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传统文化支撑

关键词:

在国际上生态文明被形象的称作“绿色文明”, 被誉为是继“黄色文明”即农业文明、“黑色文明”即工业文明、“蓝色文明”即信息文明的“第四次浪潮”。21世纪呼唤的正是生态文明这一“绿色文明”, 它是走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从国际视野以及长远目光出发, 重点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指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突出地位, 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生态文明的思想, 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为了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三组的关系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新文明形态, 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 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的基石和前提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万物;生态文明的关键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和谐, 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主张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以期能够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可以从两个层面来剖析:从横向上来看,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样,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 是与该三者并列的第四种文明。

从纵向上上来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自从地球上诞生人类以来, 先后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文明阶段, 目前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 生态文明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所以, 生态文明既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又是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是随着人类社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应运而生的新产物, 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和新阶段, 它作为一个新提出的概念, 并不代表它没有源远流长的思想根源, 相反, 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道、佛三家都在生态文明思想方面有各自的建树, 对后来生态文明的形成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儒家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的主流, 其生态思想也占据重要一席。“仁”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渗透到了其生态思想之中。对于“仁”, 儒家认为“仁”的本始是“爱亲”, 有了“爱亲”才能在此基础之上“爱人”, 然后把“爱人”扩大到“爱物”。这种博爱的“仁者爱人”、“仁者爱物”的思想这体现了其生态思想的大爱精神。所以, 儒家主张兼爱万物, 认为天地自古以来就有仁爱之心, 有保护万物的慈悲情怀, 要用仁爱之心来对待自然、对待万物。

“天人合一”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集中体现了其生态思想。董仲舒提出了“天人之际, 合而为一”的观点, 认为天与人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人与万物的关系亦如此, 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关系, 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既然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 那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我们当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共处, 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二) 道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诸多观点透露出道家极其推崇“自然”, 其生态思想亦如此, 主张敬畏自然万物, 希望通过“道法自然”来实现天与人的统一。“道法自然”这一道家核心思想指明人们要顺其自然, 如何顺其自然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 其次是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他人, 最后是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我。总之, 道家对自然是极其推崇的, 一方面是推崇精神上的自然, 反对刻意而为, 主张人们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一切;另一方面是推崇实际的自然界和自然万物, 主张人们要敬畏万物, 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

“道法自然”的思想除了强调自然还有“道”。道家思想认为, 道是一种自然法则, 是一种本质的、必然的、固有的规律。大自然中的万物生长有其自然规律和法则, 人和自然都要遵循“道”所固有的运动规律。道家思想认为最上等的德行就是生育万物而不占有万物, 繁衍万物而不侵扰万物, 让其顺着自己的“道”自然地发展和成长, 这就是“道法自然”。

(三) 佛家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佛家认为, 生命对于人类和一切动物、植物而言都是同样宝贵的, 所以佛家有戒杀的规定, 犯杀戒在佛家看来是万万不可的, 戒杀的范围不仅是人, 也包括动物、植物。这种不杀和不伤害的戒律, 要求人们保护动植物, 爱护自然万物, 延伸出了关于人与自然万物关系的生态思想。同时这也体现了“众生平等”的生态思想, 人类虽然是万物的灵长、生命界的主人, 但并不能因此而伤害他物, 众生是平等的, 共处于同一生命河流之中, 自然界一切生命都值得尊重、值得爱护。

佛家的戒杀、放生、行善、助人救人都体现了其思想中的核心———“慈悲”。佛家主张人要有慈悲心肠、慈悲为怀, 用慈悲情怀去普度众生。在佛法上, “与乐”叫做慈, “拔苦”叫做悲, 大慈大悲就是与一切众生乐, 拔一切众生苦。“慈悲”要求人们要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要求人们要爱护自然界的万物, 因为万物皆有生命, 皆平等。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生态文明思想, 为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传统文化支撑。所以, 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伴随着我国悠久的历史而自然形成的, 是凝聚了几千年的优秀思想家、学者的智慧结晶, 是代代相传的人文思想精华。在这种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思想, 对后来生态文明的形成与建设有深远影响。可以说, 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后的新产物, 更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孵化出的衍生物。所以, 生态文明这一衍生物不可避免的依赖其母体即中国传统文化而生存, 并且汲取其母体的精髓而不断成长。故而, 中国传统文化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文化力量, 它贯穿了整个生态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也必将影响生态文明的建设。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就需要把儒、道、佛等精华的生态文明思想渗透到方方面面, 尽可能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作用。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尊重生命、尊重万物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道、佛三家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阐述虽然不尽相同, 但它们都主张尊重生命、尊重万物、尊重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生命, 且万物平等的享有生存权, 所以每一种生命形式, 不管是人类还是动植物在生态系统中都应该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如果人类自恃其优势侵犯了或伤害了其他物种, 那么就打破了共同生存的默契, 也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今天, 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万物显得尤为重要, 它应该成为人们思想中共有的观念, 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原则。同时它也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是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只有具备了尊重生命、尊重万物、尊重自然的观念, 才能自觉的践行生态文明的各项要求, 比如自觉爱护环境, 节约使用或循环使用自然资源, 不吃珍稀动物, 不使用一次性餐具等。

(三)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并且把二者关系摆在了突出位置, 可见, 从古至今人类都很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协调。儒家的“仁者爱物”、“天人合一”, 道家的“道法自然”, 以及佛家的“众生平等”、“普度众生”、“慈悲为怀”, 都暗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教导人们如何对待自然万物, 如何协调人类本身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到达和谐共生。在今天这个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社会, 只有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状况的关系, 才能化解人与自然的冲突, 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所以,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近年来,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必须转变以前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念, 向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转变。

(四)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谐

世间万物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且共存于一个生态圈中, 所以我们必须要和谐共生, 否则这个生态圈将会混乱, 而无法同时容纳各种生物体。例如益虫和害虫相克制的关系, 害虫多了固然不好, 但如果没有了害虫任由益虫泛滥, 那么益虫也终将变成害虫。所以二者要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要有一个“度”。过犹不及, 双方都不能超过这个“度”, 这样才能够和谐共生。正如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也要有一个“度”, 超过了这个“度”就破坏了和谐, 将遭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 如今的生态危机、环境恶化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人与人要和谐相处, 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与自然生态状况相和谐, 人与社会要保持和谐, 整个社会要朝着和谐的方向前进。

四、结语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一环, 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向更高级状态发展的必然选择。如果说古老的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 人类征服自然的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 那么今天的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是一种环保、健康、和谐、人性的新形态文明。这种“绿色文明”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 有了传统文化的养分来支撑, “绿色文明”才能茁壮成长。

摘要:生态文明是随着人类社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应运而生的新产物, 它既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而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道、佛三家都在生态文明思想方面各有建树, 为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传统文化支撑。所以, 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 这样不仅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 更有利于“五位一体”格局的铺开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牛文浩.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创新, 2013 (1) .

[2] 王弘.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J].工会论坛, 2011 (1) .

[3] 杨通进.从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J].环境教育, 2009 (5) .

[4] 孙长来, 马倩.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和谐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J].世纪桥, 2008 (6)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浅析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 下一篇:建筑企业安全文化观念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