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首日破发

关键词:

新股首日破发(精选四篇)

新股首日破发 篇1

自2009年6月推行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以来, 在创业板发行并上市的355只股票中, 就有52只新股上市首日即破发, 首日破发率14.65%, 且在发行价上方低位震荡的不在少数, 据统计, 2010年5月20日挂牌上市的4只新股中就有2只首日破发, 之后新股首日破发屡见不鲜。尤其进入2011年, 破发愈演愈烈, 全年发行125只新股, 就有30只首日破发, 首日破发率24.00%, 其中上半年破发的股票高达26只, 占全年破发总数的86.67%。2012年发行股票72只, 16只首日破发, 首日破发率22.22%。新股破发打破了“新股不败”的神话, 打击申购新股的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使广大中小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股筹资效率, 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新股破发也加剧了股市波动, 使原本回暖的股市再度陷入低迷, 给持续低迷的股市雪上加霜。那么, 哪些因素会导致新股首日破发, 造成本轮破发潮的成因又是什么, 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二、文献回顾

国内外学者对IPO破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即公司的内在价值和投资者行为对新股破发的影响。如Allen、Franklin、Gerald R (1989) 认为业绩较好的公司愿意通过低价IPO向市场传递有关自身质量的信息, 而业绩较差的公司一般通过高价发行股票, 从而高质量公司其抑价率较高。即公司的业绩越好, 其破发的概率越小;反之, 则破发概率越高。但也存在一些业绩很好的公司上市首日就跌破发行价, 有些学者则认为单独从传统金融理论不足以解释新股首日破发现象, 并试从行为金融角度来实证新股破发成因。刘硕 (2010) 从机构投资者行为角度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新股破发的原因, 认为新股破发不仅在于一级市场的高定价和高市盈率, 也取决于二级市场投资者交易活动对新股走势的影响。陈冬冬 (2011) 用2010年A股市场数据实证研究公司内在价值和投资者行为因素对IPO破发的影响, 认为造成IPO破发的主要原因在于IPO发行价格不合理, 中签率高, 发行制度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郭旻蕙 (2011) 选取A股市场2011年1月4日至2011年6月29日发行的59只首日破发股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破发折价率与首日换手率负相关, 与发行价正相关。

总结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特点:第一, 研究样本区间较短, 选取的变量较少或不全面。大多数选取一年甚至几个月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 且集中在主板市场研究, 鲜有对创业板破发全面研究;第二, 有的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只以发行价或上市首日收盘价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认为二级市场是有效市场, 并没考虑到市场非有效问题;第三, 研究时间截点大都为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 然而2009年以来我国相继进行了三轮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 新股发行制度和定价制度都有较大改变。因此, 后续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将选取创业板开板以来的52只首日破发新股为研究样本, 运用因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法对新股首日破发成因进行实证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创业板市场2009年9月至2012年10月发行并上市的355只股票为研究样本, 筛选出52只首日破发股票进行深入分析。公司财务指标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 (www.resset.cn) , 新股发行数据来自于深证证券交易所网站 (www.szse.cn) 所提供的上市公告书和上市招股说明书。利用EXCEL进行数据集成利用, 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得出实证结果。

(二) 变量选择

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并结合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特点, 选取了13个衡量内部因素的变量和8个反应外部因素的变量, 各变量及其相关假设和计量标准见表1。

(1) 被解释变量。本文用用IPO首日破发折价率 (APF) 来表示公司首发破发程度, 破发折价率为正则破发, 反之则不破发。破发折价率可表示为:

其中, APF表示IPO首日破发折价率, IP表示新股发行价格, CP表示上市首日的收盘价。

(2) 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包括反应公司内在价值的13个财务指标、中签率、换手率、日波动率、股价振幅和所属行业。

新股大面积集中破发与当前股市的过度波动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股票价格超涨阶段, 大量的资金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入股票市场, 使实体经济中投资严重不足, 从而会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的盈利收益, 同时也会驱使投资者为规避风险改变原有申购新股的投资决策, 减少新股购买需求;在股价超跌阶段, 大量的资金从股票市场流出到实体经济, 加剧股市资金紧张, 同时投资者手中的财富大幅缩水, 更没有足够的资金继续投资新股。

上市公司的所属行业也应是考虑的因素, 国内大多数传统制造业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熟阶段, 产能过剩, 产品缺少创新, 企业成长速度较慢, 业务拓展难度较大。在创业板首日破发的52只股票中, 传统制造业占的比重最大 (见表2) 。总之, 传统制造业较高新技术企业更容易破发。

(3) 控制变量。本文的控制变量为发行价、发行市盈率和超额募集资金。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因子分析

由于本文选取的变量较多 (共21个变量) , 而且这些反应公司内在价值的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这样往往会增加计算难度和问题的复杂性, 因此本文首先采用主成份因子分析法, 通过因子降维方法提取出几个能解释大部分原始变量信息的主成分因子。

本文选取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为主因子, 符合条件的特征值有4个, 将其命名为F1、F2、F3、F4, 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1.507% (见表3) , 即可以认为这4个主因子基本涵盖了原有13个变量大部分信息。

再对因子模型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 使公共因子的负荷系数更接近与1或更接近于0, 从而更容易对变量进行解释和命名。从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系数矩阵可以看出主因子F1在净资产收益、销售净利率和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 表示该因子变量反应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 可将该主因子定义为盈利-偿债因子;主因子F2在利润总额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 表示该因子变量反应公司的成长能力, 可将该主因子定义为成长因子。主因子F3在营业周期和总资产周转率上具有较高的载荷, 表示该因子变量反应公司的营运能力, 可将该主因子定义为营运因子;主因子F4在总资产和总资本上具有较高的载荷, 表示该因子变量反应公司的规模大小, 可将该主因子定义为规模因子。

最后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主成分因子特征向量。

(二) 逐步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来研究公司内在价值, 发行情况, 投资者行为, 股市波动和行业因素对新股首日破发折价率的影响。首先建立破发折价率与内在价值、发行价、发行市盈率、超募资金的初始回归模型:

其中, APF为破发折价率、F1为公司盈利—偿债因子、F2为公司成长因子、F3为公司营运因子、F4为规模因子、IP为发行价格、PE为发行市盈率、Cm为超募资金。

在该模型的基础上, 逐个加入换手率 (Hsl) 、中签率 (Zql) 、日波动率 (Wav) 、股价振幅 (Zf) 、所属行业 (Hy) , 若添加因子后模型的拟合优度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且因子系数在10%的显著性下不显著, 则剔除该因子。运用Eviews5.0计量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逐个添加换手率、中签率、日波动率、股价振幅、所属行业因子, 得到回归结果见表4。

注:括号内的数值为T统计量;“*”、“**”“***”分别表示在10%、5%、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R2为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

从初始回归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 公司的盈利-偿债因子、规模因子、发行价格、超募资金分别在10%、10%、1%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新股首日破发折价率的影响是显著的, 而成长因子、营运因子、发行市盈率对于公司首日破发折价率的影响不显著。初始回归模型拟合度较低也说明了在创业板市场上, 除了公司内在价值和发行情况会影响新股首日破发折价率外, 其他因素如投资者行为、股市波动、行业等因素也应该会对新股首日破发产生影响。

在逐步添加其他因子的过程中, 通过因子的显著性检验和拟合优度发现除换手率外, 其他因子对于新股破发折价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在加入换手率因子后, 上述线性模型的调整的拟合优度相较内在价值线性模型有了很大的提升。换手率对于新股首日破发折价率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且影响是负向的, 换手率率越高则首日破发折价率越低。首日换手率反映了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繁程度, 体现股票的流动性强弱。换手率越高意味着股票的流动性越强, 新股发行价越容易被市场所接受, 股票的受关注和炒作的程度越高, 属于热门股, 因而破发折价率越低, 反之亦然。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研究结论

首发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中只有盈利-偿债因子对首日破发折价率有着显著的负影响;发行情况中发行价对首日破发折价率有着显著的正影响;投资者行为因素中只有换手率对于首日破发折价率有着显著的负影响;而其他因素的影响均不显著。选取的解释变量超募资金与首日破发折价率成显著负相关不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以及发行市盈率、中签率、日波动率、股价振幅及所属行业与首日破发折价率的关系并未体现出来, 这可能与选取的样本规模不够大、“炒新”投资者投机行为有关, 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总之, 通过实证研究, 笔者认为造成新股首日破发的主要成因在于一级市场发行价过高, 二级市场低换手率以及上市公司可能存在业绩隐患。

(二) 相关建议

首先, 加强监管, 落实责任, 进一步完善报价约束机制。新股发行中的“三高”问题才是新股首日破发的根本原因, 而“三高”问题的实质在于高发行价。在新股定价方面应继续推进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 加强对发行人、承销商以及参与新股询价的机构投资者的监管, 要落实询价机构责任, 规范其报价行为, 进一步完善询价和申购的报价约束机制。其次, 加强信息披露, 严惩业绩造假, 动员各方面力量。近年来, 一些公司的造假欺诈上市, 以及上市后业绩大幅变脸, 造成大量新股上市首日即破发。监管机构应及时披露上市公司业绩变化, 减少投资者信息不对称, 严惩业绩造假行为。同时应该动员市场各方面力量, 让更多中介机构和媒体参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最后, 投资者应理性投资, 谨慎“打新”。凶猛的破发潮打破了“新股不败”的神话, 使广大散户遭受严重的损失, 中小投资者应减少非理性投资行为, 坚持价值投资和长远投资, 在全面分析新股状况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警惕高发行价股票。

参考文献

[1]刘硕:《我国股票市场新股破发现象原因浅析——基于Swarm的机构投资者行为探讨》, 《商业时代》2010年第28期。

[2]陈冬冬:《IPO破发成因的实证分析》, 《特区经济》2011年第8期。

于冬:首日破发四大反思 篇2

2007年,博纳影业完成第一轮融资后,我第一次来到华尔街,摸完铜牛后走到了纽交所,看着门口悬挂的美国国旗,暗下决心:“3年,3年我就进去,成为纽交所的座上宾。”看完纽交所,又溜达到了第五广场,闹市街口坐落着纳斯达克。第一感觉“不牛!”门口连国旗都没有。

3年后的2010年12月9日,博纳影业(NASDAQ:BONA)如愿来到了华尔街,敲响的却是纳斯达克的钟。但不管在哪个市场,都是华尔街第一次迎来中国电影人。敲钟的那一刻,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从一开始,博纳就选择了一条最艰难、最不容易成功的路,但最后成功了。

破发四大反思

我很自豪自己能代表中国电影人走向华尔街,但上市当天的破发却让我很难过。上市当天股价跌幅22.6%。破发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公司基本面很好,没道理!

博纳最终融资近1亿美元,在2010年赴美上市的42家企业中,这已是一笔较大的数额,超过这一数额的只有优酷、当当等几家。

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现在基本上总结出四大原因。破发首先要找投行,博纳此次上市的承销商是美林及摩根大通,这是两家颇为相似的投行,资源、能力都很相近,这也就意味着,博纳首先就浪费了一家投行的机会,如果选择两家互补、匹配的投行,给博纳带来的资源会更丰富,约见的基金也更有价值。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麦考林。红杉资本在麦考林中处于大股东地位,在博纳中红杉资本是小股东。2010年10月,和沈南鹏一起吃饭时,当时乡村基和蓝汛的股价(也是红杉投资,2010年下半年上市)表现很好,沈南鹏感叹道,博纳12月份才上,有些晚了,他担心11月可能会出现害群之马。果不其然,麦考林财报一出,股价立刻下跌40%。博纳破发第二天,红杉投资的另一家公司斯凯网络破发,当日暴跌25%。

三是分股不当。投资人各有利益诉求,谁都一堆意见,我们也没经验,无法平衡各种利益。首日上市开盘前5个小时,博纳还在忙于和机构的最后谈判,头天当当及优酷的大涨也让机构们对博纳抱有很高的期望,总共涌来30家投资商。1170万股ADS,如何分?最初的方案是8家长线基金持有其中的40%,剩下60%分给另外20多家。然而到了最后,还缺40万股不够分,没办法又从前面的8家每家减了5万股。

第二天开盘,一些皇亲国戚股很快带头就跑了,把没分多少的对冲基金也给带跑了。当天交手量很大,等于全转手了,我的那些亲友股都没走,都被套住了。这也给我上了一课。如果再能创办一家公司上市,一定要注意分股问题,让真正有意长期持有的人分到股票。纳斯达克CEO罗伯特一格雷费尔德曾提醒过我“分股票的事一定要问,投资人和你的礼益不一样,一定要知道为什么给他股票。他是真的看好你公司想长期持有,还是想赚一笔就跑?长期持有的要多

分”。然而,在来自各方有关上市的数百条意见里,这一条很快便被抛之脑后。

在这点上,博纳应该向优酷学习。早在8月,优酷就在投行的安排下,先行约见了一批基金公司,进行初次沟通,听取各方意见。之后路演,又进行了第二次沟通。20家基金,认购了其中的80%,长期持有。尽管优酷当下还没有利润,但股价一路坚挺。

四是2010年中国有42家公司赴美上市,大部分集中在下半年。到了年底,投行很浮躁,就像闯关一样都想赶紧过。尤其是麦考林事件之后,投行们都有恐惧心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通道就关了,中国公司就瞎了,所以只要能上就完了,技术性也都不讲了。对于投行来说破发不重要,上了就能拿7%固定的收入。但对公司,破发始终是一个名誉的损害。

找对你的对标:“中国派拉蒙”不好卖

原以为去美国这样一个电影之国讲述“中国派拉蒙”的故事,会很容易被理解,但现在一看,真是无知者无畏。美国投资商并不看好电影产业的发展,好莱坞已经在没落了,很多公司业绩没有增长,市场只给它10倍市盈率估值。

我给投资人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故事,当时还没有《反垄断法》,电影公司通常集制作、发行、影院等于一体,取得了辉煌的成就。1948年,《反垄断法》推出后,美国电影公司不允许垂直整合,被迫拆分。现在的博纳集制作、发行、影院等于一体,就像30年代的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

但这个解释显然还不够,投资人又反问,30年代娱乐形式很少,现在这么多种娱乐形式,如何能保证公司业绩持续增长。所以我一再给老外们灌输这个观念:中国人一年看一部电影,每张电影票价20元,就有300亿票房,就是世界第二大市场。现在美国每个人每年看4,3部电影,而中国人均才O。3次;美国有4万张银幕,中国6000张。博纳发行的影片目前票房占到了10%以上,跟随市场的自然增长,加上上市的先发优势,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光说还不够,博纳开始了朝拜之旅。好莱坞有一家基金是必见的对象,它的负责人和好莱坞电影公司老板们很熟悉,包括和章子怡的前男友VIVI,所以首先要让他听懂博纳。事实上,其他的投资人也都在等着他的看法,一一排在他家门外,还有另一家来自印度的基金,也是博纳必须说服的对象。最终好莱坞这个投资人愿意以15倍市盈率价格认购博纳,在华尔街这是很不容易的。

纳斯达克还是纽交所?

博纳准备上市的消息传出后,纽交所和纳斯达克CEO很快就站到了门外。是CEO,而不是北京办事处的人。双方都表示出了诚意,让博纳自己选日子,纽交所甚至还给博纳预留了代码。然而,命运总是阴差阳错。在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劝说后,博纳选择了纳斯达克。

之所以选择纳斯达克,是因为当时纽交所有14个公司在排队,纳斯达克只有6个。从数字角度猜想,纳斯达克留给博纳的时间、精力可能更多,也更重视,CFO的一句“你想要一天的辉煌,还是三年的支持”也让我最终选择了纳斯达克。

快要动身去美国时,却出了一些变故。8号上不了了,排给了一家美国公司。这个消息没有最先告知我,而是先告知我身边的人,希望有一个缓冲过渡。

两个选择,“8号早晨一起做仪式,晚上敲钟”,或者“9号早市钟”。赶早不赶晚,博纳最终选择了12月9日。之前选择8号,还特意看过黄历,宜开市。改9号时,没看黄历。事后看了,当天不宜开市。

当然,黄历只是一笑之说。但12月8日开市的当当全天涨幅达到86,94%,优酷更是超过160%:9日开市的博纳却破发收盘。擅自更改约定的上市排期,的确是纳斯达克的失信。

12月9日,博纳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交易,发行价8|5美元,融资9950万美元。26信的价格和最初的预想有一些落差,虽然事先也已经在心里打了折扣。先画一张大饼,给个美好愿景,这也是投行们惯用的伎俩,争取项目阶段,开出30、35倍市盈率的价格都不在话下,但真实的操作往往并不那么如意。

和交易所一样,最终你会发现,拉你生意的和最终帮你干活的往往是两拨人。

新股破发的原因探究 篇3

【关键词】 新股破发;高市盈率;高发行价

一、引言

十二月初至今,在發行上市的12只新股中,华宏科技与雪人股份,在发行日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格,华昌达、百圆裤业、永高股份和凤凰传媒更是在上市五日后就跌破发行价。这样的接连破发,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新股的不败神话,难道已是过去?在国外,无论是发达股市,或是新兴股市,新股上市首日的破发现象都是存在的,不同的只在于首日破发的比例不同。在2006年到2009年,这一期间中,巴西和印度,这两国的股市的新股破发比例均超过了40%。英国的股市新股破发了要比较低,大约10%左右,香港的新股首日破发率超过20%,美国新股上市首日破发比例大约30%。这么多的国家都出现了新股的破发,新股破发的原因是什么?

本文结合对新股抑价的研究方法,间接研究新股破发的原因。通过建立简单的实证模型来检验市场的三高对新股破发的具体影响。国内外对研究IPO股票的抑价率的理论有传统的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所以,结合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因素,投资者心理因素就是行为金融方面的相关内容来研究三高现象对新股破发的具体影响。

二、实证分析

考察新股破发与发行的各指标的影响,首先考虑新股破发的抑价率与发行价格的关系。新股破发是上市首日的收盘价低于其发行价格。通过以往学者的大量研究,IPO抑价率的影响因素有:(1)企业自身因素,如财务状况、股本结构、所属的行业;(2)新股发行变量,如发行价格、发行规模、发行方式和上市时间间隔等;(3)市场因素,如换手率、股票价格指数等;(4)政策性变量,如监管部门对发行价格和额度的控制,国有股占总股本比例的变动等。下面通过回归分析,破发新股的折价率的影响因素。

2.1 研究样本

本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本文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22日上市的624只股票,其中99只是首日破发的。在这99只破发的新股中,中小板发行上市的有46只,占比46.5%,创业板上市的有33只,占比33.3%。可见,新股的破发在各个板块都表象的很明显。

2.2 变量的定义

被解释变量为新股的涨跌幅,以F表示。解释变量有反应公司自身因素的指标:代表公司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代表公司股本结构的流通股比例(POTS);反应发行情况的指标:发行价(PRICE)和发行市盈率(PE)、发行规模(SIZE)的对数,即实际募集资金净额的对数、发行上市时间间隔(INTERVAL),即发行至上市的间隔天数、中签率(LWR)和超额认购倍数(OSR);代表上市首日情况的指标:换手率(TURNOVER)和股价指数(INDEX),采用上证综合指数的对数。

2.3回归模型

本文通过建立简单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新股破发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新股的破发原因除了高发行价格,高的市盈率和高的募集资金,还有其他的能够影响新股破发。所选择的变量,既包含了上市首日投资者的情绪影响,即上市首日的换手率,还有反应公司自身运营情况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流通股比例。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表2新股折价率与各变量的回归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上显著。

表2 显示,发行价格、中签率和换手率是显著的影响IPO折价率的因素。这一结果与以前文献研究的一致。如果上述研究的结果同以往研究的结果有差异,那么就可以部分的说明股票遭遇首日破发的影响因素了。发行定价对IPO的抑价的影响是很显著的,两者是负相关的发行价高时,投资者对股票的认购情绪较低,认为该股票并不是质量很高的股票,所以新股破发就更有可能发生。中签率反应的是投资者对新股的追捧程度。若是程度很深,自然对新股的破发是抑制的。换手率与折价是正相关关系。换手率越低,说明股票的交易不活跃,新股破发就很有可能。换言之,若公司有很高的市盈率,那么投资者一定会积极认购。

四、研究结果与启示

新股的破发原因有很多,除了市场低迷的外在因素,最主要的还是高市盈率、高发行价格、高募集资额引起的。这三高,都是由发行价格的制定不合理直接引起的。我国股市仍是新兴、待发展额股市。新股发行和交易中的各个行为主体还远没有成熟,新股定价市场化还较难实现。

如果要解决新股的破发问题,应该从根本原因入手:

首先,新股发行制度暴露的问题已经威胁到了股市的健康运行和发展,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新股发行机制。这也有待于新股市场上的运行经验来弥补。完善当前的新股发行的询价机制,降低机构报价和配售资格的关联程度,增加独立中介机构的询价权限,增添中小投资者询价在价格决定中的比例,限制上市公司随意超募现象的发生。

其次,就是要逐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创新和丰富金融产品。通过发展和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利用丰富的金融产品来挤压股市泡沫,促使股价回落到合理的价位,同时可以缓解一级市场的供需失衡,并加大相关监管工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GlennN.Pettengill,Holidy closings and security returns,The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1994,1:307-324

[2]蔡文明.我国创业板市场IPO若干问题研究[D].

[3]王云鹏.中国创业板的开启与香港创业板的其实[J].兰州:财会研究,2009,(16):53-55

[4]徐浩萍,罗炜.投资银行声誉机制有效性[J].经济研究,2007,(2):124-136

新股遭“熊抱”“破发门”愈演愈烈 篇4

1月新股破发率创纪录的背后,是二级市场炒新被套、一级市场打新也被套。周二5只新股齐破发,拖累网下中签的27只基金首日浮亏达4278万元。而这还不是本月之最,1月14日最贵主板新股华锐风电遭遇滑铁卢,49家网下打新中签机构,上市首日浮亏高达17亿,特别是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首日便付出了6000多万元的代价,随后3个交易日交了1.1亿多元的学费。网上有对联调侃:中一签亏九千中签如中枪!吃九亏赚一弹圈钱如抢钱!横批:让子弹飞。

本月新股的密集破发,在分析人士看来,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一是大盘走弱和新股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额募资的“三高”虚火。

目前市场处于弱势状态,在政策紧缩、资金趋紧的预期下整体行情相当低迷,二级市场承接资金变得非常脆弱。回顾去年的破发潮,第一波新股破发潮是1月底到2月上旬,第二波新股破发潮是5月中旬到7月中旬,第三波新股破发潮是9月下旬,国庆前后,行情转好,再也没新股破发。直到2011年1月上证指数创出3个月来新低,新股重新出现密集破发;可见新股破发潮起潮落与大盘息息相关。

新股高市盈率在发行体制二阶段改革后反倒加剧。2010年10月-12月,单月首发平均市盈率分别为59.26倍、67.46倍和75.88倍,呈现依次递增的状态。就已有数据来看,2011年1月份的新股发行估值更是攀升至81.81倍,一举创出月度新高。

新股平均“圈钱”数额在高价发行格局下也出现水涨船高。2010年1月,35只新股平均募集资金12.13亿元。而今年1月份还没结束,已完成发行的新股平均募资15.16亿元,同比增加约四分之一。此外,超募现象也越发突出,秀强股份的计划募资仅1.64亿元,而实际募资高达8.19亿元,超募了近四倍。

深交所总经理宋丽萍针对新股‘三高’发行,日前对媒体表示:对企业的估值找不准、盲目攀比、不同投行业务水平的问题是造成估值偏高的重要原因。

天瑞仪器:国内全面掌握X射线荧光光谱仪核心部件、分析软件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厂家之一。

东方国信:中国电信行业BI应用软件的领先供应商。

迪威视讯:国内领先的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专网视频通讯解决方案提供商。

万达信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城市信息化领域服务的企业之一,应用软件和服务已占据了上海地区城市信息化领域约30%的市场份额。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氯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下一篇:沥青混凝土加铺层