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启思录》观后感: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情育人

关键词:

《师德启思录》观后感: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情育人(精选3篇)

篇1:《师德启思录》观后感: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情育人

《师德启思录》观后感:以人为本 以德治校 以情育人

竹溪县延坝中学 肖高峰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它摆到了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等重要的地位。随后,中共中央颁发了《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使“以德治国”方略进一步走向落实。如何使“以德治国”这一宏观战略在学校教育中得到落实。通过观看《师德启思录》,我认为应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以德治校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道德规范以及利用他们的教育理念,人格魅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共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一、教师要以德修身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言行举止,仪表风范等都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实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什么样的教师,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学生。如张再昌老师自身对农业技术的热爱与执着,终于培养出像高才这样的一批农业专家。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教师以德修身,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规范正面地影响学生。必须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持重、明达、和善、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及道德素质的典范。

那么教师如何做到以德修身呢?我认为抛开学识等因素不谈,教师必须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集大成者,忠、孝、仁、义、礼,一样不能少,忠于家庭,忠于祖国,忠于教育事业,忠于心灵的感受,真正要做到“要正人,先正己”。孝敬父母、尊重别人、谦虚恭谨、彬彬有礼、言行一致。试想,一个朝三暮四对工作缺乏忠诚的教师怎么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效仿的榜样呢?如北京第五中学的一名女教师,班上有个学生在教室里玩青蛙,引起了同学们的围观,差点影响了英语课,这位教师不是施以体罚,而是很尊重这位同学的兴趣。用一只盒子装上这只青蛙,放学后让这位学生带回家,做蚂蚁斗青蛙的实验,并写好观察日记。结果,这位学生不仅写好了观察日记,而且还做好当天的作业。由此可见,当教师在学生心中种下这些善花再加以爱的灌溉培养,结出的将是多么丰硕的德育之果啊!

以德修身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这些魅力包括爱,爱每一个学生,爱他们的优点和缺点,爱他们的天真,也爱他们的调皮捣蛋,如在第三集中的李忠义老师从教十八年来找回三百多名流失学生。如果都象她一样,以崇高的道德情操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父母般的爱充溢于自己的心胸时,便会少一些责骂,讥讽,冷漠,多一些温柔和笑脸。也包括尊重、尊重我们的学生,尊重每一个人,无论老幼病残,以平等礼貌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遇到学生问一声好,上课时要讲究课堂礼仪;自己出错后,要真诚道歉……长此以往,道德的感召力将不言而喻。这些远比条条框框的约束要“美丽”。

二、学生要以德立身

学生是一棵棵稚嫩的幼苗,要长成参天大树光有阳光雨露及良好的土壤环境还不够,还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我能行”、“我要成才”的强烈欲望,经过不断学习,最终达到枝繁叶茂,这就要求学生从小明白要以德立身。树立德育的典范,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他们从身边做起,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哪怕是帮助一次老人,孝敬一回父母,做一次礼貌待人的好孩子,这些都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快乐并享受被尊重的乐趣。这种精神需要,他们便会主动地心甘情愿地做德育要求他们做的事。以德立身必须要做到诚信为本。在当今中国,坚守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应从儿童抓起,教育学生要诚实地面对知识,面对生活,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一切;只有这样,人生之路才不致偏差,只有坚守信用,一诺千金,“言必行,行必果”以诚信待人,我们才有希望。

三、教师要以情育人

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家指出,人的成功,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不是取决于智力因素,也就是说不是智商起主要作用,而是情商和心商起主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心商呢?除了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提高外,最重要的就是老师如何把提高学生的情商和心商放在首位,也就是教师把情感教育融洽到教育教学中去。

中国近代教育家夏丐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想让学生学习好,就必须使他们在课堂上心情好,对学习有兴趣,学习时注意力集中;这就要求教师把情感教育融合在课堂上。如教师每节课面带笑容,课前向学生们问好,谈一些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在教授新课时,方法灵活多样,在训练时要采用适当的游戏,这样,学生有兴趣,学得快。又如:学生无论回答对错,都要给予肯定,以鼓励为主,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要使他们有信心,让他感觉到成功不是那么难,以后他会下功夫做得更好。

综上所述,以德治国这样一个大的政治方略,必须作用于社会每一个细胞才能实施,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学校,在其中承载着重要使命,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学生、家长互为德育的客体又共为主体,三位一体,协调发展,“学校”——这个德育教育主阵地将坚如磐石,全民族的道德水平的提升指日可待。

篇2:《师德启思录》观后感: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情育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的肩上承担着多么重大的历史使命!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修养。看过此片之后,我受益非浅。

一、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在其工作中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

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的有识之士都给予了极大地关注,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和观点。身为教师的我,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也深刻地领悟到: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师德是一个核心的话题.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二、用尊重换来尊重。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们的内在要求。尊重学生,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保证良好的教育效果的前提。从前“老师”是一种权威的化身,尤其在中小学时代,学生更是唯师命是从;但是随着旧社会规范的解体,老师权威的偶像渐被打破,在社会普遍追求“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之下,传统老师的角色遭受到严厉的挑战。在大学校园事件愈演愈烈的同时,向来平静无波的中小学,亦有风声鹤唳之势,校园师生关系的紧张程度,令人触目惊心,此一现象与问题值得关怀与深思。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而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是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两种尊重虽然有着不同的含义,但是两者互为条件。一个高尚的教师可以造就大批优秀学生,而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则会误人子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千百万品学兼优的劳动者,而这一切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大批尽职尽责、品德高尚的教师。而这些教师都是受到学生乃至社会的尊重,人们都说教师是一个崇高而伟大的职业,他肩负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的尊重也就体现在责任心上,尊重自己的工作,热爱教育事业,决心献身教育事业,是我们每一个青年教师思想

上要达到的目标。

三、用爱心换来爱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我们在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这说明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林崇德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其实,林崇德教授就是师爱的典范。之所以如此,他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而他所说的这句话也成为许多教师工作的指南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

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未来的教育家应该全身心地去爱学生、爱教育。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才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只要你能够发现、挖掘教育职业中弥漫着的那种美,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的花朵。为了培育这些美丽的花朵,作为园丁的教师就必然孜孜以求,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

篇3:《师德启思录》观后感:以人为本以德治校以情育人

竹溪县丰溪镇中心学校 马泮敏

邓小平同志曾经谈道:“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的失误”。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失误”主要是指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抓得不够,同时也包括着教师思想道德的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不够。近些年来,我们的确耳闻目睹了很多有违师德规范的事件。诸如殴打体罚学生、污辱伤害学生、利用教育职权谋私利等等。以致不少人士惊呼: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怎么了?教师怎么了?师德成为一个人们不忍提及的沉重话题。

为何出现教师职业道德的严重滑坡?笔者的体会有这样几个方面。

教师教育观念郁于传统,没能跟上改革开放的时代步伐,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理念。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一直注重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一直强调的是“师道尊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习惯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略了教育对象的人格与尊严,缺乏了平等的理念和起码的尊重。因此,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稍有叛逆和不顺从,都被教师视为大逆不道和对教师权威的挑战,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上不能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理念的转换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变革的要求,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学生对教育的渴望与要求。于是,我们的教师就会按传统的模式和教育理念去规范和处理学生。“气从心头起,怒向胆边生”,打骂、体罚、污辱、伤害学生事件就遂之而发生,诸如“一耳光打出神经病”、“逼学生吃屎喝尿”、“刻贼字”等事件。

教师奉献精神滑坡,不能安贫乐教,不求无私奉献,“清水衙门”滋生了腐败与谋私。改革开放,市场繁荣,行业重组,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各行各业的空间舞台更广更大,行业差距和行业利益的区分度更大更明显。同时,更多的人渴求更良好的教育,总想子女找到好的学校,好的老师,受到好的教育,而现阶段我们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城乡差别,校与校的差别明显存在。这样以来,部分学校和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不住金钱利益诱惑,利用教育的职权进行谋私活动,教育部门也滋生了腐败。诸如滥收费、有偿服务等行为,违背了师德规范要求。

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使教师的师德规范问题只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而难于从行动上进行约束,难于进行有效的评价和衡量。现行的教育体制,往往只注重了学生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也还未真正落到实处,对教师优劣的评价仅仅局限于教学成绩的高低和考上了多少学生,而对师德的内容没有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因此造成教师只重教学成绩,而忽视师德修养,总有“一俊遮百丑”的心态。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以德育人论文范文 下一篇:以德立教以德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