饮食习惯对新疆地区儿童肥胖的影响分析

2.1 儿童饮食结构的影响

对高能量食物进行过多的摄入能够致使儿童产生肥胖。而对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的食物进行摄入会导致机体产生过多的供应能量, 从而使脂肪的含量增加;那些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风味比较可口, 会使儿童的进食量增加, 加大脂肪蓄积的可能性。对蛋白质的摄入量一旦过多就会对胰岛素与IGF-1 的分泌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 进而使脂肪的储存量与脂肪细胞的增殖起到促进作用。

2.2 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

个体的行为方式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 伴随现在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 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对儿童营养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向饮食方面进行了转移。现阶段, 在我国的儿童群体和少年群体中存在着一些较为普遍的现象, 例如, 早餐质量差或者不吃早餐、睡前进食、边看电视边进食、软饮料摄入量增加, 等等。这些欠佳的饮食行为在对儿童营养摄入造成影响的同时, 若是长期如此, 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到其成年以后的饮食行为与健康。在对食物的作用进行探讨的时候, 不仅仅要对其能量的摄入进行考虑, 还要对液态食物与固态食物吸收之后对机体产生的不同作用进行考虑。

还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社会环境因素就是快餐行业的发展。对快餐食用太多或者太频繁, 就会使儿童的脂肪摄入总量、脂肪供能百分比、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与膳食能量比不吃快餐的儿童多很多, 与此同时, 儿童对水果、蔬菜、奶类与谷类也存在较少的摄入量, 这些都足以说明快餐能够对儿童的肥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 进餐的频率也是影响儿童肥胖产生的关键性因素, 过高频率的进餐会使餐后胰岛素的水平得到有效降低, 进而使儿童体内的脂肪储存得到减少。

3. 喂养方式对新疆地区儿童肥胖的影响分析

通过相关的研究可以得知, 如果选择母乳喂养的方式, 就会对儿童肥胖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母乳喂养的方式相比较, 采用配方乳进行喂养四个月至五个月就能够导致儿童体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某些氨基酸与胰岛素产生较高的浓度。采用母乳喂养方式进行喂养的儿童, 其摄入蛋白质的量会伴随月龄的不断增加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能够与婴儿发育晚期对蛋白质较低的需求相适应, 到那时使用配方乳方式进行喂养的儿童, 在其出生之后的一至两个月蛋白质摄入量就已经超出需要量。如此便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 即婴儿期的体重会在早期蛋白质摄入量多于代谢需求的影响下, 出现快速的增长, 这也就使日后儿童时期产生肥胖的危险性得到增加。

总结

综上所述, 肥胖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导致的过程, 而儿童肥胖不仅对儿童与其成年后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 同时还会潜在的危害着日后的健康发展, 这种潜在性的危害远远要比吸烟还要严重。良好的饮食习惯与母乳喂养的方式能够很好地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 所以, 为了能够防止儿童肥胖的产生, 应当对良好的饮食习惯与母乳喂养方式进行大力地倡导。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 主要研究饮食习惯与喂养方式对新疆地区儿童肥胖所带来的影响。分析了儿童肥胖给健康带来的危害, 进而对饮食习惯和喂养方式对新疆地区儿童健康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探究, 以期能够为儿童肥胖干预的开展做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儿童肥胖,健康危害,饮食习惯,喂养方式

参考文献

[1]陈芳芳, 米杰.儿童肥胖的评价标准及流行现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 22 (23) .

新疆特色饮食 篇4

关键词:肥胖症,运动,饮食习惯,干预性研究,学生

当前,儿童青少年的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要问题,并且不断恶化[1,2]。青少年时期肥胖将为青春期发育及后期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青少年的体重显得尤为重要[3]。本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肥胖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不影响学习及生长发育的基础上进行饮食及运动干预,旨在探索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为该群体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研究要求,在乌鲁木齐市3所中学(31中学、50中学、66中学)的103名肥胖维吾尔族中学生中,剔除因内分泌或其他原因造成肥胖的学生,并依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4年公布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进行筛查[4,5],同时要求学生自愿参加测试,共选择56名单纯性肥胖的维吾尔族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8名,女生28名。根据男、女比例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为14名,男、女各7名。4个组分别为有氧运动组、平衡膳食组、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对照组,56人均完成整个干预过程,平均年龄为(13.12±1.32)岁。

1.2 方法

测试指标包括身高、体重、三围、皮褶厚度、抽血等。各项测试均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教师及医生完成。抽血前1天要求被试者食素食,禁食过于油腻的食物,抽血当天空腹取肘静脉血约5 m L,血液抽取后放置于水浴箱静置后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进行测定,测试三酰甘油(TG)等指标。

4组的具体干预方案。有氧运动组:根据指导教师安排,每周锻炼3次,最大摄氧量60%~70%,每次15 min慢跑,35 min间歇跑;每天30×3组仰卧起坐,10×3组俯卧撑;饮食不干预。平衡膳食组:早餐包子2个,稀饭1碗,蔬菜1份,鸡蛋1个;中餐米饭1碗,鱼或虾或瘦肉100 g,蔬菜1份;晚餐馒头最多2个,稀饭1份,蔬菜1份;睡觉前250 m L牛奶;不喝含糖饮料、不吃油炸食品。饮食干预在家进行,每周将饮食表交至学校。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在进行有氧运动的同时进行饮食干预,具体方案根据有氧运动组级平衡膳食组相同。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措施。

整个实验干预过程严格按照实验食谱进行,蔬菜的种类可适当调整,瘦肉为牛肉、羊肉、鸡肉。干预前课题组与干预学生家长见面,讲清此处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同时也对干预学生进行了指导学习,实验过程中每周至少召开1次家长会,及时了解干预过程并督促家长给予监督、支持和帮助。膳食及运动干预时间为2013年10月10日至2014年4月10日。第1次测试时间为2013年10月8—9日,第2次测试时间为2014年4月12—17日。

1.3 统计分析

问卷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方法为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不同组别肥胖中学生体质量指数(BMI)及各围度指标比较

在干预前,4组各项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BMI为(27.83±2.53)kg/m2,对照组为(30.69±2.57)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P<0.01);另外干预后,在上臂围、腰围方面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1,2.93,P值均<0.01);在大腿围方面4组维吾尔族肥胖中学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的有氧运动组与对照组在上臂围及腰围方面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2.01,P值均<0.05),BMI及大腿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与平衡膳食组在BMI、上臂围、腰围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2,2.40,3.31,P值均<0.05);在大腿围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干预后平衡膳食组比较,#P<0.05,##P<0.01。

2.2 干预前后不同组别肥胖中学生皮褶厚度比较

干预后,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与对照组及平衡膳食组在背部、上臂部、腹部皮褶厚度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26,20.71,17.45,P值均<0.01)。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与有氧运动组在背部、腹部及上臂部皮褶厚度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7,2.51,7.87,P值均<0.05)。有氧运动组与平衡膳食组在腹部皮褶厚度方面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其他2个部位皮褶厚度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

2.3 不同组别肥胖中学生干预前后部分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见表3。

注: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干预后有氧运动组比较,#P<0.05,##P<0.01;与干预后平衡膳食组比较,△P<0.05,△△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干预后,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除在三酰甘油含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P<0.05)外,其他方面(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氧运动组三酰甘油含量干预前后净下降率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

3 讨论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肥胖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总体趋势为城市肥胖率高于农村[6,7]。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干预后维吾尔族中学生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BMI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衡膳食组、有氧运动组的BMI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Frey-Hewitt等[8]的研究结论一致。可能是因为有氧运动消耗了维吾尔族中学生身体的脂肪同时促进了骨骼生长,平衡膳食则有效控制了能量的摄入,促使BMI值的降低。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对维吾尔族中学生上臂围、腰围影响最大的为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其次为有氧运动组,影响最低的为平衡膳食组;对维吾尔族中学生大腿围影响最大的为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其次为平衡膳食组,有氧运动组影响最低,与Frey-Hewitt等[8]的研究结论也一致。表明只有在能量摄入不增加的同时进行有氧运动才能起到减肥的效果。

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干预后背部、上臂、腹部皮褶厚度分别比干预前下降了27.93%,37.37%,30.15%;有氧运动组上臂和腹部皮褶厚度分别下降了3.44%和15.40%,背部皮褶厚度增加了11.02%;平衡膳食组背部、上臂、腹部皮褶厚度分别下降了0.20%,0.21%,2.75%。由此看来,有氧运动及合理的膳食能够较好的降低皮下脂肪含量,单纯的进行有氧运动及平衡膳食效果不佳。Hedley等[9]研究显示,运动可以减小脂肪细胞的体积并有效控制脂肪细胞的积累。有氧运动降低了血糖进入脂肪细胞的量,控制脂肪的形成,减少了机体脂肪的堆积[10,11]。另外平衡膳食从根源上控制了能量的摄入[12]。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皮褶厚度的降低。针对有氧运动组干预后较干预前背部皮褶厚度有所增加这一结果是否与干预时俯卧撑有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氧运动平衡膳食组和有氧运动组干预后三酰甘油含量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单纯的平衡膳食组三酰甘油含量与干预前相比也有所降低,与付娟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平衡膳食和有氧运动对三酰甘油含量都有影响,单纯的进行有氧运动对降低机体甘油三酰含量效果更佳。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采购优化成本管理 下一篇:英国,法国气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