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整当前油画教学的单一化倾向

关键词: 油画 舶来品

油画作为舶来品, 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历经风雨。自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罗明发等携带天主、圣母像来华开始, 西洋油画传入中国已有400余年历史。但真正是中国人自己有目的、主动学习西洋油画, 将其作为一种绘画体系引入中国, 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迄今已逾百年。油画以其绚烂的色彩、丰富的表现手法、深入刻画的写实效果、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而渐渐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扎下了根。经过数代油画家的辛勤探索, 如今它已成为我国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最具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之一, 与传统的中国画相得益彰、相反相成。而且它在我国人民大众文化生活中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 各美术院、校、系均开设有油画课, 我校亦不例外。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 笔者觉得我校油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单一化倾向, 它是制约学生学习兴趣、制约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障碍。欲改变上述不利的局面, 笔者认为要得到学校系科的大力支持, 二更要靠各位教师的不懈努力。唯其如此, 以下所谈的鄙见才可能有其承载的基石。

1 色彩的自由激进油画创造的自由

纵观西方几百年的油画发展史, 对色彩的认识大体可分为两段——古典主义色彩理论和现代主义色彩理论。美国著名艺术史家约翰·拉塞尔提出色彩的解放完成于1890年至1905年间[1], 即野兽派萌芽到成功的过程, 也就是说, 野兽派之前是古典主义色彩理论占统治地位, 野兽派及其后的各种潮流是现代主义色彩理论占统治地位。印象派置于何处呢?自然应是现代主义色彩系统, 因此, 批评家张洪忠先生认为色彩解放的起点应该在野兽派萌芽期限上推20年, 即印象主义的辉煌年代。

印象主义努力追求客观视觉效果的真实, 它排出视觉以外的东西。仅以此点来看, 难怪其表层因素在今天我们的油画教学中大行其道。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 山东本土的绝大部分美术工作者的油画技术储备最接近印象派技术, 说得更浅层些即“直接画法”。但问题的关键绝不在印象派技术不好, 而在于中国长期以来接受西方艺术几乎都是间接性的, 其精髓和深层的东西并未掌握到手。由此则容易产生偏见, 而“偏见往往比无知离真实更远”。

我校的油画教学多年来强调“真实”、“像”、“准”, 这无可厚非, 并且取得过很好的成绩, 在今后亦应是油画教学的重点之一。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单一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试想, 一届届的学生一次次重复单一的词汇去讲述不同主题的故事该是怎样一个悲哀的局面。当然, 油画教学的丰富决不能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让我们再次回到历史。印象主义追求的是客观再现, (这是我们采用得最多的形式) ;古典主义色彩理论追求的则是“自然视觉效果”, 它重视色彩纯度的运用, 不符合色彩视觉规律, 有主观表现倾向;现代主义色彩理论以“建立在客观色彩系统基础上的主观色彩结构为特征”, 色彩构成体符合人的视觉规律, 具有充分的表现力[2]。可见, 西方对色彩认识的两大阶段、三个系统我们只浅显地靠近一个。大量丰富的色彩知识却视而不见。因此, 要激进学生油画的创造性必先注重色彩的自由。

2 重视油画教学内容的A、B、C, 大胆进行实验教学

近几年来出现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 毕业班走后遗留给下一级学生许多“遗产”——不好的、废弃的画及画框, 许多画面已是“灰尘满面”, 而这些东西却被大部分懒学生直接利用, 拿来做作业。这主要会造成两大后果:一是思想上久而久之会产生不重视感;二是画面本身根本不可能保持长久。“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笔者以为“思想”、“画框”都是“器”, 思想不重视, 麻木, 如何能做好“事”, 因此, 要使此类学生今后成为一合格的美术教师, 让其对美术事业有崇敬感、热爱美术事业, 必先“磨砺”其“思想”, 端正他们学习的态度。另外, 要让学生知道油画如何才能保持长久, 这就涉及到油画教学内容的A、B、C。多年来, 除少数责任心强、有远见的教师重视该问题外, 大多数教师都不统一讲授这些基本内容。学生掌握的油画底子的技术, 大都是道听途说, 或是想当然的, 出现漏油、龟裂、发霉、吸油等现象比比皆是。至于什么纯胶性底、油性底、半胶半油底等术语听都没听过, 更不要谈如何制作、有何好处了。中国油画在发展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 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表现在漠视油画语言上, 经过近二十年来的不懈努力, 请外国专家进来、派油画学子走出国门, 才渐渐有了今天的面貌。而我们的教学却踌躇不前, 早已远远落后于时代, 所以重视油画教学的基础问题迫在眉睫。谈到底子, 除介绍其基本的制作过程外, 更要介绍不同的底子对其后作品的面貌的影响。在此方面, 要以大量画家的作品图片作比较讲授:巴尔蒂斯 (B AL T H U S) 与基弗 (K IE F E R) 不同的画面效果;忻东旺的亚光油画与金甲镇的光油效果;依维尔 (CIL DE Y V E R L) 的“严谨”与阿利卡 (AR IK H A) 的“率性”等, 学生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 在心中就会慢慢重视底子的制作, 就会较为主动地追求自己想达到某种效果的底子。为其后作业的完成打下好的基础。

3 油画教学多元化需要的储备

(1) 作为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永不能停滞不前的, “师高”弟子才能“贤”。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气度学养、油画技艺的非单一化, 系科教师结构的文化背景、综合素质的高水平, 是油画教学发展的基础。我校油画方向的教师较之其他方向在人数上占“优”, 不应成为问题, 每位教师如学有专攻、教有所长、有兼容的气度, 就能形成一个具有很好的学科知识结构的群体, 在安排教学上再注意“灵活”、不要”僵化”, 就能立体化、多层次培养人才, 避免目前模式化、批量化的尴尬局面。 (2) 进一步强化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一直以来都是我校的一个工作重点, 学科带头人也一定程度起到作用。但目前情况看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管理和督促。从美术系来看, 学科带头人要对本学科的现状、未来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卓越的远见, 在提高自己专业的同时要不忘学科的发展, 要带领同仁搞研究, 要及时收集和整理, 要不定期组织活动, 搞小型展览等, 只有这样, 才可能让学术风气形成, 才可能促进系室的发展。

艺术不能简单化, 艺术教育更不能简单化, 油画教学取向多元化是时代的需要, 是教师完善自身的前提。要知道:当教师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时, 教师也在帮助自己获得成功, 实现自我的价值。[4]

摘要:油画作为我国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内最具生命力的新兴学科之一, 在各美术院校均有设置。如何调整我校油画教学的单一化倾向, 笔者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提出油画教学应取向多元化。

关键词:油画教学,多元化,取向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37.

[2] 张洪忠.有关油画色彩的几个问题[J].美术研究, 1992 (3) .

[3] 丁宁.美术研究中的实证与刍议[J].美苑, 2001 (1) .

[4] 赵跃庆.美术教育与美术教师的素质[J].中国美术教育, 2001 (1)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环保和污染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报告 下一篇:炼化装置大修改造项目实施进度检测架构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